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升初中的衔接期该做些什么
〈引子〉:在从事教育咨询工作时,常常遇到家长带着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和初中毕业升入高中的“新”生前来咨询如何改变他们的学习境况。这些学生由于不能适应新一级学校的环境和学习规律,没有改变原有的学习方法,不少学生因此而“逐渐落后”,并由此产生了种种心理和生理的问题。其实,对于从低一级学校即将升入高一级新学校的“新生”来说,应该做好升学前的准备,才能在他们升学以后较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小学升初中会遇到什么问题
对于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同学,入学适应不良最为普遍。这些初一的新生大多为十二三岁的孩子,自身的适应能力比较差。他们在小学学习了五六年,早已熟悉了小学的环境、学校的老师,来到中学这个一切都是陌生的环境中,不仅环境变了,学校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要求也不同了,而且老师也从小学生为对象的未成年人语言,改变成速度、频率都快速的成年人语言。所有这些改变都会造成初一新生在心理上、学习上的不适应。
初中学习与小学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初中是由小学向高中过渡的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也由少年期向青春期过渡,他们可塑性大,既是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期,又是为今后发展创造条件的重要时期。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表现出以下明显的差异:
⒈学习的课程门类增加,内容加深,学科知识逐步系统化。进入中学以后,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小学曾学习过的课程,由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识点变成了更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并更加突出能力要求;同时,物理、化学等课程相继开设,历史、地理、生物等人文社科知识也成为重要的学习内容。这些学科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都是必需的文化素质积累,这就使初中生的学业负担客观上大大增多了。老师的教学也越来越注重传授知识的严密性和注重学生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除要求学生识记大量的定义、原理等知识点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课程的增加,尤其是数、理、化等学科的增加,强化了学生对抽象逻辑思维的表达能力,提高了学习要求水准,因此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使一些学生感到苦恼的是,越想弄懂的越是听不懂或听得一知半解,越想记牢的越是忘得快,这就出现了对这么多的课程不知如何下手的现象,从而不同程度地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这种分化与学习内容的深度、难度的加大有直接关系。
⒉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同时出现激烈的分化。①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和初中成绩相关不大。而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却与高中学习呈明显相关。②经过初一的学习适应和调整,学习习惯和方法基本形成定势,成绩的差异逐渐明显。到了初二,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自然科学课程相继开设,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智力在学习中的作用变得很突出,学习好与差的差距会越拉越大。③随着各学科课程的深入,对于学科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兴趣和爱好,偏科现象逐渐明显。
⒊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能力日显重要。小学时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死记硬背,进入中学后就不能适应了。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在学习上的独立性逐步增强。课堂教学中,教师比较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课堂教学外,学生更多的需要自觉地独立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在家庭中,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直接帮助逐渐减少,不少家长也因为孩子学习难度的增加而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自学能力的强弱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明显增强,学习依赖性强的学生成绩往往每况愈下。
⒋学习的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小学阶段的学习,在学校里,主要依赖老师的安排,老师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管;在家里,也大都是在家长的督促下完成学习任务。初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所增强,但是,在这方面学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许多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不能持久保持,教师和家长的管理稍有松弛,就会无法自制,把学业抛至脑后,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
怎样才能使这些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
如果说,大人对于要从幼儿园“升”小学的孩子们不放心,怕他们不能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不少家长要送他们去上小学学前班。其实,相对于要升入初中的小学生来说,同样也应该有一个初中的“学前教育”。这个学前教育应该使即将升入初中的学生达成三个目标:
第一是知识目标:①使学生对初中新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任务有基本认识。②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学习方法和策略。③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二是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②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③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和借鉴他人成功经验的能力。
第三情感目标:①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对新的学习生活的适应性。②培养学习兴趣,不断引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及时调整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成就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当今社会上已经有了这类的培训班,不妨可以考察一下,他们是不是能让参加培训的孩子们能够达到上述目标,如果真的是不错的,不妨可以送孩子去参加。即便不去参加这样的培训班,我们自己也应该对这些孩子们进行一些小学升初中的衔接期准备:
⒈引导和帮助孩子们逐渐对自己有一个了解,总结小学时的生活和学习,看看自己在生活上特别是在学习上有什么特点(优缺点),甚至可以让他们做一篇作文:写一篇“我想象中的中学”或“我就要成为一个中学生了”的作文。
⒉领着孩子到初中老师那里,或者到有初中生的朋友、邻居家里串串门,请他们介绍一下中学的学习和生活。可以联系学生们做的那篇作文做一下对比,初步了解一下中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和自己想象的有什么不同。
对于升入初中的小学生,对环境变迁的适应感很重要,因此应该设法稳定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情绪。所以介绍初中的学习情况,包括环境、规章制度、老师、同学、课程、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特点、学习要求等等,就显得很重要。让这些初中新生们了解中学特点,知道在未来的学习中培养自主能力的重要性,增强对新生活的信心。可以领他们到中学实地去看一看,问一问,和一些初中生或老师(甚至家里有初中生的家长)面对面地谈谈。这可以使这些新生消除心理上的陌生感,激发他们热爱初中,逐渐熟悉未来的学习环境和形式。
⒊对孩子进行学习的社会动机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基本上还是以直接动机和天然动机为主的。尽管学校也会以“大目标”对他们进行教育,但是这些“大目标”对他们说来毕竟还是朦胧的,往往还难以同他们直接的学习动机挂勾。这种情况,对于他们接受初中较为繁重的学习任务是不能适应的。因此,对于初一新生进行间接的社会性学习动机的培养十分重要。可以考虑让他们接触比较形象具体,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目标。比如可以读、看、讲能够理解和接受的一些著名的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和故事,对学生进行理想情操教育,最好能有一些学校、社区等“周围的形象”。再有,利用一些机会开展参观和访问活动,也可考虑参与一些科技馆或活动中心的社会活动或科技制作活动,拓宽学生们的视野,增加学生们对现代科技信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社会动机。
⒋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指导这些即将升入中学的孩子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心理学认为,自我意识一般包括自我认识(如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如自信心、自尊心)、自我控制(如自制力,自我监督)等。自我意识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倾向性的核心。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是个性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小学时期,自我意识尚处于较低的阶段,其特点是以外在权威为中心,如以教师为中心,来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独立性较差。进入中学以后,由于身体急剧成熟而产生“独立感”和“成人感”,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因此,中学时期是启发和强化孩子们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的十分重要的时期。教育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他们个性品质的发展方向。对于初一新生来说,自我意识教育很必要。所以很有必要进行一些指导:
一是引导他们端正自我认识,防止消极倾向出现。如在小学经常受教师表扬的学生,入学后不可能全都照样得到经常表扬。这就需要使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差异,保持较强的学习动力。
二是指导他们摆脱学习上过多的依赖性,通过讲座指导他们学会独立钻研课程和做作业,知道如何养成自觉预习新课,阅读教材,查找资料的习惯,全面掌握中学课程学习方法。
三是要求他们学会把学习、娱乐和休息结合起来并行成习惯。以便于今后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从而为在中学阶段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打下基础。在学习习惯和方法上要: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利用时间。优化学习风格,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立新型学习方式,把握学习主动权。
初一新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绝不是单靠学校教师就可以完全做好的,要全面完成这方面的任务,还必须依靠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的紧密配合,只要各方协调一致,最终总是可以取得较好的结果。所以父母和老师(配合社会)的共同努力是很必要的。
⒌还有必要向这些孩子们灌输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引导他们健康的人际交往活动,教给她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了解、关心、学习。具体说,就是了解他人的品质,关心他人的需要,学习他人的优点。指导这些“准”新生从一入学就能以正确的观点交往人,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交际圈,并为进入青春期做好心理准备,为建立未来的良好的班级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小学升初中的衔接期该做些什么
〈引子〉:在从事教育咨询工作时,常常遇到家长带着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和初中毕业升入高中的“新”生前来咨询如何改变他们的学习境况。这些学生由于不能适应新一级学校的环境和学习规律,没有改变原有的学习方法,不少学生因此而“逐渐落后”,并由此产生了种种心理和生理的问题。其实,对于从低一级学校即将升入高一级新学校的“新生”来说,应该做好升学前的准备,才能在他们升学以后较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小学升初中会遇到什么问题
对于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同学,入学适应不良最为普遍。这些初一的新生大多为十二三岁的孩子,自身的适应能力比较差。他们在小学学习了五六年,早已熟悉了小学的环境、学校的老师,来到中学这个一切都是陌生的环境中,不仅环境变了,学校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要求也不同了,而且老师也从小学生为对象的未成年人语言,改变成速度、频率都快速的成年人语言。所有这些改变都会造成初一新生在心理上、学习上的不适应。
初中学习与小学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初中是由小学向高中过渡的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也由少年期向青春期过渡,他们可塑性大,既是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期,又是为今后发展创造条件的重要时期。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表现出以下明显的差异:
⒈学习的课程门类增加,内容加深,学科知识逐步系统化。进入中学以后,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小学曾学习过的课程,由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识点变成了更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并更加突出能力要求;同时,物理、化学等课程相继开设,历史、地理、生物等人文社科知识也成为重要的学习内容。这些学科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都是必需的文化素质积累,这就使初中生的学业负担客观上大大增多了。老师的教学也越来越注重传授知识的严密性和注重学生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除要求学生识记大量的定义、原理等知识点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课程的增加,尤其是数、理、化等学科的增加,强化了学生对抽象逻辑思维的表达能力,提高了学习要求水准,因此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使一些学生感到苦恼的是,越想弄懂的越是听不懂或听得一知半解,越想记牢的越是忘得快,这就出现了对这么多的课程不知如何下手的现象,从而不同程度地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这种分化与学习内容的深度、难度的加大有直接关系。
⒉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同时出现激烈的分化。①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和初中成绩相关不大。而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却与高中学习呈明显相关。②经过初一的学习适应和调整,学习习惯和方法基本形成定势,成绩的差异逐渐明显。到了初二,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自然科学课程相继开设,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智力在学习中的作用变得很突出,学习好与差的差距会越拉越大。③随着各学科课程的深入,对于学科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兴趣和爱好,偏科现象逐渐明显。
⒊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能力日显重要。小学时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死记硬背,进入中学后就不能适应了。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在学习上的独立性逐步增强。课堂教学中,教师比较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课堂教学外,学生更多的需要自觉地独立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在家庭中,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直接帮助逐渐减少,不少家长也因为孩子学习难度的增加而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自学能力的强弱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明显增强,学习依赖性强的学生成绩往往每况愈下。
⒋学习的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小学阶段的学习,在学校里,主要依赖老师的安排,老师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管;在家里,也大都是在家长的督促下完成学习任务。初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所增强,但是,在这方面学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许多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不能持久保持,教师和家长的管理稍有松弛,就会无法自制,把学业抛至脑后,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
怎样才能使这些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
如果说,大人对于要从幼儿园“升”小学的孩子们不放心,怕他们不能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不少家长要送他们去上小学学前班。其实,相对于要升入初中的小学生来说,同样也应该有一个初中的“学前教育”。这个学前教育应该使即将升入初中的学生达成三个目标:
第一是知识目标:①使学生对初中新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任务有基本认识。②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学习方法和策略。③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二是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②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③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和借鉴他人成功经验的能力。
第三情感目标:①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对新的学习生活的适应性。②培养学习兴趣,不断引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及时调整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成就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当今社会上已经有了这类的培训班,不妨可以考察一下,他们是不是能让参加培训的孩子们能够达到上述目标,如果真的是不错的,不妨可以送孩子去参加。即便不去参加这样的培训班,我们自己也应该对这些孩子们进行一些小学升初中的衔接期准备:
⒈引导和帮助孩子们逐渐对自己有一个了解,总结小学时的生活和学习,看看自己在生活上特别是在学习上有什么特点(优缺点),甚至可以让他们做一篇作文:写一篇“我想象中的中学”或“我就要成为一个中学生了”的作文。
⒉领着孩子到初中老师那里,或者到有初中生的朋友、邻居家里串串门,请他们介绍一下中学的学习和生活。可以联系学生们做的那篇作文做一下对比,初步了解一下中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和自己想象的有什么不同。
对于升入初中的小学生,对环境变迁的适应感很重要,因此应该设法稳定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情绪。所以介绍初中的学习情况,包括环境、规章制度、老师、同学、课程、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特点、学习要求等等,就显得很重要。让这些初中新生们了解中学特点,知道在未来的学习中培养自主能力的重要性,增强对新生活的信心。可以领他们到中学实地去看一看,问一问,和一些初中生或老师(甚至家里有初中生的家长)面对面地谈谈。这可以使这些新生消除心理上的陌生感,激发他们热爱初中,逐渐熟悉未来的学习环境和形式。
⒊对孩子进行学习的社会动机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基本上还是以直接动机和天然动机为主的。尽管学校也会以“大目标”对他们进行教育,但是这些“大目标”对他们说来毕竟还是朦胧的,往往还难以同他们直接的学习动机挂勾。这种情况,对于他们接受初中较为繁重的学习任务是不能适应的。因此,对于初一新生进行间接的社会性学习动机的培养十分重要。可以考虑让他们接触比较形象具体,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目标。比如可以读、看、讲能够理解和接受的一些著名的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和故事,对学生进行理想情操教育,最好能有一些学校、社区等“周围的形象”。再有,利用一些机会开展参观和访问活动,也可考虑参与一些科技馆或活动中心的社会活动或科技制作活动,拓宽学生们的视野,增加学生们对现代科技信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社会动机。
⒋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指导这些即将升入中学的孩子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心理学认为,自我意识一般包括自我认识(如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如自信心、自尊心)、自我控制(如自制力,自我监督)等。自我意识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倾向性的核心。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是个性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小学时期,自我意识尚处于较低的阶段,其特点是以外在权威为中心,如以教师为中心,来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独立性较差。进入中学以后,由于身体急剧成熟而产生“独立感”和“成人感”,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因此,中学时期是启发和强化孩子们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的十分重要的时期。教育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他们个性品质的发展方向。对于初一新生来说,自我意识教育很必要。所以很有必要进行一些指导:
一是引导他们端正自我认识,防止消极倾向出现。如在小学经常受教师表扬的学生,入学后不可能全都照样得到经常表扬。这就需要使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差异,保持较强的学习动力。
二是指导他们摆脱学习上过多的依赖性,通过讲座指导他们学会独立钻研课程和做作业,知道如何养成自觉预习新课,阅读教材,查找资料的习惯,全面掌握中学课程学习方法。
三是要求他们学会把学习、娱乐和休息结合起来并行成习惯。以便于今后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从而为在中学阶段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打下基础。在学习习惯和方法上要: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利用时间。优化学习风格,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立新型学习方式,把握学习主动权。
初一新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绝不是单靠学校教师就可以完全做好的,要全面完成这方面的任务,还必须依靠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的紧密配合,只要各方协调一致,最终总是可以取得较好的结果。所以父母和老师(配合社会)的共同努力是很必要的。
⒌还有必要向这些孩子们灌输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引导他们健康的人际交往活动,教给她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了解、关心、学习。具体说,就是了解他人的品质,关心他人的需要,学习他人的优点。指导这些“准”新生从一入学就能以正确的观点交往人,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交际圈,并为进入青春期做好心理准备,为建立未来的良好的班级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