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先哲:孔子和柏拉图思想之比较

摘 要

东西方先哲孔子与柏拉图是人类古代思想发展史上两颗耀眼的长明星,是中西文化“轴心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分别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祖师,对于中西文化各自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两人构建理想国家的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政治主体等方面的对比,简单概括政治思想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并总结他们对中西方政治文明的影响。

关键词:孔子 柏拉图 政治思想 论语 理想国

东西方先哲:孔子与柏拉图思想之比较

一、引言

孔子与柏拉图同处于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期。旧的制度因为无法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受到极大的冲击与破坏。在孔子身边,诸侯争霸、战争绵延、礼崩乐坏,整个社会处在“天下无道”的状态之下;在柏拉图的周围,令雅典人自豪不已的民主政治随着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结束也已经是繁华不再、战争不断、人性堕落,政治危机此起彼伏。

孔子与柏拉图的经历也极其相似。青年时的他们都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均从政不利。孔子周游列国,游说于鲁卫陈蔡之间;柏拉图则远走意大利,两次赴色拉库斯,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当征途失意之后,都选择教育来推广他们的思想:孔子兴办私学,开中国民间教育之始;柏拉图则兴办了“阿卡德米学园”,来传授自己的理论。

二、孔子与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对比——孔子的“为政在人”与柏拉图的 “贤人政治”

孔子作为中国封建道德的奠基人,始终将道德放在首位,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最终达到他政治思想中的最高境界——“天下大同”。提倡通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核心的礼治来实现他“有道”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原则。在孔子的眼里,法律与政策都是由人来制定的,法制定得善否取决于立法者贤否;法律是由人来贯彻实施的,没有贤者,再好的法律都只是一纸空文。从这一点出发,孔子强调统治者个人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所以他强调“礼治”、提倡“德治”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他特别强调个人质量在整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应该把“修身”作为“治国”、“平天下”的首要条件和基本资格。“为政以人”是孔子对个人道德修养高度重视的必然的逻辑归宿。

柏拉图在设计国家时,以理念论为核心提出建立一个“正义”的理想国。他把正义视为政治的的核心和归宿,将实现“正义”作为自己的根本政治理想。他认为唯一能实现“正义”的政治就是“贤人政治”,即由一个有智能、有治国知识的哲学家来当国王,柏拉图认为哲学王通过知识进行统治远比法治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法律远不能同哲学家的智慧相提并论。柏拉涂诳诘:“除非哲学家当上了王,或者是那些现今号称君主的人想真正的哲学家一样研究哲学,集权力与智慧于一身,让现在的那些只搞政治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不搞政治的庸才统统靠边站,否则国家是永无宁日的。”总体而言,柏拉图主张依靠哲学王的个人能力来维护国家的稳定,保障人民获得最大限度的幸福。

孔子和柏拉涂都选择了人治,但是其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

首先,孔子与柏拉涂诳阡然都倾向于“政伦合一”,但是,表现方式却各有不同。在孔子的思想中,“仁”和“礼”两大核心要素相互渗透,形成了以宗法制为前提的德治主义。换言之,孔子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使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整个社会组织处于稳定与和谐的状态。

而柏拉图则将“善”设置成一种绝对信念,通过四主德(正义、智慧、勇敢、节制)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共同作用,构成知识论基础上的伦理政治。它从一开始就把注意力放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它首先考虑的是人如何理性地认识和把握宇宙的真谛,并通过此真谛使纷乱的世界获得井然的秩序同时借助“正义”原则对人类社会进行安排。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子的人治思想是建立在人文传统的基础上,而柏拉图的人治思想则是以理性精神为基石的。

其次,孔子“为政在人”的德治主义与柏拉图“贤人政体”的伦理政治相比有着不同的践行方式。对孔子而言,礼不但符合“仁”的理想,而且还是推行德治的重要工具。“礼”虽然不及法律具有外在强制力,但却有着比法更切实有效的内化力。特别是在一个以人伦关系为机电的传统社会,通过血亲之爱为本的“仁”的结合,在这一社会中形成了藉以发挥强大效力的心理基础,并依靠一代代人的传承、维系和改造,最终潜化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而柏拉图的理想国主要强调正义是如何统领智慧、勇敢和节制等诸多美德,以符合“善”的理念来建构国家。因为在柏拉图认为,人之行“善”与否,关键不在“能”与“不能”,而在于“知”与“不知”。

再次,虽然孔子和柏拉图都强调统治者个人在治理国家中的决定作用,但是却在实现各自终极政治理想的主体范围上存在分歧。孔子将“有道”作为自己的最终政治理想。所以,所有人都必须按照礼制的规定,上下有序。各出其位,各称其身,通过以“忠恕”为核心的“仁”来实现和谐。孔子同时指出只要注意个人道德修养的培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道德质量上的尧舜。所以,“仁”和“礼”在孔子眼里并不是少数人才有资格拥有的奢侈品,而是每个社会成员所应遵从的精神指导和道德规范。 而柏拉图认为,只有那些先天具备优良质量(尤其是智能)并受过良好后天教育的哲学家才有资格探讨和接近“善”,在这里“善”成了哲学家的专利。而且他认为只有极少数哲学家必须通过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完成其特有使命的哲学研究,才能把握善的理念。但却正如塞拜因所说:“断言统治纯粹是一个科学知识的问题,平民大众可以将其托付给少数受过高度训练的专家,这是忽略了这样一个意义深远的信念,即有些事情是必须由个人自己来决定的。”

最后,孔子与柏拉图在人治思想的根本价值趋向上存在差异。孔子的“人治”是由“仁”、“礼”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出发点的。他所说的“仁”和“礼”是指处理人际关系的精神指导和行为规范,并非是其终极目的,而是实现其“有道”的重要途径。

所以,从他们的思想中很容易看出孔子“为政在人”的政治思想趋向于人文的、内化的、勉力践行的。而柏拉图的“贤人政治”的政治思想更强调理性的、外制的和思辨的。

三、孔子与柏拉图政治制度的对比——孔子的道德理想主义和柏拉图法律现实主义的萌芽

1、等级结构划分

柏拉图根据城邦起源于职业分工的原理,讲理想国中的社会结构分成了三个等级, 即:治国者、卫国者(辅助者和军队)和生产者(农民、手工业者、商人以及柏拉图经常提及的鞋匠、水手等等一般平民)。

柏拉图认为三个等级应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分工合作,互不干扰,亦不僭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他心目中的“和谐”和“正义”。,马克思指出:“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分工被说成是国家的构成原则,就这一点说,他的理想国只是埃及种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

除了上述三个等级之外,雅典的城邦国家中还有大量奴隶,他们是承担最艰苦劳动的人群,但是他们没有公民资格,只被看成是“会说话的工具”,理想国的所有权利与义务都与奴隶无关。

孔子一直强调“克己复礼”,他关于等级的划分也大都是比较强调恢复西周盛世之时的政治制度。西周的等级制度主要体现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上。

首先,分封制是西周王朝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是周人对被征服土地和人民实行统治的一种措施,也是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方面的再分配制度。分封的原则与对象是根据与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功劳的大小(辅佐与同盟)分封,其前提是承认周王的统治,或古帝王之后。在分封中,授民授疆土是分封的核心内容。 其次,宗法制是西周统治者创立的利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护政治关系的上下尊卑贵口口秩序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基础,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力、财产继承与分配秩序的原则。

宗法制的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宗法制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周王为周族之王,自称天子,奉祀周族的始祖,称" 大宗" ,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庶子和庶兄弟大多分封为诸侯,对天子是" 小宗" ,在其本国则是大宗。诸侯也由嫡长子继位,其余庶子和庶兄弟大多被分封为卿或大夫,对诸侯是" 小宗" ,在本家则为" 大宗" ,其职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其" 大宗" 、" 小宗" 的关系与上同。世袭的嫡长子即是宗子,地位最尊。如此层层分封,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大宗、小宗的宗法关系,同时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对于异姓有功的贵族,则通过联姻,成为甥舅,分封为诸侯,也纳入宗法关系。于是,在全体贵族内部,举国上下形成了以周天子为核心,由血缘亲疏不同的众诸侯国竞相拱卫的等级森严的体制,使政权不但得到族权而且得到神权的配合。" 亲亲" 、" 尊尊" 在这里获得完备的、严格的体现,成了宗法制的精神支柱,从而也是周礼的根本原则。

2、财产分配原则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第一、第二等级的人称之为“监护人”。在“监护人”中实行财产公有、妇女和子女共有。柏拉图认为私有制是一切灾难的根源,财产私有使人们增加了私欲,纷争不断。柏拉涂诳诘:“个人有了财产,„„他就策划阴谋,同样也被人暗算。他经常魂守舍,惟恐他的财产遭到不测之殃。”⑦

柏拉图认为金银会玷污统治者和护卫者的灵魂,个人有了妻儿必然分心和增多贪婪。他主张统治集团的人没有私产,没有家庭,生活必需品由国家供给,居室属于城邦,用餐实行共餐制,要相互节俭,重视团结和谐,监护人不得从事工业货贸易,不得拥有船只或商店,不许接触和管理金银,不许穿戴金银的装饰品,不许用金银的器皿喝水饮酒。 公民中的第三等级,除了承担供养第一、第二等级外,可以保有私产,从事适当的经济活动,但是限制出现贫富的过分悬殊。在理想国中,有权者无产,有产者无权。 柏拉图幻想这样一来,统治集团可以集中精力治国安邦,他认为这是最好的“善”,可以达到社会的“和谐”。

3、教育体制和培养治国人才方面

柏拉图的理想国很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应使灵魂提升和转向,培养出合格的统治者。由国家组织的教育不是培养专门做学问的哲学家,而是培养能运用哲学进行政治统治的“哲学王”。所以应进行知识学习和工作锻炼双重培训。柏拉图曾经提出很形象的“洞穴1比喻”,指出,统治者既要从小体验“洞穴”生活,又要从洞穴上升外出到洞外看到太阳和外界事物。哲学王掌握了正义、美、善的理念后,应该回到“洞穴”中为公民指点迷津,使全体公民的灵魂生活达到团结与和谐。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孔子和柏拉图思想的比较分析, 作为东西方文化巨人的孔子和柏拉图虽然有不少相似之处, 但也有许多相异之处, 我们必须以学术的冷静去对待, 以理性的批判去化解, 认真探讨中西文化差异的成因, 寻求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来充实自己, 这是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出路所在。

参考文献:

①柳治征. 中国文化史(上)[M].台北:正中书局,1948

②罗 素. 西方哲学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③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④孔子. 论语[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⑤[美]乔治·霍兰·塞拜因. 政治学说史[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摘 要

东西方先哲孔子与柏拉图是人类古代思想发展史上两颗耀眼的长明星,是中西文化“轴心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分别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祖师,对于中西文化各自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两人构建理想国家的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政治主体等方面的对比,简单概括政治思想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并总结他们对中西方政治文明的影响。

关键词:孔子 柏拉图 政治思想 论语 理想国

东西方先哲:孔子与柏拉图思想之比较

一、引言

孔子与柏拉图同处于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期。旧的制度因为无法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受到极大的冲击与破坏。在孔子身边,诸侯争霸、战争绵延、礼崩乐坏,整个社会处在“天下无道”的状态之下;在柏拉图的周围,令雅典人自豪不已的民主政治随着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结束也已经是繁华不再、战争不断、人性堕落,政治危机此起彼伏。

孔子与柏拉图的经历也极其相似。青年时的他们都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均从政不利。孔子周游列国,游说于鲁卫陈蔡之间;柏拉图则远走意大利,两次赴色拉库斯,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当征途失意之后,都选择教育来推广他们的思想:孔子兴办私学,开中国民间教育之始;柏拉图则兴办了“阿卡德米学园”,来传授自己的理论。

二、孔子与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对比——孔子的“为政在人”与柏拉图的 “贤人政治”

孔子作为中国封建道德的奠基人,始终将道德放在首位,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最终达到他政治思想中的最高境界——“天下大同”。提倡通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核心的礼治来实现他“有道”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原则。在孔子的眼里,法律与政策都是由人来制定的,法制定得善否取决于立法者贤否;法律是由人来贯彻实施的,没有贤者,再好的法律都只是一纸空文。从这一点出发,孔子强调统治者个人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所以他强调“礼治”、提倡“德治”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他特别强调个人质量在整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应该把“修身”作为“治国”、“平天下”的首要条件和基本资格。“为政以人”是孔子对个人道德修养高度重视的必然的逻辑归宿。

柏拉图在设计国家时,以理念论为核心提出建立一个“正义”的理想国。他把正义视为政治的的核心和归宿,将实现“正义”作为自己的根本政治理想。他认为唯一能实现“正义”的政治就是“贤人政治”,即由一个有智能、有治国知识的哲学家来当国王,柏拉图认为哲学王通过知识进行统治远比法治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法律远不能同哲学家的智慧相提并论。柏拉涂诳诘:“除非哲学家当上了王,或者是那些现今号称君主的人想真正的哲学家一样研究哲学,集权力与智慧于一身,让现在的那些只搞政治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不搞政治的庸才统统靠边站,否则国家是永无宁日的。”总体而言,柏拉图主张依靠哲学王的个人能力来维护国家的稳定,保障人民获得最大限度的幸福。

孔子和柏拉涂都选择了人治,但是其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

首先,孔子与柏拉涂诳阡然都倾向于“政伦合一”,但是,表现方式却各有不同。在孔子的思想中,“仁”和“礼”两大核心要素相互渗透,形成了以宗法制为前提的德治主义。换言之,孔子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使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整个社会组织处于稳定与和谐的状态。

而柏拉图则将“善”设置成一种绝对信念,通过四主德(正义、智慧、勇敢、节制)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共同作用,构成知识论基础上的伦理政治。它从一开始就把注意力放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它首先考虑的是人如何理性地认识和把握宇宙的真谛,并通过此真谛使纷乱的世界获得井然的秩序同时借助“正义”原则对人类社会进行安排。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子的人治思想是建立在人文传统的基础上,而柏拉图的人治思想则是以理性精神为基石的。

其次,孔子“为政在人”的德治主义与柏拉图“贤人政体”的伦理政治相比有着不同的践行方式。对孔子而言,礼不但符合“仁”的理想,而且还是推行德治的重要工具。“礼”虽然不及法律具有外在强制力,但却有着比法更切实有效的内化力。特别是在一个以人伦关系为机电的传统社会,通过血亲之爱为本的“仁”的结合,在这一社会中形成了藉以发挥强大效力的心理基础,并依靠一代代人的传承、维系和改造,最终潜化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而柏拉图的理想国主要强调正义是如何统领智慧、勇敢和节制等诸多美德,以符合“善”的理念来建构国家。因为在柏拉图认为,人之行“善”与否,关键不在“能”与“不能”,而在于“知”与“不知”。

再次,虽然孔子和柏拉图都强调统治者个人在治理国家中的决定作用,但是却在实现各自终极政治理想的主体范围上存在分歧。孔子将“有道”作为自己的最终政治理想。所以,所有人都必须按照礼制的规定,上下有序。各出其位,各称其身,通过以“忠恕”为核心的“仁”来实现和谐。孔子同时指出只要注意个人道德修养的培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道德质量上的尧舜。所以,“仁”和“礼”在孔子眼里并不是少数人才有资格拥有的奢侈品,而是每个社会成员所应遵从的精神指导和道德规范。 而柏拉图认为,只有那些先天具备优良质量(尤其是智能)并受过良好后天教育的哲学家才有资格探讨和接近“善”,在这里“善”成了哲学家的专利。而且他认为只有极少数哲学家必须通过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完成其特有使命的哲学研究,才能把握善的理念。但却正如塞拜因所说:“断言统治纯粹是一个科学知识的问题,平民大众可以将其托付给少数受过高度训练的专家,这是忽略了这样一个意义深远的信念,即有些事情是必须由个人自己来决定的。”

最后,孔子与柏拉图在人治思想的根本价值趋向上存在差异。孔子的“人治”是由“仁”、“礼”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出发点的。他所说的“仁”和“礼”是指处理人际关系的精神指导和行为规范,并非是其终极目的,而是实现其“有道”的重要途径。

所以,从他们的思想中很容易看出孔子“为政在人”的政治思想趋向于人文的、内化的、勉力践行的。而柏拉图的“贤人政治”的政治思想更强调理性的、外制的和思辨的。

三、孔子与柏拉图政治制度的对比——孔子的道德理想主义和柏拉图法律现实主义的萌芽

1、等级结构划分

柏拉图根据城邦起源于职业分工的原理,讲理想国中的社会结构分成了三个等级, 即:治国者、卫国者(辅助者和军队)和生产者(农民、手工业者、商人以及柏拉图经常提及的鞋匠、水手等等一般平民)。

柏拉图认为三个等级应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分工合作,互不干扰,亦不僭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他心目中的“和谐”和“正义”。,马克思指出:“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分工被说成是国家的构成原则,就这一点说,他的理想国只是埃及种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

除了上述三个等级之外,雅典的城邦国家中还有大量奴隶,他们是承担最艰苦劳动的人群,但是他们没有公民资格,只被看成是“会说话的工具”,理想国的所有权利与义务都与奴隶无关。

孔子一直强调“克己复礼”,他关于等级的划分也大都是比较强调恢复西周盛世之时的政治制度。西周的等级制度主要体现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上。

首先,分封制是西周王朝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是周人对被征服土地和人民实行统治的一种措施,也是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方面的再分配制度。分封的原则与对象是根据与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功劳的大小(辅佐与同盟)分封,其前提是承认周王的统治,或古帝王之后。在分封中,授民授疆土是分封的核心内容。 其次,宗法制是西周统治者创立的利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护政治关系的上下尊卑贵口口秩序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基础,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力、财产继承与分配秩序的原则。

宗法制的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宗法制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周王为周族之王,自称天子,奉祀周族的始祖,称" 大宗" ,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庶子和庶兄弟大多分封为诸侯,对天子是" 小宗" ,在其本国则是大宗。诸侯也由嫡长子继位,其余庶子和庶兄弟大多被分封为卿或大夫,对诸侯是" 小宗" ,在本家则为" 大宗" ,其职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其" 大宗" 、" 小宗" 的关系与上同。世袭的嫡长子即是宗子,地位最尊。如此层层分封,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大宗、小宗的宗法关系,同时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对于异姓有功的贵族,则通过联姻,成为甥舅,分封为诸侯,也纳入宗法关系。于是,在全体贵族内部,举国上下形成了以周天子为核心,由血缘亲疏不同的众诸侯国竞相拱卫的等级森严的体制,使政权不但得到族权而且得到神权的配合。" 亲亲" 、" 尊尊" 在这里获得完备的、严格的体现,成了宗法制的精神支柱,从而也是周礼的根本原则。

2、财产分配原则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第一、第二等级的人称之为“监护人”。在“监护人”中实行财产公有、妇女和子女共有。柏拉图认为私有制是一切灾难的根源,财产私有使人们增加了私欲,纷争不断。柏拉涂诳诘:“个人有了财产,„„他就策划阴谋,同样也被人暗算。他经常魂守舍,惟恐他的财产遭到不测之殃。”⑦

柏拉图认为金银会玷污统治者和护卫者的灵魂,个人有了妻儿必然分心和增多贪婪。他主张统治集团的人没有私产,没有家庭,生活必需品由国家供给,居室属于城邦,用餐实行共餐制,要相互节俭,重视团结和谐,监护人不得从事工业货贸易,不得拥有船只或商店,不许接触和管理金银,不许穿戴金银的装饰品,不许用金银的器皿喝水饮酒。 公民中的第三等级,除了承担供养第一、第二等级外,可以保有私产,从事适当的经济活动,但是限制出现贫富的过分悬殊。在理想国中,有权者无产,有产者无权。 柏拉图幻想这样一来,统治集团可以集中精力治国安邦,他认为这是最好的“善”,可以达到社会的“和谐”。

3、教育体制和培养治国人才方面

柏拉图的理想国很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应使灵魂提升和转向,培养出合格的统治者。由国家组织的教育不是培养专门做学问的哲学家,而是培养能运用哲学进行政治统治的“哲学王”。所以应进行知识学习和工作锻炼双重培训。柏拉图曾经提出很形象的“洞穴1比喻”,指出,统治者既要从小体验“洞穴”生活,又要从洞穴上升外出到洞外看到太阳和外界事物。哲学王掌握了正义、美、善的理念后,应该回到“洞穴”中为公民指点迷津,使全体公民的灵魂生活达到团结与和谐。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孔子和柏拉图思想的比较分析, 作为东西方文化巨人的孔子和柏拉图虽然有不少相似之处, 但也有许多相异之处, 我们必须以学术的冷静去对待, 以理性的批判去化解, 认真探讨中西文化差异的成因, 寻求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来充实自己, 这是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出路所在。

参考文献:

①柳治征. 中国文化史(上)[M].台北:正中书局,1948

②罗 素. 西方哲学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③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④孔子. 论语[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⑤[美]乔治·霍兰·塞拜因. 政治学说史[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相关内容

  • 高二下期中考试
  • 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卷 高二历史(文科) 完卷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 复核人: 1.清朝前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过去,一个王朝的建立,多半是通过一两次决定性的大战争而解决问题的,清朝则不是这样.清朝是在入关以后,经过了短时期的 ...

  •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比较研究
  •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比较研究 思想是属于人类的.因此,不同国度.不同地域里的思想家虽然处在不同的历史状态下,并置身于不同的文化氛围中,但其思想的目的.思想的方式和思想内容总不免有这样或那样的相似之处.在晚近时期的人类历史进程中,由于文化交流的日渐增多,相互借用和相互参证使得这种情况已经具有了相当的普遍性 ...

  •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哲学理论之比较研究
  • 摘要:中国的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的学院派哲学的鼻祖则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他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将"集中于对物质与自然现象之理则的确定,转入人生事务.道德问题及人论问题研究的哲学家".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巨匠不但自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他们各自留下的分支庞杂的 ...

  • 世界古代文明
  • 专题十 世界古代文明(教师用) 第一课时 编写人:宋举 何琪 [考情分析] 一.本讲定位 希腊文明是是西方文明的渊源:希腊先哲的思想是人文精神的起源:罗马法十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二.知识重点 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 三.复习思路 1.牢牢抓住古代希腊民 ...

  • 语录体著作有哪些
  •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历程看出,越是在最早的教育著作中,教育家和思想家们越是喜欢用朴实生动、简洁易懂的对话语录体来阐述他们的教育思想、呈现着他们的研究成果、表达着他们对教育的理解。这种用平实、生动对话的体裁写成的作品,是教育历史上的瑰宝,是永远洋溢着生命活力的著作。 而且实际上,正如很多人都赞同的,越是学 ...

  • 第22单元第1讲古代东西方的历史人物
  •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一)秦始皇 1.伟大功绩 (1)统一六国 ①秦王嬴政广泛吸引各国贤士,谋划灭亡六国策略. ②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 (2)建立集权统一国家 ①创立专制集权政治体制.图示如下: 皇帝中央政府御史大夫太尉丞相郡(郡守)县(县令) ②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奠定 ...

  • 期末选修四答案
  • 高中历史选修四主观题精编答案 1.材料一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华盛顿严厉拒绝了部下推举他做国王的请求.他说:"我认为请求孕育着可能使我国遭受最大灾难的阴谋.假如我没有利夸智昏.自欺欺人的话,你就不可能找到一个比我更不同意你的阴谋的人了."1796年,64岁的华盛顿在第二届总统任期 ...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考点清单]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人文素质之 ...

  • 高二历史选修四单元检测一(单元一单元三)
  • 高二历史选修四单元检测一(单元一-------单元三)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孔子被子路等人所侍奉的"圣",后被尊为"先师"."圣人",主要依据是 A.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时被统治者器重 B.受到历代帝王祭祀礼拜 C.孔子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