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心悸的探讨

  【关键词】心悸黄连温胆汤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8-0b-02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心慌不安甚至不能自主,或脉见参伍不调的一种证候。《脉经》所载脉来“乍大乍小,乍疏乍数”、“如麻豆击手”等,形象地描绘了心律失常的脉象。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由于心脏神经调节不良、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贫血、洋地黄中毒等原因造成的心律失常。   1 痰热型心悸病因病机及症状反应   《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复感于邪,内舍于心。”《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中提出心悸当“责之虚与痰”。主要在于内因,从根本来说,以心之气血阴阳虚弱为本,心失所养,神不潜藏,引起心悸。而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紧张,睡眠不足,常易导致情志抑郁不畅,从而久蕴化火。张介宾在《类经》中曾指出:“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又加缺少运动锻炼,饮食不节、嗜食膏粱厚味,滋生痰火湿热之邪,痰热扰心,或伤脾而滋生痰浊、痰热扰心,心神不宁,而致心悸。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中说:“痰迷于心,为心痛惊悸怔忡恍惚。”由此可见,痰热型心悸为现代临床中心悸的常见类型。   因痰热相搏结,停胸壅胆而客于心脏,上焦气机不畅可见心胸痞闷胀满,胸中躁动烦热,心悸乏力,头晕头胀;中焦气机不畅,则致食少腹胀,饥不欲食;胃失和降则见恶心欲吐,渴喜冷饮;痰热搏结,舌红、绛或暗红,苔黄腻,脉滑数或结代。   2 黄连温胆汤的方证   黄连温胆汤出自陆廷珍《六因条辨》,其药物组成包括: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大枣、炙甘草等。具有清热、化痰、开窍、醒神、安神、活血、化瘀、镇惊之功效。主治胆失清净、痰热内扰所致的多种内科病症。实为泄痰和胃清胆之良方。   黄连温胆汤方中黄连苦寒泻火,清心除烦、解毒燥湿,半夏燥湿化痰、消痞散结,二者相合清热化痰而为君药。以竹茹甘寒,涤痰、开郁、清热、止呃除烦而为臣,古人云:胆遂胃降,必假阳明为出路,故加枳实以泻之,并助君药以清热化痰。佐以茯苓利水渗湿,且能健脾以杜生痰生源;陈皮健脾燥湿理气化痰;生姜可温脾和胃,助君臣温散行痰。并使以甘草,来调和诸药。全方配伍严谨,用药精当,共成共凑清热涤痰,宁心安神之功。   3 痰易合于瘀形成痰瘀互结   痰和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二者皆为气血代谢异常而致,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与其致病特点密切相关。祖国医学早有关于“瘀血同病”,“痰可致瘀”的认识。痰浊导致血瘀:《医学正传》说:“津液稠粘,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浊”。痰浊之邪性阴凝滞,有形易阻,停聚于脉络内外,阻滞络中气机,可以直接影响气血的运行流注,久则血瘀不畅,痰瘀互结。血瘀导致痰浊:唐容川的《血证论》中指出,“须知痰水之雍,由瘀血使然”,“血积既久,亦能为痰水”。瘀血阻滞络道,致使络脉中之津不能经心化赤为血而郁于络脉之中。络脉外的津液不能还流于络脉之内而聚于脉中,郁积日久,逐渐化生为痰浊;血瘀于络脉内外,阻滞络脉之中的气机,气机升降失调,气不化津,必然影响津液的输布排泄,导致痰浊内生。另外瘀血积聚于络脉内外日久,在正气的自然作用下,本身也可化为痰浊。《医宗粹言》中提出:“先因伤血,血逆则气滞,气滞则生痰,与血相聚,名曰瘀血挟痰”。   4 黄连温胆汤合入化瘀药的探讨   因心悸“责之虚与痰”,补法与通法是治疗心悸不可分割的两大原则,临床是使用先通后补,或先补后通,通补熟多熟少,或是通补兼施,应根据心悸的类型不同。加入活血化瘀药以在涤痰的同时,体现通的效用,具体药味药量也应视病机特点权衡而定。不论何种原因,在笔者研究的痰热型心悸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一般会有气滞、痰凝、火炽的存在,即所言“气有余便是火”,“火有余便是痰”。痰热一旦形成,在一定条件下,则会“痰随火升,火引痰行,上干心神,变生诸症” 。根据前人总结“治痰必降其火,治火必顺其气”的经验,清热、化痰、降气、活血、化瘀以及宁心安神应是本病的基本治疗法则,而黄连温胆汤合入化瘀药的运用正是这种基本治则的很好体现。清热寄予化痰,化痰兼与化瘀,方能涤除痰热瘀毒。由此可知于黄连温胆汤中酌情加入活血化瘀药,往往收效显著,事半功倍。   5 病案举例   高某,女,55岁。   于2009年5月25日就诊。症状:自诉3―4月前突发心中不适,心悸,胸闷气短,月经期加重。就诊时心悸乏力气短,头晕沉,手足胀,大便不成形。舌质暗红,舌苔淡黄,脉滑。ECG显示S―T段轻度下移。中医诊断为心悸,症属痰热内扰,方用黄连温胆汤酌加桃仁、红花、熟地、当归、赤芍、生龙骨、生牡蛎、车前子、甘草,7付,水煎服,日一付,早晚分服。一周后就诊,心悸胸闷气短症状明显好转,舌质暗红稍减,后又加减继服三周,诸症基本消失,舌脉恢复如常。   按:此患似西医心脏神经调节不良患者。因病程有一段时间,其舌质暗红,舌苔淡黄,脉滑,结合其他症状,有痰热湿瘀互结之象。治疗时应用黄连温胆汤的同时合入桃红四物汤,化瘀助于化痰,养心血通活瘀结,其中桃仁、红花、赤芍均有化瘀之效。从中、上焦蠲除痰热的同时不忘用车前子从下焦利除湿热,生龙骨、生牡蛎安神震惊养心,从而取得良好疗效。   6 总结   笔者通过大量研究探讨,发觉痰热型心悸为心悸中的常见类型,但其常易与瘀互结,而形成痰热瘀血共同致病的情况。在治疗中,方选黄连温胆汤时,酌情加入行气活血化瘀之品,收效往往会较显著,优于单独使用清热化痰之品。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50040

  【关键词】心悸黄连温胆汤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8-0b-02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心慌不安甚至不能自主,或脉见参伍不调的一种证候。《脉经》所载脉来“乍大乍小,乍疏乍数”、“如麻豆击手”等,形象地描绘了心律失常的脉象。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由于心脏神经调节不良、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贫血、洋地黄中毒等原因造成的心律失常。   1 痰热型心悸病因病机及症状反应   《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复感于邪,内舍于心。”《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中提出心悸当“责之虚与痰”。主要在于内因,从根本来说,以心之气血阴阳虚弱为本,心失所养,神不潜藏,引起心悸。而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紧张,睡眠不足,常易导致情志抑郁不畅,从而久蕴化火。张介宾在《类经》中曾指出:“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又加缺少运动锻炼,饮食不节、嗜食膏粱厚味,滋生痰火湿热之邪,痰热扰心,或伤脾而滋生痰浊、痰热扰心,心神不宁,而致心悸。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中说:“痰迷于心,为心痛惊悸怔忡恍惚。”由此可见,痰热型心悸为现代临床中心悸的常见类型。   因痰热相搏结,停胸壅胆而客于心脏,上焦气机不畅可见心胸痞闷胀满,胸中躁动烦热,心悸乏力,头晕头胀;中焦气机不畅,则致食少腹胀,饥不欲食;胃失和降则见恶心欲吐,渴喜冷饮;痰热搏结,舌红、绛或暗红,苔黄腻,脉滑数或结代。   2 黄连温胆汤的方证   黄连温胆汤出自陆廷珍《六因条辨》,其药物组成包括: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大枣、炙甘草等。具有清热、化痰、开窍、醒神、安神、活血、化瘀、镇惊之功效。主治胆失清净、痰热内扰所致的多种内科病症。实为泄痰和胃清胆之良方。   黄连温胆汤方中黄连苦寒泻火,清心除烦、解毒燥湿,半夏燥湿化痰、消痞散结,二者相合清热化痰而为君药。以竹茹甘寒,涤痰、开郁、清热、止呃除烦而为臣,古人云:胆遂胃降,必假阳明为出路,故加枳实以泻之,并助君药以清热化痰。佐以茯苓利水渗湿,且能健脾以杜生痰生源;陈皮健脾燥湿理气化痰;生姜可温脾和胃,助君臣温散行痰。并使以甘草,来调和诸药。全方配伍严谨,用药精当,共成共凑清热涤痰,宁心安神之功。   3 痰易合于瘀形成痰瘀互结   痰和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二者皆为气血代谢异常而致,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与其致病特点密切相关。祖国医学早有关于“瘀血同病”,“痰可致瘀”的认识。痰浊导致血瘀:《医学正传》说:“津液稠粘,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浊”。痰浊之邪性阴凝滞,有形易阻,停聚于脉络内外,阻滞络中气机,可以直接影响气血的运行流注,久则血瘀不畅,痰瘀互结。血瘀导致痰浊:唐容川的《血证论》中指出,“须知痰水之雍,由瘀血使然”,“血积既久,亦能为痰水”。瘀血阻滞络道,致使络脉中之津不能经心化赤为血而郁于络脉之中。络脉外的津液不能还流于络脉之内而聚于脉中,郁积日久,逐渐化生为痰浊;血瘀于络脉内外,阻滞络脉之中的气机,气机升降失调,气不化津,必然影响津液的输布排泄,导致痰浊内生。另外瘀血积聚于络脉内外日久,在正气的自然作用下,本身也可化为痰浊。《医宗粹言》中提出:“先因伤血,血逆则气滞,气滞则生痰,与血相聚,名曰瘀血挟痰”。   4 黄连温胆汤合入化瘀药的探讨   因心悸“责之虚与痰”,补法与通法是治疗心悸不可分割的两大原则,临床是使用先通后补,或先补后通,通补熟多熟少,或是通补兼施,应根据心悸的类型不同。加入活血化瘀药以在涤痰的同时,体现通的效用,具体药味药量也应视病机特点权衡而定。不论何种原因,在笔者研究的痰热型心悸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一般会有气滞、痰凝、火炽的存在,即所言“气有余便是火”,“火有余便是痰”。痰热一旦形成,在一定条件下,则会“痰随火升,火引痰行,上干心神,变生诸症” 。根据前人总结“治痰必降其火,治火必顺其气”的经验,清热、化痰、降气、活血、化瘀以及宁心安神应是本病的基本治疗法则,而黄连温胆汤合入化瘀药的运用正是这种基本治则的很好体现。清热寄予化痰,化痰兼与化瘀,方能涤除痰热瘀毒。由此可知于黄连温胆汤中酌情加入活血化瘀药,往往收效显著,事半功倍。   5 病案举例   高某,女,55岁。   于2009年5月25日就诊。症状:自诉3―4月前突发心中不适,心悸,胸闷气短,月经期加重。就诊时心悸乏力气短,头晕沉,手足胀,大便不成形。舌质暗红,舌苔淡黄,脉滑。ECG显示S―T段轻度下移。中医诊断为心悸,症属痰热内扰,方用黄连温胆汤酌加桃仁、红花、熟地、当归、赤芍、生龙骨、生牡蛎、车前子、甘草,7付,水煎服,日一付,早晚分服。一周后就诊,心悸胸闷气短症状明显好转,舌质暗红稍减,后又加减继服三周,诸症基本消失,舌脉恢复如常。   按:此患似西医心脏神经调节不良患者。因病程有一段时间,其舌质暗红,舌苔淡黄,脉滑,结合其他症状,有痰热湿瘀互结之象。治疗时应用黄连温胆汤的同时合入桃红四物汤,化瘀助于化痰,养心血通活瘀结,其中桃仁、红花、赤芍均有化瘀之效。从中、上焦蠲除痰热的同时不忘用车前子从下焦利除湿热,生龙骨、生牡蛎安神震惊养心,从而取得良好疗效。   6 总结   笔者通过大量研究探讨,发觉痰热型心悸为心悸中的常见类型,但其常易与瘀互结,而形成痰热瘀血共同致病的情况。在治疗中,方选黄连温胆汤时,酌情加入行气活血化瘀之品,收效往往会较显著,优于单独使用清热化痰之品。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50040


相关内容

  • 黄煌经方治疗失眠
  • 失眠患者之主观体验:患者对睡眠时间.质量不满意,影响到白天社会功能之主观体验(大陆06年,六大城市,成年人57% 有失眠困扰) 1.入睡障碍(最少30分钟) 2.维持睡眠之障碍(易醒.早醒) 3.睡眠时间过短(因人而异) 4.熟睡障碍 原因:心理.生理(饮食.时差.经期-).病理(躯体.精神).药物 ...

  • 黄煌教授讲座笔记----07失眠
  • 失眠 (大陆 06 年 六大城市 成年人 57% 有失眠困扰) 患者对睡眠时间,质量不满意,影响到白天社会功能之主观体验 1. 入睡障碍(最少 30 分钟) 2. 维持睡眠之障碍(易醒,早醒) 3. 睡眠时间过短(因人而异) 4. 熟睡障碍 原因:心理,生理(饮食,时差,经期-),病理(躯体,精神) ...

  • 中医名家内科医案1
  • 吕英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致失眠医案吕英治疗心慌头晕乏力年医案吕英治疗类风湿合并肺纤维化医案王永炎教授灵活应用通腑法治疗中风病验案举隅黄振翘治疗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曾辅民治疗虚阳外越证经验谢海洲治疗老年性痴呆经验薛伯寿从肝论治胃病经验张德超治疗胃炎验案则升麻善治乙型肝炎升麻治疗低血压攻补兼施治疗尿 ...

  • 2001年中医综合考研试题及答案解析
  • 才思教育考研考博全心全意 2001年中医综合考研试题及答案解析 51.肺热咳嗽,甚则气急欲喘,皮肤蒸热,日哺尤甚,舌红苔黄,脉象细数者,治宜选用A .麻杏甘石汤E .止嗽散 52.某患者,身热不甚,干咳无痰,咽干口渴,鼻燥,右脉数大,治宜选用的方剂是A .杏苏散E .小青龙汤 53.某患者,大热渴饮 ...

  • 邓铁涛不寐医案
  • 邓铁涛医案 1. 痰阻型病案: 患者,男,40岁,教师,1999年4月2日初诊. 患者受精神刺激后失眠10余年,长期服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诊见:失眠,不能入睡,伴头晕,胸闷,记忆力差,四肢乏力,纳食一般,舌淡红.苔黄稍浊,脉弦滑.各项理化检查无异常发现,血压正常,既往有"精神分裂症&q ...

  • 中医内科学总结5版教材
  • 1. 风寒证: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辛凉解表 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 新加香薷饮 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苓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 参苏饮 若平素表虚自汗,易受风邪者--玉屏风散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 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A 外感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 ...

  • 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慢性胃炎65例_李砚民
  • DOI:10.16367/j.issn.1003-5028.2010.06.0252010年 6月河 南 中 医June 2010 第30卷第6期HENA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Vol.30 No.6 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慢性胃炎65例 李砚民 (开封市中医院,河南开封 ...

  • 中医常见病症
  • 中医常见病症 1.感冒 / 上呼吸道感染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 - 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 - 银翘散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 - 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 - 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 - 加减葳蕤汤 2.咳嗽 / 急(慢)性支气管炎 病机:邪犯于肺 肺气上逆 1 ...

  • 治抑郁症及失眠的中药药方
  • 一.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经方:半夏2合 大枣6枚 柴胡4两 生姜1.5两 人参1.5两 龙骨1.5两 铅丹1.5两 桂枝1.5两 茯苓1.5两 大黄2两 牡蛎1.5两 [伤寒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可视为睡眠障碍综合症).惊(多梦.悸),一身尽重(情志低迷.疲劳.行动迟缓),小便不利(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