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语言的陌生化_覃兰

文学界·语言研究

新诗语言的陌生化

覃兰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中国现代诗学家对中国新诗语言做了多方面的探讨,胡适、冰心、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艾青等人都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理论做出过建设性的贡献,许多诗人就新诗语言、形式、情感、节奏等有过争论。本文则主要从语言和语法、主题、意象三个方面对中国新诗语言的陌生化进行阐述,以进一步了解中国新诗陌生化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新诗语言;语言;主题;意象;陌生化中图分类号:H0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0)10-0176-02

诗是文学的最高样式,诗更是最能体现语言创造力的文体。作为心灵的独语,它势必有着其他文体所无法比拟的独特所在,那就是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繁复的意蕴,但诗歌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在更大程度上表现在它的语言形式和语言所反映的内蕴上。新诗语言的陌生化、多义性、口语化、散文化与戏剧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带给人们多方面的审美愉悦和深刻的感悟,本文主要讨论一下新诗语言的陌生化艺术。

陌生化是俄国文学理论家维·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程序的艺术》中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其具体的含义是,文学语言的运用应该打破日常用语司空见惯的使用方式,用翻新出奇的表达使表现对象变得陌生,使惯用的形式受阻,以延长感受的时间,增强感受的难度和高度,以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在中国,陌生化并不是在新诗中才出现的。回溯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我们会发现,古典诗歌的发展中早已不自觉的印证和践行着陌生化的理论,从二言、四言到五言、七言诗,从骚体诗、乐府诗至古体诗、格律诗,中国古诗语言早就确立了与日常语言不同的审美范式。清代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所说:“同一语也也以尖新出之,则令人眉扬目展,有如闻所未闻;以老实出之,则令人意懒心灰,有如听所不必听。”此处“尖新”即可理解为现在所谓的“陌生化”。

中国新诗的陌生化,首先应该从胡适的白话诗开始说起。中国诗歌发展到新诗时有了一个巨大的转折,即从胡适的五四前白话诗开始的诗歌变体。五四时期,胡适开始了实验性的探索,他打破古典诗格律的束缚,并在语言和风格上进行突破,写下了一系列具有现代意味白话诗。胡适主张诗歌语言“明白如话”,把“诗的散文化”与“诗的白话化”统一起来,将散文化的语言与情感的内在节奏相结合,使诗歌朴素、清新,形成新的意境表达。没有了格律化的束缚,诗歌获得了空前解放与飞跃,脱离了外在形式的束缚,诗人们更多靠着内在的情绪流转和意象的凝练抒发等来成就新的诗章。这应该是诗歌史上的一次大变革,诗歌的陌生化创新开拓出了一条宽阔而渺远的新诗路。

此后不同主张、不同流派的诗人纷至沓来,在实践中践行着诗歌陌生化的基本原则,他们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手段,努力使自己创作的诗歌与众不同。新诗也在现代文学中显示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

·176·文学界

1新诗语言层面的陌生化

诗性是诗歌区别于其他艺术文体的根本所在,而语言是诗性的本质特征的显现。这里论述的语言,包括具体的词语的使用及语法两方面。

海德格尔说“诗人让语言言说出自己”,认为诗的语言才是语言的本质的实现。在日常使用中,语言是服务于交际的,重在指陈事物和传递信息,词语与物体的能指与所指关系是被规定了的。而在诗语言中,能指成为了自由的能指,它与现实世界的所指脱离,它不再指称经验世界,而是具有了形而上的象征意义。所以,诗歌语言的“陌生化”首先应该要求诗人自觉地向既定的语言秩序挑战,重新把我们对世界的关系由既定的实用关系转变为审美关系。诗语言是现实语言的陌生化,它超越了现实语言,融合了感性和知性,重新唤起人们审美的追求,使人在阅读过程中感悟生活,寻求生活的意义。在陌生化的诗歌语言中,诗歌鲜明地突出其本来面貌,读者在阅读诗歌的时候必须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必须深入感受,才能达到审美愉悦和自由。从陌生化的角度对诗语言和诗歌重新审视和观照具有审美内蕴上的重要意义。

新诗语言的陌生化主要是语言的变形、繁复、艰涩、层次冗杂、奇特。而表现在语法上面主要是用与日常语言迥然不同的语言秩序和语言规则,来获得新的表现功能。我们知道,文学创作是作家对创作客体进行审美观照后,将主体审美意识进行符号化转换的行为过程。诗歌同样也是通过语言来表达主观的情绪,诗歌的直接现实就是语言,诗歌又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人用它来呼吸和生存,也因它成熟而美丽,因此当代朦胧诗诗人舒婷说“倾心于语言艺术的人对语言本身缺乏通灵和把握是致命的”。例如:即使明天早上/枪口和血淋淋的太阳/让我交出自由、青春和笔(北岛《雨夜》)。“血淋淋的太阳”,这一看似反常的搭配,不仅突出了太阳给人的强烈的视觉冲击,更是颠覆了日常语言中太阳给人的既定意义。而通过语法的陌生化来达到陌生化的效果时,诗人往往产生于出一种不同于常人的特殊经验,要把这种特殊经验呈现出来,必须解除现有的语法结构的束缚。它超越日常语言规范的句子,描述出一个规范句子无法描述出来的可能世界。例如江河的《向日葵之一》:潺潺的头发流遍全身。这句诗中,“头发”能像液态一样“潺潺”地“流遍全身”,使读者达到一种陌生化的审美体验。

2新诗主题的陌生化

诗歌的主题多种多样,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入诗。西方的诗歌早已经经历过现代主义进入到了后现代主义时期,诗歌主题的陌生化尤为明显。如里尔克的《豹》,主题的平常化里寓含陌生化,诗人借豹子的处境来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中国新诗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对西方现代派的模仿与学习中发展起来的,中国新诗在学习西方现代派时,也学到了这种主题陌生化的方法。如李金发的《弃妇》,在这首诗里,诗人运用了惯常的象征手法,“弃妇”

文学界·语言研究

只是一个悲慨情感的象征物,是诗人对人生坎坷、悲惨命运的感受的象征。新诗的出现,打破了古体诗词和近体诗词的种种束缚,真正意义上做到诗歌的解放。随着经济的繁荣,网络的出现,为人们的发表园地提供了舞台。诗歌主题的普及,也促使了新诗语言的陌生化。与此同时,也正因为诗歌主题的普及,使得诗人们越来越喜欢用陌生的主题来吸引读者的目光。有的诗人甚至走向一种极端,认为如果不使用一个标新立异的题目就吸引不了读者来阅读诗歌,这种现象当然也值得忧虑。但无论怎样,这种诗歌主题的陌生化是值得肯定的,它为我们诗歌的研究提供了丰富性和多样性。

意象本身并没有特别之处,但是,诗人将这两个意象拼接,于是那些湿漉漉的花瓣便将一束束暗生之光投向幽暗中匆匆逝去的面孔上,从而使我们意识到生命的美丽、脆弱与短暂。中国新诗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如顾城的《我和你》中:垂帘,静静的垂帘/安静着无数无数/黄金的叶片。诗人选取的意象非常平凡普通,却取得了陌生化的效果。

4小结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看到,新诗从语言、主题和意象三个方面进行了陌生化的锤炼,使得诗歌脱离了日常语言,从而具有了吸引读者阅读和品味的魅力。陌生化使得诗歌重新具有了生命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越陌生化的诗歌就是好的诗歌。任何“反语言”的诗歌在诗歌的长河中终究是扎不住根的,是要被泥沙冲走的。我们并不提倡那种艰深晦涩的语言。晦涩的语言会阻碍人们的审美,即使“偶然得之”也不会使读者喜爱,会削减读者的期待视野。诗歌的陌生化要做到自然,不能刻意去追求,任何事物到达极致都会向相反方向发展。准确而适当地运用陌生化,才能使读者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感受达到极致。

3新诗意象的陌生化

意象的选择与精心构思意境直接关系到诗歌质量的优劣。意象是渗透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诗人抒情往往不是直接流露感情,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借景以抒情,托物以言志,言不尽意而立象尽意。所写的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则为主观之“意”。“意”与“象”的完美结合,即为“意象”。诗人们常常创造出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理想与志向。对于诗歌审美而言,意象的创造非常重要,意象的重要性远超其他艺术元素,可以说意象就是诗歌艺术的生命基因。意象是诗歌内在形式与外在形态的交汇点,处于作者审美与读者审美的交叉地带,是作者艺术表现的着力处和读者艺术接受的聚变点,它从根本上控制着诗歌艺术创造与接受的成败。

意象的陌生化并不仅仅体现在意象选取的陌生化上面,还体现在平中见奇,推陈出新等。平常事物的不平常运用,也能带给人新鲜的感觉和深刻的体验。如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湿漉漉的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这两句诗里面的意象是在车站上旅客拥挤着的“面孔”与黑色纸条上鲜艳的“花瓣”,

参考文献

〔1〕孙玉石主编.中国现代诗歌艺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2。

〔2〕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废名.《论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覃兰(1985-)女,湖北恩施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9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

文学界·177·

文学界·语言研究

新诗语言的陌生化

覃兰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中国现代诗学家对中国新诗语言做了多方面的探讨,胡适、冰心、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艾青等人都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理论做出过建设性的贡献,许多诗人就新诗语言、形式、情感、节奏等有过争论。本文则主要从语言和语法、主题、意象三个方面对中国新诗语言的陌生化进行阐述,以进一步了解中国新诗陌生化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新诗语言;语言;主题;意象;陌生化中图分类号:H0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0)10-0176-02

诗是文学的最高样式,诗更是最能体现语言创造力的文体。作为心灵的独语,它势必有着其他文体所无法比拟的独特所在,那就是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繁复的意蕴,但诗歌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在更大程度上表现在它的语言形式和语言所反映的内蕴上。新诗语言的陌生化、多义性、口语化、散文化与戏剧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带给人们多方面的审美愉悦和深刻的感悟,本文主要讨论一下新诗语言的陌生化艺术。

陌生化是俄国文学理论家维·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程序的艺术》中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其具体的含义是,文学语言的运用应该打破日常用语司空见惯的使用方式,用翻新出奇的表达使表现对象变得陌生,使惯用的形式受阻,以延长感受的时间,增强感受的难度和高度,以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在中国,陌生化并不是在新诗中才出现的。回溯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我们会发现,古典诗歌的发展中早已不自觉的印证和践行着陌生化的理论,从二言、四言到五言、七言诗,从骚体诗、乐府诗至古体诗、格律诗,中国古诗语言早就确立了与日常语言不同的审美范式。清代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所说:“同一语也也以尖新出之,则令人眉扬目展,有如闻所未闻;以老实出之,则令人意懒心灰,有如听所不必听。”此处“尖新”即可理解为现在所谓的“陌生化”。

中国新诗的陌生化,首先应该从胡适的白话诗开始说起。中国诗歌发展到新诗时有了一个巨大的转折,即从胡适的五四前白话诗开始的诗歌变体。五四时期,胡适开始了实验性的探索,他打破古典诗格律的束缚,并在语言和风格上进行突破,写下了一系列具有现代意味白话诗。胡适主张诗歌语言“明白如话”,把“诗的散文化”与“诗的白话化”统一起来,将散文化的语言与情感的内在节奏相结合,使诗歌朴素、清新,形成新的意境表达。没有了格律化的束缚,诗歌获得了空前解放与飞跃,脱离了外在形式的束缚,诗人们更多靠着内在的情绪流转和意象的凝练抒发等来成就新的诗章。这应该是诗歌史上的一次大变革,诗歌的陌生化创新开拓出了一条宽阔而渺远的新诗路。

此后不同主张、不同流派的诗人纷至沓来,在实践中践行着诗歌陌生化的基本原则,他们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手段,努力使自己创作的诗歌与众不同。新诗也在现代文学中显示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

·176·文学界

1新诗语言层面的陌生化

诗性是诗歌区别于其他艺术文体的根本所在,而语言是诗性的本质特征的显现。这里论述的语言,包括具体的词语的使用及语法两方面。

海德格尔说“诗人让语言言说出自己”,认为诗的语言才是语言的本质的实现。在日常使用中,语言是服务于交际的,重在指陈事物和传递信息,词语与物体的能指与所指关系是被规定了的。而在诗语言中,能指成为了自由的能指,它与现实世界的所指脱离,它不再指称经验世界,而是具有了形而上的象征意义。所以,诗歌语言的“陌生化”首先应该要求诗人自觉地向既定的语言秩序挑战,重新把我们对世界的关系由既定的实用关系转变为审美关系。诗语言是现实语言的陌生化,它超越了现实语言,融合了感性和知性,重新唤起人们审美的追求,使人在阅读过程中感悟生活,寻求生活的意义。在陌生化的诗歌语言中,诗歌鲜明地突出其本来面貌,读者在阅读诗歌的时候必须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必须深入感受,才能达到审美愉悦和自由。从陌生化的角度对诗语言和诗歌重新审视和观照具有审美内蕴上的重要意义。

新诗语言的陌生化主要是语言的变形、繁复、艰涩、层次冗杂、奇特。而表现在语法上面主要是用与日常语言迥然不同的语言秩序和语言规则,来获得新的表现功能。我们知道,文学创作是作家对创作客体进行审美观照后,将主体审美意识进行符号化转换的行为过程。诗歌同样也是通过语言来表达主观的情绪,诗歌的直接现实就是语言,诗歌又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人用它来呼吸和生存,也因它成熟而美丽,因此当代朦胧诗诗人舒婷说“倾心于语言艺术的人对语言本身缺乏通灵和把握是致命的”。例如:即使明天早上/枪口和血淋淋的太阳/让我交出自由、青春和笔(北岛《雨夜》)。“血淋淋的太阳”,这一看似反常的搭配,不仅突出了太阳给人的强烈的视觉冲击,更是颠覆了日常语言中太阳给人的既定意义。而通过语法的陌生化来达到陌生化的效果时,诗人往往产生于出一种不同于常人的特殊经验,要把这种特殊经验呈现出来,必须解除现有的语法结构的束缚。它超越日常语言规范的句子,描述出一个规范句子无法描述出来的可能世界。例如江河的《向日葵之一》:潺潺的头发流遍全身。这句诗中,“头发”能像液态一样“潺潺”地“流遍全身”,使读者达到一种陌生化的审美体验。

2新诗主题的陌生化

诗歌的主题多种多样,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入诗。西方的诗歌早已经经历过现代主义进入到了后现代主义时期,诗歌主题的陌生化尤为明显。如里尔克的《豹》,主题的平常化里寓含陌生化,诗人借豹子的处境来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中国新诗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对西方现代派的模仿与学习中发展起来的,中国新诗在学习西方现代派时,也学到了这种主题陌生化的方法。如李金发的《弃妇》,在这首诗里,诗人运用了惯常的象征手法,“弃妇”

文学界·语言研究

只是一个悲慨情感的象征物,是诗人对人生坎坷、悲惨命运的感受的象征。新诗的出现,打破了古体诗词和近体诗词的种种束缚,真正意义上做到诗歌的解放。随着经济的繁荣,网络的出现,为人们的发表园地提供了舞台。诗歌主题的普及,也促使了新诗语言的陌生化。与此同时,也正因为诗歌主题的普及,使得诗人们越来越喜欢用陌生的主题来吸引读者的目光。有的诗人甚至走向一种极端,认为如果不使用一个标新立异的题目就吸引不了读者来阅读诗歌,这种现象当然也值得忧虑。但无论怎样,这种诗歌主题的陌生化是值得肯定的,它为我们诗歌的研究提供了丰富性和多样性。

意象本身并没有特别之处,但是,诗人将这两个意象拼接,于是那些湿漉漉的花瓣便将一束束暗生之光投向幽暗中匆匆逝去的面孔上,从而使我们意识到生命的美丽、脆弱与短暂。中国新诗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如顾城的《我和你》中:垂帘,静静的垂帘/安静着无数无数/黄金的叶片。诗人选取的意象非常平凡普通,却取得了陌生化的效果。

4小结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看到,新诗从语言、主题和意象三个方面进行了陌生化的锤炼,使得诗歌脱离了日常语言,从而具有了吸引读者阅读和品味的魅力。陌生化使得诗歌重新具有了生命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越陌生化的诗歌就是好的诗歌。任何“反语言”的诗歌在诗歌的长河中终究是扎不住根的,是要被泥沙冲走的。我们并不提倡那种艰深晦涩的语言。晦涩的语言会阻碍人们的审美,即使“偶然得之”也不会使读者喜爱,会削减读者的期待视野。诗歌的陌生化要做到自然,不能刻意去追求,任何事物到达极致都会向相反方向发展。准确而适当地运用陌生化,才能使读者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感受达到极致。

3新诗意象的陌生化

意象的选择与精心构思意境直接关系到诗歌质量的优劣。意象是渗透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诗人抒情往往不是直接流露感情,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借景以抒情,托物以言志,言不尽意而立象尽意。所写的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则为主观之“意”。“意”与“象”的完美结合,即为“意象”。诗人们常常创造出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理想与志向。对于诗歌审美而言,意象的创造非常重要,意象的重要性远超其他艺术元素,可以说意象就是诗歌艺术的生命基因。意象是诗歌内在形式与外在形态的交汇点,处于作者审美与读者审美的交叉地带,是作者艺术表现的着力处和读者艺术接受的聚变点,它从根本上控制着诗歌艺术创造与接受的成败。

意象的陌生化并不仅仅体现在意象选取的陌生化上面,还体现在平中见奇,推陈出新等。平常事物的不平常运用,也能带给人新鲜的感觉和深刻的体验。如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湿漉漉的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这两句诗里面的意象是在车站上旅客拥挤着的“面孔”与黑色纸条上鲜艳的“花瓣”,

参考文献

〔1〕孙玉石主编.中国现代诗歌艺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2。

〔2〕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废名.《论新诗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覃兰(1985-)女,湖北恩施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9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

文学界·177·


相关内容

  • 推荐阅读:现代诗歌何以淡出中学校园??吴平安
  • 现代诗歌何以淡出中学校园  吴平安 (2010-01-29 08:12:12) 转载▼ 标签: 现代诗歌 中学校园 杂谈 分类: 语文教学与专业发展 现今中学生所写的记叙.议论.抒情.说明诸文体,都只是文章学意义上的体裁,对其优劣高下的评判有相对客观并易于把握的标准,可是一旦写成诗歌,便由文章学意义 ...

  • 李金发与初期象征诗派
  • (一)"纯诗"概念的提出 1926年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指出,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与表现方式,强调暗示与朦胧. 如果说新月派诗人的"新诗格律化"主张与实践是对早期白话诗的"非格律化"的一次历史的反拨:随着新诗自 ...

  • 为何丧失了对话与沟通的可能?
  • 作者:俞兆平 文艺报 1998年03期 20世纪末的中国诗坛又有点热闹了,但这热闹让人却高兴不起来.走过80年历程的中国新诗,到头来仍是"一个不会醒的梦魇",新潮诗人"自欺欺人",其作品"朦胧"."晦涩"."梦 ...

  • "反诗"二十周年
  • 无论是戴大魏,还是阿吾,抑或那个戴钢,对于我个人来说,值得纪念的日子大多集中在三月.我的生命,我的情感,我的信仰,我的价值的体现,无不与三月七日.三月十四日.三月二十一日.三月二十八日这些"七"的倍数,打上某个立体交叉的蝴蝶结. 因为翻箱倒柜地编辑写二十五年来的所谓处女诗集――& ...

  • 中国早期新诗的象征派
  • 作者:孙绍振 <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 2001年12期 中图分类号:I2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59(2001)05-0085-06 闻一多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笔下居然并不浪漫,公然宣称,"这断不是美的所在",不把美当作追求的目的,相反,却是 ...

  • 新诗写作中的中国乡村经验
  • 中国新诗100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容否定. 中国新诗的灵魂和核心是:自由.这符合人类发展的方向. 中国新诗打破了旧有的锁链,可以自由地表达新生活.并把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元素以诗的方式融入到了全球化的诗意语境中. 100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 ...

  • 中国现代新诗鉴赏教学初探
  • 中国现代诗歌是5月4日新文化之后中西文化的对抗,交流和融合的产物.它不仅继承了唐诗和歌的优良传统,而且吸收了西方文化的优秀元素,特别是象征主义的引入诗歌的审美内涵,它赢得了独特美学观点和精致语言的青睐,并已成为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花园里的精彩作品.但长期以来,由于考试型教育的影响,中国现代诗歌在中学语 ...

  • 中国近代诗歌语言和形式演变试探
  • [ 内容 提要] 首先探讨近代诗歌的先在形式--文言古诗, 考察了其演变的原因; 其次探讨了"诗界革命"在演变中起到的作用及"五四"时白话新诗产生的过程. [关键词] 近代诗歌; 文言古诗; 白话新诗; 诗歌语言和形式 一 早在明代, 诗歌语言和形式变革的内在 ...

  • 文本细读与新诗教育_以徐志摩_沙扬娜拉_解读为范例_赵颖
  • 2012 9·第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TaiYuanUrbanVocationalcollege 总第134期 Sep2012 文本细读与新诗教育 ---以徐志摩<沙扬娜拉>解读为范例 赵颖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太原030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