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地区城市住宅设计的地域性研究
土建学院 彭琰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同时也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 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上来讲,它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比如说在我们南方地区,炎热地区跟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显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地区,山区的建筑和滨河的建筑也是不雷同的。比如说广东, 这个地方也属于跟岭南一个大区域,这个属于亚热带海洋气候,它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潮湿,四季长青,所以人们往往形成一种喜爱室外活动,崇尚自然。建筑处理着重通风,遮阳,隔热,防潮,于是逐渐形成了岭南建筑的轻巧通透、淡雅明快、朴实自然的建筑风格。建筑如果从地域性这一狭义的角度来讲,我认为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的,乃至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
建筑的地域性表征直接体现了地域文化的传承,这是地域文化积累的结果。从人类建筑文化的发展来看,建筑地域文化本身是无法被割裂的,但它又不是静止不变的,更多地表现为建筑地域文化表征的动态演化,并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建筑技术的发展同步完成。它既包含社会观念、审美价值、生活心态等精神因素,也包含地域的地理生态环境、建筑技术材料等物质因素。此外,建筑地域文化本源、文化机制、文化因子的差异,建筑文化变异和文化选择的不同等众多深层次文化因素也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建筑的形态特征。建筑地域性面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表现出自身地域文化不可消亡的力量和日益丰富的文化多样性表征。
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建筑的时代性与地域性问题历来也为业内人士所关注。建筑应具时代性的认识较为一致。而对当今建筑地域性的企求及其发展趋向的认识则差别甚大。同时业外人士包括某些政府官员与部分市民深感到城市建筑水平不高,千篇一律而有所不满时常归咎于建筑缺乏地域性。 当代建筑企求地域性首先在城市高层建筑面前碰了壁当今世界不少大城市,尤其是发展迅猛、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往往是高楼林立。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高层建筑及其群体形象犹如雨后春笋已成为城市面貌最为显眼的标志,建筑时代性最集中的代表。而且国内外高层建筑尚有不断比高之势。这中间虽有人为的炫耀因素,同时高层建筑从取向、布局、设计等方面的问题确也不少,需要认真对待使其健康发展。然而当今世界高层建筑发展至如今派势决非偶然。
人类现代生活的互动整合,方便、快捷、效率的考虑,集中效应与效益的追求,城市土地的有效利用,环境的优化配置等,以及经济实力、高科技手段的有力支撑,使这种必然变为现实。诚然,高层建筑在显示时代性方面确实展现得淋漓尽致,人们进而企求其在地域性上也有所展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然而这一愿望在大量的事实面前一再碰壁。不少专业人士一再著文并展示国内外不少城市高
层建筑群体雷同的图片,作为现代城市建筑缺乏地域性的例证。的确当今诸多城市建筑面貌的趋同性在高层建筑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雷同通过努力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然而应该清醒地看到这种大致雷同是现代高层建筑的本质在起作用。
北宋郭熙的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中说:“山水有可行者, 有可望者, 有可居者, 有可游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纸面上的作画尚且讲求三维空间的拓展, 以“可居可游”为上, 在三维的实体中, “可行”只是一种基本的功能, “可望”只是一种纯粹视觉的审美范畴, 只有“可居可游”才能构成空间的本质, 居和游本身也将时间的因素带入。住宅设计本来就是需要人们“可居可游”, 住宅空间的地域性研究, 正是以此作为对象, 并提出解决城市住宅问题的方法。 在国际风格风靡的20世纪初, 西方一些建筑师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 努力寻求地域的, 或者民族的因素, 试图改变这种一成不变的格局。1930年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Al2varAalto)就主张走“民族化”和“人情化”的线路, 美国建筑师 赖特(F・L ・Wright) 提倡“有机建筑”的理论。在对地域特征的研究中, 意识到不仅仅包括地理因素的影响, 还要考虑文化的因素, 比如民族风俗、生活方式、历史传统以及宗教等背景。这对形成多元的建筑格局有着开拓性的思路。
地域文化作为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 经历一定的历史创造、演变, 从而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 它深入到人们的心灵深处, 难以抹煞, 这是一种归属和认同的情结。住宅空间的地域性就是在质疑全球化带来的冲击, 警惕身边发生的一切, 保持一种批判的精神。从地域的特性出发, 检验住宅空间的发生机制。212 地域性是一种根植本土的设计理念。所谓设计理念就是设计的出发点和试图表达的意念, 将地域性作为住宅空间设计的理念, 意味着必须立足于此时此刻的环境因素,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形式本位”的意识相当突出,从许多设计竞赛活动中都可以看出。外在形式的“可望”并不意味着内部空间的“可居可游”,如果单纯的视觉表现成了设计师的主要表达方法,这是危险的。正如有学者批判的那样:在向国外的学习中,只关注表面形式, 而不深入学习技术。的确, 在探索地域节地、节能的绿色技术、处理恶劣气候环境的措施等方面不足, 简单的符号提取和粘贴只是流于形式而已。住宅不单是科学技术的产物,也是作为文化艺术的载体。因此住宅空间不仅仅是作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存在,也应该是作为文化艺术的方式存在。
根植本土还要考虑经济的适宜性, 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不一样, 一个成功的住宅设计除了专业设计上的因素外, 项目的定位也必须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
地域性城市设计研究城市设计在自我更新和持续发展过程中地域性特征的延续性, 其主要内容是在满足了现代生活中一些显见的现实需要的基础上, 将设计对象的重点放在包括人和社会关系在内的空间环境上, 用综合性的环境设计来满足人的适居性要求, 考虑了特定设计对象的历史文脉和场所类型, 并通过把握和运用以往城市设计过程中所忽视的自然生态的特点和规律, 贯彻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的准则, 力图创造一个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存!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理想人居环境" 因此, 地域性城市设计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文脉和场所设计以及生态设计两个方面" 。
文脉是指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对话与内在联系, 推广到城市设计领域, 就是指人与建筑的关系, 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的关系" 城市文脉是城市赖以生存的背景, 它包含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 显性形态包括人! 地! 物三者; 隐性形态是指对城市的形式和发展有着潜在的! 深刻影响的因素, 包括城市的政治! 经
济! 历史事件! 文化背景及社会习俗! 心理行为等" 单纯的空间只有和一定的城市文脉相耦合, 具有了高于物质层面的文化和精神的属性, 才成为场所。所谓“场所“是指从社会文化! 历史事件等特定条件中获得文脉意义的空间" 每一个场所都是独特的, 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 这种特征即包括各种物质属性, 也包括较难体验的文化联系和人类在漫长的时间跨度内因使用场所而使之拥有的环境氛围" 场所作为城市中最活跃的要素, 是城市物质形态与人类活动重叠的产物, 是对于城市的主体最有意义的空间" 场所理论由于将社会文化。城市发展以及人对环境的体验和感知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条件进行考虑, 注重了城市空间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因而与纯粹的物质空间分析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
文脉的设计方法在处理空间和人的需要、文化、历史、社会和自然等外部条件的联系方面,比单纯的空间形体分析方法前进了一大步。文脉设计方法强调设计与现存条件之间的协调, 并将社会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人们驾驭环境的体验与物质空间分析中的视觉艺术! 实空比例等原则等量齐观。
结构分析理论的设计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明确了单凭创造美的环境并不能直接带来一个改善了的社会这一观念,向美导致善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第二,强调现代城市设计的文化多元性;第三,主张现代城市设计是一个连续动态的渐进决定过程,而不是传统静态的激进改造过程,设计是生成的,而不是造成的;第四,强调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续统一,提倡设计者为社会服务,具有现实的职业使命感,在尊重人的精神沉淀和深层结构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积极处理好环境中必然存在的时空梯度问题" 如果一味追求变化而放弃连续性,现代城市设计将不稳定,并且耗费巨大。如果试图维持连续性而不求变化,现代城市设计可能会衰败和停滞" 在变化与连续之间寻求平衡,在传统中获得创新,这是辨证的历史观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反映" 现代城市设计不仅体现着自然和区域的特征, 而且还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沉积与延续,其形体环境反映了过去的历史、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军事及交通等各种活动,表现了设计功能和时代价值观的变化" 保护不同时代的历史建筑、街区与场所,让不同时代的人物! 事件与场所在设计对象中留下烙印,是对人类文化的尊重与延续"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物古迹历史地段, 保护历史其实质就是保护设计对象的地方特色! 场所精神与文化资源"
水土流失、地力下降、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臭氧层破损、生物多样性失衡等等,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善待自然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共同的选择和唯一的出路。因此,地域性城市设计的内容包括生态设计,生态设计是指将生态学运用到城市设计中,结合自然设计出一种包含人及人赖以生存的社会和自然在内的以舒适性为特征的多样化空间" 结合自然设计的思想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保护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 即人对环境的干扰和影响不能超出环境容许的范围; 二是人地共生共荣, 人与自然必须共同建设! 发展" 并非原始的自然是最合理! 最理想的自然, 人类应按照自然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将环境建设得更有利于自然的发展和演化, 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保护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
自然景观的利用是构成城市设计特色的重要因素" 构成空间的设计可以抄袭, 但一定地域的自然景观则是难以模仿的, 它具有永恒的魅力" 为此, 应珍惜上天赋予的自然特征并加以充分组织和利用" 根据设计对象不同的自然条件, 要充分利用江! 河! 海! 山! 湖泊等自然资源, 将这些自然资源结合城市道路! 广场! 公园! 绿地形成体系, 使之成为城市设计形态的/骨架0" 在此意义上, 我们确信有特色的设计是
可生而不可造的" 为此, 在城市设计特色的形成过程中, 必须坚持:第一, 人与自然关系观, 即要把自然当作伙伴, 尊重其应有的价值和权利, 而不是只承认其作为工具性的手段满足人的需要! 实现人的目的和价值" 人类作为自然的伙伴, 必须认识到, 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 人类不仅具有享用自然资源的权利, 而且还必须承担维护自然持续生存和健康发展的义务" 第二, 整体自然观, 即应抛弃那种合理的大地利用只是经济利用的传统思路, 而是要考察每一个伦理学和美学方面什么是正当的问题, 也要考察经济方面什么是有利的问题" 具体做法包括, 重视对城市设计地段的地方性! 地域性的理解, 延续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 增强适用技术的公众意识, 结合建筑的功能要求, 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 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材料, 避免能耗; 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 采用被动式能源策略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推动新的建筑形式的产生" 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建造观念及工艺的原始性, 使地域性建筑达到了一定的生态性, 但因技术落后和效率低下而不易于推广, 只有科学的方法才能满足高效的节能" 因此, 地域性城市设计的延续应利用高新技术, 在建造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达到全方位的低能耗, 使其真正成为改善未来的一种途径"
(2)人地共生共荣
首先, 强调城市的发展不能脱离自然! 经济! 社会人地系统而独立存在, 只有以生态持续为基础, 以经济持续为条件, 以社会持续为目标, 才能保证地域性城市创作体系的完整性和动态适应性" 在创作过程中, 只有保持和尊重城市及城市建筑所在环境的自然属性, 并将之作为创作手段和目标之一贯穿于城市设计的全过程, 才能促成城市及城市建筑与环境的长期协调与融合, 并因此产生新的地域性特征" 其次, 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不能单纯地依靠传统地域建筑原有适应环境的方式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由于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可以通过技术进步不断创造城市及城市建筑与环境协调共生的新途径" 再次, 地域性城市设计必须立足于维护生态平衡的思想, 既要考虑人类社会的人工建造行为不超越自然生态环境所能容许的极限, 又要考虑在不断更新发展的过程中, 保持人类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延续与和谐, 保护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与特殊性, 并最终实现自然! 社会! 经济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贵阳地区城市住宅设计的地域性研究
土建学院 彭琰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同时也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 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上来讲,它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比如说在我们南方地区,炎热地区跟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显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地区,山区的建筑和滨河的建筑也是不雷同的。比如说广东, 这个地方也属于跟岭南一个大区域,这个属于亚热带海洋气候,它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潮湿,四季长青,所以人们往往形成一种喜爱室外活动,崇尚自然。建筑处理着重通风,遮阳,隔热,防潮,于是逐渐形成了岭南建筑的轻巧通透、淡雅明快、朴实自然的建筑风格。建筑如果从地域性这一狭义的角度来讲,我认为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的,乃至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
建筑的地域性表征直接体现了地域文化的传承,这是地域文化积累的结果。从人类建筑文化的发展来看,建筑地域文化本身是无法被割裂的,但它又不是静止不变的,更多地表现为建筑地域文化表征的动态演化,并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建筑技术的发展同步完成。它既包含社会观念、审美价值、生活心态等精神因素,也包含地域的地理生态环境、建筑技术材料等物质因素。此外,建筑地域文化本源、文化机制、文化因子的差异,建筑文化变异和文化选择的不同等众多深层次文化因素也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建筑的形态特征。建筑地域性面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表现出自身地域文化不可消亡的力量和日益丰富的文化多样性表征。
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建筑的时代性与地域性问题历来也为业内人士所关注。建筑应具时代性的认识较为一致。而对当今建筑地域性的企求及其发展趋向的认识则差别甚大。同时业外人士包括某些政府官员与部分市民深感到城市建筑水平不高,千篇一律而有所不满时常归咎于建筑缺乏地域性。 当代建筑企求地域性首先在城市高层建筑面前碰了壁当今世界不少大城市,尤其是发展迅猛、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往往是高楼林立。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高层建筑及其群体形象犹如雨后春笋已成为城市面貌最为显眼的标志,建筑时代性最集中的代表。而且国内外高层建筑尚有不断比高之势。这中间虽有人为的炫耀因素,同时高层建筑从取向、布局、设计等方面的问题确也不少,需要认真对待使其健康发展。然而当今世界高层建筑发展至如今派势决非偶然。
人类现代生活的互动整合,方便、快捷、效率的考虑,集中效应与效益的追求,城市土地的有效利用,环境的优化配置等,以及经济实力、高科技手段的有力支撑,使这种必然变为现实。诚然,高层建筑在显示时代性方面确实展现得淋漓尽致,人们进而企求其在地域性上也有所展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然而这一愿望在大量的事实面前一再碰壁。不少专业人士一再著文并展示国内外不少城市高
层建筑群体雷同的图片,作为现代城市建筑缺乏地域性的例证。的确当今诸多城市建筑面貌的趋同性在高层建筑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雷同通过努力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然而应该清醒地看到这种大致雷同是现代高层建筑的本质在起作用。
北宋郭熙的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中说:“山水有可行者, 有可望者, 有可居者, 有可游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纸面上的作画尚且讲求三维空间的拓展, 以“可居可游”为上, 在三维的实体中, “可行”只是一种基本的功能, “可望”只是一种纯粹视觉的审美范畴, 只有“可居可游”才能构成空间的本质, 居和游本身也将时间的因素带入。住宅设计本来就是需要人们“可居可游”, 住宅空间的地域性研究, 正是以此作为对象, 并提出解决城市住宅问题的方法。 在国际风格风靡的20世纪初, 西方一些建筑师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 努力寻求地域的, 或者民族的因素, 试图改变这种一成不变的格局。1930年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Al2varAalto)就主张走“民族化”和“人情化”的线路, 美国建筑师 赖特(F・L ・Wright) 提倡“有机建筑”的理论。在对地域特征的研究中, 意识到不仅仅包括地理因素的影响, 还要考虑文化的因素, 比如民族风俗、生活方式、历史传统以及宗教等背景。这对形成多元的建筑格局有着开拓性的思路。
地域文化作为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 经历一定的历史创造、演变, 从而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 它深入到人们的心灵深处, 难以抹煞, 这是一种归属和认同的情结。住宅空间的地域性就是在质疑全球化带来的冲击, 警惕身边发生的一切, 保持一种批判的精神。从地域的特性出发, 检验住宅空间的发生机制。212 地域性是一种根植本土的设计理念。所谓设计理念就是设计的出发点和试图表达的意念, 将地域性作为住宅空间设计的理念, 意味着必须立足于此时此刻的环境因素,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形式本位”的意识相当突出,从许多设计竞赛活动中都可以看出。外在形式的“可望”并不意味着内部空间的“可居可游”,如果单纯的视觉表现成了设计师的主要表达方法,这是危险的。正如有学者批判的那样:在向国外的学习中,只关注表面形式, 而不深入学习技术。的确, 在探索地域节地、节能的绿色技术、处理恶劣气候环境的措施等方面不足, 简单的符号提取和粘贴只是流于形式而已。住宅不单是科学技术的产物,也是作为文化艺术的载体。因此住宅空间不仅仅是作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存在,也应该是作为文化艺术的方式存在。
根植本土还要考虑经济的适宜性, 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不一样, 一个成功的住宅设计除了专业设计上的因素外, 项目的定位也必须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
地域性城市设计研究城市设计在自我更新和持续发展过程中地域性特征的延续性, 其主要内容是在满足了现代生活中一些显见的现实需要的基础上, 将设计对象的重点放在包括人和社会关系在内的空间环境上, 用综合性的环境设计来满足人的适居性要求, 考虑了特定设计对象的历史文脉和场所类型, 并通过把握和运用以往城市设计过程中所忽视的自然生态的特点和规律, 贯彻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的准则, 力图创造一个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存!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理想人居环境" 因此, 地域性城市设计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文脉和场所设计以及生态设计两个方面" 。
文脉是指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对话与内在联系, 推广到城市设计领域, 就是指人与建筑的关系, 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的关系" 城市文脉是城市赖以生存的背景, 它包含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 显性形态包括人! 地! 物三者; 隐性形态是指对城市的形式和发展有着潜在的! 深刻影响的因素, 包括城市的政治! 经
济! 历史事件! 文化背景及社会习俗! 心理行为等" 单纯的空间只有和一定的城市文脉相耦合, 具有了高于物质层面的文化和精神的属性, 才成为场所。所谓“场所“是指从社会文化! 历史事件等特定条件中获得文脉意义的空间" 每一个场所都是独特的, 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 这种特征即包括各种物质属性, 也包括较难体验的文化联系和人类在漫长的时间跨度内因使用场所而使之拥有的环境氛围" 场所作为城市中最活跃的要素, 是城市物质形态与人类活动重叠的产物, 是对于城市的主体最有意义的空间" 场所理论由于将社会文化。城市发展以及人对环境的体验和感知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条件进行考虑, 注重了城市空间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因而与纯粹的物质空间分析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
文脉的设计方法在处理空间和人的需要、文化、历史、社会和自然等外部条件的联系方面,比单纯的空间形体分析方法前进了一大步。文脉设计方法强调设计与现存条件之间的协调, 并将社会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人们驾驭环境的体验与物质空间分析中的视觉艺术! 实空比例等原则等量齐观。
结构分析理论的设计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明确了单凭创造美的环境并不能直接带来一个改善了的社会这一观念,向美导致善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第二,强调现代城市设计的文化多元性;第三,主张现代城市设计是一个连续动态的渐进决定过程,而不是传统静态的激进改造过程,设计是生成的,而不是造成的;第四,强调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续统一,提倡设计者为社会服务,具有现实的职业使命感,在尊重人的精神沉淀和深层结构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积极处理好环境中必然存在的时空梯度问题" 如果一味追求变化而放弃连续性,现代城市设计将不稳定,并且耗费巨大。如果试图维持连续性而不求变化,现代城市设计可能会衰败和停滞" 在变化与连续之间寻求平衡,在传统中获得创新,这是辨证的历史观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反映" 现代城市设计不仅体现着自然和区域的特征, 而且还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沉积与延续,其形体环境反映了过去的历史、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军事及交通等各种活动,表现了设计功能和时代价值观的变化" 保护不同时代的历史建筑、街区与场所,让不同时代的人物! 事件与场所在设计对象中留下烙印,是对人类文化的尊重与延续"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物古迹历史地段, 保护历史其实质就是保护设计对象的地方特色! 场所精神与文化资源"
水土流失、地力下降、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臭氧层破损、生物多样性失衡等等,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善待自然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共同的选择和唯一的出路。因此,地域性城市设计的内容包括生态设计,生态设计是指将生态学运用到城市设计中,结合自然设计出一种包含人及人赖以生存的社会和自然在内的以舒适性为特征的多样化空间" 结合自然设计的思想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保护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 即人对环境的干扰和影响不能超出环境容许的范围; 二是人地共生共荣, 人与自然必须共同建设! 发展" 并非原始的自然是最合理! 最理想的自然, 人类应按照自然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将环境建设得更有利于自然的发展和演化, 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保护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
自然景观的利用是构成城市设计特色的重要因素" 构成空间的设计可以抄袭, 但一定地域的自然景观则是难以模仿的, 它具有永恒的魅力" 为此, 应珍惜上天赋予的自然特征并加以充分组织和利用" 根据设计对象不同的自然条件, 要充分利用江! 河! 海! 山! 湖泊等自然资源, 将这些自然资源结合城市道路! 广场! 公园! 绿地形成体系, 使之成为城市设计形态的/骨架0" 在此意义上, 我们确信有特色的设计是
可生而不可造的" 为此, 在城市设计特色的形成过程中, 必须坚持:第一, 人与自然关系观, 即要把自然当作伙伴, 尊重其应有的价值和权利, 而不是只承认其作为工具性的手段满足人的需要! 实现人的目的和价值" 人类作为自然的伙伴, 必须认识到, 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 人类不仅具有享用自然资源的权利, 而且还必须承担维护自然持续生存和健康发展的义务" 第二, 整体自然观, 即应抛弃那种合理的大地利用只是经济利用的传统思路, 而是要考察每一个伦理学和美学方面什么是正当的问题, 也要考察经济方面什么是有利的问题" 具体做法包括, 重视对城市设计地段的地方性! 地域性的理解, 延续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 增强适用技术的公众意识, 结合建筑的功能要求, 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 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材料, 避免能耗; 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 采用被动式能源策略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推动新的建筑形式的产生" 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建造观念及工艺的原始性, 使地域性建筑达到了一定的生态性, 但因技术落后和效率低下而不易于推广, 只有科学的方法才能满足高效的节能" 因此, 地域性城市设计的延续应利用高新技术, 在建造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达到全方位的低能耗, 使其真正成为改善未来的一种途径"
(2)人地共生共荣
首先, 强调城市的发展不能脱离自然! 经济! 社会人地系统而独立存在, 只有以生态持续为基础, 以经济持续为条件, 以社会持续为目标, 才能保证地域性城市创作体系的完整性和动态适应性" 在创作过程中, 只有保持和尊重城市及城市建筑所在环境的自然属性, 并将之作为创作手段和目标之一贯穿于城市设计的全过程, 才能促成城市及城市建筑与环境的长期协调与融合, 并因此产生新的地域性特征" 其次, 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不能单纯地依靠传统地域建筑原有适应环境的方式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由于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可以通过技术进步不断创造城市及城市建筑与环境协调共生的新途径" 再次, 地域性城市设计必须立足于维护生态平衡的思想, 既要考虑人类社会的人工建造行为不超越自然生态环境所能容许的极限, 又要考虑在不断更新发展的过程中, 保持人类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延续与和谐, 保护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与特殊性, 并最终实现自然! 社会! 经济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