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探究2014

实验探究

昌平33.(8分)化学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一个兴趣实验。向包有Na2O2的脱脂棉中

吹气,发现脱脂棉剧烈燃烧起来。于是他们决定探究脱脂棉燃烧的原因。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

【提出问题】脱脂棉为什么会燃烧? 【查阅资料】

1. 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温下能与CO2、H2O、HCl气体等物质发生反应,不能与N2发生反应。

2. 人呼出的气体的主要成分及含量:N2:74%;O2:16%;水蒸气:6%;CO2:4% 3. CO2既不与NaHCO3反应,也不溶于饱和的NaHCO3溶液。 【猜想与假设】

1. 可能是CO2与Na2O2反应产生了O2,释放出热量。 2. 可能是H2O与Na2O2反应产生了O2,释放出热量。 3. 可能是_______与Na2O2反应产生了O2,释放出热量。 【实验验证】

实验I:验证CO2与Na2O2反应产生了O2,释放出热量。

甲小组同学用图1所示装置(部分夹持装置略去)制取并收集了一瓶CO2气体,将包有Na2O2的脱脂棉放在燃烧匙中,伸入集气瓶,观察到脱脂棉剧烈燃烧。得出结论,猜想1成立。乙小组同学认为上述实

验不足以证明CO2与Na2O2反应产生了O2,理由是__________。 ...同学们经过讨论,对上述实验方案进行了改进,用图2所示的装置(部分夹持装置略去)进行实验验证猜想1成立。打开止水夹K,鼓入纯净、干燥的氮气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K。注入稀盐酸,观察到脱脂棉剧烈燃烧。

K

连接 → 氮气袋

包有Na2O2的脱脂棉

A 大理石

B

C

图 2

【解释与结论】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2.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D

E 碱石灰

(CaO和NaOH的混合物)

3.装置C中盛放的药品是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II:验证H2O与Na2O2反应产生了O2,释放出热量。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H2O与Na2O2反应产生了O2,释放出热量(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___________。

丰台33、(8分)实验课上,甲同学用石蕊试液测定稀盐酸和NaOH溶液的酸碱性,乙同学用石蕊试液测定石灰水和Na2CO3溶液的酸碱性(如右图所示)。实验后进行废液处理:甲同学将两支试管中的液体倒入烧杯A中,得到蓝色溶液;乙同学将两支试管中的液体倒入烧杯B中,得到蓝色溶液和白色沉淀;最终将A中的溶液和B中的上层清液倒入烧杯C中。

(1)甲同学的实验中向 中滴加石蕊试液后,溶液颜色为红色。 (2)甲组同学将两支试管中的液体混合后,烧杯A中的溶液溶质一定有 。 A.HCl B.NaOH C.NaCl (3)两位同学继续对烧杯C中的废液成分进行探究:

【猜想与假设】通过分析上述实验现象,烧杯C中的废液除石蕊和水外,其组成可能为:

① ,② ,③ 。

【设计完成实验】请设计实验验证烧杯C中的废液可能的组成:

(4)最后,两位同学向烧杯C中加入 ,实现了此次实验的绿色排放(呈中性)。 顺义33.(7分)课外小组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了一瓶标签残缺的无色液体(右图),想通过探究确定其成分,以便重新利用。

【初步分析】操作不规范可能造成标签破损,能造成标签破损的不当操作有

(写一点)。根据受损标签的情况判断,这瓶试剂不可能是 (填字母...代号)。

A.酸

B.碱

C.盐

【查阅资料】初中化学常见的含钠化合物有NaCl、NaOH、Na2CO3、NaHCO3。有关四种物质的

信息如下:

【实验探究】为确定该溶液的成分,小芳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过程:

图丙 石蕊试液 图乙 稀盐酸

(1)实验①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由此得出结论是 。

(2)实验②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还有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得出结论】通过以上活动,小刚认为不能确定瓶中试剂的成分,小芳认为可以,小芳的理

由是 。

【拓展应用】通过以上探究活动,小组同学联想到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设计了如图

丙所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 朝阳33.(7分) 据报道,一辆载满20t电石的货车,在高速路上发生意外,燃起大火并

伴有大量黑烟,这辆货车在雨中燃烧了很长时间。某化学小组对电石中碳化钙(CaC2)的性质产生了兴趣,进行了下列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①碳化钙与水反应生成一种可燃性气体和一种白色固体。

②乙炔(C2H2)气体燃烧时伴有大量黑烟。

【猜想假设】甲同学对碳化钙与水反应的生成物作出如下猜想:

可燃性气体可能是:①氢气 ②氧气 ③乙炔 白色固体可能是: ①氧化钙 ②氢氧化钙 ③碳酸钙

(1)你认为甲同学猜想的理由是 。 (2)其他同学讨论后认为甲同学的猜想有不合理之处,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实验探究】

步骤1:取适量碳化钙加水,收集生成的气体,验纯后点燃,气体燃烧,伴有大量黑烟,

说明碳化钙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是 。

步骤2:取适量反应后生成的固体于试管中, ,说明碳化钙与水反应产生的固体是氢氧化钙。 【反思交流】

(1)碳化钙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碳化钙与水反应放热

B.碳化钙应贮存在阴凉干燥的库房

C.碳化钙与水反应可用于测定电石中碳化钙的含量

D.实验室用电石与水制乙炔的发生装置与制氧气完全相同

海淀33. (8分)制作馒头时常加入泡打粉,在制作过程中由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馒头变得松软可口。小明对泡打粉的发面原理产生兴趣,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

泡打粉是一种复合膨松剂,又称为发泡粉,可作为快速发面剂用于制作面食。某种泡打粉的主要成分是小苏打粉和酒石酸氢钾。 【提出问题】泡打粉为什么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猜想】

猜想1:小苏打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猜想2:酒石酸氢钾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猜想3:小苏打和酒石酸氢钾在溶液中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探究】 小明利用以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装置1 装置2

2NaHCO3

Na2CO3 + H2O + CO2↑,根据以上实验结论和所学知识,小明对探究问题又提

出了第4个猜想,并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利用装置2完成实验验证,其实验方案为____。 (2)通过以上实验探究,下列关于泡打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 A.泡打粉保存时要注意防潮

B.使用泡打粉前不需要将面进行发酵 C.用纯碱替代泡打粉能起到完全相同的效果

D.泡打粉在加水揉面与蒸馒头的过程中均能起到发面作用

通州33.(7分)某同学将光亮的镁条放入NaHCO3饱和溶液中,镁条消失并产生大量气泡和白色固体。 为确定产生的气体和白色固体的成分,该同学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1)收集并点燃产生

的气体,火焰呈淡

蓝色,火焰上方罩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无现象,则该气体为 。

(2)对白色固体做出如下猜测并进行实验: 【猜想假设】①白色固体可能是Mg(OH)2;

②白色固体可能是MgCO3; ③白色固体可能是。

【查阅资料】①:Mg(HCO3)2能溶于水;

②:MgCO3、Mg(OH)2加热易分解,分别生成两种氧化物。 ③:碱石灰主要成分是NaOH和CaO的混合物。 【进行实验】

【反思评价】其他同学认为上述结论不正确,原因是。改进方法是。

大兴33.(7分)某工业生产上规定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允许排放量不得超过0.02mg/m。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碘量法”测定某化工厂附近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的含量,请你参与并协助他们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查阅资料】淀粉遇碘(I2)变蓝,遇氢碘酸(HI)不变色。氢碘酸为无色液体。 【测定原理】

碘溶液吸收SO2的化学反应原理是:SO2 + I2 + 2H2O==X + 2HI。X的化学式为 。 【测定步骤】

(1)取配制好的碘(I2)溶液5.00mL(含I2的质量为6.35×10 mg)于下述装置中的

反应容器内,并滴加2-3滴无色淀粉溶液。

-4

3

通州33.(7分)某同学将光亮的镁条放入NaHCO3饱和溶液中,镁条消失并产生大量气泡和白色固体。 为确定产生的气体和白色固体的成分,该同学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1)收集并点燃产生

的气体,火焰呈淡

蓝色,火焰上方罩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无现象,则该气体为 。

(2)对白色固体做出如下猜测并进行实验: 【猜想假设】①白色固体可能是Mg(OH)2;

②白色固体可能是MgCO3; ③白色固体可能是。

【查阅资料】①:Mg(HCO3)2能溶于水;

②:MgCO3、Mg(OH)2加热易分解,分别生成两种氧化物。 ③:碱石灰主要成分是NaOH和CaO的混合物。 【进行实验】

【反思评价】其他同学认为上述结论不正确,原因是。改进方法是。

大兴33.(7分)某工业生产上规定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允许排放量不得超过0.02mg/m。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碘量法”测定某化工厂附近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的含量,请你参与并协助他们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查阅资料】淀粉遇碘(I2)变蓝,遇氢碘酸(HI)不变色。氢碘酸为无色液体。 【测定原理】

碘溶液吸收SO2的化学反应原理是:SO2 + I2 + 2H2O==X + 2HI。X的化学式为 。 【测定步骤】

(1)取配制好的碘(I2)溶液5.00mL(含I2的质量为6.35×10 mg)于下述装置中的

反应容器内,并滴加2-3滴无色淀粉溶液。

-4

3

(2)利用上述装置到指定的测试点抽气,每拉动1次注射器抽气100mL,并注入碘溶液中,

直到反应恰好完全为止,记录抽气的次数。抽气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实验中表明恰好完全反应的现象是 。

(3)换到不同地点再重复实验4次(每次所取碘溶液相同)。这样做的目的是 。

每次实验的抽气次数记录 见下表。

【得出结论】

【交流与讨论】

实验结束后,有同学提议:可将插入碘溶液的导管下端改成具有多孔的球泡,有 利于提高实验的准确度,其理由是 。

门头沟33.

(8分)工业烧碱具有较好的杀菌消毒作用且廉价易得,但工业烧碱中常含有杂质碳酸钠。某科学学习小组同学围绕工业烧碱样品纯度测定问题,展开了讨论与探究。

【原理思路】利用Na

2

CO3与稀H2SO4反应产生CO2,通过CO2 质量的测定,确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从而计算样品纯度。

【实验方案】小科同学根据以上思路,设计了如图甲的实验方案(固定装置省略)。

(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浓硫酸的作用为______。

图甲

【交流讨论】小明认为图甲实验方案的设计有缺陷,若按该方案进行测定会导致难以避免的误差。你认为下列哪些因素会导致难以避免的误差 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加入的稀硫酸量不足 ②装置内空气中的CO2没有排出 ③反应产生的CO2未被完全吸收 ④干燥管与空气直接相通

【方案改进】为减少误差,使CO2质量的测定更准确,该小组同学根据以上讨论,对图甲方案进行改进,设计了如图乙的实验方案(固定装置省略)。

图乙

图乙B装置中样品在与稀硫酸反应前和停止反应后,都要通过量的空气,反应前通空气时a、b、c三个弹簧夹的控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数据分析】若撤去图乙中的C装置,则测得工业烧碱的纯度将_________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拓展提高】已知Na2CO3溶液滴加稀硫酸并不断振荡,先生成NaHCO3,当Na2CO3全部转化为NaHCO3后,生成的NaHCO3能继续与稀硫酸反应生成CO2。现向样品中加一定量的稀硫酸,反应后产生无色气体并得到X溶液。请分析推断反应后所得X溶液的溶质,其所有的可能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

西城33.(7分)资料表明:在不同温度下,CO可将Fe2O3还原为Fe、Fe3O4中的一种或

两种。为探究温度对该反应产物的影响,进行如下实验。 【查阅资料】

Ⅰ.Fe3O4与盐酸反应,得到FeCl2和FeCl3的混合溶液

Ⅱ.用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FeCl2和FeCl3溶液进行如下实验,为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实验过程】

甲、乙两组同学分别用酒精灯和酒精喷灯作为热源进行CO还原Fe2O3的实验,检验得到的黑色固体的成分,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反思】

(1)结合此次探究活动,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温度会影响反应的产物 b.试剂A用于检验FeCl3溶液

c.进行CO还原Fe2O3的实验时,一定要进行尾气处理 d.得到的黑色固体的质量一定小于参加反应的Fe2O3的质量

(2)有人认为乙组的实验结论有欠缺,你是否认同此观点,其理由是______。

东城33.(5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查阅资料获得以下信息:

①钾、钙、钠等活泼金属能和冷水发生反应,且能在CO2气体中燃烧。 ②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

该小组同学将钠置于充满CO2的集气瓶中进行燃烧,反应后集气瓶内有黑色固体和白色固体生成。

(1)若钠着火,可以选用的灭火物质是 (填字母序号)。 A.水 B.泡沫灭火剂 C.干沙土 D.二氧化碳

(2)该小组同学经分析得知,白色固体中不可能有NaOH,原因是 。他们对白色物质的成分进一步进行讨论并提出了如下假设:

Ⅰ.白色物质是Na2O Ⅱ.白色物质是Na2CO3 Ⅲ.白色物质还可能是 。

(3)为确定瓶壁上白色物质的成分,该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 通过对上述实验的分析,你认为上述三个假设中, (填“Ⅰ”、“Ⅱ”或“Ⅲ”)

成立。

②钠在CO2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密云33.(6分)化学活动日,小冉和老师共同完成以下酸和碱反应的探究实验。

(2)小冉选取BaCl2、酚酞、紫色石蕊溶液设计实验,分别探究上述酸、碱反应后烧杯中的硫酸是否过量,请你根据下表判断正确的实验方案及分析方案错误的原因:

①以上设计的三个方案中,有一个正确的方案是:方案 。

②请分析另外两个方案错误的原因: ; 。(2分)

延庆33. (8分)(1)小方用右图所示装置对二氧化碳的灭火实验进行研究,

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出问题】二氧化碳能否支持燃烧? 【猜想假设】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查阅资料】①氧化镁、氢氧化镁均是白色难溶于水的固体。

②MgO+2HCl= MgCl2+H2O 、 ③MgCl2+2NaOH=Mg(OH)2↓+2NaCl 。

【实验探究】

①右图中镁带剧烈燃烧,冒白烟,有黑色固体生成,并放出大量的热。 ②为检验生成物的成分,做如下实验。

③为了回收II中的白色沉淀,证明沉淀完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写出步骤、试剂、现象和结论)。 【反思提高】实验室中由某些活泼金属引起的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应用细沙灭火。房山33.(7分)某校化学小组同学从家中带来淀粉、食盐、纯碱、泡打粉、去污粉和部分变质的熟石灰6种固体物质。老师从中取出任意3种并编号,让小组同学通过实验确认分别为哪种固体。

【查阅资料】

1.该去污粉主要成分为碳酸钠和碳酸钙

2.该泡打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和有机酸

固体Ⅰ 固体Ⅱ 固体Ⅲ 3.熟石灰变质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准备】

【实验过程】

【得出结论】

1.固体Ⅱ、Ⅲ加水形成的溶液(填“>”、“

3.小组同学通过讨论认为固体Ⅲ不能确定。请你设计确认该固体的实验方案 【实验反思】

检验和鉴别也是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面对多种物质的检验和鉴别,上述实验活动给我们的启示是 。

平谷33.(8分)NaOH能与CO2发生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然而,在

化学课上老师向NaOH溶液通入CO2后无明显现象。提出问题:如何通过实验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查阅资料】

①CaCl2溶液可与Na2CO3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②向CaCl2溶液中通入CO2,无明显现象;在水溶液中CaCl2不与CO2、H2CO3等物质反应。 【实验一】证明反应物之一CO2消失了

(1)同学门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充满CO2的广口瓶中滴入NaOH

溶液。一会儿后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并据此现象判断NaOH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

(2)老师提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其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据此,你认为上述实验应做的改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实验二】证明有新物质Na2CO3生成

同学们经过思考、讨论,分别设计了以下两个实验方案:

方案一:打开瓶塞,向实验一所得的溶液中加入饱和的石灰水,若观察

到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有新物质Na2CO3生成。

方案二:打开瓶塞,向实验一所得的溶液中加入CaCl2溶液,若观察到

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有新物质Na2CO3生成。

(1)写出方案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上述实验方案不可行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球

燕山33. (10分)红枣包装中常使用一种袋装防腐剂,品名为“504双吸剂”,其标签如图所示。同学们对一包久置的“504双吸剂”固体样品很好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久置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铁与氯化铁溶液在常温下发生反应生成氯化亚铁。 作出猜想:久置固体中可能含有Fe、Fe2O3、CaO、Ca(OH)2、CaCO3。 久置固体中可能含有Ca(OH)2 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实验探究1:甲同学的方案(见下表)。

实验质疑:(1)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中的实验中不能得出一定含有Ca(OH)2的结论,理由是 。

(2)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

并不能得出一定不含Fe2O3的结论,理由是 。 仍有一种物质不能确定,该物质是 。

品名:504双吸剂

成分:铁粉、生石灰等

实验探究

昌平33.(8分)化学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一个兴趣实验。向包有Na2O2的脱脂棉中

吹气,发现脱脂棉剧烈燃烧起来。于是他们决定探究脱脂棉燃烧的原因。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

【提出问题】脱脂棉为什么会燃烧? 【查阅资料】

1. 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温下能与CO2、H2O、HCl气体等物质发生反应,不能与N2发生反应。

2. 人呼出的气体的主要成分及含量:N2:74%;O2:16%;水蒸气:6%;CO2:4% 3. CO2既不与NaHCO3反应,也不溶于饱和的NaHCO3溶液。 【猜想与假设】

1. 可能是CO2与Na2O2反应产生了O2,释放出热量。 2. 可能是H2O与Na2O2反应产生了O2,释放出热量。 3. 可能是_______与Na2O2反应产生了O2,释放出热量。 【实验验证】

实验I:验证CO2与Na2O2反应产生了O2,释放出热量。

甲小组同学用图1所示装置(部分夹持装置略去)制取并收集了一瓶CO2气体,将包有Na2O2的脱脂棉放在燃烧匙中,伸入集气瓶,观察到脱脂棉剧烈燃烧。得出结论,猜想1成立。乙小组同学认为上述实

验不足以证明CO2与Na2O2反应产生了O2,理由是__________。 ...同学们经过讨论,对上述实验方案进行了改进,用图2所示的装置(部分夹持装置略去)进行实验验证猜想1成立。打开止水夹K,鼓入纯净、干燥的氮气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K。注入稀盐酸,观察到脱脂棉剧烈燃烧。

K

连接 → 氮气袋

包有Na2O2的脱脂棉

A 大理石

B

C

图 2

【解释与结论】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2.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D

E 碱石灰

(CaO和NaOH的混合物)

3.装置C中盛放的药品是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II:验证H2O与Na2O2反应产生了O2,释放出热量。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H2O与Na2O2反应产生了O2,释放出热量(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___________。

丰台33、(8分)实验课上,甲同学用石蕊试液测定稀盐酸和NaOH溶液的酸碱性,乙同学用石蕊试液测定石灰水和Na2CO3溶液的酸碱性(如右图所示)。实验后进行废液处理:甲同学将两支试管中的液体倒入烧杯A中,得到蓝色溶液;乙同学将两支试管中的液体倒入烧杯B中,得到蓝色溶液和白色沉淀;最终将A中的溶液和B中的上层清液倒入烧杯C中。

(1)甲同学的实验中向 中滴加石蕊试液后,溶液颜色为红色。 (2)甲组同学将两支试管中的液体混合后,烧杯A中的溶液溶质一定有 。 A.HCl B.NaOH C.NaCl (3)两位同学继续对烧杯C中的废液成分进行探究:

【猜想与假设】通过分析上述实验现象,烧杯C中的废液除石蕊和水外,其组成可能为:

① ,② ,③ 。

【设计完成实验】请设计实验验证烧杯C中的废液可能的组成:

(4)最后,两位同学向烧杯C中加入 ,实现了此次实验的绿色排放(呈中性)。 顺义33.(7分)课外小组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了一瓶标签残缺的无色液体(右图),想通过探究确定其成分,以便重新利用。

【初步分析】操作不规范可能造成标签破损,能造成标签破损的不当操作有

(写一点)。根据受损标签的情况判断,这瓶试剂不可能是 (填字母...代号)。

A.酸

B.碱

C.盐

【查阅资料】初中化学常见的含钠化合物有NaCl、NaOH、Na2CO3、NaHCO3。有关四种物质的

信息如下:

【实验探究】为确定该溶液的成分,小芳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过程:

图丙 石蕊试液 图乙 稀盐酸

(1)实验①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由此得出结论是 。

(2)实验②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还有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得出结论】通过以上活动,小刚认为不能确定瓶中试剂的成分,小芳认为可以,小芳的理

由是 。

【拓展应用】通过以上探究活动,小组同学联想到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设计了如图

丙所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 朝阳33.(7分) 据报道,一辆载满20t电石的货车,在高速路上发生意外,燃起大火并

伴有大量黑烟,这辆货车在雨中燃烧了很长时间。某化学小组对电石中碳化钙(CaC2)的性质产生了兴趣,进行了下列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①碳化钙与水反应生成一种可燃性气体和一种白色固体。

②乙炔(C2H2)气体燃烧时伴有大量黑烟。

【猜想假设】甲同学对碳化钙与水反应的生成物作出如下猜想:

可燃性气体可能是:①氢气 ②氧气 ③乙炔 白色固体可能是: ①氧化钙 ②氢氧化钙 ③碳酸钙

(1)你认为甲同学猜想的理由是 。 (2)其他同学讨论后认为甲同学的猜想有不合理之处,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实验探究】

步骤1:取适量碳化钙加水,收集生成的气体,验纯后点燃,气体燃烧,伴有大量黑烟,

说明碳化钙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是 。

步骤2:取适量反应后生成的固体于试管中, ,说明碳化钙与水反应产生的固体是氢氧化钙。 【反思交流】

(1)碳化钙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碳化钙与水反应放热

B.碳化钙应贮存在阴凉干燥的库房

C.碳化钙与水反应可用于测定电石中碳化钙的含量

D.实验室用电石与水制乙炔的发生装置与制氧气完全相同

海淀33. (8分)制作馒头时常加入泡打粉,在制作过程中由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馒头变得松软可口。小明对泡打粉的发面原理产生兴趣,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

泡打粉是一种复合膨松剂,又称为发泡粉,可作为快速发面剂用于制作面食。某种泡打粉的主要成分是小苏打粉和酒石酸氢钾。 【提出问题】泡打粉为什么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猜想】

猜想1:小苏打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猜想2:酒石酸氢钾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猜想3:小苏打和酒石酸氢钾在溶液中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探究】 小明利用以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装置1 装置2

2NaHCO3

Na2CO3 + H2O + CO2↑,根据以上实验结论和所学知识,小明对探究问题又提

出了第4个猜想,并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利用装置2完成实验验证,其实验方案为____。 (2)通过以上实验探究,下列关于泡打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 A.泡打粉保存时要注意防潮

B.使用泡打粉前不需要将面进行发酵 C.用纯碱替代泡打粉能起到完全相同的效果

D.泡打粉在加水揉面与蒸馒头的过程中均能起到发面作用

通州33.(7分)某同学将光亮的镁条放入NaHCO3饱和溶液中,镁条消失并产生大量气泡和白色固体。 为确定产生的气体和白色固体的成分,该同学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1)收集并点燃产生

的气体,火焰呈淡

蓝色,火焰上方罩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无现象,则该气体为 。

(2)对白色固体做出如下猜测并进行实验: 【猜想假设】①白色固体可能是Mg(OH)2;

②白色固体可能是MgCO3; ③白色固体可能是。

【查阅资料】①:Mg(HCO3)2能溶于水;

②:MgCO3、Mg(OH)2加热易分解,分别生成两种氧化物。 ③:碱石灰主要成分是NaOH和CaO的混合物。 【进行实验】

【反思评价】其他同学认为上述结论不正确,原因是。改进方法是。

大兴33.(7分)某工业生产上规定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允许排放量不得超过0.02mg/m。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碘量法”测定某化工厂附近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的含量,请你参与并协助他们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查阅资料】淀粉遇碘(I2)变蓝,遇氢碘酸(HI)不变色。氢碘酸为无色液体。 【测定原理】

碘溶液吸收SO2的化学反应原理是:SO2 + I2 + 2H2O==X + 2HI。X的化学式为 。 【测定步骤】

(1)取配制好的碘(I2)溶液5.00mL(含I2的质量为6.35×10 mg)于下述装置中的

反应容器内,并滴加2-3滴无色淀粉溶液。

-4

3

通州33.(7分)某同学将光亮的镁条放入NaHCO3饱和溶液中,镁条消失并产生大量气泡和白色固体。 为确定产生的气体和白色固体的成分,该同学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1)收集并点燃产生

的气体,火焰呈淡

蓝色,火焰上方罩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无现象,则该气体为 。

(2)对白色固体做出如下猜测并进行实验: 【猜想假设】①白色固体可能是Mg(OH)2;

②白色固体可能是MgCO3; ③白色固体可能是。

【查阅资料】①:Mg(HCO3)2能溶于水;

②:MgCO3、Mg(OH)2加热易分解,分别生成两种氧化物。 ③:碱石灰主要成分是NaOH和CaO的混合物。 【进行实验】

【反思评价】其他同学认为上述结论不正确,原因是。改进方法是。

大兴33.(7分)某工业生产上规定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允许排放量不得超过0.02mg/m。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碘量法”测定某化工厂附近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的含量,请你参与并协助他们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查阅资料】淀粉遇碘(I2)变蓝,遇氢碘酸(HI)不变色。氢碘酸为无色液体。 【测定原理】

碘溶液吸收SO2的化学反应原理是:SO2 + I2 + 2H2O==X + 2HI。X的化学式为 。 【测定步骤】

(1)取配制好的碘(I2)溶液5.00mL(含I2的质量为6.35×10 mg)于下述装置中的

反应容器内,并滴加2-3滴无色淀粉溶液。

-4

3

(2)利用上述装置到指定的测试点抽气,每拉动1次注射器抽气100mL,并注入碘溶液中,

直到反应恰好完全为止,记录抽气的次数。抽气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实验中表明恰好完全反应的现象是 。

(3)换到不同地点再重复实验4次(每次所取碘溶液相同)。这样做的目的是 。

每次实验的抽气次数记录 见下表。

【得出结论】

【交流与讨论】

实验结束后,有同学提议:可将插入碘溶液的导管下端改成具有多孔的球泡,有 利于提高实验的准确度,其理由是 。

门头沟33.

(8分)工业烧碱具有较好的杀菌消毒作用且廉价易得,但工业烧碱中常含有杂质碳酸钠。某科学学习小组同学围绕工业烧碱样品纯度测定问题,展开了讨论与探究。

【原理思路】利用Na

2

CO3与稀H2SO4反应产生CO2,通过CO2 质量的测定,确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从而计算样品纯度。

【实验方案】小科同学根据以上思路,设计了如图甲的实验方案(固定装置省略)。

(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浓硫酸的作用为______。

图甲

【交流讨论】小明认为图甲实验方案的设计有缺陷,若按该方案进行测定会导致难以避免的误差。你认为下列哪些因素会导致难以避免的误差 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加入的稀硫酸量不足 ②装置内空气中的CO2没有排出 ③反应产生的CO2未被完全吸收 ④干燥管与空气直接相通

【方案改进】为减少误差,使CO2质量的测定更准确,该小组同学根据以上讨论,对图甲方案进行改进,设计了如图乙的实验方案(固定装置省略)。

图乙

图乙B装置中样品在与稀硫酸反应前和停止反应后,都要通过量的空气,反应前通空气时a、b、c三个弹簧夹的控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数据分析】若撤去图乙中的C装置,则测得工业烧碱的纯度将_________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拓展提高】已知Na2CO3溶液滴加稀硫酸并不断振荡,先生成NaHCO3,当Na2CO3全部转化为NaHCO3后,生成的NaHCO3能继续与稀硫酸反应生成CO2。现向样品中加一定量的稀硫酸,反应后产生无色气体并得到X溶液。请分析推断反应后所得X溶液的溶质,其所有的可能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

西城33.(7分)资料表明:在不同温度下,CO可将Fe2O3还原为Fe、Fe3O4中的一种或

两种。为探究温度对该反应产物的影响,进行如下实验。 【查阅资料】

Ⅰ.Fe3O4与盐酸反应,得到FeCl2和FeCl3的混合溶液

Ⅱ.用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FeCl2和FeCl3溶液进行如下实验,为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实验过程】

甲、乙两组同学分别用酒精灯和酒精喷灯作为热源进行CO还原Fe2O3的实验,检验得到的黑色固体的成分,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反思】

(1)结合此次探究活动,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温度会影响反应的产物 b.试剂A用于检验FeCl3溶液

c.进行CO还原Fe2O3的实验时,一定要进行尾气处理 d.得到的黑色固体的质量一定小于参加反应的Fe2O3的质量

(2)有人认为乙组的实验结论有欠缺,你是否认同此观点,其理由是______。

东城33.(5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查阅资料获得以下信息:

①钾、钙、钠等活泼金属能和冷水发生反应,且能在CO2气体中燃烧。 ②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

该小组同学将钠置于充满CO2的集气瓶中进行燃烧,反应后集气瓶内有黑色固体和白色固体生成。

(1)若钠着火,可以选用的灭火物质是 (填字母序号)。 A.水 B.泡沫灭火剂 C.干沙土 D.二氧化碳

(2)该小组同学经分析得知,白色固体中不可能有NaOH,原因是 。他们对白色物质的成分进一步进行讨论并提出了如下假设:

Ⅰ.白色物质是Na2O Ⅱ.白色物质是Na2CO3 Ⅲ.白色物质还可能是 。

(3)为确定瓶壁上白色物质的成分,该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 通过对上述实验的分析,你认为上述三个假设中, (填“Ⅰ”、“Ⅱ”或“Ⅲ”)

成立。

②钠在CO2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密云33.(6分)化学活动日,小冉和老师共同完成以下酸和碱反应的探究实验。

(2)小冉选取BaCl2、酚酞、紫色石蕊溶液设计实验,分别探究上述酸、碱反应后烧杯中的硫酸是否过量,请你根据下表判断正确的实验方案及分析方案错误的原因:

①以上设计的三个方案中,有一个正确的方案是:方案 。

②请分析另外两个方案错误的原因: ; 。(2分)

延庆33. (8分)(1)小方用右图所示装置对二氧化碳的灭火实验进行研究,

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出问题】二氧化碳能否支持燃烧? 【猜想假设】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查阅资料】①氧化镁、氢氧化镁均是白色难溶于水的固体。

②MgO+2HCl= MgCl2+H2O 、 ③MgCl2+2NaOH=Mg(OH)2↓+2NaCl 。

【实验探究】

①右图中镁带剧烈燃烧,冒白烟,有黑色固体生成,并放出大量的热。 ②为检验生成物的成分,做如下实验。

③为了回收II中的白色沉淀,证明沉淀完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写出步骤、试剂、现象和结论)。 【反思提高】实验室中由某些活泼金属引起的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应用细沙灭火。房山33.(7分)某校化学小组同学从家中带来淀粉、食盐、纯碱、泡打粉、去污粉和部分变质的熟石灰6种固体物质。老师从中取出任意3种并编号,让小组同学通过实验确认分别为哪种固体。

【查阅资料】

1.该去污粉主要成分为碳酸钠和碳酸钙

2.该泡打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和有机酸

固体Ⅰ 固体Ⅱ 固体Ⅲ 3.熟石灰变质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准备】

【实验过程】

【得出结论】

1.固体Ⅱ、Ⅲ加水形成的溶液(填“>”、“

3.小组同学通过讨论认为固体Ⅲ不能确定。请你设计确认该固体的实验方案 【实验反思】

检验和鉴别也是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面对多种物质的检验和鉴别,上述实验活动给我们的启示是 。

平谷33.(8分)NaOH能与CO2发生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然而,在

化学课上老师向NaOH溶液通入CO2后无明显现象。提出问题:如何通过实验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查阅资料】

①CaCl2溶液可与Na2CO3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②向CaCl2溶液中通入CO2,无明显现象;在水溶液中CaCl2不与CO2、H2CO3等物质反应。 【实验一】证明反应物之一CO2消失了

(1)同学门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充满CO2的广口瓶中滴入NaOH

溶液。一会儿后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并据此现象判断NaOH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

(2)老师提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其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据此,你认为上述实验应做的改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实验二】证明有新物质Na2CO3生成

同学们经过思考、讨论,分别设计了以下两个实验方案:

方案一:打开瓶塞,向实验一所得的溶液中加入饱和的石灰水,若观察

到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有新物质Na2CO3生成。

方案二:打开瓶塞,向实验一所得的溶液中加入CaCl2溶液,若观察到

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有新物质Na2CO3生成。

(1)写出方案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上述实验方案不可行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球

燕山33. (10分)红枣包装中常使用一种袋装防腐剂,品名为“504双吸剂”,其标签如图所示。同学们对一包久置的“504双吸剂”固体样品很好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久置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铁与氯化铁溶液在常温下发生反应生成氯化亚铁。 作出猜想:久置固体中可能含有Fe、Fe2O3、CaO、Ca(OH)2、CaCO3。 久置固体中可能含有Ca(OH)2 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实验探究1:甲同学的方案(见下表)。

实验质疑:(1)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中的实验中不能得出一定含有Ca(OH)2的结论,理由是 。

(2)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

并不能得出一定不含Fe2O3的结论,理由是 。 仍有一种物质不能确定,该物质是 。

品名:504双吸剂

成分:铁粉、生石灰等


相关内容

  • 2014-2015学年初二第一学期物理实验计划
  • 2014-2015年上学期 初二物理实验教学计划 平度市朝阳中学 2014年9月1日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初二物理实验计划 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必须充分认识到,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学生学习物理实 ...

  • 2014-2015化学实验教学计划
  • 鸦岭一中2016-2017学年 化学实验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九年级共有5个班,约有学生288人.从学生的知识基础看,学生在小学自然.社会学科,初中物理和生物中已了解一部分与化学有关的基础知识.从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来看,大多数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逻辑推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备了 ...

  • 2014各区模拟试验专题训练
  • 2014各区模拟试验专题训练 (2014bjzk) 35.实验桌上有如图17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的透明玻璃为平面镜),还提供了一把刻度 尺和相同大小的中国象棋棋子18个,9个为红色, 9个为绿色.小军计划用这些器材探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的关系". 小军的主要实 ...

  • 初中物理最新最全的中考真题专题运动和力
  •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2012•义乌市)排球是义乌市学业考试体育测试的项目之一.如图是某同学排球考试时的场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4.(2014•湖北)如图是小明自创的"大炮"示意图.当瓶内产生的气体增多时,瓶塞会水平向右冲出,若此时所有外力全部消失,瓶塞将( ) ...

  • 1015学案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
  • [学习目标] 1. 针对植物质壁分离实验,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2. 进行关于植物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自主完成] 一. 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 阅读课本61-62页探究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 探究实验环节: 提出问题→ → →进行实验→分析结果, 得出结论 → ___ ...

  • 2014年郑州市中招生物实验
  • 生物 一.A类实验操作练习题 1.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纱布.滴管.镊子.单面刀片.解剖针.小块木板.清水.稀碘液.洋葱鳞片叶.污物杯.擦镜纸. 实验要求: (1)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2)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2.用显微 ...

  • 2014-2015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计划(1)
  •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旬阳县吕河初中 肖鹏 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学科素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协作精神,落实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因此,做好实验教学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现将本学期的生物实验教学工作制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通过实验教学 ...

  • 2014最新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五章第四节--<动能和势能>.本节教材在学生学过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学生对能量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 ...

  • 2014年理化实验操作考试练习题
  • 物理部分 试题一 用刻度尺测长度 一.实验目的:正确使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硬币的直径: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二.实验器材:木制直尺1(分度值lmm).木制直尺2(分度值lcm).塑料直尺(分度值lmm).物 理课本.面值1元的硬币.两块直角三角板. 三.实验步骤及评分标准: 试题二 用温度计测量水 ...

  • 2014年中考生物真题及答案-安徽生物(含解析)[学科网]
  • 2014年安徽省中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 1.(2分)(2014•安徽)所有生物共同具有的一组特征是( ) A . 呼吸与运动 B . 运动与排出废物 C . 生长与繁殖 D . 需要营养与运动 2.(2分)(2014•安徽)2014年5月份南方遭到持续的暴雨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