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重视 强力推动
深化改革 大力发展
—— “治贫先治愚”、“强国先强教”之浅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要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强国,务必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切实提高全民文化素质,逐步实现国富民强的目标。
一、充分认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重大意义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1)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当今世界,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培养与储备成为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人口大国,教育振兴直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振兴。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一流国家。
(2)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许多困难,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剧,使我国的外部需求急剧减少,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公平正义,同样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各类人才。
(3)教育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劳动力数量和教育水平优势,取得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占据了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该地区的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已经开始。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成反比关系的劳动力成本,二是成正比关系的劳动生产率。随着劳动力短缺现象的出现和人民群众对收入提高的期待,工资水平上涨是必须的和必然的。因此,我国确保产业结构调整成功并避免出现比较优势真空的关键,在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这恰恰是教育水平提高的结果。 研究表明,在制造业,职工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年,劳动
生产率就会上升17%。如果 企业 职工全部由初中以下学历的职工构成,改善为全部是高中学历的话,企业劳动生产率可以提高24%,如果再进一步改善为全部是大专学历的话,企业劳动生产率可以再提高66%。此外,教育深化对劳动者个人的收益也是巨大的,这意味着可以调动家庭投资于教育的积极性。研究表明,如果城乡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水平提高至12年,即完成高中教育,城镇劳动力教育收益可提高17.0%, 农村 劳动力提高21.1%。如果受教育年限进一步提高至14年,带来的教育收益增加幅度对城镇劳动力为41.2%,对农村劳动力为43.3%。
(4)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群众切身利益。为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群众对发展教育的期望,推动教育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的发展,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极为关注的“上学难、上好学”的问题,这是人民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5)教育是我国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根据预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2015年前后达到高峰,之后将下降,意味着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将消失。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和社会养老负担显着提高。保障劳动力供
给要求未来考虑提高实际退休年龄。而这种可能性几乎完全取决于教育的发展。也就是说,发展教育也是为迎接老龄化做必要的准备,或者说是创造条件赢得第二次人口红利。
总之,教育优先发展不仅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支撑,而这两者的基础都在教育。教育在提高人民素质、推进城市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 教育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石和动力,是改善整个国家人文环境和未来发展的关键。因此,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强力予以推进。
二、深化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改革,增强教育发展的活力与后劲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认识和定位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过程。1985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对教育的重要性和实现现代化的基本途径作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巨大的优势是任何国家也比不了的。”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从党的12大到16大,教育
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逐渐明朗化、清晰化。江泽民同志在党的15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在党的16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5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把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一起定为国家发展战略。为此,国务院还专门成立了以朱镕基总理为组长的全国科教工作领导小组。可以说,在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认识的深刻程度和国家宏观决策的水平上,我们并不比发达国家落后。但由于我们国家人口多、底子簿、经济基础差、经济总量小、教育投入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教育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下,短期内难以实现人口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发展总目标。因此,当我们面对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和知识经济的来临,在进一步深化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认识的同时,还应该直面中国教育的现状,深刻反思传统教育理念、教育发展模式对于教育发展本身和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不利影响,用“以人为本”的新助教育理念
支撑起中国教育的一片蓝天,以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品格科学合理地制定教育发展的对策,冲破应试教育的桎梏,全面提高我国教育应对知识经济的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与发展。为此,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切实解放思想,彻底转变观念。使教育优先发展的认识成为全民族特别是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共识,并将这种共识变成发展教育的自觉行动,转变为教育决策的依据。各级政府在面对知识经济并迎接其挑战时,要在转变职能的过程中,从教育的发展规律出发进行科学决策,切实树立为教育发展的服务意识。
2、必须充分利用信息革命提供的各种新兴技术手段,大力发展网络化技术支持的远程教育,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共享。要正确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努力探索知识经济时代有中国特色的全新教育模式。 3、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大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力度,提高在农、牧区的初等教育的普及水平,在城市要普及高中教育。同时要努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公民的终身教育,加大岗位和就业培训的力度。全面提高我国广大人口受教育的水平,整体提高劳动者的生存能
力,使绝大多数劳动者真正转化成我国融入知识经济潮流的宝贵人力资源。
4、改革教材和教学体制,使我国的教育具有更鲜明的时代特征,顺应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要从根本上改变教材按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的逻辑进行编排的旧传统,使生活在当代科技革命浪潮中的受教育者,既能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营养,又能深切地感受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构建新的教材体系时,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个性自由”的思想,教材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给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展示与发展留出更为广阔的空间。
5、强化高等教育与知识经济要求的适应能力,通过高等教育结构和专业设置的调整,下大力气扶持一批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的高等院校,提高培育一流创新人才的能力。坚决打破高等院校中仍以即定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灌输的陈旧教学模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同时要发挥高等院校的科研能力,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成商品的步伐,使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
6、深化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提高学校在办学模式选择上的自主性,提高社会参与办学、各种经济成分参与办学、吸引
外资办学的可能性。要通过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各种办学形式,使他们办出效益、办出特色,并且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使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教育管理的新体制在改革中尽快建立起来。
7、切实加大教育投入规模,优化投入结构。政府投资的重点应该向基础教育、民族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倾斜。此外,通过教育产业化激励政策的引导,拓宽办学渠道,把更多的社会资源引向教育领域。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公民进行合理的教育消费。使我国教育的规模和速度、教育装备的技术水平、师资的待遇进一步得到提高。
8、加大依法治教的力度,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已经出台的教育法规,积极制定和出台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新法规,规范各级各类的办学行为,使教育的发展在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中运行。
高度重视 强力推动
深化改革 大力发展
—— “治贫先治愚”、“强国先强教”之浅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要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强国,务必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切实提高全民文化素质,逐步实现国富民强的目标。
一、充分认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重大意义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1)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当今世界,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培养与储备成为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人口大国,教育振兴直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振兴。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一流国家。
(2)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许多困难,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剧,使我国的外部需求急剧减少,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公平正义,同样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各类人才。
(3)教育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劳动力数量和教育水平优势,取得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占据了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该地区的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已经开始。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成反比关系的劳动力成本,二是成正比关系的劳动生产率。随着劳动力短缺现象的出现和人民群众对收入提高的期待,工资水平上涨是必须的和必然的。因此,我国确保产业结构调整成功并避免出现比较优势真空的关键,在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这恰恰是教育水平提高的结果。 研究表明,在制造业,职工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年,劳动
生产率就会上升17%。如果 企业 职工全部由初中以下学历的职工构成,改善为全部是高中学历的话,企业劳动生产率可以提高24%,如果再进一步改善为全部是大专学历的话,企业劳动生产率可以再提高66%。此外,教育深化对劳动者个人的收益也是巨大的,这意味着可以调动家庭投资于教育的积极性。研究表明,如果城乡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水平提高至12年,即完成高中教育,城镇劳动力教育收益可提高17.0%, 农村 劳动力提高21.1%。如果受教育年限进一步提高至14年,带来的教育收益增加幅度对城镇劳动力为41.2%,对农村劳动力为43.3%。
(4)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群众切身利益。为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群众对发展教育的期望,推动教育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的发展,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极为关注的“上学难、上好学”的问题,这是人民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5)教育是我国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根据预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2015年前后达到高峰,之后将下降,意味着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将消失。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和社会养老负担显着提高。保障劳动力供
给要求未来考虑提高实际退休年龄。而这种可能性几乎完全取决于教育的发展。也就是说,发展教育也是为迎接老龄化做必要的准备,或者说是创造条件赢得第二次人口红利。
总之,教育优先发展不仅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支撑,而这两者的基础都在教育。教育在提高人民素质、推进城市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 教育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石和动力,是改善整个国家人文环境和未来发展的关键。因此,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强力予以推进。
二、深化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改革,增强教育发展的活力与后劲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认识和定位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过程。1985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对教育的重要性和实现现代化的基本途径作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巨大的优势是任何国家也比不了的。”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从党的12大到16大,教育
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逐渐明朗化、清晰化。江泽民同志在党的15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在党的16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5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把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一起定为国家发展战略。为此,国务院还专门成立了以朱镕基总理为组长的全国科教工作领导小组。可以说,在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认识的深刻程度和国家宏观决策的水平上,我们并不比发达国家落后。但由于我们国家人口多、底子簿、经济基础差、经济总量小、教育投入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教育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下,短期内难以实现人口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发展总目标。因此,当我们面对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和知识经济的来临,在进一步深化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认识的同时,还应该直面中国教育的现状,深刻反思传统教育理念、教育发展模式对于教育发展本身和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不利影响,用“以人为本”的新助教育理念
支撑起中国教育的一片蓝天,以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品格科学合理地制定教育发展的对策,冲破应试教育的桎梏,全面提高我国教育应对知识经济的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与发展。为此,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切实解放思想,彻底转变观念。使教育优先发展的认识成为全民族特别是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共识,并将这种共识变成发展教育的自觉行动,转变为教育决策的依据。各级政府在面对知识经济并迎接其挑战时,要在转变职能的过程中,从教育的发展规律出发进行科学决策,切实树立为教育发展的服务意识。
2、必须充分利用信息革命提供的各种新兴技术手段,大力发展网络化技术支持的远程教育,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共享。要正确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努力探索知识经济时代有中国特色的全新教育模式。 3、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大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力度,提高在农、牧区的初等教育的普及水平,在城市要普及高中教育。同时要努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公民的终身教育,加大岗位和就业培训的力度。全面提高我国广大人口受教育的水平,整体提高劳动者的生存能
力,使绝大多数劳动者真正转化成我国融入知识经济潮流的宝贵人力资源。
4、改革教材和教学体制,使我国的教育具有更鲜明的时代特征,顺应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要从根本上改变教材按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的逻辑进行编排的旧传统,使生活在当代科技革命浪潮中的受教育者,既能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营养,又能深切地感受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构建新的教材体系时,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个性自由”的思想,教材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给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展示与发展留出更为广阔的空间。
5、强化高等教育与知识经济要求的适应能力,通过高等教育结构和专业设置的调整,下大力气扶持一批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的高等院校,提高培育一流创新人才的能力。坚决打破高等院校中仍以即定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灌输的陈旧教学模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同时要发挥高等院校的科研能力,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成商品的步伐,使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
6、深化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提高学校在办学模式选择上的自主性,提高社会参与办学、各种经济成分参与办学、吸引
外资办学的可能性。要通过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各种办学形式,使他们办出效益、办出特色,并且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使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教育管理的新体制在改革中尽快建立起来。
7、切实加大教育投入规模,优化投入结构。政府投资的重点应该向基础教育、民族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倾斜。此外,通过教育产业化激励政策的引导,拓宽办学渠道,把更多的社会资源引向教育领域。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公民进行合理的教育消费。使我国教育的规模和速度、教育装备的技术水平、师资的待遇进一步得到提高。
8、加大依法治教的力度,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已经出台的教育法规,积极制定和出台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新法规,规范各级各类的办学行为,使教育的发展在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中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