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关于黑陶有这样的定语:“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磬、亮如漆”。“薄如纸”是形容龙山出土的蛋壳陶其陶体如同纸一样薄,有其真实的一面,“声如磬”是说陶在烧制后有一定的硬度,经过弹击会发出相对清脆的声音,但镂空充分的陶,由于弹击后声音从镂空部分孔中散掉,所以不会发出“如磬”之声,但可感受到陶的硬度。而“硬如瓷、亮如漆”则未免言过其实。从硬度上讲,陶与瓷是有明显区别的,其区别之一是制作原料的不同,陶器多为粘土所制,质地结构不够紧密,透气性强是其特点,瓷结构较紧密。二是烧制温度不同,陶器烧制温度一般在800—900度之间,有些硬陶烧制温度也仅在1000度左右,瓷则在1200度以上到1400度左右,工业用瓷烧制温度更高。由于烧制温度不同,陶与瓷硬度明显不同,因此,“硬如瓷”用语不够准确。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其个性特点,陶器硬度不及瓷器,但瓷器的透气性能也不及陶器,二者各有用处,从使用看也各有优点 ,既然二者不可相互替代,为什么一定要以已之短比他人之长呢?“亮如漆”或叫“明如镜”更是不知从何而来,据有关人员考证,龙山黑陶表面似乎涂一层类似树脂的物质,表面较光亮,而为何要涂一层东西至今无定论。陶与瓷视觉上的不同在于瓷明如镜,原因在于表面有一层釉,陶器由于陶土质地松散表面不施釉因而没有“亮如漆”或“明如镜”的条件,特别是经过渗炭工序后,大量炭粒子渗入陶体及表面,呈乌黑亚光是其本性,只有施釉的陶器和烧后抛光的建水紫陶才有明如镜的特征,不施釉的陶何来的“亮如漆”、“明如镜”?也正因为追求这种“明如镜”,大部分制陶者盲目地把黑陶表面涂上鞋油,造成表面“明如镜或亮如漆”,更有甚者,将沥青涂在陶表面经过低温烧制,使沥青渗入陶体,使表面有一定的光亮,凡此种种使目前的黑陶制作误入歧途,这就象一个本来美丽的少女,一定要隐去自然之美,化重妆效仿她人,以假乱真,湮灭了自身的天生丽质。
被誉为“土与火文明的诠释,力与美的结晶”。最著名的黑陶当属山东的龙山黑陶和浙江的良渚黑陶。这两个地方是黑陶的发源地。山东龙山文化陶器中制作最为精美的当属黑陶。黑、薄、光、纽为黑陶的四大特点。黑陶在烧制时采用了封窑烟熏的渗炭方法,器表呈现出深黑色光泽。它表面磨光,朴素无华,纹饰仅有少数弦纹、划纹或镂孔。龙山黑陶中,蛋壳黑陶又是极品中的极品。蛋壳黑陶以“薄”著称,是一种薄胎黑陶,漆黑乌亮,薄如蛋壳,反映了当时高度发展的制
陶业的水平。蛋壳黑陶以素面或磨光的最多,纹饰较少,主要有弦纹、划纹和镂孔等几种。器形较多,主要有:碗、盆、罐、瓮、豆、单耳杯、高柄杯、鼎等,还有鬲。龙山文化鬼脸式鼎腿、圆环状鼎足最有特色,为其他文化所罕见。良渚黑陶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良渚文化比龙山文化更为久远,约公元前3300年~前2250年。良渚黑陶与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相似但有自身的特点。良渚文化的陶器,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一般器壁较薄,器表以素面磨光的为多,少数有精细的刻画花纹和镂孔。圈足器、三足器较为盛行。代表性的器形有鱼鳍形或断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节形把的豆、贯耳壶、大圈足浅腹盘、宽把带流杯等。掀起的时尚收藏风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文物和工艺美术制品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黑陶多被奴隶主和贵族们所利用,他们用于装饰宫殿、点缀厅堂,成为夸耀富有、显示地位和等级的标志,而在民间却少有问津。新中国成立后,黑陶艺术得到了重视。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梁德明对记者说:国家规定,解放后出土的黑陶文物,不允许被拿到公开市场上去拍卖。不过事实上,黑陶文物在民间的古董集市上一直有流通。解放前出土的黑陶文物,国家也是允许被拿出来拍卖的。虽然在国内,目前黑陶的收藏还没有像字画等藏品一样火热,但黑陶文物的升值潜力,在国外的拍卖场上可见端倪。黑陶文物在国外没有拍卖的限制,市场非常火爆,身价动辄百万。河南洛阳专门研究、收藏、制造黑陶的大师索望说:“黑陶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特殊的含义,成为人们追求时尚、彰显财富的象征。”近年来,出于对一种古文明的追求和一种心灵的享受,黑陶的收藏逐渐时兴,成为藏家的新宠。黑陶造型端庄凝重,它的图案深藏玄机,它的黑色在心理学上的联想“可以当做温暖、覆盖、藏身之所和舒适”(【美】卡洛琳•M•布鲁墨:《视觉原理》) ,黑陶艺术品往往给人带来凝重安适的感觉,它给人带来一种宁静致远的享受,代表着一种壮美和崇高的人格。因此,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收藏一两件黑陶制品,可以获得一份宁静的心境,这也是黑陶收藏在近年风生水起的根源。实用型的文物黑陶历经几千年的长埋,存世的已经十分罕见,渐渐被收入博物馆进行保护,当然,也有部分“沧海遗珠”遗落民间,这些便成为现在黑陶收藏家收集黑陶文物的主要渠道,圈内人的互相交流也是另外一种收集渠道。目前市场上充斥着各种仿制的现代黑陶工艺品,其做工十分精美,价格也不菲,甚至能拍出十几万的高价。去年5月,陕西有人从
洛阳以18万的价格收藏了一尊腾空而起的黑马,而一个刚出炉高不足30厘米的黑陶豆(古时盛熟食的一种容器) ,在市场竟标出19万元的天价,福建、广东等地不断有人前来要收藏此“豆”。但梁德明先生说,真正的收藏家是不收藏这些工艺品的,因为它们只是仿制品,远远不及真品那样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做工精细几无作伪黑陶的制作工艺尽管在几千年前已经被先人掌握,但也许是它的工艺偏于繁琐复杂,或是传播区域太小,致使这种技术失传。经过专家学者的研究探索,才在上世纪80年代破译了黑陶的制作工艺。梁德明先生说,由于黑陶做工精细,不容易被仿制,所以,目前市场上基本上没有伪造的赝品,因为伪造的赝品在色泽、沧桑感等方面都达不到真品的效果。黑陶出现在彩陶等其他陶瓷制品之后,因为其制作工艺难度比红陶、灰陶和彩陶要高得多。黑陶之所以会呈黑色,是因为温度控制的关系,黑陶的烧制温度在800摄氏度到900摄氏度之间,超过或者低于这个温度,都烧不出黑色的效果。如果超过这个温度,烧制出来的颜色就是红的,低于这个温度则呈白色。黑陶的装饰特点虽然简单质朴,不加装饰或少加装饰,但要制出一件美观典雅的黑陶可是要下一番工夫。除薄制、打磨、单色、加陶衣等各种不同的装饰方法,还在陶器上运用划纹、压纹、印纹等。并且陶器的提梁、耳、鼻、纽等附加部分颇具匠心。最常见的情况是陶器上的附件往往压成平行的条纹,或加以变化,器身很单纯而提梁部却十分精巧。此外,镂孔也是一种装饰方法,是龙山陶器所特有的,主要用于鼎足与豆足上。至于黑陶表面呈现的光亮,则是陶坯制成后尚未干透时,用鹅卵石或兽骨制成的光滑工具在上面打磨的结果。打磨不仅使胎体表面高低不平的结构填平补齐,而且让原料中的云母片、石英等物质的颗粒平行排列于坯体表面,这些矿物颗粒有反光作用,平行排列就可以减少光线的散射,增加光线的平行反射,因而出现光泽,所以黑陶表面熠熠发亮。市场上常见的劣质黑陶,可能做工雕刻方面也很精细,但不属于收藏型的黑陶。判别黑陶制品的优劣,可以看其是否掺水,优质的黑陶不会掉色,而劣质黑陶则一洗就掉色。对此,秦源陶艺制作中心的郑康淳先生介绍,虽然黑陶的“熏烟渗碳”技术已经得到破译,但能够真正掌握这项工艺的厂家却凤毛麟角,导致市场上黑陶质量参差不齐。真正的黑陶用湿布越擦越亮,而劣质的黑陶只要用湿布一擦就会掉色。另外,纯正的黑陶图案全部是烧完雕刻的,精致、细腻、栩栩如生,而劣质黑陶上的图案是用色彩画上的,相对粗糙且容易掉色。
黑陶的价值判断实用型的黑陶多为出土文物,举世罕见,不允许在市面上拍卖,但民间也不乏有黑陶文物藏品。一般来说,品相良好、形状特别且带有氏族图文的黑陶较为珍贵,价位一般在万元以上。现在收藏市场上看到的多是现代黑陶工艺制品。目前,黑陶的价位还不是很高。一般普通的大器型的黑陶,市场价位在千元以上,普通器型的价位在几百元钱。因此,黑陶未来的升值潜力还很大。鉴别黑陶制品的收藏价值,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一看造型。造型是鉴别黑陶收藏价值的第一位。梁先生说,黑陶的各种造型或者代表一种身份地位,或者代表一种特定的文化内涵。比如黑陶中的鸟形壶,是代表氏族的图腾。二看品相。这些在当时用来作为器皿的实用型黑陶制品,在贵族死后通常用来作为陪葬品,历经四五千年的掩埋,受到地层的叠压、器物与泥土黏在一起,出土几乎无完物,因此,品相成了黑陶价值鉴别的第二要素。三看图文。有些黑陶上还雕刻有当时的一些图文,有的代表氏族的图腾,有的则是一些原始文字。黑陶艺术的几何图案可以追溯到仰韶半坡时代的彩陶艺术,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转向抽象的符号,这种几何图案的原始物象,如蛇衍化为龙,鸟衍化为凤以及蛇衍化为鱼,表现了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并逐渐转化为带有韵律的线条。这些带有特定含义的图文,增添了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四看做工。古代黑陶制品的厚薄,反映了它的特定含义,薄如蛋壳的黑陶制品,是先人为祭祀和殉葬而精心制作的。学者表示,到目前为止,黑陶中最为珍贵的数山东出土的“高柄镂空蛋壳陶杯”,此杯无釉而乌黑发亮,胎薄而质地坚硬,其壁最厚不过1毫米,最薄处仅0.2毫米,重仅22克,其制作工艺之精,堪称世界一绝。而现代工艺品则以其工艺的精细程度来决定陶器的价值。现在的工艺品陶器多是从雕工、刻工上下功夫。一件好的作品,装饰和造型非常吻合,气势上一气呵成,线条十分流畅,肌理的处理上也十分到位。
传统的制陶工序并不是简单的捏泥巴过程。在选定陶土以后还得对其进行加工,即根据陶土的粘性人为地加进羼和料,改进陶土的成型性能,保证陶坯在高温焙烧时不开裂,不变形,提高陶器制作的成品率。配制好的陶原料还要经过粉碎,
这样有利于在坯体在受热过程中各种物理化学反应的进行,以便烧成并获得致密的结构,减少坯体的气孔率,增强胎体烧成后的强度、硬度和比重。捏练和陈腐是原料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古代捏练坯泥的方法,或者用人工足踩,手搓;或者用牲畜踩踏、石碾烂。经过捏练的泥制,为增加粘性,提高可塑性,还要进行陈腐,据陶工介绍陈腐的时间越长越好。仰韶文化的彩陶和龙山文化的黑陶,胎质细腻,就是经过长时间的陈腐处理过的。
制陶原料选定配制后,这就进入制陶工艺的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成型。我国古代成型方法包括人工成形、轮制等。手工成形可分为(一)是捏塑法,一般适用于小件陶器;(二)模制法,就是将泥料放入有形状的模子里,待半干时取出而制成陶坯的过程,是一种较原始的制陶方法,适用于特殊器物来采用局部模制法,如龙山文化中的圆锥形陶模作为袋形足的内模,现在台湾高山族至今还保留有这一种成形方法;(三)泥条盘筑法也叫泥条圈注法、泥条盘筑法或泥条泥成法等,这是一种原始的陶器成形方法,先将泥拉长成条状,按器型大小将泥条圈起来,一层一层地叠上去,然后用拍子拍打,使之成形。用这种方法制成的器物,内部往往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给人以古拙感。这种方法在新石器时代都已在使用。
轮制是古代较为进步的一种制陶工艺。它是将原料放在转动的陶轮上,利用其快速旋转的力量,用提拉的方式使之成形。它的特点是器形规整,厚薄均匀,陶壁表里普遍有平行密集的轮纹,器底往往有线割的偏心纹。这种工艺大体出现于大汶口文化晚期,兴盛于山东龙山文化时期。
陶器坯体成形以后,还要进行修饰:首先,湿手抹平;从作坯体开始,就蘸水往上抹,使坯面不致过早因干燥而裂,同时可使坯表面平整并且可接合缝条,填补毛坯空隙。但不宜蘸水太多,否则会使泥坯软塌;其次是拍印,这样使坯体整体结实有纹饰,分段用的器物也在这一过程加以粘接修饰的,用拍子打光,使高低不平的坯体表面填平补齐,并使泥料中的片状矿物平行于坯体表面,增加光线的平行反射,减少散射,进而出现光泽。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彩绘进行坯体装饰。
在制陶过程中,完成坯体成形和修饰之后,还不算成品,还得进行焙烧。陶器烧
制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人们对火候的掌握,陶窑的发明是人能在较高的技术水平上控制火候的表现,但考古资料来看,最原始的焙烧方式可能是露天架火焙烧,目前所见的陶器大多是在陶窑内烧成的。
最初是:
石英和长石. 但有机质被氧化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因而陶器结构表面,孔隙较多,相比较而言也容易破裂。
后来是" 釉" 。" 釉" 是一种硅酸盐。将" 釉" 涂在陶坯表面之后焙烧出的陶器,就达到了像玻璃那样的光洁度。" 釉" 中加入颜色各异的金属氧化物,烧制出的陶器,便显示出丰富的色彩。我国商代时出现了内外涂饰的陶器。唐代" 唐三彩" 把我国古代制陶技艺推向了顶峰。经化学分析得知,彩陶所使用的颜料,主要成分为:红色--辰砂、铅丹;白色--铅白、高岭土;褐色--赭石;黑色--木炭粉。
瓷器是陶器的高级形式。陶器吸水、不透明、质地粗糙;而瓷器不吸水、半透明,质地细密。从物理学及化学角度分析,原料釉是区别陶器与瓷器的要素。制陶的原料陶土含有较多的氧化铁,而制瓷的原料瓷土(高岭子)虽含氧化铁,但含氧化铝较多。生产瓷胎所用的粘土,不同于陶胎所用的粘土,是一种由高岭土、石英、长石所混合而成的特殊粘土。釉彩是瓷器区别于陶器的重要特征。烧结后的釉为硅酸盐,也就是玻璃。釉料主体是硅酸盐,另加盐基作媒熔剂,盐基起降低温度,调节酸度作用。釉内酸度大小,直接影响釉的熔融和色彩。釉彩中的着色剂主要含有铁、铜、钴、金、锑等。釉熔融着色金属的能力,含酸高时则弱,而含酸低时反而强。其中Al2O3是两性氧化物,在不同条件下,起酸或碱作用。釉料中硅酸盐的来源是草木灰和长石。
谱写凝固乐章的“黑陶”人
——记绥棱黑陶工艺美术师侯力平、陈艳梅夫妇
□本报记者 高晶
近日,记者在绥棱见到了侯力平、陈艳梅夫妇。一见面三句话不离本行,侯力平拿着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品的图册,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他们参展的黑陶展品。他兴奋地说,他们公司参展的彩陶和黑陶展品在世博会上受到了国内外观众异乎寻常的欢迎,特别是省领导来到他们的展台,饶有兴趣地观看了他们的展品,并对他们的艺术成就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和很高的评价。他激动地表示,今后要下更大的力气、投入更多的精力,锲而不舍地做好绥棱黑陶的研究和生产工作,用根植黑土地的艺术作品反映当代的形势,用艺术作品来感染广大人民群众。
回顾多少年来他与妻子共同创业的历程,他有更多的感慨,是根植于绥棱这片黑土地,是在与妻子的共同努力下,两人付出了许多常人不能体会的辛劳,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办出这样一个工艺美术企业,生产出许多感染人的陶艺艺术品。他说,正是由于自己孜孜不倦的对艺术的追求,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更加充实,更加火热,他将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社会,奉献给艺术,奉献给绥棱这片土地。
艰苦的创业历程
陶发展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黑陶也因历史悠久、做工精致、造型优美,被中外史学家称为“原始文化的瑰宝”。绥棱作为中国现代黑陶的发祥地,至今已有近百年生产制造黑陶的历史,绥棱黑陶艺术被文化部确认为“中国现代黑陶第一窑”。中国现代黑陶,即绥棱黑陶的创始老一辈人,经过近40年的苦心钻研,终于成功掌握了黑陶生产制作过程中最复杂、最关键的“熏烟渗透碳”技术,即通过将烟中的碳料渗入胚体而使之变成黑色,使黑陶呈现出神秘、凝重、古朴的特点,最终达到“黑如漆、明如镜、硬如瓷、声如磬”的境界。在制作工艺上,采用纯手工制作的方式,吸收了剪纸、木雕、刺绣等民间工艺的造型,根据陶瓷工艺的特点把透雕、刻花、压线、戳花等方法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绥棱黑陶整体和谐、结构清楚、层次分明、变化有致的艺术风格。几十年来,绥棱黑陶始终遵循艺术与实用、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舍弃浮华琐碎,追求古朴自然,大胆创造,推陈出新,所生产的黑陶艺术品造型新颖而迥异,颜色纯正而凝重,
风格多变而不俗。绥棱黑陶同景德镇瓷器、宜兴陶器、铜官陶器等23种著名瓷器并列,足以看出绥棱黑陶在中国陶器中的地位。
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绥棱黑陶进入了繁盛时期。主要生产企业是绥棱工艺美术陶器厂,有技术工人近300人,年产黑陶产品近10万件,年最高销售额曾达400万元,按在市场价值估算,年销售额近5000万元。当时生产的主要品种有单层、双层、三层、四层等多种类型;表现风格有透雕、浮雕等,尤以多层透雕工艺著称于当世,这也是绥棱黑陶区别于其他品种的主要艺术特点之一;花纹图案以圆光、六角开光为主,以方开光、半开光为辅,有梅、兰、竹、菊、松、龙、凤、图腾、吉祥纹饰等纯民间图案近百种;品种有坛、罐、缸、瓶、文化艺术用品、十二生肖珍藏品、壁挂、挂盘和雕塑等200余种。产品远销英国、日本、波兰、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阿根廷、新加坡、韩国、香港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64年,绥棱黑陶在首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展出,周恩来总理对陪同的外贸人员赞誉说“黄土换黄金,何乐而不为”;1977年10月,绥棱黑陶进入北京,8个黑陶花盆摆放在毛主席纪念堂瞻仰厅,2个黑陶花瓶摆放在人民大会堂入口大厅;1979年,绥棱黑陶在上海第二届中国陶瓷博览会上被评为“中国陶瓷十大品牌之一”;1983年,黑陶通雕花缸荣获国家轻工业部颁发的“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奖;同年,绥棱被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确定为工艺品出口生产基地。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中央通过拨乱反正,国家全面转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复苏期,社会各项事业进入百废待兴,绥棱的黑陶产业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曾经多年销声匿迹。近年来,绥棱县委、县政府大力扶植,试图恢复这一艺术产业。侯力平与妻子自小都喜欢艺术,他们对陶有着特别的偏爱。2006年,侯力平与妻子陈艳梅在开了几年饭店有了一定原始积累的基础上,本着挽救这个产业以及发扬传承绥棱陶文化的理想激励下,将原始积累的60万元钱投入到制陶行业上,与合资人创办了绥棱黑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开始了绥棱陶黑陶文化艺术的研究和生产。2006年6月,陈艳梅租赁原工艺美术品厂“四处漏雨”的老厂房,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初始,需要大家恢复对制陶行业的信心,为此,他
们找各级领导、找主管部门,争取帮助,争取支持。渐渐的,大家理解了他们做出的努力,为难情绪和顾虑打消了,大家的思想统一了,关注这项事业发展的人越来越多了。黑陶这项艺术产业也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原省长张左己、省委宣传部、省工艺美术协会乃至绥化市委领导多次来绥棱视察指导黑陶生产,省有关部门还给予这项产业政策和资金的扶植。
创业初始,事事艰难。黑陶纯手工制作的工艺决定了“技术人员”是关键,但是,原有的老技师有的外出创业,有的迁居异地,有的改行另谋生计。为了把这些老工人请回来,他们与合伙人商量,逐人拜访,耐心做工作,终于把几个老技术工人请了回来,可以开工了。俗话说的好:“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冬去春来,在他们的努力下,经过反复的研究,多次的实验,终于烧制出了黑如漆、声如馨、硬如瓷的黑陶。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这第一窑黑陶的成功,它还原了历史,公司也从此走上发展壮大的历程。2008年,侯力平夫妇注册成立了绥棱陶源陶文化艺术开发有限公司,现在企业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车间500平方米,新建了展厅600平方米,2010年又新建一层生产车间。
公司自成立以来,在各级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产品已由最初的简单生产工艺和产品,逐渐发展到生产有较高艺术水准的艺术品,他们领导的绥棱陶文化科学研究所的作品已多次获奖,其中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奖就有4次,二次金奖、二次银奖;获省级工艺美术大奖银奖、铜奖6次(包括论文);发表学术论文4篇。由侯力平著的黑龙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民间艺术丛书首卷《绥棱陶艺》已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目前,该企业已经成为当地经营规模最大、生产技术最领先、产品艺术价值最高的企业。
锲而不舍的艺术追求
人们说,追求艺术的事业是最有魅力的事业,也是最有成就的事业。侯力平与妻子陈艳梅在发展黑陶艺术上坚持钻研和创新,锲而不舍进行艺术追求。他们在黑陶工艺的研究上,没有停留在当时的现状上,他们继承了前辈艺人的艺术成果,并进行潜心深入的研究,实现了艺术上的创新,较好地解决了绥棱黑陶制作
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当前,侯力平所在公司产品已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特点,他们大力发展镂空陶、雕塑陶,研制成功了紫陶和黄陶。从全国各地陶的生产情况看,绥棱陶土进行镂空最好,是其他省不可比拟的,这是绥棱陶最大的特点。发展雕塑陶,雕塑结合镂空,创造出了新品种。目前,企业已成功生产研制出的紫陶、黄陶,紫陶是通过窑变产生彩色陶,这在全国还是首创。他们还发展彩陶新品种,现在已成功地研制出了仿古陶、现代彩陶及山水鱼彩陶等,填补了绥棱制陶的新品种;他们成功研制并生产的黄陶,黄色典雅纯正,显得很高贵,硬度较强,是新的艺术品种;目前,他们正在研究试制高温陶,力争在绥棱制陶行业开创现代陶艺的先河。
绥棱陶源陶是由侯力平领导绥棱陶源陶文化艺术开发有限公司,在继承绥棱陶工艺基础上,研制出新的绥棱本色陶。绥棱陶是由中国现代陶发源地绥棱县制陶创始人寇华林研究发明后,经几代人和刘家弟、杨永善等诸多艺术家学者的精心培育而成就的纯民间手工艺术。在认真总结和吸收前辈和同行的经验基础上,侯力平带领公司员工在继承绥棱本色陶传统工艺基础上,更加突出绥棱本色陶的特点,除保留原有的红陶、黑陶特色外,又研究使用绥棱特有的五种陶土,科学配方,创新烧制渗炭技术,新研制出彩陶、紫陶、黄陶、灰陶等新的艺术品种,并在透雕图案、雕刻方法、浮雕等一系列内容上进行创新,突出绥棱本色陶的最大特点。他们在制作工艺上,坚持取当地陶土做原料,保证手工绘制、雕刻,采用原始方法,以柴草为原料古法烧制及渗碳方法,保证陶器绿色环保无害,保持陶中含有的部分活性炭成分,进而起到吸附有害物质、净化环境、调节湿度等作用。在陶源陶的研发过程中,他与妻子亲自主持开发工作,进行市场调研,在专家指导下,又亲自整理技术资料进行研制。经过不懈的努力,这些产品作为绿色环保艺术,先后都已投入批量生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产品销往国内各大城市。
侯力平还坚持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填补了老一辈艺人局限于陶艺工艺研究,而缺乏理论探索和文字记录整理的缺陷。他努力钻研制陶的理论知识,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剪纸艺术与陶文化关系的论文,并获得了国家级金奖、银奖。他
还结合多年制陶的实践经验,结合绥棱当地的实际,写出了《试论绥棱陶土的特色》的论文,受到了专家的肯定。
多方展现的艺术成果
侯力平1975年开始学习绘画,深入研究学习山水画三十多年,作品多次获群星奖、银奖等,作品曾被《中国书画》、《中国中青年美术家作品选》、《中国当代美术家作品选》、《中国书画艺术家》、《中国书画报》发表并出版。他利用多年的国画绘画功底,努力在作品的艺术性与感染力上下功夫,近年来,他与妻子的艺术作品硕果累累,双获丰收。他设计的“龙球瓶”获2008年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百花杯”银奖。专家对这件作品点评是:“这是一件设计精美的作品,是绥棱陶文化艺术的一件代表作。在设计理念上,作品器型采用了方圆型,展现古代天圆地方思想,造型大气。圆,是中国道家通变、趋时的学问;方,是中国儒家人格修养的理想境界。圆方互容,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圆形有柔和圆满之美,方型有工整方正之美,方和圆体现了刚与柔的完美结合。两条龙造型生动流畅,龙鳞鳞片较大,使龙显得有气势;龙珠设计采用了如意图案加上火纹,多层透雕,寓意龙珠是一件有神奇魔力,让人心想事成,万事如意的宝物。整件作品设计高浮雕结合透雕,既有浮雕的立体效果,形象生动,又有透雕的玲珑,使作品高贵典雅。作品在材质上,选用绥棱当地特有陶土,制作方法是纯手工制作,采用了拉型、雕塑、雕刻、抛光、自然干燥、柴草渗碳方法烧制,色泽古朴自然,是纯正的绥棱本色陶,与目前全国市场上到处是打鞋油、涂沥青的黑陶作品相比,是具备真正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这说明此件作品在2008年获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百花杯”银奖不是偶然的。
此外,2007年与他人合作设计的《二龙戏珠》获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百花杯”银奖,被中国收藏家协会评为2008年中国收藏家喜爱的工艺美术大师;2009年《浮雕龙系列》作品获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中艺杯”金奖;作品《双龙腾飞》获2009年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银奖。
他的妻子陈艳梅创作的《龙凤呈祥》瓶在第三届中国黑龙江剪纸艺术节举办的全国剪纸作品展览中荣获银奖;“黑陶系列”在2006年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博览会上被评为“最具特色奖”、“最受群众喜爱作品奖”,被授予“黑龙江省商品”称号;美术陶瓷《龙珠》在第八届和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2007“百花杯”及2008“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龙腾》、《龙抬头》作品在第二届中国黑龙江文化艺术产业博览会上被中国收藏家协会评为2008年中国收藏家喜爱的作品金奖,他们夫妻的多件作品被国家领导人收藏。
侯力平和陈艳梅夫妇,虽然事业上获得了很大成功,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对人民、对社会的一份真情、一份爱心。几年来,他们一直热心于社会救助事业,从1998年下岗创业至今,先后向省内外灾区和困难群众捐赠现金和实物达数万元。在工作中,他们是强者、是领导者,在生活中他们又展现了平凡人对社会爱心和奉献的一面。工作之余,公司的职工,谁家有事有难,他们总是慷慨解囊、热心相助,帮助职工解决了许多生活上的困难。正是由于他们多年来的默默耕耘,将全部的经历和心血倾注到绥棱黑陶发展事业中,带领陶源人夜以继日、不知疲倦地工作,从而使绥棱黑陶产业发展走向了辉煌的明天。
黑陶被誉为”华夏艺术之魂“的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日照历史悠久,在日照境内目前发现的800多处重要的龙山文化遗址,其出土的文物主要是陶类。日照的黑陶制作具有4000多年的历史,工艺精湛, 陶文化源远流长。东海峪等地出土的龙山文化器具“高柄镂空蛋壳陶杯”,系珍贵文物,无釉而乌黑发亮,胎薄而质地坚硬,其壁最厚不过1毫米,最薄处仅0.2毫米,重仅22克,其制作工艺之精,堪称世界一绝,被国家定为国宝并收藏。
日照市东港区两城镇,是典型的龙山文化遗址。关于两城类型的黑陶文化特征,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曾说:这种陶器最占优势的颜色是黑色,所以就有了“黑陶文化”的称号。两城类型的陶系以黑陶居多数,其中以陶质细腻、表面磨光而呈黝黑光亮尤为突出。其它还有灰陶、褐陶、红陶、白陶、黄陶。两城类型的陶器外表修饰以素雅光洁为其特征,故多为素面,有的经磨光,即使有纹饰
者也一般都很熟练。并且陶器制法先进,快轮普遍使用,一般陶器胎薄而轻巧。常见的蛋壳陶高柄杯,陶胎厚度大都在0.5-1毫米之间,尤其在少量器型的盘口部分只有0.3毫米左右,可见以蛋壳比喻其胎之薄并非夸大其词。概括以上主要特征,形成了龙山文化两城类型的独特的文化面貌,成为历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生长在日照的龙的传人,为了继承和发展这一古老的黑陶制作工艺,弘扬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黑陶制作工艺代代相传,自古至今从未间断。从生活用品的盆盆罐罐,到装饰等工艺品,每年生产达六、七十万件。特别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日照文化、文物部门,着手系统地发掘、研究和开发利用龙山文化黑陶技艺,成立了“日照市龙山文化黑陶工艺研究所”,集民间和科研机构之大成,至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日照黑陶技艺的研究已渐臻顶峰,不仅使龙山文化黑陶艺术瑰宝重现异彩,而且还研古创新,在制作、烧制待方面较前人有了发展与创新,在制作上采用轮制与、模制、印坏、灌浆、手塑等方法;在造型上讲究美观、古朴、高雅,形式多样,各具特色,陶面有浮雕、烤彩,并刻有古字画等;融古老制陶工艺与现代美术、工艺于一体;在烧制上,一般采用高温密封窑烟渗碳之法,根据不同要求,可分别掌握达到毛光、乌光、漆光的程度。现在已经形成仿制、复制、创新三大系列,仿古、移植、复制、工艺、观赏、实用等六个类别300多个品种,并相继发展起日照黑陶工艺研究所实验厂、日照开发区黑陶厂、龙山艺术院黑陶厂等七个工厂,现已形成规模生产能力。
关于黑陶有这样的定语:“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磬、亮如漆”。
“薄如纸”是形容龙山出土的蛋壳陶其陶体如同纸一样薄,有其真实的一面。
“声如磬”是说陶在烧制后有一定的硬度,经过弹击会发出相对清脆的声音,但镂空充分的陶,由于弹击后声音从镂空部分孔中散掉,所以不会发出“如磬”之声,但可感受到陶的硬度。
“硬如瓷”未免言过其实。从硬度上讲,陶与瓷是有明显区别的,其区别之一是制作原料的不同,陶器多为粘土所制,质地结构不够紧密,透气性强是其特点,瓷结构较紧密。二是烧制温度不同,陶器烧制温度一般在800—900度之间,有些硬陶烧制温度也仅在1000度左右,瓷则在1200度以上到1400度左右,工业用瓷烧制温度更高。由于烧制温度不同,陶与瓷硬度明显不同,因此,“硬如瓷”用语不够准确。
“亮如漆”不知从何而,陶与瓷视觉上的不同在于瓷明如镜,原因在于表面有一层釉,陶器由于陶土质地松散表面不施釉因而没有“亮如漆”的条件,特别是经过渗炭工序后,大量炭粒子渗入陶体及表面,呈乌黑亚光是其本性,只有施釉的陶器和烧后抛光的建水紫陶才有明如镜的特征。
长久以来,关于黑陶有这样的定语:“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磬、亮如漆”。“薄如纸”是形容龙山出土的蛋壳陶其陶体如同纸一样薄,有其真实的一面,“声如磬”是说陶在烧制后有一定的硬度,经过弹击会发出相对清脆的声音,但镂空充分的陶,由于弹击后声音从镂空部分孔中散掉,所以不会发出“如磬”之声,但可感受到陶的硬度。而“硬如瓷、亮如漆”则未免言过其实。从硬度上讲,陶与瓷是有明显区别的,其区别之一是制作原料的不同,陶器多为粘土所制,质地结构不够紧密,透气性强是其特点,瓷结构较紧密。二是烧制温度不同,陶器烧制温度一般在800—900度之间,有些硬陶烧制温度也仅在1000度左右,瓷则在1200度以上到1400度左右,工业用瓷烧制温度更高。由于烧制温度不同,陶与瓷硬度明显不同,因此,“硬如瓷”用语不够准确。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其个性特点,陶器硬度不及瓷器,但瓷器的透气性能也不及陶器,二者各有用处,从使用看也各有优点 ,既然二者不可相互替代,为什么一定要以已之短比他人之长呢?“亮如漆”或叫“明如镜”更是不知从何而来,据有关人员考证,龙山黑陶表面似乎涂一层类似树脂的物质,表面较光亮,而为何要涂一层东西至今无定论。陶与瓷视觉上的不同在于瓷明如镜,原因在于表面有一层釉,陶器由于陶土质地松散表面不施釉因而没有“亮如漆”或“明如镜”的条件,特别是经过渗炭工序后,大量炭粒子渗入陶体及表面,呈乌黑亚光是其本性,只有施釉的陶器和烧后抛光的建水紫陶才有明如镜的特征,不施釉的陶何来的“亮如漆”、“明如镜”?也正因为追求这种“明如镜”,大部分制陶者盲目地把黑陶表面涂上鞋油,造成表面“明如镜或亮如漆”,更有甚者,将沥青涂在陶表面经过低温烧制,使沥青渗入陶体,使表面有一定的光亮,凡此种种使目前的黑陶制作误入歧途,这就象一个本来美丽的少女,一定要隐去自然之美,化重妆效仿她人,以假乱真,湮灭了自身的天生丽质。
被誉为“土与火文明的诠释,力与美的结晶”。最著名的黑陶当属山东的龙山黑陶和浙江的良渚黑陶。这两个地方是黑陶的发源地。山东龙山文化陶器中制作最为精美的当属黑陶。黑、薄、光、纽为黑陶的四大特点。黑陶在烧制时采用了封窑烟熏的渗炭方法,器表呈现出深黑色光泽。它表面磨光,朴素无华,纹饰仅有少数弦纹、划纹或镂孔。龙山黑陶中,蛋壳黑陶又是极品中的极品。蛋壳黑陶以“薄”著称,是一种薄胎黑陶,漆黑乌亮,薄如蛋壳,反映了当时高度发展的制
陶业的水平。蛋壳黑陶以素面或磨光的最多,纹饰较少,主要有弦纹、划纹和镂孔等几种。器形较多,主要有:碗、盆、罐、瓮、豆、单耳杯、高柄杯、鼎等,还有鬲。龙山文化鬼脸式鼎腿、圆环状鼎足最有特色,为其他文化所罕见。良渚黑陶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良渚文化比龙山文化更为久远,约公元前3300年~前2250年。良渚黑陶与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相似但有自身的特点。良渚文化的陶器,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一般器壁较薄,器表以素面磨光的为多,少数有精细的刻画花纹和镂孔。圈足器、三足器较为盛行。代表性的器形有鱼鳍形或断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节形把的豆、贯耳壶、大圈足浅腹盘、宽把带流杯等。掀起的时尚收藏风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文物和工艺美术制品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黑陶多被奴隶主和贵族们所利用,他们用于装饰宫殿、点缀厅堂,成为夸耀富有、显示地位和等级的标志,而在民间却少有问津。新中国成立后,黑陶艺术得到了重视。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梁德明对记者说:国家规定,解放后出土的黑陶文物,不允许被拿到公开市场上去拍卖。不过事实上,黑陶文物在民间的古董集市上一直有流通。解放前出土的黑陶文物,国家也是允许被拿出来拍卖的。虽然在国内,目前黑陶的收藏还没有像字画等藏品一样火热,但黑陶文物的升值潜力,在国外的拍卖场上可见端倪。黑陶文物在国外没有拍卖的限制,市场非常火爆,身价动辄百万。河南洛阳专门研究、收藏、制造黑陶的大师索望说:“黑陶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特殊的含义,成为人们追求时尚、彰显财富的象征。”近年来,出于对一种古文明的追求和一种心灵的享受,黑陶的收藏逐渐时兴,成为藏家的新宠。黑陶造型端庄凝重,它的图案深藏玄机,它的黑色在心理学上的联想“可以当做温暖、覆盖、藏身之所和舒适”(【美】卡洛琳•M•布鲁墨:《视觉原理》) ,黑陶艺术品往往给人带来凝重安适的感觉,它给人带来一种宁静致远的享受,代表着一种壮美和崇高的人格。因此,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收藏一两件黑陶制品,可以获得一份宁静的心境,这也是黑陶收藏在近年风生水起的根源。实用型的文物黑陶历经几千年的长埋,存世的已经十分罕见,渐渐被收入博物馆进行保护,当然,也有部分“沧海遗珠”遗落民间,这些便成为现在黑陶收藏家收集黑陶文物的主要渠道,圈内人的互相交流也是另外一种收集渠道。目前市场上充斥着各种仿制的现代黑陶工艺品,其做工十分精美,价格也不菲,甚至能拍出十几万的高价。去年5月,陕西有人从
洛阳以18万的价格收藏了一尊腾空而起的黑马,而一个刚出炉高不足30厘米的黑陶豆(古时盛熟食的一种容器) ,在市场竟标出19万元的天价,福建、广东等地不断有人前来要收藏此“豆”。但梁德明先生说,真正的收藏家是不收藏这些工艺品的,因为它们只是仿制品,远远不及真品那样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做工精细几无作伪黑陶的制作工艺尽管在几千年前已经被先人掌握,但也许是它的工艺偏于繁琐复杂,或是传播区域太小,致使这种技术失传。经过专家学者的研究探索,才在上世纪80年代破译了黑陶的制作工艺。梁德明先生说,由于黑陶做工精细,不容易被仿制,所以,目前市场上基本上没有伪造的赝品,因为伪造的赝品在色泽、沧桑感等方面都达不到真品的效果。黑陶出现在彩陶等其他陶瓷制品之后,因为其制作工艺难度比红陶、灰陶和彩陶要高得多。黑陶之所以会呈黑色,是因为温度控制的关系,黑陶的烧制温度在800摄氏度到900摄氏度之间,超过或者低于这个温度,都烧不出黑色的效果。如果超过这个温度,烧制出来的颜色就是红的,低于这个温度则呈白色。黑陶的装饰特点虽然简单质朴,不加装饰或少加装饰,但要制出一件美观典雅的黑陶可是要下一番工夫。除薄制、打磨、单色、加陶衣等各种不同的装饰方法,还在陶器上运用划纹、压纹、印纹等。并且陶器的提梁、耳、鼻、纽等附加部分颇具匠心。最常见的情况是陶器上的附件往往压成平行的条纹,或加以变化,器身很单纯而提梁部却十分精巧。此外,镂孔也是一种装饰方法,是龙山陶器所特有的,主要用于鼎足与豆足上。至于黑陶表面呈现的光亮,则是陶坯制成后尚未干透时,用鹅卵石或兽骨制成的光滑工具在上面打磨的结果。打磨不仅使胎体表面高低不平的结构填平补齐,而且让原料中的云母片、石英等物质的颗粒平行排列于坯体表面,这些矿物颗粒有反光作用,平行排列就可以减少光线的散射,增加光线的平行反射,因而出现光泽,所以黑陶表面熠熠发亮。市场上常见的劣质黑陶,可能做工雕刻方面也很精细,但不属于收藏型的黑陶。判别黑陶制品的优劣,可以看其是否掺水,优质的黑陶不会掉色,而劣质黑陶则一洗就掉色。对此,秦源陶艺制作中心的郑康淳先生介绍,虽然黑陶的“熏烟渗碳”技术已经得到破译,但能够真正掌握这项工艺的厂家却凤毛麟角,导致市场上黑陶质量参差不齐。真正的黑陶用湿布越擦越亮,而劣质的黑陶只要用湿布一擦就会掉色。另外,纯正的黑陶图案全部是烧完雕刻的,精致、细腻、栩栩如生,而劣质黑陶上的图案是用色彩画上的,相对粗糙且容易掉色。
黑陶的价值判断实用型的黑陶多为出土文物,举世罕见,不允许在市面上拍卖,但民间也不乏有黑陶文物藏品。一般来说,品相良好、形状特别且带有氏族图文的黑陶较为珍贵,价位一般在万元以上。现在收藏市场上看到的多是现代黑陶工艺制品。目前,黑陶的价位还不是很高。一般普通的大器型的黑陶,市场价位在千元以上,普通器型的价位在几百元钱。因此,黑陶未来的升值潜力还很大。鉴别黑陶制品的收藏价值,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一看造型。造型是鉴别黑陶收藏价值的第一位。梁先生说,黑陶的各种造型或者代表一种身份地位,或者代表一种特定的文化内涵。比如黑陶中的鸟形壶,是代表氏族的图腾。二看品相。这些在当时用来作为器皿的实用型黑陶制品,在贵族死后通常用来作为陪葬品,历经四五千年的掩埋,受到地层的叠压、器物与泥土黏在一起,出土几乎无完物,因此,品相成了黑陶价值鉴别的第二要素。三看图文。有些黑陶上还雕刻有当时的一些图文,有的代表氏族的图腾,有的则是一些原始文字。黑陶艺术的几何图案可以追溯到仰韶半坡时代的彩陶艺术,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转向抽象的符号,这种几何图案的原始物象,如蛇衍化为龙,鸟衍化为凤以及蛇衍化为鱼,表现了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并逐渐转化为带有韵律的线条。这些带有特定含义的图文,增添了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四看做工。古代黑陶制品的厚薄,反映了它的特定含义,薄如蛋壳的黑陶制品,是先人为祭祀和殉葬而精心制作的。学者表示,到目前为止,黑陶中最为珍贵的数山东出土的“高柄镂空蛋壳陶杯”,此杯无釉而乌黑发亮,胎薄而质地坚硬,其壁最厚不过1毫米,最薄处仅0.2毫米,重仅22克,其制作工艺之精,堪称世界一绝。而现代工艺品则以其工艺的精细程度来决定陶器的价值。现在的工艺品陶器多是从雕工、刻工上下功夫。一件好的作品,装饰和造型非常吻合,气势上一气呵成,线条十分流畅,肌理的处理上也十分到位。
传统的制陶工序并不是简单的捏泥巴过程。在选定陶土以后还得对其进行加工,即根据陶土的粘性人为地加进羼和料,改进陶土的成型性能,保证陶坯在高温焙烧时不开裂,不变形,提高陶器制作的成品率。配制好的陶原料还要经过粉碎,
这样有利于在坯体在受热过程中各种物理化学反应的进行,以便烧成并获得致密的结构,减少坯体的气孔率,增强胎体烧成后的强度、硬度和比重。捏练和陈腐是原料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古代捏练坯泥的方法,或者用人工足踩,手搓;或者用牲畜踩踏、石碾烂。经过捏练的泥制,为增加粘性,提高可塑性,还要进行陈腐,据陶工介绍陈腐的时间越长越好。仰韶文化的彩陶和龙山文化的黑陶,胎质细腻,就是经过长时间的陈腐处理过的。
制陶原料选定配制后,这就进入制陶工艺的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成型。我国古代成型方法包括人工成形、轮制等。手工成形可分为(一)是捏塑法,一般适用于小件陶器;(二)模制法,就是将泥料放入有形状的模子里,待半干时取出而制成陶坯的过程,是一种较原始的制陶方法,适用于特殊器物来采用局部模制法,如龙山文化中的圆锥形陶模作为袋形足的内模,现在台湾高山族至今还保留有这一种成形方法;(三)泥条盘筑法也叫泥条圈注法、泥条盘筑法或泥条泥成法等,这是一种原始的陶器成形方法,先将泥拉长成条状,按器型大小将泥条圈起来,一层一层地叠上去,然后用拍子拍打,使之成形。用这种方法制成的器物,内部往往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给人以古拙感。这种方法在新石器时代都已在使用。
轮制是古代较为进步的一种制陶工艺。它是将原料放在转动的陶轮上,利用其快速旋转的力量,用提拉的方式使之成形。它的特点是器形规整,厚薄均匀,陶壁表里普遍有平行密集的轮纹,器底往往有线割的偏心纹。这种工艺大体出现于大汶口文化晚期,兴盛于山东龙山文化时期。
陶器坯体成形以后,还要进行修饰:首先,湿手抹平;从作坯体开始,就蘸水往上抹,使坯面不致过早因干燥而裂,同时可使坯表面平整并且可接合缝条,填补毛坯空隙。但不宜蘸水太多,否则会使泥坯软塌;其次是拍印,这样使坯体整体结实有纹饰,分段用的器物也在这一过程加以粘接修饰的,用拍子打光,使高低不平的坯体表面填平补齐,并使泥料中的片状矿物平行于坯体表面,增加光线的平行反射,减少散射,进而出现光泽。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彩绘进行坯体装饰。
在制陶过程中,完成坯体成形和修饰之后,还不算成品,还得进行焙烧。陶器烧
制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人们对火候的掌握,陶窑的发明是人能在较高的技术水平上控制火候的表现,但考古资料来看,最原始的焙烧方式可能是露天架火焙烧,目前所见的陶器大多是在陶窑内烧成的。
最初是:
石英和长石. 但有机质被氧化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因而陶器结构表面,孔隙较多,相比较而言也容易破裂。
后来是" 釉" 。" 釉" 是一种硅酸盐。将" 釉" 涂在陶坯表面之后焙烧出的陶器,就达到了像玻璃那样的光洁度。" 釉" 中加入颜色各异的金属氧化物,烧制出的陶器,便显示出丰富的色彩。我国商代时出现了内外涂饰的陶器。唐代" 唐三彩" 把我国古代制陶技艺推向了顶峰。经化学分析得知,彩陶所使用的颜料,主要成分为:红色--辰砂、铅丹;白色--铅白、高岭土;褐色--赭石;黑色--木炭粉。
瓷器是陶器的高级形式。陶器吸水、不透明、质地粗糙;而瓷器不吸水、半透明,质地细密。从物理学及化学角度分析,原料釉是区别陶器与瓷器的要素。制陶的原料陶土含有较多的氧化铁,而制瓷的原料瓷土(高岭子)虽含氧化铁,但含氧化铝较多。生产瓷胎所用的粘土,不同于陶胎所用的粘土,是一种由高岭土、石英、长石所混合而成的特殊粘土。釉彩是瓷器区别于陶器的重要特征。烧结后的釉为硅酸盐,也就是玻璃。釉料主体是硅酸盐,另加盐基作媒熔剂,盐基起降低温度,调节酸度作用。釉内酸度大小,直接影响釉的熔融和色彩。釉彩中的着色剂主要含有铁、铜、钴、金、锑等。釉熔融着色金属的能力,含酸高时则弱,而含酸低时反而强。其中Al2O3是两性氧化物,在不同条件下,起酸或碱作用。釉料中硅酸盐的来源是草木灰和长石。
谱写凝固乐章的“黑陶”人
——记绥棱黑陶工艺美术师侯力平、陈艳梅夫妇
□本报记者 高晶
近日,记者在绥棱见到了侯力平、陈艳梅夫妇。一见面三句话不离本行,侯力平拿着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品的图册,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他们参展的黑陶展品。他兴奋地说,他们公司参展的彩陶和黑陶展品在世博会上受到了国内外观众异乎寻常的欢迎,特别是省领导来到他们的展台,饶有兴趣地观看了他们的展品,并对他们的艺术成就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和很高的评价。他激动地表示,今后要下更大的力气、投入更多的精力,锲而不舍地做好绥棱黑陶的研究和生产工作,用根植黑土地的艺术作品反映当代的形势,用艺术作品来感染广大人民群众。
回顾多少年来他与妻子共同创业的历程,他有更多的感慨,是根植于绥棱这片黑土地,是在与妻子的共同努力下,两人付出了许多常人不能体会的辛劳,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办出这样一个工艺美术企业,生产出许多感染人的陶艺艺术品。他说,正是由于自己孜孜不倦的对艺术的追求,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更加充实,更加火热,他将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社会,奉献给艺术,奉献给绥棱这片土地。
艰苦的创业历程
陶发展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黑陶也因历史悠久、做工精致、造型优美,被中外史学家称为“原始文化的瑰宝”。绥棱作为中国现代黑陶的发祥地,至今已有近百年生产制造黑陶的历史,绥棱黑陶艺术被文化部确认为“中国现代黑陶第一窑”。中国现代黑陶,即绥棱黑陶的创始老一辈人,经过近40年的苦心钻研,终于成功掌握了黑陶生产制作过程中最复杂、最关键的“熏烟渗透碳”技术,即通过将烟中的碳料渗入胚体而使之变成黑色,使黑陶呈现出神秘、凝重、古朴的特点,最终达到“黑如漆、明如镜、硬如瓷、声如磬”的境界。在制作工艺上,采用纯手工制作的方式,吸收了剪纸、木雕、刺绣等民间工艺的造型,根据陶瓷工艺的特点把透雕、刻花、压线、戳花等方法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绥棱黑陶整体和谐、结构清楚、层次分明、变化有致的艺术风格。几十年来,绥棱黑陶始终遵循艺术与实用、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舍弃浮华琐碎,追求古朴自然,大胆创造,推陈出新,所生产的黑陶艺术品造型新颖而迥异,颜色纯正而凝重,
风格多变而不俗。绥棱黑陶同景德镇瓷器、宜兴陶器、铜官陶器等23种著名瓷器并列,足以看出绥棱黑陶在中国陶器中的地位。
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绥棱黑陶进入了繁盛时期。主要生产企业是绥棱工艺美术陶器厂,有技术工人近300人,年产黑陶产品近10万件,年最高销售额曾达400万元,按在市场价值估算,年销售额近5000万元。当时生产的主要品种有单层、双层、三层、四层等多种类型;表现风格有透雕、浮雕等,尤以多层透雕工艺著称于当世,这也是绥棱黑陶区别于其他品种的主要艺术特点之一;花纹图案以圆光、六角开光为主,以方开光、半开光为辅,有梅、兰、竹、菊、松、龙、凤、图腾、吉祥纹饰等纯民间图案近百种;品种有坛、罐、缸、瓶、文化艺术用品、十二生肖珍藏品、壁挂、挂盘和雕塑等200余种。产品远销英国、日本、波兰、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阿根廷、新加坡、韩国、香港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64年,绥棱黑陶在首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展出,周恩来总理对陪同的外贸人员赞誉说“黄土换黄金,何乐而不为”;1977年10月,绥棱黑陶进入北京,8个黑陶花盆摆放在毛主席纪念堂瞻仰厅,2个黑陶花瓶摆放在人民大会堂入口大厅;1979年,绥棱黑陶在上海第二届中国陶瓷博览会上被评为“中国陶瓷十大品牌之一”;1983年,黑陶通雕花缸荣获国家轻工业部颁发的“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奖;同年,绥棱被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确定为工艺品出口生产基地。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中央通过拨乱反正,国家全面转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复苏期,社会各项事业进入百废待兴,绥棱的黑陶产业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曾经多年销声匿迹。近年来,绥棱县委、县政府大力扶植,试图恢复这一艺术产业。侯力平与妻子自小都喜欢艺术,他们对陶有着特别的偏爱。2006年,侯力平与妻子陈艳梅在开了几年饭店有了一定原始积累的基础上,本着挽救这个产业以及发扬传承绥棱陶文化的理想激励下,将原始积累的60万元钱投入到制陶行业上,与合资人创办了绥棱黑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开始了绥棱陶黑陶文化艺术的研究和生产。2006年6月,陈艳梅租赁原工艺美术品厂“四处漏雨”的老厂房,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初始,需要大家恢复对制陶行业的信心,为此,他
们找各级领导、找主管部门,争取帮助,争取支持。渐渐的,大家理解了他们做出的努力,为难情绪和顾虑打消了,大家的思想统一了,关注这项事业发展的人越来越多了。黑陶这项艺术产业也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原省长张左己、省委宣传部、省工艺美术协会乃至绥化市委领导多次来绥棱视察指导黑陶生产,省有关部门还给予这项产业政策和资金的扶植。
创业初始,事事艰难。黑陶纯手工制作的工艺决定了“技术人员”是关键,但是,原有的老技师有的外出创业,有的迁居异地,有的改行另谋生计。为了把这些老工人请回来,他们与合伙人商量,逐人拜访,耐心做工作,终于把几个老技术工人请了回来,可以开工了。俗话说的好:“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冬去春来,在他们的努力下,经过反复的研究,多次的实验,终于烧制出了黑如漆、声如馨、硬如瓷的黑陶。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这第一窑黑陶的成功,它还原了历史,公司也从此走上发展壮大的历程。2008年,侯力平夫妇注册成立了绥棱陶源陶文化艺术开发有限公司,现在企业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车间500平方米,新建了展厅600平方米,2010年又新建一层生产车间。
公司自成立以来,在各级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产品已由最初的简单生产工艺和产品,逐渐发展到生产有较高艺术水准的艺术品,他们领导的绥棱陶文化科学研究所的作品已多次获奖,其中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奖就有4次,二次金奖、二次银奖;获省级工艺美术大奖银奖、铜奖6次(包括论文);发表学术论文4篇。由侯力平著的黑龙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民间艺术丛书首卷《绥棱陶艺》已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目前,该企业已经成为当地经营规模最大、生产技术最领先、产品艺术价值最高的企业。
锲而不舍的艺术追求
人们说,追求艺术的事业是最有魅力的事业,也是最有成就的事业。侯力平与妻子陈艳梅在发展黑陶艺术上坚持钻研和创新,锲而不舍进行艺术追求。他们在黑陶工艺的研究上,没有停留在当时的现状上,他们继承了前辈艺人的艺术成果,并进行潜心深入的研究,实现了艺术上的创新,较好地解决了绥棱黑陶制作
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当前,侯力平所在公司产品已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特点,他们大力发展镂空陶、雕塑陶,研制成功了紫陶和黄陶。从全国各地陶的生产情况看,绥棱陶土进行镂空最好,是其他省不可比拟的,这是绥棱陶最大的特点。发展雕塑陶,雕塑结合镂空,创造出了新品种。目前,企业已成功生产研制出的紫陶、黄陶,紫陶是通过窑变产生彩色陶,这在全国还是首创。他们还发展彩陶新品种,现在已成功地研制出了仿古陶、现代彩陶及山水鱼彩陶等,填补了绥棱制陶的新品种;他们成功研制并生产的黄陶,黄色典雅纯正,显得很高贵,硬度较强,是新的艺术品种;目前,他们正在研究试制高温陶,力争在绥棱制陶行业开创现代陶艺的先河。
绥棱陶源陶是由侯力平领导绥棱陶源陶文化艺术开发有限公司,在继承绥棱陶工艺基础上,研制出新的绥棱本色陶。绥棱陶是由中国现代陶发源地绥棱县制陶创始人寇华林研究发明后,经几代人和刘家弟、杨永善等诸多艺术家学者的精心培育而成就的纯民间手工艺术。在认真总结和吸收前辈和同行的经验基础上,侯力平带领公司员工在继承绥棱本色陶传统工艺基础上,更加突出绥棱本色陶的特点,除保留原有的红陶、黑陶特色外,又研究使用绥棱特有的五种陶土,科学配方,创新烧制渗炭技术,新研制出彩陶、紫陶、黄陶、灰陶等新的艺术品种,并在透雕图案、雕刻方法、浮雕等一系列内容上进行创新,突出绥棱本色陶的最大特点。他们在制作工艺上,坚持取当地陶土做原料,保证手工绘制、雕刻,采用原始方法,以柴草为原料古法烧制及渗碳方法,保证陶器绿色环保无害,保持陶中含有的部分活性炭成分,进而起到吸附有害物质、净化环境、调节湿度等作用。在陶源陶的研发过程中,他与妻子亲自主持开发工作,进行市场调研,在专家指导下,又亲自整理技术资料进行研制。经过不懈的努力,这些产品作为绿色环保艺术,先后都已投入批量生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产品销往国内各大城市。
侯力平还坚持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填补了老一辈艺人局限于陶艺工艺研究,而缺乏理论探索和文字记录整理的缺陷。他努力钻研制陶的理论知识,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剪纸艺术与陶文化关系的论文,并获得了国家级金奖、银奖。他
还结合多年制陶的实践经验,结合绥棱当地的实际,写出了《试论绥棱陶土的特色》的论文,受到了专家的肯定。
多方展现的艺术成果
侯力平1975年开始学习绘画,深入研究学习山水画三十多年,作品多次获群星奖、银奖等,作品曾被《中国书画》、《中国中青年美术家作品选》、《中国当代美术家作品选》、《中国书画艺术家》、《中国书画报》发表并出版。他利用多年的国画绘画功底,努力在作品的艺术性与感染力上下功夫,近年来,他与妻子的艺术作品硕果累累,双获丰收。他设计的“龙球瓶”获2008年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百花杯”银奖。专家对这件作品点评是:“这是一件设计精美的作品,是绥棱陶文化艺术的一件代表作。在设计理念上,作品器型采用了方圆型,展现古代天圆地方思想,造型大气。圆,是中国道家通变、趋时的学问;方,是中国儒家人格修养的理想境界。圆方互容,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圆形有柔和圆满之美,方型有工整方正之美,方和圆体现了刚与柔的完美结合。两条龙造型生动流畅,龙鳞鳞片较大,使龙显得有气势;龙珠设计采用了如意图案加上火纹,多层透雕,寓意龙珠是一件有神奇魔力,让人心想事成,万事如意的宝物。整件作品设计高浮雕结合透雕,既有浮雕的立体效果,形象生动,又有透雕的玲珑,使作品高贵典雅。作品在材质上,选用绥棱当地特有陶土,制作方法是纯手工制作,采用了拉型、雕塑、雕刻、抛光、自然干燥、柴草渗碳方法烧制,色泽古朴自然,是纯正的绥棱本色陶,与目前全国市场上到处是打鞋油、涂沥青的黑陶作品相比,是具备真正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这说明此件作品在2008年获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百花杯”银奖不是偶然的。
此外,2007年与他人合作设计的《二龙戏珠》获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百花杯”银奖,被中国收藏家协会评为2008年中国收藏家喜爱的工艺美术大师;2009年《浮雕龙系列》作品获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中艺杯”金奖;作品《双龙腾飞》获2009年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银奖。
他的妻子陈艳梅创作的《龙凤呈祥》瓶在第三届中国黑龙江剪纸艺术节举办的全国剪纸作品展览中荣获银奖;“黑陶系列”在2006年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博览会上被评为“最具特色奖”、“最受群众喜爱作品奖”,被授予“黑龙江省商品”称号;美术陶瓷《龙珠》在第八届和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2007“百花杯”及2008“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龙腾》、《龙抬头》作品在第二届中国黑龙江文化艺术产业博览会上被中国收藏家协会评为2008年中国收藏家喜爱的作品金奖,他们夫妻的多件作品被国家领导人收藏。
侯力平和陈艳梅夫妇,虽然事业上获得了很大成功,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对人民、对社会的一份真情、一份爱心。几年来,他们一直热心于社会救助事业,从1998年下岗创业至今,先后向省内外灾区和困难群众捐赠现金和实物达数万元。在工作中,他们是强者、是领导者,在生活中他们又展现了平凡人对社会爱心和奉献的一面。工作之余,公司的职工,谁家有事有难,他们总是慷慨解囊、热心相助,帮助职工解决了许多生活上的困难。正是由于他们多年来的默默耕耘,将全部的经历和心血倾注到绥棱黑陶发展事业中,带领陶源人夜以继日、不知疲倦地工作,从而使绥棱黑陶产业发展走向了辉煌的明天。
黑陶被誉为”华夏艺术之魂“的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日照历史悠久,在日照境内目前发现的800多处重要的龙山文化遗址,其出土的文物主要是陶类。日照的黑陶制作具有4000多年的历史,工艺精湛, 陶文化源远流长。东海峪等地出土的龙山文化器具“高柄镂空蛋壳陶杯”,系珍贵文物,无釉而乌黑发亮,胎薄而质地坚硬,其壁最厚不过1毫米,最薄处仅0.2毫米,重仅22克,其制作工艺之精,堪称世界一绝,被国家定为国宝并收藏。
日照市东港区两城镇,是典型的龙山文化遗址。关于两城类型的黑陶文化特征,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曾说:这种陶器最占优势的颜色是黑色,所以就有了“黑陶文化”的称号。两城类型的陶系以黑陶居多数,其中以陶质细腻、表面磨光而呈黝黑光亮尤为突出。其它还有灰陶、褐陶、红陶、白陶、黄陶。两城类型的陶器外表修饰以素雅光洁为其特征,故多为素面,有的经磨光,即使有纹饰
者也一般都很熟练。并且陶器制法先进,快轮普遍使用,一般陶器胎薄而轻巧。常见的蛋壳陶高柄杯,陶胎厚度大都在0.5-1毫米之间,尤其在少量器型的盘口部分只有0.3毫米左右,可见以蛋壳比喻其胎之薄并非夸大其词。概括以上主要特征,形成了龙山文化两城类型的独特的文化面貌,成为历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生长在日照的龙的传人,为了继承和发展这一古老的黑陶制作工艺,弘扬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黑陶制作工艺代代相传,自古至今从未间断。从生活用品的盆盆罐罐,到装饰等工艺品,每年生产达六、七十万件。特别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日照文化、文物部门,着手系统地发掘、研究和开发利用龙山文化黑陶技艺,成立了“日照市龙山文化黑陶工艺研究所”,集民间和科研机构之大成,至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日照黑陶技艺的研究已渐臻顶峰,不仅使龙山文化黑陶艺术瑰宝重现异彩,而且还研古创新,在制作、烧制待方面较前人有了发展与创新,在制作上采用轮制与、模制、印坏、灌浆、手塑等方法;在造型上讲究美观、古朴、高雅,形式多样,各具特色,陶面有浮雕、烤彩,并刻有古字画等;融古老制陶工艺与现代美术、工艺于一体;在烧制上,一般采用高温密封窑烟渗碳之法,根据不同要求,可分别掌握达到毛光、乌光、漆光的程度。现在已经形成仿制、复制、创新三大系列,仿古、移植、复制、工艺、观赏、实用等六个类别300多个品种,并相继发展起日照黑陶工艺研究所实验厂、日照开发区黑陶厂、龙山艺术院黑陶厂等七个工厂,现已形成规模生产能力。
关于黑陶有这样的定语:“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磬、亮如漆”。
“薄如纸”是形容龙山出土的蛋壳陶其陶体如同纸一样薄,有其真实的一面。
“声如磬”是说陶在烧制后有一定的硬度,经过弹击会发出相对清脆的声音,但镂空充分的陶,由于弹击后声音从镂空部分孔中散掉,所以不会发出“如磬”之声,但可感受到陶的硬度。
“硬如瓷”未免言过其实。从硬度上讲,陶与瓷是有明显区别的,其区别之一是制作原料的不同,陶器多为粘土所制,质地结构不够紧密,透气性强是其特点,瓷结构较紧密。二是烧制温度不同,陶器烧制温度一般在800—900度之间,有些硬陶烧制温度也仅在1000度左右,瓷则在1200度以上到1400度左右,工业用瓷烧制温度更高。由于烧制温度不同,陶与瓷硬度明显不同,因此,“硬如瓷”用语不够准确。
“亮如漆”不知从何而,陶与瓷视觉上的不同在于瓷明如镜,原因在于表面有一层釉,陶器由于陶土质地松散表面不施釉因而没有“亮如漆”的条件,特别是经过渗炭工序后,大量炭粒子渗入陶体及表面,呈乌黑亚光是其本性,只有施釉的陶器和烧后抛光的建水紫陶才有明如镜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