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巢老人多样化养老模式的设想
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凤州初级中学 朱 宏 7217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而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空巢老人的的养老问题将备受关注。单一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完全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政府区域整合集中养老与异地互通互助并举,政府、企业、个人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有望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关键词】:不幸福因素 区域整合 异地互助 空巢重组 跨区域迁移
一、空巢老人的现状
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另一种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还有一种就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其中“空巢老人”现象尤其引人关注。2012年10月29日,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介绍,空巢老人比例很大,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我国首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披露: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02亿,平均每100人中,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5人,劳动人口也遭遇到负增长的拐点,老龄化的迅速发展,给医疗、就业、住房、社会管理等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蓝皮书披露我国老龄化形势严峻。高龄老年人口继续增长,年均增长100万人的态势将持续到2025年;失能老年人口继续增加,从去年的3600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3750万人;慢性病老年人口、空巢老年人口规模继续上升,今年均突破1亿大关;无子女老年人和失独老年人开始增多,2012年已达100万个失独家庭,每年正以7.6万个家庭的数量持续增加。
二、农村空巢老人不幸福因素分析
1、情感缺失和经济拮据是造成老人生活不幸福的一个因素。
情感方面:在农村老人含辛茹苦,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硬是从牙缝里挤出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将孩子养大,供孩子上学。孩子工作或结婚后离开了父母去了外地。过去孩子们整天围着自己转,可以天天见,现在偌大的房子只剩下了老人,出门一把锁,回家一盏灯,房子里没有了欢声笑语,生活中没有了活力。由于儿女常年在外地生活和工作,单位或公司又对请假制度制定的比较严格。儿女们回
乡看望老人的次数少得可怜,大多只能“捎俩钱”或打个电话。这种亲情的缺失让老人倍加孤独,心中难免有一种被遗弃的痛苦。单身老人,更是萎靡不振。有位诗人写过这样一首诗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我一直都是个爱加忆伤感的人,你紧紧抓住我的手却给我了坚定。给了我勇敢。给了我仰望明天的希望。终于,在这个明朗的夏天。我不再害怕,不再悲伤,不再渺茫。我找回了我原本的灿烂。幸福真好,因为你在我身边。是啊,如果有爱人的陪伴,老人就是遇到多大的苦难,她们都可以共同面对。而彼此又可以相互倾诉,相互理解。然而,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自然法则,当老伴离世,剩下一个老人就会是那么的孤苦,寂寞和无助。
经济方面:儿女外出打工或工作,空巢老人成了家里的“顶梁柱”。许多农村空巢老人只要还有劳动能力,就还是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来养活自己。外出务工的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却往往很有限。很多外出务工子女打工所得的收入仅够维持自己的生活,有的甚至连自己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儿女不在身旁导致了家里的所有的事都要老人独自面对。春耕秋收;打药施肥;亲朋的婚丧嫁娶;自身的头疼脑热等等的一切。这都是要靠钱来解决。然而,老人由于身体衰弱的原因,挣钱已是相当困难了。等到急需用钱的时候,儿女又一时半会寄不来钱,经济的拮据让老人痛苦不堪。
2、 安全感缺失是老人生活不幸福的又一因素。
在农村青年离开乡村后,空巢老人开始支撑起日常的生活。有个头疼脑热或者卖一分钱的东西也需要自己去做,遇到生病也没人照顾。而且人常说牙和嘴还有打架的时候。由于老人年老体衰,儿女又不在身旁,在和别人发生纠纷的时候。有些没素质没有尊老爱幼意识的人常常会对老人进行语音伤害和身体攻击,而老人只能默默忍受,暗自流泪,特别是在遇到重大疾病或入室抢劫或敲诈等突发事件的时候老人常束手无策。
3、健康问题也是老人晚年生活不幸福的一个因素。
根据调查显示,“在空巢老人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达到60%。再加之空巢老人社会活动减少、子女关怀不够,极易引发精神疾病。加之随着老人年龄的增大,身体各个器官开始衰竭,各种疾病随之而来,疾病吞噬着老人的健康,折磨
着老人的身心。国内学者贾守梅研究指出,l5.3%社区空巢老人存在抑郁症状, 27.5%的空巢老人存在焦虑症状,并且“空巢老人”的焦虑发生率高于抑郁发生率。有调查发现,“空巢老人”精神生活中感到孤独的占24.6% ,而感到精神生活充实愉快的老人仅占23.1%。另有研究发现,“空巢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情感问题,而情感则主要是孤独感,近87%的老人觉得寂寞,这极大地影响了“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
二、农村空巢老人独守空巢的原因分析。
a) 农村的生活习惯让老人很难适应城市生活。老人长时间生活在农村,每天日出而耕日落而熄,闲暇时间捡拾柴火,做饭习惯烧柴火,睡觉习惯睡火烧炕,白天习惯去地里干活,晚上习惯和邻里拉家常。饭菜没什么质量要求,有面有肉已经很幸福了。儿女觉得老人受了一辈子苦,想接老人到城市里生活。但是老人到城市后发现做饭已经不是用柴火了,而全是清一色的电气设备。老人见都没见过,更别说用了。儿女在城里都有工作,白天都去上班了,房子里就老人孤零零在家,想找个拉家常的都没有,想下地干活那就更不可能了。老人觉得自己从老
家来了,不干活光吃饭总不行吧,但是做饭吧,家里全都是电气设备,自己又不会,也不敢乱动。不做饭又怕媳妇有意见,造成不必要的家庭矛盾。等等一系列生活方式让老人觉得虽然农村虽然苦但还是比较自由。
b) 落叶归根的思想和对故土留恋让老人不愿离开农村。老人一辈子生活在农 村,那里曾经有他们快乐的童年,奋斗的足迹,也是他们的父辈祖辈生活过的地方。那里的生活让他们很习惯,那里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瓦都包含着父辈和祖辈的无限情丝。人常说落叶要归根,他们的根在那里,那里有他们喜爱的土地,他们也希望自己百年之后能长眠于此,因此他们不愿离开。
三、 农村空巢老人多样化养老模式的设想。
1、 政府区域整合集中养老的养老模式设想。
空巢老人大都居住分散,土地分散。这也给政府帮扶带来麻烦,也造成老人缺少互助的基础。在生产生活方面带来了不利和安全隐患。在各乡镇除了建立社会福利院对失去劳动能力的空巢老人,孤寡老人,残疾人等进行集中养老外各地可以专门划定区域组建老人村, 对有劳动能力的空巢老人可以进行土地整合。可以实施空巢互助生产生活模式,将全乡所有有劳动能力的老人耕种土地进行集中调配,居住房屋集中规划。在规划中充分考虑到要方便老人就医,采购和居住安全。因此居住地尽量接近城镇。居住房屋可以采取新建、废弃校舍改造和空巢改造。居住房屋可以通过购买,房屋交换等方式解决。各乡镇派遣驻村干部成立社区,建立公共医疗服务点,公安机关下派驻村民警,学校企事业单位定期在农忙或者业余时间去老人村帮助老人耕种,采摘,干家务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空巢老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可以自发进行生产互助,也增加了沟通交流的渠道,避免了老人再次孤独自闭的亚健康状态,也杜绝了独居产生的安全隐患。
2、 异地互助的养老模式设想。
对于愿意随亲居住而苦于住房条件和生活方式经济状况的老人,在信息共享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异地互助的养老模式。两个不同的地区之间可以实行空巢老人互换互助的原则来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这就要求老人和子女要从思想上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建立新型家庭关系。在新型家庭关系中老人要减轻对子女的心理依恋。要尽早将家庭关系的重心由纵向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转向新型互助家庭。这就要求互换互助的两个家庭子女本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照顾对方的老人。在异地互换互助上达成共识,采取多种互换形式进行互助。如子女可以在工作地互相帮助照顾对方老人饮食起居,也可以互相为对方老人在自己老家添置一间居住房屋,双方老人自由居住对方家庭,由自己子女进行照顾。也可以对彼此房舍进行估价进行买卖重新安家。比如说甲地张某在乙地工作,留下父母独守空巢。乙地李某在甲地工作,也留下父母在家无人照料。如果甲乙二人知道彼此的情况,那么就可以实行以下的异地互助的方式照顾彼此的老人。异地互助既避免了老人和儿女因为住房紧张而产生的家庭矛盾。也解决了农村老人对异地生活的不适应,也不存在整天待在家里无事可做的苦闷,更缓解了农村空巢老人独守空巢的社会压力。
3、空巢家庭重组模式的设想。
对于单居的空巢老人,或者失去配偶的老人,社区可以牵线搭桥组建新的家庭,这样也可以缓解空巢老人独居面临的种种问题。
4、跨区域迁移的设想。空巢老人因为儿女生活工作在外地,无法照顾老人才产生的空巢现象。如果政府部门根据儿女所在单位,和父母所在县乡的介绍信
帮助老人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将空巢老人原有的土地收回,在老人儿女所在地重新划分土地。或者同意老人居住在儿女所在地的老年村,通过土地收益养老。
农村空巢老人多样化养老模式的设想
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凤州初级中学 朱 宏 7217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而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空巢老人的的养老问题将备受关注。单一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完全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政府区域整合集中养老与异地互通互助并举,政府、企业、个人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有望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关键词】:不幸福因素 区域整合 异地互助 空巢重组 跨区域迁移
一、空巢老人的现状
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另一种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还有一种就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其中“空巢老人”现象尤其引人关注。2012年10月29日,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介绍,空巢老人比例很大,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我国首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披露: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02亿,平均每100人中,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5人,劳动人口也遭遇到负增长的拐点,老龄化的迅速发展,给医疗、就业、住房、社会管理等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蓝皮书披露我国老龄化形势严峻。高龄老年人口继续增长,年均增长100万人的态势将持续到2025年;失能老年人口继续增加,从去年的3600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3750万人;慢性病老年人口、空巢老年人口规模继续上升,今年均突破1亿大关;无子女老年人和失独老年人开始增多,2012年已达100万个失独家庭,每年正以7.6万个家庭的数量持续增加。
二、农村空巢老人不幸福因素分析
1、情感缺失和经济拮据是造成老人生活不幸福的一个因素。
情感方面:在农村老人含辛茹苦,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硬是从牙缝里挤出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将孩子养大,供孩子上学。孩子工作或结婚后离开了父母去了外地。过去孩子们整天围着自己转,可以天天见,现在偌大的房子只剩下了老人,出门一把锁,回家一盏灯,房子里没有了欢声笑语,生活中没有了活力。由于儿女常年在外地生活和工作,单位或公司又对请假制度制定的比较严格。儿女们回
乡看望老人的次数少得可怜,大多只能“捎俩钱”或打个电话。这种亲情的缺失让老人倍加孤独,心中难免有一种被遗弃的痛苦。单身老人,更是萎靡不振。有位诗人写过这样一首诗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我一直都是个爱加忆伤感的人,你紧紧抓住我的手却给我了坚定。给了我勇敢。给了我仰望明天的希望。终于,在这个明朗的夏天。我不再害怕,不再悲伤,不再渺茫。我找回了我原本的灿烂。幸福真好,因为你在我身边。是啊,如果有爱人的陪伴,老人就是遇到多大的苦难,她们都可以共同面对。而彼此又可以相互倾诉,相互理解。然而,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自然法则,当老伴离世,剩下一个老人就会是那么的孤苦,寂寞和无助。
经济方面:儿女外出打工或工作,空巢老人成了家里的“顶梁柱”。许多农村空巢老人只要还有劳动能力,就还是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来养活自己。外出务工的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却往往很有限。很多外出务工子女打工所得的收入仅够维持自己的生活,有的甚至连自己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儿女不在身旁导致了家里的所有的事都要老人独自面对。春耕秋收;打药施肥;亲朋的婚丧嫁娶;自身的头疼脑热等等的一切。这都是要靠钱来解决。然而,老人由于身体衰弱的原因,挣钱已是相当困难了。等到急需用钱的时候,儿女又一时半会寄不来钱,经济的拮据让老人痛苦不堪。
2、 安全感缺失是老人生活不幸福的又一因素。
在农村青年离开乡村后,空巢老人开始支撑起日常的生活。有个头疼脑热或者卖一分钱的东西也需要自己去做,遇到生病也没人照顾。而且人常说牙和嘴还有打架的时候。由于老人年老体衰,儿女又不在身旁,在和别人发生纠纷的时候。有些没素质没有尊老爱幼意识的人常常会对老人进行语音伤害和身体攻击,而老人只能默默忍受,暗自流泪,特别是在遇到重大疾病或入室抢劫或敲诈等突发事件的时候老人常束手无策。
3、健康问题也是老人晚年生活不幸福的一个因素。
根据调查显示,“在空巢老人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达到60%。再加之空巢老人社会活动减少、子女关怀不够,极易引发精神疾病。加之随着老人年龄的增大,身体各个器官开始衰竭,各种疾病随之而来,疾病吞噬着老人的健康,折磨
着老人的身心。国内学者贾守梅研究指出,l5.3%社区空巢老人存在抑郁症状, 27.5%的空巢老人存在焦虑症状,并且“空巢老人”的焦虑发生率高于抑郁发生率。有调查发现,“空巢老人”精神生活中感到孤独的占24.6% ,而感到精神生活充实愉快的老人仅占23.1%。另有研究发现,“空巢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情感问题,而情感则主要是孤独感,近87%的老人觉得寂寞,这极大地影响了“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
二、农村空巢老人独守空巢的原因分析。
a) 农村的生活习惯让老人很难适应城市生活。老人长时间生活在农村,每天日出而耕日落而熄,闲暇时间捡拾柴火,做饭习惯烧柴火,睡觉习惯睡火烧炕,白天习惯去地里干活,晚上习惯和邻里拉家常。饭菜没什么质量要求,有面有肉已经很幸福了。儿女觉得老人受了一辈子苦,想接老人到城市里生活。但是老人到城市后发现做饭已经不是用柴火了,而全是清一色的电气设备。老人见都没见过,更别说用了。儿女在城里都有工作,白天都去上班了,房子里就老人孤零零在家,想找个拉家常的都没有,想下地干活那就更不可能了。老人觉得自己从老
家来了,不干活光吃饭总不行吧,但是做饭吧,家里全都是电气设备,自己又不会,也不敢乱动。不做饭又怕媳妇有意见,造成不必要的家庭矛盾。等等一系列生活方式让老人觉得虽然农村虽然苦但还是比较自由。
b) 落叶归根的思想和对故土留恋让老人不愿离开农村。老人一辈子生活在农 村,那里曾经有他们快乐的童年,奋斗的足迹,也是他们的父辈祖辈生活过的地方。那里的生活让他们很习惯,那里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瓦都包含着父辈和祖辈的无限情丝。人常说落叶要归根,他们的根在那里,那里有他们喜爱的土地,他们也希望自己百年之后能长眠于此,因此他们不愿离开。
三、 农村空巢老人多样化养老模式的设想。
1、 政府区域整合集中养老的养老模式设想。
空巢老人大都居住分散,土地分散。这也给政府帮扶带来麻烦,也造成老人缺少互助的基础。在生产生活方面带来了不利和安全隐患。在各乡镇除了建立社会福利院对失去劳动能力的空巢老人,孤寡老人,残疾人等进行集中养老外各地可以专门划定区域组建老人村, 对有劳动能力的空巢老人可以进行土地整合。可以实施空巢互助生产生活模式,将全乡所有有劳动能力的老人耕种土地进行集中调配,居住房屋集中规划。在规划中充分考虑到要方便老人就医,采购和居住安全。因此居住地尽量接近城镇。居住房屋可以采取新建、废弃校舍改造和空巢改造。居住房屋可以通过购买,房屋交换等方式解决。各乡镇派遣驻村干部成立社区,建立公共医疗服务点,公安机关下派驻村民警,学校企事业单位定期在农忙或者业余时间去老人村帮助老人耕种,采摘,干家务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空巢老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可以自发进行生产互助,也增加了沟通交流的渠道,避免了老人再次孤独自闭的亚健康状态,也杜绝了独居产生的安全隐患。
2、 异地互助的养老模式设想。
对于愿意随亲居住而苦于住房条件和生活方式经济状况的老人,在信息共享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异地互助的养老模式。两个不同的地区之间可以实行空巢老人互换互助的原则来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这就要求老人和子女要从思想上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建立新型家庭关系。在新型家庭关系中老人要减轻对子女的心理依恋。要尽早将家庭关系的重心由纵向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转向新型互助家庭。这就要求互换互助的两个家庭子女本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照顾对方的老人。在异地互换互助上达成共识,采取多种互换形式进行互助。如子女可以在工作地互相帮助照顾对方老人饮食起居,也可以互相为对方老人在自己老家添置一间居住房屋,双方老人自由居住对方家庭,由自己子女进行照顾。也可以对彼此房舍进行估价进行买卖重新安家。比如说甲地张某在乙地工作,留下父母独守空巢。乙地李某在甲地工作,也留下父母在家无人照料。如果甲乙二人知道彼此的情况,那么就可以实行以下的异地互助的方式照顾彼此的老人。异地互助既避免了老人和儿女因为住房紧张而产生的家庭矛盾。也解决了农村老人对异地生活的不适应,也不存在整天待在家里无事可做的苦闷,更缓解了农村空巢老人独守空巢的社会压力。
3、空巢家庭重组模式的设想。
对于单居的空巢老人,或者失去配偶的老人,社区可以牵线搭桥组建新的家庭,这样也可以缓解空巢老人独居面临的种种问题。
4、跨区域迁移的设想。空巢老人因为儿女生活工作在外地,无法照顾老人才产生的空巢现象。如果政府部门根据儿女所在单位,和父母所在县乡的介绍信
帮助老人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将空巢老人原有的土地收回,在老人儿女所在地重新划分土地。或者同意老人居住在儿女所在地的老年村,通过土地收益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