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怎样指挥唱歌

怎样指挥唱歌

在各类集体性的音乐活动中,需要有统一指挥。指挥分为歌唱指挥和乐队指挥两种,本节主要介绍歌唱指挥。

一、指挥的任务

指挥应以自己丰富的面部表情,稳健的形体动作,准确、简洁的指挥手势,把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传达给歌唱者,并感染和带动大家以充沛的感情,整齐的节奏,准确的速度,和谐而富于表现力的声音,将歌曲的内容正确地表达出来。

二、指挥的姿式

指挥姿式的基本要求是:自然、大方、舒展、准确、简洁。具体要求如下:

(一)站姿:指挥的站姿要自然大方,状态要积极向上,以沉稳和自信面对歌唱者注视的目光。

(二)双脚:双脚呈跨立或近稍息的姿式,两脚距离与肩同宽,重心落在. 两脚之间。

(三)身体:身体要自然挺拔,有时可根据歌曲情感的需要,做稍向前或向左、向右的倾斜动作。

(四)头部:头要略抬,劲部放松,并善于根据歌曲内容的需要,运用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神的示意,启发大家的感情和意会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肩、臂:双肩要舒展放松,指挥时双臂在前,两肘之间距离略宽于身体。

(六)手式:手背稍突出,掌心相对,五指自然分开,略呈弯曲。

三、指挥的基本图式与动作

(一)指挥的基本图式

在我们平时所唱的歌曲当中,接触最多的就是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而指挥这三种拍子的方法,也被称为指挥的基本图式。

有图解

(二)指挥的基本动作

1、击拍点

指挥常被人们称为打拍子。打拍子最基本的就是要打出“拍点”来。我们都有拍皮球的体会,手从上面拍下去,拍到球后又反弹回来,这个过程很像打拍子,而手拍到球的那个触点就是击拍点。每击一拍,就是由击拍点与反弹组成。指挥时,手由上向下的击拍是有力的,我们用箭头来表示(见图一),箭头下方的点就是击拍点。手的反弹动作是一种惯性,我们用虚线来表示,这一下一上就构成了一拍。

击拍是指挥的基本功,要认真练习。练习时注意肩膀与大臂一定要放松,靠肘关节带动手掌与手腕有弹性地打出拍子来。

2、硬击拍与软击拍

根据击拍力度的不同,一般将击拍分为硬击拍与软击拍两种。

(1)硬击拍:硬击拍的特点是下拍有力,拍点明确,反弹迅速(图一即硬击拍图式)。一般说来,节奏铿锵有力,情绪昂扬向上的队列歌曲、群众歌曲多使用这种击拍法。例如我们熟悉的《一二三四歌》、《保卫黄河》等。

(2)软击拍:软击拍的特点是下拍柔和,淡化拍点,以连贯的弧形打出拍子的时值。

下面是几种拍子的软击拍法图式:

有图解

软击拍法适用于指挥抒情的、歌唱性的歌曲。如《小白杨》、《说句心里话》等。 3、击拍的幅度

击拍的幅度是指击拍动作的大小。通常将击拍的幅度分为三种:小幅度、中幅度、大幅度。

(1)小幅度:小幅度的是以手腕为轴心,以指尖为终端来完成指挥动作的。一般来说,动用小幅度时两手距离与肩同宽。小幅度也有两种击拍法,小幅度与硬击拍相结合,多适用于节奏轻快活泼,情绪力度变化不大的音乐段落。如《一二三四歌》的中间部分: 有图解

(2)中幅度:中幅度是以肘部轴心,以指尖为终端来完成指挥动作的。中幅度是最常用的一种指挥动作,它也有两种拍法。中幅度与硬击拍相结合,适用于指挥绝大多数节奏鲜明、富有激情的队列歌曲、群众歌曲。如我国国歌和队列歌曲《当兵的人》。

中幅度与软击拍相结合适用于绝大多数抒情的、歌唱性的歌曲。如《九九艳阳天》、《小白杨》等。

(3)大幅度:大幅度是以肩部为轴心,以指尖为终端来完成指挥动作的。大幅度只有软击拍一种方法。指挥时手臂伸展,手的高度与头同高或稍稍高过头。大幅度常用在歌曲的高潮处,它给人一种恢宏的气势,一种规模感。如《国际歌》的最后一句:

有图解

4、击拍的活动范围

击拍的活动范围分为下区、中区、上区。

(1)下区:击拍时以腰线为中心进行各种力度与幅度的上下摆动。

(2)中区:击拍时以胸线为中心进行各种力度与幅度的上下摆动。

(3)上区:击拍时以眼线为中心进行各种力度与幅度的上下摆动。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击拍法,不同的击拍幅度,不同的击拍范围,为我们的指挥动作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下面,我们以大家比较熟悉的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为例,来具体地设计一下,看这些不同的指挥动作是怎样被用来表现歌曲的。

有图解

注:谱子上方的圆圈号为小节数。

这是一首2/4拍子的歌曲,我们运用二拍子的指挥图式。“亲切深情”的感情提示同时暗示了歌曲的速度是中速。从歌曲开始到第16小节为止的第一个段落是一段深情、优美、富于歌曲性的旋律,因此我们选用软击拍的方式,以中等的动作幅度,在以胸线为中心的中区部位打出2/4拍子的指挥图式。

21小节开始进入歌曲的中段。从21小节到28小节是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歌曲的旋律线都在低音区起伏,为了表现这种沉重感,我们把指挥的手势设计在以腰线为中心的下区。在“旧社会鞭子抽我身”一句上面,作者的感情提示是“仇恨地”,同时在旋律上方分别标有“〉”重音、“-”保持音记号,这些记号既提示了感情,又提示了力度,因此,这四小节我们采用硬击拍和中等幅度相结合的动作来指挥。“母亲只泪淋淋”一句是一种令人心碎的哭诉,旋律是连贯的,因此,我们采用软击拍与中等幅度相结合的动作来指挥。从29小节到44小节,音乐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注有“昂扬地”的感情提示,表现了一种翻身求解放的斗志与激情,速度加快,音乐不断发展,一直把情绪推向高潮。这一段我们采用硬击拍、中等幅度、选择中区的活动范围来指挥。在第40小节我们可以把动作幅度加大,并运用软击拍。这样便为下面段落的出现做好了准备。

从52小节开始是再现段,它虽然同开始的旋律一样,但经过中间部分音乐的对比、叙述、发展,这时再一次出现,就变得格外的激动,感情的内涵也更加丰富。并且作者还标明了“热情地”情感提示。为了表现这种激动、热烈、充沛的感情,我们采用大幅度的动作(前面提到,大幅度的动作只有软击拍一种方式)和以眼线为中心的上区位置来指挥。

从以上的分析与设计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首歌曲都不可能是一种击拍法或一种幅度、一种指挥区域贯穿到底的,指挥的动作要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不断变换。即使是同一首歌曲,不同的指挥也会有不同的动作设计。要想尽快地提高自己的指挥水平,就要刻苦地进行基本动作的训练,熟悉和掌握每一个动作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养成认真分析歌曲的习惯。

四、几种常用的指挥动作

常用的指挥动作一般都带有很强的技术性,需要细心地领会和认真地练习才能掌握。

(一)起拍

起拍的指挥动作一般被分为三个部分:准备动作(注意)、预备拍(呼吸)和起唱(开始)。 1、准备动作

双手由两侧抬起,两手心相对,手掌呈弧形,两手距离略宽于肩,肘部离身体大约十五公分,并且目光环视大家。

这个动作的目的是提示大家做好歌唱准备。当指挥认为可以开始时,则进入下一个动作

—─预备拍。

2、预备拍

预备拍就是起唱前吸气的指挥动作。它是指挥起唱的关键动作,它通常在起唱前的一拍里完成。比如我们知道2/4拍的基本图式是这样的(见下图①),如果一首2/4拍的歌曲在强拍上起唱,那么预备拍就是弱拍,也就是第二拍(见下图②与例一)。与此相同,如果3/4拍子(见下图③)与4/4拍子(见下图⑤)的歌曲也在强拍上起唱,那么预备拍就是3/4拍子的第三拍(见下图④与例二)和4/4拍子的第四拍(见下图⑥与例三)即强拍前的那一拍。

有图解

3、起唱:起唱是歌声开始的拍子(见上图②④⑥),它同预备拍紧紧相连,见上图例一、例二、例三。因此动作一定要清晰、明确。

4、弱拍上起唱的预备拍

这种预备拍的位置,也是在起唱的前一拍,长度也是一拍。但重要的是在动作的方向上要有所改变。比如《我们走在大路上》这首歌,是4/4拍子,第四拍起唱(见例四),预备拍就是第三拍,预备拍的线路可以灵活(见图⑦⑧),但都要打到第四拍的位置上。 有图解

5、后半拍起唱的指挥动作

后半拍起唱的预备拍在前半拍。因此,前半拍要打得有弹性,好像是这种弹性“召唤”出了后半拍的歌声。但由于它的时间过于短促(只有半拍),歌唱者往往来不及吸气,这样,一般就在预备拍前加一个小预示拍,为了突出富于弹性的预备拍,小预示拍的动作要轻要小,但它的时值却是一拍,这样歌唱者就可以从容地在预备拍中呼吸了(见下图)。

例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有图解

6、预备拍的多种提示作用

我们前面介绍了在不同拍子上起唱的预备拍的击拍方法,现在我们再了解一下预备拍的多种提示作用。

(1)预备拍的速度提示了歌曲的演唱速度。

预备拍的速度同演唱速度是一致的,演唱速度慢,预备拍就打得从容,演唱的速度快,预备拍就打得短促。

(2)预备拍的力度提示了歌曲的演唱力度。

力度较强,铿锵有力的歌曲,预备拍就要采用硬击拍,而柔美抒情的歌曲,预备拍就要采用软击拍。

(3)预备拍的幅度提示了歌曲的感情幅度。

有的歌曲一开始就气魄很大,感情充沛,这就需要大幅度的预备拍来提示,比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第一句“向前、向前、向前”,气势恢宏,有千军万马、雷霆万钧的气概,它的预备拍就要运用大幅度的指挥动作来表现。

除此之外,有经验的指挥还可以通过预备拍传达出更丰富的启发与暗示。

(二)收束

收束动作分为两个环节:收束的预示动作与收束点。

1、收束预示动作:在收束的前一拍上打出一个较大的支弹动作,引起注意,然后紧紧的收束,位置要稍高一些,打出收束点后稍作停顿,收束动作就完成了。我们举个例子,《我们走在大路上》的结束句:

有图解

收束动作分为强收、弱收、渐弱收等。强收要求动作鲜明果断,弱收则根据音乐的要求动作变软、变轻、变小。但无论怎样弱,预示动作(弱时可能只是一个呼吸)和收束点(弱时可能只是拇指与中指、食指轻轻一捏)都是不能缺少和能够感觉到的。

(三)长音、廷长音的指挥方法

在长音与延长音的位置上,打出明显的击拍点并停留在这个位置上,当时值延长或保持够之后,接一个与后面音乐力度、速度、情绪相一致的预备拍(即呼吸动作)就可以了。预备拍的起法同起拍中介绍的一样。如果长音或延长音后面是强拍起唱,就运用强拍的预备拍方法;如果是后半拍起唱,就用后半拍的预备拍方法。我们看一个例子:

有图解

开始两小节速度稍慢、力度很强。我们选用上区位置的硬击拍。第二小节切分音,因为第二个音符是延长,所以每个音符击一下,并在第二个击拍点上保持住,当我们认为延长的时值够了后,则采用强拍起唱的预备拍方法,在第三小节前一拍(预备拍箭头处)打一个与的后面速度、力度、情绪一致的四分音符预备拍就可以了。

(四)二部轮唱的指挥方法

二部轮唱是部队歌咏活动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演唱形式。它是将战士分为两部分,一般是先后相差一小节进入,演唱同一首歌。节奏鲜明,短小精悍的队列歌曲最适宜这种形式,并往往能达到此起彼伏,互不相让,热火朝天的热烈效果。

指挥轮唱时,左右手分别指挥一个声部。一般是左手第一声部,右手第二声部。在起唱、每一句的开关及音乐中的重点地方,指挥动作都要力求明确、果断,双手的动作随声部的交替而起伏。当两声部汇合时,则以相应的对称动作来指挥。

(五)左右手的分工

很多同志对两手估相同并对称的指挥动作感到不满足,希望两手的动作能够更丰富一些。的确,在指挥时,两手的分工是有所侧重的:一般说来,右手掌握节拍、速度、完成基本图式,而左手除了配合右手一起击拍外,还担负一些强弱、力度、表情等的提示。在这时我们介绍左手常用的三种动作:

1、强调重拍

左手动作可以简捷一些,在一些强拍或主要的音上强调。比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中部:

有图解

这是一个节奏紧凑,情绪不断上涨的部分。右手打出硬击拍的基本图工,左手则只在第①③⑤⑦小节上打出强拍,根据音乐的不断发展,在①小节处,右手采取在以腰线为中心的下区,运用小幅度及有弹性的硬击拍来打出节奏,然后在③⑤⑦小节开始处,依次向上提高右手的动作区域,左手在打出强拍的同时,位置也相应提高。这样就很好地强调出了动作与音乐的层次感。左手的第九小节弱拍进入,两手共同在以眼线为中心的上区,以有力量的硬击拍表现出了歌曲的中心思想。

2、做渐强与渐弱的提示

有时音乐的渐弱只靠右手的位置变化往往感到不满足,这时就要靠左手的动作来辅助和表现了。左手在表示渐强时,是手心朝上,手由下向上抬起,而表示减弱则是手心朝下,手由上向下逐渐下落。我们来看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中间一句:

有图解

这是一种深沉而激越的召唤,三声“起来!”一声比一声高昂,音乐的上升趋势极为明显。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的内涵,我们就可以用右手打出2鲜明的节奏,并且击拍幅度不断加大,用左手由下向上做出“渐强”,在箭头处同右手汇合共同打出预备(吸气)拍,把音乐推向高潮。

3、长音保持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左手的动作。在音乐的长音处,左手在高处打出击拍点后即保持,右手打出拍数或基本图式。请看下一个片段:

有图解

唱歌指挥

一、怎样指挥

所谓指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打拍子”。大凡很多人在一起唱歌时,就需要一个人统一指挥。否则,就很难把歌唱整齐,也不易唱出情绪、唱出效果来。指挥分为歌唱指挥和乐队指挥两种,这里主要介绍歌唱指挥。

(一)指挥的任务

指挥的任务主要有两点:一是掌握拍子节奏;二是掌握歌曲的感情。要完成这个任务,就要求指挥不仅能够统一大家唱歌的节奏,更主要的是运用指挥的手势、表情或动作来启发大家的情绪,通过正确处理歌曲的快慢、强弱、声音、情绪等方面的变化,把歌曲的主题思想生动而准确地表现出来。

(二)指挥的姿势和表情

指挥是一种有规律的,有一定时间的,强弱反复出现的运动,是靠一定的姿势和表情来完成的。

指挥时,两脚的位置一般是:左脚在前,右脚稍后,成“稍息”姿态。两脚的距离不超过肩宽,这样站立重心比较稳定。身体稍向前倾时,重心落在左脚;身体靠后时,重心落在右脚。此外,两脚的位置也可平站,距离与肩同宽。指挥时整个身体要自然端正、庄重大方,挺胸收腹,精神饱满。不要缩手缩脚、弯腰驼背,也不要前倾后仰、左右摇摆。头部也不能随便摇晃(在表情需要时,头部和身体中以配合双手,作些辅助动作,但不可过分),两脚也不要一屈一挺。

指挥者还要善于根据歌曲的内容,以明确的面部表情,尤其是运用眼神,将歌曲不同的情绪,如欢乐兴奋、愤怒激昂、风趣诙谐、优美抒情等预示给唱歌者,所以指挥的面部表情,不应一直严肃地板着面孔,也不要总是笑咪咪的样子,应该根据歌曲感情的变化而变化,眼睛不要随便转乱看,要和面部表情一致起来,以调整大家的情绪。

(三)指挥的双手动作

双手是指挥的主要工具。指挥通过不同的手势动作,把歌曲的节拍、强弱、开始和结束,以及各种感变化,传达给歌咏者。指挥时,两只手可同时动作,运动的方向基本相反。但应注意:双手动作幅度的大小,不要完全相同,一般以右手为主,左手为辅,右手比左手的活动范围通常要大一些。

右手的主要任务是掌握歌曲的速度和节奏;体现歌曲各种各样的表情;以清晰、简明、大小范围不同的动作,勾画出整个歌曲总的轮廓;暗示某声部以及个别乐器的出没、呼吸、分句、相互的转换交接;自始至终以明确的动作打出起拍、落拍以及各种变化拍子;掌握歌曲拍子的基本强弱关系等等。

左手的主要任务,则是辅助右手的不足。除了和右手联合起来打拍子增强指挥效果外,还更多地用于歌曲各种气氛的描绘;有效地控制歌曲指挥中音量的增减;暗示歌曲的分句、呼吸;运用动作说明各种表情(如强、弱、突弱、突强、渐弱、渐强、保持音量或减弱音量等)。另外,左手还要兼管翻谱。这些任务通常都是在右手对整个歌曲的节奏进行有效地控制的前提下进行的。总之,左手的变化是很多,表现力也是十分丰富的,它常常冲破图式的束缚而深入、细腻、自如地表现各种意境。初学指挥的同志,往往感到左手动作困难,不知所措,而右手又常常牵制着左手的活动,使左手不易从图式中解放出来,因此掌握了一般指挥技巧之后,就就着重训练左手的指挥技法和动作,才能与右手很好地配合。

两手的活动范围要适度。左右活动的范围,最近两只手不要碰在一起,最远时,两臂间夹角为120度--150度为宜,不要成180度,更不要到身后;两中手与身体的距离大约在15--45厘米之间,不要过于贴近身体,否则既不美观,又影响动作的灵活性;两只手上下活动范围通常以眉、胸和腰为依据,一般来说,高到眉毛处,低到齐腰处。但在

指挥大型的合唱队或歌曲中有特殊的变化时,手的活动范围可超过头部,也可伸长下垂于腰部以引起歌队的注意。

以上所说的三个活动范围(左右、前后、上下),相互之间是密切联系着的。比如:指挥速度较快的歌曲时,动作愈小,双手的距离也愈小,离身体也越近,同时,上下的范围也更集中在胸线附近;指挥速度较慢的歌曲时,动作反而愈大,双手的距离也愈远,离身体也愈远,同时,上下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因此,不能作机械死板的理解。

指挥一般歌曲时,不心用指挥棒,徒手指挥就可以了。手的形状要自然地微微变曲,不要伸得太直,五指稍稍分离,也不要握得太紧。食指稍现突出,起到代替指挥棒的作用。手指、手腕、肘、肩胛均应放松,动作要灵活自如。当歌曲处于弱音的地方,全臂可以稍收,收到胸前,保持不动的姿态,而仅以手腕轻微地按着基本节拍来指挥;在指挥强弱适中的歌曲时,可以前臂活动为主,以肘为活动支点,后臂及肩胛关节只是附带地轻微活动;指挥强有力的歌曲时,则以肩胛关节部位为支点,用全臂的动作来指挥。要避免不管什么感情的歌曲,不论力度如何,均把整个手臂挥舞起来。这样不仅吃力,而且还会影响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有图解

(四)指挥的击拍动作

指挥的节拍动作是符合“重力向下,离心力向外”这一力学原理的。强拍向下打,次强拍向外打,弱拍向上向里打。像这样击拍就会觉得动作是顺手的,合乎自然的。如果动作路线与上述情形相反,便会有轻重例置之感。

有图解

1、指挥的基本图式。常见的指挥图式有以下四种(如下图6--2):

以上四种图式的节拍点都在同一水平线上。四拍子图式要强调一、三拍、六拍子图式要强调一、四拍。下面四种图式和上面四种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节拍点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如图6--3):

有图解

指挥者可根据歌曲情绪或速度不同选用前一类或后一类图式。因前一类的节拍点在同一水平线上,能使歌唱者看得清楚、明确,因而在指挥时最好选用前一类。

2、节拍点。指挥者在指挥每一拍的时候,在一般情况下都应该有比较清楚的节拍点。

节拍点前面,是每拍的前半拍,节拍点的后面,是每拍的后半拍(上面各基本图式中每拍标有小圆点处,都是节拍点)。在二拍子中,有两个节拍点,快速时则可合并一拍而只有一个节拍点。为了更好地理解节拍点,可以做这样的练习;将手臂举起,去敲击某个物体或空中某一点,击中后迅速将弹起。击中物体发出声响的一刹那,或击中某一点而弹起的臂转折点,都可以理解为“节拍点”。节拍点在的指挥中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奏紊乱。因此,在学习指挥动作时,必须按基本图式准确地反复练习,细心地体会所击中点是否清楚,点与点之间的时值是否均匀,姿势是否自然,点是否在同一水平线上等等。

3、弹回动作。在击中节拍点之后,还要将手臂迅速地弹起,回到击拍的开始处或下一拍的开始处,这段回复过程称为弹回动作(如图6--4):手臂下击时,犹如手中握个铅球一样,要有一定的重量。当击中节拍点后手臂弹起时,要好象弹力很强的皮球一样,迅速蹦起来。这时手臂要松驰,不要紧张,要感到是“弹”起,而不是“举”起,弹回动作将各节拍点连贯起来,构成完整的指挥动作。好的弹回动作可为歌队暗示出下一个节拍点出现的时间,使歌队和指挥者更密切地配合,练习时,应细心体会击点与弹回时手臂力量的变化,并防止手臂僵硬。

有图解

4、滑翔动作。滑翔动作是没有节拍点或节拍点不明显的指挥动作,在一些较缓慢、柔和的抒情音乐段落中,为了表情的需要,可采取这种动作。但必须注意绝不应由于无节拍点而使速度忽快忽慢,造成节奏混乱。一定要保持速度的相对稳定,动作的起落也同样要有较好的控制。练习滑翔动作时,基本图式同前,只是取消节拍点和动作的棱角,避免较快的弹回,而保持动作线条的柔和(如图6--5):

有图解

(五)、指挥的起拍动作

起拍在指挥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指挥者掌握不准起拍,使会在开始唱第一句时,就把节拍搞乱。指挥的起拍动作包括互相连惯的三个部分:准备状态、预备拍和起拍。 1、准备状态。

准备状态是指挥从抬起双手至进入预备拍前的这一段过程。起拍前,指挥要迅速地检查全体人员的准备情况,在大家准备就绪后,就可以抬起双手(两肩应松驰,右手略高于左手),然后环视一下歌队,等大家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指挥者的手上时,指挥就可以进入预备拍了。这个准备过程时间的长短,应以指挥者的起拍是否有充分的把握以及歌队的精神是否集中为准,但这个过程只能是一瞬间,不宜过长(时间长了容易精神松懈)。

2、预备拍和起拍。通过预备后,指挥者要暗示出歌曲所要求的力度、速度以及歌曲的基本情绪;要通过指挥者富有节奏的呼吸带动歌队进行一次统一的呼吸然后进入起拍。预备拍结束后,指挥者要做一个起拍动作,使歌队能准确、整齐地发出声音,预备拍和起拍是两

个密切相连的动作,所以二者又可统称为“预备拍”或“起拍”。由于预备拍暗示着一首歌曲的速度、力度和基本情绪,因此,预备拍的时值必须与歌曲开头第一拍的时值一致。为使动作更清楚。预备拍动作要与起拍的方向相反(如图6--6):

有图解

上图式中的“=”记号是表示停顿的意思。停顿在指挥法中有各种不同的含义和作用,这里的应用是因为将开头的八分休止符用来作为起拍的缘故。为了醒目地暗示出八分休止符起拍而作有力的下击,那么,这条斜线起拍动作实际上是不足半拍的,则需加上停顿的时间在内才是准确的后半拍起拍。

(六)指挥的收束动作

指挥者为了使进行着的歌曲暂时停止或完全收掉,以及为了结束某一段落的演唱而做的动作,称为收束动作。收束动作的快慢、长短,要根据歌曲的具体情况而定。在收束动作中,有结尾收束、中间收束、歌曲分句以及某一声部停止演唱等等多样不同的收束动作,无论是哪一种收束动作,都应有充分的准备,否则收不齐。

收束动作包括准备收束、预备拍动作和收束动作三部分。准备收束多半是在歌曲的延长音或终止的前一拍,手的动作一般处于停顿状态。预备拍动作的大小依据歌曲的情况而定,它与歌曲起拍时的预备拍作用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在于它不像歌曲起拍要求那么严格,例如:起拍时的预备拍必须与起拍方面相反,而在收束动作中,预备拍与收束拍可以反向,也可同向。收束动作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有图解

对于这类歌曲的结尾,收束动作要大些,弹回要有力,收束拍要与最后一个字的强烈声音同时出现,并且要猛烈地下击,点要鲜明,然后做一个弹回动作,就可完全收掉。

2、快的、强的收束。歌曲终止在短音符上时,就是属于快的、强的收束。收束时,可将手臂提前一拍或一个小节举得略高一些,唱到最后一个短音时,手臂迅速有力地下击,弹回后作一个明显的停顿动作。其图式(如下图6--1):动作时从臂部到全身要富有内在的

力量。

有图解

上图式中,在暂时停顿后再起时,可将手垂直收掉即可结束,手势下降时要缓慢、安静,不可急躁。

(七)指挥动作的变化

指挥者在指挥任何一首歌曲时,其拍式不可能是自始至终一成不变的,必须结合歌曲的思想内容、速度、力度、表情等方面的变化,在拍式或指挥动作上作相应的变化。 1、渐快、渐慢。指挥渐快的片断时,指挥动作的活动范围要越动越小才有图解

在渐快或渐慢的过程中,指挥的速度发生了变化。一旦渐快、渐慢的过程结束,速度恢复正常时,指挥必须以清楚、明确的节拍动作使歌队能马上转入正常速度的演唱。

2、突快、突慢。无论突快与突慢,都必须在突然变化的前一拍,十分清楚、肯定地暗示出准确的速度,这一拍即是突快与突慢的预备拍。突快时,指挥动作应在预备拍上急剧地由大到小,从而加快速度。突快往往是在慢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突快前的击拍动作往往是较大的。突慢时,动作应在预备拍上突然由小变大从而放慢时值。突慢往往是在快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突慢前的拍子动作往往是较小的。

3、渐强、渐弱。渐强时,双手(乃至全身)的动作要逐渐地加强力量,一拍强似一拍,动作要逐渐加大,暗示出声逐渐增长的力度变化。如果渐强时速度不要渐慢,一定要防止动作慢下来。渐弱时,指挥动作的范围和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要逐渐缩小,使动作更集中、更轻,从而给歌队做出音响渐弱的暗示。

4、突强、突弱。突强的指挥动作是从小突然变大。要使动作的大小变化与音响力度的大小变化相一致。如果歌曲并不要求很强的声音,而指挥的动作却很大,这就成为多余或过分的动作,不利于表达歌曲的情绪。突弱的指挥动作是从大突然变小。动作的大小要有极其鲜明的对比。动作小到什么程度要以歌队能够识别为准。

5、休止符与延长音的打法。唱到休止符的地方,歌队往往容易紧张而产生抢拍或拖拍

的情况,影响歌曲的速度。因此,指挥在休止处一定要稳住,掌握住演唱的速度。指挥休止符时,应跟指挥音符一样,照基本击拍法指挥,但动作要小些,或者做一明显的收束动作,使歌声既整齐地停下来,又整齐地再唱起来。指挥延长音()时,延长的时值大约是音符的一倍,也可以是下一句的预备。如果延长音在歌曲的结尾处,指挥双手举起不动,收法同前面的长音收束一样。或者左手举起不动,右手轻轻敲打击拍点等延长够了,然后预备、收束(同前面长音收束)。

6、连音、断音的打法。连音要求连贯,指挥的手势要从容不迫,很平稳。断音要求唱得短促富有弹性。指挥的手势要表示出清晰、断开、准确、不能拖泥带水,模模糊糊。做好这一动作是靠腕和指尖的力量。

怎样指挥唱歌

在各类集体性的音乐活动中,需要有统一指挥。指挥分为歌唱指挥和乐队指挥两种,本节主要介绍歌唱指挥。

一、指挥的任务

指挥应以自己丰富的面部表情,稳健的形体动作,准确、简洁的指挥手势,把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传达给歌唱者,并感染和带动大家以充沛的感情,整齐的节奏,准确的速度,和谐而富于表现力的声音,将歌曲的内容正确地表达出来。

二、指挥的姿式

指挥姿式的基本要求是:自然、大方、舒展、准确、简洁。具体要求如下:

(一)站姿:指挥的站姿要自然大方,状态要积极向上,以沉稳和自信面对歌唱者注视的目光。

(二)双脚:双脚呈跨立或近稍息的姿式,两脚距离与肩同宽,重心落在. 两脚之间。

(三)身体:身体要自然挺拔,有时可根据歌曲情感的需要,做稍向前或向左、向右的倾斜动作。

(四)头部:头要略抬,劲部放松,并善于根据歌曲内容的需要,运用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神的示意,启发大家的感情和意会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肩、臂:双肩要舒展放松,指挥时双臂在前,两肘之间距离略宽于身体。

(六)手式:手背稍突出,掌心相对,五指自然分开,略呈弯曲。

三、指挥的基本图式与动作

(一)指挥的基本图式

在我们平时所唱的歌曲当中,接触最多的就是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而指挥这三种拍子的方法,也被称为指挥的基本图式。

有图解

(二)指挥的基本动作

1、击拍点

指挥常被人们称为打拍子。打拍子最基本的就是要打出“拍点”来。我们都有拍皮球的体会,手从上面拍下去,拍到球后又反弹回来,这个过程很像打拍子,而手拍到球的那个触点就是击拍点。每击一拍,就是由击拍点与反弹组成。指挥时,手由上向下的击拍是有力的,我们用箭头来表示(见图一),箭头下方的点就是击拍点。手的反弹动作是一种惯性,我们用虚线来表示,这一下一上就构成了一拍。

击拍是指挥的基本功,要认真练习。练习时注意肩膀与大臂一定要放松,靠肘关节带动手掌与手腕有弹性地打出拍子来。

2、硬击拍与软击拍

根据击拍力度的不同,一般将击拍分为硬击拍与软击拍两种。

(1)硬击拍:硬击拍的特点是下拍有力,拍点明确,反弹迅速(图一即硬击拍图式)。一般说来,节奏铿锵有力,情绪昂扬向上的队列歌曲、群众歌曲多使用这种击拍法。例如我们熟悉的《一二三四歌》、《保卫黄河》等。

(2)软击拍:软击拍的特点是下拍柔和,淡化拍点,以连贯的弧形打出拍子的时值。

下面是几种拍子的软击拍法图式:

有图解

软击拍法适用于指挥抒情的、歌唱性的歌曲。如《小白杨》、《说句心里话》等。 3、击拍的幅度

击拍的幅度是指击拍动作的大小。通常将击拍的幅度分为三种:小幅度、中幅度、大幅度。

(1)小幅度:小幅度的是以手腕为轴心,以指尖为终端来完成指挥动作的。一般来说,动用小幅度时两手距离与肩同宽。小幅度也有两种击拍法,小幅度与硬击拍相结合,多适用于节奏轻快活泼,情绪力度变化不大的音乐段落。如《一二三四歌》的中间部分: 有图解

(2)中幅度:中幅度是以肘部轴心,以指尖为终端来完成指挥动作的。中幅度是最常用的一种指挥动作,它也有两种拍法。中幅度与硬击拍相结合,适用于指挥绝大多数节奏鲜明、富有激情的队列歌曲、群众歌曲。如我国国歌和队列歌曲《当兵的人》。

中幅度与软击拍相结合适用于绝大多数抒情的、歌唱性的歌曲。如《九九艳阳天》、《小白杨》等。

(3)大幅度:大幅度是以肩部为轴心,以指尖为终端来完成指挥动作的。大幅度只有软击拍一种方法。指挥时手臂伸展,手的高度与头同高或稍稍高过头。大幅度常用在歌曲的高潮处,它给人一种恢宏的气势,一种规模感。如《国际歌》的最后一句:

有图解

4、击拍的活动范围

击拍的活动范围分为下区、中区、上区。

(1)下区:击拍时以腰线为中心进行各种力度与幅度的上下摆动。

(2)中区:击拍时以胸线为中心进行各种力度与幅度的上下摆动。

(3)上区:击拍时以眼线为中心进行各种力度与幅度的上下摆动。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击拍法,不同的击拍幅度,不同的击拍范围,为我们的指挥动作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下面,我们以大家比较熟悉的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为例,来具体地设计一下,看这些不同的指挥动作是怎样被用来表现歌曲的。

有图解

注:谱子上方的圆圈号为小节数。

这是一首2/4拍子的歌曲,我们运用二拍子的指挥图式。“亲切深情”的感情提示同时暗示了歌曲的速度是中速。从歌曲开始到第16小节为止的第一个段落是一段深情、优美、富于歌曲性的旋律,因此我们选用软击拍的方式,以中等的动作幅度,在以胸线为中心的中区部位打出2/4拍子的指挥图式。

21小节开始进入歌曲的中段。从21小节到28小节是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歌曲的旋律线都在低音区起伏,为了表现这种沉重感,我们把指挥的手势设计在以腰线为中心的下区。在“旧社会鞭子抽我身”一句上面,作者的感情提示是“仇恨地”,同时在旋律上方分别标有“〉”重音、“-”保持音记号,这些记号既提示了感情,又提示了力度,因此,这四小节我们采用硬击拍和中等幅度相结合的动作来指挥。“母亲只泪淋淋”一句是一种令人心碎的哭诉,旋律是连贯的,因此,我们采用软击拍与中等幅度相结合的动作来指挥。从29小节到44小节,音乐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注有“昂扬地”的感情提示,表现了一种翻身求解放的斗志与激情,速度加快,音乐不断发展,一直把情绪推向高潮。这一段我们采用硬击拍、中等幅度、选择中区的活动范围来指挥。在第40小节我们可以把动作幅度加大,并运用软击拍。这样便为下面段落的出现做好了准备。

从52小节开始是再现段,它虽然同开始的旋律一样,但经过中间部分音乐的对比、叙述、发展,这时再一次出现,就变得格外的激动,感情的内涵也更加丰富。并且作者还标明了“热情地”情感提示。为了表现这种激动、热烈、充沛的感情,我们采用大幅度的动作(前面提到,大幅度的动作只有软击拍一种方式)和以眼线为中心的上区位置来指挥。

从以上的分析与设计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首歌曲都不可能是一种击拍法或一种幅度、一种指挥区域贯穿到底的,指挥的动作要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不断变换。即使是同一首歌曲,不同的指挥也会有不同的动作设计。要想尽快地提高自己的指挥水平,就要刻苦地进行基本动作的训练,熟悉和掌握每一个动作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养成认真分析歌曲的习惯。

四、几种常用的指挥动作

常用的指挥动作一般都带有很强的技术性,需要细心地领会和认真地练习才能掌握。

(一)起拍

起拍的指挥动作一般被分为三个部分:准备动作(注意)、预备拍(呼吸)和起唱(开始)。 1、准备动作

双手由两侧抬起,两手心相对,手掌呈弧形,两手距离略宽于肩,肘部离身体大约十五公分,并且目光环视大家。

这个动作的目的是提示大家做好歌唱准备。当指挥认为可以开始时,则进入下一个动作

—─预备拍。

2、预备拍

预备拍就是起唱前吸气的指挥动作。它是指挥起唱的关键动作,它通常在起唱前的一拍里完成。比如我们知道2/4拍的基本图式是这样的(见下图①),如果一首2/4拍的歌曲在强拍上起唱,那么预备拍就是弱拍,也就是第二拍(见下图②与例一)。与此相同,如果3/4拍子(见下图③)与4/4拍子(见下图⑤)的歌曲也在强拍上起唱,那么预备拍就是3/4拍子的第三拍(见下图④与例二)和4/4拍子的第四拍(见下图⑥与例三)即强拍前的那一拍。

有图解

3、起唱:起唱是歌声开始的拍子(见上图②④⑥),它同预备拍紧紧相连,见上图例一、例二、例三。因此动作一定要清晰、明确。

4、弱拍上起唱的预备拍

这种预备拍的位置,也是在起唱的前一拍,长度也是一拍。但重要的是在动作的方向上要有所改变。比如《我们走在大路上》这首歌,是4/4拍子,第四拍起唱(见例四),预备拍就是第三拍,预备拍的线路可以灵活(见图⑦⑧),但都要打到第四拍的位置上。 有图解

5、后半拍起唱的指挥动作

后半拍起唱的预备拍在前半拍。因此,前半拍要打得有弹性,好像是这种弹性“召唤”出了后半拍的歌声。但由于它的时间过于短促(只有半拍),歌唱者往往来不及吸气,这样,一般就在预备拍前加一个小预示拍,为了突出富于弹性的预备拍,小预示拍的动作要轻要小,但它的时值却是一拍,这样歌唱者就可以从容地在预备拍中呼吸了(见下图)。

例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有图解

6、预备拍的多种提示作用

我们前面介绍了在不同拍子上起唱的预备拍的击拍方法,现在我们再了解一下预备拍的多种提示作用。

(1)预备拍的速度提示了歌曲的演唱速度。

预备拍的速度同演唱速度是一致的,演唱速度慢,预备拍就打得从容,演唱的速度快,预备拍就打得短促。

(2)预备拍的力度提示了歌曲的演唱力度。

力度较强,铿锵有力的歌曲,预备拍就要采用硬击拍,而柔美抒情的歌曲,预备拍就要采用软击拍。

(3)预备拍的幅度提示了歌曲的感情幅度。

有的歌曲一开始就气魄很大,感情充沛,这就需要大幅度的预备拍来提示,比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第一句“向前、向前、向前”,气势恢宏,有千军万马、雷霆万钧的气概,它的预备拍就要运用大幅度的指挥动作来表现。

除此之外,有经验的指挥还可以通过预备拍传达出更丰富的启发与暗示。

(二)收束

收束动作分为两个环节:收束的预示动作与收束点。

1、收束预示动作:在收束的前一拍上打出一个较大的支弹动作,引起注意,然后紧紧的收束,位置要稍高一些,打出收束点后稍作停顿,收束动作就完成了。我们举个例子,《我们走在大路上》的结束句:

有图解

收束动作分为强收、弱收、渐弱收等。强收要求动作鲜明果断,弱收则根据音乐的要求动作变软、变轻、变小。但无论怎样弱,预示动作(弱时可能只是一个呼吸)和收束点(弱时可能只是拇指与中指、食指轻轻一捏)都是不能缺少和能够感觉到的。

(三)长音、廷长音的指挥方法

在长音与延长音的位置上,打出明显的击拍点并停留在这个位置上,当时值延长或保持够之后,接一个与后面音乐力度、速度、情绪相一致的预备拍(即呼吸动作)就可以了。预备拍的起法同起拍中介绍的一样。如果长音或延长音后面是强拍起唱,就运用强拍的预备拍方法;如果是后半拍起唱,就用后半拍的预备拍方法。我们看一个例子:

有图解

开始两小节速度稍慢、力度很强。我们选用上区位置的硬击拍。第二小节切分音,因为第二个音符是延长,所以每个音符击一下,并在第二个击拍点上保持住,当我们认为延长的时值够了后,则采用强拍起唱的预备拍方法,在第三小节前一拍(预备拍箭头处)打一个与的后面速度、力度、情绪一致的四分音符预备拍就可以了。

(四)二部轮唱的指挥方法

二部轮唱是部队歌咏活动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演唱形式。它是将战士分为两部分,一般是先后相差一小节进入,演唱同一首歌。节奏鲜明,短小精悍的队列歌曲最适宜这种形式,并往往能达到此起彼伏,互不相让,热火朝天的热烈效果。

指挥轮唱时,左右手分别指挥一个声部。一般是左手第一声部,右手第二声部。在起唱、每一句的开关及音乐中的重点地方,指挥动作都要力求明确、果断,双手的动作随声部的交替而起伏。当两声部汇合时,则以相应的对称动作来指挥。

(五)左右手的分工

很多同志对两手估相同并对称的指挥动作感到不满足,希望两手的动作能够更丰富一些。的确,在指挥时,两手的分工是有所侧重的:一般说来,右手掌握节拍、速度、完成基本图式,而左手除了配合右手一起击拍外,还担负一些强弱、力度、表情等的提示。在这时我们介绍左手常用的三种动作:

1、强调重拍

左手动作可以简捷一些,在一些强拍或主要的音上强调。比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中部:

有图解

这是一个节奏紧凑,情绪不断上涨的部分。右手打出硬击拍的基本图工,左手则只在第①③⑤⑦小节上打出强拍,根据音乐的不断发展,在①小节处,右手采取在以腰线为中心的下区,运用小幅度及有弹性的硬击拍来打出节奏,然后在③⑤⑦小节开始处,依次向上提高右手的动作区域,左手在打出强拍的同时,位置也相应提高。这样就很好地强调出了动作与音乐的层次感。左手的第九小节弱拍进入,两手共同在以眼线为中心的上区,以有力量的硬击拍表现出了歌曲的中心思想。

2、做渐强与渐弱的提示

有时音乐的渐弱只靠右手的位置变化往往感到不满足,这时就要靠左手的动作来辅助和表现了。左手在表示渐强时,是手心朝上,手由下向上抬起,而表示减弱则是手心朝下,手由上向下逐渐下落。我们来看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中间一句:

有图解

这是一种深沉而激越的召唤,三声“起来!”一声比一声高昂,音乐的上升趋势极为明显。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的内涵,我们就可以用右手打出2鲜明的节奏,并且击拍幅度不断加大,用左手由下向上做出“渐强”,在箭头处同右手汇合共同打出预备(吸气)拍,把音乐推向高潮。

3、长音保持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左手的动作。在音乐的长音处,左手在高处打出击拍点后即保持,右手打出拍数或基本图式。请看下一个片段:

有图解

唱歌指挥

一、怎样指挥

所谓指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打拍子”。大凡很多人在一起唱歌时,就需要一个人统一指挥。否则,就很难把歌唱整齐,也不易唱出情绪、唱出效果来。指挥分为歌唱指挥和乐队指挥两种,这里主要介绍歌唱指挥。

(一)指挥的任务

指挥的任务主要有两点:一是掌握拍子节奏;二是掌握歌曲的感情。要完成这个任务,就要求指挥不仅能够统一大家唱歌的节奏,更主要的是运用指挥的手势、表情或动作来启发大家的情绪,通过正确处理歌曲的快慢、强弱、声音、情绪等方面的变化,把歌曲的主题思想生动而准确地表现出来。

(二)指挥的姿势和表情

指挥是一种有规律的,有一定时间的,强弱反复出现的运动,是靠一定的姿势和表情来完成的。

指挥时,两脚的位置一般是:左脚在前,右脚稍后,成“稍息”姿态。两脚的距离不超过肩宽,这样站立重心比较稳定。身体稍向前倾时,重心落在左脚;身体靠后时,重心落在右脚。此外,两脚的位置也可平站,距离与肩同宽。指挥时整个身体要自然端正、庄重大方,挺胸收腹,精神饱满。不要缩手缩脚、弯腰驼背,也不要前倾后仰、左右摇摆。头部也不能随便摇晃(在表情需要时,头部和身体中以配合双手,作些辅助动作,但不可过分),两脚也不要一屈一挺。

指挥者还要善于根据歌曲的内容,以明确的面部表情,尤其是运用眼神,将歌曲不同的情绪,如欢乐兴奋、愤怒激昂、风趣诙谐、优美抒情等预示给唱歌者,所以指挥的面部表情,不应一直严肃地板着面孔,也不要总是笑咪咪的样子,应该根据歌曲感情的变化而变化,眼睛不要随便转乱看,要和面部表情一致起来,以调整大家的情绪。

(三)指挥的双手动作

双手是指挥的主要工具。指挥通过不同的手势动作,把歌曲的节拍、强弱、开始和结束,以及各种感变化,传达给歌咏者。指挥时,两只手可同时动作,运动的方向基本相反。但应注意:双手动作幅度的大小,不要完全相同,一般以右手为主,左手为辅,右手比左手的活动范围通常要大一些。

右手的主要任务是掌握歌曲的速度和节奏;体现歌曲各种各样的表情;以清晰、简明、大小范围不同的动作,勾画出整个歌曲总的轮廓;暗示某声部以及个别乐器的出没、呼吸、分句、相互的转换交接;自始至终以明确的动作打出起拍、落拍以及各种变化拍子;掌握歌曲拍子的基本强弱关系等等。

左手的主要任务,则是辅助右手的不足。除了和右手联合起来打拍子增强指挥效果外,还更多地用于歌曲各种气氛的描绘;有效地控制歌曲指挥中音量的增减;暗示歌曲的分句、呼吸;运用动作说明各种表情(如强、弱、突弱、突强、渐弱、渐强、保持音量或减弱音量等)。另外,左手还要兼管翻谱。这些任务通常都是在右手对整个歌曲的节奏进行有效地控制的前提下进行的。总之,左手的变化是很多,表现力也是十分丰富的,它常常冲破图式的束缚而深入、细腻、自如地表现各种意境。初学指挥的同志,往往感到左手动作困难,不知所措,而右手又常常牵制着左手的活动,使左手不易从图式中解放出来,因此掌握了一般指挥技巧之后,就就着重训练左手的指挥技法和动作,才能与右手很好地配合。

两手的活动范围要适度。左右活动的范围,最近两只手不要碰在一起,最远时,两臂间夹角为120度--150度为宜,不要成180度,更不要到身后;两中手与身体的距离大约在15--45厘米之间,不要过于贴近身体,否则既不美观,又影响动作的灵活性;两只手上下活动范围通常以眉、胸和腰为依据,一般来说,高到眉毛处,低到齐腰处。但在

指挥大型的合唱队或歌曲中有特殊的变化时,手的活动范围可超过头部,也可伸长下垂于腰部以引起歌队的注意。

以上所说的三个活动范围(左右、前后、上下),相互之间是密切联系着的。比如:指挥速度较快的歌曲时,动作愈小,双手的距离也愈小,离身体也越近,同时,上下的范围也更集中在胸线附近;指挥速度较慢的歌曲时,动作反而愈大,双手的距离也愈远,离身体也愈远,同时,上下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因此,不能作机械死板的理解。

指挥一般歌曲时,不心用指挥棒,徒手指挥就可以了。手的形状要自然地微微变曲,不要伸得太直,五指稍稍分离,也不要握得太紧。食指稍现突出,起到代替指挥棒的作用。手指、手腕、肘、肩胛均应放松,动作要灵活自如。当歌曲处于弱音的地方,全臂可以稍收,收到胸前,保持不动的姿态,而仅以手腕轻微地按着基本节拍来指挥;在指挥强弱适中的歌曲时,可以前臂活动为主,以肘为活动支点,后臂及肩胛关节只是附带地轻微活动;指挥强有力的歌曲时,则以肩胛关节部位为支点,用全臂的动作来指挥。要避免不管什么感情的歌曲,不论力度如何,均把整个手臂挥舞起来。这样不仅吃力,而且还会影响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有图解

(四)指挥的击拍动作

指挥的节拍动作是符合“重力向下,离心力向外”这一力学原理的。强拍向下打,次强拍向外打,弱拍向上向里打。像这样击拍就会觉得动作是顺手的,合乎自然的。如果动作路线与上述情形相反,便会有轻重例置之感。

有图解

1、指挥的基本图式。常见的指挥图式有以下四种(如下图6--2):

以上四种图式的节拍点都在同一水平线上。四拍子图式要强调一、三拍、六拍子图式要强调一、四拍。下面四种图式和上面四种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节拍点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如图6--3):

有图解

指挥者可根据歌曲情绪或速度不同选用前一类或后一类图式。因前一类的节拍点在同一水平线上,能使歌唱者看得清楚、明确,因而在指挥时最好选用前一类。

2、节拍点。指挥者在指挥每一拍的时候,在一般情况下都应该有比较清楚的节拍点。

节拍点前面,是每拍的前半拍,节拍点的后面,是每拍的后半拍(上面各基本图式中每拍标有小圆点处,都是节拍点)。在二拍子中,有两个节拍点,快速时则可合并一拍而只有一个节拍点。为了更好地理解节拍点,可以做这样的练习;将手臂举起,去敲击某个物体或空中某一点,击中后迅速将弹起。击中物体发出声响的一刹那,或击中某一点而弹起的臂转折点,都可以理解为“节拍点”。节拍点在的指挥中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奏紊乱。因此,在学习指挥动作时,必须按基本图式准确地反复练习,细心地体会所击中点是否清楚,点与点之间的时值是否均匀,姿势是否自然,点是否在同一水平线上等等。

3、弹回动作。在击中节拍点之后,还要将手臂迅速地弹起,回到击拍的开始处或下一拍的开始处,这段回复过程称为弹回动作(如图6--4):手臂下击时,犹如手中握个铅球一样,要有一定的重量。当击中节拍点后手臂弹起时,要好象弹力很强的皮球一样,迅速蹦起来。这时手臂要松驰,不要紧张,要感到是“弹”起,而不是“举”起,弹回动作将各节拍点连贯起来,构成完整的指挥动作。好的弹回动作可为歌队暗示出下一个节拍点出现的时间,使歌队和指挥者更密切地配合,练习时,应细心体会击点与弹回时手臂力量的变化,并防止手臂僵硬。

有图解

4、滑翔动作。滑翔动作是没有节拍点或节拍点不明显的指挥动作,在一些较缓慢、柔和的抒情音乐段落中,为了表情的需要,可采取这种动作。但必须注意绝不应由于无节拍点而使速度忽快忽慢,造成节奏混乱。一定要保持速度的相对稳定,动作的起落也同样要有较好的控制。练习滑翔动作时,基本图式同前,只是取消节拍点和动作的棱角,避免较快的弹回,而保持动作线条的柔和(如图6--5):

有图解

(五)、指挥的起拍动作

起拍在指挥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指挥者掌握不准起拍,使会在开始唱第一句时,就把节拍搞乱。指挥的起拍动作包括互相连惯的三个部分:准备状态、预备拍和起拍。 1、准备状态。

准备状态是指挥从抬起双手至进入预备拍前的这一段过程。起拍前,指挥要迅速地检查全体人员的准备情况,在大家准备就绪后,就可以抬起双手(两肩应松驰,右手略高于左手),然后环视一下歌队,等大家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指挥者的手上时,指挥就可以进入预备拍了。这个准备过程时间的长短,应以指挥者的起拍是否有充分的把握以及歌队的精神是否集中为准,但这个过程只能是一瞬间,不宜过长(时间长了容易精神松懈)。

2、预备拍和起拍。通过预备后,指挥者要暗示出歌曲所要求的力度、速度以及歌曲的基本情绪;要通过指挥者富有节奏的呼吸带动歌队进行一次统一的呼吸然后进入起拍。预备拍结束后,指挥者要做一个起拍动作,使歌队能准确、整齐地发出声音,预备拍和起拍是两

个密切相连的动作,所以二者又可统称为“预备拍”或“起拍”。由于预备拍暗示着一首歌曲的速度、力度和基本情绪,因此,预备拍的时值必须与歌曲开头第一拍的时值一致。为使动作更清楚。预备拍动作要与起拍的方向相反(如图6--6):

有图解

上图式中的“=”记号是表示停顿的意思。停顿在指挥法中有各种不同的含义和作用,这里的应用是因为将开头的八分休止符用来作为起拍的缘故。为了醒目地暗示出八分休止符起拍而作有力的下击,那么,这条斜线起拍动作实际上是不足半拍的,则需加上停顿的时间在内才是准确的后半拍起拍。

(六)指挥的收束动作

指挥者为了使进行着的歌曲暂时停止或完全收掉,以及为了结束某一段落的演唱而做的动作,称为收束动作。收束动作的快慢、长短,要根据歌曲的具体情况而定。在收束动作中,有结尾收束、中间收束、歌曲分句以及某一声部停止演唱等等多样不同的收束动作,无论是哪一种收束动作,都应有充分的准备,否则收不齐。

收束动作包括准备收束、预备拍动作和收束动作三部分。准备收束多半是在歌曲的延长音或终止的前一拍,手的动作一般处于停顿状态。预备拍动作的大小依据歌曲的情况而定,它与歌曲起拍时的预备拍作用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在于它不像歌曲起拍要求那么严格,例如:起拍时的预备拍必须与起拍方面相反,而在收束动作中,预备拍与收束拍可以反向,也可同向。收束动作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有图解

对于这类歌曲的结尾,收束动作要大些,弹回要有力,收束拍要与最后一个字的强烈声音同时出现,并且要猛烈地下击,点要鲜明,然后做一个弹回动作,就可完全收掉。

2、快的、强的收束。歌曲终止在短音符上时,就是属于快的、强的收束。收束时,可将手臂提前一拍或一个小节举得略高一些,唱到最后一个短音时,手臂迅速有力地下击,弹回后作一个明显的停顿动作。其图式(如下图6--1):动作时从臂部到全身要富有内在的

力量。

有图解

上图式中,在暂时停顿后再起时,可将手垂直收掉即可结束,手势下降时要缓慢、安静,不可急躁。

(七)指挥动作的变化

指挥者在指挥任何一首歌曲时,其拍式不可能是自始至终一成不变的,必须结合歌曲的思想内容、速度、力度、表情等方面的变化,在拍式或指挥动作上作相应的变化。 1、渐快、渐慢。指挥渐快的片断时,指挥动作的活动范围要越动越小才有图解

在渐快或渐慢的过程中,指挥的速度发生了变化。一旦渐快、渐慢的过程结束,速度恢复正常时,指挥必须以清楚、明确的节拍动作使歌队能马上转入正常速度的演唱。

2、突快、突慢。无论突快与突慢,都必须在突然变化的前一拍,十分清楚、肯定地暗示出准确的速度,这一拍即是突快与突慢的预备拍。突快时,指挥动作应在预备拍上急剧地由大到小,从而加快速度。突快往往是在慢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突快前的击拍动作往往是较大的。突慢时,动作应在预备拍上突然由小变大从而放慢时值。突慢往往是在快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突慢前的拍子动作往往是较小的。

3、渐强、渐弱。渐强时,双手(乃至全身)的动作要逐渐地加强力量,一拍强似一拍,动作要逐渐加大,暗示出声逐渐增长的力度变化。如果渐强时速度不要渐慢,一定要防止动作慢下来。渐弱时,指挥动作的范围和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要逐渐缩小,使动作更集中、更轻,从而给歌队做出音响渐弱的暗示。

4、突强、突弱。突强的指挥动作是从小突然变大。要使动作的大小变化与音响力度的大小变化相一致。如果歌曲并不要求很强的声音,而指挥的动作却很大,这就成为多余或过分的动作,不利于表达歌曲的情绪。突弱的指挥动作是从大突然变小。动作的大小要有极其鲜明的对比。动作小到什么程度要以歌队能够识别为准。

5、休止符与延长音的打法。唱到休止符的地方,歌队往往容易紧张而产生抢拍或拖拍

的情况,影响歌曲的速度。因此,指挥在休止处一定要稳住,掌握住演唱的速度。指挥休止符时,应跟指挥音符一样,照基本击拍法指挥,但动作要小些,或者做一明显的收束动作,使歌声既整齐地停下来,又整齐地再唱起来。指挥延长音()时,延长的时值大约是音符的一倍,也可以是下一句的预备。如果延长音在歌曲的结尾处,指挥双手举起不动,收法同前面的长音收束一样。或者左手举起不动,右手轻轻敲打击拍点等延长够了,然后预备、收束(同前面长音收束)。

6、连音、断音的打法。连音要求连贯,指挥的手势要从容不迫,很平稳。断音要求唱得短促富有弹性。指挥的手势要表示出清晰、断开、准确、不能拖泥带水,模模糊糊。做好这一动作是靠腕和指尖的力量。


相关内容

  • 春天举行音乐会教案
  • 春天举行音乐会 教材分析: <春天举行音乐会>是一首欢快活泼的4/2拍儿童歌曲,跳动的节奏,流畅的旋律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的春色图景.教材在这里安排本课,旨在强调音乐与大自然的联系,彰显音乐的魅力,让学生更加喜爱大自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准确使用八分休止符及十六分音符, 借助柯尔文 ...

  • [老爷爷赶鹅]教案
  • 老爷爷赶鹅 教学年级:小学三年级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老爷爷赶鹅>,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喜爱. 2.通过各种小活动引导学生能够用自然的声音.较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3.指导学生进行歌曲的二声部轮唱,在二部轮唱的过程中,增强自 ...

  • 三年级音乐教案
  • 音乐教案 [五.六 年 级] (20 13年--20 14学年度第一学期) 教师: 高明晖 教 学 进 度 表 教学工作计划 本学期教学目标.任务: 一.发声训练部分: 1. 学会连音唱法,逐步做到声音自然而连贯.圆润而流畅. 2. 运用非连音及断音唱法时,声音要有弹性. 3. 初步运用气息控制,做 ...

  • 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延续了上册教材内容,继续贯穿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的学科为基点.加强动手实践与创造,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应当注意学的个性发展.本册教材分为八个主题单元.都是比较接近学生的生活,如"快乐的校园"."童心" ...

  • 湖北科技版四年级音乐第八册教案
  • 第一单元: 生活多美好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唱一唱 我们多么幸福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并体验这首歌曲的真正内涵,珍惜今天的学习与幸福生活. 2.认识#(升)记号,了解其作用及唱法. 学习重点: 1.感受歌曲内涵,体验今天的幸福生活. 2.把握好三拍子的"强弱弱"规律. 学 ...

  • 苏教版音乐五年级上册[多么好]教学设计
  • 第二单元 多么好 一.单元目标: 1.体验热爱生活的情趣,享受祖国母亲怀抱里幸福童年的快乐. 2.能用轻快.明亮的声音演唱<校园的早晨>,欣赏歌曲<赤足走在田埂上>.<OK 星期天>,领略校园歌曲的生活气息和艺术魅力. 3.结合身体动作跟手音乐的节拍和情绪:结合歌 ...

  • 人音版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三课足迹
  • 小学音乐人音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足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忘过去,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这是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好教材. 2.到图书馆寻找资料,在课内进行小品表演及造型设计等 ...

  • [歌声]作者 吴伯萧 我们曾经的课文
  • <歌声>作者 吴伯萧 我们曾经的课文 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无论哪一首激动人心的歌,最初在哪里听过,哪里的情景就会深深地留在记忆里.环境,天气,人物,色彩,甚至连听歌时的感触,都会烙印在记忆的深处,象在记忆里摄下了声音的影片一样.那影片纯粹是用声音绘制的,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 ...

  • 五下音乐[田野在召唤]教案
  • 五年级音乐下册<田野在召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两个题材内容--"田野"."雪橇",一种表现形式--合唱(听与唱) 的学习,让我们从中集中体验一个文化主题--对大自然的赞美,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 2. <田野在召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