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全等证明题

全等三角形测试

例1. 如图,A,F,E,B四点共线,ACCE,BDDF,AEBF,ACBD。求证:

ACFBDE。

例2. 如图,在ABC中,BE是∠ABC的平分线,ADBE,垂足为D。求证:21C。

例3. 如图,在ABC中,ABBC,ABC90。F为AB延长线上一点,点E在BC上,BEBF,连接AE,EF和CF。求证:AECF。

例4. 如图,AB//CD,AD//BC,求证:ABCD。

例5. 如图,AP,CP分别是ABC外角MAC和NCA的平分线,它们交于点P。求证:BP为MBN的平分线。

例6. 如图,D是ABC的边BC上的点,且CDAB,ADBBAD,AE是ABD中线。求证:AC

2AE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能使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 )

A. 两直角边对应相等 C. 两锐角对应相等

B. 一锐角对应相等 D. 斜边相等

B. AB4,BC3,A30

D. C90,AB6

2. 根据下列条件,能画出唯一ABC的是( ) A. AB3,BC4,CA8

C. C60,B45,AB4

3. 如图,已知12,ACAD,增加下列条件:①ABAE;②BCED;③

CD;④BE。其中能使ABCAED的条件有( )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4. 如图,12,CD,AC,BD交于E点,下列不正确的是( )

A. DAECBE

B. CEDE

D. EAB是等腰三角形

C. DEA不全等于CBE

5. 如图,已知ABCD,BCAD,B23,则D等于( )



A. 67 B. 46 C. 23

D. 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

6. 如图,在ABC中,C90,ABC的平分线BD交AC于点D,且

,AC10cm,则点D到AB的距离等于__________cm;

CD:AD2:3

7. 如图,已知ABDC,ADBC,E,F是BD上的两点,且BEDF,若

AEB100,ADB30,则BCF____________;

8. 将一张正方形纸片按如图的方式折叠,BC,BD为折痕,则CBD的大小为_________;

9. 如图,在等腰RtABC中,C90,ACBC,AD平分BAC交BC于D,

DEAB于E,若AB10,则BDE的周长等于____________;

10. 如图,点D,E,F,B在同一条直线上,AB//CD,AE//CF,且AECF,若

BD10,BF2,则EF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11. 如图,点M,N分别在BC,AC上,且BMCN,AM与BNABC为等边三角形,交于Q点。求AQN的度数。

12. 如图,ACB90,ACBC,D为AB上一点,AECD,BFCD,交CD

延长线于F点。求证:BFCE。

答案

例1. 思路分析:从结论ACFBDE入手,全等条件只有ACBD;由AEBF两边同时减去EF得到AFBE,又得到一个全等条件。还缺少一个全等条件,可以是CFDE,也可以是AB。

由条件ACCE,BDDF可得ACEBDF90,再加上AEBF,ACBD,可以证明ACEBDF,从而得到AB。

解答过程:ACCE,BDDF

ACEBDF90 在RtACE与RtBDF中 AEBF



ACBD

∴RtACERtBDF(HL)

AB AEBF

AEEFBFEF,即AFBE 在ACF与BDE中 AFBE

AB ACBD

ACFBDE(SAS)

解题后的思考:本题的分析方法实际上是“两头凑”的思想方法:一方面从问题或结论入手,看还需要什么条件;另一方面从条件入手,看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再对比“所需条件”和“得出结论”之间是否吻合或具有明显的联系,从而得出解题思路。

小结:本题不仅告诉我们如何去寻找全等三角形及其全等条件,而且告诉我们如何去分析一个题目,得出解题思路。

例2. 思路分析:直接证明21C比较困难,我们可以间接证明,即找到,证明2且1C。也可以看成将2“转移”到。

那么在哪里呢?角的对称性提示我们将AD延长交BC于F,则构造了△FBD,可以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来证明∠2=∠DFB,可以由三角形外角定理得∠DFB=∠1+∠C。

解答过程:延长AD交BC于F 在ABD与FBD中 ABDFBD

ABDFBD(ASA 2 DFBBDBD

ADBFDB90

又DFB1C 21C。

解题后的思考:由于角是轴对称图形,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翻折来构造或发现全等三角形。

例3. 思路分析: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来证明这两条线段相等,关键是要找到这两个三角形。以线段AE为边的ABE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到CBF的位置,而线段CF正好是

CBF的边,故只要证明它们全等即可。

解答过程:ABC90,F为AB延长线上一点

ABCCBF90 在ABE与CBF中 ABBC

ABCCBF BEBF

ABECBF(SAS) AECF。

解题后的思考:利用旋转的观点,不但有利于寻找全等三角形,而且有利于找对应边和对应角。

小结: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或角相等是重要的方法,但有时不容易找到需证明的三角形。这时我们就可以根据需要利用平移、翻折和旋转等图形变换的观点来寻找或利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例4. 思路分析:关于四边形我们知之甚少,通过连接四边形的对角线,可以把原问题转化为全等三角形的问题。

解答过程:连接AC AB//CD,AD//BC 12,34 在ABC与CDA中 12

ACCA 43

ABCCDA(ASA) ABCD。

解题后的思考:连接四边形的对角线,是构造全等三角形的常用方法。 例5. 思路分析:要证明“BP为MBN的平分线”,可以利用点P到BM,BN的距离相等来证明,故应过点P向BM,BN作垂线;另一方面,为了利用已知条件“AP,CP分别是,也需要作出点P到两外角两边的距离。 MAC和NCA的平分线”

解答过程:过P作PDBM于D,PEAC于E,PFBN于F

AP平分MAC,PDBM于D,PEAC于E PDPE

CP平分NCA,PEAC于E,PFBN于F PEPF

PDPE,PEPF

PDPF

PDPF,且PDBM于D,PFBN于F BP为MBN的平分线。

解题后的思考:题目已知中有角平分线的条件,或者有要证明角平分线的结论时,常过角平分线上的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或判定来解答问题。

例6. 思路分析:要证明“AC2AE”,不妨构造出一条等于2AE的线段,然后证其等于

AC。因此,延长AE至F,使EFAE。

解答过程:延长AE至点F,使EFAE,连接DF 在ABE与FDE中

AEFE

AEBFED BEDE

ABEFDE(SAS) BEDF

ADFADBEDF,ADCBADB 又ADBBAD ADFADC

ABDF,ABCD DFDC

在ADF与ADC中 ADAD

ADFADC DFDCADFADC(SAS) AFAC 又AF2AE AC2AE。

解题后的思考:三角形中倍长中线,可以构造全等三角形,继而得出一些线段和角相等,甚至可以证明两条直线平行。

例7. 思路分析:欲证ABACPBPC,不难想到利用三角形中三边的不等关系来证明。由于结论中是差,故用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来证明,从而想到构造线段ABAC。而构造ABAC可以采用“截长”和“补短”两种方法。

解答过程:法一:

在AB上截取ANAC,连接PN 在APN与APC中 ANAC

12 APAP

APNAPC(SAS) PNPC

在BPN中,PBPNBN

PBPCABAC,即AB-AC>PB-PC。

法二:

延长AC至M,使AMAB,连接PM 在ABP与AMP中 ABAM

12 APAP

ABPAMP(SAS) PBPM

在PCM中,CMPMPC ABACPBPC。

解题后的思考:当已知或求证中涉及线段的和或差时,一般采用“截长补短”法。具体作法是:在较长的线段上截取一条线段等于一条较短线段,再设法证明较长线段的剩余线段等于另外的较短线段,称为“截长”;或者将一条较短线段延长,使其等于另外的较短线段,然后证明这两条线段之和等于较长线段,称为“补短”。

小结:本题组总结了本章中常用辅助线的作法,以后随着学习的深入还要继续总结。我们不光要总结辅助线的作法,还要知道辅助线为什么要这样作,这样作有什么用处。

同步练习的答案

一、选择题: 1. A

2. C

3. B

4. C

5. C

二、填空题: 6. 4

7. 70

8. 90

9. 10 10. 6

三、解答题:

11. 解:ABC为等边三角形

ABBC,ABCC60

在ABM与BCN中 ABBC

ABCC BMCN

ABMBCN(SAS) NBCBAM

AQNABQBAMABQNBC60。 12. 证明:AECD,BFCD FAEC90 ACECAE90 ACB90

ACEBCF90 CAEBCF 在ACE与CBF中 FAEC

CAEBCF ACBCACECBF(AAS) BFCE。

全等三角形测试

例1. 如图,A,F,E,B四点共线,ACCE,BDDF,AEBF,ACBD。求证:

ACFBDE。

例2. 如图,在ABC中,BE是∠ABC的平分线,ADBE,垂足为D。求证:21C。

例3. 如图,在ABC中,ABBC,ABC90。F为AB延长线上一点,点E在BC上,BEBF,连接AE,EF和CF。求证:AECF。

例4. 如图,AB//CD,AD//BC,求证:ABCD。

例5. 如图,AP,CP分别是ABC外角MAC和NCA的平分线,它们交于点P。求证:BP为MBN的平分线。

例6. 如图,D是ABC的边BC上的点,且CDAB,ADBBAD,AE是ABD中线。求证:AC

2AE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能使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 )

A. 两直角边对应相等 C. 两锐角对应相等

B. 一锐角对应相等 D. 斜边相等

B. AB4,BC3,A30

D. C90,AB6

2. 根据下列条件,能画出唯一ABC的是( ) A. AB3,BC4,CA8

C. C60,B45,AB4

3. 如图,已知12,ACAD,增加下列条件:①ABAE;②BCED;③

CD;④BE。其中能使ABCAED的条件有( )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4. 如图,12,CD,AC,BD交于E点,下列不正确的是( )

A. DAECBE

B. CEDE

D. EAB是等腰三角形

C. DEA不全等于CBE

5. 如图,已知ABCD,BCAD,B23,则D等于( )



A. 67 B. 46 C. 23

D. 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

6. 如图,在ABC中,C90,ABC的平分线BD交AC于点D,且

,AC10cm,则点D到AB的距离等于__________cm;

CD:AD2:3

7. 如图,已知ABDC,ADBC,E,F是BD上的两点,且BEDF,若

AEB100,ADB30,则BCF____________;

8. 将一张正方形纸片按如图的方式折叠,BC,BD为折痕,则CBD的大小为_________;

9. 如图,在等腰RtABC中,C90,ACBC,AD平分BAC交BC于D,

DEAB于E,若AB10,则BDE的周长等于____________;

10. 如图,点D,E,F,B在同一条直线上,AB//CD,AE//CF,且AECF,若

BD10,BF2,则EF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11. 如图,点M,N分别在BC,AC上,且BMCN,AM与BNABC为等边三角形,交于Q点。求AQN的度数。

12. 如图,ACB90,ACBC,D为AB上一点,AECD,BFCD,交CD

延长线于F点。求证:BFCE。

答案

例1. 思路分析:从结论ACFBDE入手,全等条件只有ACBD;由AEBF两边同时减去EF得到AFBE,又得到一个全等条件。还缺少一个全等条件,可以是CFDE,也可以是AB。

由条件ACCE,BDDF可得ACEBDF90,再加上AEBF,ACBD,可以证明ACEBDF,从而得到AB。

解答过程:ACCE,BDDF

ACEBDF90 在RtACE与RtBDF中 AEBF



ACBD

∴RtACERtBDF(HL)

AB AEBF

AEEFBFEF,即AFBE 在ACF与BDE中 AFBE

AB ACBD

ACFBDE(SAS)

解题后的思考:本题的分析方法实际上是“两头凑”的思想方法:一方面从问题或结论入手,看还需要什么条件;另一方面从条件入手,看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再对比“所需条件”和“得出结论”之间是否吻合或具有明显的联系,从而得出解题思路。

小结:本题不仅告诉我们如何去寻找全等三角形及其全等条件,而且告诉我们如何去分析一个题目,得出解题思路。

例2. 思路分析:直接证明21C比较困难,我们可以间接证明,即找到,证明2且1C。也可以看成将2“转移”到。

那么在哪里呢?角的对称性提示我们将AD延长交BC于F,则构造了△FBD,可以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来证明∠2=∠DFB,可以由三角形外角定理得∠DFB=∠1+∠C。

解答过程:延长AD交BC于F 在ABD与FBD中 ABDFBD

ABDFBD(ASA 2 DFBBDBD

ADBFDB90

又DFB1C 21C。

解题后的思考:由于角是轴对称图形,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翻折来构造或发现全等三角形。

例3. 思路分析: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来证明这两条线段相等,关键是要找到这两个三角形。以线段AE为边的ABE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到CBF的位置,而线段CF正好是

CBF的边,故只要证明它们全等即可。

解答过程:ABC90,F为AB延长线上一点

ABCCBF90 在ABE与CBF中 ABBC

ABCCBF BEBF

ABECBF(SAS) AECF。

解题后的思考:利用旋转的观点,不但有利于寻找全等三角形,而且有利于找对应边和对应角。

小结: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或角相等是重要的方法,但有时不容易找到需证明的三角形。这时我们就可以根据需要利用平移、翻折和旋转等图形变换的观点来寻找或利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例4. 思路分析:关于四边形我们知之甚少,通过连接四边形的对角线,可以把原问题转化为全等三角形的问题。

解答过程:连接AC AB//CD,AD//BC 12,34 在ABC与CDA中 12

ACCA 43

ABCCDA(ASA) ABCD。

解题后的思考:连接四边形的对角线,是构造全等三角形的常用方法。 例5. 思路分析:要证明“BP为MBN的平分线”,可以利用点P到BM,BN的距离相等来证明,故应过点P向BM,BN作垂线;另一方面,为了利用已知条件“AP,CP分别是,也需要作出点P到两外角两边的距离。 MAC和NCA的平分线”

解答过程:过P作PDBM于D,PEAC于E,PFBN于F

AP平分MAC,PDBM于D,PEAC于E PDPE

CP平分NCA,PEAC于E,PFBN于F PEPF

PDPE,PEPF

PDPF

PDPF,且PDBM于D,PFBN于F BP为MBN的平分线。

解题后的思考:题目已知中有角平分线的条件,或者有要证明角平分线的结论时,常过角平分线上的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或判定来解答问题。

例6. 思路分析:要证明“AC2AE”,不妨构造出一条等于2AE的线段,然后证其等于

AC。因此,延长AE至F,使EFAE。

解答过程:延长AE至点F,使EFAE,连接DF 在ABE与FDE中

AEFE

AEBFED BEDE

ABEFDE(SAS) BEDF

ADFADBEDF,ADCBADB 又ADBBAD ADFADC

ABDF,ABCD DFDC

在ADF与ADC中 ADAD

ADFADC DFDCADFADC(SAS) AFAC 又AF2AE AC2AE。

解题后的思考:三角形中倍长中线,可以构造全等三角形,继而得出一些线段和角相等,甚至可以证明两条直线平行。

例7. 思路分析:欲证ABACPBPC,不难想到利用三角形中三边的不等关系来证明。由于结论中是差,故用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来证明,从而想到构造线段ABAC。而构造ABAC可以采用“截长”和“补短”两种方法。

解答过程:法一:

在AB上截取ANAC,连接PN 在APN与APC中 ANAC

12 APAP

APNAPC(SAS) PNPC

在BPN中,PBPNBN

PBPCABAC,即AB-AC>PB-PC。

法二:

延长AC至M,使AMAB,连接PM 在ABP与AMP中 ABAM

12 APAP

ABPAMP(SAS) PBPM

在PCM中,CMPMPC ABACPBPC。

解题后的思考:当已知或求证中涉及线段的和或差时,一般采用“截长补短”法。具体作法是:在较长的线段上截取一条线段等于一条较短线段,再设法证明较长线段的剩余线段等于另外的较短线段,称为“截长”;或者将一条较短线段延长,使其等于另外的较短线段,然后证明这两条线段之和等于较长线段,称为“补短”。

小结:本题组总结了本章中常用辅助线的作法,以后随着学习的深入还要继续总结。我们不光要总结辅助线的作法,还要知道辅助线为什么要这样作,这样作有什么用处。

同步练习的答案

一、选择题: 1. A

2. C

3. B

4. C

5. C

二、填空题: 6. 4

7. 70

8. 90

9. 10 10. 6

三、解答题:

11. 解:ABC为等边三角形

ABBC,ABCC60

在ABM与BCN中 ABBC

ABCC BMCN

ABMBCN(SAS) NBCBAM

AQNABQBAMABQNBC60。 12. 证明:AECD,BFCD FAEC90 ACECAE90 ACB90

ACEBCF90 CAEBCF 在ACE与CBF中 FAEC

CAEBCF ACBCACECBF(AAS) BFCE。


相关内容

  • 全等三角形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论文
  • 曲靖师范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全等三角形的证明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 作者.学号: 学院.年级: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2011级 学科.专业:数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指 导 教 师: 完 成 日 期:2015年5月20日 曲靖师范学院教务处 全等三角形的证明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 摘 要 " ...

  •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教案
  • 数学教案 八年级下 第六章 证明(一) §6.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小河区实验中学 张 柳 第六章 证明(一) §6.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一. 教材与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是从"数量关系"来揭示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的,这个定理是任意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 ...

  •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
  •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 宣汉县第二中学 徐霞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中位线>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第三章<证明三>的第一节,平行四边形的第3课时的教学内容,教材安排一个学时完成.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完了三角形.四边形内容之后,作为三角形和四边形知识的应用和深化所引出的一个重要 ...

  • 三角形的证明
  • 1.等腰三角形(一) 主备人: 刘少山 时间:2.18 姓名:刘少山 学习目标: 1.探索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思路与方法,掌握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2 .明确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否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等. 学习过程: 一:回顾旧知 导出公理 活动内容:提请学生回忆并整理已经学过 ...

  • 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简介
  • 三角形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本章在线段与角.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基础上介绍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进而研究多边形的概念与性质.在本章,学生进一步学习通过推理得出数学结论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本章的有关内容有广泛的实际应用,也是学习各种特殊三角形(如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知识的基础.本章教 ...

  •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
  • 说课稿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二课时的内容.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在这之前,学生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相似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

  •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技巧
  •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技巧 上课听讲很重要 几何不像其他的用很多公式 关键要看懂图 没有图的自己要会画图 我做几何一般都是事先想到答案是什么(除了计算的) 然后再想办法用定理证明 其实我觉的几何是数学里面最简单的 看上去复杂但是一旦你会做了一题 一般都能解出来 因为思考方向还有用到的定理都差不多 所以熟 ...

  • 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 第一章 三角形的初步认识 1.1 认识三角形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 2.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 3.理解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2.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过程较复杂,是本节教学 ...

  •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教学反思
  • 反思一: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小组竞赛.板演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特别是由拼图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证明这个结论,开展小组竞赛,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营造生动有趣.活泼和谐的课 ...

  • 如何巧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 本课时所要探究的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强调直观与抽象的结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探索新颖独特的证明方法和思路,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这一过程,体会合情推理与演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