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选材
我们面对的世界包罗万象:有各种各样的人、大大小小的事、千差万别的景、不计其数的物,就像一个巨大的仓库,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材料。这么多原材料,我们如何选择呢?
一次选材,选取能表现自己要表达思想感情的材料——强调能表现。记叙文的材料分为四类:人、事、物、景。表达同一个主题可选择的空间很大——既可写人,又可记事,既可写景,又可状物。选材的第一步是围绕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感情),将记忆中所有能表现这一思想感情的人、事、物、景全部搜索出来(去除那些不能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材料)。就如过年的时候,子女要表达孝心,表达孝心的渠道有很多:一可以选择赠予金钱;二可以选择赠送烟酒;三可以选择添置衣物;四可以选择携父母旅游;五可以帮助父母多干家务......同样是表达孝心,可选择的方式多种多样,作为孝子,可以从中选择任何一种方式来表达孝心,也可以同时选择几种表达方式,但无论最终选择哪种,首先要把这些能表达孝心的方式选出来,然后才能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认识,确定自己用哪种方式来实践。这一步的核心是从材料库中将材料分为两类:能表现和不能表现自己要表达的特定的思想感情。不能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材料,自己觉得再好也要舍弃,因为一旦用了这些材料,最终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和我们的写作意图必然风马牛不相及,甚至南辕北辙。
这一步要注意的事项是:
(1)人、事、物、景,不要有所侧重。我们很多学生写文章,习惯将目光聚焦在人身上,习惯关注人的行为,而忽视了物和景,这样选择的空间就缩小了一半,选出来的素材也非常少。抛开这种惯性倾向,往往会使我们的文章让人耳目一新。
(2)消除高、大、全的选择标准。很多作者,在选材时有一种潜意识,就是:选人必选大人物、正面人;选物必选形象高大,相貌魁伟;选事必选大事,意义非凡;选景必选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能满足这种标准的素材很少,即便有,也早就被人“写烂”了,写出来的也是拾人牙慧。小人物、反面人物、小事件、小情节、平凡事物,常常被别人忽视,写出来感染力更强。
这一步只是海选,要坚持不分大小,不分正反、不分身份,只划分——能不能表现主题这一基本原则。
二次选材,整体选取最能表现自己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素材——强调一个“最”字。能表现某种思想感情的素材很多,在“能表现”主题的基础上,我们要从中选出最能表现这一思想感情的素材——最能表现主题的素材才是我们写作的首选素材。写作理论中反复强调“选材的典型性”、“典型事件”、“典型材料”中的“典型”,其通俗的含义就是“最能表现作者要表达思想感情的”。二次选材要体现的事材料的两种属性:一是整体性,即选出的材料无论是从整体着眼,还是局部着眼,选中的材料都是整体的材料——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完整
的事,一个完整的物、一个完整的景。二是典型性,即选出的材料对我们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具有最大的表现力。
这一步要注重的事项是:
(1)要准确理解“最能表现”的含义。“最能表现”之“最”,不是体现在事件最大、口号最响、数量最多、景物最抓人眼球上,而体现在表现的程度上。例如表现爱心,汶川地震后,有人捐出了1个亿,有人捐出了874元,从表面上看,捐出了一个亿的人比捐出了874元的人更有爱心,可是这两个人的背景不同,前者是一个富翁,拥有上百亿的资产,他捐出的1亿,只是他资产的1%,而后者是个乞丐,他捐出的874元,是他的全部资产,哪个更能表现人物富有爱心呢,答案不言而喻。
(2)“最能表现”不能单一着眼素材的整体。一件事被划入“最能表现”的行列,有时是因为事件的整体“最能表现”,有的则因为事件中的某个情节、某个细节“最能表现”而被选中。就如选玉材,有的时候是整块石头都是上好的材料,有的时候一块玉材被选中,只是因为其中某一个角落拥有上好的材质,其他地方都是废料。我们不能因为一个素材整体不够好,而其中的一个情节、一个细节最具表现力,而把它排除在选择之外。
(3)“最能表现”不能只盯住主体,而忽视辅助事物。一篇文章,选取的“最能表现”主题的素材是一件事,事件中必然涉及相关的人、相关的事、相关的物、相关的景,这些相关的人、事、物、景,有的也是“最能表现”主题的事物,不能因为它们是辅助事物,就把它们抛在一边,要把它们选出来,装点在主要材料中——让核心材料生成“金镶玉”的效果。
三次选材,从整体素材中去除杂质,选择最能体现主题的核心内容、核心情节、核心细节。经过一次选材和二次选材,我们选出了最能表现主题的人、事、物、景,但这里的人是整体的人,这里的事是整体的事、这里的物都是整体的物、这里的景都是整体的景。然而,正如建筑宫殿的人选中一棵树作为栋梁,不是把树根、树枝、树叶都用作栋梁,只选择其中的树干;又如玉工选择一块上好的玉料要把它制成玉器,同样要去除无用的废料一样,作为作者,面对自己选出来的材料,也不能原封原样整体使用,要从中选出“最能表现”的部分,作为真正的选料,以备将来详写,其他的部分,要在写作过程中用略写或剪切的方法删除,这样才能保证写出的文章没有废话,句句为表达的中心服务,因而,我们需要进行三次选材。
这一步要注意的问题:
(1)三次选材是写出有灵魂的记叙文的关键步骤,不能省略。在平常的写作过程中,很多同学不注意这一点,选出一个典型事件,便从事件的起因写起,沿着事件的真实发展过程,沿着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洋洋洒洒,一直写到事件的结果结束。这样写文章,就如一个裁缝,选了一块上好的面料,不加任何剪裁,便缝在一起,做出来的肯定不是衣服。究其原因,一则是作者忽视了选取材料再选材的过程,二则是学生在表述事件过程中,虽然也意识到需要二次选材,但因
为二次选材后,故事情节要剪掉一部分,叙事过程中事件出现了不连贯现象,作者无法解决,被迫把那些无用的情节也写在了叙事过程中。因此教师在批改这部分文章时,一要提示学生不要忽略二次选材,同时好要教会学生略写和不写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
(2)三次选材,一定要关注细节。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没有天然含金量达到99%的精品原材料,这个材料之所以给我们最能表现主题的强烈感受,往往在于构成这个材料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独特的情节和细节,这些情节和细节,就像散落在泥沙中的珍珠。选择这一捧细沙,就因为这捧细沙中蕴藏着这些珍珠,选择一件事,就因为其中包含几个最能表现主题的情节或细节。很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只重材料整体,对这些特定的情节和细节缺乏细致的刻画,就如抛下珍珠,选择了细沙,在选材过程中要做好三次选材专项训练,让学生去挖掘这些情节和细节。
四次选材,选择新素材。素材新是选材的一个重要标准。文章是写给读者读的,我们写出来的文章,内容别人早已写过几千遍,读起来就会味同嚼蜡。读者对作品内容优劣一个重要的评判校准就是“喜新厌旧”。读者永远喜欢读自己没读过的故事,没见过的内容。因此我们要保证素材全新。在第四次选材的时候,就要从前三步骤选出的整体素材、情节素材、细节素材中,淘汰那些“旧”的素材,即便它属于“最能表现”的范畴,也要删除。
这一步要注意的问题:
(1)新素材的含义不是新发生、新呈现的人、事、物、景。最新出现的,但被人写过很多次的,也是旧素材;几万年前就有的,但极少被人写到的,也是新素材。新素材的含义是没被其他作者写过的内容,跟时间出现的早晚没关系。
(2)如何应对无奈的选择。在命题作文中,题目既定,有的题目甚至确定了主题,作者材料可选择的空间很小。选出来的“最能表现”主题的素材本来就少,经过第四次选材时发现,这些素材都是老旧的素材,同时,和题目相关的素材有很多新素材,但不能表现题目限定的思想感情,这时候,是选择能表现主题的旧素材,还是选择不能表现主题的新素材呢?显而易见,表现限定的主题才是我们写作的终极目的——思想感情是文章的灵魂,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我们即便写旧素材集中表现主题得低分,也不能选择新素材远离主题不得分。
以上讲解的选材,是指导选材的一般规律,我们日常生活中,爱好写作的人,偶尔作兴大发,要自拟题目、自定主题(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自主选材,可以按照这种选材方法来进行。在我们的考试中,很多时候要面对命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选材过程除了以上的几个基本步骤外,还需要增加步骤,才能符合要求,下一讲给大家做进一步的讲解。
围绕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选材
我们面对的世界包罗万象:有各种各样的人、大大小小的事、千差万别的景、不计其数的物,就像一个巨大的仓库,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材料。这么多原材料,我们如何选择呢?
一次选材,选取能表现自己要表达思想感情的材料——强调能表现。记叙文的材料分为四类:人、事、物、景。表达同一个主题可选择的空间很大——既可写人,又可记事,既可写景,又可状物。选材的第一步是围绕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感情),将记忆中所有能表现这一思想感情的人、事、物、景全部搜索出来(去除那些不能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材料)。就如过年的时候,子女要表达孝心,表达孝心的渠道有很多:一可以选择赠予金钱;二可以选择赠送烟酒;三可以选择添置衣物;四可以选择携父母旅游;五可以帮助父母多干家务......同样是表达孝心,可选择的方式多种多样,作为孝子,可以从中选择任何一种方式来表达孝心,也可以同时选择几种表达方式,但无论最终选择哪种,首先要把这些能表达孝心的方式选出来,然后才能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认识,确定自己用哪种方式来实践。这一步的核心是从材料库中将材料分为两类:能表现和不能表现自己要表达的特定的思想感情。不能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材料,自己觉得再好也要舍弃,因为一旦用了这些材料,最终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和我们的写作意图必然风马牛不相及,甚至南辕北辙。
这一步要注意的事项是:
(1)人、事、物、景,不要有所侧重。我们很多学生写文章,习惯将目光聚焦在人身上,习惯关注人的行为,而忽视了物和景,这样选择的空间就缩小了一半,选出来的素材也非常少。抛开这种惯性倾向,往往会使我们的文章让人耳目一新。
(2)消除高、大、全的选择标准。很多作者,在选材时有一种潜意识,就是:选人必选大人物、正面人;选物必选形象高大,相貌魁伟;选事必选大事,意义非凡;选景必选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能满足这种标准的素材很少,即便有,也早就被人“写烂”了,写出来的也是拾人牙慧。小人物、反面人物、小事件、小情节、平凡事物,常常被别人忽视,写出来感染力更强。
这一步只是海选,要坚持不分大小,不分正反、不分身份,只划分——能不能表现主题这一基本原则。
二次选材,整体选取最能表现自己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素材——强调一个“最”字。能表现某种思想感情的素材很多,在“能表现”主题的基础上,我们要从中选出最能表现这一思想感情的素材——最能表现主题的素材才是我们写作的首选素材。写作理论中反复强调“选材的典型性”、“典型事件”、“典型材料”中的“典型”,其通俗的含义就是“最能表现作者要表达思想感情的”。二次选材要体现的事材料的两种属性:一是整体性,即选出的材料无论是从整体着眼,还是局部着眼,选中的材料都是整体的材料——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完整
的事,一个完整的物、一个完整的景。二是典型性,即选出的材料对我们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具有最大的表现力。
这一步要注重的事项是:
(1)要准确理解“最能表现”的含义。“最能表现”之“最”,不是体现在事件最大、口号最响、数量最多、景物最抓人眼球上,而体现在表现的程度上。例如表现爱心,汶川地震后,有人捐出了1个亿,有人捐出了874元,从表面上看,捐出了一个亿的人比捐出了874元的人更有爱心,可是这两个人的背景不同,前者是一个富翁,拥有上百亿的资产,他捐出的1亿,只是他资产的1%,而后者是个乞丐,他捐出的874元,是他的全部资产,哪个更能表现人物富有爱心呢,答案不言而喻。
(2)“最能表现”不能单一着眼素材的整体。一件事被划入“最能表现”的行列,有时是因为事件的整体“最能表现”,有的则因为事件中的某个情节、某个细节“最能表现”而被选中。就如选玉材,有的时候是整块石头都是上好的材料,有的时候一块玉材被选中,只是因为其中某一个角落拥有上好的材质,其他地方都是废料。我们不能因为一个素材整体不够好,而其中的一个情节、一个细节最具表现力,而把它排除在选择之外。
(3)“最能表现”不能只盯住主体,而忽视辅助事物。一篇文章,选取的“最能表现”主题的素材是一件事,事件中必然涉及相关的人、相关的事、相关的物、相关的景,这些相关的人、事、物、景,有的也是“最能表现”主题的事物,不能因为它们是辅助事物,就把它们抛在一边,要把它们选出来,装点在主要材料中——让核心材料生成“金镶玉”的效果。
三次选材,从整体素材中去除杂质,选择最能体现主题的核心内容、核心情节、核心细节。经过一次选材和二次选材,我们选出了最能表现主题的人、事、物、景,但这里的人是整体的人,这里的事是整体的事、这里的物都是整体的物、这里的景都是整体的景。然而,正如建筑宫殿的人选中一棵树作为栋梁,不是把树根、树枝、树叶都用作栋梁,只选择其中的树干;又如玉工选择一块上好的玉料要把它制成玉器,同样要去除无用的废料一样,作为作者,面对自己选出来的材料,也不能原封原样整体使用,要从中选出“最能表现”的部分,作为真正的选料,以备将来详写,其他的部分,要在写作过程中用略写或剪切的方法删除,这样才能保证写出的文章没有废话,句句为表达的中心服务,因而,我们需要进行三次选材。
这一步要注意的问题:
(1)三次选材是写出有灵魂的记叙文的关键步骤,不能省略。在平常的写作过程中,很多同学不注意这一点,选出一个典型事件,便从事件的起因写起,沿着事件的真实发展过程,沿着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洋洋洒洒,一直写到事件的结果结束。这样写文章,就如一个裁缝,选了一块上好的面料,不加任何剪裁,便缝在一起,做出来的肯定不是衣服。究其原因,一则是作者忽视了选取材料再选材的过程,二则是学生在表述事件过程中,虽然也意识到需要二次选材,但因
为二次选材后,故事情节要剪掉一部分,叙事过程中事件出现了不连贯现象,作者无法解决,被迫把那些无用的情节也写在了叙事过程中。因此教师在批改这部分文章时,一要提示学生不要忽略二次选材,同时好要教会学生略写和不写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
(2)三次选材,一定要关注细节。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没有天然含金量达到99%的精品原材料,这个材料之所以给我们最能表现主题的强烈感受,往往在于构成这个材料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独特的情节和细节,这些情节和细节,就像散落在泥沙中的珍珠。选择这一捧细沙,就因为这捧细沙中蕴藏着这些珍珠,选择一件事,就因为其中包含几个最能表现主题的情节或细节。很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只重材料整体,对这些特定的情节和细节缺乏细致的刻画,就如抛下珍珠,选择了细沙,在选材过程中要做好三次选材专项训练,让学生去挖掘这些情节和细节。
四次选材,选择新素材。素材新是选材的一个重要标准。文章是写给读者读的,我们写出来的文章,内容别人早已写过几千遍,读起来就会味同嚼蜡。读者对作品内容优劣一个重要的评判校准就是“喜新厌旧”。读者永远喜欢读自己没读过的故事,没见过的内容。因此我们要保证素材全新。在第四次选材的时候,就要从前三步骤选出的整体素材、情节素材、细节素材中,淘汰那些“旧”的素材,即便它属于“最能表现”的范畴,也要删除。
这一步要注意的问题:
(1)新素材的含义不是新发生、新呈现的人、事、物、景。最新出现的,但被人写过很多次的,也是旧素材;几万年前就有的,但极少被人写到的,也是新素材。新素材的含义是没被其他作者写过的内容,跟时间出现的早晚没关系。
(2)如何应对无奈的选择。在命题作文中,题目既定,有的题目甚至确定了主题,作者材料可选择的空间很小。选出来的“最能表现”主题的素材本来就少,经过第四次选材时发现,这些素材都是老旧的素材,同时,和题目相关的素材有很多新素材,但不能表现题目限定的思想感情,这时候,是选择能表现主题的旧素材,还是选择不能表现主题的新素材呢?显而易见,表现限定的主题才是我们写作的终极目的——思想感情是文章的灵魂,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我们即便写旧素材集中表现主题得低分,也不能选择新素材远离主题不得分。
以上讲解的选材,是指导选材的一般规律,我们日常生活中,爱好写作的人,偶尔作兴大发,要自拟题目、自定主题(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自主选材,可以按照这种选材方法来进行。在我们的考试中,很多时候要面对命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选材过程除了以上的几个基本步骤外,还需要增加步骤,才能符合要求,下一讲给大家做进一步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