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常用的修辞手法

小学常用的修辞手法

认识并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能让我们把话说得更好,说得更准确、生动、鲜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一、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2、拟人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3、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夸张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6、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二、辅助练习

1、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 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

② 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

③ 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 ④ 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

⑤ 渐渐的,天边的鱼肚白变成了淡色,好像人们喝了一点酒,脸上呈现出红晕一样。( ) 2、请你从读过的文章中找出二——三个排比句、设问句、拟人句和夸张句。

3、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字补充完整:

① 树上的小鸟在唧唧喳喳叫个不停,似乎在 。(拟人句) ②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像 (比喻句)

③ 躺在草地上,望着变幻莫测的云朵打扮着蓝色的天幕,一会儿飘来了 ;一会儿跑来了 ;一会儿 。(排比句)

八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具体分析讲解: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

4、夸张

⑴夸张的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

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⑵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⑶夸张的作用: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5、对偶

⑴对偶的特点

八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的排列在一起。 ⑵对偶的种类

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A.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B.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

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A.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B.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⑶对偶的作用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词句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是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隔句对”和“当句对”

“隔句对”,即四句之中隔句相对,也就是说第一句与第三句相对,第二句与第四句相对。隔句对有三种形式:①结构和内容都相对;②结构上相对,但内容不相对;③结构上不相对,但内容相对。举例如下: ①“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十旬休假”,有贵客从千里之外而来,方“胜友如云”“高朋满座”,这句话无论是结构上还是内容上都是隔句而对,为隔句对的第一种形式。

②“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在结构上“他日趋庭”与“今兹捧袂”相对;“叨陪鲤对”与“喜托龙门”相对,但在内容上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因此只是结构上相对,是为隔句对的第二种形式。《诗人玉屑》卷七“属对”引《诗苑类格》“八曰隔句对,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是也。”也属此类。

③“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曹丕《与吴质书》)俞伯牙为钟子期绝弦,不复奏高山流水,是“痛知音之难遇”,孔子因子路被踩死而翻倒肉酱,乃“伤门人之莫逮”。 这是隔句对的第三种形式,它们在结构上非隔句而对,但在内容上却是隔句相属的。

“当句对”指的是上下并列的两个句子,本来不相对偶,或大体上对偶而不工整,由于修辞的需要和格律的要求,这两个句子应该对偶或对偶工整,就采取一种补救的措施,即上下两句自成对偶。

(1)上下两句对偶但不工整而需当句对。 ①“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上下两句相对而不工,故上句中“三江”对“五湖”,同是数名关系,下句“蛮荆”对“瓯越”相对,都是地名。 ②“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对偶也不工整,但是在一句中对偶却是极为工整的,“落霞”与“孤骛”相对,“秋水”与“长天”相对。

(2)上下两句本不对偶而需当句对。 ①“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其中“腾蛟起凤”是两个动宾关系的短语并列,“紫电清霜”则是两个偏正关系的短语并列,上下两句实不对偶,但是在本句中“腾蛟”对“起凤”,同是动宾关系,“紫电”对“清霜”,同是偏正关系,就当句为对了。 ②“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其中“龙光”与“牛斗”相对,同属星辰,“徐孺”与“陈蕃”相对,皆是人名。上下两句虽不相对,但在各句之中,对偶极妙。文中亦有貌似当句对,却非当句对的句子。如 ①“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其中“潦水”与“寒潭”,“烟光”与“暮山”对偶也很工整,但是它并不是当句对,因为“潦水尽”与“烟光凝”相对,“寒潭清”与“暮山紫”相对,可谓工整,就不需当句为对了。 ②“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其中“睢园绿竹”与“邺水朱华”相对,虽然“绿竹”与“睢园”,“邺水”与“朱华”对偶也很工整,但是它也不是当句对,因为“睢园绿竹”与“邺水朱华”对偶工整,亦不需当句为对。

6、排比

⑴排比的特点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⑵排比的种类

①成分排比。例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⑶排比的作用 :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设问

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8、反问

(1)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

(2)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A.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B.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小学常用的修辞手法

认识并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能让我们把话说得更好,说得更准确、生动、鲜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一、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2、拟人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3、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夸张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6、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二、辅助练习

1、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 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

② 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

③ 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 ④ 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

⑤ 渐渐的,天边的鱼肚白变成了淡色,好像人们喝了一点酒,脸上呈现出红晕一样。( ) 2、请你从读过的文章中找出二——三个排比句、设问句、拟人句和夸张句。

3、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字补充完整:

① 树上的小鸟在唧唧喳喳叫个不停,似乎在 。(拟人句) ②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像 (比喻句)

③ 躺在草地上,望着变幻莫测的云朵打扮着蓝色的天幕,一会儿飘来了 ;一会儿跑来了 ;一会儿 。(排比句)

八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具体分析讲解: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

4、夸张

⑴夸张的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

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⑵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⑶夸张的作用: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5、对偶

⑴对偶的特点

八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的排列在一起。 ⑵对偶的种类

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A.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B.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

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A.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B.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⑶对偶的作用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词句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是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隔句对”和“当句对”

“隔句对”,即四句之中隔句相对,也就是说第一句与第三句相对,第二句与第四句相对。隔句对有三种形式:①结构和内容都相对;②结构上相对,但内容不相对;③结构上不相对,但内容相对。举例如下: ①“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十旬休假”,有贵客从千里之外而来,方“胜友如云”“高朋满座”,这句话无论是结构上还是内容上都是隔句而对,为隔句对的第一种形式。

②“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在结构上“他日趋庭”与“今兹捧袂”相对;“叨陪鲤对”与“喜托龙门”相对,但在内容上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因此只是结构上相对,是为隔句对的第二种形式。《诗人玉屑》卷七“属对”引《诗苑类格》“八曰隔句对,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是也。”也属此类。

③“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曹丕《与吴质书》)俞伯牙为钟子期绝弦,不复奏高山流水,是“痛知音之难遇”,孔子因子路被踩死而翻倒肉酱,乃“伤门人之莫逮”。 这是隔句对的第三种形式,它们在结构上非隔句而对,但在内容上却是隔句相属的。

“当句对”指的是上下并列的两个句子,本来不相对偶,或大体上对偶而不工整,由于修辞的需要和格律的要求,这两个句子应该对偶或对偶工整,就采取一种补救的措施,即上下两句自成对偶。

(1)上下两句对偶但不工整而需当句对。 ①“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上下两句相对而不工,故上句中“三江”对“五湖”,同是数名关系,下句“蛮荆”对“瓯越”相对,都是地名。 ②“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对偶也不工整,但是在一句中对偶却是极为工整的,“落霞”与“孤骛”相对,“秋水”与“长天”相对。

(2)上下两句本不对偶而需当句对。 ①“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其中“腾蛟起凤”是两个动宾关系的短语并列,“紫电清霜”则是两个偏正关系的短语并列,上下两句实不对偶,但是在本句中“腾蛟”对“起凤”,同是动宾关系,“紫电”对“清霜”,同是偏正关系,就当句为对了。 ②“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其中“龙光”与“牛斗”相对,同属星辰,“徐孺”与“陈蕃”相对,皆是人名。上下两句虽不相对,但在各句之中,对偶极妙。文中亦有貌似当句对,却非当句对的句子。如 ①“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其中“潦水”与“寒潭”,“烟光”与“暮山”对偶也很工整,但是它并不是当句对,因为“潦水尽”与“烟光凝”相对,“寒潭清”与“暮山紫”相对,可谓工整,就不需当句为对了。 ②“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其中“睢园绿竹”与“邺水朱华”相对,虽然“绿竹”与“睢园”,“邺水”与“朱华”对偶也很工整,但是它也不是当句对,因为“睢园绿竹”与“邺水朱华”对偶工整,亦不需当句为对。

6、排比

⑴排比的特点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⑵排比的种类

①成分排比。例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⑶排比的作用 :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设问

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8、反问

(1)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

(2)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A.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B.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相关内容

  • 小学常用修辞手法练习
  • 小学常用修辞手法: 比喻 拟人 排比 夸张 反问 设问 对偶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利用根本不同的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作比的修辞手法.基本结构:本体+比喻词+喻体.常用的比喻词有:好象 仿佛 像--似的 如同 像--一样 --是 成了-- 拟人: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给事物以人的感情,使语言更鲜明.生动. ...

  • 小学1--6年级阅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 小学1-6年级汉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一.一年级汉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汉语拼音.能正确认读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正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字母和音节. (2)认识常用汉字800个左右,学会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和常用的偏旁部首. (3)会写汉字 ...

  • 报纸新闻标题常用的修辞手法举例
  • 第17卷 第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17 No.2 2008年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Feb . 2008 文章编号:1008-8717(2008)02-0042-03 报纸新闻标题常用的修辞手法举例 张 燕 峰 (浙江大学,浙江 杭州 3100 ...

  • 小学阶段的比喻手法
  •  小学阶段的比喻手法: 1.比喻: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叫做比喻. 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仿佛.犹如.似的等. 例如:弯弯的月亮像小船一样.其中月亮是本体,小船是喻体,像是比喻词. 2.拟人: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写或把人当做物写. 例如:一路上,花 ...

  • 小学修辞手法教案
  • 小升初修辞手法 一. 导入 证监会忠告股民,近期不要进入股市,否则,宝马进去自行车出来:西服进去三点式出来:老板进去打工仔出来:博士进去呆傻出来:姚明进去潘长江出来:鳄鱼进去壁虎出来:蟒蛇进去蚯蚓出来,牵狗进去被狗牵出来...... (排比.借代.比喻.夸张) 二. 教学内容 1.比喻 比喻的特点及 ...

  • 一对一教案作文常见几种开头方法课件
  • 小学六年级作文几种常见开头方法 周杰伦带着蔡依林在池喝水,突然刮起了 谢霆风 ,从水中出了一条 吴奇龙 ,吴奇龙 手持 郑伊剑 ,骑着 黄家驹 ,抢走了 蔡依林 :周杰伦 手持 剑 ,踏着 温兆轮 ,翻过了 山 ,穿过了 关芝林 ,跃过了 潘长江 ,抢回了 蔡依林 ,回到了 郭富城 ,还在城中挂起了 ...

  • 小学六年级语文答题技巧
  • 专项训练综述 答题格式:文中指谁(什么)怎么样. 建议引用名言警句或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 品词析句一-----写景类文章答题技巧 答题格式:这句话中 (词)用得好,我仿佛(看到或听到) (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谁) (特点),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 品词析句二----写人.写事类文章答题技巧 ...

  • 小学语文听说读写能力
  • 听.说.读.写的定义: 语文学习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概括的说: 听:就是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孩子具备辨别语音,理解语意,评品话语,即用听觉去辨别世界. 说:能正确使用语言,有效地组织语言表情达意,同时能运用姿势.表情.手势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读:能正确完成阅读活动,包括认读.理解和一定 ...

  • 2013年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修辞手法练习题
  •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修辞手法练习题 小学阶段常用修辞归纳 1.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三部分组成.作用: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2.拟人是借助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