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梅州地区气候特点及其发生规律

  [摘 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气候变化规律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已有研究为基础,结合梅州地区近五十年间的气候资料对梅州地区整体气候特点以及其高温及低温天气还有强对流天气的发生进行了气候分析。   [关键词]梅州地区;气候;分析   中图分类号:S71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7-0364-01   一,梅州地理位置及其总体气候特征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全境地理座标位于东经115。18’至116。56’、北纬23。23’至24。56’之间,全市总面积15836平方公里。梅州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莲花山脉是粤东的最大山脉地形,山脉以南主要是丘陵和沿海平原,以北呈现岭谷相间面貌。梅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气候区的过渡地带。平远、蕉岭和梅县北部为中亚热带气候区南缘,五华、丰顺、兴宁、大埔和平远、蕉岭、梅县南部为南亚热带气候区。这种地处低纬,近临南海、太平洋和山地的特定地形影响,形成夏日长、冬日短,气温高、冷势悬殊、光照充足、气流闭塞、雨水丰盈且集中的气候。   有研究者采用梅州市1953―2007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利用一元线性回归统计方法,对梅州市气温的气候平均值和季节分布特征,以及气候演变进行了统计分析;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分析年降水量及前汛期的降水量。结果表明,梅州市55年来年平均气温以0.018℃/年的趋势增温变暖,各个季节及年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都有波浪式上升的趋势;年降水量及前汛期降水量都有明显的年纪特征,降水量的周期经历了由长周期向短周期转变的过程。   梅州市多年平均气温为21.3℃;冬季气温变异系数大,温度变化幅度大,稳定性差;全年温差小,最热月与最冷月平均温差小于加℃,热量资源丰富,全年积温7600℃。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26.2 mm.,年降水变差系数较小,尤其春夏季降水相对集中而稳定;梅州降水以中雨和大雨为主。暴雨和特大暴雨比例不多。仅占4.82%。季风特征明显,风速小,多年平均风速为0.96m/s,大风天气少。宜人的气候造就了梅州较多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吸引着许多游客。   二,梅州地区高温和低温天气气候分析   按照预警信号发布标准,最低的高温黄色预警信号一般指24h内最高气温将接近或达到35℃或已达到35℃以上。天气闷热,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长时间户外或者高温条件下作业。所以,现在以35℃为界,分析过去30a高温出现的特点。据梅州地区历年的相关统计资料发现,平远、兴宁、五华每年总共有25~27d的高温天气。大埔和梅县有33~36d。而每个月出现高温的次数,根据大埔1981~2010年平均每月高温出现天数的统计资料,10月到次年的5月,高温出现日数平均不足1d,6月和9月有3~4d,7、8月有10~15d,由此可见,在梅州7、8月份是高温天气最经常出现的。   低温是指日极端最低温度≤5℃的天气。最低气温在2℃以下时,最容易出现霜冻。霜融化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天气会异常寒冷。根据对梅州地区1981――2010年间2℃以下低温出现的次数的统计,在 1981~2010年间,年平均最低气温在2℃以下天数得出,30年间,梅州地区最低气温在2℃以下就只有1~3d,而且主要集中在12~翌年1月,这也是1年中最容易出现最低气温的时间段。由此可见,梅州地区存在低温天气,但是时间并不很长。   根据对梅州地区高温和低温天气的分析可见,梅州地区适宜旅游的时间段为11月到翌年的4月。其中,11月及2、3月为最佳旅游时间。   三,梅州强对流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由于梅州山多,台风影响较沿海平原要小,但是台风带来的暴雨,又往往造成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河水泛滥,水灾成为主要灾害。同时,寒露风低温阴雨和干旱也是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有研究者采用气象资料调阅程序,检索出梅州七县市大风、冰雹、雷暴、降水天气的发生情况。经过分析得出,梅州大风发生时常伴有雷电和强降水,有时伴有冰雹,其影响范围一般为几公里。   (一)梅州大风天气气候分析   根据梅州地区由1965年-2000年间大风发生的年际变化的资料统计可知,梅州地区在这三十五年间共发生416站次的大风天气,基本每年都有大风天气发生。最多的出现在1966年,共27站次。最少的出现在1999年,只有1站次,可见梅州地区大风天气的发生呈明显的年际变化,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前期是大风天气发生的高峰期,每年都在15站次上下震荡变化,在1965年-1984年之间年平均16站次。80年代中期呈明显震荡减少的趋势。由UF曲线可知,20世纪60年代后期,,梅州大风天气呈减少趋势,并在1987年间发生由多转少的突然减少。20世纪 80年代后期,大风减少趋势更是明显,甚至超过了 0.05临界线,表明此间梅州市大风天气减少趋势是显著的。   (二)梅州地区冰雹天气气候分析   由梅州地区冰雹天气发生的年际变化可知,梅州市自1965到2000年间,36年来共降冰雹21站次,其中冰雹最多的是1990年,为3站次;其次是1989年、1998年为2站次。其中在1980年到1990年之间发生了12站次降雹,占36年降 数的 57%,说明80年代为冰雹的多发期。另外,有11个年份只出现1 次降雹过程,还有22个年份梅州根本没发生降雹过程,由此可知降冰雹在梅州是小概率事件。   由梅州地区冰雹发生的月际变化可知,梅州冰雹发生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季节性强。据资料显示,梅州出现冰雹的最早月份为2月,最迟的为8月。1月、5月、6月,9月-12月还没有冰雹发生记录。梅州地区降雹主要集中在 3、4月,其中3月是降雹次数最多的月份,占全年总冰雹次数的48%;其次在4月,占全年总冰雹的33%,3月、4月共占冰雹总 的81%。这两个数据说明冰雹多发生在初春。其原因为:3月-4月西南暖湿气流日趋活跃,而冷空气仍然经常南下影响梅州,冷暖空气交汇对峙,水汽条件、热力条件及动力条件均较好,大气不稳定性强,而冷暖空势均力敌,0℃层相对较低,容易产生降雹。而夏季时,0℃层高度相对较高,冰雹在过程中易融化,发生冰雹的概率就小的多了。   (三)梅州地区雷暴天气气候分析   雷暴是自然界中雷云之间或雷云与大地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 由梅州地区1965年-2000年雷暴天气发生的年际变化可知,这三十五年间,梅州市每年都出现暴雨天气,共出现暴雨日数159日,平均每年出现4.4个暴雨日,其中大暴雨日数14日,占总暴雨日数的 9%。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较大,最多出现在1983年,暴雨日数达13日;最少出现在1976年和1991年,年暴雨日数仅有1天,大暴雨日数最多出现在1974年和1988年,各2日,最大暴雨日出现在1997年8月3日,24h降水量达162. 3mm。由雷暴资料统计得知,梅州市30年雷暴日在64- 111d之间,差值达到47d,可见雷暴发生频率不均。用1971年-2000 年各县年雷暴日数的平均数表示梅州年雷暴日数,统计分析可得:梅州地区雷暴极大值 105.1d,发生在 1975年;极小值 50.4d,,发生在 1991年,极大值是极小值的2倍多,可见雷暴年际差异大。另外,由1971年-2000年梅州年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图可知, 20世纪70年代梅州处于明显的雷暴多发期,80年代呈震荡下降趋势, 90年代后雷暴在平均雷暴日数上下震荡。20世纪 80年代是暴雨的多发期,此时也是大暴雨多发期,共发生9 次,占总大暴雨日数的64%。   参考文献:   [1] 钟美英,魏伟良.五华县近52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J].广东气象,2012.34.   [2] 谢龙生 古霖 潘光跃 刘蕾.梅州市冬季异常气候特征分析.广东水利水电[J].2011.04期.   [3] 姚建春 杨立洪.梅州市近55年气候变化特征量分析.气象水文海洋仪器[J].2009.04期.

  [摘 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气候变化规律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已有研究为基础,结合梅州地区近五十年间的气候资料对梅州地区整体气候特点以及其高温及低温天气还有强对流天气的发生进行了气候分析。   [关键词]梅州地区;气候;分析   中图分类号:S71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7-0364-01   一,梅州地理位置及其总体气候特征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全境地理座标位于东经115。18’至116。56’、北纬23。23’至24。56’之间,全市总面积15836平方公里。梅州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莲花山脉是粤东的最大山脉地形,山脉以南主要是丘陵和沿海平原,以北呈现岭谷相间面貌。梅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气候区的过渡地带。平远、蕉岭和梅县北部为中亚热带气候区南缘,五华、丰顺、兴宁、大埔和平远、蕉岭、梅县南部为南亚热带气候区。这种地处低纬,近临南海、太平洋和山地的特定地形影响,形成夏日长、冬日短,气温高、冷势悬殊、光照充足、气流闭塞、雨水丰盈且集中的气候。   有研究者采用梅州市1953―2007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利用一元线性回归统计方法,对梅州市气温的气候平均值和季节分布特征,以及气候演变进行了统计分析;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分析年降水量及前汛期的降水量。结果表明,梅州市55年来年平均气温以0.018℃/年的趋势增温变暖,各个季节及年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都有波浪式上升的趋势;年降水量及前汛期降水量都有明显的年纪特征,降水量的周期经历了由长周期向短周期转变的过程。   梅州市多年平均气温为21.3℃;冬季气温变异系数大,温度变化幅度大,稳定性差;全年温差小,最热月与最冷月平均温差小于加℃,热量资源丰富,全年积温7600℃。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26.2 mm.,年降水变差系数较小,尤其春夏季降水相对集中而稳定;梅州降水以中雨和大雨为主。暴雨和特大暴雨比例不多。仅占4.82%。季风特征明显,风速小,多年平均风速为0.96m/s,大风天气少。宜人的气候造就了梅州较多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吸引着许多游客。   二,梅州地区高温和低温天气气候分析   按照预警信号发布标准,最低的高温黄色预警信号一般指24h内最高气温将接近或达到35℃或已达到35℃以上。天气闷热,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长时间户外或者高温条件下作业。所以,现在以35℃为界,分析过去30a高温出现的特点。据梅州地区历年的相关统计资料发现,平远、兴宁、五华每年总共有25~27d的高温天气。大埔和梅县有33~36d。而每个月出现高温的次数,根据大埔1981~2010年平均每月高温出现天数的统计资料,10月到次年的5月,高温出现日数平均不足1d,6月和9月有3~4d,7、8月有10~15d,由此可见,在梅州7、8月份是高温天气最经常出现的。   低温是指日极端最低温度≤5℃的天气。最低气温在2℃以下时,最容易出现霜冻。霜融化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天气会异常寒冷。根据对梅州地区1981――2010年间2℃以下低温出现的次数的统计,在 1981~2010年间,年平均最低气温在2℃以下天数得出,30年间,梅州地区最低气温在2℃以下就只有1~3d,而且主要集中在12~翌年1月,这也是1年中最容易出现最低气温的时间段。由此可见,梅州地区存在低温天气,但是时间并不很长。   根据对梅州地区高温和低温天气的分析可见,梅州地区适宜旅游的时间段为11月到翌年的4月。其中,11月及2、3月为最佳旅游时间。   三,梅州强对流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由于梅州山多,台风影响较沿海平原要小,但是台风带来的暴雨,又往往造成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河水泛滥,水灾成为主要灾害。同时,寒露风低温阴雨和干旱也是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有研究者采用气象资料调阅程序,检索出梅州七县市大风、冰雹、雷暴、降水天气的发生情况。经过分析得出,梅州大风发生时常伴有雷电和强降水,有时伴有冰雹,其影响范围一般为几公里。   (一)梅州大风天气气候分析   根据梅州地区由1965年-2000年间大风发生的年际变化的资料统计可知,梅州地区在这三十五年间共发生416站次的大风天气,基本每年都有大风天气发生。最多的出现在1966年,共27站次。最少的出现在1999年,只有1站次,可见梅州地区大风天气的发生呈明显的年际变化,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前期是大风天气发生的高峰期,每年都在15站次上下震荡变化,在1965年-1984年之间年平均16站次。80年代中期呈明显震荡减少的趋势。由UF曲线可知,20世纪60年代后期,,梅州大风天气呈减少趋势,并在1987年间发生由多转少的突然减少。20世纪 80年代后期,大风减少趋势更是明显,甚至超过了 0.05临界线,表明此间梅州市大风天气减少趋势是显著的。   (二)梅州地区冰雹天气气候分析   由梅州地区冰雹天气发生的年际变化可知,梅州市自1965到2000年间,36年来共降冰雹21站次,其中冰雹最多的是1990年,为3站次;其次是1989年、1998年为2站次。其中在1980年到1990年之间发生了12站次降雹,占36年降 数的 57%,说明80年代为冰雹的多发期。另外,有11个年份只出现1 次降雹过程,还有22个年份梅州根本没发生降雹过程,由此可知降冰雹在梅州是小概率事件。   由梅州地区冰雹发生的月际变化可知,梅州冰雹发生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季节性强。据资料显示,梅州出现冰雹的最早月份为2月,最迟的为8月。1月、5月、6月,9月-12月还没有冰雹发生记录。梅州地区降雹主要集中在 3、4月,其中3月是降雹次数最多的月份,占全年总冰雹次数的48%;其次在4月,占全年总冰雹的33%,3月、4月共占冰雹总 的81%。这两个数据说明冰雹多发生在初春。其原因为:3月-4月西南暖湿气流日趋活跃,而冷空气仍然经常南下影响梅州,冷暖空气交汇对峙,水汽条件、热力条件及动力条件均较好,大气不稳定性强,而冷暖空势均力敌,0℃层相对较低,容易产生降雹。而夏季时,0℃层高度相对较高,冰雹在过程中易融化,发生冰雹的概率就小的多了。   (三)梅州地区雷暴天气气候分析   雷暴是自然界中雷云之间或雷云与大地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 由梅州地区1965年-2000年雷暴天气发生的年际变化可知,这三十五年间,梅州市每年都出现暴雨天气,共出现暴雨日数159日,平均每年出现4.4个暴雨日,其中大暴雨日数14日,占总暴雨日数的 9%。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较大,最多出现在1983年,暴雨日数达13日;最少出现在1976年和1991年,年暴雨日数仅有1天,大暴雨日数最多出现在1974年和1988年,各2日,最大暴雨日出现在1997年8月3日,24h降水量达162. 3mm。由雷暴资料统计得知,梅州市30年雷暴日在64- 111d之间,差值达到47d,可见雷暴发生频率不均。用1971年-2000 年各县年雷暴日数的平均数表示梅州年雷暴日数,统计分析可得:梅州地区雷暴极大值 105.1d,发生在 1975年;极小值 50.4d,,发生在 1991年,极大值是极小值的2倍多,可见雷暴年际差异大。另外,由1971年-2000年梅州年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图可知, 20世纪70年代梅州处于明显的雷暴多发期,80年代呈震荡下降趋势, 90年代后雷暴在平均雷暴日数上下震荡。20世纪 80年代是暴雨的多发期,此时也是大暴雨多发期,共发生9 次,占总大暴雨日数的64%。   参考文献:   [1] 钟美英,魏伟良.五华县近52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J].广东气象,2012.34.   [2] 谢龙生 古霖 潘光跃 刘蕾.梅州市冬季异常气候特征分析.广东水利水电[J].2011.04期.   [3] 姚建春 杨立洪.梅州市近55年气候变化特征量分析.气象水文海洋仪器[J].2009.04期.


相关内容

  • 关于梅州地区旅游民居资源开发的调查报告(1)
  • 经管学院083班 目录 一.摘要 1. 梅州地区旅游民居资源开发现状 2. 梅州地区旅游民居资源开发存在问题分析 3. 梅州地区旅游民居资源开发的建议 二.调查概况 1. 研究背景 2. 调查目的 3. 调查时间 4. 调查方法 三.梅州地区旅游民居资源开发现状 1. 围龙式 2. 围楼式 3. 中 ...

  • 中国好牛省,省内千年来存在三大民系文化 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 这个牛的省就是我们的国家的广东,简称"粤".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在语言.风俗.生活习惯.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风格.通行粤语.客家语和潮汕语.三大民系千年来都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广东省在秦以前,作为中华民族先民的南越族人民已从事农业活动,是中国历史上商品性农业最早发展的地 ...

  • 旅游产业链与中国旅游业竞争力
  • <经济师>2005年第3期 !旅游经济 旅游产业链与中国旅游业竞争力 !李万立 摘要:中国旅游业发展到今天,无论旅游收入还是旅游人次,都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旅游企业与国外旅游发达国家相比却是"散.小.弱.差",病因何在?笔者认为症结年旅游业收入达146亿美元.欧洲最 ...

  • 东北师大自然地理习题集
  • 自然地理习题集 2010-08-04 13:46:48| 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复习方法 地貌的学习抓住一条思路:地貌名称-->特点-->成因-->分布. 比如:堰塞湖 什么叫堰塞湖?跟其它成因的湖泊有何不同?是怎样形成的?分布在何种地 域? 这是 ...

  • 佛山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 佛山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嘉应大学,中国广东 梅州 514015) 摘要:通过分析佛山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从而深入了解当地的自然地理灾害及其成因,思考如何预防灾害,并与自然和谐相处. 关键词: 佛山 地理 自然灾害 和谐 1.佛山市地理概况 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倚广州,南邻港澳, ...

  •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及其影响下形成的气候类型
  •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及其影响下形成的气候和洋流 江苏省丹阳市第五中学 侯建成 命题规律: 1.考核内容上,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如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移动规律,在其影响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等. 2.在考核形式上,多以局部区域图.示意图以及具体位置图来考查.以选择题为主要题型,同时与其他相关 ...

  • 梅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及调整对策
  • 第26卷 第3期 2006年8月 热 带 地 理 TROP I C AL GE OGRAPHY Vol 126, No 13 Aug . , 2006 梅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及调整对策 叶延琼 (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 广州510642) 摘 要:根据梅州市1949年以来的统计资料及相关调查 ...

  • 自然地理学试题
  • 自然地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重量百分比称克拉克值,亦称元素丰度. 2.岩浆岩:又可以被认为是地下深处的岩浆侵人地壳.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3.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称为地壳运动,习称构造运动.地壳 ...

  • 高中地理新课标必修解读
  • 高中地理必修Ⅰ课标解读 学习目标及其内容选择 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本身来找原因,常常得不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