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拟解决问题的预设性解决方案1

数学教学中拟解决问题的预设性解决方案

在第一次作业中本人提出了四个拟解决的问题:

1.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新课标与教材之间的关系,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2.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3.如何使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学以致用: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学的最高追求;

4.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习培训,使我受益匪浅,课堂中首先要做到:

一、在教学中能利用生动有趣的生活案例吸引学生注意力,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

二、能有条理而又利用通俗的语言生动风趣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觉得数学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困难。

三、通过生动而富有情趣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全心投入课堂,真正成为教学参与的主体,从而掌握基础知识,提高成绩。

下面就以上提出的四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解决方案:

第一个问题: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新课标与教材之间的关系,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新课标下数学教学应处理好的四对关系:

1.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2.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3.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4.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第二个问题: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每堂课都有它自己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什么是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呢?教学重点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这次国培,我谈谈我的看法。

1.抓住教材,认真备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以旧知识为生长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以板书设计为突破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动手操作,强化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5.精心设计课堂练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三个问题:如何使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学以致用: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学的最高追求;

1.加强数学实践活动的指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因此,现行教材都安排了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如在第十二册就新增加了“美丽的校园”、“节约用水”等数学实践活动。活动素材的选择符合学生生活背景,又结合前面所学知识。“美丽的校园”的活动就是通过测量学校的各建筑物,并确定比例尺,画出校园平面图。在组织这个活动前,我根据活动的内容,首先让学生

明白活动的要求,接着交代了活动的空间、时间、完成任务后成果的呈现等,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勇于实践,积极创新,对于所采取的方法,鼓励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同学们在自行测量校园各建筑物的有关长度时,有的采用米尺,有的用卷尺直接测量,有的用绳子测量后,再用尺量绳,有的采用步测和手测„„画平面图时,根据各自纸张大小与校园实际大小的比,自主确定比例尺。有许多同学都画出了比较精确的校园平面图。通过以上活动,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找出了各自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感受到自主探索与他人合作的意义和成功的乐趣,不但促进了“比例”知识的理解,而且从中体验到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重视现实生活的教学分析

在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中,就蕴涵着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如果善于挖掘揭示,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平均数问题”后,我结合我校刚开展的“献爱心”活动,组织了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然后根据资料,编写成不同类型的平均数应用题。如:1.一(1)班54人共捐款35元,一(2)班56人共捐款60元;一年级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2.二(1)班42人平均每人捐款3.00元,二(2)班44人平均每人捐款2.80元,二年级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

3.结合生活实际改编例题。

在设计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实践过的事情出发,对脱离学生生活体验和缺乏趣味的素材,进行必要的加工或重选。如第十二册例2原题目是:

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观察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1)表中有哪两种量?(2)总价是怎样随着米数变化的?(3)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对于卖布买布,我区的学生了解甚少。我想每家用电、缴交电费是学生经常计算的问题,因此我把它改编成:某用电收费员家写着一张用电量和总价的表:

通过观察上表后,需要学生回答的问题改用图画的形式出现,这样素材紧贴学生生活实际,呈现方式生动活泼,学生很容易就感悟了“比”“比例”等概念。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4.联系生活事例,启发理解。

有些数学知识对于成人来说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可是对小学生来说,却比较难懂,理解比较困难。如教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以往的学生对减法的性质难于理解。在形式上,明明是连续相减,为什么可以把两个减数先加起来,这种从形式到内涵的转变,学生一时难于接受。为此,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加以验证,编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题,如:妈妈身上有200元钱,哥哥向妈妈要去34元买书,我向妈妈要来25元买学具,妈妈还有多少钱?大部分同学能列出“200-34-25”的式子计算。我又换个角度问:妈妈共拿

出了多少元?大家都能列出“34+25=59”,那么妈妈本来有200元,现在还有多少元?我再引导讨论:连续减去几个数,还可以怎样计算?从而得出:“200-34-25=200-(34+25)”。这样的引导,使学生领会了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可以先把几个数相加起来再减的道理。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

第四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学“0的认识”时,我创设了一个故事情景:小朋友们,你们都知道小猴最喜欢吃桃子,这天,它到山上摘桃子,不一会工夫就摘了2个桃子,你们看,他吃了几个?(1个)你能说说刚才的过程吗?(2个桃子,吃了1个,还剩1个:2-1=1)。可是,他吃了1个桃子后觉得不够饱,于是,他又吃了一个。你们看,现在还有几个?(0)你能说说刚才的过程吗?(1个桃子,吃了1个,就没有:1-1=0)你能说说0表示什么吗?(什么都没有)这样设计,把原本生硬的数字变成学生喜欢的故事,吸引他们到故事中,并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说出来,使学生乐学、易学。

2.利用数学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一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符合教学内容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比如:我在教学“5的认识”时,设计“抢凳子”这个游戏:5名学生围

着4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 ”,既复习了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

3.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对语言的要求很高,只有生动、形象和有趣的语言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完“10的组成”后,我把10的组成的数编成一首有趣的儿歌帮助学生掌握:1 9 1 9 ,好朋友; 2 8 2 8,手拉手;3 7 3 7,真亲密;4 6 4 6,一起走;5 5,凑成一双手。这样,学生在形象易懂的儿歌中很容易记住10的组成。

4.利用直观教具、操作学具、电化教学手段来激发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可是他们好动、好奇心强,对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直观教具、电化教学及操作学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 “10的认识”时,教师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出现声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教师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 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教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又比如我在教学“9的组成”时,我让学生摆出9根小棒,然后把它分成两份,看看有几种分法并与同桌交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把9的组成这一抽象内容变成具体的操作,从而很轻松、容易的掌握9的组成。

教学上我要力求做到:

1.教学目标明确;

2.教学容量和课时安排合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相关的知识技能务必讲清楚,力求让学生能理解,并能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运用,巩固提高;

3.做到善“启”善“导”,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学方法恰当;

4.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5.面向全体,注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各类学生学有所得;

6.在具体讲授过程中做到以教材为主,“博采精用”,注意所选用的事实与材料的科学性、典型性和时代性,围绕重点抓关键,突破难点求发展,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7.重视指导学生记好数学笔记,并对笔记作检查、评价;

8.让学生每天记一篇数学笔记,引导他们去发现、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随手记下我们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教学中拟解决问题的预设性解决方案

在第一次作业中本人提出了四个拟解决的问题:

1.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新课标与教材之间的关系,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2.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3.如何使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学以致用: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学的最高追求;

4.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习培训,使我受益匪浅,课堂中首先要做到:

一、在教学中能利用生动有趣的生活案例吸引学生注意力,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

二、能有条理而又利用通俗的语言生动风趣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觉得数学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困难。

三、通过生动而富有情趣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全心投入课堂,真正成为教学参与的主体,从而掌握基础知识,提高成绩。

下面就以上提出的四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解决方案:

第一个问题: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新课标与教材之间的关系,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新课标下数学教学应处理好的四对关系:

1.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2.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3.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4.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第二个问题: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每堂课都有它自己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什么是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呢?教学重点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这次国培,我谈谈我的看法。

1.抓住教材,认真备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以旧知识为生长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以板书设计为突破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动手操作,强化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5.精心设计课堂练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三个问题:如何使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学以致用: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学的最高追求;

1.加强数学实践活动的指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因此,现行教材都安排了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如在第十二册就新增加了“美丽的校园”、“节约用水”等数学实践活动。活动素材的选择符合学生生活背景,又结合前面所学知识。“美丽的校园”的活动就是通过测量学校的各建筑物,并确定比例尺,画出校园平面图。在组织这个活动前,我根据活动的内容,首先让学生

明白活动的要求,接着交代了活动的空间、时间、完成任务后成果的呈现等,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勇于实践,积极创新,对于所采取的方法,鼓励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同学们在自行测量校园各建筑物的有关长度时,有的采用米尺,有的用卷尺直接测量,有的用绳子测量后,再用尺量绳,有的采用步测和手测„„画平面图时,根据各自纸张大小与校园实际大小的比,自主确定比例尺。有许多同学都画出了比较精确的校园平面图。通过以上活动,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找出了各自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感受到自主探索与他人合作的意义和成功的乐趣,不但促进了“比例”知识的理解,而且从中体验到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重视现实生活的教学分析

在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中,就蕴涵着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如果善于挖掘揭示,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平均数问题”后,我结合我校刚开展的“献爱心”活动,组织了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然后根据资料,编写成不同类型的平均数应用题。如:1.一(1)班54人共捐款35元,一(2)班56人共捐款60元;一年级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2.二(1)班42人平均每人捐款3.00元,二(2)班44人平均每人捐款2.80元,二年级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

3.结合生活实际改编例题。

在设计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实践过的事情出发,对脱离学生生活体验和缺乏趣味的素材,进行必要的加工或重选。如第十二册例2原题目是:

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观察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1)表中有哪两种量?(2)总价是怎样随着米数变化的?(3)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对于卖布买布,我区的学生了解甚少。我想每家用电、缴交电费是学生经常计算的问题,因此我把它改编成:某用电收费员家写着一张用电量和总价的表:

通过观察上表后,需要学生回答的问题改用图画的形式出现,这样素材紧贴学生生活实际,呈现方式生动活泼,学生很容易就感悟了“比”“比例”等概念。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4.联系生活事例,启发理解。

有些数学知识对于成人来说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可是对小学生来说,却比较难懂,理解比较困难。如教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以往的学生对减法的性质难于理解。在形式上,明明是连续相减,为什么可以把两个减数先加起来,这种从形式到内涵的转变,学生一时难于接受。为此,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加以验证,编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题,如:妈妈身上有200元钱,哥哥向妈妈要去34元买书,我向妈妈要来25元买学具,妈妈还有多少钱?大部分同学能列出“200-34-25”的式子计算。我又换个角度问:妈妈共拿

出了多少元?大家都能列出“34+25=59”,那么妈妈本来有200元,现在还有多少元?我再引导讨论:连续减去几个数,还可以怎样计算?从而得出:“200-34-25=200-(34+25)”。这样的引导,使学生领会了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可以先把几个数相加起来再减的道理。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

第四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学“0的认识”时,我创设了一个故事情景:小朋友们,你们都知道小猴最喜欢吃桃子,这天,它到山上摘桃子,不一会工夫就摘了2个桃子,你们看,他吃了几个?(1个)你能说说刚才的过程吗?(2个桃子,吃了1个,还剩1个:2-1=1)。可是,他吃了1个桃子后觉得不够饱,于是,他又吃了一个。你们看,现在还有几个?(0)你能说说刚才的过程吗?(1个桃子,吃了1个,就没有:1-1=0)你能说说0表示什么吗?(什么都没有)这样设计,把原本生硬的数字变成学生喜欢的故事,吸引他们到故事中,并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说出来,使学生乐学、易学。

2.利用数学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一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符合教学内容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比如:我在教学“5的认识”时,设计“抢凳子”这个游戏:5名学生围

着4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 ”,既复习了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

3.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对语言的要求很高,只有生动、形象和有趣的语言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完“10的组成”后,我把10的组成的数编成一首有趣的儿歌帮助学生掌握:1 9 1 9 ,好朋友; 2 8 2 8,手拉手;3 7 3 7,真亲密;4 6 4 6,一起走;5 5,凑成一双手。这样,学生在形象易懂的儿歌中很容易记住10的组成。

4.利用直观教具、操作学具、电化教学手段来激发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可是他们好动、好奇心强,对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直观教具、电化教学及操作学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 “10的认识”时,教师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出现声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教师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 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教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又比如我在教学“9的组成”时,我让学生摆出9根小棒,然后把它分成两份,看看有几种分法并与同桌交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把9的组成这一抽象内容变成具体的操作,从而很轻松、容易的掌握9的组成。

教学上我要力求做到:

1.教学目标明确;

2.教学容量和课时安排合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相关的知识技能务必讲清楚,力求让学生能理解,并能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运用,巩固提高;

3.做到善“启”善“导”,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学方法恰当;

4.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5.面向全体,注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各类学生学有所得;

6.在具体讲授过程中做到以教材为主,“博采精用”,注意所选用的事实与材料的科学性、典型性和时代性,围绕重点抓关键,突破难点求发展,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7.重视指导学生记好数学笔记,并对笔记作检查、评价;

8.让学生每天记一篇数学笔记,引导他们去发现、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随手记下我们生活中的数学。


相关内容

  • 两位数乘两位数及解决问题
  • 两位数乘两位数及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第84页 两位数乘两位数知识 整理及综合练习第2-5题. 教学目标: 1. 回顾已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的计算方法,以及混合 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估算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归纳和整理知 ...

  • 一般的小数加减计算
  • <一般的小数加减计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2.通过计算.比较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把整数加减法计算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迁移规律的意 ...

  • 确定起跑线
  • 确定起跑线 设计理念: 1.向学生提供现实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和宽松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数学活动. 3.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 4.关注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让他们经历观察. ...

  • 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
  • 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例1及练习二十三. [设计理念]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的含义.两位数乘两位数.能初步用乘法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的编排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意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我着重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思考与 ...

  •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笔记
  •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笔记 <有效教学十讲> 原著:余文森教授 福建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第一讲 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节 教学的有效性究竟指什么 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要落在学生的学习上.学习有有效性可用三个指标来考量: 一.学习速度. 二.学习结果. 三.学习体验. 学习速 ...

  • 怎样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 怎样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学生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拨或讲解,这些资 ...

  • 科学课堂生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科学课堂生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作者:叶继浪 文章来源:城关中学 点击数:256 更新时间:2011/11/17 [内容摘要]"动态生成"要求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学习方式,从教材的使用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利用者.本文从精心预设,期待生成资源:搭建平台,展示生成资 ...

  • 5上3-聪明的测量员教学设计
  • < 聪明的测量员>教学设计 崂山区宁真海尔希望小学 姜红艳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4页. [教学目标] 1.在学习了小数除法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特殊物体的长度.质量.面积等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获得测量特殊物体的长 ...

  • 集体备课后的教案
  • 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后的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经历集合思想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的价值,理解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 ...

  • 如何处理好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 如何处理好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语文) 教学中预设和生成谁轻谁重,二者关系如何处理,综观自己的一些实践经验,可以总结这样几点经验:(1)一切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没有有效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2)预设是围绕教学目标.任务预先对教学过程的预期设计.生成则是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发生.发展与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