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明清小说的伦理观与和谐文化

  摘 要: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叙事文学已经到达了成熟的时期,无论从文学理念、文学体式、文学手段来说都相对完备,并且将叙事文学推向一个高峰。从明清小说中能够感受到明清时期所体现的生活场景,铸就了古典文学的辉煌。正因为这种文体所带来的优势,将小说中所要表达的伦理观和和谐文化完美的彰显出来,体现出了我国是一个崇尚伦理道德的民族。就此,本论文着重针对明清小说所彰显的伦理观与和谐文化为主要探讨对象,进一步的诠释我国古代小说所宣扬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明清小说;道德;伦理观;和谐文化   从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来看,我国是一个崇洋道德民族文化的国家。在我国明清时期,这种道德和伦理观念被体现在明清文学作品当中,通过阅读的方式将这种精神宣扬,并且更深刻的彰显了我国古代的和谐文化和伦理观念。就此,本论文就主要针对清明时期小说所体现出来的论理观和和谐文化为主要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家庭伦理与和谐文化   家庭伦理的概念在于“调整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在社会伦理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时代性,它是随着社会的概念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而进行改变。在古代五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五种关系中,父子、兄弟、夫妇隶属于家庭理论范畴。它是构成古代社会的分子,固有“齐家,然后得以治国平天下“的说法。因此,在古代齐家具有对国家兴亡、民族昌盛、天下太平具有积极意义。   在古代,为了能够齐家,古人制定出了一系列关于家庭伦理道德观念的法则。儒家率先制定出了关于“礼”的法则,从礼记中强调了尊卑位置、道德伦理观念、家庭秩序。迄今为止,儒家所提出来的伦理道德观一直延续至今,从不同程度上发挥着积极作用,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现象,现代人称之为和谐文化。到了汉代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了韩非“三纲”之说,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宋代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被后世人称之为“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直到明清时期,我国的思想并没有大的变动,而是一直围绕着“程朱理学”的思想做文章,逐渐将儒家思想中所宣扬的对等伦理秩序转变成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失衡,尤其是对妇女实施了严酷的禁锢。于是,很多人站了起来,反对当代所宣扬的思想,要求恢复人权,给予平等待遇。   在《金瓶梅》这部小说中,就从内容反映出违背家庭道德伦理所造就的悲剧结局,从反面教材彰显出蔑视伦理纲常必然得到悲凉的结局。但是,在《十二楼》这部小说中,从正面角度反映出了家庭伦理与和谐文化,在书中强调了人物的“哲理思辨”,展现出的智慧给人以无数的启迪。通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折衷主义,既对禁欲产生了不满,同时又强烈性的反对了纵欲,彰显出了明清时期的家庭伦理道德意识。   二、社会伦理与和谐文化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它需要一定的制度、准则规范来维系,因此,所有社会团体或者是各个阶层中的任何成员所遵守的社会共同规范,就被称之为社会伦理。它是家庭伦理的延伸和拓展,是伦理道德社会性的体现。它崇尚于仁爱、互助、与人为善、成人之美、责任感。   在明清时期,虽然没有形成一个较大规模的商业模式,但是从明清小说中能够看出,那个时期的商业模式已经有了不小的发展。例如,施复《施润泽滩阙遇友》这部小说中,表现出了以义取财的正面商人形象,小说目的在于通过儒家思想的商人宣扬儒家道德伦理,从而唤醒人们心底的道德伦理观念。   在明清小说中,涉及到社会和谐、社会伦理最为突出和经典的小说隶属于公案小说。通过除暴乱,平反刑狱为主要内容,具有狭义色彩,主张了扶弱思想,替弱势群体洗刷冤屈、伸张正义的思想,达到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的目的。   在李渔白话短篇小说中,崇尚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德治思想的体现最为突出,其中有骗子改邪归正,强盗弃恶从善等内容。   在黎澄《南翁梦录》中的《医善用心》条,则宣扬了“爱”是社会和谐文化之一。“良医”范彬在宫中贵人和平民妇女一同求医的时候,不以社会地位为主要医治指标,而是遵循病情的缓急,使得两位妇女的病都得到了医愈,得到了王者的嘉奖。这种“爱”彰显出了爱心,更彰显出了智慧,是古代社会和谐文化的一种体现。其写作目的在于歌颂“善有善报”的伦理道德。再比如说“三国演义”“岳飞全传”等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均通过战争场面的描述体现道德伦理。颂扬了英雄英勇报国、深沉的民族思想,彰显出作者渴望和平,厌恶战争的愿望。   结语:本论文主要针对明清小说所彰显出的道德伦理以及和谐文化为主要目标进行了论述,从家庭伦理与和谐文化,社会伦理与和谐文化进行了分述。针对明清小说中所宣扬和蕴含的儒家思想,崇尚礼仪、道德、大爱、英勇、善良、伸张正义、洗刷冤屈等正能量的思想进行了描述。强调了虽然孔子宣扬的五伦,不能够被现代人全部应用,但是其中所制定出的秩序和规范,却教化后人,引人深思,给我国的教育带来积极意义。因此,相关研究人员应该致力于明清小说思想的研究,宣扬儒家文化,挖掘其中潜藏的进步思想,从而为我国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文化总体水平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秦川.明清小说的本质特征与和谐文化[J].明清小说研究,2011.(04).   作者简介:王海萍 (1973.11-) , 女 ,内蒙古赤峰市人,本科,研究生,副教授, 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小说。

  摘 要: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叙事文学已经到达了成熟的时期,无论从文学理念、文学体式、文学手段来说都相对完备,并且将叙事文学推向一个高峰。从明清小说中能够感受到明清时期所体现的生活场景,铸就了古典文学的辉煌。正因为这种文体所带来的优势,将小说中所要表达的伦理观和和谐文化完美的彰显出来,体现出了我国是一个崇尚伦理道德的民族。就此,本论文着重针对明清小说所彰显的伦理观与和谐文化为主要探讨对象,进一步的诠释我国古代小说所宣扬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明清小说;道德;伦理观;和谐文化   从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来看,我国是一个崇洋道德民族文化的国家。在我国明清时期,这种道德和伦理观念被体现在明清文学作品当中,通过阅读的方式将这种精神宣扬,并且更深刻的彰显了我国古代的和谐文化和伦理观念。就此,本论文就主要针对清明时期小说所体现出来的论理观和和谐文化为主要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家庭伦理与和谐文化   家庭伦理的概念在于“调整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在社会伦理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时代性,它是随着社会的概念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而进行改变。在古代五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五种关系中,父子、兄弟、夫妇隶属于家庭理论范畴。它是构成古代社会的分子,固有“齐家,然后得以治国平天下“的说法。因此,在古代齐家具有对国家兴亡、民族昌盛、天下太平具有积极意义。   在古代,为了能够齐家,古人制定出了一系列关于家庭伦理道德观念的法则。儒家率先制定出了关于“礼”的法则,从礼记中强调了尊卑位置、道德伦理观念、家庭秩序。迄今为止,儒家所提出来的伦理道德观一直延续至今,从不同程度上发挥着积极作用,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现象,现代人称之为和谐文化。到了汉代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了韩非“三纲”之说,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宋代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被后世人称之为“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直到明清时期,我国的思想并没有大的变动,而是一直围绕着“程朱理学”的思想做文章,逐渐将儒家思想中所宣扬的对等伦理秩序转变成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失衡,尤其是对妇女实施了严酷的禁锢。于是,很多人站了起来,反对当代所宣扬的思想,要求恢复人权,给予平等待遇。   在《金瓶梅》这部小说中,就从内容反映出违背家庭道德伦理所造就的悲剧结局,从反面教材彰显出蔑视伦理纲常必然得到悲凉的结局。但是,在《十二楼》这部小说中,从正面角度反映出了家庭伦理与和谐文化,在书中强调了人物的“哲理思辨”,展现出的智慧给人以无数的启迪。通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折衷主义,既对禁欲产生了不满,同时又强烈性的反对了纵欲,彰显出了明清时期的家庭伦理道德意识。   二、社会伦理与和谐文化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它需要一定的制度、准则规范来维系,因此,所有社会团体或者是各个阶层中的任何成员所遵守的社会共同规范,就被称之为社会伦理。它是家庭伦理的延伸和拓展,是伦理道德社会性的体现。它崇尚于仁爱、互助、与人为善、成人之美、责任感。   在明清时期,虽然没有形成一个较大规模的商业模式,但是从明清小说中能够看出,那个时期的商业模式已经有了不小的发展。例如,施复《施润泽滩阙遇友》这部小说中,表现出了以义取财的正面商人形象,小说目的在于通过儒家思想的商人宣扬儒家道德伦理,从而唤醒人们心底的道德伦理观念。   在明清小说中,涉及到社会和谐、社会伦理最为突出和经典的小说隶属于公案小说。通过除暴乱,平反刑狱为主要内容,具有狭义色彩,主张了扶弱思想,替弱势群体洗刷冤屈、伸张正义的思想,达到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的目的。   在李渔白话短篇小说中,崇尚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德治思想的体现最为突出,其中有骗子改邪归正,强盗弃恶从善等内容。   在黎澄《南翁梦录》中的《医善用心》条,则宣扬了“爱”是社会和谐文化之一。“良医”范彬在宫中贵人和平民妇女一同求医的时候,不以社会地位为主要医治指标,而是遵循病情的缓急,使得两位妇女的病都得到了医愈,得到了王者的嘉奖。这种“爱”彰显出了爱心,更彰显出了智慧,是古代社会和谐文化的一种体现。其写作目的在于歌颂“善有善报”的伦理道德。再比如说“三国演义”“岳飞全传”等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均通过战争场面的描述体现道德伦理。颂扬了英雄英勇报国、深沉的民族思想,彰显出作者渴望和平,厌恶战争的愿望。   结语:本论文主要针对明清小说所彰显出的道德伦理以及和谐文化为主要目标进行了论述,从家庭伦理与和谐文化,社会伦理与和谐文化进行了分述。针对明清小说中所宣扬和蕴含的儒家思想,崇尚礼仪、道德、大爱、英勇、善良、伸张正义、洗刷冤屈等正能量的思想进行了描述。强调了虽然孔子宣扬的五伦,不能够被现代人全部应用,但是其中所制定出的秩序和规范,却教化后人,引人深思,给我国的教育带来积极意义。因此,相关研究人员应该致力于明清小说思想的研究,宣扬儒家文化,挖掘其中潜藏的进步思想,从而为我国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文化总体水平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秦川.明清小说的本质特征与和谐文化[J].明清小说研究,2011.(04).   作者简介:王海萍 (1973.11-) , 女 ,内蒙古赤峰市人,本科,研究生,副教授, 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小说。


相关内容

  • 中国古典小说第一人称叙事缺席的文化思考
  • 作者:陈才训 天津社会科学 2005年11期 纵观中国古典小说史,第三人称叙事几乎处于垄断地位.就文言小说而言,只有唐传奇与<聊斋志异>中出现了为数不多的几篇第一人称叙事小说.就白话小说而言,第一人称叙事在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中更是绝迹.直至近代,受西方小说技巧的影响,白话小说中才出现 ...

  • 明清小说的生命伦理意识及其现代意义
  • 明清小说的生命伦理意识及其现代意义 --以六部优秀小说为例 陈惠琴 内容提要 明清六部优秀小说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并深刻地质疑和批判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正统伦理,同时不同程度地张扬生命伦理,把生命伦理作为质疑和批判正统伦理的思想理据.可以说,这一共同的思想内涵是中国古代思想史最后一个高峰的组成部分,对 ...

  • 福州五佳教育高二历史必修三笔记.doc
  • 文章来源:福州五佳教育网www.wujiajiaoyu.com(中小学直线提分,就上福州五佳教育) 必修三笔记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考考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 ...

  • 汉代儒学(原创)
  • 专题一 第二节 汉代儒学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 知识·梳理 儒 学 的 兴起 春 秋 战 国 秦 汉 孔子 创始人 系统 沉重打击 成为正统 孟子 发展 完整 荀子 改造 蔚然大宗 人数之多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表彰六经" 一. &qu ...

  • 论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思想发展的五大阶段
  • 作者:仪平策 理论学刊 2007年11期 [中图分类号]1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7)06-0108-06 中国文艺美学思想资源丰博深厚,源远流长,在世界美学史上独树一帜.通观中国美学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其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可以说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主导的乃至核心 ...

  • 文学与戏曲学案(岳麓版)
  • 第9.10课 文学与戏曲 [课程标准] 1.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特点. 2.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学习目标] 1. 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和戏曲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2. 注意把握文学戏曲艺术与政治.经济的 ...

  • 扎根于中华民族生活土壤的"中和之美"
  • 扎根于中华民族生活土壤的"中和之美" □曾繁仁 我们深植心灵深处的波浪起伏的情感总是与这种美学精神与艺术息息相关, 在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与京韵鲁腔中有着我们的精神寄托. 呵护"中和之美"的精神家园, 特别在城市化大潮之中愈加要保护发扬这种精神家园.我 ...

  • 长江流域傩面具艺术造型及其文化审美根源
  • 摘要:儒.释.道三家造像样式的影响决定了长江流域傩面具造像的基本样式:线条柔和,造型饱满圆润,注重写实,夸张有度,色彩对比强烈而又纯朴凝重,装饰性不强,个性不突出的程式化倾向:而经济文化的普及与发达则使得长江流域审美取向的普遍接受度很高,这又从另一个方面决定了傩面具造像的程式化倾向. 关键词:道德: ...

  • 中文工具书
  • 明清小说分析 文传学院 13汉语国际教育 毛孝珍 1311302146 检索课题:明清小说分析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深入开发"明清小说"这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了解明清小说的本质特征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其生成﹑发展﹑高潮的走势及文化背景:熟读明清小说文本,精研重点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