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伤寒论]看张仲景的治未病思想

・778・

j§夏生匿荭2鲣生!Q旦筮22整筮!Q翅剿i磐地!垡璺!鲤坠趟幽.Chine—se—Medlcine,September,2008.V01.27,No.10

从《伤寒论》看张仲景的“治未病"思想

郭中良

【关键词】治未病;伤寒论;张仲景;内涵

周峻伟王和天

有人认为《周易》“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是“预防”一词的最早出处。“治未病”源于《内经》、《难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医圣张仲景禀《内经》、《难经》之旨,在临床医学实践中贯彻“治未病”思想,使“治未病”思想的理论内涵得以全面继承和进一步发展,这不仅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代中医学的理论与临床也有积极指导意义。1扶正固本.摄生为先

张仲景十分重视防患于未然。其养生防病思想主要体现在“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

理。”“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1】”这与《内经》“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的观点一脉相承。均强调疾病是可以预防的,注重起居和饮食的调护。这一养生防病思想在现代生活中有更广泛的现实意义。张仲景有薯蓣丸预防营卫气血俱虚.易感风邪而生百病的风气百疾之例。又有《伤寒论》桂枝汤煎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张仲景以热稀粥以养胃气而发汗。扶正防变促愈。

2病宜早治。勿令生变

张仲景“治未病”思想之二为“病宜早治。勿令生变”。他提出,“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

肺,施泄于肾。在气的统帅下,循经而行,灌溉一身无所不及。”因此,笔者在眼科临证中对中医“气化”的概念感受颇深。水谷精微必须气化升腾才能使眼睛发挥正常功能。

(2)现代都市之人体力劳动少,脑力劳动多,缺乏阳光照晒.普遍阴气较盛。阳气不足。加之营养过剩,五昧过极。正如东垣所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因此。眼科许多病证有阳气不足之表现。笔者体会,无论外眼病还是内眼病,在缠绵难愈的情况下,一定要考虑升阳补气。

(3)运用“益气升阳”法则,首先要学习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李东垣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时刻都在运动变化着。这种运动形式主要表现为升降浮沉的变化.而在升降问题上,李东垣特别强调生长和生发的一面。他认为,只有脾气生发,谷气才能上升。元气才能充沛,阴火才能潜藏。在治疗上他喜用升麻、柴胡。以遂其升生之性。其代表方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以补肺气,统摄全身,使气血津液运行各

次。“升阳”治则除考虑使用升麻、柴胡、桔梗等升提性质的药物外,还要考虑适当使用祛风药物。其思想主要来自于中医眼科名著《审视瑶函》。因风性轻扬,“风邪上受,首先犯肺”,且祛风药多轻清上扬。可引药直达病所。如治疗“真睛破损”的著名方剂除风益损汤中使用藁本、前胡即为此意。参考文献

[1】

明・傅r宇.审视瑶函叫】.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8.

[2】金・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

作者简介:马东丽,女,45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医师。从事中医眼科临床23年。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多项

科研课题,研究方向为近视眼和眼免疫性疾病。目前

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菊花决明散防治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免疫调节机理研究”项目和北京市中西医结合眼科重点学科建设任务。

循其道,在眼科临症中如使用得当,则效果卓著。其

作者单位:10001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内科

(收稿El期:2008-07-03)

万方数据 

j£塞生医莼塑§至!Q旦筮筮鲞筮!Q期坠自i鹜垣g自世篮墅鲥i照趔.ChineseMedicine,September,2008.V01.27,No.10

九窍闭塞【¨。”2.1先安将受邪之地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张仲景发挥《难经》之意的代表论述【1.31,其预防病势发展的主要措施是以整体观为理论依据,掌握疾病的传变规律。治疗疾病之未传而防变。如柯琴谓大青龙汤方中“用石膏以清胃热,是仲景于太阳经中预保阳明之先着,加姜枣以培中气。又虑夫转属太阴矣”。这种“先安”性治法。较之必待传变而后议治法,更有价值。其后温病时有所发挥。后世温病学家提出“客邪贵乎早逐”、“急急透解,莫待传陷而人为险恶之病”、“急急透斑为要”、“伤寒下不厌迟,时疫下不厌早”等观点,皆对截断病传道路或保护未受邪脏腑、提高疗效有积极意义。2.2有痛早治

《伤寒论》54条云:“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说明在疾病初发,邪位浅表时治疗的重要性。早治已成之病,不但容易向愈,而且免生变化之弊。张仲景治病务示于早。从整个外感热病而论,反复强调“病在表,当先解表”,以消患于“萌芽”。《伤寒论》第101条有“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之法。示人治少阳证,只需见到一部分主症,即可用小柴胡汤.不必待症悉具而用之.争取治疗的时机,防止病证深化。“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2.3药宜早进.莫待早晚

“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如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41。”强调病宜早治,治之为易,亦防传变,说明早期用药的重要意义。

2.4既病防传变

(1)六经学说与既病防变:张仲景提出了一系列传变规律及治疗方案。如传变规律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也可出现合病、并病、直中等情况。这一系列规律可视为“既病防变”的重要体系。如《伤寒论》第97条云:“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详细地叙述了小柴胡证的病因为“血弱气尽,

万 

方数据腠理开,邪气因入”,正邪处于“分争”之中。故而需用小柴胡汤来治半表半里之邪,使邪去正安。同时,依据六经传变理论,张仲景提出,如若,lt/b柴胡汤后出现渴的症状,说明柴胡汤未达到目的,而邪已转入阳明。需运用阳明病的治法进行治疗。这一条文清晰地分析了疾病从太阳转属少阳再进入阳明的过程,故而六经学说不仅可以运用于“未病先防”。更能很好

地运用于“既病防变”。《伤寒论》中此类的规律分析

贯穿整个六经病证的过程。为临床医生运用六经辨证规律、发挥药物的“既病防变”作用开辟了一条很好的途径。

(2)未盛防盛:这是在病证急剧发展、危象即将显露的特殊情况下,为防止病情转盛而采取的防治措施。如《伤寒论》第254条云:“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是腑实已成,而微露津伤之象,若不乘此急下,势必燥热燔灼,燎原莫制。故《伤寒论选读》云:“急下之证固多凶险,而急下之法则不必将病情凶险而后用之”。

(3)已盛防逆:这是针对疾病危重期,为防止病情逆转。危及生命而采用的防治措施。如病入少阴、厥阴.阳衰阴盛之象毕露。病情极易突变而陷入阳亡阴竭之危险境地。此时防逆,至关重要【4】。

(4)病盛防危:对已盛之病应采取积极的救治措施,防其逆变。这是“治未病”思想更深层次的体现。正如《伤寒论》第6条所言:“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所有急危重症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若能防患于未然。在关键时刻及时救治,多可转危为安。张仲景在处理急危重症方面为我们树立了范例。他以升麻鳖甲汤治疗阴阳毒,指出5日可治,7日不可治。其治病的实质就是迅速阻断已盛之邪毒,阻止病势发展。使危重病人得到救治。

(5)治疗急症:采取阻挡病邪、截断病路、扭转病

势的方法141。在实施此方法时,具体措施有两种:①

“未病先防”是在疾病继续发展的过程上.加固、充实欲犯部位,使深趋之邪遇到障碍,犯之不能,阻滞病

邪的蔓延。②“既病防变”是在疾病的进程中,选定适

当部位,不误治机。围而歼之。使病邪就此止步,不再继续传变。《伤寒论》第8条云:“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再作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其着眼于即将受邪之阳明经,在太阳经之邪尚未传至以前。以针刺法疏通经气,增强抗邪能力,阻挡病邪再传,扭转其势,外出于表而自愈。徐灵胎云:“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

・780・

韭塞主匡荭缝8生!Q县筮堑鲞筮!立魍鞋i丝鹜jQ坠目世笸坠西亟i型.ChineseMedicine,September,2008.V01.27,No.10

我之岩疆也。”瞬息既变的急症暴疾.只有采取“先安未受邪之地”的策略。才是制止蔓延的有效方法。截断病路、扭转病势、稳住病情也是张仲景善用的方法。《伤寒论》第323条云:“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其“脉沉”标志阳气大衰。少阴虚寒本质已露,故当“急温”。早期治疗以救其阳,否则吐利厥逆之症旋即接踵,难以收拾。《伤寒论》第355条云:“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巨性,提示“已病防变”的重要意义。一些慢性、间歇性发作或有缓解期的疾病。把握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的办法是在其发病之前或间歇期、缓解期提前用药。《内经》中就有预防疾病复发的论述,《伤寒论》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其中第393条云:“大病

万 

方数据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第398条云:“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者,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清・柯琴的《伤寒论注》云:“伤寒新愈,起居作劳,因而复病。谓之劳复。强食谷食,因而复病,谓之食复。”成无己注解日:“病有劳复,有食复,伤寒新瘥,血气未平。余热未尽,早作劳动病者,名日劳复;病热少愈而强食之,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留搏、两阳相合而病者,名日食复”。伤寒新愈,若起居作劳,或饮食不节就会发生劳复、食复之变,并且针对不同的病因、病证提出了防

治原则与方药。疾病初愈,虽然症状消失或减轻。但

此时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气血未定,阴阳未平,必待调理方能渐趋康复。所以病后可适当用药物巩固疗效,同时配合饮食调养,注意劳逸得当,生活起居有规律,以避免疾病的复发。此时若再新感病邪,或饮

食不慎,或过于劳累,均可助邪伤正,使正气更虚,余

邪复盛,从而引起疾病复发。“病后防复”是张仲景对临床实践的总结,这使得中医“治未病”思想更加丰富,且更具临床实用价值。这些都是张仲景“治未病”预防医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总之,张仲景“治未病”思想是今天中医临床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指导中医临床。其“扶正固本、摄生为先”的理念已发展为全民健身计划的一部分。“病宜早治”的观点已成为现代医学的理念;养生、调摄为中医学的特色,越来越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张仲景留给我们的学术思想有待于我们不断学习、领会和发扬光大。参考文献

【1】

张仲景.金匮要略[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623—624.

[2】素问【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6.【3】康平伤寒论【M】.千倾堂书局,1947:11.

[4】

朱汀,李越.《伤寒论>急症治法特点田.河南中医,

2002,22(3):12.

肖允明,王继香.浅述《伤寒论》的治未病思想忉.河南中医,2005,25(12):7.

作者简介:郭中良,男,先后拜宛海洪、吉良晨等

名老中医为师。从医30余年,现从事内科、男科及治

未病的临床及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08—06-22)

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水饮停于心下,上逆凌心则心悸,胃阳不足,水饮内停,阳气被遏,不能外达于四末,则手足厥冷。水气不除。必渍胃肠而发生下利。而驱解病邪,使病损部位康复,截断病路,那么将遭受侵害之部位也就安然无恙了。《伤寒论》的太阳病篇对已病防变思想论述的最为透彻。太阳病篇共178段条文,约有2/3的条文论述的是变症。通过已病的太阳病,由于失治误治演变为“坏病”(变症)的辨证论治过程,以及“坏病”诊治的复杂性、艰3先病服药

未发这一有利时机进行有针对性的用药治疗或调整,助正达邪,防止其再度发作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伤寒论》第54条云:“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枝汤。”柯韵伯对“先其时发汗”的机理作了透彻的解析。他说:“未发热时,阳犹在卫,用桂枝汤啜热稀粥,先发其汗,使阴出于阳,谷气内充,而卫阳不复陷,是迎而夺之,令精胜而邪却也。”由此引申对某些慢性、顽固性疾病在未发之前进行较长时间的预防性用药.如支气管哮喘、风湿病、慢性肾病、慢性肝病、糖尿病、复发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癌症、艾滋病等.最好及早干预,先安脏腑,顾护正气。4“病后防复”

将这种预防治疗学思想运用到临床。张仲景在论述六经病后,又设“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篇专论病愈防复的问题。张仲景对新愈的调摄非常重视。他认为,病复有食复、劳复、复感之分。疾病初愈。机体阴阳平衡功能尚未稳定巩固,此时若不注意调摄,极易病复。其在《伤寒论》六经病篇后特设《辨阴【5】

・778・

j§夏生匿荭2鲣生!Q旦筮22整筮!Q翅剿i磐地!垡璺!鲤坠趟幽.Chine—se—Medlcine,September,2008.V01.27,No.10

从《伤寒论》看张仲景的“治未病"思想

郭中良

【关键词】治未病;伤寒论;张仲景;内涵

周峻伟王和天

有人认为《周易》“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是“预防”一词的最早出处。“治未病”源于《内经》、《难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医圣张仲景禀《内经》、《难经》之旨,在临床医学实践中贯彻“治未病”思想,使“治未病”思想的理论内涵得以全面继承和进一步发展,这不仅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代中医学的理论与临床也有积极指导意义。1扶正固本.摄生为先

张仲景十分重视防患于未然。其养生防病思想主要体现在“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

理。”“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1】”这与《内经》“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的观点一脉相承。均强调疾病是可以预防的,注重起居和饮食的调护。这一养生防病思想在现代生活中有更广泛的现实意义。张仲景有薯蓣丸预防营卫气血俱虚.易感风邪而生百病的风气百疾之例。又有《伤寒论》桂枝汤煎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张仲景以热稀粥以养胃气而发汗。扶正防变促愈。

2病宜早治。勿令生变

张仲景“治未病”思想之二为“病宜早治。勿令生变”。他提出,“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

肺,施泄于肾。在气的统帅下,循经而行,灌溉一身无所不及。”因此,笔者在眼科临证中对中医“气化”的概念感受颇深。水谷精微必须气化升腾才能使眼睛发挥正常功能。

(2)现代都市之人体力劳动少,脑力劳动多,缺乏阳光照晒.普遍阴气较盛。阳气不足。加之营养过剩,五昧过极。正如东垣所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因此。眼科许多病证有阳气不足之表现。笔者体会,无论外眼病还是内眼病,在缠绵难愈的情况下,一定要考虑升阳补气。

(3)运用“益气升阳”法则,首先要学习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李东垣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时刻都在运动变化着。这种运动形式主要表现为升降浮沉的变化.而在升降问题上,李东垣特别强调生长和生发的一面。他认为,只有脾气生发,谷气才能上升。元气才能充沛,阴火才能潜藏。在治疗上他喜用升麻、柴胡。以遂其升生之性。其代表方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以补肺气,统摄全身,使气血津液运行各

次。“升阳”治则除考虑使用升麻、柴胡、桔梗等升提性质的药物外,还要考虑适当使用祛风药物。其思想主要来自于中医眼科名著《审视瑶函》。因风性轻扬,“风邪上受,首先犯肺”,且祛风药多轻清上扬。可引药直达病所。如治疗“真睛破损”的著名方剂除风益损汤中使用藁本、前胡即为此意。参考文献

[1】

明・傅r宇.审视瑶函叫】.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8.

[2】金・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

作者简介:马东丽,女,45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医师。从事中医眼科临床23年。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多项

科研课题,研究方向为近视眼和眼免疫性疾病。目前

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菊花决明散防治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免疫调节机理研究”项目和北京市中西医结合眼科重点学科建设任务。

循其道,在眼科临症中如使用得当,则效果卓著。其

作者单位:10001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内科

(收稿El期:2008-07-03)

万方数据 

j£塞生医莼塑§至!Q旦筮筮鲞筮!Q期坠自i鹜垣g自世篮墅鲥i照趔.ChineseMedicine,September,2008.V01.27,No.10

九窍闭塞【¨。”2.1先安将受邪之地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张仲景发挥《难经》之意的代表论述【1.31,其预防病势发展的主要措施是以整体观为理论依据,掌握疾病的传变规律。治疗疾病之未传而防变。如柯琴谓大青龙汤方中“用石膏以清胃热,是仲景于太阳经中预保阳明之先着,加姜枣以培中气。又虑夫转属太阴矣”。这种“先安”性治法。较之必待传变而后议治法,更有价值。其后温病时有所发挥。后世温病学家提出“客邪贵乎早逐”、“急急透解,莫待传陷而人为险恶之病”、“急急透斑为要”、“伤寒下不厌迟,时疫下不厌早”等观点,皆对截断病传道路或保护未受邪脏腑、提高疗效有积极意义。2.2有痛早治

《伤寒论》54条云:“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说明在疾病初发,邪位浅表时治疗的重要性。早治已成之病,不但容易向愈,而且免生变化之弊。张仲景治病务示于早。从整个外感热病而论,反复强调“病在表,当先解表”,以消患于“萌芽”。《伤寒论》第101条有“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之法。示人治少阳证,只需见到一部分主症,即可用小柴胡汤.不必待症悉具而用之.争取治疗的时机,防止病证深化。“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2.3药宜早进.莫待早晚

“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如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41。”强调病宜早治,治之为易,亦防传变,说明早期用药的重要意义。

2.4既病防传变

(1)六经学说与既病防变:张仲景提出了一系列传变规律及治疗方案。如传变规律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也可出现合病、并病、直中等情况。这一系列规律可视为“既病防变”的重要体系。如《伤寒论》第97条云:“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详细地叙述了小柴胡证的病因为“血弱气尽,

万 

方数据腠理开,邪气因入”,正邪处于“分争”之中。故而需用小柴胡汤来治半表半里之邪,使邪去正安。同时,依据六经传变理论,张仲景提出,如若,lt/b柴胡汤后出现渴的症状,说明柴胡汤未达到目的,而邪已转入阳明。需运用阳明病的治法进行治疗。这一条文清晰地分析了疾病从太阳转属少阳再进入阳明的过程,故而六经学说不仅可以运用于“未病先防”。更能很好

地运用于“既病防变”。《伤寒论》中此类的规律分析

贯穿整个六经病证的过程。为临床医生运用六经辨证规律、发挥药物的“既病防变”作用开辟了一条很好的途径。

(2)未盛防盛:这是在病证急剧发展、危象即将显露的特殊情况下,为防止病情转盛而采取的防治措施。如《伤寒论》第254条云:“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是腑实已成,而微露津伤之象,若不乘此急下,势必燥热燔灼,燎原莫制。故《伤寒论选读》云:“急下之证固多凶险,而急下之法则不必将病情凶险而后用之”。

(3)已盛防逆:这是针对疾病危重期,为防止病情逆转。危及生命而采用的防治措施。如病入少阴、厥阴.阳衰阴盛之象毕露。病情极易突变而陷入阳亡阴竭之危险境地。此时防逆,至关重要【4】。

(4)病盛防危:对已盛之病应采取积极的救治措施,防其逆变。这是“治未病”思想更深层次的体现。正如《伤寒论》第6条所言:“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所有急危重症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若能防患于未然。在关键时刻及时救治,多可转危为安。张仲景在处理急危重症方面为我们树立了范例。他以升麻鳖甲汤治疗阴阳毒,指出5日可治,7日不可治。其治病的实质就是迅速阻断已盛之邪毒,阻止病势发展。使危重病人得到救治。

(5)治疗急症:采取阻挡病邪、截断病路、扭转病

势的方法141。在实施此方法时,具体措施有两种:①

“未病先防”是在疾病继续发展的过程上.加固、充实欲犯部位,使深趋之邪遇到障碍,犯之不能,阻滞病

邪的蔓延。②“既病防变”是在疾病的进程中,选定适

当部位,不误治机。围而歼之。使病邪就此止步,不再继续传变。《伤寒论》第8条云:“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再作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其着眼于即将受邪之阳明经,在太阳经之邪尚未传至以前。以针刺法疏通经气,增强抗邪能力,阻挡病邪再传,扭转其势,外出于表而自愈。徐灵胎云:“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

・780・

韭塞主匡荭缝8生!Q县筮堑鲞筮!立魍鞋i丝鹜jQ坠目世笸坠西亟i型.ChineseMedicine,September,2008.V01.27,No.10

我之岩疆也。”瞬息既变的急症暴疾.只有采取“先安未受邪之地”的策略。才是制止蔓延的有效方法。截断病路、扭转病势、稳住病情也是张仲景善用的方法。《伤寒论》第323条云:“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其“脉沉”标志阳气大衰。少阴虚寒本质已露,故当“急温”。早期治疗以救其阳,否则吐利厥逆之症旋即接踵,难以收拾。《伤寒论》第355条云:“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巨性,提示“已病防变”的重要意义。一些慢性、间歇性发作或有缓解期的疾病。把握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的办法是在其发病之前或间歇期、缓解期提前用药。《内经》中就有预防疾病复发的论述,《伤寒论》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其中第393条云:“大病

万 

方数据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第398条云:“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者,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清・柯琴的《伤寒论注》云:“伤寒新愈,起居作劳,因而复病。谓之劳复。强食谷食,因而复病,谓之食复。”成无己注解日:“病有劳复,有食复,伤寒新瘥,血气未平。余热未尽,早作劳动病者,名日劳复;病热少愈而强食之,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留搏、两阳相合而病者,名日食复”。伤寒新愈,若起居作劳,或饮食不节就会发生劳复、食复之变,并且针对不同的病因、病证提出了防

治原则与方药。疾病初愈,虽然症状消失或减轻。但

此时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气血未定,阴阳未平,必待调理方能渐趋康复。所以病后可适当用药物巩固疗效,同时配合饮食调养,注意劳逸得当,生活起居有规律,以避免疾病的复发。此时若再新感病邪,或饮

食不慎,或过于劳累,均可助邪伤正,使正气更虚,余

邪复盛,从而引起疾病复发。“病后防复”是张仲景对临床实践的总结,这使得中医“治未病”思想更加丰富,且更具临床实用价值。这些都是张仲景“治未病”预防医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总之,张仲景“治未病”思想是今天中医临床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指导中医临床。其“扶正固本、摄生为先”的理念已发展为全民健身计划的一部分。“病宜早治”的观点已成为现代医学的理念;养生、调摄为中医学的特色,越来越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张仲景留给我们的学术思想有待于我们不断学习、领会和发扬光大。参考文献

【1】

张仲景.金匮要略[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623—624.

[2】素问【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6.【3】康平伤寒论【M】.千倾堂书局,1947:11.

[4】

朱汀,李越.《伤寒论>急症治法特点田.河南中医,

2002,22(3):12.

肖允明,王继香.浅述《伤寒论》的治未病思想忉.河南中医,2005,25(12):7.

作者简介:郭中良,男,先后拜宛海洪、吉良晨等

名老中医为师。从医30余年,现从事内科、男科及治

未病的临床及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08—06-22)

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水饮停于心下,上逆凌心则心悸,胃阳不足,水饮内停,阳气被遏,不能外达于四末,则手足厥冷。水气不除。必渍胃肠而发生下利。而驱解病邪,使病损部位康复,截断病路,那么将遭受侵害之部位也就安然无恙了。《伤寒论》的太阳病篇对已病防变思想论述的最为透彻。太阳病篇共178段条文,约有2/3的条文论述的是变症。通过已病的太阳病,由于失治误治演变为“坏病”(变症)的辨证论治过程,以及“坏病”诊治的复杂性、艰3先病服药

未发这一有利时机进行有针对性的用药治疗或调整,助正达邪,防止其再度发作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伤寒论》第54条云:“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枝汤。”柯韵伯对“先其时发汗”的机理作了透彻的解析。他说:“未发热时,阳犹在卫,用桂枝汤啜热稀粥,先发其汗,使阴出于阳,谷气内充,而卫阳不复陷,是迎而夺之,令精胜而邪却也。”由此引申对某些慢性、顽固性疾病在未发之前进行较长时间的预防性用药.如支气管哮喘、风湿病、慢性肾病、慢性肝病、糖尿病、复发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癌症、艾滋病等.最好及早干预,先安脏腑,顾护正气。4“病后防复”

将这种预防治疗学思想运用到临床。张仲景在论述六经病后,又设“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篇专论病愈防复的问题。张仲景对新愈的调摄非常重视。他认为,病复有食复、劳复、复感之分。疾病初愈。机体阴阳平衡功能尚未稳定巩固,此时若不注意调摄,极易病复。其在《伤寒论》六经病篇后特设《辨阴【5】


相关内容

  • 浅述张仲景对针灸学的贡献
  • 浅述张仲景对针灸学的贡献 王红云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 摘 要:阐述了5伤寒论6对针灸学的重要贡献:学术思想上,强调/治未病0./针灸必脉诊0./辨证论治0./针药并用0;治疗法则上,指出/泻实用针.温补用灸0;取穴方法上,倡导/循经取穴0./局部取穴0./选取特定穴0;临证 ...

  • [伤寒论]中的智慧(1) 张仲景与[伤寒论]
  • (2013-08-16 16:53:06) 转载▼ 标签: 病症 何顒客 又见 刘渡舟 少年 健康 分类: 经典学习 <伤寒论>中的智慧(1) 张仲景与<伤寒论> □ 陈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作者简介 陈明,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委 ...

  • 中华医学史上
  • 1.黄帝,是我国远古时期的杰出英雄和领袖人物,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因最早于姬水之地(沮水)奠定了他的功业基础,故又姓姬,因出生并主要活动于陕北黄土高塬,而被尊称为黄帝.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完成了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结束了野蛮时代,中华民族开始步入文明,黄帝联合炎帝,战胜蚩尤,统一中原部落建立了 ...

  • 漫谈医圣张仲景的贡献与成就
  • LISHIKAOZHENG 漫谈医圣张仲景的贡献与成就 □ 第四军医大学图书馆刘瑛孙金立孙艳 摘要张仲景,后汉医学家.经过其自身多年刻苦钻研医术和多年行医积累的丰富临床实践,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 医学家.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撰写出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对中国医学史影响深远,张仲景 ...

  • 张仲景方族研究
  • 张仲景方"方族研究 <伤寒论>.<金匮要略>合称<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临床医学巨著,为后世医家倍加尊崇,赞其书为"方书之祖",誉其方为"医方之祖",一直是历代医家潜心学习的重要医学典籍.直至 ...

  • 厚朴七物汤并非表裏同治
  • 栏目主编:梁华龙·张仲景学术思想探讨· 厚朴七物汤并非表里同治 李宇铭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 摘要:厚朴七物汤一般被认为是厚朴三物汤与桂枝汤的合方,主治里实兼表虚证.细察原方方义,脉浮数不一定主表证,也可能因热在气血,搏结成瘀.方中桂枝的作用类似桃核承气汤中的 ...

  • 中国十大名医
  • 中国十大名医之张仲景 ,孙思邈 2011级 临床5班 姓名: 谢京甫 学号: 201150257 医圣张仲景 张机,字仲景,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张仲景生活于东汉末年,当时的中国政治黑暗,兵祸绵延,百姓生灵涂炭,疫病猖獗.面对此景少时的张仲景便立下了解救百姓于疾病痛苦.为医学进步献身的宏大志向. ...

  • 刘度舟伤寒论临证讲义
  • 刘度舟伤寒论临证要义 第一章 辨非论 第一节 (伤寒论)--中医之魂 (伤寒论分 后汉人张机所著.张机字仲景, 南阳郡涅阳人. 生卒年代约为公元 150年219年. 他目睹当时疾疫广为流行, 死亡惨重, 激发他"感往昔之沦丧, 伤横夭之莫救"的心情, 产生了著书立说‧ 救人济世的 ...

  • 学习[伤寒论求是]心得体会
  • 作者:李佳明 单位:长春市中医院 文章编号:Y443A280 有关<伤寒论>的书籍很多,<求是>是陈亦人先生为了适应研究生教学主编的课程教材.裘沛然教授谓是书"思欲一决是非于百家之中,立剖精粗于毫芒之际,以启后学,莫兴望洋."作为研究生学位课程教材,效果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