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建设和谐校园,就是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态系统”,具备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体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人类已经进入一个“文化”的时代,促进人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的最高追求。
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是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校园创造活力的现实需要,更是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实践办学理念,积淀与传承校风、校训,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办学目标的迫切需要。
因此,河南高校根据有利的地理资源优势,建设以太极拳文化为主的校园文化,不但可以继承、弘扬太极文化,而且对树立校园文化品牌,塑造特色校园文化,提升高校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太极拳和谐元素的理论阐释
2.1.1太极拳的和谐特点
太极拳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学问,拥有深厚的哲学思想,体现了知行合一的和谐理念。热爱生活的人,应该体验、感悟太极拳的内涵。太极拳能够融汇人的身体和精神,使其身心合一。太极拳所蕴含的和谐思想能够陶冶人的外在仪表及内在修养,使其达到内外如一。太极拳是在吸纳了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传统中医经络学原理和养生理论、传统的兵法学说的基础上创编而成。它以易学的太极阴阳学说为指导思想,以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把握世界,是一个充满哲理的拳种,体现了传统哲学的普遍和谐价值理念。太极拳继承了传统哲学的和谐价值观,强调练拳要追求“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一家”、“牵一发而动全身”、“内三合、外三合相结合”、“内不动,外不发”、由内到外总需完整一气等,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使心、气、神的运行极其和谐〔1〕。这就要求人门在练习太极拳时,要达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周身一家”,必须达到内外、形神和谐统一的境界。全身各部位的和谐,才能使身体形成一个阴阳合一的统一体。太极拳基于整体观的指导思想,它强调全面锻炼,精、气、神三者兼练并举,形神兼修,从而得到性命双修,既练体又修性,以达到身心平衡。太极拳的锻炼,讲究阴阳相济。
2.1.2太极拳技术中阴阳对立的“和谐”思想
“阴阳对立统一”是太极拳技术体系的核心运动原则之一,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哲学理念在技术运动形式中的形象反映与应用。太极拳的套路结构充分考虑左右兼顾、上下配合、内外兼修,充分体现出“阴阳对立统一”整体观的哲学理念。如陈式太极拳更有着显著的运动特点,讲究内在的意气运动,外在的螺旋缠绕运动。强调在意识主导下,头上顶,气下沉,放长身肢,通过旋腰转脊带动上肢旋膀传腕,并带动下肢旋胯转踝,使肢体在顺逆缠丝中促成内外相合,节节贯穿。陈式太极拳的动作有快有慢,一般发劲时转换快,动作过渡时慢。陈式太极拳有刚有柔,一般动作的终点刚劲有力、动作过程中柔韧舒缓。全套动作在快慢、刚柔、开合、曲直等矛盾的相互依存、互相转化中相连不断。正如太极拳创始人王宗岳在《太极拳论》开篇中所指出:“动静之极,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变化原则,也就是说,太极拳运动的关键在于懂得阴阳、动静的辩证统一关系和
变化机理,这样才能达到太极拳的高级境界,实现太极拳运动的实际价值〔2〕。太极拳以“阴阳”为技术内容形式,以“对立统一”作为技术内容运动的具体原则,在外形和本质上都体现了“整体观”这一传统文化价值观。因此,以阴阳对立统一为运动形式的太极拳技术,在长期的练习和演化中无疑成了自然和谐理念的内核之一。
2.1.3太极拳“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
太极拳要求人与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保持一种良性的生态平衡。它是对人与自然的交往建立在征服与被征服关系上的反思和纠正,继而追求一种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新型关系。这种追求生态和谐的自然观,能十分容易地转化为追求社会和谐的人文观,即人与人之间应建立一种友好亲善、和平共处、互帮互助的平等关系〔3〕。正是这种和谐的思想,为人们健康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基础,使人们在太极拳活动中,通过积极调整人的生命系统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获得抗衰祛病、延年益寿的健身实效;同时,也尽可能地从太极拳运功的文化氛围、审美情趣、人际交往和生命感悟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获得一种精神的自然陶冶、心理的稳定平衡和生活的返朴归真。它与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有着内在一致性,也正如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所指出的:“中国哲学有一个根本观念,即天人合一,认为天人本来合一,而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觉地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物我本属一体,内外原无判隔。”太极拳正是以“天人合一”为拳理理念,充分表现了它在追求健身、健心和人类与自然发展上的高度和谐姿态。这与西方体育所倡导重在参与、关心爱护地球、维护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协同发展也是有着异曲同工的内在一致性。
2.2太极拳的和谐元素在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2.1太极拳的和谐思想有助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太极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周而复始,由无极而太极,阴阳对转,化生万物。其核心是“天人合一”观强调人与自然同构对应,正所谓人身一小太极,自然一大太极,两者应当和谐,人应“道法自然”(《老子》)。太极拳正是以太极阴阳学说为指导思想,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法,体现了和谐的东方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建设和谐校园,就是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态系统”,具备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体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人类已经进入一个“文化”的时代,促进人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的最高追求。
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是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校园创造活力的现实需要,更是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实践办学理念,积淀与传承校风、校训,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办学目标的迫切需要。
因此,河南高校根据有利的地理资源优势,建设以太极拳文化为主的校园文化,不但可以继承、弘扬太极文化,而且对树立校园文化品牌,塑造特色校园文化,提升高校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太极拳和谐元素的理论阐释
2.1.1太极拳的和谐特点
太极拳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学问,拥有深厚的哲学思想,体现了知行合一的和谐理念。热爱生活的人,应该体验、感悟太极拳的内涵。太极拳能够融汇人的身体和精神,使其身心合一。太极拳所蕴含的和谐思想能够陶冶人的外在仪表及内在修养,使其达到内外如一。太极拳是在吸纳了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传统中医经络学原理和养生理论、传统的兵法学说的基础上创编而成。它以易学的太极阴阳学说为指导思想,以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把握世界,是一个充满哲理的拳种,体现了传统哲学的普遍和谐价值理念。太极拳继承了传统哲学的和谐价值观,强调练拳要追求“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一家”、“牵一发而动全身”、“内三合、外三合相结合”、“内不动,外不发”、由内到外总需完整一气等,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使心、气、神的运行极其和谐〔1〕。这就要求人门在练习太极拳时,要达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周身一家”,必须达到内外、形神和谐统一的境界。全身各部位的和谐,才能使身体形成一个阴阳合一的统一体。太极拳基于整体观的指导思想,它强调全面锻炼,精、气、神三者兼练并举,形神兼修,从而得到性命双修,既练体又修性,以达到身心平衡。太极拳的锻炼,讲究阴阳相济。
2.1.2太极拳技术中阴阳对立的“和谐”思想
“阴阳对立统一”是太极拳技术体系的核心运动原则之一,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哲学理念在技术运动形式中的形象反映与应用。太极拳的套路结构充分考虑左右兼顾、上下配合、内外兼修,充分体现出“阴阳对立统一”整体观的哲学理念。如陈式太极拳更有着显著的运动特点,讲究内在的意气运动,外在的螺旋缠绕运动。强调在意识主导下,头上顶,气下沉,放长身肢,通过旋腰转脊带动上肢旋膀传腕,并带动下肢旋胯转踝,使肢体在顺逆缠丝中促成内外相合,节节贯穿。陈式太极拳的动作有快有慢,一般发劲时转换快,动作过渡时慢。陈式太极拳有刚有柔,一般动作的终点刚劲有力、动作过程中柔韧舒缓。全套动作在快慢、刚柔、开合、曲直等矛盾的相互依存、互相转化中相连不断。正如太极拳创始人王宗岳在《太极拳论》开篇中所指出:“动静之极,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变化原则,也就是说,太极拳运动的关键在于懂得阴阳、动静的辩证统一关系和
变化机理,这样才能达到太极拳的高级境界,实现太极拳运动的实际价值〔2〕。太极拳以“阴阳”为技术内容形式,以“对立统一”作为技术内容运动的具体原则,在外形和本质上都体现了“整体观”这一传统文化价值观。因此,以阴阳对立统一为运动形式的太极拳技术,在长期的练习和演化中无疑成了自然和谐理念的内核之一。
2.1.3太极拳“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
太极拳要求人与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保持一种良性的生态平衡。它是对人与自然的交往建立在征服与被征服关系上的反思和纠正,继而追求一种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新型关系。这种追求生态和谐的自然观,能十分容易地转化为追求社会和谐的人文观,即人与人之间应建立一种友好亲善、和平共处、互帮互助的平等关系〔3〕。正是这种和谐的思想,为人们健康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基础,使人们在太极拳活动中,通过积极调整人的生命系统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获得抗衰祛病、延年益寿的健身实效;同时,也尽可能地从太极拳运功的文化氛围、审美情趣、人际交往和生命感悟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获得一种精神的自然陶冶、心理的稳定平衡和生活的返朴归真。它与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有着内在一致性,也正如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所指出的:“中国哲学有一个根本观念,即天人合一,认为天人本来合一,而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觉地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物我本属一体,内外原无判隔。”太极拳正是以“天人合一”为拳理理念,充分表现了它在追求健身、健心和人类与自然发展上的高度和谐姿态。这与西方体育所倡导重在参与、关心爱护地球、维护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协同发展也是有着异曲同工的内在一致性。
2.2太极拳的和谐元素在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2.1太极拳的和谐思想有助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太极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周而复始,由无极而太极,阴阳对转,化生万物。其核心是“天人合一”观强调人与自然同构对应,正所谓人身一小太极,自然一大太极,两者应当和谐,人应“道法自然”(《老子》)。太极拳正是以太极阴阳学说为指导思想,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法,体现了和谐的东方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