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卫生资源优化配置
一、卫生服务资源概述
(一)卫生资源概念
卫生资源是卫生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
1.广义的卫生资源
2.狭义的卫生资源 卫生资源指提供各种卫生服务所使用的投入要素的总和。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
(1)硬件资源 硬件资源包括提供各种卫生服务所投入的全部资本和人力。
①资本 货币形态的资本(卫生资金)
实物形态的资本,即物质资料消耗所转移的价值,如包括房屋、医疗器械设备折旧等劳动资料,同时还包括药品、卫生材料消耗等劳动对象。
②人力资源
卫生人力资源是指那些已经接受或正在接受专业卫生技术教育和训练,因而具有或即将具有某项卫生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的人员。
(2) 目前卫生资源优化配置中所讨论的卫生资源主要指硬件资源中实物形态的资本部分和卫生人力资源,较少涉及卫生资金和信息等软件资源。
(二)卫生资源的特点
社会可提供的卫生资源与人们卫生保健实际需要的卫生资源之间有一定的差距。
卫生资源有各种不同的用途,在资源的分配使用上,必须进行比较选择。
3.多样性
由于人们卫生保健需求的多样性、随机性和差异性,实现这一目标又有许多具体目标,这就决定了卫生资源的多样性特点。
(三)卫生资源开发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卫生资源相当匿乏,另一方面在分配和使用上又存在浪费。如何合理有效地筹集、分配卫生资源,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医疗保健服务质量和人民的健康水平,是卫生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卫生人力资源开发
卫生人力资源开发是以卫生人力为对象所进行的培养、使用和配置的活动。卫生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就是通过预测卫生事业未来人力需求与供给,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和配置,使其与卫生事业发展相适应。
卫生人力资源的预测和规划
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
一是对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二是进行需求预测分析;
三是制定规则,提出落实措施。
(1)办好医学教育,培养一支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卫生专业队伍。
(2)加强在职卫生人员的培养。
重视培养学科带头人,特别是重点学科带头人。要做好岗位培训工作,大力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素质。
(3)重视各类技术人才的培训。
对各类技术人才的培训,必须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规划、培养和充实。
(4)鼓励留居海外的卫生科技人员回国工作或以各种形式为祖国服务。
2.卫生物力资源开发:房屋、医疗设备、药品、材料等
3.卫生财力资源开发:卫生资金的筹集、使用、补偿
4.医学科学技术开发
二、卫生资源的配置
(一)卫生资源配置的概念
卫生资源的配置指卫生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 卫生资源可根据时序分为存量和增量两部分。存量是指以前所拥有的卫生资源总量,增量是指即将拥有的卫生资源补充量。
增量
1.卫生资源的增量配置 又称为卫生资源的初配置。如当年计划投入的卫生经费、计划购进的新诊疗设备、计划新建房屋、计划引进的卫生人力和技术等。
存量
2.卫生资源的存量调整 又称卫生资源的存量再分配,是指通过对原有卫生资源的重新分配,改变分配不合理的现状,达到优化的目的。
(二)卫生资源配置的原则
1.卫生资源配置的总原则
(1)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从国情、省情、配置的标准,使卫生资源配置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一致,相互促进,达到高速、可持续发展。
(2)公平与效率兼顾
公平原则是卫生服务活动追求的一重要目标,要考虑到贫困人口的卫生服务可及性问题。 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
由于能够用于卫生服务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因此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第一目标就是提高效率。 不浪费、具有成本效果(效益)。
(3)向重点倾斜、兼顾全局
以农村为重点
由于我国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农村地区,因而农民应是卫生服务的主要对象,而农村地区卫生基础薄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在一些地区仍很严重,因此将卫生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保护和促进农民健康是充分体现卫生工作方针的措施。
预防为主,强化全民预防意识
《中共中央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要全面负责,加强预防保健机构的建设,给予必要的投入,对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要保证必需的资金。”
(4)按照成本效益原则配置资源
成本效益原则就是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不仅包括直接的经济效益,还包括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例如:提供小儿麻痹糖丸预防脊髓灰质炎的发生,它的社会效益、间接的经济效益要远远高于销售药品本身所获得的经济效益。
2.卫生资源配置的实际操作原则
(1)卫生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这是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通常指日均门诊量、床位使用率等工作效率指标达到最大负荷,以及层级结构尽量达到合理。当卫生资源配置达到最高效率时,再考虑卫生服务的供给、需求之间平衡。
(2)供需平衡
它是评价卫生资源是否达到合理配置的重要内容之一。
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时所考虑到的卫生资源供需平衡是指当卫生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时所计算出来的卫生服务供给、需求平衡量。
(三)卫生资源配置方式
1.计划配置方式
计划配置方式是以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为主的卫生资源配置方式,其主要表现是统一分配卫生资源,统一安排卫生机构、发展规模、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计划配置方式是卫生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是较高层次的配置,称为宏观配置。
2.市场配置方式
配。这种方式能够较好地体现效率原则,把有限的卫生资源配置到效率较高的服务,满足人们多方面、多层次的卫生服务需要
卫生服务的公益福利性质决定不可能使市场机制在卫生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3.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配置方式
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卫生资源配置方式,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计划调节的主导作用,辅以市场调节,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卫生资源配置方式。
(1)合理地确定计划控制与市场调节的力度、范围和层次
(2)正确处理以计划调节为主与市场调节为辅的关系
(3)正确处理卫生机构内部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的关系
4.区域卫生规划配置卫生资源的方式
区域卫生规划是合理调整和配置资源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实行区域卫生规划的目的是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有效、经济、公平的卫生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改善和提高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四)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 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指在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如何使卫生资源的配置产生最佳的功能和效益。 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求效率和效益最佳的前提下,达到卫生资源的供需平衡,是在效率、公平以及最优化规划原则基础上把有限的卫生资源配置到最需要、最能发挥效率、同时最能取得最大社会效益的地方。
效率
效率就是指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获得最大的卫生产出(即符合人们需要的、有利于改善居民健康水平的卫生服务)。
卫生经济学认为,卫生资源相对于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来说永远是有限的,因此社会应该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
卫生资源配置效率
(1)技术效率
指在生产技术和市场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按照既定的要素投入比例,生产一定量的产品所需的最小成本与实际成本之比。
(2)配置效率
指以投入要素的最佳组合来生产出最优的产品数量组合。
公平
指无论居民的收入水平高低和支付能力大小,居民对卫生服务应该有相同的可及性,卫生服务的分配不应取决于地位的高低和收入的多少,而应该取决于其需要水平(健康状况),即所谓的卫生服务的按需分配和按能力支付。
水平公平
垂直公平
(五)卫生资源配置的具体内容
1. 机构
2. 人员
3. 设备:需要量法、需求量法、服务目标法、供需平衡法
4. 床位
1.
2.(1)卫生资源配置的纵向结构:
如各级医疗机构之间资源的配置。如卫生资源在三级、二级、一级、社区医疗机构的配置。
(2)卫生资源配置的横向结构
三、区域卫生规划
(一)区域卫生规划概述
1.区域卫生规划的概念
区域卫生规划(regional health planning)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根据其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地理环境、主要卫生问题和卫生服务需求等多方面因素,来确定区域内卫生发展方向、发展模式与发展目标,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改善和提高区域内卫生服务质量和数量,向全体居民提供公平、有效的卫生服务过程。
2.区域卫生规划的主要特征
(1)区域性
(2)综合性
(3)战略性
(4)科学性
(二)区域卫生规划的编制
编制区域卫生规划的过程为:形势分析→确定问题与重点→制订目标与指标→选择策略(即活动项目) →制订实施计划→编制预算→评价与计划的调整。
(1)形势分析
形势分析是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的指导思想,分析区域内人群健康状况、卫生服务及其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性质、范围、作用和变化做出全面正确的分析判断。
内容包括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年龄结构变化、居民健康模式转变、卫生服务需求、卫生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变化趋势的预测。
①现状分析
1)自然状况
2)政治社会状况
3)经济状况
4)居民生活状况
5)居民健康与疾病状况
6)卫生资源状况
7)卫生服务状况
②回顾性分析:为了掌握社会卫生状况的变化及卫生事业发展规律,对人口、疾病、医疗卫生需要与需求、卫生资源利用等主要方面,需要收集3~5年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③前瞻性分析:为了掌握服务人口卫生问题和需要与需求的未来变化趋势,对经济、人口、疾病等主要方面,进行发展趋势的分析和预测。
④主要障碍分析:居民的卫生问题和解决这些卫生问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些差距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必须找出这些主要差距及其原因,可以从机构体制、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方面,分析影响解决社会卫生问题和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以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卫生形势分析的方法
·描述性研究方法 ·投入产出分析法
·分析性研究方法 ·综合评价方法
·理论研究方法 ·发展预测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
(2)确定主要问题
通过形势分析,发现存在的卫生问题,然后对问题排序,筛选最重要并可能解决的问题作为区域卫生规划的突破口和优先解决的问题。
是区域卫生规划的关键,是制订目标和对策措施的依据。尽管所确定的主要问题由于区域间的特点不同而有差异,但这些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主要的健康问题,二是主要的卫生资源配置问题。
(3)制订规划目标与指标 目标是规划期内拟达到的指标。
区域卫生发展目标的选择既要符合国家卫生工作方针和卫生事业发展总目标,又要适应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及居民对卫生服务需求。
目标确定应该以问题分析为基础,以优先解决的主要问题为导向,目标应定量、可行并便于操作。
(4)选择策略
策略是根据区域卫生规划的目标,采取一定的行动来解决主要卫生问题。区域卫生规划的目的就是要找出最有效率和效益的途径去提高健康状况,正确选择实施策略是区域卫生规划的关键,需要多学科、多领域和多部门的共同参与,在选择策略时应分析成本效益,均衡发展,重点突出。
(5)制订实施计划,编制费用预算
实施计划要求明确某一项活动在哪一级、由什么机构、用什么资源(房屋、设备、人员、经费)、何时、何地、用何方法来完成。只有这样,实施计划才便于落实,并便于监督检查和评价。
规划预算的编制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是必须从当地的财政和社会承受力出发
二是预算必须服务于目标的实现,要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的投入
三是要有全局观念,克服部门局部利益,服从规划目标需要
四是要克服重硬件投入轻软件投入的现象
(6)规划的实施、监督和评价
实施规划是制定规划的唯一目的。
规划的科学性、正确与适宜程度也只能在实施中得到检验,并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完善。 要实施好规划,必须做到组织落实、政策落实、技术措施落实、任务落实和经费落实。 为了提高规划的可行性、有效性,区域卫生规划领导小组要建立健全实施计划监督评价机制,并根据监督评价结果,对规划做出调整,或修改项目活动,或修改执行进度。
调整后的规划,由区域卫生委员会审核批准后实施。
(三)区域卫生规划的评价
评价是用系统化的研究方法对正在进行或已完成项目、方案或政策及其设计、实施和结果进行的一种尽可能系统的、客观的估量,用以确定规划项目的适合程度、确切程度、进度、效率效果及其影响,以指导帮助规划管理决策。
1.适合程度;2.足够程度;3.进展;4.效率;5.效果;6.影响
四、卫生资源配置的评价
(一)卫生资源配置的评价指标
1.卫生资金配置评价指标
(1)卫生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2)人均卫生费用
(3)卫生机构之间的费用比例
(4)门诊和住院费用比例
(5)农村卫生费用和城市卫生费用之间比例
(6)医疗、预防、妇幼保健费用比例
2.卫生资源配置评价指标
(1)卫生资源配置总量
(2)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卫生资源配置的纵向结构、卫生资源配置的横向结构
3.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指标
(1)每医生日门诊量
(2)每医生日负担床日
(3)平均住院日
(4)床位使用率
(5)门诊次均费用
(6)住院次均费用
(7)平均处方费用
(二)卫生资源配置的评价方法
1.资源—效益分析
2.投入—产出分析
第十讲 卫生资源优化配置
一、卫生服务资源概述
(一)卫生资源概念
卫生资源是卫生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
1.广义的卫生资源
2.狭义的卫生资源 卫生资源指提供各种卫生服务所使用的投入要素的总和。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
(1)硬件资源 硬件资源包括提供各种卫生服务所投入的全部资本和人力。
①资本 货币形态的资本(卫生资金)
实物形态的资本,即物质资料消耗所转移的价值,如包括房屋、医疗器械设备折旧等劳动资料,同时还包括药品、卫生材料消耗等劳动对象。
②人力资源
卫生人力资源是指那些已经接受或正在接受专业卫生技术教育和训练,因而具有或即将具有某项卫生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的人员。
(2) 目前卫生资源优化配置中所讨论的卫生资源主要指硬件资源中实物形态的资本部分和卫生人力资源,较少涉及卫生资金和信息等软件资源。
(二)卫生资源的特点
社会可提供的卫生资源与人们卫生保健实际需要的卫生资源之间有一定的差距。
卫生资源有各种不同的用途,在资源的分配使用上,必须进行比较选择。
3.多样性
由于人们卫生保健需求的多样性、随机性和差异性,实现这一目标又有许多具体目标,这就决定了卫生资源的多样性特点。
(三)卫生资源开发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卫生资源相当匿乏,另一方面在分配和使用上又存在浪费。如何合理有效地筹集、分配卫生资源,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医疗保健服务质量和人民的健康水平,是卫生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卫生人力资源开发
卫生人力资源开发是以卫生人力为对象所进行的培养、使用和配置的活动。卫生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就是通过预测卫生事业未来人力需求与供给,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和配置,使其与卫生事业发展相适应。
卫生人力资源的预测和规划
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
一是对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二是进行需求预测分析;
三是制定规则,提出落实措施。
(1)办好医学教育,培养一支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卫生专业队伍。
(2)加强在职卫生人员的培养。
重视培养学科带头人,特别是重点学科带头人。要做好岗位培训工作,大力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素质。
(3)重视各类技术人才的培训。
对各类技术人才的培训,必须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规划、培养和充实。
(4)鼓励留居海外的卫生科技人员回国工作或以各种形式为祖国服务。
2.卫生物力资源开发:房屋、医疗设备、药品、材料等
3.卫生财力资源开发:卫生资金的筹集、使用、补偿
4.医学科学技术开发
二、卫生资源的配置
(一)卫生资源配置的概念
卫生资源的配置指卫生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 卫生资源可根据时序分为存量和增量两部分。存量是指以前所拥有的卫生资源总量,增量是指即将拥有的卫生资源补充量。
增量
1.卫生资源的增量配置 又称为卫生资源的初配置。如当年计划投入的卫生经费、计划购进的新诊疗设备、计划新建房屋、计划引进的卫生人力和技术等。
存量
2.卫生资源的存量调整 又称卫生资源的存量再分配,是指通过对原有卫生资源的重新分配,改变分配不合理的现状,达到优化的目的。
(二)卫生资源配置的原则
1.卫生资源配置的总原则
(1)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从国情、省情、配置的标准,使卫生资源配置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一致,相互促进,达到高速、可持续发展。
(2)公平与效率兼顾
公平原则是卫生服务活动追求的一重要目标,要考虑到贫困人口的卫生服务可及性问题。 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
由于能够用于卫生服务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因此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第一目标就是提高效率。 不浪费、具有成本效果(效益)。
(3)向重点倾斜、兼顾全局
以农村为重点
由于我国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农村地区,因而农民应是卫生服务的主要对象,而农村地区卫生基础薄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在一些地区仍很严重,因此将卫生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保护和促进农民健康是充分体现卫生工作方针的措施。
预防为主,强化全民预防意识
《中共中央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要全面负责,加强预防保健机构的建设,给予必要的投入,对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要保证必需的资金。”
(4)按照成本效益原则配置资源
成本效益原则就是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不仅包括直接的经济效益,还包括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例如:提供小儿麻痹糖丸预防脊髓灰质炎的发生,它的社会效益、间接的经济效益要远远高于销售药品本身所获得的经济效益。
2.卫生资源配置的实际操作原则
(1)卫生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这是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通常指日均门诊量、床位使用率等工作效率指标达到最大负荷,以及层级结构尽量达到合理。当卫生资源配置达到最高效率时,再考虑卫生服务的供给、需求之间平衡。
(2)供需平衡
它是评价卫生资源是否达到合理配置的重要内容之一。
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时所考虑到的卫生资源供需平衡是指当卫生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时所计算出来的卫生服务供给、需求平衡量。
(三)卫生资源配置方式
1.计划配置方式
计划配置方式是以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为主的卫生资源配置方式,其主要表现是统一分配卫生资源,统一安排卫生机构、发展规模、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计划配置方式是卫生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是较高层次的配置,称为宏观配置。
2.市场配置方式
配。这种方式能够较好地体现效率原则,把有限的卫生资源配置到效率较高的服务,满足人们多方面、多层次的卫生服务需要
卫生服务的公益福利性质决定不可能使市场机制在卫生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3.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配置方式
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卫生资源配置方式,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计划调节的主导作用,辅以市场调节,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卫生资源配置方式。
(1)合理地确定计划控制与市场调节的力度、范围和层次
(2)正确处理以计划调节为主与市场调节为辅的关系
(3)正确处理卫生机构内部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的关系
4.区域卫生规划配置卫生资源的方式
区域卫生规划是合理调整和配置资源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实行区域卫生规划的目的是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有效、经济、公平的卫生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改善和提高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四)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 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指在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如何使卫生资源的配置产生最佳的功能和效益。 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求效率和效益最佳的前提下,达到卫生资源的供需平衡,是在效率、公平以及最优化规划原则基础上把有限的卫生资源配置到最需要、最能发挥效率、同时最能取得最大社会效益的地方。
效率
效率就是指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获得最大的卫生产出(即符合人们需要的、有利于改善居民健康水平的卫生服务)。
卫生经济学认为,卫生资源相对于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来说永远是有限的,因此社会应该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
卫生资源配置效率
(1)技术效率
指在生产技术和市场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按照既定的要素投入比例,生产一定量的产品所需的最小成本与实际成本之比。
(2)配置效率
指以投入要素的最佳组合来生产出最优的产品数量组合。
公平
指无论居民的收入水平高低和支付能力大小,居民对卫生服务应该有相同的可及性,卫生服务的分配不应取决于地位的高低和收入的多少,而应该取决于其需要水平(健康状况),即所谓的卫生服务的按需分配和按能力支付。
水平公平
垂直公平
(五)卫生资源配置的具体内容
1. 机构
2. 人员
3. 设备:需要量法、需求量法、服务目标法、供需平衡法
4. 床位
1.
2.(1)卫生资源配置的纵向结构:
如各级医疗机构之间资源的配置。如卫生资源在三级、二级、一级、社区医疗机构的配置。
(2)卫生资源配置的横向结构
三、区域卫生规划
(一)区域卫生规划概述
1.区域卫生规划的概念
区域卫生规划(regional health planning)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根据其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地理环境、主要卫生问题和卫生服务需求等多方面因素,来确定区域内卫生发展方向、发展模式与发展目标,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改善和提高区域内卫生服务质量和数量,向全体居民提供公平、有效的卫生服务过程。
2.区域卫生规划的主要特征
(1)区域性
(2)综合性
(3)战略性
(4)科学性
(二)区域卫生规划的编制
编制区域卫生规划的过程为:形势分析→确定问题与重点→制订目标与指标→选择策略(即活动项目) →制订实施计划→编制预算→评价与计划的调整。
(1)形势分析
形势分析是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的指导思想,分析区域内人群健康状况、卫生服务及其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性质、范围、作用和变化做出全面正确的分析判断。
内容包括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年龄结构变化、居民健康模式转变、卫生服务需求、卫生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变化趋势的预测。
①现状分析
1)自然状况
2)政治社会状况
3)经济状况
4)居民生活状况
5)居民健康与疾病状况
6)卫生资源状况
7)卫生服务状况
②回顾性分析:为了掌握社会卫生状况的变化及卫生事业发展规律,对人口、疾病、医疗卫生需要与需求、卫生资源利用等主要方面,需要收集3~5年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③前瞻性分析:为了掌握服务人口卫生问题和需要与需求的未来变化趋势,对经济、人口、疾病等主要方面,进行发展趋势的分析和预测。
④主要障碍分析:居民的卫生问题和解决这些卫生问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些差距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必须找出这些主要差距及其原因,可以从机构体制、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方面,分析影响解决社会卫生问题和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以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卫生形势分析的方法
·描述性研究方法 ·投入产出分析法
·分析性研究方法 ·综合评价方法
·理论研究方法 ·发展预测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
(2)确定主要问题
通过形势分析,发现存在的卫生问题,然后对问题排序,筛选最重要并可能解决的问题作为区域卫生规划的突破口和优先解决的问题。
是区域卫生规划的关键,是制订目标和对策措施的依据。尽管所确定的主要问题由于区域间的特点不同而有差异,但这些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主要的健康问题,二是主要的卫生资源配置问题。
(3)制订规划目标与指标 目标是规划期内拟达到的指标。
区域卫生发展目标的选择既要符合国家卫生工作方针和卫生事业发展总目标,又要适应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及居民对卫生服务需求。
目标确定应该以问题分析为基础,以优先解决的主要问题为导向,目标应定量、可行并便于操作。
(4)选择策略
策略是根据区域卫生规划的目标,采取一定的行动来解决主要卫生问题。区域卫生规划的目的就是要找出最有效率和效益的途径去提高健康状况,正确选择实施策略是区域卫生规划的关键,需要多学科、多领域和多部门的共同参与,在选择策略时应分析成本效益,均衡发展,重点突出。
(5)制订实施计划,编制费用预算
实施计划要求明确某一项活动在哪一级、由什么机构、用什么资源(房屋、设备、人员、经费)、何时、何地、用何方法来完成。只有这样,实施计划才便于落实,并便于监督检查和评价。
规划预算的编制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是必须从当地的财政和社会承受力出发
二是预算必须服务于目标的实现,要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的投入
三是要有全局观念,克服部门局部利益,服从规划目标需要
四是要克服重硬件投入轻软件投入的现象
(6)规划的实施、监督和评价
实施规划是制定规划的唯一目的。
规划的科学性、正确与适宜程度也只能在实施中得到检验,并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完善。 要实施好规划,必须做到组织落实、政策落实、技术措施落实、任务落实和经费落实。 为了提高规划的可行性、有效性,区域卫生规划领导小组要建立健全实施计划监督评价机制,并根据监督评价结果,对规划做出调整,或修改项目活动,或修改执行进度。
调整后的规划,由区域卫生委员会审核批准后实施。
(三)区域卫生规划的评价
评价是用系统化的研究方法对正在进行或已完成项目、方案或政策及其设计、实施和结果进行的一种尽可能系统的、客观的估量,用以确定规划项目的适合程度、确切程度、进度、效率效果及其影响,以指导帮助规划管理决策。
1.适合程度;2.足够程度;3.进展;4.效率;5.效果;6.影响
四、卫生资源配置的评价
(一)卫生资源配置的评价指标
1.卫生资金配置评价指标
(1)卫生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2)人均卫生费用
(3)卫生机构之间的费用比例
(4)门诊和住院费用比例
(5)农村卫生费用和城市卫生费用之间比例
(6)医疗、预防、妇幼保健费用比例
2.卫生资源配置评价指标
(1)卫生资源配置总量
(2)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卫生资源配置的纵向结构、卫生资源配置的横向结构
3.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指标
(1)每医生日门诊量
(2)每医生日负担床日
(3)平均住院日
(4)床位使用率
(5)门诊次均费用
(6)住院次均费用
(7)平均处方费用
(二)卫生资源配置的评价方法
1.资源—效益分析
2.投入—产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