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2014届毕业研究生就业质量报告

2014届毕业研究生就业质量报告

研 究 生 院

二○一四年十二月

前 言

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是建立健全就业状况反馈机制、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接受社会监督的一项重要工作。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号)要求,我校编制和发布《湖北大学2014届毕业研究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本报告以湖北大学2014届毕业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就业率统计数据采用2014年8月下旬我校上报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数据。主要内容包括:学校概况、就业基本情况、就业情况分析、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举措、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反馈。在对薪资待遇、职业期待吻合度、现状满意度、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和毕业生对母校的评价等进行分析时,引用了时代英杰国际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提供的调查报告中的数据。

目 录

第一章 学校概况·················································································································1

第二章 就业基本情况·········································································································3

一、毕业生规模和结构·································································································3

(一)学科门类·····································································································3

(二)学位类型·····································································································3

(三)性别·············································································································4

(四)生源·············································································································4

二、毕业生需求·············································································································5

三、就业率·····················································································································5

(一)博士毕业生就业率······················································································6

(二)学术型硕士毕业生按一级学科统计就业率··············································6

(三)专业型硕士毕业生按类别统计就业率······················································7

(四)硕士毕业生按性别统计就业率··································································8

(五)2014届硕士毕业生分学院、专业统计就业率·········································8

第三章 就业情况分析·······································································································14

一、就业质量···············································································································14

(一)薪酬水平···································································································14

(二)薪酬满意度·······························································································14

(三)专业对口度·······························································································15

(四)职业期待吻合度·······················································································15

(五)就业状况满意度·······················································································16

二、就业流向···············································································································16

(一)就业地域分布···························································································16

(二)单位性质···································································································17

(三)就业行业分布···························································································18

第四章 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举措····················································································19

一、人才培养工作举措·······························································································19

(一)强化培养过程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19

(二)构建校企(所)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9

二、就业工作举措·······································································································20

(一)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就业工作顺利进行················································20

(二)加强就业指导,提升研究生就业竞争力················································20

第五章 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反馈················································································21

一、用人单位对毕业研究生的评价············································································21

二、毕业生对母校的评价···························································································21

(一)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满意度····························································21

(二)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满意度····························································22

(三)对教学实践环节效果的满意度································································22

三、对策与建议···········································································································23

(一)进一步改革招生选拔机制········································································23

(二)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3

(三)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创业教育····································································23

图 目 录

图1 2014届毕业研究生学科门类结构................................................................................3

图2 2014届博士、硕士毕业研生........................................................................................3

图3 2014届学术型、专业型硕士毕业生............................................................................4

图4 2014届毕业研究生性别结构........................................................................................4

图5 2014届博士毕业生生源结构........................................................................................4

图6 2014届硕士毕业生生源结构........................................................................................5

图7 2014届专业型硕士毕业生按类别统计就业率............................................................7

图8 2014届毕业研究生薪酬水平......................................................................................14

图9 2014届毕业研究生薪酬满意度..................................................................................14

图10 2014届毕业研究生就职岗位专业对口度................................................................15

图11 2014届毕业研究生从事专业对口度低的工作的原因............................................15

图12 2014届毕业研究生职业期待吻合度........................................................................15

图13 2014届毕业研究生就业满意度................................................................................16

图14 2014届毕业研究生对工作不满意的原因................................................................16

图15 2014届博士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17

图16 2014届硕士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17

图17 2014届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17

图18 2014届硕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18

图19 2014届博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18

图20 2014届硕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18

图21 2014届毕业生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满意度....................................................22

图22 2014届毕业研究生对教育教学水平的满意度........................................................22

图23 2014届毕业研究生对教学实践环节效果的满意度................................................22

表 目 录

表1 2014届博士毕业生分专业就业率................................................................................6

表2 2014届学术型硕士毕业生按一级学科统计就业率....................................................6

表3 2014届硕士毕业生分性别就业率统计表....................................................................8

表4 2014届硕士毕业生分学院、专业就业率....................................................................8

第一章 学校概况

湖北大学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具有83年办学历史。学校地处国家中部地区中心城市、湖北省省会——武汉市内,现有武昌主校区、汉口校区、阳逻校区等3个校区,总占地2000余亩。

学校学科专业涵盖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12个学科门类。其中,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跻身世界高水平学科行列。有5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1个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45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涵盖了34个领域),拥有16个“十二五”湖北省重点一级学科,33个“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

现有专任教师1140人,博士化比例超过50%。其中,双聘院士2人,国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4人。正、副教授近700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969人。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楚天学者”51人,全国模范教师4人,国家千人计划1人、万人计划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湖北省教学名师7人、“百人计划”7人、“新世纪人才工程”17人、“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5人,71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武汉市政府特殊津贴。

学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78年,是国家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之一。30多年来,累计培养各类研究生14500余人,现有在读博士、硕士研

究生4500余人。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和本—硕—博贯通培养的“十年树人计划”,成果显现。我校获批为教育部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单位和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建有1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4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紧密依托我校有机化工新材料、生物资源绿色转化等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探索学科、人才、科研三位一体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积极拓展国际化培养渠道,现有本、硕、博等各类国际学生近200人,先后与美国孟菲斯大学、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合作成立孔子学院,2所孔子学院于2010、2012年连续两次双双荣获“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称号,每年有10余名研究生赴孔子学院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研究生教育全过程,涌现出“同心兄弟”爱心团队等一批研究生先进典型,荣登“湖北好人榜”和“荆楚楷模榜”,被光明日报、武汉晚报等国内数家重要媒体深度报道,获得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面向未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以创新驱动、改革引领为主题,以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为着力点,聚神聚焦聚力内涵发展,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第二章 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和结构

(一)学科门类

我校2014届毕业研究生共计919人,分布在11个学科门类。

图1 2014届毕业研究生学科门类结构

(二)学位类型

1.我校2014届毕业研究生919人,其中博士生17人,占毕业生总人数1.85%;硕士生90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98.15%。

图2 2014届博士、硕士毕业研生

2.2014届硕士毕业生902人,其中,学术型硕士生642人,占硕士毕业生总人数71.18%;专业型硕士生260人,占硕士毕业生总人数28.82%。

图3 2014届学术型、专业型硕士毕业生

(三)性别

博士毕业生中男生8人,女生9人;学术型硕士毕业生中男生242人,女生400人;专业型硕士毕业生中男生100人,女生160

人。

图4 2014届毕业研究生性别结构

(四)生源

1.博士生

博士毕业生中,湖北省生源15人,占博士毕业生人数的88.24%,湖北省以外生源2人,占博士毕业生人数的11.76%。

图5 2014届博士毕业生生源结构

2.硕士生

硕士生生源主要集中在湖北省内,湖北省生源占

75.72%。

图6 2014届硕士毕业生生源结构

二、毕业生需求

在2014届毕业生招聘活动中,我校共举办337场面向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招聘会,其中专场招聘会332场,百家规模以上大型招聘会3场,组团招聘会2场,参会单位共954家。1000余家用人单位在我校就业信息网发布需求信息。此外,研究生院及各学院通过QQ、微信等方式及时发布校外招聘会和各地招考信息。

来校举办专场招聘会的用人单位,从单位性质来看,民营企业65%,国有企业11%,事业单位14%,三资企业10%。从行业分布来看,需求较多的依次是制造业(20%)、教育(19%)、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8%)。从地域分布来看,中部地区的用人单位最多,达50%,其次是东部地区,占45%,参会单位较多的省份依次是湖北省、广东省、浙江省。

三、就业率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报告工作的通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计算公式为:毕业生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就业状况统计数

据,采用2014年8月下旬我校上报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数据。我校2014届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为92.82%。男生就业率为96.00%,女生就业率为90.86%。博士毕业生就业率为100%;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2.68%,学术型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3.77%,专业型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0.00%。

(一)博士毕业生就业率

2014届博士毕业生各专业的就业率均达到了100.00%。

表1 2014届博士毕业生分专业就业率

专业 伦理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专门史 世界经济

就业率

2 2 1 1

2 2 1 1

专业

就业率

2 2 4 3

2 2 4 3

100.00%100.00%100.00%100.00%

100.0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100.00%100.00%100.00%

材料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基础数学

(二)学术型硕士毕业生按一级学科统计就业率

2014届学术型硕士毕业生642人分布于27个一级学科,就业率高于90%的一级学科有21个,其中10个一级学科就业率100%。

表2 2014届学术型硕士毕业生按一级学科统计就业率

就业率

一级学科名称 就业率

电子科学与技术 33 33 100.00%

化学

42 42 100.00%

4 100.00%

一级学科名称

就业率 就业率

17 18 94.44%35 38 92.11%33 36 91.67%

马克思主义理论

地理学 教育学

4

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协议就业的毕业研究生人数+升学的毕业研究生人数+出国(境)的毕业研究生人数+就业证明的毕业研究生人数+自由职业的毕业研究生人数+自主创业的毕业研究生人数)/毕业研究生总人数×100%

就业率

一级学科名称 就业率

理论经济学 体育学 物理学 系统科学 心理学 药学 应用经济学 数学

12 12 100.00%22 22 100.00%10 10 100.00%14 14 100.00%9 5

9 100.00%5 100.00%

一级学科名称

就业率 就业率

91.67%

33 36

43 47 91.49%30 33 90.91%40 44 90.91%32 36 88.89%6 6

7 7

85.71%85.71%

外国语言文学 公共管理 工商管理 中国语言文学

哲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10 10 100.00%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30 31 96.77%

历史学 法学 政治学 合计

16 19 84.21%12 15 80.00%6

8

7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28 29 96.55%

生物学 新闻传播学

52 54 96.30%22 23 95.65%

93.77%

(三)专业型硕士毕业生按类别统计就业率

2014届专业型硕士毕业生260人,分布于10个专业学位类别,就业率高于90%的有8个类别。

图7 2014届专业型硕士毕业生按类别统计就业率

(四)硕士毕业生按性别统计就业率

2014届硕士毕业生中,男生和女生的就业率均在90%以上。

表3 2014届硕士毕业生分性别就业率统计表

合计 男 女

毕业人数 902 342 560

就业人数 836 328 508

就业率 92.68% 95.91% 90.71%

(五)2014届硕士毕业生分学院、专业统计就业率

我校2014届硕士毕业生中,13个学院就业率达到90%以上,其中3个学院就业率达到100%。

表4 2014届硕士毕业生分学院、专业就业率

学 院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外国哲学

伦理学 美学 科学技术哲学

小计 课程与教学论 学科教学硕士(语文)

文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文艺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毕业人数

7 10 2 12 2 3 36 1 10 24 6 14 3

就业人数

6 10 2 10 1 3 32 1 9 22 6 13 3

就业率 85.71% 100.00% 100.00% 83.33% 50.00% 100.00% 88.89% 100.00% 90.00% 91.67% 100.00% 92.86% 100.00%

协议就业率+

升学出国率85.71% 90.00% 100.00% 83.33% 50.00% 66.67% 83.33% 100.00% 70.00% 87.50% 83.33% 71.43% 100.00%

汉语言文字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2 10 9 79 1 7 3 4 3 6 3 7 34 15 1 2 2 37 3 22 82 1 4 7 7 3 19 16

2 7 9 72 1 4 2 4 1 6 3 6 27 12 1 2 1 34 3 22 75 1 4 7 7 3 18 13

100.00% 70.00% 100.00% 91.14% 100.00% 57.14% 66.67% 100.00% 33.33% 100.00% 100.00% 85.71% 79.41% 80.00% 100.00% 100.00% 50.00% 91.89% 100.00% 100.00% 91.46%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94.74% 81.25%

升学出国率100.00% 60.00% 88.89% 79.75% 100.00% 42.86% 66.67% 75.00% 33.33% 66.67% 100.00% 85.71% 67.65% 66.67% 100.00% 100.00% 50.00% 78.38% 100.00% 100.00% 82.93% 100.00% 100.00% 71.43% 100.00% 100.00% 89.47% 81.25%

文学院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小计 课程与教学论 学科教学硕士(历史)

历史文献学 专门史

历史文化学院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档案学 小计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政治学理论 中外政治制度

政法与 学院

国际关系 行政管理 教育经济与管理 公共管理硕士

小计 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世界经济

商学院 金融学 国际贸易学 金融硕士 会计学

企业管理 旅游管理

11 6 24 7 105 4 10 15 21 8 13 71 7 9 12 9 4 41 5 5 11 12 23 1 1 6 2 1

11 6 24 6 100 3 9 14 19 8 12 65 7 8 11 9 2 37 4 4 10 12 22 1 1 6 2 1

100.00% 100.00% 100.00% 85.71% 95.24% 75.00% 90.00% 93.33% 90.48% 100.00% 92.31% 91.55% 100.00% 88.89% 91.67% 100.00% 50.00% 90.24% 80.00% 80.00% 90.91% 100.00% 95.65%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升学出国率90.91% 100.00% 100.00% 57.14% 89.52% 25.00% 70.00% 93.33% 80.95% 62.50% 92.31% 78.87% 57.14% 66.67% 75.00% 88.89% 25.00% 68.29% 80.00% 80.00% 90.91% 100.00% 95.65%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商学院 工商管理硕士 土地资源管理

小计 课程与教学论 学科教学硕士(英语)

英语语言文学

外国语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学院

英语笔译硕士

英语口译硕士

小计 教育学原理 课程与教学论

高等教育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教育管理硕士

小计

学科教学硕士(美术)

小计 新闻学

新闻传播学院

传播学 小计

学科教学硕士(物理)

物理与 学院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凝聚态物理 光学

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

学 院 专 业 毕业人数13 24 1 3 2 10 12 8 7 9 52 5 3 1 7 8 5 23 7 4 5 68 6 16 8 2 32

就业人数13 24 1 3 2 10 12 8 6 8 50 2 3 1 7 6 5 23 7 4 5 63 6 16 8 2 32

就业率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85.71% 88.89% 96.15% 40.00% 100.00% 100.00% 100.00% 75.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92.65%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协议就业率+升学出国率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80.00% 83.33% 87.50% 85.71% 77.78% 84.62% 40.00% 100.00% 100.00% 100.00% 62.5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91.18% 100.00% 87.50% 100.00% 100.00% 93.75%

物理与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小计 学院

课程与教学论 学科教学硕士(化学)

无机化学 分析化学

化学化工

学院

有机化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应用化学 化学工程硕士

小计

学科教学硕士(生物)

植物学 动物学

生命科学学院

微生物学 遗传学 细胞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态学

生命科学学院

作物硕士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小计 运动人体科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

体育教学硕士 社会体育指导硕士

小计

学科教学硕士(地理)

自然地理学

15 11 17 10 53 10 9 14 6 8 47 2 1 17 1 17 11 49 6 1 9 13 6 6 4 2 47

10 11 14 10 45 10 9 14 5 8 46 1 1 16 1 15 8 42 6 1 9 12 6 6 4 2 46

66.67% 100.00% 82.35% 100.00% 84.91% 100.00% 100.00% 100.00% 83.33% 100.00% 97.87% 50.00% 100.00% 94.12% 100.00% 88.24% 72.73% 85.71% 100.00% 100.00% 100.00% 92.31%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97.87%

升学出国率66.67% 72.73% 70.59% 50.00% 66.04% 90.00% 88.89% 100.00% 83.33% 100.00% 93.62% 50.00% 100.00% 82.35% 100.00% 76.47% 54.55% 73.47% 100.00% 100.00% 77.78% 84.62% 100.00% 83.33% 100.00% 100.00% 89.36%

资源环境学院

人文地理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小计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院

材料学 材料加工工程 材料工程硕士

小计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

主义运动

中共党史

马克思 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学科教学硕士(思政) 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硕士

小计 应用统计硕士 课程与教学论 学科教学硕士(数学)

基础数学

数学与统计算数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应用数学 运筹学与控制论

小计

无线电物理 系统分析与集成

1 14 15 20 4 54

1 14 15 20 4 54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升学出国率100.00% 92.86% 100.00% 95.00% 100.00% 96.30%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计算机应用技术

小计

第三章 就业情况分析①

一、就业质量

(一)薪酬水平

2014届毕业研究生目前工作的起始薪酬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硕士毕业生转正后平均起始薪酬为4191.77元,博士毕业生转正后平均起始薪酬为5124.67元。

图8 2014届毕业研究生薪酬水平

(二)薪酬满意度

2014

届毕业研究生对薪酬的满意度如下图所示。

图9 2014届毕业研究生薪酬满意度

①②

本章数据由我校委托的第三方时代英杰国际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提供。

本次调查中起始薪酬为转正后税前月薪,月薪的平均值=填答该题的毕业生的月薪值之和/填答该题的总人数。 ③

本次调查中起始薪酬为转正后税前月薪,月薪的平均值=填答该题的毕业生的月薪值之和/填答该题的总人数。

(三)专业对口度

2014

届毕业研究生就职岗位专业对口度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10 2014届毕业研究生就职岗位专业对口度

毕业研究生从事专业对口度低的工作,主要的原因是本专业对应的工作机会少,工作不符合本人兴趣。(此项调查数据为多选项)

图11 2014届毕业研究生从事专业对口度低的工作的原因

(四)职业期待吻合度

2014届毕业研究生职业期待吻合度如下图所示。

不吻合

46.11%

吻合53.89%

图12 2014届毕业研究生职业期待吻合度

(五)就业状况满意度

2014

届毕业研究生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13 2014届毕业研究生就业满意度

毕业研究生反馈其就业满意度低的原因,主要是薪资偏低/福利较差、所在单位/岗位发展空间小等,具体如下图所示。(此项调查数据为多选项)

图14 2014届毕业研究生对工作不满意的原因

二、就业流向

(一)就业地域分布

1.我校2014届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所在地进行分析,82.35%的博士生在湖北省就业,在北京、福建、贵州就业的博士生各占5.88%。

图15 2014届博士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

2.硕士毕业生工作单位主要集中在湖北,其次是广东、北京、上海、河南等地。

图16 2014届硕士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

(二)单位性质

1.2014届博士毕业生主要就业渠道是高校、科研和设计单位,达88.24%,进入企业的有5.88%,其他(出国出境或读博士后)占

5.88%。

图17 2014届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

2.2014届硕士毕业生主要就业渠道是企业,占硕士毕业生的52.11%,

其次为高等教育、科研设计及中初教育单位。

图18 2014届硕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

(三)就业行业分布

1.我校博士毕业生主要集中在教育行业就业,93.75%的博士生在教育行业就业。

图19 2014届博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2.硕士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如下图所示:人数最多的是“教育”行业,其次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

图20 2014届硕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第四章 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举措

学校将研究生就业工作纳入研究生质量提升计划范畴,并将其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增强质量意识,整合有效资源,打造工作品牌,构建长效机制,完善工作体系,有效提升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举全校之力促进毕业生就业。

一、人才培养工作举措

(一)强化培养过程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培养质量。我校十分重视培养过程管理,狠抓关键要素。我校定期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推动课程体系建设,学术学位研究生按一级学科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突出职业胜任能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改革研究生英语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立学术英语网络学习平台,公共英语课实行分类分层教学;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实行研究生教学督导制、信息员查课制,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搭建导师指导研究生信息管理平台,为导师指导学生提供便利,学生可通过平台提交科研、文献阅读、论文准备等进展报告,导师可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并及时给予指导;狠抓学位授予质量管理。通过坚持博士、硕士论文的双盲评审、开展预答辩、加大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与处罚力度、实施优博优硕工程、改进省优学位论文推选与奖励办法等措施,学位论文质量明显提升。

(二)构建校企(所)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按每个一级学科至少建立1个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每个专业学位领域(方向)建立若干个实践基地。目前已与武汉健民、

武汉启瑞药业、武汉海特生物制药、湖北维达健基因技术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共同建立了湖北省生物医药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在贵州省地方税务局、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武汉三源特种建材有限公司等设立了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在利和集团、武汉日新科技股份有限、长江日报报业集团、黄冈中学等14家单位设立了校级研究生工作站。构建省、校两级科研合作和专业实践平台,密切了产学结合,推行“学校导师+企(事)业导师”的双导师制,联合培养工作不断深化,提升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就业工作举措

(一)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就业工作顺利进行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将其列为“一把手”工程,作为学院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年终进行考核检查和评分。充分调动研究生导师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就业情况与研究生导师招生直接挂钩,招生工作与就业工作联动,构建起“全员参与,全程指导,全力帮扶”的就业工作机制。

(二)加强就业指导,提升研究生就业竞争力

建立了研究生职业发展网络教育平台,免费为研究生提供丰富的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网络教学资源及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服务。开设管理沟通、管理公文与申论写作指导、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综合素质课程,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收集、编写有关就业知识、就业政策、就业指南,帮助研究生掌握就业技巧。聘请就业指导师和相关专家对研究生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就业指导技能培训,提升就业指导工作与服务水平。

第五章 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反馈①

为建立和完善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反馈机制,我校向2014届毕业研究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毕业研究生对自身能力的评价,以及对学校的评价;此外,还向用人单位了解他们对毕业研究生的评价,从而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建议。

一、用人单位对毕业研究生的评价

根据毕业研究生所就业的单位性质采取分层抽样,用人单位的受访者均表示对我校毕业生比较了解,而且对我校毕业研究生比较满意,满意率达到96.77%。

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高,能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在十二项素质能力调查中,68.80%的受访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的适应能力比较突出;65.60%的受访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并列排在第三位的能力素质是动手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56.30%的受访企业认为这两项能力是我校毕业生的优势。

二、毕业生对母校的评价

(一)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满意度

2014届毕业研究生对我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满意度情况如下图所示。 ①本章数据由我校委托的第三方时代英杰国际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提供。

图21 2014届毕业生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满意度

(二)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满意度

2014届毕业研究生对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满意度情况如下图所

图22 2014届毕业研究生对教育教学水平的满意度

(三)对教学实践环节效果的满意度

2014届毕业研究生对我校教学实践环节(含实验教学、实习、见习)

效果的满意度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23 2014届毕业研究生对教学实践环节效果的满意度

三、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改革招生选拔机制

进一步探索建立以提高生源质量和扩大导师招生自主权为核心的研究生选拔机制,实施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审核”机制,更加注重对考生专业基础、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的考察;完善招生指标分配办法,综合考虑学科性质、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就业质量等,建立与办学目标、培养质量、就业质量和学科发展相适应的招生指标分配办法。

(二)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突出科教结合、寓教于研,强化学术创新能力培养。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交叉性。统筹硕士和博士阶段的课程学习,完善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和硕博连读培养模式。鼓励和支持跨学科、跨学院、跨培养单位以及国际合作的培养模式;探索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突出产学结合、职业导向,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

(三)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创业教育

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基础在培养学院,关键在研究生导师。进一步采取措施鼓励更多的导师、专业教师参与研究生创业指导,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逐步构建理论与实践并举,课堂与课外统筹,导师与学生互动的研究生创业教育模式。

2014届毕业研究生就业质量报告

研 究 生 院

二○一四年十二月

前 言

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是建立健全就业状况反馈机制、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接受社会监督的一项重要工作。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号)要求,我校编制和发布《湖北大学2014届毕业研究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本报告以湖北大学2014届毕业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就业率统计数据采用2014年8月下旬我校上报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数据。主要内容包括:学校概况、就业基本情况、就业情况分析、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举措、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反馈。在对薪资待遇、职业期待吻合度、现状满意度、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和毕业生对母校的评价等进行分析时,引用了时代英杰国际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提供的调查报告中的数据。

目 录

第一章 学校概况·················································································································1

第二章 就业基本情况·········································································································3

一、毕业生规模和结构·································································································3

(一)学科门类·····································································································3

(二)学位类型·····································································································3

(三)性别·············································································································4

(四)生源·············································································································4

二、毕业生需求·············································································································5

三、就业率·····················································································································5

(一)博士毕业生就业率······················································································6

(二)学术型硕士毕业生按一级学科统计就业率··············································6

(三)专业型硕士毕业生按类别统计就业率······················································7

(四)硕士毕业生按性别统计就业率··································································8

(五)2014届硕士毕业生分学院、专业统计就业率·········································8

第三章 就业情况分析·······································································································14

一、就业质量···············································································································14

(一)薪酬水平···································································································14

(二)薪酬满意度·······························································································14

(三)专业对口度·······························································································15

(四)职业期待吻合度·······················································································15

(五)就业状况满意度·······················································································16

二、就业流向···············································································································16

(一)就业地域分布···························································································16

(二)单位性质···································································································17

(三)就业行业分布···························································································18

第四章 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举措····················································································19

一、人才培养工作举措·······························································································19

(一)强化培养过程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19

(二)构建校企(所)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9

二、就业工作举措·······································································································20

(一)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就业工作顺利进行················································20

(二)加强就业指导,提升研究生就业竞争力················································20

第五章 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反馈················································································21

一、用人单位对毕业研究生的评价············································································21

二、毕业生对母校的评价···························································································21

(一)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满意度····························································21

(二)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满意度····························································22

(三)对教学实践环节效果的满意度································································22

三、对策与建议···········································································································23

(一)进一步改革招生选拔机制········································································23

(二)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3

(三)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创业教育····································································23

图 目 录

图1 2014届毕业研究生学科门类结构................................................................................3

图2 2014届博士、硕士毕业研生........................................................................................3

图3 2014届学术型、专业型硕士毕业生............................................................................4

图4 2014届毕业研究生性别结构........................................................................................4

图5 2014届博士毕业生生源结构........................................................................................4

图6 2014届硕士毕业生生源结构........................................................................................5

图7 2014届专业型硕士毕业生按类别统计就业率............................................................7

图8 2014届毕业研究生薪酬水平......................................................................................14

图9 2014届毕业研究生薪酬满意度..................................................................................14

图10 2014届毕业研究生就职岗位专业对口度................................................................15

图11 2014届毕业研究生从事专业对口度低的工作的原因............................................15

图12 2014届毕业研究生职业期待吻合度........................................................................15

图13 2014届毕业研究生就业满意度................................................................................16

图14 2014届毕业研究生对工作不满意的原因................................................................16

图15 2014届博士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17

图16 2014届硕士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17

图17 2014届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17

图18 2014届硕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18

图19 2014届博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18

图20 2014届硕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18

图21 2014届毕业生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满意度....................................................22

图22 2014届毕业研究生对教育教学水平的满意度........................................................22

图23 2014届毕业研究生对教学实践环节效果的满意度................................................22

表 目 录

表1 2014届博士毕业生分专业就业率................................................................................6

表2 2014届学术型硕士毕业生按一级学科统计就业率....................................................6

表3 2014届硕士毕业生分性别就业率统计表....................................................................8

表4 2014届硕士毕业生分学院、专业就业率....................................................................8

第一章 学校概况

湖北大学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具有83年办学历史。学校地处国家中部地区中心城市、湖北省省会——武汉市内,现有武昌主校区、汉口校区、阳逻校区等3个校区,总占地2000余亩。

学校学科专业涵盖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12个学科门类。其中,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跻身世界高水平学科行列。有5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1个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45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涵盖了34个领域),拥有16个“十二五”湖北省重点一级学科,33个“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

现有专任教师1140人,博士化比例超过50%。其中,双聘院士2人,国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4人。正、副教授近700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969人。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楚天学者”51人,全国模范教师4人,国家千人计划1人、万人计划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湖北省教学名师7人、“百人计划”7人、“新世纪人才工程”17人、“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5人,71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武汉市政府特殊津贴。

学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78年,是国家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之一。30多年来,累计培养各类研究生14500余人,现有在读博士、硕士研

究生4500余人。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和本—硕—博贯通培养的“十年树人计划”,成果显现。我校获批为教育部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单位和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建有1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4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紧密依托我校有机化工新材料、生物资源绿色转化等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探索学科、人才、科研三位一体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积极拓展国际化培养渠道,现有本、硕、博等各类国际学生近200人,先后与美国孟菲斯大学、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合作成立孔子学院,2所孔子学院于2010、2012年连续两次双双荣获“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称号,每年有10余名研究生赴孔子学院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研究生教育全过程,涌现出“同心兄弟”爱心团队等一批研究生先进典型,荣登“湖北好人榜”和“荆楚楷模榜”,被光明日报、武汉晚报等国内数家重要媒体深度报道,获得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面向未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以创新驱动、改革引领为主题,以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为着力点,聚神聚焦聚力内涵发展,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第二章 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和结构

(一)学科门类

我校2014届毕业研究生共计919人,分布在11个学科门类。

图1 2014届毕业研究生学科门类结构

(二)学位类型

1.我校2014届毕业研究生919人,其中博士生17人,占毕业生总人数1.85%;硕士生90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98.15%。

图2 2014届博士、硕士毕业研生

2.2014届硕士毕业生902人,其中,学术型硕士生642人,占硕士毕业生总人数71.18%;专业型硕士生260人,占硕士毕业生总人数28.82%。

图3 2014届学术型、专业型硕士毕业生

(三)性别

博士毕业生中男生8人,女生9人;学术型硕士毕业生中男生242人,女生400人;专业型硕士毕业生中男生100人,女生160

人。

图4 2014届毕业研究生性别结构

(四)生源

1.博士生

博士毕业生中,湖北省生源15人,占博士毕业生人数的88.24%,湖北省以外生源2人,占博士毕业生人数的11.76%。

图5 2014届博士毕业生生源结构

2.硕士生

硕士生生源主要集中在湖北省内,湖北省生源占

75.72%。

图6 2014届硕士毕业生生源结构

二、毕业生需求

在2014届毕业生招聘活动中,我校共举办337场面向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招聘会,其中专场招聘会332场,百家规模以上大型招聘会3场,组团招聘会2场,参会单位共954家。1000余家用人单位在我校就业信息网发布需求信息。此外,研究生院及各学院通过QQ、微信等方式及时发布校外招聘会和各地招考信息。

来校举办专场招聘会的用人单位,从单位性质来看,民营企业65%,国有企业11%,事业单位14%,三资企业10%。从行业分布来看,需求较多的依次是制造业(20%)、教育(19%)、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8%)。从地域分布来看,中部地区的用人单位最多,达50%,其次是东部地区,占45%,参会单位较多的省份依次是湖北省、广东省、浙江省。

三、就业率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报告工作的通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计算公式为:毕业生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就业状况统计数

据,采用2014年8月下旬我校上报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数据。我校2014届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为92.82%。男生就业率为96.00%,女生就业率为90.86%。博士毕业生就业率为100%;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2.68%,学术型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3.77%,专业型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0.00%。

(一)博士毕业生就业率

2014届博士毕业生各专业的就业率均达到了100.00%。

表1 2014届博士毕业生分专业就业率

专业 伦理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专门史 世界经济

就业率

2 2 1 1

2 2 1 1

专业

就业率

2 2 4 3

2 2 4 3

100.00%100.00%100.00%100.00%

100.0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100.00%100.00%100.00%

材料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基础数学

(二)学术型硕士毕业生按一级学科统计就业率

2014届学术型硕士毕业生642人分布于27个一级学科,就业率高于90%的一级学科有21个,其中10个一级学科就业率100%。

表2 2014届学术型硕士毕业生按一级学科统计就业率

就业率

一级学科名称 就业率

电子科学与技术 33 33 100.00%

化学

42 42 100.00%

4 100.00%

一级学科名称

就业率 就业率

17 18 94.44%35 38 92.11%33 36 91.67%

马克思主义理论

地理学 教育学

4

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协议就业的毕业研究生人数+升学的毕业研究生人数+出国(境)的毕业研究生人数+就业证明的毕业研究生人数+自由职业的毕业研究生人数+自主创业的毕业研究生人数)/毕业研究生总人数×100%

就业率

一级学科名称 就业率

理论经济学 体育学 物理学 系统科学 心理学 药学 应用经济学 数学

12 12 100.00%22 22 100.00%10 10 100.00%14 14 100.00%9 5

9 100.00%5 100.00%

一级学科名称

就业率 就业率

91.67%

33 36

43 47 91.49%30 33 90.91%40 44 90.91%32 36 88.89%6 6

7 7

85.71%85.71%

外国语言文学 公共管理 工商管理 中国语言文学

哲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10 10 100.00%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30 31 96.77%

历史学 法学 政治学 合计

16 19 84.21%12 15 80.00%6

8

7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28 29 96.55%

生物学 新闻传播学

52 54 96.30%22 23 95.65%

93.77%

(三)专业型硕士毕业生按类别统计就业率

2014届专业型硕士毕业生260人,分布于10个专业学位类别,就业率高于90%的有8个类别。

图7 2014届专业型硕士毕业生按类别统计就业率

(四)硕士毕业生按性别统计就业率

2014届硕士毕业生中,男生和女生的就业率均在90%以上。

表3 2014届硕士毕业生分性别就业率统计表

合计 男 女

毕业人数 902 342 560

就业人数 836 328 508

就业率 92.68% 95.91% 90.71%

(五)2014届硕士毕业生分学院、专业统计就业率

我校2014届硕士毕业生中,13个学院就业率达到90%以上,其中3个学院就业率达到100%。

表4 2014届硕士毕业生分学院、专业就业率

学 院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外国哲学

伦理学 美学 科学技术哲学

小计 课程与教学论 学科教学硕士(语文)

文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文艺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毕业人数

7 10 2 12 2 3 36 1 10 24 6 14 3

就业人数

6 10 2 10 1 3 32 1 9 22 6 13 3

就业率 85.71% 100.00% 100.00% 83.33% 50.00% 100.00% 88.89% 100.00% 90.00% 91.67% 100.00% 92.86% 100.00%

协议就业率+

升学出国率85.71% 90.00% 100.00% 83.33% 50.00% 66.67% 83.33% 100.00% 70.00% 87.50% 83.33% 71.43% 100.00%

汉语言文字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2 10 9 79 1 7 3 4 3 6 3 7 34 15 1 2 2 37 3 22 82 1 4 7 7 3 19 16

2 7 9 72 1 4 2 4 1 6 3 6 27 12 1 2 1 34 3 22 75 1 4 7 7 3 18 13

100.00% 70.00% 100.00% 91.14% 100.00% 57.14% 66.67% 100.00% 33.33% 100.00% 100.00% 85.71% 79.41% 80.00% 100.00% 100.00% 50.00% 91.89% 100.00% 100.00% 91.46%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94.74% 81.25%

升学出国率100.00% 60.00% 88.89% 79.75% 100.00% 42.86% 66.67% 75.00% 33.33% 66.67% 100.00% 85.71% 67.65% 66.67% 100.00% 100.00% 50.00% 78.38% 100.00% 100.00% 82.93% 100.00% 100.00% 71.43% 100.00% 100.00% 89.47% 81.25%

文学院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小计 课程与教学论 学科教学硕士(历史)

历史文献学 专门史

历史文化学院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档案学 小计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政治学理论 中外政治制度

政法与 学院

国际关系 行政管理 教育经济与管理 公共管理硕士

小计 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世界经济

商学院 金融学 国际贸易学 金融硕士 会计学

企业管理 旅游管理

11 6 24 7 105 4 10 15 21 8 13 71 7 9 12 9 4 41 5 5 11 12 23 1 1 6 2 1

11 6 24 6 100 3 9 14 19 8 12 65 7 8 11 9 2 37 4 4 10 12 22 1 1 6 2 1

100.00% 100.00% 100.00% 85.71% 95.24% 75.00% 90.00% 93.33% 90.48% 100.00% 92.31% 91.55% 100.00% 88.89% 91.67% 100.00% 50.00% 90.24% 80.00% 80.00% 90.91% 100.00% 95.65%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升学出国率90.91% 100.00% 100.00% 57.14% 89.52% 25.00% 70.00% 93.33% 80.95% 62.50% 92.31% 78.87% 57.14% 66.67% 75.00% 88.89% 25.00% 68.29% 80.00% 80.00% 90.91% 100.00% 95.65%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商学院 工商管理硕士 土地资源管理

小计 课程与教学论 学科教学硕士(英语)

英语语言文学

外国语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学院

英语笔译硕士

英语口译硕士

小计 教育学原理 课程与教学论

高等教育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教育管理硕士

小计

学科教学硕士(美术)

小计 新闻学

新闻传播学院

传播学 小计

学科教学硕士(物理)

物理与 学院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凝聚态物理 光学

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

学 院 专 业 毕业人数13 24 1 3 2 10 12 8 7 9 52 5 3 1 7 8 5 23 7 4 5 68 6 16 8 2 32

就业人数13 24 1 3 2 10 12 8 6 8 50 2 3 1 7 6 5 23 7 4 5 63 6 16 8 2 32

就业率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85.71% 88.89% 96.15% 40.00% 100.00% 100.00% 100.00% 75.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92.65%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协议就业率+升学出国率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80.00% 83.33% 87.50% 85.71% 77.78% 84.62% 40.00% 100.00% 100.00% 100.00% 62.5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91.18% 100.00% 87.50% 100.00% 100.00% 93.75%

物理与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小计 学院

课程与教学论 学科教学硕士(化学)

无机化学 分析化学

化学化工

学院

有机化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应用化学 化学工程硕士

小计

学科教学硕士(生物)

植物学 动物学

生命科学学院

微生物学 遗传学 细胞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态学

生命科学学院

作物硕士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小计 运动人体科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

体育教学硕士 社会体育指导硕士

小计

学科教学硕士(地理)

自然地理学

15 11 17 10 53 10 9 14 6 8 47 2 1 17 1 17 11 49 6 1 9 13 6 6 4 2 47

10 11 14 10 45 10 9 14 5 8 46 1 1 16 1 15 8 42 6 1 9 12 6 6 4 2 46

66.67% 100.00% 82.35% 100.00% 84.91% 100.00% 100.00% 100.00% 83.33% 100.00% 97.87% 50.00% 100.00% 94.12% 100.00% 88.24% 72.73% 85.71% 100.00% 100.00% 100.00% 92.31%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97.87%

升学出国率66.67% 72.73% 70.59% 50.00% 66.04% 90.00% 88.89% 100.00% 83.33% 100.00% 93.62% 50.00% 100.00% 82.35% 100.00% 76.47% 54.55% 73.47% 100.00% 100.00% 77.78% 84.62% 100.00% 83.33% 100.00% 100.00% 89.36%

资源环境学院

人文地理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小计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院

材料学 材料加工工程 材料工程硕士

小计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

主义运动

中共党史

马克思 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学科教学硕士(思政) 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硕士

小计 应用统计硕士 课程与教学论 学科教学硕士(数学)

基础数学

数学与统计算数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应用数学 运筹学与控制论

小计

无线电物理 系统分析与集成

1 14 15 20 4 54

1 14 15 20 4 54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升学出国率100.00% 92.86% 100.00% 95.00% 100.00% 96.30%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计算机应用技术

小计

第三章 就业情况分析①

一、就业质量

(一)薪酬水平

2014届毕业研究生目前工作的起始薪酬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硕士毕业生转正后平均起始薪酬为4191.77元,博士毕业生转正后平均起始薪酬为5124.67元。

图8 2014届毕业研究生薪酬水平

(二)薪酬满意度

2014

届毕业研究生对薪酬的满意度如下图所示。

图9 2014届毕业研究生薪酬满意度

①②

本章数据由我校委托的第三方时代英杰国际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提供。

本次调查中起始薪酬为转正后税前月薪,月薪的平均值=填答该题的毕业生的月薪值之和/填答该题的总人数。 ③

本次调查中起始薪酬为转正后税前月薪,月薪的平均值=填答该题的毕业生的月薪值之和/填答该题的总人数。

(三)专业对口度

2014

届毕业研究生就职岗位专业对口度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10 2014届毕业研究生就职岗位专业对口度

毕业研究生从事专业对口度低的工作,主要的原因是本专业对应的工作机会少,工作不符合本人兴趣。(此项调查数据为多选项)

图11 2014届毕业研究生从事专业对口度低的工作的原因

(四)职业期待吻合度

2014届毕业研究生职业期待吻合度如下图所示。

不吻合

46.11%

吻合53.89%

图12 2014届毕业研究生职业期待吻合度

(五)就业状况满意度

2014

届毕业研究生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13 2014届毕业研究生就业满意度

毕业研究生反馈其就业满意度低的原因,主要是薪资偏低/福利较差、所在单位/岗位发展空间小等,具体如下图所示。(此项调查数据为多选项)

图14 2014届毕业研究生对工作不满意的原因

二、就业流向

(一)就业地域分布

1.我校2014届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所在地进行分析,82.35%的博士生在湖北省就业,在北京、福建、贵州就业的博士生各占5.88%。

图15 2014届博士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

2.硕士毕业生工作单位主要集中在湖北,其次是广东、北京、上海、河南等地。

图16 2014届硕士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

(二)单位性质

1.2014届博士毕业生主要就业渠道是高校、科研和设计单位,达88.24%,进入企业的有5.88%,其他(出国出境或读博士后)占

5.88%。

图17 2014届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

2.2014届硕士毕业生主要就业渠道是企业,占硕士毕业生的52.11%,

其次为高等教育、科研设计及中初教育单位。

图18 2014届硕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

(三)就业行业分布

1.我校博士毕业生主要集中在教育行业就业,93.75%的博士生在教育行业就业。

图19 2014届博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2.硕士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如下图所示:人数最多的是“教育”行业,其次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

图20 2014届硕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第四章 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举措

学校将研究生就业工作纳入研究生质量提升计划范畴,并将其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增强质量意识,整合有效资源,打造工作品牌,构建长效机制,完善工作体系,有效提升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举全校之力促进毕业生就业。

一、人才培养工作举措

(一)强化培养过程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培养质量。我校十分重视培养过程管理,狠抓关键要素。我校定期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推动课程体系建设,学术学位研究生按一级学科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突出职业胜任能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改革研究生英语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立学术英语网络学习平台,公共英语课实行分类分层教学;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实行研究生教学督导制、信息员查课制,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搭建导师指导研究生信息管理平台,为导师指导学生提供便利,学生可通过平台提交科研、文献阅读、论文准备等进展报告,导师可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并及时给予指导;狠抓学位授予质量管理。通过坚持博士、硕士论文的双盲评审、开展预答辩、加大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与处罚力度、实施优博优硕工程、改进省优学位论文推选与奖励办法等措施,学位论文质量明显提升。

(二)构建校企(所)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按每个一级学科至少建立1个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每个专业学位领域(方向)建立若干个实践基地。目前已与武汉健民、

武汉启瑞药业、武汉海特生物制药、湖北维达健基因技术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共同建立了湖北省生物医药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在贵州省地方税务局、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武汉三源特种建材有限公司等设立了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在利和集团、武汉日新科技股份有限、长江日报报业集团、黄冈中学等14家单位设立了校级研究生工作站。构建省、校两级科研合作和专业实践平台,密切了产学结合,推行“学校导师+企(事)业导师”的双导师制,联合培养工作不断深化,提升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就业工作举措

(一)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就业工作顺利进行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将其列为“一把手”工程,作为学院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年终进行考核检查和评分。充分调动研究生导师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就业情况与研究生导师招生直接挂钩,招生工作与就业工作联动,构建起“全员参与,全程指导,全力帮扶”的就业工作机制。

(二)加强就业指导,提升研究生就业竞争力

建立了研究生职业发展网络教育平台,免费为研究生提供丰富的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网络教学资源及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服务。开设管理沟通、管理公文与申论写作指导、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综合素质课程,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收集、编写有关就业知识、就业政策、就业指南,帮助研究生掌握就业技巧。聘请就业指导师和相关专家对研究生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就业指导技能培训,提升就业指导工作与服务水平。

第五章 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反馈①

为建立和完善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反馈机制,我校向2014届毕业研究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毕业研究生对自身能力的评价,以及对学校的评价;此外,还向用人单位了解他们对毕业研究生的评价,从而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建议。

一、用人单位对毕业研究生的评价

根据毕业研究生所就业的单位性质采取分层抽样,用人单位的受访者均表示对我校毕业生比较了解,而且对我校毕业研究生比较满意,满意率达到96.77%。

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高,能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在十二项素质能力调查中,68.80%的受访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的适应能力比较突出;65.60%的受访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并列排在第三位的能力素质是动手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56.30%的受访企业认为这两项能力是我校毕业生的优势。

二、毕业生对母校的评价

(一)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满意度

2014届毕业研究生对我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满意度情况如下图所示。 ①本章数据由我校委托的第三方时代英杰国际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提供。

图21 2014届毕业生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满意度

(二)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满意度

2014届毕业研究生对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满意度情况如下图所

图22 2014届毕业研究生对教育教学水平的满意度

(三)对教学实践环节效果的满意度

2014届毕业研究生对我校教学实践环节(含实验教学、实习、见习)

效果的满意度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23 2014届毕业研究生对教学实践环节效果的满意度

三、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改革招生选拔机制

进一步探索建立以提高生源质量和扩大导师招生自主权为核心的研究生选拔机制,实施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审核”机制,更加注重对考生专业基础、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的考察;完善招生指标分配办法,综合考虑学科性质、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就业质量等,建立与办学目标、培养质量、就业质量和学科发展相适应的招生指标分配办法。

(二)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突出科教结合、寓教于研,强化学术创新能力培养。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交叉性。统筹硕士和博士阶段的课程学习,完善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和硕博连读培养模式。鼓励和支持跨学科、跨学院、跨培养单位以及国际合作的培养模式;探索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突出产学结合、职业导向,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

(三)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创业教育

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基础在培养学院,关键在研究生导师。进一步采取措施鼓励更多的导师、专业教师参与研究生创业指导,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逐步构建理论与实践并举,课堂与课外统筹,导师与学生互动的研究生创业教育模式。


相关内容

  • 大连海事大学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 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目 录 前 言 ......................................................................................................... I 第一章 毕业生就 ...

  • 各学历毕业生2014年就业质量报告
  • 各学历毕业生2014年就业质量报告 总体报告:名校研究生就业率100%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全国各高校陆续于今年发布了2014年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根据各校自行统计报告显示,全国大部分高校2014年硕士研究生就业率都在95%以上.其中就业率达100%的高校全国只有一所--北京邮电大学. 研究生就业率 ...

  • 2014安徽农业大学就业质量报告
  • 2014年毕业生 就业质量报告 二○一四年十二月 目录 引言.......................................................................................................... 1第一部分就业基本情况.. ...

  • 东南大学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 东南大学2014年毕业生 就业质量报告 东南大学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 前言 东南大学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始终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引领社会科技文化进步为己任.学校将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 ...

  • 复旦大学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 目 录 第一章 毕业生就业状况综述 ............................... 1 第二章 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 2 一.2014届毕业生基本情况 ................................... ...

  • 河南大学毕业生月薪
  • 河南大学毕业生月薪 又到就业季.据报道,教育部直属的75所高校相继发布了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其中74所高校的就业率在90%以上,就业三甲分别是中国医药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仅有兰州大学一所高校的就业率低于90%,为88.62%. 根据各高校官方网站上公布的2014年度就业质 ...

  • 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 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 年度报告 河北医科大学 2014年12月30日 1 目 录 引言 ........................................................................................................ ...

  • 郑州航院 2014 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一五年十一月 目 录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 2 (一) ...

  • 贵州财经大学
  • 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2014届毕业 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 2014年12月20日 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 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2014年12月20日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为全面系统地反映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2014届毕业生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