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

《清平乐 村居》教学实录

作者:陈凤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2014年第08期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相媚好”“无赖”等词语,能大致说出词的主要内容。通过诗词比较,初步了解词别具一格的形式。

2.按平长仄短、灵活多变的方法尝试吟诵,诵出词的韵致,激发对宋词的诵读兴趣。

3.紧扣词眼,移情想象,体会村居的诗意,感受词人别样的情怀,提升生活的审美情趣力。

教学过程:

一、诗词比较辨词格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清平乐 村居》,作者是宋代的辛弃疾。 生:齐读课题。

2.指名朗读,检查预习

指名读。

师:最后这一句中藏着一个多音字——剥(bāo),它表示把东西的外皮去掉,我们还剥过什么?

生:花生、核桃。

师:《说勤奋》中童第周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应该读剥(bō)。读音为什么不一样呢?字典上是这么解释的:剥(bō)和剥(bāo)意思一样,在合成词中读剥(bō),如剥离、剥夺、生吞活剥,当它单独使用时读剥(bāo)。

设计意图:遵循温故知新的原则,在学习新的读音时,链接上学期课文,注重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

齐声读全文。

3.诗词比照,辨识词的格式

师:(出示清代高鼎的《村居》)我们背过的古诗一般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每行字数相同,一般四行或八行,讲究押韵。

师:这篇课文和古诗有些不同,它有一个特别的名字,谁知道?

生:词。

师:比一比,你觉得词和诗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

生:词有两个小节,叫上阕和下阕,也叫上下阕。

生:句式不同。诗每句的字数一样,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

师:所以词也叫长短句。长短不一,节奏就不一样了。

指名根据提示读出节奏。师生应和读。

生:诗只有一个题目,词还有词牌名。

师:老师在百度上找到了121首清平乐,有赞美四季风情的,有怀古诵今的,有思念亲人的,还有抒发胜利喜悦的。(PPT依次出示不同内容的《清平乐》)发现了吗?不管什么内容,只要是清平乐,就有哪些相同点呢?

生:都有上下阕,每阕四行,上阕每行字数依次为:4、5、7、6,下阕每行字数都是6。 师:词是可以唱的诗,词牌名规定了格式,相当于乐谱。比如你们最近学的一首歌《我们的田野》,它的谱是这样的(唱两句谱),这就相当于词牌名。那么歌词呢,就相当于词的内容。不同的词牌名规定了不同的格式。你听说过哪些词牌名?

生:如梦令、渔家傲、水调歌头、满江红……

设计意图:“什么是词牌名”一直是学生认知的难点与盲区。借助百度词条和音乐课上最新学习的歌曲,形象而巧妙地攻克了学生的认知暗堡。

生:都讲究押韵。上阕押“ɑo”韵,而且都是第三声,下阕押“onɡ”韵。

师:上下阕之间,韵脚是会变化的,因此旋律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上阕显得婉转抒情,下阕则轻快活泼。读的时候,要把韵脚清晰地读出来,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咱们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诵读积累了大量诗歌,在此基础上比较、迁移,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为了解词的格式找到了一条捷径。同时抓住不同的时机,引领学生有节奏地读、应和着读、关注韵脚读,不知不觉,已经饶有兴致地诵读了五遍,一遍有一遍的韵致,每读一遍,离词境就近一步。

4.吟诵涵泳,表现词的格律

(1)讲究平仄,练读上阕

师:其实,词长短不一,节奏多变,更适合吟诵。怎么吟诵呢?有一个基本方法,叫“平长仄短”。平声就是第一、第二声,读的时候要长一些;仄声是第三、第四声,读的时候要短一些。

师示范吟诵第一、二句。生跟着练习。

齐声吟诵第一、二句。

生练习吟诵第三、四句。

指名吟诵,相机指导。

齐声吟诵上阕。

(2)灵活多变,练读下阕

学生练习吟诵下阕,之后师生共同吟诵下阕。

师:国学大家叶嘉莹认为,词的吟诵是自由的。她在讲座中谈到:词的吟诵千变万化,要根据词牌的平仄和句子的长短变化,把音乐的美感表现出来。

师:观察一下,下阕和上阕有什么不同?

生:每句字数一样,有点像我们背的儿歌。

师:很工整,很通俗,像歌谣一样。我们也可以像古人那样脚踏节拍,击掌而歌,你们听!(示范)

生脚踏节拍,击掌而歌。

设计意图:词讲求声韵和节奏,具有韵律美,它长短不一、曲折错落。吟诵是其重要的解读方式。学生通过反复吟诵,迅速融入词的意境,感受到蕴藏在词中的丰富情感,为后面的怡情想象奠定基础。

二、移情想象品词韵

1.初步感知,寻常的景致

师:你觉得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读呢?

生:很好听,像唱歌一样,而且可以表达情感。

师:这首词究竟要抒发怎样的情感,表达怎样的感觉呢?谁先来说说这首词写了什么? 生:茅屋的屋檐很矮小,小溪边长着青青的小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妇喝了点酒,用吴音亲热地说着悄悄话。

生:大儿子在溪东给豆苗锄草,二儿子在织鸡笼,最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头剥莲蓬呢!

师:草、小溪、小屋、老人、孩子,这些事物常见吗?

生:很平常。

2.移情想象——不寻常的韵致

师:这些平平淡淡的事物组合在一起,怎么就韵味无穷了呢?老师读了一些关于词的文学评论,大文学家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淡)语要有味。”大才子冯梦华说:“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两位大家不约而同地说到了一个词——淡语有味。说的是好的词描绘的是简单的画面,却言有尽而意无穷,独有韵味!

设计意图:本课学习是学生和词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决不能轻率处之。通过多方考据,抓住该词的最显著特点——淡语有味,有的放矢地引领学生直接深入文本,把握灵魂,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师:这些平常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就有了哪些别样的韵味呢?静下心来,凝神谛听!(配乐吟诵)你听出了什么感觉,什么味道?

生:宁静优美的感觉。

生:悠闲幸福的感觉。

生:充实快乐的感觉。

师:这么多的感觉,这么多的味道,真是淡语有味呀!词中有个字就浓缩了这种种感觉,你能找到吗?

生:醉。

师:谁醉了?他为什么醉了呢?让我们静下心来,展开想象,你仿佛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呢?请用这样的句式写一写!

出示:,(谁)醉了。

生想象写话,师巡视指点,选择典型作业。

生: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环绕着秀丽的小村庄。一支支荷花从荷叶间冒出来,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微风吹来,袭来阵阵幽香,令人心旷神怡。小溪边长满了郁郁葱葱的青草,软绵绵的,简直是天然的绿毯。看着这一切,老爷爷醉了。

师:翁醉了,他醉在绿水人家的诗情画意里了。

生:满头白发的老爷爷和老奶奶正借着酒意说着悄悄话。老爷爷觉得老伴的厨艺呱呱叫,香脆新鲜的青椒啊,甘爽可口的黄瓜呀,他是百吃不厌!酒也是越喝越香啊!想到这里,翁醉了。

师:翁醉了,他醉在粗茶淡饭的家常生活里了。

生:老婆婆看着老公公满是茧子的双手,心想:我们的幸福生活离不开能干的他呀!想到这儿,老奶奶连忙为他夹了一筷菜,倒了一杯酒。老两口亲热地聊着天,情不自禁地陶醉了。 师:媪醉了,她醉在相濡以沫的天长地久里了。

生:大儿子在溪边的田间地头锄草。望着郁郁葱葱的豆苗,他甩了一把汗,高兴地说:“今年一定是个大丰收,到了秋天,我要给爹娘一个惊喜!”二儿子正坐在大树下编织着鸡笼呢!他想:等到鸡笼编织完后,家里的鸡便可以住进来,这可是它们舒适的家呢!几只鸡在院子里踱来踱去,好像在说:“咯咯哒,咯咯哒,我们有家啦!我要多下蛋。”他们想象着美好的未来,情不自禁地醉了。

师:是呀,他们醉在丰收在望的无限期盼里了。

生:小儿子趴在溪边的草丛中,手里抓着刚从河里采来的莲蓬,趴在溪边剥莲蓬吃,还喃喃地念叨着:“好吃好吃,又香又甜,真是难得的美味。我要多剥一些,给爹娘和哥哥们也尝个鲜!”小儿不由得沉醉了。

师:酒不醉人人自醉,一切都醉了!真是淡语有味呀!让我们一起把这醉人的滋味吟诵起来。

齐声配乐吟诵整首词。

设计意图:这首词语言高度凝练,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一家五口的不同情态。教学中紧扣词眼,引领学生在想象中补白,在想象中创造,学生变换身份,仿佛走进了农家小院,走进乡村生活画卷,真切地感受到字里行间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安宁无忧的幸福。

三、知人论世识词心

师:常言道“见其诗,如见其人”,辛弃疾为什么要描写这样一幅恬淡和美的农家生活图呢?

生:他喜欢一家人团团圆圆、平平安安。

生:他喜欢农村的生活。

生:他希望家家户户都能像这一家子一样,过得和和美美。

师:大家的感触很多,也很有道理!但是,词人的内心世界是非常丰富的。我建议大家读一读这本《金戈铁马辛弃疾》,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设计意图:读一首诗就是读一个人、读一段故事,准确把握教学时机,探究词人的内心世界,既肯定学生的独特感受,又留有余地,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也为学生的阅读打开一扇窗。♪

《清平乐 村居》教学实录

作者:陈凤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2014年第08期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相媚好”“无赖”等词语,能大致说出词的主要内容。通过诗词比较,初步了解词别具一格的形式。

2.按平长仄短、灵活多变的方法尝试吟诵,诵出词的韵致,激发对宋词的诵读兴趣。

3.紧扣词眼,移情想象,体会村居的诗意,感受词人别样的情怀,提升生活的审美情趣力。

教学过程:

一、诗词比较辨词格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清平乐 村居》,作者是宋代的辛弃疾。 生:齐读课题。

2.指名朗读,检查预习

指名读。

师:最后这一句中藏着一个多音字——剥(bāo),它表示把东西的外皮去掉,我们还剥过什么?

生:花生、核桃。

师:《说勤奋》中童第周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应该读剥(bō)。读音为什么不一样呢?字典上是这么解释的:剥(bō)和剥(bāo)意思一样,在合成词中读剥(bō),如剥离、剥夺、生吞活剥,当它单独使用时读剥(bāo)。

设计意图:遵循温故知新的原则,在学习新的读音时,链接上学期课文,注重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

齐声读全文。

3.诗词比照,辨识词的格式

师:(出示清代高鼎的《村居》)我们背过的古诗一般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每行字数相同,一般四行或八行,讲究押韵。

师:这篇课文和古诗有些不同,它有一个特别的名字,谁知道?

生:词。

师:比一比,你觉得词和诗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

生:词有两个小节,叫上阕和下阕,也叫上下阕。

生:句式不同。诗每句的字数一样,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

师:所以词也叫长短句。长短不一,节奏就不一样了。

指名根据提示读出节奏。师生应和读。

生:诗只有一个题目,词还有词牌名。

师:老师在百度上找到了121首清平乐,有赞美四季风情的,有怀古诵今的,有思念亲人的,还有抒发胜利喜悦的。(PPT依次出示不同内容的《清平乐》)发现了吗?不管什么内容,只要是清平乐,就有哪些相同点呢?

生:都有上下阕,每阕四行,上阕每行字数依次为:4、5、7、6,下阕每行字数都是6。 师:词是可以唱的诗,词牌名规定了格式,相当于乐谱。比如你们最近学的一首歌《我们的田野》,它的谱是这样的(唱两句谱),这就相当于词牌名。那么歌词呢,就相当于词的内容。不同的词牌名规定了不同的格式。你听说过哪些词牌名?

生:如梦令、渔家傲、水调歌头、满江红……

设计意图:“什么是词牌名”一直是学生认知的难点与盲区。借助百度词条和音乐课上最新学习的歌曲,形象而巧妙地攻克了学生的认知暗堡。

生:都讲究押韵。上阕押“ɑo”韵,而且都是第三声,下阕押“onɡ”韵。

师:上下阕之间,韵脚是会变化的,因此旋律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上阕显得婉转抒情,下阕则轻快活泼。读的时候,要把韵脚清晰地读出来,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咱们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诵读积累了大量诗歌,在此基础上比较、迁移,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为了解词的格式找到了一条捷径。同时抓住不同的时机,引领学生有节奏地读、应和着读、关注韵脚读,不知不觉,已经饶有兴致地诵读了五遍,一遍有一遍的韵致,每读一遍,离词境就近一步。

4.吟诵涵泳,表现词的格律

(1)讲究平仄,练读上阕

师:其实,词长短不一,节奏多变,更适合吟诵。怎么吟诵呢?有一个基本方法,叫“平长仄短”。平声就是第一、第二声,读的时候要长一些;仄声是第三、第四声,读的时候要短一些。

师示范吟诵第一、二句。生跟着练习。

齐声吟诵第一、二句。

生练习吟诵第三、四句。

指名吟诵,相机指导。

齐声吟诵上阕。

(2)灵活多变,练读下阕

学生练习吟诵下阕,之后师生共同吟诵下阕。

师:国学大家叶嘉莹认为,词的吟诵是自由的。她在讲座中谈到:词的吟诵千变万化,要根据词牌的平仄和句子的长短变化,把音乐的美感表现出来。

师:观察一下,下阕和上阕有什么不同?

生:每句字数一样,有点像我们背的儿歌。

师:很工整,很通俗,像歌谣一样。我们也可以像古人那样脚踏节拍,击掌而歌,你们听!(示范)

生脚踏节拍,击掌而歌。

设计意图:词讲求声韵和节奏,具有韵律美,它长短不一、曲折错落。吟诵是其重要的解读方式。学生通过反复吟诵,迅速融入词的意境,感受到蕴藏在词中的丰富情感,为后面的怡情想象奠定基础。

二、移情想象品词韵

1.初步感知,寻常的景致

师:你觉得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读呢?

生:很好听,像唱歌一样,而且可以表达情感。

师:这首词究竟要抒发怎样的情感,表达怎样的感觉呢?谁先来说说这首词写了什么? 生:茅屋的屋檐很矮小,小溪边长着青青的小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妇喝了点酒,用吴音亲热地说着悄悄话。

生:大儿子在溪东给豆苗锄草,二儿子在织鸡笼,最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头剥莲蓬呢!

师:草、小溪、小屋、老人、孩子,这些事物常见吗?

生:很平常。

2.移情想象——不寻常的韵致

师:这些平平淡淡的事物组合在一起,怎么就韵味无穷了呢?老师读了一些关于词的文学评论,大文学家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淡)语要有味。”大才子冯梦华说:“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两位大家不约而同地说到了一个词——淡语有味。说的是好的词描绘的是简单的画面,却言有尽而意无穷,独有韵味!

设计意图:本课学习是学生和词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决不能轻率处之。通过多方考据,抓住该词的最显著特点——淡语有味,有的放矢地引领学生直接深入文本,把握灵魂,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师:这些平常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就有了哪些别样的韵味呢?静下心来,凝神谛听!(配乐吟诵)你听出了什么感觉,什么味道?

生:宁静优美的感觉。

生:悠闲幸福的感觉。

生:充实快乐的感觉。

师:这么多的感觉,这么多的味道,真是淡语有味呀!词中有个字就浓缩了这种种感觉,你能找到吗?

生:醉。

师:谁醉了?他为什么醉了呢?让我们静下心来,展开想象,你仿佛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呢?请用这样的句式写一写!

出示:,(谁)醉了。

生想象写话,师巡视指点,选择典型作业。

生: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环绕着秀丽的小村庄。一支支荷花从荷叶间冒出来,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微风吹来,袭来阵阵幽香,令人心旷神怡。小溪边长满了郁郁葱葱的青草,软绵绵的,简直是天然的绿毯。看着这一切,老爷爷醉了。

师:翁醉了,他醉在绿水人家的诗情画意里了。

生:满头白发的老爷爷和老奶奶正借着酒意说着悄悄话。老爷爷觉得老伴的厨艺呱呱叫,香脆新鲜的青椒啊,甘爽可口的黄瓜呀,他是百吃不厌!酒也是越喝越香啊!想到这里,翁醉了。

师:翁醉了,他醉在粗茶淡饭的家常生活里了。

生:老婆婆看着老公公满是茧子的双手,心想:我们的幸福生活离不开能干的他呀!想到这儿,老奶奶连忙为他夹了一筷菜,倒了一杯酒。老两口亲热地聊着天,情不自禁地陶醉了。 师:媪醉了,她醉在相濡以沫的天长地久里了。

生:大儿子在溪边的田间地头锄草。望着郁郁葱葱的豆苗,他甩了一把汗,高兴地说:“今年一定是个大丰收,到了秋天,我要给爹娘一个惊喜!”二儿子正坐在大树下编织着鸡笼呢!他想:等到鸡笼编织完后,家里的鸡便可以住进来,这可是它们舒适的家呢!几只鸡在院子里踱来踱去,好像在说:“咯咯哒,咯咯哒,我们有家啦!我要多下蛋。”他们想象着美好的未来,情不自禁地醉了。

师:是呀,他们醉在丰收在望的无限期盼里了。

生:小儿子趴在溪边的草丛中,手里抓着刚从河里采来的莲蓬,趴在溪边剥莲蓬吃,还喃喃地念叨着:“好吃好吃,又香又甜,真是难得的美味。我要多剥一些,给爹娘和哥哥们也尝个鲜!”小儿不由得沉醉了。

师:酒不醉人人自醉,一切都醉了!真是淡语有味呀!让我们一起把这醉人的滋味吟诵起来。

齐声配乐吟诵整首词。

设计意图:这首词语言高度凝练,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一家五口的不同情态。教学中紧扣词眼,引领学生在想象中补白,在想象中创造,学生变换身份,仿佛走进了农家小院,走进乡村生活画卷,真切地感受到字里行间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安宁无忧的幸福。

三、知人论世识词心

师:常言道“见其诗,如见其人”,辛弃疾为什么要描写这样一幅恬淡和美的农家生活图呢?

生:他喜欢一家人团团圆圆、平平安安。

生:他喜欢农村的生活。

生:他希望家家户户都能像这一家子一样,过得和和美美。

师:大家的感触很多,也很有道理!但是,词人的内心世界是非常丰富的。我建议大家读一读这本《金戈铁马辛弃疾》,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设计意图:读一首诗就是读一个人、读一段故事,准确把握教学时机,探究词人的内心世界,既肯定学生的独特感受,又留有余地,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也为学生的阅读打开一扇窗。♪


相关内容

  • 忆江南教学实录
  • 1)播放江南风光片,激趣导入. 孩子们,我们先来欣赏一组江南风光片.(播放音乐风光片)多么美丽的江南春景啊!难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离开江南十几年后仍对它念念不忘,还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忆江南>,你们想了解它.走进它吗?今天我们就随白居易走进他的这首<忆江南>.(师生共同板书)释 ...

  • 清平乐村居课堂实录
  • <清平乐·村居>教案 一.导入 师:板书:居 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什么? 生:想到房子. 生:想到家. 下面我们来听一段音乐.放音乐.(一段舒缓的江南丝竹)谈谈你们听后的感受. 生:舒缓的音乐. 生:动听的音乐. 师:像这样舒缓.优美的曲子便可作为清平乐的词牌 师:板书:清平乐 生:读&qu ...

  • _将进酒_朗读教学课堂实录_郝龙
  • 实用案例 教学目标:1.初步朗读:流畅,语音正确 2.感悟朗读:读出情感.3.深入朗读:读懂李白一.初步朗读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和许多人沟通交流,我们用来交流的这些口语都发自内心,富有情感,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大家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么? 生:会一点,更过的时候表达不准确,不到位 ...

  •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课堂实录
  •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其爱美的情趣. 2.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了解分号的用法: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3.指 ...

  • 还念母亲的教学实录
  •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平日里我们所说的"国宝"是指什么?但是在北京大学曾经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也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 2.(课件出示季羡林相片及主要经历) 3.幻灯出示一段文学作品: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 ...

  • 2011四年级下册语文计划
  • 姜泡龙子心小学四年级二班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A 课程标准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从方法论入手,对语文课程进行重新定位,并遵循"统一"的思路,对课程目标.组织实施.评价进行重新整合,提出了二者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基本内涵是:语文课 ...

  • [怀念母亲]教学实录
  •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课文简说: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会"真挚.避免.朦胧.凄 ...

  • [怀念母亲]课堂实录11
  • <怀念母亲>课堂实录 教材分析: <怀念母亲>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围绕着这个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这四篇课文都是歌 ...

  • 审美中的儿童古诗词教学
  • 古诗词具有深邃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炼含蓄.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诗章虽短,但意境却大.儿童不仅要积累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还应有意识地在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儿童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不同角色视野中的"期待落差" 案例一:<清平乐 村居>教学片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