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中国绘画艺术发展概况

第一节中国绘画艺术发展概况

中国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传统。不论是早期的壁画,还是后起的卷轴画和版画,基本上是在民族的上壤中产生和发展的。近现代的绘画艺术,则有于西方绘画的影响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中国画以外,素描、油画、水彩画、水粉画、新兴版画等新的画种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即使是中国画,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等方而,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所以,在介绍中国绘画发展概况时,不能不分成古代和近现代两个大的阶段。

一、古代绘画艺术

(一) 远古时期

现已发现的最早的中国绘画的遗迹,以远古时期的岩画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彩陶上的装饰纹样最为突出。1982年,在甘肃秦安大地湾原始建筑遗迹的地面上,发现有人物和动物的绘画残迹;在辽宁西部凌源、建平交界的牛河梁发现的属于红山文化的女神庙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上,有彩绘墙壁的残块,这可以看作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壁画。

(二) 夏、商、周时期

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古代的绘画艺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主要表现在:文献中已有关于几绘画活动的记载,如春秋后期、西周都城的政治性建筑“明堂”里. 就绘有“尧舜之容,处封之像”以及周公抱着幼年成王接受诸侯朝拜的壁画;战国时期,大型建筑物似乎普遍地采用壁画作装饰。伟大诗人屈原所在的楚国,它的先王庙宇及祠堂里,就绘有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壁画。屈原的不朽诗篇《天问》就是在他被流放期间,忧心憔悴,彷徨山泽,见到楚国的这些壁画而作的。可惜这些壁画均已不存。根据近年来在河南安阳商代殷墟遗址和陕西西扶风西周墓葬的发掘中,均曾发现壁画残迹等实证,可以认为在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壁画已经相当流行。至于其绘画艺术的水平,则可以从湖南长沙楚墓中先后发现的两幅战国时期的帛画—《龙凤人物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得到深刻的印象。从这两幅画可以看到,我国古代绘画以线条作为主要的造型手段的绘画传统,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

(三) 秦汉时期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 ,经过汉朝的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我国成为一个统一强盛的多民族封建国家。随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得到了广泛交流,同时,通过“丝绸之路”,扩大了同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到汉武帝时,封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在这个基础上. 我国占代的科学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个时期的绘画艺术,在继承战国时期的绘画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明显的发展。从闻名中外的湖南长沙马上堆一号汉墓彩绘帛画,山东、四川等地的画像石、画像砖,辽宁、内蒙古、河北等地的汉代壁画,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此外,从史书记载和历史传说中,也可以了解一些汉代绘画艺术的情况,如据古代文献记载,汉代宫廷中已经有专业画工和专门的绘画制作场所—“画室”。西汉元帝(公元前48年一前33年) 时宫廷著名画工毛延寿、陈敞、刘白等人,善画人物鸟兽。

汉代的绘画艺术,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在西汉末年,外来的佛教已经开始传入我国。三国时吴国著名画家曹不兴开始画佛像。从此以后,宗教题材的绘画艺术逐渐兴起。

(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

从东汉末年到魏、蜀、吴三国分立,我国由中央集权的封建统一走向分裂。后来,西晋结束三国分裂的局面,实现了统一。但是,不久又分裂和演变为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历史上把这儿个朝代称作北朝。与北朝大体相对的,是在长江流域形成了五个朝代(东晋、宋、齐、梁、陈) 的更替、历史上称这些朝代为南朝。从西晋到隋代重新统一全国的这300多年,历史上称作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虽然在局部地区有过短时间的相对的稳定

和统一,但整个说来,它是中国历史上战乱纷繁,国家陷于分裂,政治、经济斗争极为错综复杂的时期。这样的社会坏境,不能不对当时的绘画艺术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这长期战乱的时期里,人们精神苦闷,寻求寄托,西汉末年从印度传入的佛教,迅速地传播蔓延。随着佛教的兴盛,以石窟艺术为代表的佛教美术大兴、不少佛教寺庙,也绘制了大量宣传佛教教义的壁画。现在足以代表这一时期佛教壁画艺术的盛况的,当推举世闻名的敦煌石窟艺术。 敦煌石窟是我国占代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它包括莫高窟(俗称“千佛洞”) 、安西榆林窟和西千佛洞三处,而以莫高窟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据记载,敦煌石窟是在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 开始建造的。以后经十六国、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10个朝代的不断修建,共开凿了1000洞窟。现存洞窟492个,窟内塑像2400多尊,壁画45000多平方米。此外,在敦煌石窟还曾发现过震动世界的历史文献(古代的经、史、文学、宗教的手抄本) 和丝织绢画等珍贵文物。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大量地盗运出国。

综观敦煌石窟艺术,它最重要的是大量的壁画。这些壁画的内容,已大体考察清楚,可分佛像、佛教故事、中国传统神话、供养人、装饰纹样和建筑图等种类。北周以前的壁画,其主题侧重宣扬忍辱、苦修、无原则的施舍和自我牺牲,与隋唐时期的壁画着重表现佛教宣扬的西方极乐世界,表现欢乐和幸福的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在两晋从事绘画艺术创作的主力虽然依旧是名不见经传的工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自三国时期开始,有些帝王将相也善画,文人中从事绘画者则更多。这时期在画史上留下姓名的文人士大夫画家不下数十人。其中最著名的有西晋的卫协、东晋的戴逵和他的独生子戴颙、以及东晋的顾恺之,南北朝时期,北朝有北齐的曹仲达、南朝有陆探微、张僧鹞,以及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评画著作《古画品录》的作者谢赫等。可惜的是,这些画家中,除顾恺之有两件作品的摹本(《女史箴图》与《洛神赋图》) 传世外,余皆不存。

(五) 隋、唐时期

经过了两晋、南北朝时期300多年的分裂、动荡以后,隋朝(公元51年一618年) 统一了全国,至唐代(公元61年一907年) 中国封建社会进人了鼎盛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异常活跃。此时的绘画艺术继承和发扬了我国民族绘画艺术的成就,融化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外来的艺术,使我国民族绘画艺术日益成熟。它不仅对以后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还影响到当时的一些国家。

隋代和初唐的绘画,绘画题材除宗教内容外,描写现实生活,尤其是上层统治者生活的作品日益增多。唐灭隋后,国势强盛,西域于闻国尉迟跋质那,尉迟乙僧父子,以画仕于中国,并带来了凹凸晕染法,对唐代绘画产生过重要影响。自隋至初唐,画史上留下姓名的画家有数十人,关于他们画迹的记载也不少。只是绘画作品不易保存,至今有作品流传于世,且最为著名的是隋代展子虔和初唐的阎立本。前者以青绿山水《游春图》闻名于世,后者的名作是《步辈图》和《历代帝王图》。此外,近二十多年来陕西西安发掘的初唐墓室壁画进 一步丰富了这时期绘画的内容。

唐代中期(指唐玄宗开元至德宗朝,即公元713年一780年) 的绘画,由于社会安定,国势达于极盛,文化艺术全面繁荣,绘画艺术的各个领域——山水、人物、花鸟、鞍马等,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只是遗存画迹太少,难以见其全貌。在现存的唐代中期绘画遗迹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思训的青绿山水、吴道子的佛教人物画、张萱的工笔重彩仕女画以及韩干的鞍马画。

晚唐(公元780年一907年) 绘画,是唐代绘画艺术进一步发展的时期。它的主要特点是在山水、人物、花鸟等各领域都有重要成就的基础上,不少画家为超前人,专攻一门,深人钻研,如周昉善画仕女,韩滉善画牛,边弯善画孔雀、蜂蝶,刁光胤善画湖石、花竹等。惜

许多画迹不存,现存画迹者,以周昉和韩滉为重要代表。前者有《譬花仕女图》等传世,后者以《文苑图》与《五牛图》闻名干世。此外,现存的被公认为世界最早,也是较成熟的版画作品,即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 刊印的《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中的扉页木刻,也产生在这一时期。

此外,唐代绘画的繁荣,还表现在绘画理论的著述上。根据文献记载和现在流传下来的材料,唐代绘画理论著作共有二十多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史料价值。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它汇集了唐代以前的有关著述,对唐代以前的画家和作品加以论证记迷,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绘画史。

《龙凤人物图》(战国〕

(帛画,20厘米/28厘米,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

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西汉)(通高205厘米、上宽92厘米、下端宽47. 7厘米,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车骑画像石))(东汉西王母·历史故事)1844厘米x140厘米,山东嘉祥出土

(六) 五代、宋、辽时期的绘画

唐代末年地方军事政权与中央政府的分庭抗礼,以及农民起义,最终结束了唐王朝,形成了十世纪上半期中原地区五代更替(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长江以南十国并立(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北汉) 的分裂局面,史称“五代十国”时期。此时,由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也在北方崛起。

五代十国时期,全国处于分裂的局面,绘画艺术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趋向。中原与北方的绘画主要是继承唐代的艺术传统,辽政权的绘画则具有北方少数民族的特色。长江以南地区特别是西蜀和南唐,由于战乱较少,经济比较发达,加上唐代末年,中原画家不断入蜀,后蜀和南唐统治者‘相继设立宫廷画院,艺术人才得以集中,从而形成了两个新的文化艺术中心,在人物、山水、花鸟等绘画领域中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为后来宋代美术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在中国美术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五代时期人物画的突出成就,主要在于对人物心理的深人刻画,同时,以繁丽精细的画风见长。现存的顾阂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点。

五代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唐代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画的基础上,一些画家深人名山大川,真实地描绘了北方的丛山峻岭和南方秀丽的山川,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南北山水画派。唐末战乱,长期隐居于太行山中的荆浩,以及师事荆浩的关仝,是北方山水画派的杰出代表。江南山水画派的杰出代表则是南唐中主时的北苑副使董源及其学生巨然和尚。他们四人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一代宗师,影响深远。

五代是中国花鸟画成熟的时期。西蜀画家黄荃,南唐画家徐熙,是这时期花鸟画最重要的两个代表人物。前者是宫廷画家,由于生活环境和适应统治者的审美趣味,所画题材为皇家园林中的珍禽、瑞鸟、奇花、异石,表现的审美趣味是统治者的猎奇趣尚和以富骄人的艺术风格。后者因一生不肯为官,自享田园之乐,故他所描绘的多系汀花、野草、水鸟,所表达的是封建文人士大夫的不受拘束的野逸之趣,此时期的花鸟画作品传世极少,仅有黄荃的一幅《写生珍禽图》传世。

写生珍禽图

在五代绘画艺术发展取得重要成就的基础上,北宋一开始便承袭五代时期南唐、西蜀旧制,设置规模更大的宫廷画院。以后又广泛吸收南唐、西蜀等的宫廷画家和民间的绘画高手,并以各种官职提高宫廷画家的社会地位,至北宋徽宗赵佶统治时期,宫廷画院达于极盛,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创作空前活跃。随着商业的繁荣、城市的兴任,北宋绘画表现普通民众的题材日益增多。北宋绘画在人物、山水、花鸟等领域中,呈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

北宋的人物画包括宗教人物画与世俗人物画两大部分。前者的作品至今遗存很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武宗元的道教题材人物画《朝元仙仗图》。后者的作品遗存较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文人画家李公麟(公元1049年一110年) 、北宋末年画家张择端、宋徽宗赵估等的人物画作品。其中、尤以张择端的千古巨作《清明上河图》最为突出。

朝元仙仗图

与人物画相比,北宋山水画的成就更突出。北宋初年,山水画直接继承五代传统。以歌颂雄浑壮丽的大自然的全景式山水为主。李成(公元919年一97年) 、范宽(?一约公元1}7年) 是这方面最杰出的两个代表人物,且影响很大。北宋中期山水画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郭熙。他的山水画虽仍是全景式的构图,但他依靠对大自然的深入观察,重在表现自然界时令的变化,并以此抒发对自然的热爱。郭熙之后不久,著名文人书画家米芾开创了适于表现江南风雨云烟,扦发画家独特感受的“米点山水”。此外,北宋末年宫廷画院18岁的学生王希孟的青绿山水,显示了宋代青绿山水的新发展。

与北宋的山水画相比,花鸟画的成就也毫不逊色。北宋前朝的花鸟画受五代黄荃画法的影响很大。黄荃的四子黄居寀以及以擅长写生著名的赵昌,是这时最有代表性的花鸟画家。他们的作品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写实。北宋熙宁、元丰时期(11世纪七八十年代) ,花鸟画家崔白的出现,结束了黄荃一派统治花鸟画坛的局面,开始了自觉表现审美感受的新路子,在注重写实的同时注入了更多的诗情和寓意。这在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的花鸟画中也得到了反映。此外,文人画家如文同、苏轼等人的墨竹,进一步强调了花鸟画的借物抒怀与托物寓兴的特点。

北宋的灭亡,造成了汴梁宫廷画院的解体。但是,南宋承袭北宋画院的体制,南渡的宫廷画家又陆续进入了临安的宫廷画院。画史上著名的南宋四大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都是宫廷画家,说明宫廷画院的画家依然是南宋画坛的主力。不过,毕竟时代不同了,加上北宋后期的绘画,已经孕育了一些新的因素,所以,南宋绘画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花鸟画,都有它自己鲜明的特色和发展倾向。

南宋人物画的重要特色是借古喻今。赞颂民族气节的历史画明显增多,它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在“靖康之耻”后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如李唐的《伯夷叔齐采薇图》、陈居中的《文姬归汉图》等。其次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风俗画与节令画的流行,如李嵩的《货郎图》、王居正的《纺车图》、李迪的《归牧图》等。此外,梁楷的简笔和泼墨人物画,更是中国古代人物

画的一大发展。

伯夷叔齐采薇图

货郎图

纺车图

南宋的山水画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北宋末年异族的入侵、河山的沦丧,更激起人们对故国山川的情感。所以,南宋山水画抒情的成分大大加强。许多山水画家极力追求诗的意境,“寒江独钓”、“深堂琴趣”、“秋江溟泊”等山水小品,尤其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特色。为了使山水画既能含蓄又能确切地表现出一种诗的意境,画家对客观景物作了大胆的剪裁,熟练地运用了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

南宋花鸟画的发展,在继承北宋画院精密不苟、刻意求真的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了借物寓意的倾向,尤其是文人士大夫的水墨梅竹写意画的日益兴起,为后来的大写意花鸟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般来说,追求形象的真实、构图的精炼、诗情的表达、个人生活体验的 寄托,是南宋花鸟画的重要特点。

(七) 元、明、清时期的绘画

元朝(公元1271年一1368年) 是蒙古族建立的一个王朝。公元1279年灭南宋后,结束了唐代末年以来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的大统一,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但是,由于元朝统治者执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统治集团内部纷争不断,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不到百年,元朝就被农民大起义所推翻。由农民领袖出身的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比较强盛的封建王朝。但是,它毕竟已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整个社会同样处于错综复杂的矛盾之中,经历了近300年后,最终又被满族建立的统治所推翻,国号为清。在最初一个半世纪中,由于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某些有利于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政策,至乾隆年间达于极盛。但自此以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加上帝国主义列强的不断入侵,中国社会陷入深刻的危机之中,至1911 年,清王朝终于在“辛亥革命”的烈火中覆亡。

在元、明、清这三个王朝的六百多年中,中国绘画艺术虽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中依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从总的来看,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日益衰落,占主导地位的文人画,脱离现实,片面追求艺术技巧,片面强调师法古人,忽视革新创造的消极倾向也日益严重,艺术领域中的革新与守旧的斗争日益尖锐。当然,元、明、清三朝的情况并不完全相同。

以元朝来讲,由于元朝统治者执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加上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大量的汉族士大夫阶级出身的画家,不得不采取不问政治、超然世外的态度,把时间、精力和思想情感寄托在最便于寄兴遣情的山水、花鸟画方面,于是,山水、花鸟画(特别是以梅、兰、竹、菊为题材的“四君子画”) 大兴。因元朝不设宫廷画院,汉族文人士大夫的绘画活动便左右着当时的画坛。他们的绘画,与宋代占统治地位的宫廷画院的精密不苟的画风相比,更重视主观意趣的表达和笔墨技巧的追求,所以,尽管绘画题材狭窄,脱离社会现实的倾向比较明显,但它发展了用书法诗文题画的方法,强调了绘画的文学趣味,提高了传统水墨画的笔墨技巧,奠定了中国古代文人画的主要特色。

作为元朝绘画艺术主流的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山水、花鸟画为主。山水画家中最著名的是后人称之为“元四家,的黄公望、倪攒、王蒙和吴镇。他们的画风各具特色,黄公望是浑厚苍劲,倪攒是幽淡天然,王蒙是苍莽深秀,吴镇是淋漓酣畅。花鸟画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水墨写意的兴起,并且逐渐取代了末代院体画工细谨严的风格。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兼长山水、人物的赵孟颁、画梅名家王冕等。人物画方面,现存赵孟颇、王振鹏等人的作品引人瞩目。以画肖像出名的王绎的肖像画更为后人所称道。与此同时,民间画工继承唐、宋以来工笔重彩画严谨的艺术传统,在寺庙壁画比如现存的著名的山西永乐宫壁画,留下了他们的重要业绩。

明朝的绘画艺术,主要成就体现在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和版画等方面。明朝的山水画,因画家的艺术观点、风格、师承和地区等多种因素,先后形成多种派别。初期以宫廷服务的山水画为主,这些画家推崇南宋四家,即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的画风。他们的代表人物是戴进、吴伟等人,因戴进是浙江人,被称为“浙派”。中期以后,以“明四家”为代表,他们是沈周、文徽明、唐寅、仇英,因他们都是苏州一带的人,被称为“吴派”。 明朝的花鸟画大体上可以分成两大派:前期以宫廷花鸟画为主,继承宋、元宫廷花鸟画的传统,画风严谨细致,代表人物有边景昭、吕纪等,后期以水墨写意花鸟画最突出,进一步发挥了水墨的表现力,丰富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技巧,画风粗放简练,对后来写意画 的发展影响很大,其代表人物是徐渭。

明朝的人物画,画法大多继承宋代传统,既有白描,也有工笔重彩。具有独特成就的是明朝晚期的陈洪缓和曾鲸。前者生于明末动乱之际,遭明亡之痛,一腔孤愤,发于绘画,所画人物多夸张变形,具有强烈的个性。他还曾为版画创作了一些极有艺术价值的画稿。后者画肖像,注重观察对象,重墨骨,而后敷彩加晕染,他的画法风行一时,人称“波臣派”(因

曾鲸字波臣) 。

明朝小说、戏曲文学的发展,促进了刻书行业的激烈竟争,用版画作为书籍插图的风气大盛,许多著名画家如唐寅、仇英、陈洪缓等,都积极为版画提供画稿。全国形成了一些著名的版画刻制中心和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流派,如建安派(今福建建阳) 、金陵派(今江苏南京) 、徽派(今安徽瓤县) 等。此外,侨居金陵的安徽人胡正言,以水印木刻的形式,刻印了著名的《十竹斋画谱》与《十竹斋笺谱》,是版画发展史上的重要创造,影响很大。

清朝的绘画艺术以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为主流。其中又可以大致分成两种创作倾向:一种是适应统治阶级需要的、以崇古仿古为主要特征的脱离生活的保守倾向,它的代表人物是清初的“四王、吴恽”(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 ,号称清初六大家。他们的山水画,都是学“元四家”和明代的“吴派”,虽然有些笔墨功夫,但因缺乏创造精神,作品缺乏生气。惟恽寿平的花鸟画,发展了前代的没骨画法,清新秀润。另一种倾向是以“四僧”和“扬州八怪”为代表。被称为“四僧”的弘仁、髡残、八大山人和石涛,因不满现实,先后削发为僧。在画风上力创新风,与保守的“四王”相对立。他们的绘画,不论是山水、花鸟,都重在抒发内心的幽愤,强调个性的表现,不为成法所束缚。其中,八大山人与石涛的影响尤大。继承他们画风的是乾隆时期(公元17年一17年) 活跃在扬州一带的,包括李鱓、金农、罗聘、郑燮、闵贞、汪士慎、高凤翰、黄慎等八个画家的“扬州八怪”。他们之中,山水、花鸟、人物各有专长,风格也不一样,但都反对‘四王”为首的正统派,主张革新创造,强调个性表现,故被“正统派”画家视为“邪魔怪道”。他们的画风,其中尤其是郑燮,对我国近代绘画的发展影响很大。

与此同时,随着西洋画的传人,特别是一批擅长西画洋画的外国传教士,如意大利的郎世宁(公元1688年一1}年) 等,长期在清朝宫廷任职,为宫廷作画。他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以西洋画法画中国题材,作品以翎毛花卉为多,也画人物,而以画马著名。同时在清朝内廷供职的外国传教士画家还有艾启蒙、王致诚、潘廷章、安德义、贺清泰等人。

到清末鸦片战争后,活跃在上海一带的一批具有革新精神的画家,如赵之谦、任熊、任颐、虚谷、吴昌硕等,注重绘画个性,作品各有特色。这些画家被称为“海派”画家,他们对近代中国画的发展影响极大。

此外,清朝的民间木版年画十分兴旺。

虽然中国古代年画的起源还需进一步研究考证,但从近代在甘肃发现的平阳(今山西临汾) 刻印的金代木版年画《四美人图》来看,其精美的程度可使我们认识到,年画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只是在封建社会中,它被文人士大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俗物”,而不被人重视。然而,由于民间年画长期植根于广大群众之中,是适应新春风俗习惯和装饰需要,反映群众美好愿望的独特的艺术形式。所以,当我国的木版印刷自明朝得到蓬勃发展的条件下,木版年画也随之兴旺,尤其是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文化繁荣,中国古代年画的发展达到高峰。南北形成了两处最大的民间年画产地:天津杨柳青和苏州的桃花坞。此外山东潍县杨家埠、河北武强等地的年画也很有名。这时期年画题材内容丰富,主要有风俗、小说、美女、娃娃、风景、花卉、神码、门神和门画等。它们的艺术技巧有很大提高,各地区的年画也逐渐形成鲜明的地方色彩。

二、近现代绘画艺术

这里所说的中国近现代绘画,是指从1.9 1 l年辛亥革命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绘画。与占代绘画相比,不仅是时间非常短,而且所处的社会坏境也有很大的不同。为了比较清楚地说明中国近现代绘画发展的大体脉络,按照这时期社会环境的特点,分成七个阶段。

(一) 辛亥革命至抗日战争爆发

1911年辛亥革命至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时间虽然只有26年,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中国,也并没有能从根本上摆脱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控制的地位。但是,中国

人民在短短的20多年中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其中,1919年的“五四”运动和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这时期最重要的两大历史事件。中国近现代绘画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缓慢、曲折地发展着。无论是作品的作者和它的服务对象,还是作品的种类及其表现形式,以至它的社会地位和价值,都发生厂深刻的变化,体现了新旧交替、中西混融的特色。这时期绘画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新美术运动和西方绘画的兴起,中国画的改革,漫画、月份牌年画、连环画的发展与新兴版画运动的崛起。

l ,新美术运动和西方绘画的兴起

早在辛亥革命前,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一些仁人志士开始向西方文明寻求救国之道。其中也包括去英、日、美、法等国学习美术的美术家,如李叔同、李铁夫、何香凝等人。同时,随着清末废八股、兴学堂的教学体制改革,师范学堂首先增设了国画、手工课,随之上海、北京、苏州等地创办了一批中国最早的美术学校,一批美术社团也相继成立,从而形成了一个空前的新美术运动。它的主要内容是提倡为社会服务的新美术,提倡用西方美术教育作为我国美术学校的教学原则。尽管当时的一些主张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一定的偏颇,但它促进了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它的直接结果便是西方绘画(油画、素描、水彩和水粉画) 的不断引进。尤其是随着出国留学的美术家的归来,西方绘画在中国画坛,特别是在美术教育中的影响日益扩大。由于这时期西方绘画正从古典的写实主义转向强调主观表现的现代诸流派,所以,当时中国从事西方绘画的画家中,既有坚持古典写实主义的画家,如徐悲鸿、颜文樑等;也有明显地受西方现代诸流派影响的画家,如林凤眠、刘海粟、倪贻德等。他们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一辈著名油画家,而且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 拓者,其中尤以徐悲鸿的影响最大。

2。改革中的中国画

清末至辛亥革命前后,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资本主义经济比较发达的上海、江浙一带和广州,以及作为中国历史名城和古都的北京,逐渐成为中国画创作最活跃的三个地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及不断地被介绍到中国来的西方美术对古老中国画的冲击,迫使人们认真思考中国画如何发展的问题,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画问题的论争。有的主张保存“国粹”,以“精研古法,博取新知”为宗旨。有的主张不要把中西绘画截然对立起来,中国画要善于吸收新的东西。有的主张以接受中国古代绘画传统为主,同时吸收西方绘画技法,创造一种新的中国画。20世纪30年代一批学过西方绘画的画家,如徐悲鸿、刘海粟等,也是主张将西方绘画技法融进传统的中国画,并且以他们各自的艺术实践创作了各具特色的新中国画。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徐悲鸿与由高剑父、高奇峰、高树人开创的岭南画派。

3. 漫画、月份牌年画和连环画的发展

辛亥革命前夕至20世纪20年代,由于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需要,以及新闻报纸、画报和印刷术的迅速发展,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和幽默性的漫画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重视。1918年,上海产生了中国第一份专门漫画刊物——《上海泼克》。一批颇有影响的漫画家,如张聿光、沈泊尘、黄文农等,应运而生。他们的一些优秀作品,明显地体现了中国近现代漫画反帝反封建的传统。,之后上海又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漫画家组织一漫画会,并出版了大型彩色漫画刊物《上海漫画》,开创了影响很大的长篇连续漫画形式,如叶浅予的《王先生》和《小陈留京外史》。兼长文学的著名画家丰子恺,也创作了许多题材新颖、表现手法别致、艺术风格独树一帜的漫画。

与此同时,主要采用水彩擦笔画法的,将商业广告与年画结合为一的商业性宣传画——月份牌年画,在二三十年代,也成为一种颇有社会影响的绘画形式。

随着近代石印印刷术的传人而兴起的连环画,至此已日益兴旺。只是它完全受出版商的控制,内容和艺术质量良莠不齐。但它的主流是好的,当时曾引起鲁迅先生的高度重视。

4、新兴版画运动的崛起

中国古代版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成就。但它的创作是将画与刻分开进行的。新兴版画则是画与刻都由画家自己独立完成。它是20世纪20年代初,从国外介绍进来的。它的最积极的倡导者是鲁迅先生。当时左冀文艺运动正在蓬勃展开,许多进步的文艺家努力寻求文艺大众化的途径,而版画具有能够迅速反映现实生活、用途广、而且简便易行、群众易于接受等特点,所以,很快地为进步的青年美术工作者所接受。它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和战斗性,成为左翼美术的重要代表。

(二)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救亡成了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也是这时期中国美术最重要的主题。当时,尽管物质条件非常艰苦,美术家们的生活和创作都存在极大的困难,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表现了空前的爱国热忱。他们团结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以各自的艺术实践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解放区,以木刻为代表的革命美术得到蓬勃的发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1. 木刻

“七七”事变一爆发,许多木刻家积极投人抗战救亡的斗争中去,并且创作了大量具有战斗性和群众性的作品。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广大的木刻工作者,在革命文艺路线的指引下,深人火热的斗争中,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创作了许多具有新思想内容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木刻作品,产生了以古元、力群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木刻家。

2. 中国画和油画

抗战初期,由于中国画、油画的工具、材料的困难,以及这些画种本身难以像木刻、漫画那样迅速有力地反映抗战救亡的题材,加上生活在沦陷区的一些老一辈的画家,或深居简出,或杜门谢客,拒绝为日本侵略者服务,所以,中国画和油画创作一度比较沉寂,更没有形成像木刻工作者那样富于战斗性的创作队伍。但是,许多中国画家和油画家根据各自的环境、条件,采取了不同的艺术实践形式。有的钻研传统艺术和磨练艺术技巧; 有的去农村、战地或少数民族地区写生; 有的坚持美术教育; 有的在创作中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 有的则坚持探索中西融合的画法。其中成就最为突出的是徐悲鸿与蒋兆和。他们对中国画进行了中西融合的大胆革新。

3. 漫画

与木刻家一样,漫画家也是最早投入抗日救亡斗争中去的一支重要力量。漫画家最集中的上海便成立了上海漫画家救亡协会,创办《救亡漫画》刊物,并组织上海漫画宣传队赴后方,用漫画宣传抗日救亡的意义,鼓励前线将士英勇杀敌。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华君武等一批漫画家相继奔赴延安,成为后来解放区漫画创作的骨于力量。留在国统区的漫画家如张乐平、廖冰兄等,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创作,发挥了漫画家应有的作用。

(三) 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集团悍然于1945年底向解放区发动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不得不奋起抵抗,开始了解放全中国的革命战争。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国美术包括解放区和国统区两个方面。由于这两个区域的政治环境和它们所面临的任务各不相同,所以,表现出它们各自鲜明的特点。解放区的美术主要服从于解放战争和解放区建设的需要; 国统区的进步美术,则主要是为反对内战和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争取民主团结服务。

1、漫画

解放区的漫画和国统区的进步漫画,在内容和表现方法上,具有各自的特点。前者紧密配合革命形势的发展,歌颂胜利,揭露敌人,如华君武、张仃、朱丹等的作品。国统区的进步漫画、由于它的作者大多是具有丰富经验的漫画家,作品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比较丰富、多样,艺术水平也较高,如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在国统区的广大群众中具有广泛的影

响。

2. 木刻

这时期的木刻创作,包括解放区和国统区两部分。前者由于美术工作者明确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和实现这一方向的正确途径,并且深人到火热的斗争生活,所以,他们的作品是艺术与新的群众时代相结合的产物,是散发着新的现实芳香的艺术花朵。国统区的进步木刻,比过去更富有战斗性和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是这时期木刻创作的重要内容。

3。中国画和油画

这时期的中国画和油画创作,虽不如木刻创作那样活跃,但由于不少画家在长期的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始终没有放弃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他们努力根据自己的实际可能和艺术追求,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艺术探索,所以,尽管这阶段时间只有短短的4年,这时期产生的一些优秀的中国画和油画作品,仍有它们自己的特色。前者主要体现在对中国画传统笔墨的继承与发扬方面; 后者主要体现在对中国油画民族化道路的探索。

(四)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7年中,前一阶段国家工作的重点,对外是抗美援朝,对内则是努力恢复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长期内战而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

后一阶段则主要是发展国民经济和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意识形态方面,新的社会形态所形成的集中统一的体制,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决定了中国的文艺必须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文艺必须为工农兵群众服务的思想。同时,在意识形态和经济建设方面,都明确提出了向苏联学习的口号,这就决定了苏联倡导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也成为中国文艺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创作方法。广大美术工作者在这新的文艺方向的指导下,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力图以新的政治眼光和观念来观察和表现社会生活,十分重视美术的宣传教育作用和美术的普及工作。所以,最适宜干向工农兵群众普及的年画、宣传画、连环画和漫画创作最为活跃; 具有革命的战斗传统的版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辉传统的中国画在克服各种阻力中努力创新; 作为外来画种的油画,通过国家组织的革命历史画创作,开始向人民大众普及。油画的表现技巧也日益提高,出现了以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等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批优秀的油画作品。只是由于过分强调艺术的宣传教育作用,把油画的写实技巧与现实主义混为一谈,致使这一阶段油画的艺术语言和艺术风格比较单调a

(五)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7年起我国转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由于前一阶段在美术队伍和美术创作实践等方面做了必要的准备,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开展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国绘画艺术创作如同其他文艺领域一样出现了相当繁荣的局面。

首先是最容易普及和配合政治运动需要的年画、连环画和宣传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一阶段的年画除了题材内容、艺术形式比上一阶段更多样外,还表现在深受农民喜爱的月份牌年画,具有新的时代气息。同时,出现了一批运用民间木版年画形式表现新的思想内容、既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有新的时代气息的好作品。

连环画领域产生了一批既有新的思想内容,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格的优秀作品。不少画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随着这一时期形势和各项中心任务的需要,宣传画创作比较活跃。一些较好的宣传画主题鲜明,形象突出,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有的还在宣传画的民族风格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其次,这时期版画艺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富有诗意和创造性,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比较多样、并且形成了四川、黑龙江和江苏三省三个具有明显地方风格的版画家群体。此外,在国际版画交流活动中,中国的版画作品也开始享有一定的国际声誉,如吴凡的《蒲公英》在1年的《北京一莫斯科版画联展》获得金质奖。

第三,由于国家对中国画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及大批有志于中国画革新的新老两代中国画家的努力实践,这时期的中国画无论是人物、山水、花鸟,在“推飞陈出新”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进入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发展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傅抱石、石鲁、潘天寿、李可染、林风眠等人的作品,不仅成功地开拓了中国画对现实生活的表现领域,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画的表现技巧,使中国画的面目为之一新。

第四,这个阶段油画的发展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首先是油画家的队伍空前壮大,不仅是我们自己培养出了新的一代油画家,同时,于50年代末开始去苏联留学的画家先后回国,增强了油画家队伍的实力。其次是1959年国庆十周年献礼创作任务,使油画创作日趋活跃,至60年代中期形成一个高潮。它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产生了一批以革命历史画和反映现实生活为主的优秀作品; 这些作品的作者力求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从而使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比较多样。但是,这个时期,由于受到“左”的思想的影响,绘画艺术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漫画创作,1957年后即处于低潮,涉及政治和讽刺人民内部矛盾的漫画,无形之中成为艺术创作的禁区;

(六)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5月至1976年9月的十年动乱给国家带来了严重影响,美术界也不例外。除漫画、宣传画以及大批油画领袖像外,其他绘画创作几乎完全停止。到了1971年底为了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而举行全国美展时,才开始有了转机。但这时创作的作品,均以其强烈的政治色彩或者是所谓崭新的精神面貌为其主要特点。画家的个性、艺术的风格、流派都被排斥在艺术创造的范畴之外。当然,这中间也有一些较好的作品。此外,工农兵业余绘画创作,如盛极一时的陕西户县农民画,也得到了发展。

(七) 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新时期

1976年10月,十年动乱结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新时期开始。当然,新时期一开始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才真正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如同政治、思想上的变化一样,留祖寸期绘画艺术发展,从“文革”结束到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为止,大体上经历了冲破禁区和全面反思、大胆探索两个阶段。

绘画界冲破禁区的具体表现,主要集中在以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对待现实生活和历史的真实,以及对艺术形式的探索这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问题的正确解决,给新时期绘画带来了一片生机,同时也引起了广大美术工作者对美术创作问题的全面反思与大胆探索。新时期绘画的发展、变化,除个别门类如宣传画一度出现滑坡以外,其他各个门类都日益繁荣,油画、连环画和新兴的现代壁画尤其引人注目。

新时期的油画是中国油画发展中的一个新阶段,它突破了单一的创作模式和题材决定论的条条框框。题材内容空前扩大,反映现实生活和历史事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明显的提高; 同时,油画艺术语言贫乏、艺术风格单调的局面有了明显的改变。在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借鉴外国美术中一切有益的经验,从而使中国油画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日趋多样化,中国油画的面貌,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在老一辈油画家和中青年油画家的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无论从创作队伍还是作品面貌的多样化来看,新时期的中国画都有显著的发展。老一辈中国画家不断有新作问世,兼长中西绘画的老一辈画家也把主要精力转向中国画创作; 中青

年一辈中国画家日益显示了他们的艺术才华和各自的艺术个性。在解决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问题上,许多画家大胆地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不论是立足传统,还是融汇中西画法,也不论是工笔、写意,还是人物、山水、花鸟画,其主要倾向都是为了以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努力创造具有现代感的艺术形象和独特的意境,中国画的面貌逐渐走向多元化。

版画由过去四川、黑龙江、江苏三个地区鼎足而立的局面,随着新时期版画的发展,而被多角形所取代了。云南、天津、广东、安徽等地的版画都在展翅起飞,大有方兴未艾之势。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新生力量的崛起和工人、农民业余版画创作队伍的扩大,以及多种技法的运用和创作面貌的日益丰富多彩。

这一阶段连环画的社会效应与创作水平的提高十分引人注目。1979年出现的连环画《伤痕》与《枫》在美术界以至整个社会引起了少有的强烈反响。这两部作品与《白光》、《人到中年》等一批连环画作品,在多次全国美展评奖中名列各种获奖之首。连环画的表现手法也不再局限在单线勾勒或黑白素描等传统格式上,而是趋向多样化,在构图、时空关系处理、人物形象刻画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并有所突破。

十年动乱一结束,全国上下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漫丽创作热潮。特别是山于思想解放运动的逐步深人,政治民主和艺术民主的空气口益浓厚,漫画创作空前活跃,漫画艺术的审美功能也日益受到重视。

与漫画相比,宣传画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但它逐渐摆脱了政治运动附属品的地位,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巨,开始具有比较亲切、抒情、更易为人们所欢迎的新特点。 随着这一阶段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美术创作的口趋繁荣,版画和漆画得到了较大的发展。1979年9月完成的首都国际机场候机楼壁画. 是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壁画创作。它运用了多种表现形式和多种材料,是现代建筑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其有浓厚的装饰性和工艺材料的多样性,以及较强的现代感。

漆画原是工艺美术中的一个品种,现已成为一门能够表现现代生活和情感的独立的新画种。一批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有强烈的装饰美的漆画,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悠久历史和独特艺术传统的中国绘画艺术。通过努力继承民族艺术传统,同时吸收借鉴外来艺术中一切对我们有用的成分、使今天的中国的绘画艺术显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第一节中国绘画艺术发展概况

中国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传统。不论是早期的壁画,还是后起的卷轴画和版画,基本上是在民族的上壤中产生和发展的。近现代的绘画艺术,则有于西方绘画的影响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中国画以外,素描、油画、水彩画、水粉画、新兴版画等新的画种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即使是中国画,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等方而,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所以,在介绍中国绘画发展概况时,不能不分成古代和近现代两个大的阶段。

一、古代绘画艺术

(一) 远古时期

现已发现的最早的中国绘画的遗迹,以远古时期的岩画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彩陶上的装饰纹样最为突出。1982年,在甘肃秦安大地湾原始建筑遗迹的地面上,发现有人物和动物的绘画残迹;在辽宁西部凌源、建平交界的牛河梁发现的属于红山文化的女神庙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上,有彩绘墙壁的残块,这可以看作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壁画。

(二) 夏、商、周时期

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古代的绘画艺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主要表现在:文献中已有关于几绘画活动的记载,如春秋后期、西周都城的政治性建筑“明堂”里. 就绘有“尧舜之容,处封之像”以及周公抱着幼年成王接受诸侯朝拜的壁画;战国时期,大型建筑物似乎普遍地采用壁画作装饰。伟大诗人屈原所在的楚国,它的先王庙宇及祠堂里,就绘有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壁画。屈原的不朽诗篇《天问》就是在他被流放期间,忧心憔悴,彷徨山泽,见到楚国的这些壁画而作的。可惜这些壁画均已不存。根据近年来在河南安阳商代殷墟遗址和陕西西扶风西周墓葬的发掘中,均曾发现壁画残迹等实证,可以认为在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壁画已经相当流行。至于其绘画艺术的水平,则可以从湖南长沙楚墓中先后发现的两幅战国时期的帛画—《龙凤人物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得到深刻的印象。从这两幅画可以看到,我国古代绘画以线条作为主要的造型手段的绘画传统,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

(三) 秦汉时期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 ,经过汉朝的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我国成为一个统一强盛的多民族封建国家。随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得到了广泛交流,同时,通过“丝绸之路”,扩大了同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到汉武帝时,封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在这个基础上. 我国占代的科学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个时期的绘画艺术,在继承战国时期的绘画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明显的发展。从闻名中外的湖南长沙马上堆一号汉墓彩绘帛画,山东、四川等地的画像石、画像砖,辽宁、内蒙古、河北等地的汉代壁画,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此外,从史书记载和历史传说中,也可以了解一些汉代绘画艺术的情况,如据古代文献记载,汉代宫廷中已经有专业画工和专门的绘画制作场所—“画室”。西汉元帝(公元前48年一前33年) 时宫廷著名画工毛延寿、陈敞、刘白等人,善画人物鸟兽。

汉代的绘画艺术,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在西汉末年,外来的佛教已经开始传入我国。三国时吴国著名画家曹不兴开始画佛像。从此以后,宗教题材的绘画艺术逐渐兴起。

(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

从东汉末年到魏、蜀、吴三国分立,我国由中央集权的封建统一走向分裂。后来,西晋结束三国分裂的局面,实现了统一。但是,不久又分裂和演变为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历史上把这儿个朝代称作北朝。与北朝大体相对的,是在长江流域形成了五个朝代(东晋、宋、齐、梁、陈) 的更替、历史上称这些朝代为南朝。从西晋到隋代重新统一全国的这300多年,历史上称作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虽然在局部地区有过短时间的相对的稳定

和统一,但整个说来,它是中国历史上战乱纷繁,国家陷于分裂,政治、经济斗争极为错综复杂的时期。这样的社会坏境,不能不对当时的绘画艺术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这长期战乱的时期里,人们精神苦闷,寻求寄托,西汉末年从印度传入的佛教,迅速地传播蔓延。随着佛教的兴盛,以石窟艺术为代表的佛教美术大兴、不少佛教寺庙,也绘制了大量宣传佛教教义的壁画。现在足以代表这一时期佛教壁画艺术的盛况的,当推举世闻名的敦煌石窟艺术。 敦煌石窟是我国占代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它包括莫高窟(俗称“千佛洞”) 、安西榆林窟和西千佛洞三处,而以莫高窟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据记载,敦煌石窟是在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 开始建造的。以后经十六国、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10个朝代的不断修建,共开凿了1000洞窟。现存洞窟492个,窟内塑像2400多尊,壁画45000多平方米。此外,在敦煌石窟还曾发现过震动世界的历史文献(古代的经、史、文学、宗教的手抄本) 和丝织绢画等珍贵文物。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大量地盗运出国。

综观敦煌石窟艺术,它最重要的是大量的壁画。这些壁画的内容,已大体考察清楚,可分佛像、佛教故事、中国传统神话、供养人、装饰纹样和建筑图等种类。北周以前的壁画,其主题侧重宣扬忍辱、苦修、无原则的施舍和自我牺牲,与隋唐时期的壁画着重表现佛教宣扬的西方极乐世界,表现欢乐和幸福的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在两晋从事绘画艺术创作的主力虽然依旧是名不见经传的工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自三国时期开始,有些帝王将相也善画,文人中从事绘画者则更多。这时期在画史上留下姓名的文人士大夫画家不下数十人。其中最著名的有西晋的卫协、东晋的戴逵和他的独生子戴颙、以及东晋的顾恺之,南北朝时期,北朝有北齐的曹仲达、南朝有陆探微、张僧鹞,以及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评画著作《古画品录》的作者谢赫等。可惜的是,这些画家中,除顾恺之有两件作品的摹本(《女史箴图》与《洛神赋图》) 传世外,余皆不存。

(五) 隋、唐时期

经过了两晋、南北朝时期300多年的分裂、动荡以后,隋朝(公元51年一618年) 统一了全国,至唐代(公元61年一907年) 中国封建社会进人了鼎盛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异常活跃。此时的绘画艺术继承和发扬了我国民族绘画艺术的成就,融化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外来的艺术,使我国民族绘画艺术日益成熟。它不仅对以后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还影响到当时的一些国家。

隋代和初唐的绘画,绘画题材除宗教内容外,描写现实生活,尤其是上层统治者生活的作品日益增多。唐灭隋后,国势强盛,西域于闻国尉迟跋质那,尉迟乙僧父子,以画仕于中国,并带来了凹凸晕染法,对唐代绘画产生过重要影响。自隋至初唐,画史上留下姓名的画家有数十人,关于他们画迹的记载也不少。只是绘画作品不易保存,至今有作品流传于世,且最为著名的是隋代展子虔和初唐的阎立本。前者以青绿山水《游春图》闻名于世,后者的名作是《步辈图》和《历代帝王图》。此外,近二十多年来陕西西安发掘的初唐墓室壁画进 一步丰富了这时期绘画的内容。

唐代中期(指唐玄宗开元至德宗朝,即公元713年一780年) 的绘画,由于社会安定,国势达于极盛,文化艺术全面繁荣,绘画艺术的各个领域——山水、人物、花鸟、鞍马等,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只是遗存画迹太少,难以见其全貌。在现存的唐代中期绘画遗迹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思训的青绿山水、吴道子的佛教人物画、张萱的工笔重彩仕女画以及韩干的鞍马画。

晚唐(公元780年一907年) 绘画,是唐代绘画艺术进一步发展的时期。它的主要特点是在山水、人物、花鸟等各领域都有重要成就的基础上,不少画家为超前人,专攻一门,深人钻研,如周昉善画仕女,韩滉善画牛,边弯善画孔雀、蜂蝶,刁光胤善画湖石、花竹等。惜

许多画迹不存,现存画迹者,以周昉和韩滉为重要代表。前者有《譬花仕女图》等传世,后者以《文苑图》与《五牛图》闻名干世。此外,现存的被公认为世界最早,也是较成熟的版画作品,即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 刊印的《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中的扉页木刻,也产生在这一时期。

此外,唐代绘画的繁荣,还表现在绘画理论的著述上。根据文献记载和现在流传下来的材料,唐代绘画理论著作共有二十多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史料价值。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它汇集了唐代以前的有关著述,对唐代以前的画家和作品加以论证记迷,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绘画史。

《龙凤人物图》(战国〕

(帛画,20厘米/28厘米,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

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西汉)(通高205厘米、上宽92厘米、下端宽47. 7厘米,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车骑画像石))(东汉西王母·历史故事)1844厘米x140厘米,山东嘉祥出土

(六) 五代、宋、辽时期的绘画

唐代末年地方军事政权与中央政府的分庭抗礼,以及农民起义,最终结束了唐王朝,形成了十世纪上半期中原地区五代更替(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长江以南十国并立(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北汉) 的分裂局面,史称“五代十国”时期。此时,由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也在北方崛起。

五代十国时期,全国处于分裂的局面,绘画艺术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趋向。中原与北方的绘画主要是继承唐代的艺术传统,辽政权的绘画则具有北方少数民族的特色。长江以南地区特别是西蜀和南唐,由于战乱较少,经济比较发达,加上唐代末年,中原画家不断入蜀,后蜀和南唐统治者‘相继设立宫廷画院,艺术人才得以集中,从而形成了两个新的文化艺术中心,在人物、山水、花鸟等绘画领域中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为后来宋代美术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在中国美术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五代时期人物画的突出成就,主要在于对人物心理的深人刻画,同时,以繁丽精细的画风见长。现存的顾阂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点。

五代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唐代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画的基础上,一些画家深人名山大川,真实地描绘了北方的丛山峻岭和南方秀丽的山川,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南北山水画派。唐末战乱,长期隐居于太行山中的荆浩,以及师事荆浩的关仝,是北方山水画派的杰出代表。江南山水画派的杰出代表则是南唐中主时的北苑副使董源及其学生巨然和尚。他们四人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一代宗师,影响深远。

五代是中国花鸟画成熟的时期。西蜀画家黄荃,南唐画家徐熙,是这时期花鸟画最重要的两个代表人物。前者是宫廷画家,由于生活环境和适应统治者的审美趣味,所画题材为皇家园林中的珍禽、瑞鸟、奇花、异石,表现的审美趣味是统治者的猎奇趣尚和以富骄人的艺术风格。后者因一生不肯为官,自享田园之乐,故他所描绘的多系汀花、野草、水鸟,所表达的是封建文人士大夫的不受拘束的野逸之趣,此时期的花鸟画作品传世极少,仅有黄荃的一幅《写生珍禽图》传世。

写生珍禽图

在五代绘画艺术发展取得重要成就的基础上,北宋一开始便承袭五代时期南唐、西蜀旧制,设置规模更大的宫廷画院。以后又广泛吸收南唐、西蜀等的宫廷画家和民间的绘画高手,并以各种官职提高宫廷画家的社会地位,至北宋徽宗赵佶统治时期,宫廷画院达于极盛,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创作空前活跃。随着商业的繁荣、城市的兴任,北宋绘画表现普通民众的题材日益增多。北宋绘画在人物、山水、花鸟等领域中,呈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

北宋的人物画包括宗教人物画与世俗人物画两大部分。前者的作品至今遗存很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武宗元的道教题材人物画《朝元仙仗图》。后者的作品遗存较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文人画家李公麟(公元1049年一110年) 、北宋末年画家张择端、宋徽宗赵估等的人物画作品。其中、尤以张择端的千古巨作《清明上河图》最为突出。

朝元仙仗图

与人物画相比,北宋山水画的成就更突出。北宋初年,山水画直接继承五代传统。以歌颂雄浑壮丽的大自然的全景式山水为主。李成(公元919年一97年) 、范宽(?一约公元1}7年) 是这方面最杰出的两个代表人物,且影响很大。北宋中期山水画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郭熙。他的山水画虽仍是全景式的构图,但他依靠对大自然的深入观察,重在表现自然界时令的变化,并以此抒发对自然的热爱。郭熙之后不久,著名文人书画家米芾开创了适于表现江南风雨云烟,扦发画家独特感受的“米点山水”。此外,北宋末年宫廷画院18岁的学生王希孟的青绿山水,显示了宋代青绿山水的新发展。

与北宋的山水画相比,花鸟画的成就也毫不逊色。北宋前朝的花鸟画受五代黄荃画法的影响很大。黄荃的四子黄居寀以及以擅长写生著名的赵昌,是这时最有代表性的花鸟画家。他们的作品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写实。北宋熙宁、元丰时期(11世纪七八十年代) ,花鸟画家崔白的出现,结束了黄荃一派统治花鸟画坛的局面,开始了自觉表现审美感受的新路子,在注重写实的同时注入了更多的诗情和寓意。这在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的花鸟画中也得到了反映。此外,文人画家如文同、苏轼等人的墨竹,进一步强调了花鸟画的借物抒怀与托物寓兴的特点。

北宋的灭亡,造成了汴梁宫廷画院的解体。但是,南宋承袭北宋画院的体制,南渡的宫廷画家又陆续进入了临安的宫廷画院。画史上著名的南宋四大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都是宫廷画家,说明宫廷画院的画家依然是南宋画坛的主力。不过,毕竟时代不同了,加上北宋后期的绘画,已经孕育了一些新的因素,所以,南宋绘画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花鸟画,都有它自己鲜明的特色和发展倾向。

南宋人物画的重要特色是借古喻今。赞颂民族气节的历史画明显增多,它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在“靖康之耻”后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如李唐的《伯夷叔齐采薇图》、陈居中的《文姬归汉图》等。其次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风俗画与节令画的流行,如李嵩的《货郎图》、王居正的《纺车图》、李迪的《归牧图》等。此外,梁楷的简笔和泼墨人物画,更是中国古代人物

画的一大发展。

伯夷叔齐采薇图

货郎图

纺车图

南宋的山水画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北宋末年异族的入侵、河山的沦丧,更激起人们对故国山川的情感。所以,南宋山水画抒情的成分大大加强。许多山水画家极力追求诗的意境,“寒江独钓”、“深堂琴趣”、“秋江溟泊”等山水小品,尤其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特色。为了使山水画既能含蓄又能确切地表现出一种诗的意境,画家对客观景物作了大胆的剪裁,熟练地运用了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

南宋花鸟画的发展,在继承北宋画院精密不苟、刻意求真的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了借物寓意的倾向,尤其是文人士大夫的水墨梅竹写意画的日益兴起,为后来的大写意花鸟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般来说,追求形象的真实、构图的精炼、诗情的表达、个人生活体验的 寄托,是南宋花鸟画的重要特点。

(七) 元、明、清时期的绘画

元朝(公元1271年一1368年) 是蒙古族建立的一个王朝。公元1279年灭南宋后,结束了唐代末年以来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的大统一,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但是,由于元朝统治者执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统治集团内部纷争不断,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不到百年,元朝就被农民大起义所推翻。由农民领袖出身的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比较强盛的封建王朝。但是,它毕竟已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整个社会同样处于错综复杂的矛盾之中,经历了近300年后,最终又被满族建立的统治所推翻,国号为清。在最初一个半世纪中,由于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某些有利于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政策,至乾隆年间达于极盛。但自此以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加上帝国主义列强的不断入侵,中国社会陷入深刻的危机之中,至1911 年,清王朝终于在“辛亥革命”的烈火中覆亡。

在元、明、清这三个王朝的六百多年中,中国绘画艺术虽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中依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从总的来看,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日益衰落,占主导地位的文人画,脱离现实,片面追求艺术技巧,片面强调师法古人,忽视革新创造的消极倾向也日益严重,艺术领域中的革新与守旧的斗争日益尖锐。当然,元、明、清三朝的情况并不完全相同。

以元朝来讲,由于元朝统治者执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加上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大量的汉族士大夫阶级出身的画家,不得不采取不问政治、超然世外的态度,把时间、精力和思想情感寄托在最便于寄兴遣情的山水、花鸟画方面,于是,山水、花鸟画(特别是以梅、兰、竹、菊为题材的“四君子画”) 大兴。因元朝不设宫廷画院,汉族文人士大夫的绘画活动便左右着当时的画坛。他们的绘画,与宋代占统治地位的宫廷画院的精密不苟的画风相比,更重视主观意趣的表达和笔墨技巧的追求,所以,尽管绘画题材狭窄,脱离社会现实的倾向比较明显,但它发展了用书法诗文题画的方法,强调了绘画的文学趣味,提高了传统水墨画的笔墨技巧,奠定了中国古代文人画的主要特色。

作为元朝绘画艺术主流的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山水、花鸟画为主。山水画家中最著名的是后人称之为“元四家,的黄公望、倪攒、王蒙和吴镇。他们的画风各具特色,黄公望是浑厚苍劲,倪攒是幽淡天然,王蒙是苍莽深秀,吴镇是淋漓酣畅。花鸟画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水墨写意的兴起,并且逐渐取代了末代院体画工细谨严的风格。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兼长山水、人物的赵孟颁、画梅名家王冕等。人物画方面,现存赵孟颇、王振鹏等人的作品引人瞩目。以画肖像出名的王绎的肖像画更为后人所称道。与此同时,民间画工继承唐、宋以来工笔重彩画严谨的艺术传统,在寺庙壁画比如现存的著名的山西永乐宫壁画,留下了他们的重要业绩。

明朝的绘画艺术,主要成就体现在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和版画等方面。明朝的山水画,因画家的艺术观点、风格、师承和地区等多种因素,先后形成多种派别。初期以宫廷服务的山水画为主,这些画家推崇南宋四家,即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的画风。他们的代表人物是戴进、吴伟等人,因戴进是浙江人,被称为“浙派”。中期以后,以“明四家”为代表,他们是沈周、文徽明、唐寅、仇英,因他们都是苏州一带的人,被称为“吴派”。 明朝的花鸟画大体上可以分成两大派:前期以宫廷花鸟画为主,继承宋、元宫廷花鸟画的传统,画风严谨细致,代表人物有边景昭、吕纪等,后期以水墨写意花鸟画最突出,进一步发挥了水墨的表现力,丰富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技巧,画风粗放简练,对后来写意画 的发展影响很大,其代表人物是徐渭。

明朝的人物画,画法大多继承宋代传统,既有白描,也有工笔重彩。具有独特成就的是明朝晚期的陈洪缓和曾鲸。前者生于明末动乱之际,遭明亡之痛,一腔孤愤,发于绘画,所画人物多夸张变形,具有强烈的个性。他还曾为版画创作了一些极有艺术价值的画稿。后者画肖像,注重观察对象,重墨骨,而后敷彩加晕染,他的画法风行一时,人称“波臣派”(因

曾鲸字波臣) 。

明朝小说、戏曲文学的发展,促进了刻书行业的激烈竟争,用版画作为书籍插图的风气大盛,许多著名画家如唐寅、仇英、陈洪缓等,都积极为版画提供画稿。全国形成了一些著名的版画刻制中心和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流派,如建安派(今福建建阳) 、金陵派(今江苏南京) 、徽派(今安徽瓤县) 等。此外,侨居金陵的安徽人胡正言,以水印木刻的形式,刻印了著名的《十竹斋画谱》与《十竹斋笺谱》,是版画发展史上的重要创造,影响很大。

清朝的绘画艺术以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为主流。其中又可以大致分成两种创作倾向:一种是适应统治阶级需要的、以崇古仿古为主要特征的脱离生活的保守倾向,它的代表人物是清初的“四王、吴恽”(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 ,号称清初六大家。他们的山水画,都是学“元四家”和明代的“吴派”,虽然有些笔墨功夫,但因缺乏创造精神,作品缺乏生气。惟恽寿平的花鸟画,发展了前代的没骨画法,清新秀润。另一种倾向是以“四僧”和“扬州八怪”为代表。被称为“四僧”的弘仁、髡残、八大山人和石涛,因不满现实,先后削发为僧。在画风上力创新风,与保守的“四王”相对立。他们的绘画,不论是山水、花鸟,都重在抒发内心的幽愤,强调个性的表现,不为成法所束缚。其中,八大山人与石涛的影响尤大。继承他们画风的是乾隆时期(公元17年一17年) 活跃在扬州一带的,包括李鱓、金农、罗聘、郑燮、闵贞、汪士慎、高凤翰、黄慎等八个画家的“扬州八怪”。他们之中,山水、花鸟、人物各有专长,风格也不一样,但都反对‘四王”为首的正统派,主张革新创造,强调个性表现,故被“正统派”画家视为“邪魔怪道”。他们的画风,其中尤其是郑燮,对我国近代绘画的发展影响很大。

与此同时,随着西洋画的传人,特别是一批擅长西画洋画的外国传教士,如意大利的郎世宁(公元1688年一1}年) 等,长期在清朝宫廷任职,为宫廷作画。他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以西洋画法画中国题材,作品以翎毛花卉为多,也画人物,而以画马著名。同时在清朝内廷供职的外国传教士画家还有艾启蒙、王致诚、潘廷章、安德义、贺清泰等人。

到清末鸦片战争后,活跃在上海一带的一批具有革新精神的画家,如赵之谦、任熊、任颐、虚谷、吴昌硕等,注重绘画个性,作品各有特色。这些画家被称为“海派”画家,他们对近代中国画的发展影响极大。

此外,清朝的民间木版年画十分兴旺。

虽然中国古代年画的起源还需进一步研究考证,但从近代在甘肃发现的平阳(今山西临汾) 刻印的金代木版年画《四美人图》来看,其精美的程度可使我们认识到,年画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只是在封建社会中,它被文人士大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俗物”,而不被人重视。然而,由于民间年画长期植根于广大群众之中,是适应新春风俗习惯和装饰需要,反映群众美好愿望的独特的艺术形式。所以,当我国的木版印刷自明朝得到蓬勃发展的条件下,木版年画也随之兴旺,尤其是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文化繁荣,中国古代年画的发展达到高峰。南北形成了两处最大的民间年画产地:天津杨柳青和苏州的桃花坞。此外山东潍县杨家埠、河北武强等地的年画也很有名。这时期年画题材内容丰富,主要有风俗、小说、美女、娃娃、风景、花卉、神码、门神和门画等。它们的艺术技巧有很大提高,各地区的年画也逐渐形成鲜明的地方色彩。

二、近现代绘画艺术

这里所说的中国近现代绘画,是指从1.9 1 l年辛亥革命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绘画。与占代绘画相比,不仅是时间非常短,而且所处的社会坏境也有很大的不同。为了比较清楚地说明中国近现代绘画发展的大体脉络,按照这时期社会环境的特点,分成七个阶段。

(一) 辛亥革命至抗日战争爆发

1911年辛亥革命至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时间虽然只有26年,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中国,也并没有能从根本上摆脱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控制的地位。但是,中国

人民在短短的20多年中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其中,1919年的“五四”运动和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这时期最重要的两大历史事件。中国近现代绘画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缓慢、曲折地发展着。无论是作品的作者和它的服务对象,还是作品的种类及其表现形式,以至它的社会地位和价值,都发生厂深刻的变化,体现了新旧交替、中西混融的特色。这时期绘画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新美术运动和西方绘画的兴起,中国画的改革,漫画、月份牌年画、连环画的发展与新兴版画运动的崛起。

l ,新美术运动和西方绘画的兴起

早在辛亥革命前,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一些仁人志士开始向西方文明寻求救国之道。其中也包括去英、日、美、法等国学习美术的美术家,如李叔同、李铁夫、何香凝等人。同时,随着清末废八股、兴学堂的教学体制改革,师范学堂首先增设了国画、手工课,随之上海、北京、苏州等地创办了一批中国最早的美术学校,一批美术社团也相继成立,从而形成了一个空前的新美术运动。它的主要内容是提倡为社会服务的新美术,提倡用西方美术教育作为我国美术学校的教学原则。尽管当时的一些主张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一定的偏颇,但它促进了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它的直接结果便是西方绘画(油画、素描、水彩和水粉画) 的不断引进。尤其是随着出国留学的美术家的归来,西方绘画在中国画坛,特别是在美术教育中的影响日益扩大。由于这时期西方绘画正从古典的写实主义转向强调主观表现的现代诸流派,所以,当时中国从事西方绘画的画家中,既有坚持古典写实主义的画家,如徐悲鸿、颜文樑等;也有明显地受西方现代诸流派影响的画家,如林凤眠、刘海粟、倪贻德等。他们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一辈著名油画家,而且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 拓者,其中尤以徐悲鸿的影响最大。

2。改革中的中国画

清末至辛亥革命前后,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资本主义经济比较发达的上海、江浙一带和广州,以及作为中国历史名城和古都的北京,逐渐成为中国画创作最活跃的三个地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及不断地被介绍到中国来的西方美术对古老中国画的冲击,迫使人们认真思考中国画如何发展的问题,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画问题的论争。有的主张保存“国粹”,以“精研古法,博取新知”为宗旨。有的主张不要把中西绘画截然对立起来,中国画要善于吸收新的东西。有的主张以接受中国古代绘画传统为主,同时吸收西方绘画技法,创造一种新的中国画。20世纪30年代一批学过西方绘画的画家,如徐悲鸿、刘海粟等,也是主张将西方绘画技法融进传统的中国画,并且以他们各自的艺术实践创作了各具特色的新中国画。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徐悲鸿与由高剑父、高奇峰、高树人开创的岭南画派。

3. 漫画、月份牌年画和连环画的发展

辛亥革命前夕至20世纪20年代,由于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需要,以及新闻报纸、画报和印刷术的迅速发展,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和幽默性的漫画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重视。1918年,上海产生了中国第一份专门漫画刊物——《上海泼克》。一批颇有影响的漫画家,如张聿光、沈泊尘、黄文农等,应运而生。他们的一些优秀作品,明显地体现了中国近现代漫画反帝反封建的传统。,之后上海又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漫画家组织一漫画会,并出版了大型彩色漫画刊物《上海漫画》,开创了影响很大的长篇连续漫画形式,如叶浅予的《王先生》和《小陈留京外史》。兼长文学的著名画家丰子恺,也创作了许多题材新颖、表现手法别致、艺术风格独树一帜的漫画。

与此同时,主要采用水彩擦笔画法的,将商业广告与年画结合为一的商业性宣传画——月份牌年画,在二三十年代,也成为一种颇有社会影响的绘画形式。

随着近代石印印刷术的传人而兴起的连环画,至此已日益兴旺。只是它完全受出版商的控制,内容和艺术质量良莠不齐。但它的主流是好的,当时曾引起鲁迅先生的高度重视。

4、新兴版画运动的崛起

中国古代版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成就。但它的创作是将画与刻分开进行的。新兴版画则是画与刻都由画家自己独立完成。它是20世纪20年代初,从国外介绍进来的。它的最积极的倡导者是鲁迅先生。当时左冀文艺运动正在蓬勃展开,许多进步的文艺家努力寻求文艺大众化的途径,而版画具有能够迅速反映现实生活、用途广、而且简便易行、群众易于接受等特点,所以,很快地为进步的青年美术工作者所接受。它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和战斗性,成为左翼美术的重要代表。

(二)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救亡成了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也是这时期中国美术最重要的主题。当时,尽管物质条件非常艰苦,美术家们的生活和创作都存在极大的困难,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表现了空前的爱国热忱。他们团结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以各自的艺术实践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解放区,以木刻为代表的革命美术得到蓬勃的发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1. 木刻

“七七”事变一爆发,许多木刻家积极投人抗战救亡的斗争中去,并且创作了大量具有战斗性和群众性的作品。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广大的木刻工作者,在革命文艺路线的指引下,深人火热的斗争中,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创作了许多具有新思想内容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木刻作品,产生了以古元、力群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木刻家。

2. 中国画和油画

抗战初期,由于中国画、油画的工具、材料的困难,以及这些画种本身难以像木刻、漫画那样迅速有力地反映抗战救亡的题材,加上生活在沦陷区的一些老一辈的画家,或深居简出,或杜门谢客,拒绝为日本侵略者服务,所以,中国画和油画创作一度比较沉寂,更没有形成像木刻工作者那样富于战斗性的创作队伍。但是,许多中国画家和油画家根据各自的环境、条件,采取了不同的艺术实践形式。有的钻研传统艺术和磨练艺术技巧; 有的去农村、战地或少数民族地区写生; 有的坚持美术教育; 有的在创作中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 有的则坚持探索中西融合的画法。其中成就最为突出的是徐悲鸿与蒋兆和。他们对中国画进行了中西融合的大胆革新。

3. 漫画

与木刻家一样,漫画家也是最早投入抗日救亡斗争中去的一支重要力量。漫画家最集中的上海便成立了上海漫画家救亡协会,创办《救亡漫画》刊物,并组织上海漫画宣传队赴后方,用漫画宣传抗日救亡的意义,鼓励前线将士英勇杀敌。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华君武等一批漫画家相继奔赴延安,成为后来解放区漫画创作的骨于力量。留在国统区的漫画家如张乐平、廖冰兄等,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创作,发挥了漫画家应有的作用。

(三) 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集团悍然于1945年底向解放区发动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不得不奋起抵抗,开始了解放全中国的革命战争。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国美术包括解放区和国统区两个方面。由于这两个区域的政治环境和它们所面临的任务各不相同,所以,表现出它们各自鲜明的特点。解放区的美术主要服从于解放战争和解放区建设的需要; 国统区的进步美术,则主要是为反对内战和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争取民主团结服务。

1、漫画

解放区的漫画和国统区的进步漫画,在内容和表现方法上,具有各自的特点。前者紧密配合革命形势的发展,歌颂胜利,揭露敌人,如华君武、张仃、朱丹等的作品。国统区的进步漫画、由于它的作者大多是具有丰富经验的漫画家,作品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比较丰富、多样,艺术水平也较高,如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在国统区的广大群众中具有广泛的影

响。

2. 木刻

这时期的木刻创作,包括解放区和国统区两部分。前者由于美术工作者明确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和实现这一方向的正确途径,并且深人到火热的斗争生活,所以,他们的作品是艺术与新的群众时代相结合的产物,是散发着新的现实芳香的艺术花朵。国统区的进步木刻,比过去更富有战斗性和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是这时期木刻创作的重要内容。

3。中国画和油画

这时期的中国画和油画创作,虽不如木刻创作那样活跃,但由于不少画家在长期的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始终没有放弃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他们努力根据自己的实际可能和艺术追求,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艺术探索,所以,尽管这阶段时间只有短短的4年,这时期产生的一些优秀的中国画和油画作品,仍有它们自己的特色。前者主要体现在对中国画传统笔墨的继承与发扬方面; 后者主要体现在对中国油画民族化道路的探索。

(四)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7年中,前一阶段国家工作的重点,对外是抗美援朝,对内则是努力恢复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长期内战而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

后一阶段则主要是发展国民经济和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意识形态方面,新的社会形态所形成的集中统一的体制,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决定了中国的文艺必须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文艺必须为工农兵群众服务的思想。同时,在意识形态和经济建设方面,都明确提出了向苏联学习的口号,这就决定了苏联倡导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也成为中国文艺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创作方法。广大美术工作者在这新的文艺方向的指导下,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力图以新的政治眼光和观念来观察和表现社会生活,十分重视美术的宣传教育作用和美术的普及工作。所以,最适宜干向工农兵群众普及的年画、宣传画、连环画和漫画创作最为活跃; 具有革命的战斗传统的版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辉传统的中国画在克服各种阻力中努力创新; 作为外来画种的油画,通过国家组织的革命历史画创作,开始向人民大众普及。油画的表现技巧也日益提高,出现了以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等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批优秀的油画作品。只是由于过分强调艺术的宣传教育作用,把油画的写实技巧与现实主义混为一谈,致使这一阶段油画的艺术语言和艺术风格比较单调a

(五)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7年起我国转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由于前一阶段在美术队伍和美术创作实践等方面做了必要的准备,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开展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国绘画艺术创作如同其他文艺领域一样出现了相当繁荣的局面。

首先是最容易普及和配合政治运动需要的年画、连环画和宣传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一阶段的年画除了题材内容、艺术形式比上一阶段更多样外,还表现在深受农民喜爱的月份牌年画,具有新的时代气息。同时,出现了一批运用民间木版年画形式表现新的思想内容、既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有新的时代气息的好作品。

连环画领域产生了一批既有新的思想内容,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格的优秀作品。不少画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随着这一时期形势和各项中心任务的需要,宣传画创作比较活跃。一些较好的宣传画主题鲜明,形象突出,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有的还在宣传画的民族风格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其次,这时期版画艺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富有诗意和创造性,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比较多样、并且形成了四川、黑龙江和江苏三省三个具有明显地方风格的版画家群体。此外,在国际版画交流活动中,中国的版画作品也开始享有一定的国际声誉,如吴凡的《蒲公英》在1年的《北京一莫斯科版画联展》获得金质奖。

第三,由于国家对中国画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及大批有志于中国画革新的新老两代中国画家的努力实践,这时期的中国画无论是人物、山水、花鸟,在“推飞陈出新”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进入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发展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傅抱石、石鲁、潘天寿、李可染、林风眠等人的作品,不仅成功地开拓了中国画对现实生活的表现领域,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画的表现技巧,使中国画的面目为之一新。

第四,这个阶段油画的发展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首先是油画家的队伍空前壮大,不仅是我们自己培养出了新的一代油画家,同时,于50年代末开始去苏联留学的画家先后回国,增强了油画家队伍的实力。其次是1959年国庆十周年献礼创作任务,使油画创作日趋活跃,至60年代中期形成一个高潮。它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产生了一批以革命历史画和反映现实生活为主的优秀作品; 这些作品的作者力求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从而使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比较多样。但是,这个时期,由于受到“左”的思想的影响,绘画艺术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漫画创作,1957年后即处于低潮,涉及政治和讽刺人民内部矛盾的漫画,无形之中成为艺术创作的禁区;

(六)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5月至1976年9月的十年动乱给国家带来了严重影响,美术界也不例外。除漫画、宣传画以及大批油画领袖像外,其他绘画创作几乎完全停止。到了1971年底为了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而举行全国美展时,才开始有了转机。但这时创作的作品,均以其强烈的政治色彩或者是所谓崭新的精神面貌为其主要特点。画家的个性、艺术的风格、流派都被排斥在艺术创造的范畴之外。当然,这中间也有一些较好的作品。此外,工农兵业余绘画创作,如盛极一时的陕西户县农民画,也得到了发展。

(七) 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新时期

1976年10月,十年动乱结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新时期开始。当然,新时期一开始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才真正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如同政治、思想上的变化一样,留祖寸期绘画艺术发展,从“文革”结束到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为止,大体上经历了冲破禁区和全面反思、大胆探索两个阶段。

绘画界冲破禁区的具体表现,主要集中在以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对待现实生活和历史的真实,以及对艺术形式的探索这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问题的正确解决,给新时期绘画带来了一片生机,同时也引起了广大美术工作者对美术创作问题的全面反思与大胆探索。新时期绘画的发展、变化,除个别门类如宣传画一度出现滑坡以外,其他各个门类都日益繁荣,油画、连环画和新兴的现代壁画尤其引人注目。

新时期的油画是中国油画发展中的一个新阶段,它突破了单一的创作模式和题材决定论的条条框框。题材内容空前扩大,反映现实生活和历史事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明显的提高; 同时,油画艺术语言贫乏、艺术风格单调的局面有了明显的改变。在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借鉴外国美术中一切有益的经验,从而使中国油画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日趋多样化,中国油画的面貌,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在老一辈油画家和中青年油画家的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无论从创作队伍还是作品面貌的多样化来看,新时期的中国画都有显著的发展。老一辈中国画家不断有新作问世,兼长中西绘画的老一辈画家也把主要精力转向中国画创作; 中青

年一辈中国画家日益显示了他们的艺术才华和各自的艺术个性。在解决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问题上,许多画家大胆地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不论是立足传统,还是融汇中西画法,也不论是工笔、写意,还是人物、山水、花鸟画,其主要倾向都是为了以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努力创造具有现代感的艺术形象和独特的意境,中国画的面貌逐渐走向多元化。

版画由过去四川、黑龙江、江苏三个地区鼎足而立的局面,随着新时期版画的发展,而被多角形所取代了。云南、天津、广东、安徽等地的版画都在展翅起飞,大有方兴未艾之势。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新生力量的崛起和工人、农民业余版画创作队伍的扩大,以及多种技法的运用和创作面貌的日益丰富多彩。

这一阶段连环画的社会效应与创作水平的提高十分引人注目。1979年出现的连环画《伤痕》与《枫》在美术界以至整个社会引起了少有的强烈反响。这两部作品与《白光》、《人到中年》等一批连环画作品,在多次全国美展评奖中名列各种获奖之首。连环画的表现手法也不再局限在单线勾勒或黑白素描等传统格式上,而是趋向多样化,在构图、时空关系处理、人物形象刻画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并有所突破。

十年动乱一结束,全国上下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漫丽创作热潮。特别是山于思想解放运动的逐步深人,政治民主和艺术民主的空气口益浓厚,漫画创作空前活跃,漫画艺术的审美功能也日益受到重视。

与漫画相比,宣传画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但它逐渐摆脱了政治运动附属品的地位,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巨,开始具有比较亲切、抒情、更易为人们所欢迎的新特点。 随着这一阶段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美术创作的口趋繁荣,版画和漆画得到了较大的发展。1979年9月完成的首都国际机场候机楼壁画. 是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壁画创作。它运用了多种表现形式和多种材料,是现代建筑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其有浓厚的装饰性和工艺材料的多样性,以及较强的现代感。

漆画原是工艺美术中的一个品种,现已成为一门能够表现现代生活和情感的独立的新画种。一批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有强烈的装饰美的漆画,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悠久历史和独特艺术传统的中国绘画艺术。通过努力继承民族艺术传统,同时吸收借鉴外来艺术中一切对我们有用的成分、使今天的中国的绘画艺术显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相关内容

  • 浅谈中国油画风景的发展概况
  • 摘 要:在中国油画发展的历程中,中国油画家经过多种创作实践和传统理论探索,将"写意"融入油画创作中是许多画家挥之不去的情节.写意油画所注重表达的是人的本质和价值,注重信仰与尊严,并且强调艺术的情感化.在中国的历史背景下,画家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从而形成自己的美学特色. 中国 ...

  • 致用人单位的一封信
  • 致用人单位的一封信 尊敬的用人单位:您好! 多年来,承蒙你们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此,向你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西安工程大学面向全国招生,是培养高等专门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拥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之一,是教育部批准的计划单 ...

  • 新加坡文化概况
  • 作者:驻新加坡使馆文化处 中国文化报 1998年08期 新加坡人口约300万,其中华族220多万,其他为马来族.印度族及亚欧混血裔.居民信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兴都教等.多元的民族和宗教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结构.新加坡政府没有明确宣布过它的文化政策,但从实际做法来看,其文化政策包括以下内容: ...

  • 高一 第9课 1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__教案
  • 第九课 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绘画从原始时期的岩画.陶画.帛画到山水.花鸟画.人物画高峰期的代表性作品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有所认知,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艺术. 努力提高学生基本的艺术素养和欣赏绘画的能力. 使学生可以开 ...

  • 浅析[清明上河图]的构图特点
  • 浅析<清明上河图>的构图特点 摘要:<清明上河图>的整体风格朴实但又劲健,它和其它很多宫廷作品不同.<清明上河图>的构图方式采用鸟瞰式来表现全景,这样比较集中地展现了当时汴京城内汴河上下一片繁华的真实景象.在整个画面之中,画家张择端将长卷的风俗画进行了完美的表现, ...

  • 中国具象油画发展
  • 中国具象油画发展 摘要:近代以来中国油画艺术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历经十七年美术和85新潮等重要阶段.直至今 日,取得了现有的丰硕果实. 关键词:油画经历的时期:油画的门类:形成及内容:社会意义 引言 随着近现代西学东鉴的开始,油画也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形成了"引西润中"的油画风格. ...

  • 百年校庆展览策划方案
  • 《穿越激情百年》——百年校庆展览策划方案 一、展览定位和宗旨 展览宗旨: 1912年,在旧中国的繁华都市上海,一所新式的美术专科学校出现在黄浦江畔,她就是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2012年,在新中国的人文古都南京,一座古老的艺术综合院校矗立在秦淮河边,她就是南京艺术学院。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她就是南艺的 ...

  • 论水彩画技法的多元创新
  • 摘要:水彩画技法是水彩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水彩画的发展和特性来看,影响水彩画家艺术成就高低的重要标志就是对水彩技法能否精准运用.中国画有极为丰富的精深内容,很值得水彩画家学习研究.通常,人们对水彩画的感观认识主要水色淋漓.轻快.酣畅的印象.然而,随着水彩艺术的发展,艺术流派.水彩技法创新模式可谓 ...

  • [动漫手绘基础]
  • <动漫手绘基础>课程进程表 总计学习课时为 60 课时,全部为理实一体化,适用专业:动漫游戏高级设计师专业使用,各章节课时分配如下: 教务处复审: 学科负责人初审: 编制人: 日 期: 日 期: 日 期: <动漫手绘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动漫游戏高级设计师 教 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