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电影[茶花女](1968)

  [摘 要] 《茶花女》早在我国清末民初时就已传入我国――1897年,由翻译家林纾翻译,当时译名为《巴黎茶花女遗事》。这部小说曾被多次以不同形式搬上银幕,迄今最令人难忘的恐怕就是1937年由乔治・库克执导、米高梅公司出品的版本以及1968年由马里奥・朗弗朗希执导的这部歌剧电影《茶花女》。   [关键词] 《茶花女》;歌剧;电影;经典   《茶花女》是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小仲马(Alexander Dunlasflis,1824―1895)转向戏剧写作前所写的最后一部小说体作品,小说的题材取自小仲马亲身经历的真实生活,创作于1848年。故事讲述了一个挥金如土的高级交际花玛格丽特抛弃资产阶级纸醉金迷的生活与一个富裕的男青年阿尔芒追求爱情,但最终为爱情牺牲自己的悲剧故事。小说的艺术构思缜密、结构精致,生动的人物塑造与不同的社会视角,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虚情假意的面纱,控诉了当时社会道德的腐败,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时代精神,使得这部小说成为小仲马最成功、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1850年,小仲马将《茶花女》改编成戏剧随即搬上舞台,同样受到当时社会的追捧和认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852年,身处巴黎的威尔第被戏剧《茶花女》深深吸引,随即委托老友意大利诗人、著名歌剧台本作者弗兰切斯科・马里亚・皮亚韦(Francesco Maria Piave,1810-1879)将该剧本改写成歌剧脚本。1853年脚本完成后,威尔第仅用了四周的时间,便完成了这部歌剧的创作。原著的作者小仲马在观看了搬上歌剧舞台的《茶花女》后说:“五十年后,也许谁也记不起我的小说《茶花女》了,但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   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所处的时代是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盛行的时代,因此,他将歌剧创作与人民大众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作品中无处不体现出推崇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刻画。他拥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不仅继承了意大利歌剧的优秀传统,还运用写实的音乐表现手法为意大利歌剧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把歌剧艺术推向了顶峰。他一生长达54年的歌剧创作生涯分为早、中、晚三个创作时期,期间共创作了26部歌剧,著名的有:《茶花女》《奥赛罗》《游吟诗人》《麦克白》《弄臣》等。其早期作品《茶花女》,更是迄今在每个不同的时代被艺术家们以不同的形式、不同视角搬上舞台的歌剧作品,成为至今仍频繁活跃在世界歌剧舞台、上演率最高的经典名作之一。   威尔第的歌剧音乐结构规整、音乐质朴、细腻富有表现力,具有强烈感人的力量。他被以赛亚・柏林称为“朴素的”作曲家,“意为一个人的艺术反应总是很直接,从不通过哲学或美学抽象的过滤” ,再加上自由复兴运动的影响,因此他的作品多数体现了一定的政治色彩。而歌剧《茶花女》的创作却是以爱情、家庭为主题,是威尔第为数不多鲜有政治色彩的作品――“只有《茶花女》和《法尔斯塔夫》是威尔第仅有的两部在剧中不曾出现任何来自权力世界人物的歌剧” 。然而这部歌剧由于人物角色的选择不慎和演员嗓音出现问题,在1853年首演时状况频出,并不顺利。但是一年后再次同样在威尼斯公演时,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时至今日,《茶花女》依旧是各国各大歌剧院上演频率最高的歌剧之一。   熟悉1937年乔治・库克执导、米高梅公司出品的电影《茶花女》的人,会发现歌剧电影《茶花女》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1937版电影《茶花女》大幅度地尊重了原著,且制作相当精巧,以今日的眼光来看仍未落俗套。影片展现了茶花女玛格丽特所生存的环境:所谓的名流、所谓的朋友、所谓的快乐生活。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玛格丽特为了爱情放弃了这种行尸走肉的生活,却又为了另一个素未谋面的女人牺牲了自己的爱情重返行尸走肉的生活。故事场景看似充满活力、华丽而又喧闹,恰恰突出了玛格丽特对阿尔芒的爱情这根主线的真挚与朴实。最后误会消除,玛格丽特却在爱人的怀中落寞而惆怅地死去。影片里对资产阶级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的渲染,恰恰极好地反衬出了玛格丽特如茶花般的本质――积极、健康和纯善。女主演葛丽泰・嘉宝将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玛格丽特出身卑微的特质、玩世不恭的轻佻、对爱情的忠诚及高尚的灵魂展演得淋漓尽致。该片曾获得1938年奥斯卡最佳女演员提名和1937年纽约影评人奖最佳女演员奖。   而1968年电影《茶花女》首先是歌剧,其次才是电影。歌剧是以文学为依托,以音乐为载体,以歌唱为主要艺术表现,是音乐与戏剧的最高综合形式。歌剧艺术毕竟不同于电影艺术,由于歌剧的舞台化特点,使得脚本作家不得不考虑将故事浓缩,突出主要矛盾,进而简化其他的角色或情节。如在1968年的《茶花女》中,主要突出了薇奥列塔、阿尔弗莱德和老阿芒三个人物的关系,没有突出茶花女与她周边的“朋友”的关系以及对她的社会地位或者生活习惯的描写,在这里是通过大篇的唱段来展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和体现小说文本中需要体现的细节。而影片场景的转换为歌剧提供了一个丰富的、立体的舞台画面,为故事情节起到完美的补充和烘托。   1968年的歌剧电影《茶花女》运用的是歌剧脚本的原题La Traviata,意大利文译为“迷途的女人”。主演:安娜・莫芙(Anna Moffu,1932-2006)饰演茶花女――薇奥列塔(Violetta Valery);弗兰克・波利索利(Franco Bonisolli,1938-2003)饰演阿尔弗莱德(Alfredo Germont);吉诺・贝基(Gino Bechi,1913-1993)饰演阿尔弗莱德的父亲阿尔芒(Giorgio Germont)。单是演员阵容,已经堪称经典――安娜・莫芙是20世纪才貌双全的意大利抒情女高音歌唱家,她的声音优雅、宽泛而温润,中低声区犹如天鹅绒般的柔软甜美,高音通透而又细腻、充实。演唱抒情乐句时声音线条明晰、恬淡而又丰满,花腔技巧敏捷、丰富。她的声乐技术为茶花女薇奥列塔的形象塑造起到完美积极的展现作用。加上意大利男中音歌唱家吉诺・贝基和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弗兰克・波利索利的鼎力配合,使得这部歌剧电影成为经典之作。   影片采用了歌剧的形式拍摄,分为三幕。影片一开始的镜头落在晦暗没有光线的大厅,薇奥列塔的身影在威尔第的前奏曲里孤独地游走着。前奏曲由单一的第一小提琴奏出凄凉飘移的小调旋律,而后转为由管乐和大提琴参与的弦乐队奏出的大调旋律,最后由大提琴与第一小提琴将旋律交织,结束。前奏曲中奏出了女主人公的爱情主题,并预示了凄凉的结局。影片中的灯光和镜头,与音乐的发展相吻合,恰当地表现出了这一内涵。   进入第一幕,管弦乐奏响华美的旋律拉开序幕,晦涩的大厅顿时变得流光溢彩、灯火辉煌,薇奥列塔熟练地周旋于客人之间。在旁人的劝诱下,男主人公阿尔弗莱德与薇奥列塔演唱了颇为著名的二重唱《饮酒歌》。在这个充满明快的3/8拍的圆舞曲曲调里,男主人公巧妙地对女主人公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而薇奥列塔则婉言劝解“青春很快消逝,快乐不会长久”。在薇奥列塔感到体力不支回到房间休息时,阿尔弗莱德又单独去表白心声。尽管此时女主人公的内心已经被男主人公的真诚悄然打动,但为了掩饰内心的矛盾和激动,作曲家用花腔演唱来表现薇奥列塔历久风尘后的轻佻和对爱情的不信任的一面。这种矛盾的心理,在随后著名的咏叹调《他也许是我渴望见到的人》里得到充分展现。这首咏叹调开始用了大量的长呼吸乐句来展现薇奥列塔对爱情的真挚渴望,接着运用大量的花腔演唱表现她浮华生活里玩世不恭的心态,凸显出其现实身份与理想爱情之间的距离,这种花腔技巧到后来最终变为薇奥列塔对爱情渴望并臣服的愉悦心情。安娜・莫芙在这一幕中,声音纯净温暖,充满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细腻地展现出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电影的镜头亦在此将女主人公的情绪拉长、放大,譬如渴望得到爱情的薇奥列塔激动地在各个房间里穿梭,在大厅中欢快地飞奔,吻合了她内心的变化与情节的发展。   进入第二幕,作曲家以阿尔弗莱德的咏叹调《沸腾激动的心灵》来说明薇奥列塔已经抛弃过去的生活与他快乐地生活在乡下,为此他感到幸福和满足。男高音声音清透明快,代表了爱情的纯粹与真挚。但当他遇见侍女阿丽娜,通过简短的对话得知薇奥列塔为他变卖财产的事后,大吃一惊,并决定动身去巴黎赚钱。在短短数分钟内,电影场景频繁变换交替,辅助音乐将故事情节交代完毕,为了突出重点――薇奥列塔在追逐爱情的道路上即将陷入转折。老阿芒与薇奥列塔的二重唱是第二幕中的重头戏,这段二重唱里交织着宣叙调和咏叹调,充满了戏剧性变化。当老阿芒知道薇奥列塔为了和阿尔弗莱德生活在一起变卖了家产时,内心被其纯洁和忠诚所感动,但他依旧自私地进一步要求薇奥列塔同自己的儿子分手。当他们的对话到“纯洁如天使般的女儿”时,薇奥列塔由刚开始的坚定不移,到为他人考虑决定放弃自己的爱情,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悲伤。这里,薇奥列塔的花腔唱段已然不见,以女高音抒情性长乐句的演唱占据――作曲家以这种方式表现女主人公褪去华丽的外表,展现出女主人公朴实、真诚的灵魂。安娜・莫芙在演绎过程中,面对老阿芒的的反对极力反抗时,用声坚定、毫不犹豫;当她做出让步时,声音线条变得细腻、哀怨而又悠长动人。老阿芒由男中音吉诺・贝基扮演,这个声部展示出作为父亲的威严和不可抗拒,是权威的代表。吉诺・贝基把老阿芒用尽心机、威逼利诱、软硬兼施的人物形象展现得一览无遗。   第三幕中,最具典型代表的唱段应属薇奥列塔在病榻上的咏叹调《永别了,过去的美梦》和男女主人公的二重唱《让我们远离巴黎的喧嚣》。电影在这里赋予薇奥列塔更丰富的表现力,并未将女主人公一直安排在病床上,而是让她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无力地游走,似乎在寻找往昔的回忆,更加显露出女主人公的孤单和无助,并为二人的再次相见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安娜・莫芙在演唱《永别了,过去的美梦》时,用声细腻、控制,情感真挚、饱满,很好地把握住了音乐的情感张力,每一个音符都散发着令人心碎的离别情愫。二重唱中,作曲家虽然用的是三拍的圆舞曲调,但男女主人公均用哀伤的、幽怨的而又幸福的口吻相互倾诉着,使这看似欢喜的结局,实则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悲伤的别离。   在歌剧《茶花女》中,威尔第用音乐极力营造一个奢华、充满活力的环境,哪怕是男女主人公的唱段都充满了热情,这是由于歌剧的特殊属性决定的――歌剧的展演场地仅限于舞台,这一点,造成了观众视角的单一性。而电影《茶花女》(1968)则将这个舞台扩大,更好地补充了由于舞台的限制带来的不足,为这部歌剧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使观众更深刻地体会到这部作品不朽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张弦,徐国弘,申文凯,等.西洋歌剧名作解说(上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2] 钱苑,林华�歌剧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 [美]保罗・罗宾逊.歌剧与观念――从莫扎特到斯特劳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王荣(1978― ),女,河北沙城人,硕士,长江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

  [摘 要] 《茶花女》早在我国清末民初时就已传入我国――1897年,由翻译家林纾翻译,当时译名为《巴黎茶花女遗事》。这部小说曾被多次以不同形式搬上银幕,迄今最令人难忘的恐怕就是1937年由乔治・库克执导、米高梅公司出品的版本以及1968年由马里奥・朗弗朗希执导的这部歌剧电影《茶花女》。   [关键词] 《茶花女》;歌剧;电影;经典   《茶花女》是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小仲马(Alexander Dunlasflis,1824―1895)转向戏剧写作前所写的最后一部小说体作品,小说的题材取自小仲马亲身经历的真实生活,创作于1848年。故事讲述了一个挥金如土的高级交际花玛格丽特抛弃资产阶级纸醉金迷的生活与一个富裕的男青年阿尔芒追求爱情,但最终为爱情牺牲自己的悲剧故事。小说的艺术构思缜密、结构精致,生动的人物塑造与不同的社会视角,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虚情假意的面纱,控诉了当时社会道德的腐败,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时代精神,使得这部小说成为小仲马最成功、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1850年,小仲马将《茶花女》改编成戏剧随即搬上舞台,同样受到当时社会的追捧和认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852年,身处巴黎的威尔第被戏剧《茶花女》深深吸引,随即委托老友意大利诗人、著名歌剧台本作者弗兰切斯科・马里亚・皮亚韦(Francesco Maria Piave,1810-1879)将该剧本改写成歌剧脚本。1853年脚本完成后,威尔第仅用了四周的时间,便完成了这部歌剧的创作。原著的作者小仲马在观看了搬上歌剧舞台的《茶花女》后说:“五十年后,也许谁也记不起我的小说《茶花女》了,但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   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所处的时代是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盛行的时代,因此,他将歌剧创作与人民大众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作品中无处不体现出推崇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刻画。他拥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不仅继承了意大利歌剧的优秀传统,还运用写实的音乐表现手法为意大利歌剧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把歌剧艺术推向了顶峰。他一生长达54年的歌剧创作生涯分为早、中、晚三个创作时期,期间共创作了26部歌剧,著名的有:《茶花女》《奥赛罗》《游吟诗人》《麦克白》《弄臣》等。其早期作品《茶花女》,更是迄今在每个不同的时代被艺术家们以不同的形式、不同视角搬上舞台的歌剧作品,成为至今仍频繁活跃在世界歌剧舞台、上演率最高的经典名作之一。   威尔第的歌剧音乐结构规整、音乐质朴、细腻富有表现力,具有强烈感人的力量。他被以赛亚・柏林称为“朴素的”作曲家,“意为一个人的艺术反应总是很直接,从不通过哲学或美学抽象的过滤” ,再加上自由复兴运动的影响,因此他的作品多数体现了一定的政治色彩。而歌剧《茶花女》的创作却是以爱情、家庭为主题,是威尔第为数不多鲜有政治色彩的作品――“只有《茶花女》和《法尔斯塔夫》是威尔第仅有的两部在剧中不曾出现任何来自权力世界人物的歌剧” 。然而这部歌剧由于人物角色的选择不慎和演员嗓音出现问题,在1853年首演时状况频出,并不顺利。但是一年后再次同样在威尼斯公演时,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时至今日,《茶花女》依旧是各国各大歌剧院上演频率最高的歌剧之一。   熟悉1937年乔治・库克执导、米高梅公司出品的电影《茶花女》的人,会发现歌剧电影《茶花女》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1937版电影《茶花女》大幅度地尊重了原著,且制作相当精巧,以今日的眼光来看仍未落俗套。影片展现了茶花女玛格丽特所生存的环境:所谓的名流、所谓的朋友、所谓的快乐生活。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玛格丽特为了爱情放弃了这种行尸走肉的生活,却又为了另一个素未谋面的女人牺牲了自己的爱情重返行尸走肉的生活。故事场景看似充满活力、华丽而又喧闹,恰恰突出了玛格丽特对阿尔芒的爱情这根主线的真挚与朴实。最后误会消除,玛格丽特却在爱人的怀中落寞而惆怅地死去。影片里对资产阶级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的渲染,恰恰极好地反衬出了玛格丽特如茶花般的本质――积极、健康和纯善。女主演葛丽泰・嘉宝将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玛格丽特出身卑微的特质、玩世不恭的轻佻、对爱情的忠诚及高尚的灵魂展演得淋漓尽致。该片曾获得1938年奥斯卡最佳女演员提名和1937年纽约影评人奖最佳女演员奖。   而1968年电影《茶花女》首先是歌剧,其次才是电影。歌剧是以文学为依托,以音乐为载体,以歌唱为主要艺术表现,是音乐与戏剧的最高综合形式。歌剧艺术毕竟不同于电影艺术,由于歌剧的舞台化特点,使得脚本作家不得不考虑将故事浓缩,突出主要矛盾,进而简化其他的角色或情节。如在1968年的《茶花女》中,主要突出了薇奥列塔、阿尔弗莱德和老阿芒三个人物的关系,没有突出茶花女与她周边的“朋友”的关系以及对她的社会地位或者生活习惯的描写,在这里是通过大篇的唱段来展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和体现小说文本中需要体现的细节。而影片场景的转换为歌剧提供了一个丰富的、立体的舞台画面,为故事情节起到完美的补充和烘托。   1968年的歌剧电影《茶花女》运用的是歌剧脚本的原题La Traviata,意大利文译为“迷途的女人”。主演:安娜・莫芙(Anna Moffu,1932-2006)饰演茶花女――薇奥列塔(Violetta Valery);弗兰克・波利索利(Franco Bonisolli,1938-2003)饰演阿尔弗莱德(Alfredo Germont);吉诺・贝基(Gino Bechi,1913-1993)饰演阿尔弗莱德的父亲阿尔芒(Giorgio Germont)。单是演员阵容,已经堪称经典――安娜・莫芙是20世纪才貌双全的意大利抒情女高音歌唱家,她的声音优雅、宽泛而温润,中低声区犹如天鹅绒般的柔软甜美,高音通透而又细腻、充实。演唱抒情乐句时声音线条明晰、恬淡而又丰满,花腔技巧敏捷、丰富。她的声乐技术为茶花女薇奥列塔的形象塑造起到完美积极的展现作用。加上意大利男中音歌唱家吉诺・贝基和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弗兰克・波利索利的鼎力配合,使得这部歌剧电影成为经典之作。   影片采用了歌剧的形式拍摄,分为三幕。影片一开始的镜头落在晦暗没有光线的大厅,薇奥列塔的身影在威尔第的前奏曲里孤独地游走着。前奏曲由单一的第一小提琴奏出凄凉飘移的小调旋律,而后转为由管乐和大提琴参与的弦乐队奏出的大调旋律,最后由大提琴与第一小提琴将旋律交织,结束。前奏曲中奏出了女主人公的爱情主题,并预示了凄凉的结局。影片中的灯光和镜头,与音乐的发展相吻合,恰当地表现出了这一内涵。   进入第一幕,管弦乐奏响华美的旋律拉开序幕,晦涩的大厅顿时变得流光溢彩、灯火辉煌,薇奥列塔熟练地周旋于客人之间。在旁人的劝诱下,男主人公阿尔弗莱德与薇奥列塔演唱了颇为著名的二重唱《饮酒歌》。在这个充满明快的3/8拍的圆舞曲曲调里,男主人公巧妙地对女主人公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而薇奥列塔则婉言劝解“青春很快消逝,快乐不会长久”。在薇奥列塔感到体力不支回到房间休息时,阿尔弗莱德又单独去表白心声。尽管此时女主人公的内心已经被男主人公的真诚悄然打动,但为了掩饰内心的矛盾和激动,作曲家用花腔演唱来表现薇奥列塔历久风尘后的轻佻和对爱情的不信任的一面。这种矛盾的心理,在随后著名的咏叹调《他也许是我渴望见到的人》里得到充分展现。这首咏叹调开始用了大量的长呼吸乐句来展现薇奥列塔对爱情的真挚渴望,接着运用大量的花腔演唱表现她浮华生活里玩世不恭的心态,凸显出其现实身份与理想爱情之间的距离,这种花腔技巧到后来最终变为薇奥列塔对爱情渴望并臣服的愉悦心情。安娜・莫芙在这一幕中,声音纯净温暖,充满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细腻地展现出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电影的镜头亦在此将女主人公的情绪拉长、放大,譬如渴望得到爱情的薇奥列塔激动地在各个房间里穿梭,在大厅中欢快地飞奔,吻合了她内心的变化与情节的发展。   进入第二幕,作曲家以阿尔弗莱德的咏叹调《沸腾激动的心灵》来说明薇奥列塔已经抛弃过去的生活与他快乐地生活在乡下,为此他感到幸福和满足。男高音声音清透明快,代表了爱情的纯粹与真挚。但当他遇见侍女阿丽娜,通过简短的对话得知薇奥列塔为他变卖财产的事后,大吃一惊,并决定动身去巴黎赚钱。在短短数分钟内,电影场景频繁变换交替,辅助音乐将故事情节交代完毕,为了突出重点――薇奥列塔在追逐爱情的道路上即将陷入转折。老阿芒与薇奥列塔的二重唱是第二幕中的重头戏,这段二重唱里交织着宣叙调和咏叹调,充满了戏剧性变化。当老阿芒知道薇奥列塔为了和阿尔弗莱德生活在一起变卖了家产时,内心被其纯洁和忠诚所感动,但他依旧自私地进一步要求薇奥列塔同自己的儿子分手。当他们的对话到“纯洁如天使般的女儿”时,薇奥列塔由刚开始的坚定不移,到为他人考虑决定放弃自己的爱情,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悲伤。这里,薇奥列塔的花腔唱段已然不见,以女高音抒情性长乐句的演唱占据――作曲家以这种方式表现女主人公褪去华丽的外表,展现出女主人公朴实、真诚的灵魂。安娜・莫芙在演绎过程中,面对老阿芒的的反对极力反抗时,用声坚定、毫不犹豫;当她做出让步时,声音线条变得细腻、哀怨而又悠长动人。老阿芒由男中音吉诺・贝基扮演,这个声部展示出作为父亲的威严和不可抗拒,是权威的代表。吉诺・贝基把老阿芒用尽心机、威逼利诱、软硬兼施的人物形象展现得一览无遗。   第三幕中,最具典型代表的唱段应属薇奥列塔在病榻上的咏叹调《永别了,过去的美梦》和男女主人公的二重唱《让我们远离巴黎的喧嚣》。电影在这里赋予薇奥列塔更丰富的表现力,并未将女主人公一直安排在病床上,而是让她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无力地游走,似乎在寻找往昔的回忆,更加显露出女主人公的孤单和无助,并为二人的再次相见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安娜・莫芙在演唱《永别了,过去的美梦》时,用声细腻、控制,情感真挚、饱满,很好地把握住了音乐的情感张力,每一个音符都散发着令人心碎的离别情愫。二重唱中,作曲家虽然用的是三拍的圆舞曲调,但男女主人公均用哀伤的、幽怨的而又幸福的口吻相互倾诉着,使这看似欢喜的结局,实则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悲伤的别离。   在歌剧《茶花女》中,威尔第用音乐极力营造一个奢华、充满活力的环境,哪怕是男女主人公的唱段都充满了热情,这是由于歌剧的特殊属性决定的――歌剧的展演场地仅限于舞台,这一点,造成了观众视角的单一性。而电影《茶花女》(1968)则将这个舞台扩大,更好地补充了由于舞台的限制带来的不足,为这部歌剧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使观众更深刻地体会到这部作品不朽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张弦,徐国弘,申文凯,等.西洋歌剧名作解说(上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2] 钱苑,林华�歌剧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 [美]保罗・罗宾逊.歌剧与观念――从莫扎特到斯特劳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王荣(1978― ),女,河北沙城人,硕士,长江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


相关内容

  • 学习英语的励志电影
  • 推荐如果你想要练习英语,那么推荐给你"新东方推荐学习的英文电影目录" 1.阿甘正传2.毕业生3.情归巴黎4.网上情缘(电子情书) 5.漂亮女人(风月俏佳人)6.女人香(闻香识女人) 7.西雅图不眠之夜(缘分的天空)8.泰坦尼克号 9.人鬼情未了(生死第六感)10.汤姆历险记 11 ...

  • 茶花女读后感500字
  • 暑假在家重温了几本经典文学作品,读了<泰戈尔诗集>.<老人与海>.还有<唐诗宋词三百首>.也翻了翻中国四大名著,当然也读了<茶花女>,重温经典与初次阅览的出发点和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初次阅览是在不知道书本内容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读到的每个句子都是新的, ...

  • 谁也不能控制伊莎贝尔
  • "这是杰出摄影师和伊莎贝尔共谋,才能捕捉的裂缝.似乎她让自己走到了镜头前面,但实际控制全局的人是她." 6月,"法国文艺片女王"伊莎贝尔・于佩尔来到中国,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出席"肖像中的女人"摄影展.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出席影迷见面会:在 ...

  • 莎士比亚[亨利五世](1989)欧美经典电影 (1/387)
  • 视频列表 互动     1 2:17:46 莎士比亚<亨利五世>(1989) 7,693次播放 2 2:11:43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中英字幕 27,446次播放 3 2:01:42 莎士比亚<驯悍记>(1967) 13,667次播放 4 2:45: ...

  • 歌剧电影[茶花女](意大利作曲家:威尔弟) - 专辑:经典老电影
  • 简介: [歌剧电影[茶花女](意大利作曲家:威尔弟)] 剧情梗概: 巴黎上流社会名妓薇奥莱塔为青年阿尔弗莱德真挚的爱情所感动,和他一起来到巴黎郊外开始了新的生活.阿尔弗莱德的父亲乔治出面干涉,为了阿尔弗莱德的家庭和前途.薇奥莱塔决定牺牲自己的爱情,她强忍悲痛,离开阿尔弗莱德重返风月场.不明真相的阿尔 ...

  • 全球10大奢侈品牌排行榜
  • ╄→ 全球 10 大奢侈品牌排行榜!!!~~~~~~~~~~~各种产品的品牌排行榜!!! ~~~~~~~~~~~~服装. 汽车. 首饰. 化妆品. 皮具. 表. 眼镜. 皮鞋. 笔. 豪宅! ~~~~~~~~~ ! 十大服装 唐纳· 卡兰.路易· 威登.夏奈尔.范思哲.迪奥.古驰.瓦伦蒂诺· 加 拉 ...

  • 世界名著简介和好词好句好段
  • 世界名著简介和好词好句好段 1.神要是公然去跟人作对,那是任何人都难以对付的. (<荷马史诗>) 2.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哈姆雷特>) 3.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浮士德>() 4.认识自己的无知是认识世界的最可靠 ...

  • 世界名著100部作者简介及内容赏析
  • 世界名著100部作者简介及内容赏析(81-85) 原文地址:*世界名著100部作者简介及内容赏析*作者:吴利亚 01.傲慢与偏见 02.孤星血泪 03.雾都孤儿 04.唐?吉诃德 05.安娜?卡列尼娜 06.飘 07.简?爱 08.悲惨世界 09.茶花女 10.基督山恩仇记 11.童 年 12.这里 ...

  • 世界名著100部作者简介及内容赏析(6-10)
  • 作者:吴利亚 01.傲慢与偏见          02.孤星血泪             03.雾都孤儿 04.唐?吉诃德           05.安娜?卡列尼娜        06.飘 07.简?爱               08.悲惨世界             09.茶花女 10.基督山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