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夏商周秦汉时代陶器
大约在距今四千多年之前,农业生产的发展不断进步,私有制开始出现萌芽,原始氏族部落的社会形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由原始氏族部落发展为奴隶社会,其时,各种手工业渐进渐繁,开始有分工制度,制陶业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而且是诸工种中最重要的一种。
夏、商、周三代的陶瓷品种,大致可分为灰陶、白陶、印纹陶、红陶、原始陶等。商代中期出现了原始瓷器,胎质烧结程度提高和器表施釉,使原始瓷器不吸水而且更加美观。原始瓷器一般都在施釉前在坯体上拍制几何图案,釉色多呈现青绿、青黄色。
秦始皇大兴土木,砖、瓦等建材和宫殿内所需陶瓷器皿大量烧造。出土的大量与真人等大的陶制兵马俑,就是秦始皇陵墓陪葬品的一部分。
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广泛施釉,造型浑厚而饱满,许多器形模仿铜器造型。
1. 印纹陶
印纹陶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干前用印模将所需几何花纹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后进行烧制的陶器,也称几何印纹陶器。印纹陶可分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两种,印纹软陶多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以前,多呈红褐、灰白、灰等色;印纹硬陶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约出现于商代以后,因烧制时温度较高,故胎质坚硬,呈灰色。
其纹饰初出于加固陶坯的目的,器物多留有布纹、席纹、绳纹的痕迹,后渐趋丰富、精美,纹样均为几何形纹饰,主要有水波纹、米字纹、回字纹、方格纹、编织纹、云雷纹等。
印纹陶单柄壶 商 (公元前16~前11世纪) 上海马桥出土
这一时期的器体造型功能依然以饮食器皿为主。灰陶,侈口,颈大而长,特別的是单腹扁凸偏向柄部,圈足。
印纹硬陶罍 西周 (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上海青浦县骆驼墩出土
罍,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此罍表面佈满细小方格的回字印纹,肩部却出现一圈云雷纹。印纹加固陶坯的目的趋向丰富、精美。
印纹硬陶方格纹曲柄罐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上海金山县戚家墩出土
罐大柄细长,对比成趣。罐身布满方格印纹。
2. 原始青瓷
通过长期烧造白陶和印纹硬陶的实践,不断改进才原材料的选择与加工,于商代中期出现了原始瓷器,原始瓷器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兴盛起来。
商周原始青瓷的烧造,以江南地区为盛。春秋、战国烧造规模渐次扩大,制作质量也明显提高。
商代至西汉的许多青釉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以瓷土为原料;
2) 含铁量在3%以下;
3) 烧成温度达到摄氏1200度;
4) 器表施石灰釉。
商周原始青瓷
原始瓷器至少于商代中期出现,胎质烧结程度提高和器表施釉,使原始瓷器不吸水而且更加美观。商代的统治范围有所扩大,因此,在陶瓷工艺上也大量融合了中原以外地区的特征,制陶业从其它农业分工中独立出来。西周原始瓷器更加蓬勃发展起来。
馒头窑的出现更加改善了窑内的烧成气氛,对提高陶器质量有利。窑炉容积增大,窑室底部可达1.8米;根据不同产品,烧成温度也有所提高。进入西周以后,窑 炉顶部出现了烟囱,这对陶瓷烧造技术的改良有着重大意义。这个创举,使燃料的燃烧更加充分,热力更有效利用,还可调节空气和火焰的流速,使火焰性质得以控 制,烧成温度可达摄氏1200度。窑炉的改进,是这一时期出现原始瓷器的重要原因。
青釉弦纹尊 商(公元前16~前11世纪)
高18厘米,口径19.65厘米,底径9.9厘米。敞口,方唇,深腹束腰,近底微鼓,圈足外撇。胎体坚硬,壁厚均匀,造型规整,简朴端正。内外施釉,釉层薄而匀,釉色青黄,施釉不及底。外壁划弦纹数道,口沿及腹下部印有细方格纹各一周,装饰素雅。施釉不及底。
此尊釉色滋润,呈色稳定,器表匀净光洁,造型端庄工整,朴实无华,象这样制作极精的原始青瓷传世较少。
春秋战国原始青瓷
春秋战国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大量公、私制陶作坊,其产品上多留有文字铭记,据推测可能与制造者或使用者有关,另外,这一时期的大量彩绘陶深受同时期漆器的影响。
青釉弦纹把杯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高11.2厘米,口径4.4厘米,腹径8.5厘米,底径8.6厘米,敛口,短颈,折肩,筒形深腹,平底,下有三枚小短足,附加单把,造型突破对称的形式,三足鼎立,均衡而不拥挤,在稳定中蕴藏着一种灵活的韵味。
曲把为粗壮扁平的“乙”字形,上端外向凸出,显示其气宇高昂之姿,同时借助一小横梁搭于肩下部,衔接巧妙;另一端连于杯身下部,此柄长大,轮廓的曲弧适度,简洁、清新,富有弹性和动感,具有诱人的律动,既作为装饰,也便于把持提握,使用顺手。
此杯符合实用要求:容量大、重心稳、端用方便。在视觉上也给人以挺拔又饱满,轻巧又稳定的美感。在造型设计上,在圆筒形杯身上配以方棱曲把巧妙融合方圆为一体,构思别具匠心。
此杯表面满布细弦纹,密密匝匝,横式排列,结构简单,具有规矩、齐整、匀称、舒展的视觉效果。弦纹是在快速旋转的陶轮上完成的,每一条弦纹匀称而挺拔,没有一丝一毫的失误,技术娴熟,得心应手。
青釉兽首鼎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鼎式之一,造型仿青铜礼器,多为陶或原始青瓷制品。江南一带出土较多。此种瓷鼎造型奇特,圆腹,三足,器物口沿的一端为一怪兽头,另侧附塑短尾。兽首高昂,双目外突,额上有双角,兽首与兽尾之间,有对称的长方形折边立式双耳。
3. 东汉陶俑
东汉时期,社会富庶,名门、望族、豪富兴起,厚葬之风盛行。陪葬品中出现许多陶俑,川俑为汉陶艺术的奇葩,制作题材非常广泛,包络了人间百像。此时期的俑追求神韵的塑造,注意神情的把握与刻划,体现了东方艺术的精髓。
红陶听琴女俑 东汉(公元25~220年)
东汉陶俑善于表现人物神态、肢体动作,常常于嬉笑游乐间颠覆了前代随葬陶俑端雅乃至木讷的传统。此件听琴陶俑跪坐于地,身着宽袖的长袍,为典型汉代式样。 其头部是汉代女性常戴的巾帼,为以丝、毛制成的的类似于发髻的饰物。此红陶听琴俑属伎乐类俑,制作精美,神态生动,十分难得。
灰陶持铲男俑 东汉(公元25~220年)
陶俑头戴圆形笠帽,头发在脑后向上绾起。双眼微合,面部略带笑意。上身内穿圆领衣,外为两层右衽衣,外衣有缘,袖口挽起,腰中系带,下着裤,足穿布履。腰中垂挂环鼻刀,左手持箕状物,右手拄长柄铲,铲立于双足之间。
彩绘陶俑 东汉(公元25~220年)
雕塑泥质灰陶。俑施以红、黑、白色彩绘。身穿汉式曲裾服饰,右手曲肘有插孔,左手下垂似握衣边。
4. 汉代铅陶俑
铅釉陶是一种以氧化铅为主要熔剂的低温釉陶制品,通常以铅粉和石英以3:1之比配置。若以铜为呈色剂,烧成陶器呈绿色;以铁为呈色剂,烧成后为黄褐色。由于长期水侵土蚀,部分汉代绿釉陶制品器表呈银色,这是由于表面形成具有层状结构沉积物而导致泛色现象。
汉代的铅釉陶器以隨葬品的明器居多,其中多见各种动物造型。
绿釉陶鸭 东汉(公元25~220年)
胎土呈淡红色,通体施绿釉,釉的表面泛现一种银白色的光泽。由于长期水侵土蚀,部分汉代绿釉陶制品器表呈银色,这是由于表面形成具有层状结构沉积物而导致泛色现象。
绿釉陶狗 东汉(公元25~220年)
这件陶狗釉呈暗绿色,釉面富有光泽,四足端露胎处可看到红色胎土。其造型作昂首、耸耳状。双目凝视前方,裂口露齿,兇狠欲吠。颈部有项圈,颈后并有环以套拴绳,可见它为豢养之驯狗。造型具写实风格,神态生动。
绿釉陶熊灯 东汉(公元25~220年)
灯具的发展直至汉代进入普及化。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灯,渐入寻常百姓家",灯具不只限于达官贵族,普通老百姓也可以拥有。青铜灯仍是主流,陶灯次之。人俑 灯是汉代灯具的一大亮点,一般是达官显贵使用灯具的代表器物之一。中下层人民使用的则是姿态各异的陶熊烛台、陶枭烛台。这件绿釉陶熊灯,便是代表民间使用的烛台之一。
褐绿釉陶刻花莲瓣纹奁 东汉(公元25~220年)
奁 lián, “区”意为盛装食物的容器。“大”指“尺寸大”。“大”与“区”联合起来表示“大号的盛食器具”。
此奁呈圆筒状,三足鼎立,足为三只站立的小熊顶起奁的模样,造型有趣。奁两侧有仿青铜器的銜环兽首纹刻,奁外有数条弦纹,中间两层为刻花莲瓣纹。这件陶器成功的利用两种釉色相结合,形成色彩分明的图案,褐釉为阳面秞,绿釉为阴刻条纹。
二、夏商周秦汉时代陶器
大约在距今四千多年之前,农业生产的发展不断进步,私有制开始出现萌芽,原始氏族部落的社会形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由原始氏族部落发展为奴隶社会,其时,各种手工业渐进渐繁,开始有分工制度,制陶业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而且是诸工种中最重要的一种。
夏、商、周三代的陶瓷品种,大致可分为灰陶、白陶、印纹陶、红陶、原始陶等。商代中期出现了原始瓷器,胎质烧结程度提高和器表施釉,使原始瓷器不吸水而且更加美观。原始瓷器一般都在施釉前在坯体上拍制几何图案,釉色多呈现青绿、青黄色。
秦始皇大兴土木,砖、瓦等建材和宫殿内所需陶瓷器皿大量烧造。出土的大量与真人等大的陶制兵马俑,就是秦始皇陵墓陪葬品的一部分。
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广泛施釉,造型浑厚而饱满,许多器形模仿铜器造型。
1. 印纹陶
印纹陶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干前用印模将所需几何花纹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后进行烧制的陶器,也称几何印纹陶器。印纹陶可分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两种,印纹软陶多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以前,多呈红褐、灰白、灰等色;印纹硬陶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约出现于商代以后,因烧制时温度较高,故胎质坚硬,呈灰色。
其纹饰初出于加固陶坯的目的,器物多留有布纹、席纹、绳纹的痕迹,后渐趋丰富、精美,纹样均为几何形纹饰,主要有水波纹、米字纹、回字纹、方格纹、编织纹、云雷纹等。
印纹陶单柄壶 商 (公元前16~前11世纪) 上海马桥出土
这一时期的器体造型功能依然以饮食器皿为主。灰陶,侈口,颈大而长,特別的是单腹扁凸偏向柄部,圈足。
印纹硬陶罍 西周 (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上海青浦县骆驼墩出土
罍,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此罍表面佈满细小方格的回字印纹,肩部却出现一圈云雷纹。印纹加固陶坯的目的趋向丰富、精美。
印纹硬陶方格纹曲柄罐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上海金山县戚家墩出土
罐大柄细长,对比成趣。罐身布满方格印纹。
2. 原始青瓷
通过长期烧造白陶和印纹硬陶的实践,不断改进才原材料的选择与加工,于商代中期出现了原始瓷器,原始瓷器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兴盛起来。
商周原始青瓷的烧造,以江南地区为盛。春秋、战国烧造规模渐次扩大,制作质量也明显提高。
商代至西汉的许多青釉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以瓷土为原料;
2) 含铁量在3%以下;
3) 烧成温度达到摄氏1200度;
4) 器表施石灰釉。
商周原始青瓷
原始瓷器至少于商代中期出现,胎质烧结程度提高和器表施釉,使原始瓷器不吸水而且更加美观。商代的统治范围有所扩大,因此,在陶瓷工艺上也大量融合了中原以外地区的特征,制陶业从其它农业分工中独立出来。西周原始瓷器更加蓬勃发展起来。
馒头窑的出现更加改善了窑内的烧成气氛,对提高陶器质量有利。窑炉容积增大,窑室底部可达1.8米;根据不同产品,烧成温度也有所提高。进入西周以后,窑 炉顶部出现了烟囱,这对陶瓷烧造技术的改良有着重大意义。这个创举,使燃料的燃烧更加充分,热力更有效利用,还可调节空气和火焰的流速,使火焰性质得以控 制,烧成温度可达摄氏1200度。窑炉的改进,是这一时期出现原始瓷器的重要原因。
青釉弦纹尊 商(公元前16~前11世纪)
高18厘米,口径19.65厘米,底径9.9厘米。敞口,方唇,深腹束腰,近底微鼓,圈足外撇。胎体坚硬,壁厚均匀,造型规整,简朴端正。内外施釉,釉层薄而匀,釉色青黄,施釉不及底。外壁划弦纹数道,口沿及腹下部印有细方格纹各一周,装饰素雅。施釉不及底。
此尊釉色滋润,呈色稳定,器表匀净光洁,造型端庄工整,朴实无华,象这样制作极精的原始青瓷传世较少。
春秋战国原始青瓷
春秋战国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大量公、私制陶作坊,其产品上多留有文字铭记,据推测可能与制造者或使用者有关,另外,这一时期的大量彩绘陶深受同时期漆器的影响。
青釉弦纹把杯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高11.2厘米,口径4.4厘米,腹径8.5厘米,底径8.6厘米,敛口,短颈,折肩,筒形深腹,平底,下有三枚小短足,附加单把,造型突破对称的形式,三足鼎立,均衡而不拥挤,在稳定中蕴藏着一种灵活的韵味。
曲把为粗壮扁平的“乙”字形,上端外向凸出,显示其气宇高昂之姿,同时借助一小横梁搭于肩下部,衔接巧妙;另一端连于杯身下部,此柄长大,轮廓的曲弧适度,简洁、清新,富有弹性和动感,具有诱人的律动,既作为装饰,也便于把持提握,使用顺手。
此杯符合实用要求:容量大、重心稳、端用方便。在视觉上也给人以挺拔又饱满,轻巧又稳定的美感。在造型设计上,在圆筒形杯身上配以方棱曲把巧妙融合方圆为一体,构思别具匠心。
此杯表面满布细弦纹,密密匝匝,横式排列,结构简单,具有规矩、齐整、匀称、舒展的视觉效果。弦纹是在快速旋转的陶轮上完成的,每一条弦纹匀称而挺拔,没有一丝一毫的失误,技术娴熟,得心应手。
青釉兽首鼎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鼎式之一,造型仿青铜礼器,多为陶或原始青瓷制品。江南一带出土较多。此种瓷鼎造型奇特,圆腹,三足,器物口沿的一端为一怪兽头,另侧附塑短尾。兽首高昂,双目外突,额上有双角,兽首与兽尾之间,有对称的长方形折边立式双耳。
3. 东汉陶俑
东汉时期,社会富庶,名门、望族、豪富兴起,厚葬之风盛行。陪葬品中出现许多陶俑,川俑为汉陶艺术的奇葩,制作题材非常广泛,包络了人间百像。此时期的俑追求神韵的塑造,注意神情的把握与刻划,体现了东方艺术的精髓。
红陶听琴女俑 东汉(公元25~220年)
东汉陶俑善于表现人物神态、肢体动作,常常于嬉笑游乐间颠覆了前代随葬陶俑端雅乃至木讷的传统。此件听琴陶俑跪坐于地,身着宽袖的长袍,为典型汉代式样。 其头部是汉代女性常戴的巾帼,为以丝、毛制成的的类似于发髻的饰物。此红陶听琴俑属伎乐类俑,制作精美,神态生动,十分难得。
灰陶持铲男俑 东汉(公元25~220年)
陶俑头戴圆形笠帽,头发在脑后向上绾起。双眼微合,面部略带笑意。上身内穿圆领衣,外为两层右衽衣,外衣有缘,袖口挽起,腰中系带,下着裤,足穿布履。腰中垂挂环鼻刀,左手持箕状物,右手拄长柄铲,铲立于双足之间。
彩绘陶俑 东汉(公元25~220年)
雕塑泥质灰陶。俑施以红、黑、白色彩绘。身穿汉式曲裾服饰,右手曲肘有插孔,左手下垂似握衣边。
4. 汉代铅陶俑
铅釉陶是一种以氧化铅为主要熔剂的低温釉陶制品,通常以铅粉和石英以3:1之比配置。若以铜为呈色剂,烧成陶器呈绿色;以铁为呈色剂,烧成后为黄褐色。由于长期水侵土蚀,部分汉代绿釉陶制品器表呈银色,这是由于表面形成具有层状结构沉积物而导致泛色现象。
汉代的铅釉陶器以隨葬品的明器居多,其中多见各种动物造型。
绿釉陶鸭 东汉(公元25~220年)
胎土呈淡红色,通体施绿釉,釉的表面泛现一种银白色的光泽。由于长期水侵土蚀,部分汉代绿釉陶制品器表呈银色,这是由于表面形成具有层状结构沉积物而导致泛色现象。
绿釉陶狗 东汉(公元25~220年)
这件陶狗釉呈暗绿色,釉面富有光泽,四足端露胎处可看到红色胎土。其造型作昂首、耸耳状。双目凝视前方,裂口露齿,兇狠欲吠。颈部有项圈,颈后并有环以套拴绳,可见它为豢养之驯狗。造型具写实风格,神态生动。
绿釉陶熊灯 东汉(公元25~220年)
灯具的发展直至汉代进入普及化。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灯,渐入寻常百姓家",灯具不只限于达官贵族,普通老百姓也可以拥有。青铜灯仍是主流,陶灯次之。人俑 灯是汉代灯具的一大亮点,一般是达官显贵使用灯具的代表器物之一。中下层人民使用的则是姿态各异的陶熊烛台、陶枭烛台。这件绿釉陶熊灯,便是代表民间使用的烛台之一。
褐绿釉陶刻花莲瓣纹奁 东汉(公元25~220年)
奁 lián, “区”意为盛装食物的容器。“大”指“尺寸大”。“大”与“区”联合起来表示“大号的盛食器具”。
此奁呈圆筒状,三足鼎立,足为三只站立的小熊顶起奁的模样,造型有趣。奁两侧有仿青铜器的銜环兽首纹刻,奁外有数条弦纹,中间两层为刻花莲瓣纹。这件陶器成功的利用两种釉色相结合,形成色彩分明的图案,褐釉为阳面秞,绿釉为阴刻条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