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跨国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跨国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葛正鹏、琚向红,《商场现代化》,2007.3月(上旬刊)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涌现出了一大批跨国公司。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跨国公司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培育我国跨国公司,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对于我国企业进一步走向世界、做强做大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跨国公司;海外投资;国际竞争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一些企业就开始把眼光投向海外市场,最初主要以在海外建立销售分公司为主。1979年10月成立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可以看作是中国首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在中信已成为业务遍及全球的综合性跨国财团。与中信几乎同时走向世界的还有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首钢集团公司、中远集团以及中国银行等。上世纪90年代后期海尔在美国建立制造工厂,是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目前海尔已在美国、意大利等国建有超过10个生产工厂,全球年营业额在2004年就超过120

①亿美元。除了在海外设厂,跨国并购也是我国企业走向国际的重要手段。2005年联想成功收购IBM的PC业务,并将集团总部迁移到了纽约,这是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经营的典型案例。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我国的跨国公司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在《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公布的全球100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排序中,来自中国的跨国公司占一半。其中,25家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15家来自台湾省,10家来自祖国大陆,其中包括中信、中远、中建、中石油、中化、TCL、中海油、五矿、中粮和京东方。2002年至2005年的4年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速为65.6%,2005年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122.6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2倍。截至2006年6月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达到了636.4亿美

②元。但我国跨国公司发展的历史还不长,应该说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企业要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磨砺。

一、我国跨国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总体规划布局和投资结构欠合理。

由于对利用外国资本在海外办企业认识较晚,并且未提高到战略层次上来加以筹划,致使我国海外投资既未建立权威性的专门机构,也未制定对外投资方面的法律条例,国家在总体上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表现为一种无序性和随机性。从投资的地区结构看,过去主要以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主,主要集中在亚洲、拉美等国家和地区。近几年来,随着对外投资速度的加快,投资的区域有所扩大。根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200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非金融部分)和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6年10月16日发布的《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的有关数据,2005年底,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6426家)共分布在全球163个国家和地区(到2006年6月底,累计成立境外投资企业达到9900多家,分布在全球近170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的71.2%,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572亿美元。从境外企业的分布情况看,亚洲、欧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到93%和85%。从境外企业的国家(地区)分布来看,香港、美国、俄罗斯、日本、越南、德国、澳大利亚的聚集程度最高,①

②参见刘永:《2005豪购:跨国公司中国造》,《第一财经日报》2006-01-05。 参见《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6年10月16发布,转引自《公共商务信息导报》2006-10-18。

集中了境外企业的45.6%;其中在香港的境外企业占16.5%,美国占10.3%,俄罗斯占5.8%,

①日本占3.8%,越南占3.5%,德国占3.1%,澳大利亚占2.6%。从总体上说,这几年来投资

的区域有了明显扩大,但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地区)的投资明显偏少。产业结构上,海外投资项目选择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在某种程度上重复了国内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投资行业层次偏低,偏重一般加工型、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严重偏小。以资源开发行业和初级加工制造业为主,缺乏日益成为国际经济主流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投资。据有关资料,按照投资额计算,在我国全部海外投资中,资源开

②发投资占29.4%,工农业生产投资占51.6%,两项合计占81%,其他投资仅占19%。在投资企业

中,从事商品流通的外贸企业偏多,而生产性企业偏少。在规模结构上,以中、小型为主。所有这些一方面使投资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导致投资与国内生产企业的断档、分割,致使海外投资风险加大,总体经济效益低下。

2.有相当数量的企业投资规模相对较小,抵御风险能力差。

目前我国对外投资的主体是有限责任公司和国有企业(主要是国有垄断企业)。据有关资料,2004年对外投资中,国有企业(主要是国有垄断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占65%份额。其中国有企业占35%;有限责任公司占30%;股份有限公司占10%;私营企业占12%;股份合作企业占3%;集体企业占2%;外商投资企业5%;港澳台投资企业占2%;其他占1%;与2003年相比,国有企业占整个投资主体的比重由上年的43%降至35%,而有限责任公司及私营企业对外投资比重分别上升了8%和2%。到了2005年,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超过国有企业跃居投资主体首位;国有企业占境内投资主体的比重由上年的35%降至29%,而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为32%,比上

③年增加了4个百分点。在我国,有限责任公司和国有企业都是规模企业,但从国际上来看,

还算不上是大型的跨国公司,还无法像国际上大型的跨国公司那样实现规模经济带来的低成本优势。另外,还有大量的私营企业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其规模要小得多,主要是中小企业。尽管我国到海外去投资设厂的大多是国内同行业中居领先地位的龙头企业,但还有相当数量的企业资金实力较小,在海外平均投资水平偏低,而且大多以中小型项目为主。从国际上看,跨国公司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的比比皆是。而据有关资料,目前我国90%的海外中资企业投资规模不到100万美元,平均投资规模约153万美元,平均单项投资额仅为57万美元,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600万美元的水平,同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0万美元的水平,甚至低于东

④欧140万美元的水平。虽然小投资规模的经营组织有“船小好掉头”的灵活性,但不利于我

国跨国经营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实施,难以跟势力强大的国际竞争者相抗衡。

3.对外直接投资融资困难。

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中主要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本国生产资本或技术资本的外流转移,还包括利用东道国的金融资本和部分配套生产资本的成份。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我国大多数企业自有资金不足,在国外的分支机构又没有正常的融资渠道。另外,由于我国的金融体系还不健全,资本市场尚不发达,国有银行体系并未与国际接轨,银行对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缺乏科学和全面的评估,存在“惜贷”现象(王其辉,2004)。因此受企业自身规模及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约束,企业很难进行有规模的对外投资,这严重阻碍了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步伐,也影响了业务的开展和扩大。 参见:(1)《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6年10月16发布,转引自《公共商务信息导报》2006-10-18;(2)《200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非金融部分),商务部、国家统计局2006年4月30日联合发布,转引自商务部对外经济合作司(http://hzs.mofcom.gov.cn/aarticle)2006-09-08。 ②参见夏华丽:《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③参见《200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和《200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发布,来源:商务部网站。

④①参见王其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优势、特点与问题》,《国际经济合作》2004年第3期 ;张绿:《中国企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江苏商论》2003年第9期。

4.技术优势不突出,缺乏核心竞争力。

跨国公司的发展,技术优势是重要保障。但我国的一些跨国公司,虽然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具有世界领先水平,但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较大,技术创新能力也十分薄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大多数情况下,以引进技术为主,以输出技术为辅,且输出的是一些技术含量较低或易消化吸收的技术;在跨国经营项目上主要集中在附加值不高、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许多高新技术,在我国企业中还是从无到有,而在发达国家企业中却己是从好到精。目前我国一些跨国公司和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在产业链上是处于不同位置,人家掌握的是核心技术,我们往往处在边缘,主要原因之一是不掌握核心的、先进的技术,挣的是打工钱。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研发费用投入不足有关。据有关资料,目前我国22276家大中型企业中建立研发机构的只有31.9%,企业研发费用的投入不足1.5%,参与研发的科研人员不足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35%。而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研发投资都在5%~10%之间,强者高达20%~30%。此外,由于发达国家企业对高新技术的垄断和保护,对技术转让的限制和高额要价,致使我国企业引进真正先进的技术困难重重,在参与国际分工和从事跨国经营中,缺乏核心竞争力。

5.跨国公司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跨国经营需要技术、管理、法律、财务和营销等方面高素质的人才,尤其对管理者来说有着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既熟悉国际市场环境,通晓国际商业惯例,有良好的外语水平,还要精通涉外企业管理和经营业务,竞争意识强,在国际市场能够开拓进取,左右逢源。目前在我国的诸多海外企业中,仍有一些经营人员的素质同所从事的工作不相适应,甚至有些派出人员不具备起码的国际贸易常识和惯例,不懂经营管理,不懂当地法律,没有财会知识,甚至不会当地语言,这就很难适应大规模跨国经营的需要。特别是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没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就很难实现。

6.缺乏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的企业内部机制。

我国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集团公司以及国有股占控股地位的股份制企业,加之市场机制还不够成熟,国有企业在管理上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企业缺乏作为独立利益主体自主经营的内在动力机制,对外直接投资决策权还没有落实到位,缺乏海外筹资融资、生产经营、国际市场营销及人事管理等方面的经营自主权,盈利同自身利益关系不大,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积极性受到了自身的限制。

7.开展对外投资的内外部环境亟待完善。

目前由政府部门对每个对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审批,不仅审批环节多,而且时间长,也影响了企业境外投资的积极性。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不少企业采取化整为零,先生存再发展的策略。此外我国目前对对外投资的法律、财政、金融、外汇、信息服务体系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措施仍需完善和加强。

二、培育我国跨国公司的对策分析

1.加强总体规划布局,理顺投资结构。

政府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应从战略出发,进行总体规划,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架构好投资项目的布局,建立起专门的机构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在投资结构上,走工贸、技贸、产融相结合的路子,发展综合商社型跨国公司。组建综合商社型跨国公司,可以较快地打破我国传统体制下工贸、技贸分离,产融结合不密切的不利局面,较快地实现跨国公司的成长。目前我国已经具备组建综合商社型跨国公司的现实可能性,应该大胆吸收日本和韩国发展综合商社的成功经验,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商社型跨国公司,充分利用工业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科研开发实力、外贸企业的市场信息和销售网络的优势以及金融机构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能力,筹建综合性、多功能、国际化经营的综合商社型跨国公司,尽快形成综合优势和规模效益,改变投资结构不合理的局面。

2.构建跨国集团,提高国际竞争力。

针对我国在对外投资上普遍存在的投资规模偏小,发展后劲不足,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两方面措施:一是以一个实力较强的主体骨干企业为核心,在市场机制力量的作用下,遵循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兼并、收购、股权转让等方式联合众多关联企业,组建大型跨国公司,即通过所谓的“强弱联合”,扩大企业规模,培育和增强资本运营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二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实力较强的主体企业为核心层来构建跨国企业集团,即通过“强强联合”组建资金实力雄厚、经营范围广泛、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大型跨国公司。

3.拓宽融资渠道,弥补资金短缺。

资金短缺问题,是我国跨国公司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主要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企业集团可以通过以下一些融资渠道来实现:一是政府的政策性贷款;二是把握发展国内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及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时机,创设海外基金,吸纳社会资本,以缓解银行贷款需求压力和自有资金规模不足的压力;三是与东道国或第三国企业共同投资建设,共同经营,这样可减少投资负担,分散风险;四是积极开拓国际化的融资渠道,如向国际金融机构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贷款。对于我国企业来说,要真正具备国际化经营的能力,就必须学会如何使用产业资本与国际金融资本相结合,学会如何运用国际上通用的办法进行融资。

4.加强自身积累,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知识和技术是企业宝贵的财富,也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之本。钟庆在《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一书谈到:气派的摩天大楼、轰鸣的制造工厂和耀眼的GDP不是根本,因为高楼大厦可以被地震毁掉,海外投资随时可能撤走,工厂也可以迁移,技术,拥有技术的人,拥有这些人的国家,才是最具竞争力的。对于跨国公司来说,技术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法宝。为了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必须加大科研和技术改造的投入,每年要有充分的用于技术研发的开发资金,保障企业技术创新。除了公司的自身投入,国家也要保持对科研的高投入。据了解,日本的科研投入占GDP的3%左右,处于世界领先位置。从今年4月1日开始,日本推行为期5年的日本第三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国家总投资额为25万亿日元。我国政府应制定鼓励高科技企业增加科技资金投入的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财政性扶持。还应加强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合作,提高技术创新系统集成度,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此外在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应考虑在国外设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坎特威尔和托伦惕诺(John Cantwell(Paz Estrella E.Tolentino,1990)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从技术积累论出发,提出两个基本命题:一是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稳步提高和扩大,而这种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不断积累而获得的;二是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与积累是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相关的。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Small—scale Technology Theory,Louis T.Wells,1983)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比较优势来源于小规模技术,这种小规模技术带来的低生产成本等优势能够使生产者获得比较利益。在存在资产相对不平衡(如缺乏技术优势,无法形成规模优势等)的企业,可以通过对外投资在国外市场上通过上市或其他方式寻求补偿性资产,从而使其资产组合达到平衡,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战略地位发生根本性逆转。

5.加强对跨国经营人才的培养。

企业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跨国公司,要走向国际市场,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培育跨国经营的重要环节。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1)加强企业内部培训,注重培训内容的“跨文化”特点,提高和更新跨国经营人员的业务知识、外语水平,特别是要掌握当地的语言,熟悉当地文化习惯,有较强的公共关系技能以及强烈的开拓意识和献身精神。(2)在国内发掘和招聘已经具备所需知识、能力的现有人才。

(3)企业面向国际市场招贤纳士,大胆启用东道国的经营管理人才,实施人才当地化战略,

这也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当地化。(4)企业要与国内外高校建立培养基地,采用委托培养、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按现代化跨国公司的要求与规范,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经营管理的跨国经营人才。(5)我国有大量的海外留学生,他们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企业要积极地聘用具有海外经营管理经验的留学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服务。

6.加强与完善跨国企业公司治理。

我国跨国公司目前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企业机制不灵活。要尽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符合国际惯例的现代企业制度。只有严格按照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制度运作,我国跨国企业才能实现诸如财产转移、资本集中和行业合并等跨国界经营行为。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我国跨国公司也需要在体制上借鉴和吸收世界上成功的经验,对母公司的经营机制和决策方式加以规范,破除传统行政管理模式,明晰产权关系,建立以产权联结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同时,进行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具有全球经营观念和竞争战略的新型组织形态,提高远距离管理和控制技能,实行母、子公司一体化管理。解决好海外经理的激励与监督制约问题以及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文化建设问题。

7.完善对外投资的内外部环境。

政府应为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相关部门要制定发展我国跨国公司的整体战略,对跨国经营企业给予宏观指导。政府在对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审批上,应尽量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此外做好对对外投资的法律、财政、金融、外汇、信息服务体系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措施和规范,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吸引及调动对外投资的积极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永:《2005豪购:跨国公司中国造》,《第一财经日报》2006-01-05。

[2]《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6年10月16发布,《公共商务信息导报》2006-10-18。

[3]《200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非金融部分),商务部、国家统计局2006年4月30日联合发布,商务部对外经济合作司(http://hzs.mofcom.gov.cn/aarticle)2006-09-08。

[4]夏华丽:《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5]《200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发布,来源:商务部网站。 [6]王其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优势、特点与问题》,《国际经济合作》2004年第3期 。 [7]张绿:《中国企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江苏商论》2003年第9期。

[8]艾小波:《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域战略选择》,《中国外资》2006年第2期。

[9]宋亚非:《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方略》,《财经科学》2005年第2期。

[10]杨建清:《我国跨国公司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企业经济》2004年第8期。

[11]张东:《跨国公司发展新趋势对我国的启示及应对措施探讨》,《经济师》2002年第10期。 [12]钟庆:《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9月。

我国跨国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葛正鹏、琚向红,《商场现代化》,2007.3月(上旬刊)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涌现出了一大批跨国公司。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跨国公司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培育我国跨国公司,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对于我国企业进一步走向世界、做强做大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跨国公司;海外投资;国际竞争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一些企业就开始把眼光投向海外市场,最初主要以在海外建立销售分公司为主。1979年10月成立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可以看作是中国首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在中信已成为业务遍及全球的综合性跨国财团。与中信几乎同时走向世界的还有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首钢集团公司、中远集团以及中国银行等。上世纪90年代后期海尔在美国建立制造工厂,是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目前海尔已在美国、意大利等国建有超过10个生产工厂,全球年营业额在2004年就超过120

①亿美元。除了在海外设厂,跨国并购也是我国企业走向国际的重要手段。2005年联想成功收购IBM的PC业务,并将集团总部迁移到了纽约,这是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经营的典型案例。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我国的跨国公司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在《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公布的全球100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排序中,来自中国的跨国公司占一半。其中,25家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15家来自台湾省,10家来自祖国大陆,其中包括中信、中远、中建、中石油、中化、TCL、中海油、五矿、中粮和京东方。2002年至2005年的4年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速为65.6%,2005年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122.6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2倍。截至2006年6月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达到了636.4亿美

②元。但我国跨国公司发展的历史还不长,应该说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企业要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磨砺。

一、我国跨国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总体规划布局和投资结构欠合理。

由于对利用外国资本在海外办企业认识较晚,并且未提高到战略层次上来加以筹划,致使我国海外投资既未建立权威性的专门机构,也未制定对外投资方面的法律条例,国家在总体上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表现为一种无序性和随机性。从投资的地区结构看,过去主要以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主,主要集中在亚洲、拉美等国家和地区。近几年来,随着对外投资速度的加快,投资的区域有所扩大。根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200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非金融部分)和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6年10月16日发布的《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的有关数据,2005年底,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6426家)共分布在全球163个国家和地区(到2006年6月底,累计成立境外投资企业达到9900多家,分布在全球近170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的71.2%,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572亿美元。从境外企业的分布情况看,亚洲、欧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到93%和85%。从境外企业的国家(地区)分布来看,香港、美国、俄罗斯、日本、越南、德国、澳大利亚的聚集程度最高,①

②参见刘永:《2005豪购:跨国公司中国造》,《第一财经日报》2006-01-05。 参见《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6年10月16发布,转引自《公共商务信息导报》2006-10-18。

集中了境外企业的45.6%;其中在香港的境外企业占16.5%,美国占10.3%,俄罗斯占5.8%,

①日本占3.8%,越南占3.5%,德国占3.1%,澳大利亚占2.6%。从总体上说,这几年来投资

的区域有了明显扩大,但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地区)的投资明显偏少。产业结构上,海外投资项目选择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在某种程度上重复了国内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投资行业层次偏低,偏重一般加工型、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严重偏小。以资源开发行业和初级加工制造业为主,缺乏日益成为国际经济主流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投资。据有关资料,按照投资额计算,在我国全部海外投资中,资源开

②发投资占29.4%,工农业生产投资占51.6%,两项合计占81%,其他投资仅占19%。在投资企业

中,从事商品流通的外贸企业偏多,而生产性企业偏少。在规模结构上,以中、小型为主。所有这些一方面使投资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导致投资与国内生产企业的断档、分割,致使海外投资风险加大,总体经济效益低下。

2.有相当数量的企业投资规模相对较小,抵御风险能力差。

目前我国对外投资的主体是有限责任公司和国有企业(主要是国有垄断企业)。据有关资料,2004年对外投资中,国有企业(主要是国有垄断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占65%份额。其中国有企业占35%;有限责任公司占30%;股份有限公司占10%;私营企业占12%;股份合作企业占3%;集体企业占2%;外商投资企业5%;港澳台投资企业占2%;其他占1%;与2003年相比,国有企业占整个投资主体的比重由上年的43%降至35%,而有限责任公司及私营企业对外投资比重分别上升了8%和2%。到了2005年,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超过国有企业跃居投资主体首位;国有企业占境内投资主体的比重由上年的35%降至29%,而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为32%,比上

③年增加了4个百分点。在我国,有限责任公司和国有企业都是规模企业,但从国际上来看,

还算不上是大型的跨国公司,还无法像国际上大型的跨国公司那样实现规模经济带来的低成本优势。另外,还有大量的私营企业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其规模要小得多,主要是中小企业。尽管我国到海外去投资设厂的大多是国内同行业中居领先地位的龙头企业,但还有相当数量的企业资金实力较小,在海外平均投资水平偏低,而且大多以中小型项目为主。从国际上看,跨国公司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的比比皆是。而据有关资料,目前我国90%的海外中资企业投资规模不到100万美元,平均投资规模约153万美元,平均单项投资额仅为57万美元,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600万美元的水平,同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0万美元的水平,甚至低于东

④欧140万美元的水平。虽然小投资规模的经营组织有“船小好掉头”的灵活性,但不利于我

国跨国经营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实施,难以跟势力强大的国际竞争者相抗衡。

3.对外直接投资融资困难。

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中主要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本国生产资本或技术资本的外流转移,还包括利用东道国的金融资本和部分配套生产资本的成份。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我国大多数企业自有资金不足,在国外的分支机构又没有正常的融资渠道。另外,由于我国的金融体系还不健全,资本市场尚不发达,国有银行体系并未与国际接轨,银行对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缺乏科学和全面的评估,存在“惜贷”现象(王其辉,2004)。因此受企业自身规模及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约束,企业很难进行有规模的对外投资,这严重阻碍了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步伐,也影响了业务的开展和扩大。 参见:(1)《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6年10月16发布,转引自《公共商务信息导报》2006-10-18;(2)《200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非金融部分),商务部、国家统计局2006年4月30日联合发布,转引自商务部对外经济合作司(http://hzs.mofcom.gov.cn/aarticle)2006-09-08。 ②参见夏华丽:《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③参见《200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和《200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发布,来源:商务部网站。

④①参见王其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优势、特点与问题》,《国际经济合作》2004年第3期 ;张绿:《中国企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江苏商论》2003年第9期。

4.技术优势不突出,缺乏核心竞争力。

跨国公司的发展,技术优势是重要保障。但我国的一些跨国公司,虽然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具有世界领先水平,但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较大,技术创新能力也十分薄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大多数情况下,以引进技术为主,以输出技术为辅,且输出的是一些技术含量较低或易消化吸收的技术;在跨国经营项目上主要集中在附加值不高、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许多高新技术,在我国企业中还是从无到有,而在发达国家企业中却己是从好到精。目前我国一些跨国公司和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在产业链上是处于不同位置,人家掌握的是核心技术,我们往往处在边缘,主要原因之一是不掌握核心的、先进的技术,挣的是打工钱。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研发费用投入不足有关。据有关资料,目前我国22276家大中型企业中建立研发机构的只有31.9%,企业研发费用的投入不足1.5%,参与研发的科研人员不足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35%。而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研发投资都在5%~10%之间,强者高达20%~30%。此外,由于发达国家企业对高新技术的垄断和保护,对技术转让的限制和高额要价,致使我国企业引进真正先进的技术困难重重,在参与国际分工和从事跨国经营中,缺乏核心竞争力。

5.跨国公司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跨国经营需要技术、管理、法律、财务和营销等方面高素质的人才,尤其对管理者来说有着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既熟悉国际市场环境,通晓国际商业惯例,有良好的外语水平,还要精通涉外企业管理和经营业务,竞争意识强,在国际市场能够开拓进取,左右逢源。目前在我国的诸多海外企业中,仍有一些经营人员的素质同所从事的工作不相适应,甚至有些派出人员不具备起码的国际贸易常识和惯例,不懂经营管理,不懂当地法律,没有财会知识,甚至不会当地语言,这就很难适应大规模跨国经营的需要。特别是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没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就很难实现。

6.缺乏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的企业内部机制。

我国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集团公司以及国有股占控股地位的股份制企业,加之市场机制还不够成熟,国有企业在管理上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企业缺乏作为独立利益主体自主经营的内在动力机制,对外直接投资决策权还没有落实到位,缺乏海外筹资融资、生产经营、国际市场营销及人事管理等方面的经营自主权,盈利同自身利益关系不大,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积极性受到了自身的限制。

7.开展对外投资的内外部环境亟待完善。

目前由政府部门对每个对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审批,不仅审批环节多,而且时间长,也影响了企业境外投资的积极性。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不少企业采取化整为零,先生存再发展的策略。此外我国目前对对外投资的法律、财政、金融、外汇、信息服务体系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措施仍需完善和加强。

二、培育我国跨国公司的对策分析

1.加强总体规划布局,理顺投资结构。

政府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应从战略出发,进行总体规划,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架构好投资项目的布局,建立起专门的机构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在投资结构上,走工贸、技贸、产融相结合的路子,发展综合商社型跨国公司。组建综合商社型跨国公司,可以较快地打破我国传统体制下工贸、技贸分离,产融结合不密切的不利局面,较快地实现跨国公司的成长。目前我国已经具备组建综合商社型跨国公司的现实可能性,应该大胆吸收日本和韩国发展综合商社的成功经验,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商社型跨国公司,充分利用工业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科研开发实力、外贸企业的市场信息和销售网络的优势以及金融机构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能力,筹建综合性、多功能、国际化经营的综合商社型跨国公司,尽快形成综合优势和规模效益,改变投资结构不合理的局面。

2.构建跨国集团,提高国际竞争力。

针对我国在对外投资上普遍存在的投资规模偏小,发展后劲不足,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两方面措施:一是以一个实力较强的主体骨干企业为核心,在市场机制力量的作用下,遵循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兼并、收购、股权转让等方式联合众多关联企业,组建大型跨国公司,即通过所谓的“强弱联合”,扩大企业规模,培育和增强资本运营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二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实力较强的主体企业为核心层来构建跨国企业集团,即通过“强强联合”组建资金实力雄厚、经营范围广泛、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大型跨国公司。

3.拓宽融资渠道,弥补资金短缺。

资金短缺问题,是我国跨国公司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主要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企业集团可以通过以下一些融资渠道来实现:一是政府的政策性贷款;二是把握发展国内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及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时机,创设海外基金,吸纳社会资本,以缓解银行贷款需求压力和自有资金规模不足的压力;三是与东道国或第三国企业共同投资建设,共同经营,这样可减少投资负担,分散风险;四是积极开拓国际化的融资渠道,如向国际金融机构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贷款。对于我国企业来说,要真正具备国际化经营的能力,就必须学会如何使用产业资本与国际金融资本相结合,学会如何运用国际上通用的办法进行融资。

4.加强自身积累,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知识和技术是企业宝贵的财富,也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之本。钟庆在《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一书谈到:气派的摩天大楼、轰鸣的制造工厂和耀眼的GDP不是根本,因为高楼大厦可以被地震毁掉,海外投资随时可能撤走,工厂也可以迁移,技术,拥有技术的人,拥有这些人的国家,才是最具竞争力的。对于跨国公司来说,技术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法宝。为了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必须加大科研和技术改造的投入,每年要有充分的用于技术研发的开发资金,保障企业技术创新。除了公司的自身投入,国家也要保持对科研的高投入。据了解,日本的科研投入占GDP的3%左右,处于世界领先位置。从今年4月1日开始,日本推行为期5年的日本第三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国家总投资额为25万亿日元。我国政府应制定鼓励高科技企业增加科技资金投入的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财政性扶持。还应加强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合作,提高技术创新系统集成度,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此外在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应考虑在国外设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坎特威尔和托伦惕诺(John Cantwell(Paz Estrella E.Tolentino,1990)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从技术积累论出发,提出两个基本命题:一是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稳步提高和扩大,而这种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不断积累而获得的;二是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与积累是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相关的。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Small—scale Technology Theory,Louis T.Wells,1983)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比较优势来源于小规模技术,这种小规模技术带来的低生产成本等优势能够使生产者获得比较利益。在存在资产相对不平衡(如缺乏技术优势,无法形成规模优势等)的企业,可以通过对外投资在国外市场上通过上市或其他方式寻求补偿性资产,从而使其资产组合达到平衡,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战略地位发生根本性逆转。

5.加强对跨国经营人才的培养。

企业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跨国公司,要走向国际市场,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培育跨国经营的重要环节。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1)加强企业内部培训,注重培训内容的“跨文化”特点,提高和更新跨国经营人员的业务知识、外语水平,特别是要掌握当地的语言,熟悉当地文化习惯,有较强的公共关系技能以及强烈的开拓意识和献身精神。(2)在国内发掘和招聘已经具备所需知识、能力的现有人才。

(3)企业面向国际市场招贤纳士,大胆启用东道国的经营管理人才,实施人才当地化战略,

这也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当地化。(4)企业要与国内外高校建立培养基地,采用委托培养、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按现代化跨国公司的要求与规范,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经营管理的跨国经营人才。(5)我国有大量的海外留学生,他们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企业要积极地聘用具有海外经营管理经验的留学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服务。

6.加强与完善跨国企业公司治理。

我国跨国公司目前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企业机制不灵活。要尽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符合国际惯例的现代企业制度。只有严格按照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制度运作,我国跨国企业才能实现诸如财产转移、资本集中和行业合并等跨国界经营行为。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我国跨国公司也需要在体制上借鉴和吸收世界上成功的经验,对母公司的经营机制和决策方式加以规范,破除传统行政管理模式,明晰产权关系,建立以产权联结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同时,进行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具有全球经营观念和竞争战略的新型组织形态,提高远距离管理和控制技能,实行母、子公司一体化管理。解决好海外经理的激励与监督制约问题以及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文化建设问题。

7.完善对外投资的内外部环境。

政府应为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相关部门要制定发展我国跨国公司的整体战略,对跨国经营企业给予宏观指导。政府在对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审批上,应尽量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此外做好对对外投资的法律、财政、金融、外汇、信息服务体系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措施和规范,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吸引及调动对外投资的积极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永:《2005豪购:跨国公司中国造》,《第一财经日报》2006-01-05。

[2]《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6年10月16发布,《公共商务信息导报》2006-10-18。

[3]《200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非金融部分),商务部、国家统计局2006年4月30日联合发布,商务部对外经济合作司(http://hzs.mofcom.gov.cn/aarticle)2006-09-08。

[4]夏华丽:《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5]《200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发布,来源:商务部网站。 [6]王其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优势、特点与问题》,《国际经济合作》2004年第3期 。 [7]张绿:《中国企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江苏商论》2003年第9期。

[8]艾小波:《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域战略选择》,《中国外资》2006年第2期。

[9]宋亚非:《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方略》,《财经科学》2005年第2期。

[10]杨建清:《我国跨国公司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企业经济》2004年第8期。

[11]张东:《跨国公司发展新趋势对我国的启示及应对措施探讨》,《经济师》2002年第10期。 [12]钟庆:《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9月。


相关内容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题目(1)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 ××省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对策研究 2. 中国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变迁研究 3. ××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4. 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5. 中国战略性产业的选择与培育 6. 论培育某省(某市.地区)外贸出口新的增长点 7. ...

  • 毕业论文范围
  • 六.毕业论文选题参考(下列题目为综合参考题目,同学们可据此自行拟定论文题目,凡涉及本专业及相关的内容均可) 1.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2.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 3.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状况研究 4.农户小额贷款需求调查分析 5.农户小额贷款可获得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 会计计量的现值研究
  •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5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会计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会计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 ...

  • 2015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推荐选题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2015届毕业论文推荐选题 刘立平 01.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02.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 03.中俄双边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04.中韩双边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05.中印经贸关系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06.中国与拉美经贸关系现状.问题 ...

  • 大专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 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1.××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企业经营现状和对策分析 3.××企业的营销渠道管理策略分析 4.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的探讨 5.外资零售业市场准入与发展我国零售业的对策 6.谈中国百货超市化的动因和出路 7.当前我国服装业发展态势及建议 8.我国服装业存在的问题及其结 ...

  • 存货计价方式对企业利润和所得税的影响
  • 最新会计专业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及其防 ...

  • 福建师范大学会计学毕业论文题目
  • 福建师范大学会计学毕业论文题目 1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的关系分析 2 无形资产涉税问题的研究 3 保险业分析及其保险综合经营研究 4 我国增值税转型问题及对策研究 5 企业融资机制浅析 6 我国增值税征收与发达国家的比较与启示 7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8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方法的评析和选 ...

  • 财务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集锦
  • 对我国电算化审计发展的思考 试论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目标 税务筹划有关问题探讨 论如何加强民营企业会计监督 金融衍生工具下的财务会计创新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中国汽车工业的成本管理创新战略 我国会计电算化普及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对我国企业偷逃增值税现象的思考 长虹四十亿应 ...

  • 财务舞弊的防范与治理
  • 最新会计专业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基于多元化经营视角的企业财 ...

  • 徐州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 徐州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2010届毕业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要求: 1.每人限选一题,相互不得重题,但是可以自行拟定题目: 2.请每位同学把自己的学号.姓名.联系方式.电子邮箱地址.论文题号及论文题目等项目填写清楚,具体格式见附表1(EXCEL格式): 3.论文选题结束后,请班长将选题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