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文明史通识课论文--西方教权与王权的斗争

西欧中世纪的教权与王权

社会工作1301 黄日昌

[摘 要]:本文主要内容为中世纪时期西方教权与王权斗争,以此试图为现代基督教文化在部分西方国家所起的作用做一个支持依据。如同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君权和相权相互辅佐又相互冲突的关系一般,作为较大多数人所信仰的基督教与世俗社会中的王权有着相似的关系。而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观点进行论述。

[关键词]:西欧;中世纪;教权;王权

中世纪前的基督教

按《圣经》的记载,基督教诞生于公元一世纪的巴勒斯坦。本身是为一种下层人士的聊以自慰的信仰,而其在罗马境内的传播使之有了极大的群众基础。虽然有着对罗马统治的反对,但是仍不断地扩张教区与吸纳各阶级人士,伴随着财富与规模的增加和扩大,原先的神性渐渐淡化,留下了刺眼的金钱。

“中世纪欧洲最大的特点就是基督教的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特点在文化领域尤其突出。”作为西欧文化的引领者,基督教已然成为当时政治的掌权者。所谓的“政治的信条”即“教会的教条”,甚至成为一种法律一般的存在。而最为令人心悸是当时通过人口相传方式传播福音的方式,使得曲解教条教义这种事情,变得易如反掌。假定以最好的情况考虑,我们也得承认,这种不是曲解的理解也是带有极大的主观偏差的,并不能最好地转达主的意志。

如此双重作用下,基督教沦为一种敛财的工具。而这种敛财甚至是理所当然的。 于是乎,王权和教权站在了同一个立场上。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颁布了米兰赦令,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基督教方面更是早在公元四世纪同皇帝协商完毕,欣欣然成为被利用的工具。而392年狄奥多西一世的举动,更是将基督教推上一个制高点。紧接着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令这些都推倒重新开始。但事实是,之后建立的王朝都先后选择了基督教。

中世纪初期的教权与王权

但王权被教权控制了吗?不。新建立起的封建社会中 ,教会也好,教皇也好。人们对他们的崇拜感是很低的。相对的王权统治的世俗,却是武力争取而来的,有很好的威慑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教权相对地是处于劣势的。然而即使这样,王权也没有去打压教权,反而试图提高教会的威信。这是出于教会有着所谓的君权神授教义,以此维护自己的统治。而教会更是希望借此扩大自己影响范围。在双方各自需求的推动下,此时王权和教权相互依存、相互勾结。但不意味着,他们是没有利益冲突的。

无论是法兰克国建国之后大力推广基督教,还是其法律中赋予主教修改法官判决和处分渎职法官权力,这些对于王权而言都是其次的。教权尽管能够参与立法,但也是由王权领导;尽管能够单独处理神职人员,但世俗大小事件都由王权掌管。教权在王权看来,不过一种附属。

而立场的转换紧接而至。随着丕平罢黜墨洛温王朝积极寻求教会支持而献出大量土地,以致出现“教皇国”——教权也有了领导者身份的雏形。

这之后虽然王权仍处于优势地位,但教权正一步步缩小着他们之间的差距。到公元9世纪后期,尼古拉一世更是主张教皇的权威高于皇帝。

同时,随着城市的兴起,王权渐渐衰弱。但教权却一直占据大量土地和资源,也就是到了这个时候,教权终于有了和王权一争西欧最高统治权的实力。

教权与王权的斗争

1073年希尔德布兰当选罗马教皇,史称格里高利七世,就职后的第三年便发布了《教皇赦令》提出了27条主张,宣称教皇在教会中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任何人都不得修改他的判决,只有他才可以修改所有的判决,他的权利高于皇帝,他可以罢黜皇帝。这很显然地触犯了皇帝的利益,也很自然地爆发一场关于“授职权”的冲突。

1076年2月格里高利七世革除了亨利四世的教籍,废黜其帝位。而亨利四世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于1077年冬季亲往教皇居住地卡诺沙堡请罪。也因此教权开始起着主导作用。

13世纪教皇英诺森三世提出著名的“日月论”——“宇宙的创造者在天空安置两大发光体,光度较大的一个管白昼,光度较小的一个管黑夜,在以天上之城见称的普世性教会的

天空同样如此,他设立了 两大尊位,较大的那个主管灵魂,较次的那个主管肉体。这二者就是教皇的权力和君主的权力。君主的权力从教皇的权力那取得威望,因此,他愈逼近那个权力的光圈,自身所显得亮度就愈小;反之,愈是退避一些,亮度就愈增加。”在基于当时教廷势力发展到鼎盛的情况,这无疑成为了教权摆脱王权控制甚至反而控制王权提供理论依据。

而之后的发展也确实如此,13世纪之后的教会摆脱了王权并常常超越王权。有了经济土地上的支持,思想文化上的理论体系,在政治的较量中,教皇成为实质上的统治者。此时王权在与教权的斗争中往往处于被动失败的地位。

这种情况直至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有了很大地位,并渴望政治上的权力。为了更大的经济发展,他们需要统一市场和更多的资源。而这恰恰是王权所能做到的。于是在这个阶级的支持下,王权力量不断扩张最终得以战胜教权。而其有着转折性的事件则是腓力四世当众烧毁教会权力至上的敕令,并于1303年派人潜入教皇在阿南尼的城堡,以暴力逼迫教皇退位,当时75岁高龄的博尼法斯八世在罗马被软禁三日后逝世。

作为继任的教皇是在腓力四世授意和扶植下登位的波尔图大主教,而再之后的70年间,连续七任教皇均为法国人,他们都受法国国王支配,成为其“御用工具”。

而基督教本身也面临了自己内部的问题,阿维农教廷的分裂,斗争开始转换为教权内部。而教皇对各国世俗事务的干涉和控制已经日渐流于形式。曾经以开除教籍等控制君主的手段,已经基本没有任何效力

西欧中世纪的教权与王权

社会工作1301 黄日昌

[摘 要]:本文主要内容为中世纪时期西方教权与王权斗争,以此试图为现代基督教文化在部分西方国家所起的作用做一个支持依据。如同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君权和相权相互辅佐又相互冲突的关系一般,作为较大多数人所信仰的基督教与世俗社会中的王权有着相似的关系。而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观点进行论述。

[关键词]:西欧;中世纪;教权;王权

中世纪前的基督教

按《圣经》的记载,基督教诞生于公元一世纪的巴勒斯坦。本身是为一种下层人士的聊以自慰的信仰,而其在罗马境内的传播使之有了极大的群众基础。虽然有着对罗马统治的反对,但是仍不断地扩张教区与吸纳各阶级人士,伴随着财富与规模的增加和扩大,原先的神性渐渐淡化,留下了刺眼的金钱。

“中世纪欧洲最大的特点就是基督教的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特点在文化领域尤其突出。”作为西欧文化的引领者,基督教已然成为当时政治的掌权者。所谓的“政治的信条”即“教会的教条”,甚至成为一种法律一般的存在。而最为令人心悸是当时通过人口相传方式传播福音的方式,使得曲解教条教义这种事情,变得易如反掌。假定以最好的情况考虑,我们也得承认,这种不是曲解的理解也是带有极大的主观偏差的,并不能最好地转达主的意志。

如此双重作用下,基督教沦为一种敛财的工具。而这种敛财甚至是理所当然的。 于是乎,王权和教权站在了同一个立场上。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颁布了米兰赦令,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基督教方面更是早在公元四世纪同皇帝协商完毕,欣欣然成为被利用的工具。而392年狄奥多西一世的举动,更是将基督教推上一个制高点。紧接着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令这些都推倒重新开始。但事实是,之后建立的王朝都先后选择了基督教。

中世纪初期的教权与王权

但王权被教权控制了吗?不。新建立起的封建社会中 ,教会也好,教皇也好。人们对他们的崇拜感是很低的。相对的王权统治的世俗,却是武力争取而来的,有很好的威慑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教权相对地是处于劣势的。然而即使这样,王权也没有去打压教权,反而试图提高教会的威信。这是出于教会有着所谓的君权神授教义,以此维护自己的统治。而教会更是希望借此扩大自己影响范围。在双方各自需求的推动下,此时王权和教权相互依存、相互勾结。但不意味着,他们是没有利益冲突的。

无论是法兰克国建国之后大力推广基督教,还是其法律中赋予主教修改法官判决和处分渎职法官权力,这些对于王权而言都是其次的。教权尽管能够参与立法,但也是由王权领导;尽管能够单独处理神职人员,但世俗大小事件都由王权掌管。教权在王权看来,不过一种附属。

而立场的转换紧接而至。随着丕平罢黜墨洛温王朝积极寻求教会支持而献出大量土地,以致出现“教皇国”——教权也有了领导者身份的雏形。

这之后虽然王权仍处于优势地位,但教权正一步步缩小着他们之间的差距。到公元9世纪后期,尼古拉一世更是主张教皇的权威高于皇帝。

同时,随着城市的兴起,王权渐渐衰弱。但教权却一直占据大量土地和资源,也就是到了这个时候,教权终于有了和王权一争西欧最高统治权的实力。

教权与王权的斗争

1073年希尔德布兰当选罗马教皇,史称格里高利七世,就职后的第三年便发布了《教皇赦令》提出了27条主张,宣称教皇在教会中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任何人都不得修改他的判决,只有他才可以修改所有的判决,他的权利高于皇帝,他可以罢黜皇帝。这很显然地触犯了皇帝的利益,也很自然地爆发一场关于“授职权”的冲突。

1076年2月格里高利七世革除了亨利四世的教籍,废黜其帝位。而亨利四世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于1077年冬季亲往教皇居住地卡诺沙堡请罪。也因此教权开始起着主导作用。

13世纪教皇英诺森三世提出著名的“日月论”——“宇宙的创造者在天空安置两大发光体,光度较大的一个管白昼,光度较小的一个管黑夜,在以天上之城见称的普世性教会的

天空同样如此,他设立了 两大尊位,较大的那个主管灵魂,较次的那个主管肉体。这二者就是教皇的权力和君主的权力。君主的权力从教皇的权力那取得威望,因此,他愈逼近那个权力的光圈,自身所显得亮度就愈小;反之,愈是退避一些,亮度就愈增加。”在基于当时教廷势力发展到鼎盛的情况,这无疑成为了教权摆脱王权控制甚至反而控制王权提供理论依据。

而之后的发展也确实如此,13世纪之后的教会摆脱了王权并常常超越王权。有了经济土地上的支持,思想文化上的理论体系,在政治的较量中,教皇成为实质上的统治者。此时王权在与教权的斗争中往往处于被动失败的地位。

这种情况直至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有了很大地位,并渴望政治上的权力。为了更大的经济发展,他们需要统一市场和更多的资源。而这恰恰是王权所能做到的。于是在这个阶级的支持下,王权力量不断扩张最终得以战胜教权。而其有着转折性的事件则是腓力四世当众烧毁教会权力至上的敕令,并于1303年派人潜入教皇在阿南尼的城堡,以暴力逼迫教皇退位,当时75岁高龄的博尼法斯八世在罗马被软禁三日后逝世。

作为继任的教皇是在腓力四世授意和扶植下登位的波尔图大主教,而再之后的70年间,连续七任教皇均为法国人,他们都受法国国王支配,成为其“御用工具”。

而基督教本身也面临了自己内部的问题,阿维农教廷的分裂,斗争开始转换为教权内部。而教皇对各国世俗事务的干涉和控制已经日渐流于形式。曾经以开除教籍等控制君主的手段,已经基本没有任何效力


相关内容

  • 欧洲文明史
  • 第一章 一.爱琴文明 欧洲文明的摇篮--希腊 (一) .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居民 古代希腊地处地中海东部.它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多山环海,地势崎岖不平, 仅有小块的平原又为难越的关山所阻隔.农业条件很好???,航海条件优越. 公元前 2500 年左右,希腊人开始来到这定居. 对文明的影响: 政治单位为 ...

  • 史通名词解释
  • 名词解释 一.纪事本末体 1. 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进行历史叙述的史书编纂体裁,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2. 袁枢开创的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的纪事本末体,既能合理地吸收编年体与纪传体的优点,又可基本克服它们的缺点. 袁枢的纪事本末体是他在改编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

  • 世界古代史复习资料
  • 第七章 亚洲名族大迁徙和欧洲的法兰克国家 名词: 1.<萨利克法典>:法兰克人古代习惯法汇编,墨洛温王朝初期国王克洛维(481-511年)在位晚年用拉丁文编成,共65章,后又有增补.法典反映了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初期的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以及农村公社的经济生活与风俗习惯,具有珍贵的史料价 ...

  • 考纲C层次 知识点归纳封建制度特征
  • 考纲C 层次 知识点归纳 一.西欧封建制度特征C 封建制度的产生B 等级君主制B 中世纪庄园A 城市的自治B 大学兴起A 从6世纪开始到15世纪之前,中世纪西欧在政治上由封建等级制过渡到等级君主制:经济上从封建庄园经济发展到城市复兴与商品经济发展:文化上从宗教神学控制思想到大学兴起.这些发展促进西欧 ...

  • 史学概论2014
  • 史学概论复习绪论 一.名词解释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是人类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和历史观互相影响,相互制约. 二.列举1各种历史观:唯物史观.英雄史观.天命史观.进化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循环论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 2最基本的几种历史观 (1)文明史观 文明史 ...

  • 新航路开辟论文
  • <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 莱阳市第九中学 孙姣凤 课程标准:概述迪亚士.哥伦布等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教材分析:<新航路的开辟>是岳麓新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课的内容, 是工业文明崛起的开篇.本课具有开篇点题承上启下的作用.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 ...

  •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 第二部分 近代历史 专题三 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 [时空坐标] [专题概览] 物的尺度,强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14.15世纪以来,面对教会的反动统治,人们再次高举人文 主义的大旗,先后发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基本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和腐朽统 治.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高举科学与理性的 ...

  • 对"民主"的三个认识误区
  •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民主建设的任务已迫在眉睫.无论是政界.知识界还是社会公众,关心民主问题的人越来越多.但总体看来,国内目前的认识还是初步的,尤其是在现代民主的起源.民主的"形式"与"实质"."共性"与"特色"等三个 ...

  • 高一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
  • 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 1.两河流域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古希腊称之"美索不达米亚". 2.大约公元前3500年至3100年,苏美尔人率先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国家. 3.<吉尔伽美什>的史学价值:是了解研究古代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