语文百花园四

语文百花园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句式变换”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把“直接转述”改为“间接转述”,感受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2)通过“拓展与交流”内容的学习引导,强化学生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特点作用的认识。

(3)通过“积少成多”中《赠汪伦》古诗的诵读,初步了解诗意,感受人间真情的美好。同时激发学生积累古诗的兴趣,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教学重点:

1、 “直接转述”改为“间接转述”如何正确改变“人称”。

2、课前指导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课内引导学生如何做到有针对性、有理有据地反驳。

3、写一个人物群体。表现人物群体特点素材的收集。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句式变换——“直接转述”改为“间接转述”

1、学生自读例句,注意书上“学习伙伴”身边的泡泡,分析每组里两句话(“直接转述”人物语言与“间接转述”)之间的不同。

2、同桌交流,或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应用书上的两个例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发现。

“直接转述”改为“间接转述”的要点:

改什么——改“人称”和“标点”。

a、“标点”——把“:”改成“,”把“”去掉。

b、“人称”——首先确定转述对象(由谁转述),转述给谁听,再根据句子具体的语言环境确定改换的人称等。

4、让学生改写书上的三个句子。

5、教师补充二个句子巩固练习。

6、让学生谈谈改写句子的感受。

二、拓展与交流—— 体会写好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的好处

1、请学生读一读“拓展与交流”中的句子,感受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2、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摘抄的句子,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3、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练笔。

三、课后练习

1、注意观察生活中人物的表现,进行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练笔。

2、在课内与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的经典语句。

第二课时

一、背诵导入

全班齐背本单元学的三首古诗。

二、积少成多——诵读积累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交流,感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古诗名句的美。

3、背诵。

4、出示李叔同写的《送别》让学生诵读,播放《送别》

三、背诵古诗文比赛

形式:可采用男女生挑战赛;可采用小组与小组挑战赛;也可采用同学之间热身赛之后,自荐表演赛等。

四、课后练习

激励学生课后继续背诵古诗文。

第三课时

一、再现情境,明确要求

1、教师指导(或充当)主持人,描述情境,提出正反方观点。

2、提出要求,做好辩前准备。

(1)记住自己的观点。

(2)要用事实材料进行分析说明,尽量做到观点突出,有条有理。

(3)认真听,快速记录自己的想法和对方发言的漏洞,准备有理有据地进行申辩或反驳。

(4)发言时要注意自己的语气和语调等,自然大方,文明辩论。

3、让各小组进行辩前的准备。

二、点面结合,全员参与

1、请一个正反方小组在班上进行试辩,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给予肯定鼓励,提出注意事项,必要时给予示范。

2、按坐位方块,正反双方进行辩论。教师巡视指导。

3、请一两个正方小组与反方小组在班级展示辩论,适时给予评价、指导。

4、让各辩方小组自行调换辩方(对手),再次进行辩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

5、在各小组推荐优秀辩手的基础上,重新组合正反方小组,进行班级辩论表演。

6、评出最佳辩手,学生谈收获,教师小结本次辩论会学生表现情况。

第四、五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指导——写一个人物群体。第四课时习作指导约20分钟左右后,学生动笔习作;第五课时学生动笔习作。

一、引用明星群体,明确何为群体,如何介绍群体

同学们,你们在电视上看到过“千手观音”这个节目吗?这个节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知道这21位演员都是些什么人吗?这21位演员就是一个群体,如果要请你把这个群体介绍给大家,你可以介绍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

教师适当引导,目的要让学生明确群体可大可小,介绍群体要选用与群体人员密切相关的典型事例,才能很好地表现群体特点。

二、导入习作要求,唤醒习作欲望,选择要写群体

1、谈话: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这样或那样的群体,比如在家里,我们和爸爸妈妈等亲人在一起;走亲访友时,我们和亲戚朋友在一起;在学校,我们和老师同学在一起„„在不同的群体里,我们体验到了不同的生活;

在不同的群体里,我们一同经历了这样或那样的事。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你心里你觉得哪个群体最有魅力,最有意思;那个群体的哪些人特点最突出,你们一同做过的哪些事最能表现这个群体的特点„„你就选择那个群体,把你想介绍的有关的人和相关的事介绍给大家吧!

2、思考:让学生思考:确定各自要介绍的群体,要介绍这个群体什么特点,准备选用什么事例。你介绍这个群体,准备取个什么题目?

3、交流:请学生在班上交流,互相唤醒。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指导。

20、故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故宫的赞美和热爱故宫建筑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图示表达能力。帮助学生认识“矗、湛、缭、阁、恒”,会写“玲、珑、凤、雕、矗、缭、恒”;理解“玲珑奇巧、矗立、湛蓝、亭阁、永恒、烟雾缭绕、雄伟壮丽、奇珍异宝”等词语。

3、情感与价值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以提高学生

布局谋篇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图示表达能力。结

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以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教学难点:

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教学准备:

收集故宫的图片文字资料。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观看有关的故宫图片、影片。交流观后感受。

二、检查预习.

1、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在预习时记住的故宫的宫殿的名称。边说边请学生将宫殿名称板书。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2、根据板书指名读相关的自然段。

三、自主阅读,梳理课文,理清脉络。

1、快速浏览课文,发现文章的结构特点。

交流(课文是按照“总起——分述——总结”的顺序行文的。)

2、按照“总起——分述——总结”的顺序试着分段。

3、交流。

四、学习课文的第一和第四部分。

1、默读,思考第一自然段讲了哪几层意思?(故宫的位置、名称、历史。)

2、读最后一段,谈谈最后一段和中间两段的联系。

3、有感情朗读这两段话。读出自豪之情。

4、小结这两部分在课文中的作用。(总起、总结)

五、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词。

2、回忆课文的条理。

3、指名背诵头尾两个自然段。说说这两部分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二、细读理解。

1、默读第2——9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画示意图。同桌交流示意图。

(2)小组读第二自然段,讨论段意。(这段写了故宫的最外面一圈的布局。护城河、城墙、城门。还总的介绍了远眺整个故宫,所看到的景象。)

(3)抓住句子中的数据谈体会。

(4)抓住重点词语谈体会。(玲珑奇巧、规模宏大、形体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过渡:抓住故宫“有大小宫殿70多座”这一语句,想想文中主要介绍了哪几座宫殿,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的?

(5)交流昨天完成的课后题二中题目。思考,课文重点介绍了什么宫殿?(太和殿是故宫的主殿——最大的殿堂,格外辉煌壮丽。)

(6)学生研读5——6自然段。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设计小导游词。

(7)小组内交流导游词。

(8)(展示课件)指名小导游介绍自己“拍摄”的关于太和殿的一个镜头。鼓励学生灵活使用课文语句。

(9)评价导游。重点表扬能够将所介绍的景物的位置讲明白的学生。

(10)用相同的方法学习另外的宫殿。介绍清楚宫殿的布局、作用。 小结:第二部分(2——9自然段)详细地描述了故宫的建筑。按空间顺叙来介绍的。主次分明,条理清楚。

2、齐读第10自然段。想象故宫中有哪些、怎样的珍贵文物、奇珍异宝? (相机出示课件和资料。)

3、总结:2——10自然段分别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故宫?(建筑和文物。)

三、总结拓展。

板书设计:

21 青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认识中国的青花瓷艺,体会作者对文中所描写的青花瓷艺人的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的精神的热烈赞赏之情。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对文中所描写的青花瓷艺人的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的精神的热烈赞赏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认识中国的青花瓷艺,体会作者对文中所描写的青花瓷艺人的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的精神的热烈赞赏之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收集青花的图片文字资料。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青花瓷》,同时欣赏青花瓷图片。

这首别致的歌曲,赞美的是——青花瓷。

由英文中“中国”“瓷器”同为一个读音“China”引入:瓷器是咱们祖国的象征之一,而青花瓷又是瓷器里的最美丽的精品。你了解青花瓷吗?

2、歌曲里头有一句歌词是“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到底这传世的青花瓷为什么这么美丽呢?当我们学习了今天课文《青花》,就明白了。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物?记叙了他们什么事情?

2、出示第五自然段中的“我开始了苦苦寻觅”一句。看看哪些段落写“我”苦苦寻觅的由来。哪些段落写“我”苦苦寻觅的过程。

3、轻声朗读课文的两个部分,把生字读准。指名读生词。正音,并说说自己理解的词语。

3、齐读课文,说说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4自然段)默默期盼,父亲要儿子寻找残缺青花。这是故事的前因,写得比较简洁。

第二部分(5——16自然段)苦苦寻觅,儿子终于得到祖传配方。这是故事的结果,写得很详细。

三、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二、细读理解。

(一)研读“默默期盼”

1、读1-4自然段,思考:父亲是一个怎样的瓷艺人?他教我瓷艺,为什么不传配方给我?后来,父亲为什么又郑重其事地把一尊残缺青花交给我?

2、交流。

(1)抓住“独树一帜”体会父亲的“手艺高”。

(2)抓住“完美”设计悬念。(什么是父亲心里的“完美”?)

(3)找出第三自然段描写父亲动作、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父亲对儿子寄予厚望,用心良苦。理解我对父亲的行动、神态的不解。

3、齐读第三小节。

4、小结:这个部分,我们领会到了父亲对孩子的默默期盼和良苦用心。到底在期盼什么?儿子怎样完成父亲的任务,成长为青花瓷器的合格接班艺人呢?

(二)研读“苦苦寻觅”

1、默读读5-16自然段,思考并找关键语句写批注:

(1)“我”怎样寻觅“祖传秘方”?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每次我觉得成功时,心情怎样?父亲是什么表现?

(3)研究父亲不同表现的原因。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交流。

(1)理解第五自然段的两个设问句的作用。(承上启下)

(2)(6——8)自然段为第一层,写“我”找到瓷片。“然而,修复的青花并不能让父亲满意。”到底父亲想要什么?

(9——11)自然段为第二层,写我“复制”青花。“没有丝毫瑕疵的青花,却仍然遭到了父亲的冷眼。”儿子已经大有进步,父亲还想要儿子进步,到底父亲想要什么?

(12——16)自然段为第三层,写“我”自制青花,父亲看到后,“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原来父亲眼中的“完美”,是青花瓷器艺人一代代的“在超越中得到的传承”。

3、齐读第二部分。

4、小结:父亲的默默期盼,经过儿子的苦苦寻觅,终于获得了完美的结局。原来“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完美的青花,应该在在超越中得到的传承”

三、再读领悟。

把文中多次描写父亲神态的语句找出来,注意有怎样的变化,从中你体会出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父亲从“不满意——冷眼——笑容”,实际上是表现了他要求儿子去创新瓷艺„„

四、练读拓展。

1、读一读。

2、回忆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练习说话并填空。

板书设计:

语文百花园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句式变换”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把“直接转述”改为“间接转述”,感受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2)通过“拓展与交流”内容的学习引导,强化学生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特点作用的认识。

(3)通过“积少成多”中《赠汪伦》古诗的诵读,初步了解诗意,感受人间真情的美好。同时激发学生积累古诗的兴趣,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教学重点:

1、 “直接转述”改为“间接转述”如何正确改变“人称”。

2、课前指导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课内引导学生如何做到有针对性、有理有据地反驳。

3、写一个人物群体。表现人物群体特点素材的收集。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句式变换——“直接转述”改为“间接转述”

1、学生自读例句,注意书上“学习伙伴”身边的泡泡,分析每组里两句话(“直接转述”人物语言与“间接转述”)之间的不同。

2、同桌交流,或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应用书上的两个例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发现。

“直接转述”改为“间接转述”的要点:

改什么——改“人称”和“标点”。

a、“标点”——把“:”改成“,”把“”去掉。

b、“人称”——首先确定转述对象(由谁转述),转述给谁听,再根据句子具体的语言环境确定改换的人称等。

4、让学生改写书上的三个句子。

5、教师补充二个句子巩固练习。

6、让学生谈谈改写句子的感受。

二、拓展与交流—— 体会写好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的好处

1、请学生读一读“拓展与交流”中的句子,感受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2、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摘抄的句子,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3、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练笔。

三、课后练习

1、注意观察生活中人物的表现,进行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练笔。

2、在课内与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的经典语句。

第二课时

一、背诵导入

全班齐背本单元学的三首古诗。

二、积少成多——诵读积累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交流,感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古诗名句的美。

3、背诵。

4、出示李叔同写的《送别》让学生诵读,播放《送别》

三、背诵古诗文比赛

形式:可采用男女生挑战赛;可采用小组与小组挑战赛;也可采用同学之间热身赛之后,自荐表演赛等。

四、课后练习

激励学生课后继续背诵古诗文。

第三课时

一、再现情境,明确要求

1、教师指导(或充当)主持人,描述情境,提出正反方观点。

2、提出要求,做好辩前准备。

(1)记住自己的观点。

(2)要用事实材料进行分析说明,尽量做到观点突出,有条有理。

(3)认真听,快速记录自己的想法和对方发言的漏洞,准备有理有据地进行申辩或反驳。

(4)发言时要注意自己的语气和语调等,自然大方,文明辩论。

3、让各小组进行辩前的准备。

二、点面结合,全员参与

1、请一个正反方小组在班上进行试辩,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给予肯定鼓励,提出注意事项,必要时给予示范。

2、按坐位方块,正反双方进行辩论。教师巡视指导。

3、请一两个正方小组与反方小组在班级展示辩论,适时给予评价、指导。

4、让各辩方小组自行调换辩方(对手),再次进行辩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

5、在各小组推荐优秀辩手的基础上,重新组合正反方小组,进行班级辩论表演。

6、评出最佳辩手,学生谈收获,教师小结本次辩论会学生表现情况。

第四、五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指导——写一个人物群体。第四课时习作指导约20分钟左右后,学生动笔习作;第五课时学生动笔习作。

一、引用明星群体,明确何为群体,如何介绍群体

同学们,你们在电视上看到过“千手观音”这个节目吗?这个节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知道这21位演员都是些什么人吗?这21位演员就是一个群体,如果要请你把这个群体介绍给大家,你可以介绍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

教师适当引导,目的要让学生明确群体可大可小,介绍群体要选用与群体人员密切相关的典型事例,才能很好地表现群体特点。

二、导入习作要求,唤醒习作欲望,选择要写群体

1、谈话: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这样或那样的群体,比如在家里,我们和爸爸妈妈等亲人在一起;走亲访友时,我们和亲戚朋友在一起;在学校,我们和老师同学在一起„„在不同的群体里,我们体验到了不同的生活;

在不同的群体里,我们一同经历了这样或那样的事。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你心里你觉得哪个群体最有魅力,最有意思;那个群体的哪些人特点最突出,你们一同做过的哪些事最能表现这个群体的特点„„你就选择那个群体,把你想介绍的有关的人和相关的事介绍给大家吧!

2、思考:让学生思考:确定各自要介绍的群体,要介绍这个群体什么特点,准备选用什么事例。你介绍这个群体,准备取个什么题目?

3、交流:请学生在班上交流,互相唤醒。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指导。

20、故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故宫的赞美和热爱故宫建筑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图示表达能力。帮助学生认识“矗、湛、缭、阁、恒”,会写“玲、珑、凤、雕、矗、缭、恒”;理解“玲珑奇巧、矗立、湛蓝、亭阁、永恒、烟雾缭绕、雄伟壮丽、奇珍异宝”等词语。

3、情感与价值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以提高学生

布局谋篇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图示表达能力。结

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以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教学难点:

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教学准备:

收集故宫的图片文字资料。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观看有关的故宫图片、影片。交流观后感受。

二、检查预习.

1、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在预习时记住的故宫的宫殿的名称。边说边请学生将宫殿名称板书。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2、根据板书指名读相关的自然段。

三、自主阅读,梳理课文,理清脉络。

1、快速浏览课文,发现文章的结构特点。

交流(课文是按照“总起——分述——总结”的顺序行文的。)

2、按照“总起——分述——总结”的顺序试着分段。

3、交流。

四、学习课文的第一和第四部分。

1、默读,思考第一自然段讲了哪几层意思?(故宫的位置、名称、历史。)

2、读最后一段,谈谈最后一段和中间两段的联系。

3、有感情朗读这两段话。读出自豪之情。

4、小结这两部分在课文中的作用。(总起、总结)

五、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词。

2、回忆课文的条理。

3、指名背诵头尾两个自然段。说说这两部分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二、细读理解。

1、默读第2——9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画示意图。同桌交流示意图。

(2)小组读第二自然段,讨论段意。(这段写了故宫的最外面一圈的布局。护城河、城墙、城门。还总的介绍了远眺整个故宫,所看到的景象。)

(3)抓住句子中的数据谈体会。

(4)抓住重点词语谈体会。(玲珑奇巧、规模宏大、形体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过渡:抓住故宫“有大小宫殿70多座”这一语句,想想文中主要介绍了哪几座宫殿,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的?

(5)交流昨天完成的课后题二中题目。思考,课文重点介绍了什么宫殿?(太和殿是故宫的主殿——最大的殿堂,格外辉煌壮丽。)

(6)学生研读5——6自然段。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设计小导游词。

(7)小组内交流导游词。

(8)(展示课件)指名小导游介绍自己“拍摄”的关于太和殿的一个镜头。鼓励学生灵活使用课文语句。

(9)评价导游。重点表扬能够将所介绍的景物的位置讲明白的学生。

(10)用相同的方法学习另外的宫殿。介绍清楚宫殿的布局、作用。 小结:第二部分(2——9自然段)详细地描述了故宫的建筑。按空间顺叙来介绍的。主次分明,条理清楚。

2、齐读第10自然段。想象故宫中有哪些、怎样的珍贵文物、奇珍异宝? (相机出示课件和资料。)

3、总结:2——10自然段分别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故宫?(建筑和文物。)

三、总结拓展。

板书设计:

21 青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认识中国的青花瓷艺,体会作者对文中所描写的青花瓷艺人的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的精神的热烈赞赏之情。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对文中所描写的青花瓷艺人的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的精神的热烈赞赏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认识中国的青花瓷艺,体会作者对文中所描写的青花瓷艺人的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的精神的热烈赞赏之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收集青花的图片文字资料。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青花瓷》,同时欣赏青花瓷图片。

这首别致的歌曲,赞美的是——青花瓷。

由英文中“中国”“瓷器”同为一个读音“China”引入:瓷器是咱们祖国的象征之一,而青花瓷又是瓷器里的最美丽的精品。你了解青花瓷吗?

2、歌曲里头有一句歌词是“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到底这传世的青花瓷为什么这么美丽呢?当我们学习了今天课文《青花》,就明白了。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物?记叙了他们什么事情?

2、出示第五自然段中的“我开始了苦苦寻觅”一句。看看哪些段落写“我”苦苦寻觅的由来。哪些段落写“我”苦苦寻觅的过程。

3、轻声朗读课文的两个部分,把生字读准。指名读生词。正音,并说说自己理解的词语。

3、齐读课文,说说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4自然段)默默期盼,父亲要儿子寻找残缺青花。这是故事的前因,写得比较简洁。

第二部分(5——16自然段)苦苦寻觅,儿子终于得到祖传配方。这是故事的结果,写得很详细。

三、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二、细读理解。

(一)研读“默默期盼”

1、读1-4自然段,思考:父亲是一个怎样的瓷艺人?他教我瓷艺,为什么不传配方给我?后来,父亲为什么又郑重其事地把一尊残缺青花交给我?

2、交流。

(1)抓住“独树一帜”体会父亲的“手艺高”。

(2)抓住“完美”设计悬念。(什么是父亲心里的“完美”?)

(3)找出第三自然段描写父亲动作、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父亲对儿子寄予厚望,用心良苦。理解我对父亲的行动、神态的不解。

3、齐读第三小节。

4、小结:这个部分,我们领会到了父亲对孩子的默默期盼和良苦用心。到底在期盼什么?儿子怎样完成父亲的任务,成长为青花瓷器的合格接班艺人呢?

(二)研读“苦苦寻觅”

1、默读读5-16自然段,思考并找关键语句写批注:

(1)“我”怎样寻觅“祖传秘方”?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每次我觉得成功时,心情怎样?父亲是什么表现?

(3)研究父亲不同表现的原因。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交流。

(1)理解第五自然段的两个设问句的作用。(承上启下)

(2)(6——8)自然段为第一层,写“我”找到瓷片。“然而,修复的青花并不能让父亲满意。”到底父亲想要什么?

(9——11)自然段为第二层,写我“复制”青花。“没有丝毫瑕疵的青花,却仍然遭到了父亲的冷眼。”儿子已经大有进步,父亲还想要儿子进步,到底父亲想要什么?

(12——16)自然段为第三层,写“我”自制青花,父亲看到后,“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原来父亲眼中的“完美”,是青花瓷器艺人一代代的“在超越中得到的传承”。

3、齐读第二部分。

4、小结:父亲的默默期盼,经过儿子的苦苦寻觅,终于获得了完美的结局。原来“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完美的青花,应该在在超越中得到的传承”

三、再读领悟。

把文中多次描写父亲神态的语句找出来,注意有怎样的变化,从中你体会出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父亲从“不满意——冷眼——笑容”,实际上是表现了他要求儿子去创新瓷艺„„

四、练读拓展。

1、读一读。

2、回忆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练习说话并填空。

板书设计:


相关内容

  • 小学S版1-6年级语文古诗和百花园知识集锦
  • 小学S版语文古诗和百花园知识集锦 语文第一册 静夜思 (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语文百花园二 画 (清·高鼎)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语文百花园六 咏华山 (宋·寇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语文第二册 登鹳雀 ...

  • 三年级语文古诗
  • 小学语文古诗集锦 语文第一册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语文百花园二 画(清高鼎)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语文百花园六 咏华山(宋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语文第二册 登黄鹤楼(唐王焕之) ...

  • s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语文百花园
  • 1语文百花园一 1.词语真有趣 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 ).( ).( ).( ).( ).( ) 表示"说"的意思的词语( ).( ).( ).( ).( ).( ) 2.照样子写词语 落落大方.( ).( ).( ) ( ).( ).( ).( ) ( ...

  • 语文S版语文百花园二EEPO教学设计
  • 语文 S 版语文百花园二 EEPO 教案 第一课时 概 况 课题: <语文百花园二 >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如何区别形声字,能记住它们,正确使用它们. 2.让学生区别带有"静"字的近义词,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使用. 3.熟读诗歌,积累气象谚语.指导写周记. 教学重难 ...

  •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
  •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_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6人,其中男生14人,女生12人,年龄一般在11-12岁之间,学生全部来自周围的几个自然村. 经过四年多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独立识字和独立阅读课外书的能力,学习目的比较明确,学习态度逐步端正,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多数学 ...

  • 一年级下语文教学计划
  • 一年级下语文教学计划一: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一. 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八个专题,专题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含教育价值,把知识.能力.方法.情感融为一体.每个专题内涵都比较广泛,避免了教材内容的局限性. 二.教学内容. 1.拼音.本册不再安排 ...

  • 语文教案语文百花园二
  • 语文百花园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地识字.积累词语. 2.引导学生背古诗. 3.辅导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倾听表达的能力,交流识字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今天又是我们去语文百花园的日子,这次的语文百花园又有什么精彩内容等着我们去 ...

  • 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识字一",由三课识字和"语文百花园一"组成.三课识字分别是<观察人体识汉字><看画识字真有趣><我在家里贴字卡>.这个单元的识字课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着眼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拓宽识字范围,如家庭 ...

  • 一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百花园6
  • 语文百花园六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通过语文实践形成技能和能力.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小黑板等. 教学重点:看图说话表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语海畅游 1. 汉字真有趣.教给学生记字的方法, 如:像 ...

  • 四年级上册语文百花园二教案
  • 语文百花园二 [内容简析] 语文百花园二包括"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和"语文大课堂"等版块:结合大课堂活动还配有一个"指南针",指导学生学会如何与人交流,培养探究意识和语文综合能力. [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