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知识梳理之王朝的兴衰

中国古代史知识梳理之王朝的兴衰

1. 西周

封邦建国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

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又创作乐舞、 史诗、以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由于铁器、牛耕技术的广泛推广,导致井田制的瓦解,新型地主和自耕农出

现,礼崩乐坏,社会大变革。

2. 秦朝

政治:

中央集权体制:

中央: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嫡长子继承制。

地方:郡县制

经济: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驰道、直道以保证政令的通畅。

文化:统一文字

思想: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外交:修筑长城,外击匈奴,移民戍边

人才的选拔制度:选举制

在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作为(包括郡县制)都是为了中央集权体制而服

务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中央集权体制又为这些政令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秦朝所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古代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有利于封建

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但是秦朝也因为它利用中央集权体制的专权,固守法家的思

想,不审时度势,仍一味重功利、用酷法,滥用民力,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秦朝的灭亡。

3. 汉朝

政治: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中央: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期又有内外朝

地方:郡国并行,汉武帝时期又有刺史制度,推恩令

思想:汉初,黄老思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外交: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河西四郡,外击匈奴,大体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汉武帝时代:

汉初采用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采取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但是,汉初无为而治的政策的,也同时导致了豪族势力的膨胀扩大,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诸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之后,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汉武帝采取了以下措施:

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有意裁制相权,启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与他们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形成内外朝。

采用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以思想上的统一。但是汉武帝的执政原则还是“儒表法里“。

外击匈奴,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派张骞出使西域,通丝绸之路。

东汉后期,刘秀的“柔道”有对贵族官僚和地方豪强妥协的一面,皇权逐渐衰弱,地方豪强势力不断膨胀,土地不断兼并,从而使国家进入分裂割据的状态。

4. 隋唐

政治:三省六部制。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相权与相权之间相互牵

制。但是当时皇权还是受到限制,隋唐时代的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

地方:设立御史台作为监察机构。

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制

科举制度的演变:

始创于隋朝,健全于唐朝,完善与宋朝。唐朝武则天时期增

设武举。宋朝又设殿试,创设了“弥封”、“誊录”等规则制度,以保证科举的公平与公正。明朝有八股取士。

科举的影响:扩大了统治基础,门阀势力得到有效的抑制,地方

上的离心因素逐渐消减,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是我国的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的变革,一直沿用至清末。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丰富的阅历和隋亡的鉴戒使唐太宗善于体察民情,明智地实行了

疏缓刑罚、宽政安民、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日趋安定,生产逐渐恢复。在用人方面,他用人不论资历出身,不计亲疏恩怨,凡有治国安

邦之术都委以重任。

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也令人称道,对各族俊才一视同仁,都予

以信任与重用,使边地各民族纷纷归附,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唐蕃和亲”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在政治上,革除弊端,抑制腐化,精简

机构,裁汰冗官,重用贤臣,鼓励直言极谏,重振清明宽容的贞观之风。经济上,重视生产。出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高度繁荣的景象,后世称之为开元盛世“。

但是唐玄宗再晚年逐渐从先前的英明果断转向昏庸荒怠,导致了

安史之乱,使唐王朝由盛转衰。

对外文化交流:

在唐朝西部疆域设有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管辖当地事物,

并驻军防守,丝绸之路再交通更加安全的基础上趋于全盛。其中,粟特人尤为活跃,成为共同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重要媒介。

作为唐都城的长安,不仅石全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也

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市,在这里东西方文化互相交融,呈现出一副色彩斑斓的图景。

东亚文化圈:

在19世纪西方影响进入之前,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

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也称为儒家文化圈。其中新罗不断派留学生赴中国学习,日本也多次派出遣唐使来中国交流学习。可以说,

东亚文化圈是由于对外的交流而促成的。

5. 宋朝

政治制度:

中央:文官体制: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 的历史教训,建立文官体制,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

杯酒释兵权

地方:设立枢密院,由文官担任枢密使

更戍法,募兵制,内重外轻,重禁军、轻厢军。

在宋朝,相权进一步削弱,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除了设立枢密院外还设三司管理财务,御史台监察。但是在削弱相权的同时,名实分离、叠床架屋的官僚体制,导致官员人数大增,人浮于事;实行的募兵制度,养兵百万,开支庞大,冗兵冗官以及对外的岁币造成了大量的财政开支的冗费,重禁军轻厢军导致了地方兵力的凋敝,最终导致了北宋的“积贫积弱”的现象。可以这么说,文官体制是导致宋朝积贫积弱的罪魁祸首,但是同时也有效地防止了将领分裂割据、拥兵对抗朝廷。

经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东南沿海的造船业的发达, 为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经济上的基础。

辉煌的科学技术

外交:因为西夏的兴起,原本的路上丝绸之路受到阻碍,所以海上丝绸之路得以兴起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6. 元朝

政治: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地方:疆域极其辽阔,盛极一时。

行省制度。除了称为“腹里”的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其余地区分设中书省,派遣官员管辖。

西藏地区有中央的宣政院管理,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 球。

外交:马可波罗访华。让西方人看到了东方的强大,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新航路的开辟。

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实行的不平等的管辖最终成为了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元末的农民起义中脱颖而出的朱元璋最终北上攻灭元朝。

7. 明朝

政治:废除宰相制和中书省,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

内阁制度的建立和厂卫的严密监控。

虽然内阁首辅权重一时,形同宰相,但是从制度上来说,内阁必须完

全按照皇帝的旨意行事的,不得妄自提议、自行其是,所以内阁实质上是皇

权的一组成部分,与前朝宰相不可同日而语。再加上厂卫的严密监控,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外交:明初海禁政策,唯一的途径是由官方控制和垄断的朝贡贸易。朝贡秉承厚来薄往的原则,政治意义大于经济利益。在明代后期,朝廷受到舆论的影响,被迫逐渐开海禁。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对东南地区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

万历时期,耶稣会士利玛窦前来传教,他取汉名,习汉语,穿汉服,尽力迎合中国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争取到了许多地方官员乃至朝廷的支持。

耶稣会士再传播基督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尤其是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具有积极的意义。一些明智之士也认识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明朝中期以后,多数皇帝不理朝政,造成宦官专权的局面,群臣因门户之见而形成的激烈党争,崇祯皇帝的刚愎自用,大清的攻势,社会矛盾的激增,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8. 清朝

政治:军机处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

康熙,为加强皇权,设立南书房,希望对议政王大臣加以钳制,但实际效果不大。

雍正,以应对西北战事为由,在宫内创设军机房,军机处完全秉承皇

帝旨意办事,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物的中央集权机构。军机处的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大臣充任。。

乾隆,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至此,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地方:康熙中期,清兵发兵攻占台湾,设立台湾府。

签订尼布楚条约,规定中俄东段边境。

雍正,中央政府派出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政务,并实行金瓶掣签制。

乾隆,新疆设立伊犁将军。

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商品生产的发展促使各地商业日臻繁荣。

文化:康、雍、乾三朝对文化事业也十分重视,大型图书的修订编撰,成绩尤为显著。乾隆时,编成四库全书。

竭力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对知识份子的思想钳制空前眼里。禁止学者开设书院、集会结社。大兴文字狱,销毁一切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

外交:

为了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颁布“迁海令”,限制民间海外贸易,,康熙中期由于局势趋于稳定,下令取消海禁,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而到了乾隆时,因为统治者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态,逐渐走上闭关锁国的道路,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再广东的十三行通商,而且必须遵守种种限制。 早期的西学东渐也因此消失。

中国古代史知识梳理之王朝的兴衰

1. 西周

封邦建国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

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又创作乐舞、 史诗、以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由于铁器、牛耕技术的广泛推广,导致井田制的瓦解,新型地主和自耕农出

现,礼崩乐坏,社会大变革。

2. 秦朝

政治:

中央集权体制:

中央: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嫡长子继承制。

地方:郡县制

经济: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驰道、直道以保证政令的通畅。

文化:统一文字

思想: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外交:修筑长城,外击匈奴,移民戍边

人才的选拔制度:选举制

在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作为(包括郡县制)都是为了中央集权体制而服

务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中央集权体制又为这些政令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秦朝所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古代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有利于封建

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但是秦朝也因为它利用中央集权体制的专权,固守法家的思

想,不审时度势,仍一味重功利、用酷法,滥用民力,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秦朝的灭亡。

3. 汉朝

政治: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中央: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期又有内外朝

地方:郡国并行,汉武帝时期又有刺史制度,推恩令

思想:汉初,黄老思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外交: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河西四郡,外击匈奴,大体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汉武帝时代:

汉初采用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采取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但是,汉初无为而治的政策的,也同时导致了豪族势力的膨胀扩大,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诸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之后,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汉武帝采取了以下措施:

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有意裁制相权,启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与他们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形成内外朝。

采用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以思想上的统一。但是汉武帝的执政原则还是“儒表法里“。

外击匈奴,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派张骞出使西域,通丝绸之路。

东汉后期,刘秀的“柔道”有对贵族官僚和地方豪强妥协的一面,皇权逐渐衰弱,地方豪强势力不断膨胀,土地不断兼并,从而使国家进入分裂割据的状态。

4. 隋唐

政治:三省六部制。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相权与相权之间相互牵

制。但是当时皇权还是受到限制,隋唐时代的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

地方:设立御史台作为监察机构。

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制

科举制度的演变:

始创于隋朝,健全于唐朝,完善与宋朝。唐朝武则天时期增

设武举。宋朝又设殿试,创设了“弥封”、“誊录”等规则制度,以保证科举的公平与公正。明朝有八股取士。

科举的影响:扩大了统治基础,门阀势力得到有效的抑制,地方

上的离心因素逐渐消减,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是我国的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的变革,一直沿用至清末。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丰富的阅历和隋亡的鉴戒使唐太宗善于体察民情,明智地实行了

疏缓刑罚、宽政安民、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日趋安定,生产逐渐恢复。在用人方面,他用人不论资历出身,不计亲疏恩怨,凡有治国安

邦之术都委以重任。

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也令人称道,对各族俊才一视同仁,都予

以信任与重用,使边地各民族纷纷归附,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唐蕃和亲”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在政治上,革除弊端,抑制腐化,精简

机构,裁汰冗官,重用贤臣,鼓励直言极谏,重振清明宽容的贞观之风。经济上,重视生产。出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高度繁荣的景象,后世称之为开元盛世“。

但是唐玄宗再晚年逐渐从先前的英明果断转向昏庸荒怠,导致了

安史之乱,使唐王朝由盛转衰。

对外文化交流:

在唐朝西部疆域设有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管辖当地事物,

并驻军防守,丝绸之路再交通更加安全的基础上趋于全盛。其中,粟特人尤为活跃,成为共同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重要媒介。

作为唐都城的长安,不仅石全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也

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市,在这里东西方文化互相交融,呈现出一副色彩斑斓的图景。

东亚文化圈:

在19世纪西方影响进入之前,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

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也称为儒家文化圈。其中新罗不断派留学生赴中国学习,日本也多次派出遣唐使来中国交流学习。可以说,

东亚文化圈是由于对外的交流而促成的。

5. 宋朝

政治制度:

中央:文官体制: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 的历史教训,建立文官体制,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

杯酒释兵权

地方:设立枢密院,由文官担任枢密使

更戍法,募兵制,内重外轻,重禁军、轻厢军。

在宋朝,相权进一步削弱,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除了设立枢密院外还设三司管理财务,御史台监察。但是在削弱相权的同时,名实分离、叠床架屋的官僚体制,导致官员人数大增,人浮于事;实行的募兵制度,养兵百万,开支庞大,冗兵冗官以及对外的岁币造成了大量的财政开支的冗费,重禁军轻厢军导致了地方兵力的凋敝,最终导致了北宋的“积贫积弱”的现象。可以这么说,文官体制是导致宋朝积贫积弱的罪魁祸首,但是同时也有效地防止了将领分裂割据、拥兵对抗朝廷。

经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东南沿海的造船业的发达, 为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经济上的基础。

辉煌的科学技术

外交:因为西夏的兴起,原本的路上丝绸之路受到阻碍,所以海上丝绸之路得以兴起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6. 元朝

政治: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地方:疆域极其辽阔,盛极一时。

行省制度。除了称为“腹里”的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其余地区分设中书省,派遣官员管辖。

西藏地区有中央的宣政院管理,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 球。

外交:马可波罗访华。让西方人看到了东方的强大,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新航路的开辟。

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实行的不平等的管辖最终成为了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元末的农民起义中脱颖而出的朱元璋最终北上攻灭元朝。

7. 明朝

政治:废除宰相制和中书省,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

内阁制度的建立和厂卫的严密监控。

虽然内阁首辅权重一时,形同宰相,但是从制度上来说,内阁必须完

全按照皇帝的旨意行事的,不得妄自提议、自行其是,所以内阁实质上是皇

权的一组成部分,与前朝宰相不可同日而语。再加上厂卫的严密监控,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外交:明初海禁政策,唯一的途径是由官方控制和垄断的朝贡贸易。朝贡秉承厚来薄往的原则,政治意义大于经济利益。在明代后期,朝廷受到舆论的影响,被迫逐渐开海禁。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对东南地区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

万历时期,耶稣会士利玛窦前来传教,他取汉名,习汉语,穿汉服,尽力迎合中国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争取到了许多地方官员乃至朝廷的支持。

耶稣会士再传播基督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尤其是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具有积极的意义。一些明智之士也认识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明朝中期以后,多数皇帝不理朝政,造成宦官专权的局面,群臣因门户之见而形成的激烈党争,崇祯皇帝的刚愎自用,大清的攻势,社会矛盾的激增,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8. 清朝

政治:军机处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

康熙,为加强皇权,设立南书房,希望对议政王大臣加以钳制,但实际效果不大。

雍正,以应对西北战事为由,在宫内创设军机房,军机处完全秉承皇

帝旨意办事,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物的中央集权机构。军机处的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大臣充任。。

乾隆,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至此,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地方:康熙中期,清兵发兵攻占台湾,设立台湾府。

签订尼布楚条约,规定中俄东段边境。

雍正,中央政府派出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政务,并实行金瓶掣签制。

乾隆,新疆设立伊犁将军。

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商品生产的发展促使各地商业日臻繁荣。

文化:康、雍、乾三朝对文化事业也十分重视,大型图书的修订编撰,成绩尤为显著。乾隆时,编成四库全书。

竭力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对知识份子的思想钳制空前眼里。禁止学者开设书院、集会结社。大兴文字狱,销毁一切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

外交:

为了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颁布“迁海令”,限制民间海外贸易,,康熙中期由于局势趋于稳定,下令取消海禁,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而到了乾隆时,因为统治者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态,逐渐走上闭关锁国的道路,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再广东的十三行通商,而且必须遵守种种限制。 早期的西学东渐也因此消失。


相关内容

  • 观看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心得3篇
  • 观看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心得3篇 鉴史问廉观后感心得体会(一) --王保仁 按照市委的统一安排,我于1月9日至16日,观看了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看完之后,历史的一幕一幕开始在我脑海中清晰的展现出来,同时廉洁从政的钟声也不断在我耳边响起,可谓感慨颇多 ...

  • 世界中古史教学大纲
  • 世界中世纪史教学大纲 李静平 [说明]<世界中世纪史>是历史系历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是世界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介于世界上古史和世界近代史之间,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一门课程.其主要内容是阐述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形成的原因及其相互交往的形式,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后果和影响:阐述外国封建制度的 ...

  • 历史与社会八上知识要点
  •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一. 古代埃及: 1. 埃及的兴衰:公元前3500年,尼罗河逐渐形成几十个最初小国. 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初步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 公元前15世纪,成为地跨欧亚国家. 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所灭. 公元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一部分 2埃及的 ...

  • _红楼梦_主旨精神论析
  • 第10卷第3期Vol.10No.3潍坊学院学报 JournalofWeifangUniversity2010年6月Jun.2010 <红楼梦>主旨精神论析 徐庆东 (潍坊学院,山东 摘 潍坊 261061) 要:<红楼梦>是一部人文小说,是中华五千年独特文化发展的特殊结果.它 ...

  • 圆明园看历史兴衰
  • 从圆明园看国运兴衰 学生姓名: 1. 摘要:通过对圆明园这一历史遗迹的考察,以各时期中国的财政状况为切入点,探究中国国力的兴衰,并进一步印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 关键词:圆明园,财政,国运,清朝,民国,新时期,社会制度 3. 主体部分: 引言:圆明园的兴衰际遇,实际上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自清 ...

  • 教师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 教师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教师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一) 吏治不清,浊浊尘世:吏治一清,清平盛世.郦波教授的一句精辟总结,令人警醒与深思.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雷霆惩腐的大背景下,纪录片<鉴史问廉>跳出被地域.时间.空间局限的当下,以其独有的历史观和厚重感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 ...

  • 同步解析第四课
  • 同步解析:七年级上册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点击数:1101 次 录入时间:2008-8-30 21:56:00 编辑:新教案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1)夏朝的建立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 ...

  • 高二历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与小农经济复习学案
  • 高二历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与小农经济复习学案 一. 主干梳理 (一)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中国农业的起源⎪ (1)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 ⎪⎩ 的国家. (二)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并将其逐渐推广 ...

  •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 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专题复习 一.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以及特点 (一)多源发展: 1. 南北格局的起源:北方黄河流域:南方长江流域 2. 三个重心的演变:关中:黄河中下游(中原):江南 意义:文明的标志:大国形成:以农为主体:造福苍生 (二)多元结构 1. 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的三种类型: ①国有制,又分为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