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法在初、高中语文学习衔接中的重要性 语法可以让人们从一种语言中由小的意义结合体组合成大的意义合体所依据的一套规则准确地进行思维表达活动。此处的语法是指现代汉语(狭义的现代汉语----普通话)语法,现代汉语语法有三大根本特点:分析型语言、重语用、重韵律。三者为 “一体二用”的关系①。所以,现代汉语语法能够帮助我们现代汉语语法所覆盖的体系 ----词类、句子类型、句子成分等。
但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只指出初级中学语文在小学语文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语文常识”中指出了“了解词的分类、短语的结构、单句的成分、复句的主要类型(限于二重)和常见关联词语的用法”, 由于现代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及初中生学习的特点,在中考试卷中虽有病句、成语熟语的正确使用题型,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却不会单独地给学生讲解、分析相关题型的出题意图、错误原因,学生只靠自己的语感判断正、误,教师也只是简单地点拨错误原因及改正情况。
多年来,在初中语文基础教学中,已经淡化了相关语法的教学,不再带领学生对词性、短语结构、句子成分等进行规范而系统地学习。所以,初中学生对病句的判断大多数时候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当其进入高中后的语文学习就特别吃力。
众所周知,初中的学习方式与高中的学习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各学科的教学目标及要求都在初中基础上有所拔高,特别是初中语文知识,主要靠识记、积累,而高中除在初中积累、识记的基础上,更多的是要求理解,融会贯通,即更注重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
高中学生对语文学科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作文,三怕“周树人”。其中最怕的应数文言文了,为何?这都与其初中语文知识及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关联。初中语文考试内容(包括每年的中考)基本上不会超出书本内容,特别是对文言文的相关考题,基本上都是课本内的文章,考查相关实词、虚词都是在平时的训练中遇到过的,或者直接就是原题,所以,学生只要认真地识记、背诵就能考出不错的分数。而高中考试内容却与初中截然不同。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学习,要在初中的基础上,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总的能力要求为:识记、理解、赏析、应用。要求学生在初中语文识记、理解的基础上,更多是要对已识记、理解的相关知识具有“应用”能力。所以,高中对相关知识的考查已不再是简单地考查识记、理解,而是考查对相关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这体现在几乎所有的考试内容都不再是课本里的内容,但相关知识点是课内的,特别是对高中文言文中的150个实词、18个虚词的考查,不再用课本内的文本对学生进行考查,而是将相关知识点放在不同的文言文中对学生进行考查,所以,许多学生一进入高中就极度的不适应,每次的考试内容都不再熟悉,都是那么的陌生,往往感到手足无措。这就高中语文学习的考查方式:考点在课内,考题在课外。也就是对学生已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考查。因此,学生如果仍然采用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来学习高中语文,那是绝对行不通的。既然学生“怕”文言文,在此我说法以高中文言文为例,来分析一下高中生“怕”文言文的原因,说说现代汉语语法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过渡中。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的考查总体可分为五个大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能假字、特殊句式。
学生如果要真正地理解并能在不同文言文中准确地把握150个实词、18个虚词的不同用法,就一定要弄清楚相关的现代汉语语法——现代汉语词性、短语结构、句子成分。
不然学生在上课时认真地听并识记住相关的知识点,却并不知道它的个中原因,只能靠死记硬背地记住这个实词或虚词的用法,等将其换到另外的一个句子中后,相同的字相同的用法,但学生却难以理解其意思,此时就只能傻眼了。
例如:
1、词类的活用
在初中的《陈涉世家》一文中,有一句“陈胜王”,此中的“王”读w àng ,“王”在现代汉语中是名词,理解为“王”姓、或大王,但在此处则应为动词“称王”,从词性上就已改变,这种记性的改变,我们将其称为词类的活用,此处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在初中教学中,教师一般只告诉学生:这里的“王”理解为“称王”,此句翻译过来就是“陈胜称王”。却不会过多地向学生诠释其为何要理解为“称王”,学生也只是机械地识记“王”为“称王”,几乎也不会去质疑“王”在此为何就要理解为“称王”。因此,当“王”出现在不同的文言文文本中时,学生就搞不清其到底是理解为“大王”,还是“称王”了。如,在高中《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一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同样的字,同样的用法,可学生却不知道这个“王”与“陈胜王”是一样的用法。如果学生掌握了现代汉语语法中的词性、句子成分、短语结构的相关语法,学生并不难推出此句中的“王”与“陈胜王”的用法与词义相同。
从词性来说,学生如果掌握现代汉语的12大词性,即使是常用的8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数词与量词)、代词、副词、介词,学生一分析这里的“陈胜”人名为名词,而“王”如里理解为名词“大王”, 那就是两个名词并列了,从短语结构来说,两个名词连用,构成的是并列短语。
从句子成分来说,学生如果能准确地把握句子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各自由不同词性的词语充当,名词作主语、宾语,动词作谓语,形容词作定语等,学生便能辨析出“陈胜王”一句中,两个名词一起使用,但根据上下文的句意,两者并不能构成并列关系,所以,这就与古代汉语中词类的活用有规律可循:两个名词连用,但两者并不能构成并列关系时,后一个名词就一定出现词类的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充当该句的谓语成分。如此,学生便明了“陈胜王”中的“王”为何要理解为“称王”了。
2、倒装句
同理,在古代文言文中,由于语言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汉语最初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存在与现代汉语在语序上有一定的差异——倒装句,它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这也是困扰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点。
如在初中《陋室铭》一文中,有一句“何陋之有”,教师在讲解时,告诉学生这句为宾语前置句,可很少向学生诠释为什么是“宾语前置”呢。学生只知道这句理解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学生只知道“何”疑问“什么”,代词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在高中《鸿门宴》一文中,“大王来何操”一句,与本句的句式相同,但学生也难以理解,此句为
何也为宾语前置呢,“何”代词“什么”、“操”动词“拿、带”,按现代汉语语序理解为“大王带了什么来”,原句将疑问代词“何”放到了作谓语的动词“操”的前面,所以理解为宾语前置。
综上所述,鉴于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学特点,学生在现代汉语语法上的知识相对较薄弱,同时,现代汉语语法本身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大多数时候我们得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句中字、词的具体意义,所以,在学生从初中向高中过渡的新高一时,教师不可不系统地给学生补充相应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词性、短语结构、句子成分,这更有利于学生更快地适应高中语文的学习。
①汉语是分析型语言, 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 汉语是重语用的语言, 语法跟语境的关系密切; 汉语是重韵律的语言, 节律对句法结构有制约作用。(《论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安华林)
浅谈语法在初、高中语文学习衔接中的重要性 语法可以让人们从一种语言中由小的意义结合体组合成大的意义合体所依据的一套规则准确地进行思维表达活动。此处的语法是指现代汉语(狭义的现代汉语----普通话)语法,现代汉语语法有三大根本特点:分析型语言、重语用、重韵律。三者为 “一体二用”的关系①。所以,现代汉语语法能够帮助我们现代汉语语法所覆盖的体系 ----词类、句子类型、句子成分等。
但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只指出初级中学语文在小学语文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语文常识”中指出了“了解词的分类、短语的结构、单句的成分、复句的主要类型(限于二重)和常见关联词语的用法”, 由于现代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及初中生学习的特点,在中考试卷中虽有病句、成语熟语的正确使用题型,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却不会单独地给学生讲解、分析相关题型的出题意图、错误原因,学生只靠自己的语感判断正、误,教师也只是简单地点拨错误原因及改正情况。
多年来,在初中语文基础教学中,已经淡化了相关语法的教学,不再带领学生对词性、短语结构、句子成分等进行规范而系统地学习。所以,初中学生对病句的判断大多数时候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当其进入高中后的语文学习就特别吃力。
众所周知,初中的学习方式与高中的学习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各学科的教学目标及要求都在初中基础上有所拔高,特别是初中语文知识,主要靠识记、积累,而高中除在初中积累、识记的基础上,更多的是要求理解,融会贯通,即更注重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
高中学生对语文学科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作文,三怕“周树人”。其中最怕的应数文言文了,为何?这都与其初中语文知识及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关联。初中语文考试内容(包括每年的中考)基本上不会超出书本内容,特别是对文言文的相关考题,基本上都是课本内的文章,考查相关实词、虚词都是在平时的训练中遇到过的,或者直接就是原题,所以,学生只要认真地识记、背诵就能考出不错的分数。而高中考试内容却与初中截然不同。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学习,要在初中的基础上,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总的能力要求为:识记、理解、赏析、应用。要求学生在初中语文识记、理解的基础上,更多是要对已识记、理解的相关知识具有“应用”能力。所以,高中对相关知识的考查已不再是简单地考查识记、理解,而是考查对相关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这体现在几乎所有的考试内容都不再是课本里的内容,但相关知识点是课内的,特别是对高中文言文中的150个实词、18个虚词的考查,不再用课本内的文本对学生进行考查,而是将相关知识点放在不同的文言文中对学生进行考查,所以,许多学生一进入高中就极度的不适应,每次的考试内容都不再熟悉,都是那么的陌生,往往感到手足无措。这就高中语文学习的考查方式:考点在课内,考题在课外。也就是对学生已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考查。因此,学生如果仍然采用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来学习高中语文,那是绝对行不通的。既然学生“怕”文言文,在此我说法以高中文言文为例,来分析一下高中生“怕”文言文的原因,说说现代汉语语法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过渡中。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的考查总体可分为五个大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能假字、特殊句式。
学生如果要真正地理解并能在不同文言文中准确地把握150个实词、18个虚词的不同用法,就一定要弄清楚相关的现代汉语语法——现代汉语词性、短语结构、句子成分。
不然学生在上课时认真地听并识记住相关的知识点,却并不知道它的个中原因,只能靠死记硬背地记住这个实词或虚词的用法,等将其换到另外的一个句子中后,相同的字相同的用法,但学生却难以理解其意思,此时就只能傻眼了。
例如:
1、词类的活用
在初中的《陈涉世家》一文中,有一句“陈胜王”,此中的“王”读w àng ,“王”在现代汉语中是名词,理解为“王”姓、或大王,但在此处则应为动词“称王”,从词性上就已改变,这种记性的改变,我们将其称为词类的活用,此处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在初中教学中,教师一般只告诉学生:这里的“王”理解为“称王”,此句翻译过来就是“陈胜称王”。却不会过多地向学生诠释其为何要理解为“称王”,学生也只是机械地识记“王”为“称王”,几乎也不会去质疑“王”在此为何就要理解为“称王”。因此,当“王”出现在不同的文言文文本中时,学生就搞不清其到底是理解为“大王”,还是“称王”了。如,在高中《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一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同样的字,同样的用法,可学生却不知道这个“王”与“陈胜王”是一样的用法。如果学生掌握了现代汉语语法中的词性、句子成分、短语结构的相关语法,学生并不难推出此句中的“王”与“陈胜王”的用法与词义相同。
从词性来说,学生如果掌握现代汉语的12大词性,即使是常用的8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数词与量词)、代词、副词、介词,学生一分析这里的“陈胜”人名为名词,而“王”如里理解为名词“大王”, 那就是两个名词并列了,从短语结构来说,两个名词连用,构成的是并列短语。
从句子成分来说,学生如果能准确地把握句子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各自由不同词性的词语充当,名词作主语、宾语,动词作谓语,形容词作定语等,学生便能辨析出“陈胜王”一句中,两个名词一起使用,但根据上下文的句意,两者并不能构成并列关系,所以,这就与古代汉语中词类的活用有规律可循:两个名词连用,但两者并不能构成并列关系时,后一个名词就一定出现词类的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充当该句的谓语成分。如此,学生便明了“陈胜王”中的“王”为何要理解为“称王”了。
2、倒装句
同理,在古代文言文中,由于语言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汉语最初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存在与现代汉语在语序上有一定的差异——倒装句,它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这也是困扰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点。
如在初中《陋室铭》一文中,有一句“何陋之有”,教师在讲解时,告诉学生这句为宾语前置句,可很少向学生诠释为什么是“宾语前置”呢。学生只知道这句理解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学生只知道“何”疑问“什么”,代词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在高中《鸿门宴》一文中,“大王来何操”一句,与本句的句式相同,但学生也难以理解,此句为
何也为宾语前置呢,“何”代词“什么”、“操”动词“拿、带”,按现代汉语语序理解为“大王带了什么来”,原句将疑问代词“何”放到了作谓语的动词“操”的前面,所以理解为宾语前置。
综上所述,鉴于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学特点,学生在现代汉语语法上的知识相对较薄弱,同时,现代汉语语法本身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大多数时候我们得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句中字、词的具体意义,所以,在学生从初中向高中过渡的新高一时,教师不可不系统地给学生补充相应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词性、短语结构、句子成分,这更有利于学生更快地适应高中语文的学习。
①汉语是分析型语言, 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 汉语是重语用的语言, 语法跟语境的关系密切; 汉语是重韵律的语言, 节律对句法结构有制约作用。(《论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安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