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又逢立秋 坐看织女与牵牛

七夕又逢立秋 坐看织女与牵牛

2008-8-7 14:09:00     简要内容:农历七月初七(8月7日)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七夕,巧合的是,今天同样是立秋,“立秋”对上海来说,并不代表秋天到来,真正入秋一般要等到9月“白露”过后。冯骥才认为,将七夕节称为“中国情人节”,其实是不自觉地将它和西方的情人节对立起来,这是没有道理的。

农历七月初七(8月7日)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七夕,巧合的是,今天同样是立秋,“立秋”对上海来说,并不代表秋天到来,真正入秋一般要等到9月“白露”过后。

不少人习惯将七夕称为“中国情人节”。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认为,将七夕节称为“中国情人节”,是不自觉地将它和西方的情人节对立起来,七夕节不是“中国情人节”,而是“中国爱情节”。上海市民俗协会会长仲富兰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将七夕理解为“中国情人节”也未尝不可,“所有的节日都是从娱神变为娱人的,只有真正让年轻人喜闻乐见,这样的传统节日才会真正具有生命力。”

明代画家仇英笔下的七夕乞巧

七夕表达已婚男女情感

七夕源于一个凄楚动人的神话故事,说的是天上的织女与人间的牛郎互相爱慕,结为夫妻,后来却被狠心的王母娘娘拆散,二人化成牛郎星、织女星,分隔在天河两岸,只能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在天河上的鹊桥相会。

按照民间传说,牛郎和织女都是“已婚人士”,而且还有了孩子,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忠贞不渝”的一种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情感,这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两种感情。

冯骥才认为,将七夕节称为“中国情人节”,其实是不自觉地将它和西方的情人节对立起来,这是没有道理的。如果外来的节日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丰富我们的生活,就应该接受它。实际上我们现在过的好多节日都是“舶来品”。中华文化其实就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消化、融合,使自身变得越来越饱满、越来越丰富的一种文化。

传统节日重在吸引年轻人

七夕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七夕还有很多别称: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有此称,也称重七)、香日(俗称这天牛郎织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也称女儿节、少女节)、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七夕乞巧”,就是指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趁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候,年轻女子们向心灵手巧的织女乞求一双巧手和一副巧艺,求她传授给自己纺纱、织布、缝衣的手艺。乞巧的方式,历朝历代花样不断翻新,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也各有不同。“卜巧”之俗,就是卜问女子将来是笨还是巧。流传最广的当数“对月穿针”“穿针乞巧”,也叫“赛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代。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关于“乞巧”的起源,东晋葛洪在《西京杂记》中写道:“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褛,人俱习之。”这是目前我们在古代文献中所看到的,关于“乞巧”的最早记载。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年轻人中一度兴起身着汉服进行乞巧等活动,上海市民俗协会会长仲富兰认为,一个传统节日真正具有生命力,就应当吸引当代人,让年轻人关心,从这一角度而言,具有2000多年的七夕节无妨加入一些时尚因素,所以,把七夕理解为“中国情人节”无可厚非,“唐以后的传统节日都是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面发展,嫁接外来‘情人节’的文化,这其实是一件好事。”

七夕又逢立秋 坐看织女与牵牛

2008-8-7 14:09:00     简要内容:农历七月初七(8月7日)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七夕,巧合的是,今天同样是立秋,“立秋”对上海来说,并不代表秋天到来,真正入秋一般要等到9月“白露”过后。冯骥才认为,将七夕节称为“中国情人节”,其实是不自觉地将它和西方的情人节对立起来,这是没有道理的。

农历七月初七(8月7日)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七夕,巧合的是,今天同样是立秋,“立秋”对上海来说,并不代表秋天到来,真正入秋一般要等到9月“白露”过后。

不少人习惯将七夕称为“中国情人节”。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认为,将七夕节称为“中国情人节”,是不自觉地将它和西方的情人节对立起来,七夕节不是“中国情人节”,而是“中国爱情节”。上海市民俗协会会长仲富兰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将七夕理解为“中国情人节”也未尝不可,“所有的节日都是从娱神变为娱人的,只有真正让年轻人喜闻乐见,这样的传统节日才会真正具有生命力。”

明代画家仇英笔下的七夕乞巧

七夕表达已婚男女情感

七夕源于一个凄楚动人的神话故事,说的是天上的织女与人间的牛郎互相爱慕,结为夫妻,后来却被狠心的王母娘娘拆散,二人化成牛郎星、织女星,分隔在天河两岸,只能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在天河上的鹊桥相会。

按照民间传说,牛郎和织女都是“已婚人士”,而且还有了孩子,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忠贞不渝”的一种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情感,这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两种感情。

冯骥才认为,将七夕节称为“中国情人节”,其实是不自觉地将它和西方的情人节对立起来,这是没有道理的。如果外来的节日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丰富我们的生活,就应该接受它。实际上我们现在过的好多节日都是“舶来品”。中华文化其实就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消化、融合,使自身变得越来越饱满、越来越丰富的一种文化。

传统节日重在吸引年轻人

七夕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七夕还有很多别称: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有此称,也称重七)、香日(俗称这天牛郎织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也称女儿节、少女节)、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七夕乞巧”,就是指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趁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候,年轻女子们向心灵手巧的织女乞求一双巧手和一副巧艺,求她传授给自己纺纱、织布、缝衣的手艺。乞巧的方式,历朝历代花样不断翻新,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也各有不同。“卜巧”之俗,就是卜问女子将来是笨还是巧。流传最广的当数“对月穿针”“穿针乞巧”,也叫“赛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代。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关于“乞巧”的起源,东晋葛洪在《西京杂记》中写道:“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褛,人俱习之。”这是目前我们在古代文献中所看到的,关于“乞巧”的最早记载。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年轻人中一度兴起身着汉服进行乞巧等活动,上海市民俗协会会长仲富兰认为,一个传统节日真正具有生命力,就应当吸引当代人,让年轻人关心,从这一角度而言,具有2000多年的七夕节无妨加入一些时尚因素,所以,把七夕理解为“中国情人节”无可厚非,“唐以后的传统节日都是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面发展,嫁接外来‘情人节’的文化,这其实是一件好事。”


相关内容

  • 李清照:行香子
  • <行香子> 作者:李清照 原文: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 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 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注释: 1.蛩:这里指蟋蟀. 2.梧桐:从立秋起开始落叶.故称:&qu ...

  • 揭秘七夕背后故事 打造最美七夕Style
  • 小秘密1:女儿节打造最萌范儿 古时候,人们把七月初七定为少女节.为了迎接节日,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女儿节打造最萌范儿,光是新衣服.新首饰是不够的,再加上完美 ...

  • 遥看牵牛织女星
  • 七月七,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络绎时光中,原本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日子,但是,因为有了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一天,对于中国人来说,就变成了一个多愁善感的日子."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 ...

  • 从唐代诗歌看牛郎织女传说及七夕节俗
  • 话文学刊2012年摹6期 从唐代诗歌看牛郎织女传说及七夕节俗 O郁倩文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摘要] 农历七月七的晚上俗祢.七夕",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与"七夕节1有关的牛郎{,c女侍说妇蔼 皆知,并在此传说基础上衍生出了民问乞巧.七夕曝衣等民 ...

  • 情感:七夕节
  • 情感:七夕节 情感:七夕节 病情描述:8月22日,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一年一度的"七夕节",也有人把这一天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其实不仅仅是汉族,壮族.满族.朝 ...

  • 七夕:真实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 七夕:真实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历史上真正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并不像现代大多数人所了解的一样.牛郎织女是中国最有名的民间传说之一,是中国最早关于星辰的故事."织女"."牵牛"二词见诸文字,最早出现于<诗经>中的<大东>篇.诗中的织女.牵牛只是天上 ...

  • 关于七夕节的诗歌
  • 篇一:七夕 作者:无花 我爱我影壁前的小白菜啊, 在小雨里绿汪汪, 立秋那天, 它们被你栽成一行行. 我爱我东厢墙上的牵牛花呀, 高高爬上了房, 花儿一朵朵, 都是你吹着小号叫我起床. 我爱我院子晾衣绳上那些衣裳啊, 滴着水珠轻荡, 你把它们搓了又洗, 让太阳为它们薰香. 我只有半亩地, 一头牛, ...

  • 七夕节的名称由来
  •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 ...

  • 七夕的诗句
  • 七夕的诗句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明.汤显祖.<七夕醉答君东> 桑蚕不作茧,尽夜长悬丝.--晋.<七夕夜女歌>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杜甫<牵牛织女>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唐.杨璞.<七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