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下复习提纲

七下历史复习提纲

发表时间:2012-6-10 9:56:32

word版:七下复习资料(1).doc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繁荣开放的社会

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隋朝的兴衰)

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掉陈统一南北。

2.隋文帝的统治:隋文帝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统一安定。在位期间:人口大幅增长,仓库的储积可以供应政府五六十年的开销。

3、大运河开通

时间:隋炀帝时,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原因: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历史地位: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作用和意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4、繁盛一时的隋朝:繁盛——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大运河开通。 一时——二世而亡,共37年。隋亡重要原因:隋炀帝的暴政

第二、三课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唐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情况)

1、唐朝的建立: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618年,李渊(唐高祖)在太原起兵反隋,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高祖退位后,传位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年号贞观。

2、贞观之治

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吸取隋亡教训——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不能过分压榨农民,要轻摇薄赋,发

展生产;皇帝要勤政纳谏;大臣要廉洁奉公。

唐太宗的治国政策和措施:轻摇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任用贤才,重视纳谏;合并州县,改革吏治。

重要的大臣有:最著名的谏臣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房谋杜断)

贞观之治: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史称“贞观之治”。

3、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4、“开元之治”:

唐玄宗的治国政策和措施:任用贤才,重视吏治,重视农业生产,提倡戒奢从简等。

开元盛世形成原因:唐玄宗重用人才,励精为治;重视地方吏治,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提倡节俭。 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5、唐玄宗与唐太宗的相同点:善于任用贤臣(姚崇),重视地方吏治,重视农业生产,都注重戒奢从简,都出现了治世局面。

6、盛世经济繁荣(唐玄宗开元年间):

农业:①修建大型水利工程40多处 ②农耕技术有很大发展;南方采用育秧移植栽培技术 ③蔬菜品种增加;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④工具改进:曲辕犁和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商业:①唐朝大都市:长安。②长安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城内分为商业区“市”和居民住宅区“坊”。

第四课 科举制的创立

1、隋朝创立: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分科取士)。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科举制正式诞生。

2、唐朝完善:唐朝科举制度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重要。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武则天开创了殿试、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3、影响:科举制诞生之后,选拔官吏的权力也由地方集中到了朝廷。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

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第五课 和同为一家(唐朝的民族关系)

1、 唐朝实行的是开明的民族政策。

2、 唐与各族友好交往概况:

3、 唐与吐蕃友好交往的影响: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第六课 对外友好往来(隋唐的对外交往)

1、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唐朝实行的是开放的对外政策。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2、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唐代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世界上的强盛国家;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发达的海陆交通。

3、日本:三种交往形式: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唐对日本的影响:遣唐使回国后,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日本受唐朝文化的影响很大。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主持修建唐招提寺。

4、新罗: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5、印度:玄奘西游天竺交流佛学,还写成《大唐西域记》。此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第七、八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

1、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700年。

2、唐朝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3、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4、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写成《千金方》,被后世尊称为“药王”。

5、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大为发展,最著名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精美的壁画、塑像,大量佛经、文书)。

6、唐朝三位著名的诗人及代表作:李白,诗仙,《蜀道难》;杜甫,诗圣,“三吏”“三别”,作品称为“诗史”;白居易《新乐府》。

7、书法名家:颜真卿和柳公权;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画圣,开写意画先河)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九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辽宋夏金的政权更替)

1、 辽宋夏金民族政权的并立

2、澶渊之盟:北宋对辽用兵失败。宋真宗时,攻到宋澶州城下。宋真宗亲征获胜,乘胜议和。和议规定辽撤兵,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辽宋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3、评价澶渊之盟:对宋来说是屈辱的,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但它维持了双方的和平,促进双方的贸易往来,促进双方发展。

4、元昊称帝后,宋夏连年交战。后来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双方贸易兴旺,西夏吸取中原文化。

5、金建立后,阿骨打起兵灭辽。并于1127年灭北宋(“靖康之变”)。

6、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将岳飞杀害。

7、岳飞班师后,宋金和议,南宋给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为分界线。后来,金迁

都燕京,改为中都。

第十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

1、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从唐朝中后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人手;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了北方。

2、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农业: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水稻跃居宋朝粮食作物首位。棉花种植地推广到长江流域。茶树栽培也有很大发展。

手工业: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棉织业在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成为瓷都;宋朝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

商业:有开封、杭州等商业都市,有广州、泉州等外贸商港,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有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部门“市舶司”。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魏晋南北朝对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第十一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两宋的社会生活)

1、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衣:各级官员由节俭变奢侈;劳动者受少数民族影响,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出现缠足的陋习。 食:北宋的肉食中以羊为多;南宋吃鱼多。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住:农村多茅屋;城市平民多瓦房;贵族官僚多园林建筑;

行:宋朝人出行,牛车、驴车居多,士大夫一般骑驴、骡,达官贵人乘轿。宋朝交通发达,旅店业兴旺。

2、瓦子: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有专供演出的圈子,称“勾栏”。

3、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为重视。

第十二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元朝的政治和经济、民族关系)

1、统一蒙古: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

2、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3、农业: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

交通:为便利南粮北运,开凿两段新运河(通惠河和会通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使粮船从杭州直通大都。

商业: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外交: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著作《马克·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4、行省制度:

目的: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

内容: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省”。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5、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汉人开发边疆;边疆各族内迁;契丹、女真等族汉化;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6、回族的形成:唐朝以来,不少定居在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第十三、十四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1、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

2、活字印刷术:北宋时毕升发明。它经济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欧洲的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四百年。

3、指南针:战国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4、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5、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6、沈括: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成就有《梦溪笔谈》、创制“十二气历”。

7、郭守敬:元朝时的著名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成就有《授时历》和主持开凿通惠河。

8、《资治通鉴》:作者北宋的司马光,体例是编年体通史。内容的时间跨度从战国到五代。

9、词:宋朝的主要文学形式。著名的词人有: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其中:北宋苏轼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两宋之交李清照词风格委婉,清新自然;南宋辛弃疾词经常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伤。

10、元曲:元杂剧和散曲组成。元杂剧作家最有名的是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

11、绘画:北宋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元代最著名的画家是赵孟頫,他的作品被称为“神品”(《秋郊饮马图》)。

12、书法:“宋四家”指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朝书法家:赵孟頫。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第十五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明朝的建立和早期政治措施)

1、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建立明朝。

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政治方面:(1)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2)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3)监察: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加强对臣民的监督;(4)思想文化:八股取士。

3、八股取士:四书五经成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考生只能以八股文的形式答卷。影响:使考试走向标准

化规范化,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4、靖难之役:建文帝即位后实行“削藩”政策,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靖难之役”,后朱棣称帝,即明成祖。其实质是明朝统治阶级争夺皇位的战争。

5、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1)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2)执行削藩政策。(3)设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

注意:明朝前期加强君主专权制的措施包括明太祖、建文帝和明成祖的措施。

第十六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明朝的中外关系大事)

1、交往:郑和下西洋

西洋的概念:明代的西洋,指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目的: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

概况:明朝前期(1405—1433年),从刘家港出发,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地位: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世界历史上伟大航海家。

影响:促进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友好关系。

2、冲突:

(1)戚继光抗倭: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组织戚家军抗击倭寇,在台州九战九捷,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2)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第十七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清朝的建立和政治措施)

1、清朝的建立:

(1)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后迁都沈阳,改称盛京。

(2)皇太极继位后,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金”为“清”。皇太极即清太宗。

(3)顺治帝在位时,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2、君主集权的强化

(1)军机处的设立:清初保留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帝无权更改。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帝时被撤销。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大兴文字狱:

目的:从思想上控制人民,加强君主专制。

时期:康熙、雍正和乾隆

影响: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注意:中国古代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还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西汉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的“八股取士”等。

第十八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清朝抗击外来侵略)

1、郑成功收复台湾

背景: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

过程:1661年郑成功率兵进入台湾,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清政府加强管辖: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2、雅克萨之战:

背景: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建城堡。

过程:为了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命令清军发动了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结果:取得成功。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第十九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清朝的民族关系)

1、顺治帝接见西藏的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赐予“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从此,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2、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

3、乾隆平定了回部上层贵族小和卓与大和卓(维吾尔族)的叛乱,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

5、土尔扈特回归祖国:乾隆帝时,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回归祖国新疆。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6、清朝疆域: 西伯利亚

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南海诸岛 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

第二十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明清的经济)

1、明清经济发展

农业:明代引进的新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开始推广种植。

手工业:棉纺织业发展、丝织业兴旺。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南京的丝织业后来居上。 商业: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2、“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1)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2)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清政府的天朝大国思想(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表现:(1)清初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内迁沿海居民,不许人们擅自出海贸易;

(2)统一台湾后,只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3)后减至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影响和后果:一定程度上有自卫作用,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不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第二十一、二十二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1、建筑:明清的北京城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时代特色。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医学——李时珍《本草纲目》

2 农业、手工业——宋应星《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农学——徐光启《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罗贯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3 《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施耐庵,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 成书于明朝中期,作者吴承恩,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红楼梦》作者清朝曹雪芹,是古典小说的高峰,有着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刻鞭挞

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4、戏剧:明代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通过神奇爱情故事,有力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5 书法:明代最著名的书法家有董其昌。

清朝的画家代表有“扬州八怪”(郑燮)

七下历史复习提纲

发表时间:2012-6-10 9:56:32

word版:七下复习资料(1).doc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繁荣开放的社会

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隋朝的兴衰)

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掉陈统一南北。

2.隋文帝的统治:隋文帝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统一安定。在位期间:人口大幅增长,仓库的储积可以供应政府五六十年的开销。

3、大运河开通

时间:隋炀帝时,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原因: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历史地位: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作用和意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4、繁盛一时的隋朝:繁盛——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大运河开通。 一时——二世而亡,共37年。隋亡重要原因:隋炀帝的暴政

第二、三课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唐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情况)

1、唐朝的建立: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618年,李渊(唐高祖)在太原起兵反隋,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高祖退位后,传位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年号贞观。

2、贞观之治

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吸取隋亡教训——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不能过分压榨农民,要轻摇薄赋,发

展生产;皇帝要勤政纳谏;大臣要廉洁奉公。

唐太宗的治国政策和措施:轻摇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任用贤才,重视纳谏;合并州县,改革吏治。

重要的大臣有:最著名的谏臣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房谋杜断)

贞观之治: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史称“贞观之治”。

3、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4、“开元之治”:

唐玄宗的治国政策和措施:任用贤才,重视吏治,重视农业生产,提倡戒奢从简等。

开元盛世形成原因:唐玄宗重用人才,励精为治;重视地方吏治,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提倡节俭。 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5、唐玄宗与唐太宗的相同点:善于任用贤臣(姚崇),重视地方吏治,重视农业生产,都注重戒奢从简,都出现了治世局面。

6、盛世经济繁荣(唐玄宗开元年间):

农业:①修建大型水利工程40多处 ②农耕技术有很大发展;南方采用育秧移植栽培技术 ③蔬菜品种增加;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④工具改进:曲辕犁和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商业:①唐朝大都市:长安。②长安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城内分为商业区“市”和居民住宅区“坊”。

第四课 科举制的创立

1、隋朝创立: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分科取士)。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科举制正式诞生。

2、唐朝完善:唐朝科举制度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重要。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武则天开创了殿试、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3、影响:科举制诞生之后,选拔官吏的权力也由地方集中到了朝廷。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

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第五课 和同为一家(唐朝的民族关系)

1、 唐朝实行的是开明的民族政策。

2、 唐与各族友好交往概况:

3、 唐与吐蕃友好交往的影响: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第六课 对外友好往来(隋唐的对外交往)

1、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唐朝实行的是开放的对外政策。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2、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唐代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世界上的强盛国家;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发达的海陆交通。

3、日本:三种交往形式: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唐对日本的影响:遣唐使回国后,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日本受唐朝文化的影响很大。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主持修建唐招提寺。

4、新罗: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5、印度:玄奘西游天竺交流佛学,还写成《大唐西域记》。此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第七、八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

1、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700年。

2、唐朝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3、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4、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写成《千金方》,被后世尊称为“药王”。

5、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大为发展,最著名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精美的壁画、塑像,大量佛经、文书)。

6、唐朝三位著名的诗人及代表作:李白,诗仙,《蜀道难》;杜甫,诗圣,“三吏”“三别”,作品称为“诗史”;白居易《新乐府》。

7、书法名家:颜真卿和柳公权;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画圣,开写意画先河)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九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辽宋夏金的政权更替)

1、 辽宋夏金民族政权的并立

2、澶渊之盟:北宋对辽用兵失败。宋真宗时,攻到宋澶州城下。宋真宗亲征获胜,乘胜议和。和议规定辽撤兵,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辽宋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3、评价澶渊之盟:对宋来说是屈辱的,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但它维持了双方的和平,促进双方的贸易往来,促进双方发展。

4、元昊称帝后,宋夏连年交战。后来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双方贸易兴旺,西夏吸取中原文化。

5、金建立后,阿骨打起兵灭辽。并于1127年灭北宋(“靖康之变”)。

6、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将岳飞杀害。

7、岳飞班师后,宋金和议,南宋给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为分界线。后来,金迁

都燕京,改为中都。

第十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

1、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从唐朝中后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人手;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了北方。

2、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农业: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水稻跃居宋朝粮食作物首位。棉花种植地推广到长江流域。茶树栽培也有很大发展。

手工业: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棉织业在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成为瓷都;宋朝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

商业:有开封、杭州等商业都市,有广州、泉州等外贸商港,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有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部门“市舶司”。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魏晋南北朝对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第十一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两宋的社会生活)

1、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衣:各级官员由节俭变奢侈;劳动者受少数民族影响,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出现缠足的陋习。 食:北宋的肉食中以羊为多;南宋吃鱼多。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住:农村多茅屋;城市平民多瓦房;贵族官僚多园林建筑;

行:宋朝人出行,牛车、驴车居多,士大夫一般骑驴、骡,达官贵人乘轿。宋朝交通发达,旅店业兴旺。

2、瓦子: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有专供演出的圈子,称“勾栏”。

3、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为重视。

第十二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元朝的政治和经济、民族关系)

1、统一蒙古: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

2、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3、农业: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

交通:为便利南粮北运,开凿两段新运河(通惠河和会通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使粮船从杭州直通大都。

商业: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外交: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著作《马克·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4、行省制度:

目的: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

内容: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省”。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5、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汉人开发边疆;边疆各族内迁;契丹、女真等族汉化;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6、回族的形成:唐朝以来,不少定居在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第十三、十四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1、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

2、活字印刷术:北宋时毕升发明。它经济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欧洲的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四百年。

3、指南针:战国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4、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5、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6、沈括: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成就有《梦溪笔谈》、创制“十二气历”。

7、郭守敬:元朝时的著名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成就有《授时历》和主持开凿通惠河。

8、《资治通鉴》:作者北宋的司马光,体例是编年体通史。内容的时间跨度从战国到五代。

9、词:宋朝的主要文学形式。著名的词人有: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其中:北宋苏轼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两宋之交李清照词风格委婉,清新自然;南宋辛弃疾词经常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伤。

10、元曲:元杂剧和散曲组成。元杂剧作家最有名的是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

11、绘画:北宋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元代最著名的画家是赵孟頫,他的作品被称为“神品”(《秋郊饮马图》)。

12、书法:“宋四家”指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朝书法家:赵孟頫。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第十五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明朝的建立和早期政治措施)

1、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建立明朝。

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政治方面:(1)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2)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3)监察: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加强对臣民的监督;(4)思想文化:八股取士。

3、八股取士:四书五经成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考生只能以八股文的形式答卷。影响:使考试走向标准

化规范化,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4、靖难之役:建文帝即位后实行“削藩”政策,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靖难之役”,后朱棣称帝,即明成祖。其实质是明朝统治阶级争夺皇位的战争。

5、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1)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2)执行削藩政策。(3)设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

注意:明朝前期加强君主专权制的措施包括明太祖、建文帝和明成祖的措施。

第十六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明朝的中外关系大事)

1、交往:郑和下西洋

西洋的概念:明代的西洋,指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目的: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

概况:明朝前期(1405—1433年),从刘家港出发,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地位: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世界历史上伟大航海家。

影响:促进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友好关系。

2、冲突:

(1)戚继光抗倭: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组织戚家军抗击倭寇,在台州九战九捷,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2)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第十七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清朝的建立和政治措施)

1、清朝的建立:

(1)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后迁都沈阳,改称盛京。

(2)皇太极继位后,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金”为“清”。皇太极即清太宗。

(3)顺治帝在位时,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2、君主集权的强化

(1)军机处的设立:清初保留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帝无权更改。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帝时被撤销。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大兴文字狱:

目的:从思想上控制人民,加强君主专制。

时期:康熙、雍正和乾隆

影响: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注意:中国古代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还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西汉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的“八股取士”等。

第十八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清朝抗击外来侵略)

1、郑成功收复台湾

背景: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

过程:1661年郑成功率兵进入台湾,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清政府加强管辖: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2、雅克萨之战:

背景: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建城堡。

过程:为了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命令清军发动了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结果:取得成功。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第十九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清朝的民族关系)

1、顺治帝接见西藏的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赐予“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从此,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2、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

3、乾隆平定了回部上层贵族小和卓与大和卓(维吾尔族)的叛乱,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

5、土尔扈特回归祖国:乾隆帝时,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回归祖国新疆。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6、清朝疆域: 西伯利亚

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南海诸岛 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

第二十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明清的经济)

1、明清经济发展

农业:明代引进的新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开始推广种植。

手工业:棉纺织业发展、丝织业兴旺。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南京的丝织业后来居上。 商业: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2、“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1)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2)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清政府的天朝大国思想(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表现:(1)清初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内迁沿海居民,不许人们擅自出海贸易;

(2)统一台湾后,只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3)后减至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影响和后果:一定程度上有自卫作用,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不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第二十一、二十二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1、建筑:明清的北京城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时代特色。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医学——李时珍《本草纲目》

2 农业、手工业——宋应星《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农学——徐光启《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罗贯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3 《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施耐庵,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 成书于明朝中期,作者吴承恩,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红楼梦》作者清朝曹雪芹,是古典小说的高峰,有着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刻鞭挞

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4、戏剧:明代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通过神奇爱情故事,有力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5 书法:明代最著名的书法家有董其昌。

清朝的画家代表有“扬州八怪”(郑燮)


相关内容

  • 七下历史期中复习提纲
  • 七下历史 1------12 课期中考试复习提纲答案第1课 1. 隋朝的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 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 589 年 2. 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3. 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 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

  • 七下复习提纲
  • 2015年春学期初三历史基础知识提纲(二) 中国古代史(下册) 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一)贞观之治(唐太宗)的内容:[注意P8页唐太宗的图像] 1.经济上:唐太宗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免农民的赋税劳役: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qu ...

  • 人教版_历史与社会_七下_期末复习提纲[1]
  • 第七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课 知识就是力量 ※1.知识改变生活.1).印刷术的发展:①早在唐代,中国就有了印刷术.宋代毕升发明 了活字印刷,成为农耕时代的科技发明的典范.②15世纪中期,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印刷 机.③现在,王选教授研制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告别了铅与火的年代,进入光与电的年代. 2).18 ...

  • 浙教版七下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 05年历史(七年级下册)复习教学案(概要) 历史复习教学案-设计人:王伟 一.基本常识 1.隋朝灭陈,南北重归统一.为加强南北交通和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从605年开凿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2. 著名的谏臣.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 ...

  •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 一.大运河的开凿(七下P3-4)"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将杜之转输,其为利耶博哉!" 隋朝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是隋朝对后世最重要的贡献. 1.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时间:605-610年. 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 ...

  • 陕人教版思品七下复习提纲
  • 页码 中国公民的条件: 44 居民身份证的作用: 44 我是中国 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 45-46 小公民 未成年人享有特殊权利: 47 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48-56 人口现状及特点: 62 计划生育是国策 计划生育的目的和要求: 63 我国的资源状况:& ...

  • 语文七下第六单元复习提纲
  • 语文七下第六单元复习提纲 26课 猫 郑振铎 一.重点字词:1.注音:污涩sâ 红绫 líng 怂恿 sǒng yǒng 蜷伏quán 惩戒chéng jiè 怅然 chàng诅骂zǔ 妄下断语wàng 2.词语:(1)涩:这里是不光滑的意思.(2)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本是个中性词,现在多用于贬义. ...

  • 人教版七下思想品德第四课复习提纲
  • 第四课 欢快的青春节拍 1.青春期的身体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P35 (1)身体外型的变化. (2)身体内部器官的完善. (3)性机能的成熟. 2.为什么要处理好青春期的心理矛盾?P37 ① 青春期心理充满着矛盾.这些内心矛盾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现象. ②这些心理矛盾有时让我们感到苦闷,但上 ...

  • 人教版数学七下思维导图式复习提纲
  • 2013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复习提纲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1 相交线 对顶角相等.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本知识点可会出现的填空题中来考). 5.2 平行线 (重点知识必考) 1.经过直线外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