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实验探究题汇总(总复习)

实验探究题

┃题型特点┃

探究性试题已成为各地中考必考的一种题型,考查的形式主要以科学探究中的某几个环节为主。探究性试题具有如下特点:(1)探究要素多少不一;(2)命题材料丰富多样;(3)命题信息新旧皆可;(4)考查方式多种多样。

解答实验探究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实验内容(目的) 、思维要严密、猜想和假设要有理有据、依据题给信息或上下文进行分析推理和验证,并能根据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出有意义的猜想,再根据题给条件,进行实验探究;(2)回答问题要直接,不要转弯抹角;(3)语言表述要有逻辑性,要体现出因果关系,回答要环环相扣。 类型一 气体制备、仪器的应用

类型二 物质组成的探究

例2 [2014•龙东]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碱石灰”是氧化钙和固体氢氧化钠的混合物,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某同学对一瓶久置的碱石灰进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没有变质,只含有氧化钙和氢氧化钠;

猜想二:部分变质;

猜想三:完全变质,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氢氧化钠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进行实验] 实验如图ZT7-4所示:

[解释与结论]

由操作②的现象判断:猜想三___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由操作⑤⑥的现象判断滤液中含有____________,由此判断猜想一不成立,得出结论。

[反思与评价]

实验室中碱石灰应该______________保存。

[答案] [猜想与假设] CaCO3(或碳酸钙) Na2CO3(或碳酸钠) 2NaOH +CO2===Na2CO3+H2O [解释与结论] 不成立 Na2CO3

[反思与评价] 密封

[解析] [猜想与假设]首先要明确碱石灰变质的生成物。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生成的氢氧化钙再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而完全变质;氢氧化钠直接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变质。因此完全变质后固体含有碳酸钙和碳酸钠。[解释与结论]要充分思考操作流程提供的信息。根据“样品加水,试管外壁发热”推知,样品中一定含有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热) ,进而推出猜想三不成立;过滤后向滤液中加稀盐酸冒出气泡,说明滤液中含有可溶性碳酸盐,进而说明滤液中含有碳酸钠,从而推知猜想一不成立,可见碱石灰样品是部分变质。[反思评价]要注意从药品保存角度分析解答,凡是具有挥发性、易潮解或能与空气成分发生反应的物质都要密封保存。

类型三 设计探究方案

例3 [2014•绥化]2014•绥化牙膏摩擦剂的类型很多,如CaCO3、SiO2或它们的混合物。某兴趣小组对牙膏摩擦剂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1] 某品牌牙膏中是否含有CaCO3?

[查阅资料] 二氧化硅不与稀盐酸反应。

[实验方案]

(1)取少量牙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出现气泡,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摩擦剂中含有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

(2)取实验(1)中的溶液,加入碳酸钾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2] 该牙膏中CaCO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实验装置

]

[实验步骤]

(1)按图ZT7-5连接好装置后,发现一处明显的错误,改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新连接好装置,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B 装置中加入牙膏样品8 g。

(4)____________K1,____________K2(以上均填“打开”或“关闭”) ,向牙膏样品中滴入10%的盐酸,至B 中无气泡产生时,停止滴加盐酸。

(5)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至C 中不再产生沉淀。

(6)将C 装置中的固液混合物过滤、洗涤、烘干后称量其质量。实验数据如图ZT7-6(已知此品牌牙膏中的其他成分不与盐酸反应,装置内试剂均足量) 所示:

[实验分析及数据处理]

(1)若没有A 装置,则测定结果将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

(2)D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上面数据,计算该牙膏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_____。

[答案] [实验方案] (1)CO2-3 (2)CaCl2+K2CO3===CaCO3↓+2KCl

[实验步骤] (1)C装置中,气体应该从长导管进,短导管出 (2)检查装置气密性 (4)关闭 打开 (5)关闭K2,打开K1,缓缓鼓入空气

[实验分析及数据处理] (1)偏大

(2)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C 装置(或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3)25%

[解析] [实验方案](1)要充分考虑到碳酸盐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并用澄清石灰水检验生成的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根据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判断摩擦剂中必有CO2-3。(2)碳酸钙与适量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是CaCl2,它能与碳酸钾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实验步骤](1)分析题给实验装置,进行除杂和反应是为了保证反应物充分接触及便于气体导出,气体进入广口瓶的顺序应遵循长导管进气,短导管出气,故C 装置有明显错误,改正方法是气体应该从长导管进,短导管出。(2)凡是做有气体生成或气体参加的实验,实验前都要检查装置气密性。(4)为了防止生成的二氧化碳从左侧装置逸出,滴加稀盐酸前应关闭K1,打开K2。[实验方案] (5)反应结束后为保证B 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完全被吸收,应关闭K2,打开K1,并缓缓鼓入空气,将B 装置中的二氧化碳排进C 装置中,直到C 中不再产生沉淀为止。[实验分析及数据处理]A装置的作用是除去空气的CO2,避免实验结果测定不准,如果没有A 装置,会导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C 装置,使测定结果偏大。同理,D 装置的作用与A 装置相同,是防止外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C 装置。由“白色沉淀3.94 g”结合C 装置中发生的反应推知,白色沉淀是CO2和Ba(OH)2反应生成的BaCO3沉淀,进而求出参加反应的CO2的质量为0.88 g ,最后根据CaCO3+2HCl===CaCl2+H2O +CO2↑,计算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2 g,故牙膏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2 g/8 g×100%=25%。

┃自主训练┃

[解析] 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前不燃烧,通氧气后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

2.某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操作步骤为:①向试剂1中加入试剂2,搅拌、测温;②静置、测温;③再加入试剂3,搅拌、测

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Na2CO3在溶于水的过程中放出热量

B .NaHCO3在溶于水的过程中吸收热量

C .其他条件相同时,碳酸氢钠溶液与盐酸混合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更多

D .实验中,若同一列试剂的温度及所取的量不同,则实验结论的可信度降低

3. [2014•鄂州]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上个月做实验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忘记了盖瓶盖。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小组内小明同学认为有两种可能:

猜想1:该溶液没有变质。

猜想2:该溶液全部变质。

(1)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还有一种可能,请你补充出猜想3: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验证猜想3,小红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你帮他完成实验报告的填写。

(3)探究启示:氢氧化钠必须__________保存。

[答案](1)该溶液部分变质 (2)向其中滴加过量的CaCl2(或BaCl2) 溶液

(3)密封

4.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的创新实验是“火龙生字”。在成果展示现场,某同学用硝酸钾的热饱和溶液先在白纸上书写“火”字,晾干后白纸上出现硝酸钾晶体。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触硝酸钾晶体,就会观察到白纸上写过字的地方燃烧并迅速蔓延,留下“火”字的黑色痕迹。在场的同学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如下研究:

[提出问题] 为什么附有硝酸钾的白纸更容易燃烧?

[查阅资料] 硝酸钾受热易分解,生成亚硝酸钾(KNO2)和一种常见的气体单质。

[猜想与假设] 对于生成的是什么气体,四位同学有如下猜测:

甲同学认为是二氧化氮;

乙同学认为是氮气;

丙同学认为是氧气;

丁同学认为是氢气。

丙同学指出不可能是二氧化氮、氢气,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 四位同学设计了实验对同学丙的猜想进行了验证,他们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丙同学的猜想正确。硝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释与结论] 白纸上写过字的地方更容易燃烧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为什么要用“硝酸钾的热饱和溶液”书写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二氧化氮不是单质 硝酸钾中不含氢元素 将少量硝酸钾晶体放入试管中加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硝酸钾晶体受热生成氧气,使得写过字的白纸附近氧气浓度增加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用热饱和溶液能使白纸附着较多的硝酸钾

5.小敏和小玉在实验室用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分别用图ZT7-7所示甲、乙装置(气密性均良好) 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质实验,但均未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针对此现象,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小敏同学实验时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 小玉同学实验时澄清石灰水为什么没有变浑浊呢?

[作出猜想] 猜想一:澄清石灰水变质了。

猜想二:反应产生的气体除了有二氧化碳外,还有氯化氢。

[查阅资料] 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

[实验探究

]

同学们经过讨论发现,用丙装置在A 、B 中均加入实验Ⅱ所用试剂即可同时完成上述两个猜想的探究,其中B 装置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则两个猜想都成立。

[实验反思] 由实验可知,小玉同学实验时可能错误使用了一种药品,她使用的药品是____________。

[答案] 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硝酸银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检验氯化氢气体是否除尽 A中有白色沉淀产生,B 、C 中无变化的

浓盐酸

6.[2014•随州]实验室中的药品一般要密封保存,否则可能会与空气接触而变质。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实验室里久置于空气中变质的过氧化钠(Na2O 2) 固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1)Na2O 2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 2O 2+2H 2O===4NaOH+O 2↑;2Na 2O 2+2CO 2===2Na2CO 3+O 2↑。

(2)CaCl2溶液为中性

[猜想] Ⅰ. 固体为Na 2O 2、NaOH 、Na 2CO 3的混合物。

Ⅱ. 固体为NaOH 和Na 2CO 3的混合物。

Ⅲ. 固体为NaOH 。

Ⅳ. 固体为Na 2CO 3。

[反思评价] (1)实验操作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操作②中“滴加CaCl2溶液至过量”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取少量②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

无明显现象(或无气泡产生) 产生白色沉淀 酚酞溶液变红

Na2CO3+CaCl2=CaCO3↓+2NaCl

除去溶液中的Na2CO3,防止干扰NaOH 的鉴定

[解析] [实验探究]①根据实验结论,可推知现象为无气泡冒出或无明显现象,因为Na2O2与水反应能生成氧气,如果没有气体生成,说明猜想I 不成立;②根据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碳酸钙沉淀,滴加氯化钙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有Na2CO3存在;③证明NaOH 的存在,需要检验操作②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即可,具体方法是取少量②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酚酞溶液变红。为了避免对NaOH 的验证产生干扰,滴加过量的氯化钙除尽Na2CO3(因为Na2CO3的水溶液也呈碱性) 。

7.[2014•山西]同学们在初中化学实验室中,发现一瓶如图ZT7-8所示的久置的瓶口有白色固体、瓶塞丢失的无色溶液。已知原溶液可能是NaCl 、NaOH 或Na2CO3三种溶液中的一种,为确定溶液成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1)小张同学取待测液测得pH =10,他得出的关于溶液成分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小张同学认为,溶液为Na2CO3溶液。

(2)小李同学对小张同学的结论提出疑问,又进行了以下实验: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静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还需进行的操作及现象) 。通过实验,小李认为小张的结论正确。二位同学给试剂瓶贴一新标签:Na2CO3。

(3)实验结束后,同学们通过讨论认为试剂瓶原标签可能不是Na2CO3,你认为他们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溶液一定不是NaCl 溶液 冒气泡(或产生气体) CaCl2+Na2CO3=CaCO3↓+2NaCl 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

8. [2014•烟台]科学家设想利用太阳能加热器“捕捉CO 2”“释放CO 2”,实现碳循环(如图ZT7-9所示) 。

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对此非常感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如图ZT7-10所示的装置探究上述设想的反应原理是否可行。

(1)能证明装置A “释放CO2”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B 在实验结束撤掉酒精喷灯时的作用是 。

(3)上述反应结束后,小组同学对D 中固体的成分进行探究,以证明是否“捕捉”到CO2。

[猜想与假设]

D 中的固体可能为:Ⅰ. 只有氧化钙;Ⅱ. 氧化钙与碳酸钙;Ⅲ. 只有碳酸钙。

[进行实验]

①甲同学从D 中取一定量的固体于试管中,并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荡,有白色不溶物。甲同学据此认为试管中的固体为碳酸钙,即猜想Ⅲ成立。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Ⅲ成立,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同学从D 中取一定量的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触摸试管外壁,感觉发热;继续向试管中加入几滴稀盐酸,没有发现气泡产生。乙同学据此认为试管中的固体只有氧化钙,即猜想Ⅰ成立。丙同学认为乙的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Ⅰ成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丙同学认为利用感觉温度变化的方法判断是否有氧化钙不可靠,他用水、酚酞溶液和稀盐酸证明了猜想Ⅱ成立,请完成他的实验报告。

(4)通过以上探究,小组同学认为科学家的设想在反应原理上是可行的。该设想的优点有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

A .原料易得

B .充分利用太阳能

C .释放出的CO2可作为资源加以利用

【答案】C 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防止石灰水倒吸入装置A 中热的试管内(炸裂试管 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也可能出现白色不溶物

即使有碳酸钙,加入的少量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钙反应,也不会出现气泡

取少量D 中固体加入试管中,加水振荡,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再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ABC

9.[2013•河北]乙炔(C2H2)气体和氧气反应能产生高温火焰,工人师傅常用氧炔焰切割或焊接金属。

乙炔由碳化钙(块状固体,化学式为 CaC2 )与水反应生成,同时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提出问题] 白色固体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 小明经过思考认为有以下几种可能:

猜想一:CaO ;猜想二: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三:Ca(OH)2 。

他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反思] 经过同学们交流讨论,认为猜想一不成立。否定猜想一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

(1)取少量白色固体放入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没有观察到______________,证明猜想二不成立。

(2)取少量白色固体加入水中,取上层清液,

____________________有白色沉淀出现,证明猜想三成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白色固体是 Ca(OH)2。

[拓展应用] 已知碳化钙与水反应非常剧烈,乙炔的密度比空气略小。实验室欲制取并收集纯净的乙炔,要求做到节约、安全、随时发生、随时停止,你选择的装置是________(选填装置序号) 。

10. [2014•南京]某兴趣小组对物质的性质和成分进行相关探究。

(1)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如下,填写相应的元素符号:

某同学用硫酸铜溶液把“铁刀变成铜刀”,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

(2)兴趣小组同学用氧化铜与足量的碳粉利用图ZT7-12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对生成气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 生成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一氧化碳?

[实验与讨论]

①打开K ,缓缓通入干燥的氮气一段时间。

②关闭K ,加热至一定温度使之反应,用气囊收集气体样品。

③除去气体样品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剩余气体收集在集气瓶中,图ZT7-13所示装置中最为合理的是__________。

[实验求证]

将除尽二氧化碳后的气体样品干燥,仍然用图ZT7-12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A 中的固体应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B 中溶液为澄清石灰水,若A 中黑色固体出现了红色,B 中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__,可说明气体样品中含有一氧化碳。

[实验反思]

碳粉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若生成的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则反应时消耗碳、氧元素的质量比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3∶8。

11.[2014•达州] 2014年化学实验操作考试中,有一题目是鉴别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请你参与探究:

[提出问题] 如何鉴别这两种无色溶液?

[实验方案] 小琪等几位同学进行了如图ZT7-14所示的实验。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1

(1)C组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

(3)D组实验中变浑浊的原溶液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继续探究] 实验结束后,小琪同学将A 、B 、C 、D 四组试管中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个干净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得到无色澄清透明的溶液,对该溶液的成分又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 该溶液中除水、酚酞外还含有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 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猜想与假设]

Ⅰ.______________;

Ⅱ.NaCl 、CaCl2、HCl ;

Ⅲ.NaCl 、CaCl2、NaOH 。

[反思与拓展] ①上述猜想与假设中只有一个不成立,它是_____(填序号)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所学化学知识,验证烧杯内溶液中可能有的物质是否存在,下列哪些物质单独使用不能完成该实验______________(填字母) 。

a .pH 试纸 b .硝酸银溶液 c .紫色石蕊溶液 d .铜 e .足量氢氧化钠溶液

12.[2014•河北]某兴趣小组对“蜡烛燃烧的产物”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作出猜想] 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验证]

(1)用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

_________________,证明有水生成。

(2)用涂有饱和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提出质疑:石灰水变浑浊不一定是生成了碳酸钙,还可能是饱和石灰水受热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析出了氢氧化钙。

同学们又用图ZT7-15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1分钟后,提起锥形瓶,翻转后注入20 mL 饱和石灰水,加塞、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确定有二氧化碳生成。

实验中小明观察到一个意外现象:锥形瓶内壁上有少量黑色物质。

[交流讨论] 经分析,同学们一致认为黑色物质是石蜡不充分燃烧生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他们猜想还可能生成一氧化碳。

为验证一氧化碳,他们设计了如图ZT7-16所示的实验。

12

[实验验证]

(1)实验前,先在玻璃管的中部放入一团棉花,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a 端插入蜡烛的焰心。

(3)用酒精灯加热b 端的糊状物,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黑色物质变成红色,证明蜡烛不充分燃烧有一氧化碳生成。

(4)为防止玻璃管中的红色物质又被氧化变成黑色,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应用] 含碳燃料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物质,浪费资源,且污染空气。为使其充分燃烧,应采取的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条即可) 。

13 施是

实验探究题

┃题型特点┃

探究性试题已成为各地中考必考的一种题型,考查的形式主要以科学探究中的某几个环节为主。探究性试题具有如下特点:(1)探究要素多少不一;(2)命题材料丰富多样;(3)命题信息新旧皆可;(4)考查方式多种多样。

解答实验探究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实验内容(目的) 、思维要严密、猜想和假设要有理有据、依据题给信息或上下文进行分析推理和验证,并能根据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出有意义的猜想,再根据题给条件,进行实验探究;(2)回答问题要直接,不要转弯抹角;(3)语言表述要有逻辑性,要体现出因果关系,回答要环环相扣。 类型一 气体制备、仪器的应用

类型二 物质组成的探究

例2 [2014•龙东]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碱石灰”是氧化钙和固体氢氧化钠的混合物,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某同学对一瓶久置的碱石灰进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没有变质,只含有氧化钙和氢氧化钠;

猜想二:部分变质;

猜想三:完全变质,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氢氧化钠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进行实验] 实验如图ZT7-4所示:

[解释与结论]

由操作②的现象判断:猜想三___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由操作⑤⑥的现象判断滤液中含有____________,由此判断猜想一不成立,得出结论。

[反思与评价]

实验室中碱石灰应该______________保存。

[答案] [猜想与假设] CaCO3(或碳酸钙) Na2CO3(或碳酸钠) 2NaOH +CO2===Na2CO3+H2O [解释与结论] 不成立 Na2CO3

[反思与评价] 密封

[解析] [猜想与假设]首先要明确碱石灰变质的生成物。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生成的氢氧化钙再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而完全变质;氢氧化钠直接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变质。因此完全变质后固体含有碳酸钙和碳酸钠。[解释与结论]要充分思考操作流程提供的信息。根据“样品加水,试管外壁发热”推知,样品中一定含有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热) ,进而推出猜想三不成立;过滤后向滤液中加稀盐酸冒出气泡,说明滤液中含有可溶性碳酸盐,进而说明滤液中含有碳酸钠,从而推知猜想一不成立,可见碱石灰样品是部分变质。[反思评价]要注意从药品保存角度分析解答,凡是具有挥发性、易潮解或能与空气成分发生反应的物质都要密封保存。

类型三 设计探究方案

例3 [2014•绥化]2014•绥化牙膏摩擦剂的类型很多,如CaCO3、SiO2或它们的混合物。某兴趣小组对牙膏摩擦剂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1] 某品牌牙膏中是否含有CaCO3?

[查阅资料] 二氧化硅不与稀盐酸反应。

[实验方案]

(1)取少量牙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出现气泡,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摩擦剂中含有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

(2)取实验(1)中的溶液,加入碳酸钾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2] 该牙膏中CaCO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实验装置

]

[实验步骤]

(1)按图ZT7-5连接好装置后,发现一处明显的错误,改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新连接好装置,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B 装置中加入牙膏样品8 g。

(4)____________K1,____________K2(以上均填“打开”或“关闭”) ,向牙膏样品中滴入10%的盐酸,至B 中无气泡产生时,停止滴加盐酸。

(5)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至C 中不再产生沉淀。

(6)将C 装置中的固液混合物过滤、洗涤、烘干后称量其质量。实验数据如图ZT7-6(已知此品牌牙膏中的其他成分不与盐酸反应,装置内试剂均足量) 所示:

[实验分析及数据处理]

(1)若没有A 装置,则测定结果将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

(2)D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上面数据,计算该牙膏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_____。

[答案] [实验方案] (1)CO2-3 (2)CaCl2+K2CO3===CaCO3↓+2KCl

[实验步骤] (1)C装置中,气体应该从长导管进,短导管出 (2)检查装置气密性 (4)关闭 打开 (5)关闭K2,打开K1,缓缓鼓入空气

[实验分析及数据处理] (1)偏大

(2)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C 装置(或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3)25%

[解析] [实验方案](1)要充分考虑到碳酸盐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并用澄清石灰水检验生成的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根据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判断摩擦剂中必有CO2-3。(2)碳酸钙与适量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是CaCl2,它能与碳酸钾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实验步骤](1)分析题给实验装置,进行除杂和反应是为了保证反应物充分接触及便于气体导出,气体进入广口瓶的顺序应遵循长导管进气,短导管出气,故C 装置有明显错误,改正方法是气体应该从长导管进,短导管出。(2)凡是做有气体生成或气体参加的实验,实验前都要检查装置气密性。(4)为了防止生成的二氧化碳从左侧装置逸出,滴加稀盐酸前应关闭K1,打开K2。[实验方案] (5)反应结束后为保证B 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完全被吸收,应关闭K2,打开K1,并缓缓鼓入空气,将B 装置中的二氧化碳排进C 装置中,直到C 中不再产生沉淀为止。[实验分析及数据处理]A装置的作用是除去空气的CO2,避免实验结果测定不准,如果没有A 装置,会导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C 装置,使测定结果偏大。同理,D 装置的作用与A 装置相同,是防止外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C 装置。由“白色沉淀3.94 g”结合C 装置中发生的反应推知,白色沉淀是CO2和Ba(OH)2反应生成的BaCO3沉淀,进而求出参加反应的CO2的质量为0.88 g ,最后根据CaCO3+2HCl===CaCl2+H2O +CO2↑,计算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2 g,故牙膏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2 g/8 g×100%=25%。

┃自主训练┃

[解析] 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前不燃烧,通氧气后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

2.某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操作步骤为:①向试剂1中加入试剂2,搅拌、测温;②静置、测温;③再加入试剂3,搅拌、测

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Na2CO3在溶于水的过程中放出热量

B .NaHCO3在溶于水的过程中吸收热量

C .其他条件相同时,碳酸氢钠溶液与盐酸混合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更多

D .实验中,若同一列试剂的温度及所取的量不同,则实验结论的可信度降低

3. [2014•鄂州]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上个月做实验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忘记了盖瓶盖。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小组内小明同学认为有两种可能:

猜想1:该溶液没有变质。

猜想2:该溶液全部变质。

(1)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还有一种可能,请你补充出猜想3: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验证猜想3,小红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你帮他完成实验报告的填写。

(3)探究启示:氢氧化钠必须__________保存。

[答案](1)该溶液部分变质 (2)向其中滴加过量的CaCl2(或BaCl2) 溶液

(3)密封

4.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的创新实验是“火龙生字”。在成果展示现场,某同学用硝酸钾的热饱和溶液先在白纸上书写“火”字,晾干后白纸上出现硝酸钾晶体。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触硝酸钾晶体,就会观察到白纸上写过字的地方燃烧并迅速蔓延,留下“火”字的黑色痕迹。在场的同学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如下研究:

[提出问题] 为什么附有硝酸钾的白纸更容易燃烧?

[查阅资料] 硝酸钾受热易分解,生成亚硝酸钾(KNO2)和一种常见的气体单质。

[猜想与假设] 对于生成的是什么气体,四位同学有如下猜测:

甲同学认为是二氧化氮;

乙同学认为是氮气;

丙同学认为是氧气;

丁同学认为是氢气。

丙同学指出不可能是二氧化氮、氢气,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 四位同学设计了实验对同学丙的猜想进行了验证,他们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丙同学的猜想正确。硝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释与结论] 白纸上写过字的地方更容易燃烧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为什么要用“硝酸钾的热饱和溶液”书写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二氧化氮不是单质 硝酸钾中不含氢元素 将少量硝酸钾晶体放入试管中加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硝酸钾晶体受热生成氧气,使得写过字的白纸附近氧气浓度增加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用热饱和溶液能使白纸附着较多的硝酸钾

5.小敏和小玉在实验室用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分别用图ZT7-7所示甲、乙装置(气密性均良好) 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质实验,但均未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针对此现象,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小敏同学实验时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 小玉同学实验时澄清石灰水为什么没有变浑浊呢?

[作出猜想] 猜想一:澄清石灰水变质了。

猜想二:反应产生的气体除了有二氧化碳外,还有氯化氢。

[查阅资料] 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

[实验探究

]

同学们经过讨论发现,用丙装置在A 、B 中均加入实验Ⅱ所用试剂即可同时完成上述两个猜想的探究,其中B 装置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则两个猜想都成立。

[实验反思] 由实验可知,小玉同学实验时可能错误使用了一种药品,她使用的药品是____________。

[答案] 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硝酸银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检验氯化氢气体是否除尽 A中有白色沉淀产生,B 、C 中无变化的

浓盐酸

6.[2014•随州]实验室中的药品一般要密封保存,否则可能会与空气接触而变质。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实验室里久置于空气中变质的过氧化钠(Na2O 2) 固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1)Na2O 2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 2O 2+2H 2O===4NaOH+O 2↑;2Na 2O 2+2CO 2===2Na2CO 3+O 2↑。

(2)CaCl2溶液为中性

[猜想] Ⅰ. 固体为Na 2O 2、NaOH 、Na 2CO 3的混合物。

Ⅱ. 固体为NaOH 和Na 2CO 3的混合物。

Ⅲ. 固体为NaOH 。

Ⅳ. 固体为Na 2CO 3。

[反思评价] (1)实验操作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操作②中“滴加CaCl2溶液至过量”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取少量②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

无明显现象(或无气泡产生) 产生白色沉淀 酚酞溶液变红

Na2CO3+CaCl2=CaCO3↓+2NaCl

除去溶液中的Na2CO3,防止干扰NaOH 的鉴定

[解析] [实验探究]①根据实验结论,可推知现象为无气泡冒出或无明显现象,因为Na2O2与水反应能生成氧气,如果没有气体生成,说明猜想I 不成立;②根据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碳酸钙沉淀,滴加氯化钙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有Na2CO3存在;③证明NaOH 的存在,需要检验操作②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即可,具体方法是取少量②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酚酞溶液变红。为了避免对NaOH 的验证产生干扰,滴加过量的氯化钙除尽Na2CO3(因为Na2CO3的水溶液也呈碱性) 。

7.[2014•山西]同学们在初中化学实验室中,发现一瓶如图ZT7-8所示的久置的瓶口有白色固体、瓶塞丢失的无色溶液。已知原溶液可能是NaCl 、NaOH 或Na2CO3三种溶液中的一种,为确定溶液成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1)小张同学取待测液测得pH =10,他得出的关于溶液成分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小张同学认为,溶液为Na2CO3溶液。

(2)小李同学对小张同学的结论提出疑问,又进行了以下实验: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静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还需进行的操作及现象) 。通过实验,小李认为小张的结论正确。二位同学给试剂瓶贴一新标签:Na2CO3。

(3)实验结束后,同学们通过讨论认为试剂瓶原标签可能不是Na2CO3,你认为他们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溶液一定不是NaCl 溶液 冒气泡(或产生气体) CaCl2+Na2CO3=CaCO3↓+2NaCl 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

8. [2014•烟台]科学家设想利用太阳能加热器“捕捉CO 2”“释放CO 2”,实现碳循环(如图ZT7-9所示) 。

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对此非常感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如图ZT7-10所示的装置探究上述设想的反应原理是否可行。

(1)能证明装置A “释放CO2”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B 在实验结束撤掉酒精喷灯时的作用是 。

(3)上述反应结束后,小组同学对D 中固体的成分进行探究,以证明是否“捕捉”到CO2。

[猜想与假设]

D 中的固体可能为:Ⅰ. 只有氧化钙;Ⅱ. 氧化钙与碳酸钙;Ⅲ. 只有碳酸钙。

[进行实验]

①甲同学从D 中取一定量的固体于试管中,并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荡,有白色不溶物。甲同学据此认为试管中的固体为碳酸钙,即猜想Ⅲ成立。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Ⅲ成立,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同学从D 中取一定量的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触摸试管外壁,感觉发热;继续向试管中加入几滴稀盐酸,没有发现气泡产生。乙同学据此认为试管中的固体只有氧化钙,即猜想Ⅰ成立。丙同学认为乙的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Ⅰ成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丙同学认为利用感觉温度变化的方法判断是否有氧化钙不可靠,他用水、酚酞溶液和稀盐酸证明了猜想Ⅱ成立,请完成他的实验报告。

(4)通过以上探究,小组同学认为科学家的设想在反应原理上是可行的。该设想的优点有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

A .原料易得

B .充分利用太阳能

C .释放出的CO2可作为资源加以利用

【答案】C 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防止石灰水倒吸入装置A 中热的试管内(炸裂试管 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也可能出现白色不溶物

即使有碳酸钙,加入的少量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钙反应,也不会出现气泡

取少量D 中固体加入试管中,加水振荡,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再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ABC

9.[2013•河北]乙炔(C2H2)气体和氧气反应能产生高温火焰,工人师傅常用氧炔焰切割或焊接金属。

乙炔由碳化钙(块状固体,化学式为 CaC2 )与水反应生成,同时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提出问题] 白色固体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 小明经过思考认为有以下几种可能:

猜想一:CaO ;猜想二: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三:Ca(OH)2 。

他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反思] 经过同学们交流讨论,认为猜想一不成立。否定猜想一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

(1)取少量白色固体放入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没有观察到______________,证明猜想二不成立。

(2)取少量白色固体加入水中,取上层清液,

____________________有白色沉淀出现,证明猜想三成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白色固体是 Ca(OH)2。

[拓展应用] 已知碳化钙与水反应非常剧烈,乙炔的密度比空气略小。实验室欲制取并收集纯净的乙炔,要求做到节约、安全、随时发生、随时停止,你选择的装置是________(选填装置序号) 。

10. [2014•南京]某兴趣小组对物质的性质和成分进行相关探究。

(1)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如下,填写相应的元素符号:

某同学用硫酸铜溶液把“铁刀变成铜刀”,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

(2)兴趣小组同学用氧化铜与足量的碳粉利用图ZT7-12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对生成气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 生成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一氧化碳?

[实验与讨论]

①打开K ,缓缓通入干燥的氮气一段时间。

②关闭K ,加热至一定温度使之反应,用气囊收集气体样品。

③除去气体样品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剩余气体收集在集气瓶中,图ZT7-13所示装置中最为合理的是__________。

[实验求证]

将除尽二氧化碳后的气体样品干燥,仍然用图ZT7-12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A 中的固体应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B 中溶液为澄清石灰水,若A 中黑色固体出现了红色,B 中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__,可说明气体样品中含有一氧化碳。

[实验反思]

碳粉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若生成的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则反应时消耗碳、氧元素的质量比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3∶8。

11.[2014•达州] 2014年化学实验操作考试中,有一题目是鉴别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请你参与探究:

[提出问题] 如何鉴别这两种无色溶液?

[实验方案] 小琪等几位同学进行了如图ZT7-14所示的实验。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1

(1)C组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

(3)D组实验中变浑浊的原溶液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继续探究] 实验结束后,小琪同学将A 、B 、C 、D 四组试管中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个干净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得到无色澄清透明的溶液,对该溶液的成分又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 该溶液中除水、酚酞外还含有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 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猜想与假设]

Ⅰ.______________;

Ⅱ.NaCl 、CaCl2、HCl ;

Ⅲ.NaCl 、CaCl2、NaOH 。

[反思与拓展] ①上述猜想与假设中只有一个不成立,它是_____(填序号)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所学化学知识,验证烧杯内溶液中可能有的物质是否存在,下列哪些物质单独使用不能完成该实验______________(填字母) 。

a .pH 试纸 b .硝酸银溶液 c .紫色石蕊溶液 d .铜 e .足量氢氧化钠溶液

12.[2014•河北]某兴趣小组对“蜡烛燃烧的产物”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作出猜想] 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验证]

(1)用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

_________________,证明有水生成。

(2)用涂有饱和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提出质疑:石灰水变浑浊不一定是生成了碳酸钙,还可能是饱和石灰水受热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析出了氢氧化钙。

同学们又用图ZT7-15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1分钟后,提起锥形瓶,翻转后注入20 mL 饱和石灰水,加塞、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确定有二氧化碳生成。

实验中小明观察到一个意外现象:锥形瓶内壁上有少量黑色物质。

[交流讨论] 经分析,同学们一致认为黑色物质是石蜡不充分燃烧生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他们猜想还可能生成一氧化碳。

为验证一氧化碳,他们设计了如图ZT7-16所示的实验。

12

[实验验证]

(1)实验前,先在玻璃管的中部放入一团棉花,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a 端插入蜡烛的焰心。

(3)用酒精灯加热b 端的糊状物,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黑色物质变成红色,证明蜡烛不充分燃烧有一氧化碳生成。

(4)为防止玻璃管中的红色物质又被氧化变成黑色,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应用] 含碳燃料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物质,浪费资源,且污染空气。为使其充分燃烧,应采取的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条即可) 。

13 施是


相关内容

  • 2012年教科室工作总结
  • 一学期以来,在全校老师的鼎力支持下,教科室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集中研究中高考备考策略,兼顾科技创新特色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 第一部分 本学期工作回顾 1. 以"2012年中高考名师工程/青蓝工程展示课",提高初三.高三复习备考效益. 为推动两个毕业年级任课教师重视复习课,研究 ...

  • 初三毕业班培优实施方案
  • 2012届初三毕业班培优实施方案 2011-09-29 2012届初三毕业班培优实施方案(试行) 一.实施背景 1.一直以来,我校中考业绩尖端生层面有更大提升空间: 2.年级部分学优生因个别学科瓶颈而影响其更高层次的突破: 二.实施目标 1.有效化解学优生学科瓶颈难题,拔高尖端生层次: 2.通过尖端 ...

  • 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云林中学教务处工作计划
  • 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云林中学教务处工作计划 根据上级安排,本期于2005年9月1日正式开学,2006年元月21日放寒假,全期共21周。除节假日和停课复习考试时间,预计教师安排上新课18周。计划于第十周后三天开始期中考试,于元月16日--18日进行期末考试。 本期工作重点:1、抓好教学过程管 ...

  • 初三物理教学工作计划3篇
  • 初三物理教学工作计划一:初三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新的学期就这样紧锣密鼓的开始了.本学期我担任初三三个班的物理教学.初三是初中学生在校的最关键一年,每个学生都想在最后能考上一个理想的高一级学校,作为教师就是要尽可能的帮助他们走好这一步,对本学期的物理教学作出如下的计划: 一.做好教研.教改. 教学工作是 ...

  • 初三历史总复习:两次世界大战专题课教学设计
  • 两次世界大战专题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 简述" 三国同盟"" 三国协约" 的组成国及相关条约的主要史实,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 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 2. 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3. 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 ...

  • 初三化学教学心得
  • 今年我担任初三2.3两个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化学是初三新开的学科,是学生跨入化学科学殿堂的启蒙阶段,又是中考必考的学科,短短一年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能具备将来探索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灵气,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升学问题.化学学科是新开的学科,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劣势,放在 ...

  • 教务处工作总结
  • 我校教学工作是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执行《天津市东丽区中学教学工作常规管理规定》的精神,落实学校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要求。进一步增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意识;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实践,推进新课程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 ...

  • 学校教务处工作总结
  • 我校教学工作是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执行《天津市东丽区中学教学工作常规管理规定》的精神,落实学校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要求。进一步增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意识;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实践,推进新课程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 ...

  • 初三化学学法指导
  • 初三化学学法指导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927 更新时间:2006-7-27 6:32:31 录入:黄京武 责编:黄京武 第一部分:新课授课期间的学习方法 (一).认真抓好"读.听.思.问.练"五个学习环节,力求达到懂.会.透,提高课堂吸收率. "读&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