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审计概念结构
一、审计的概念与分类 P1-P2 二、审计目标
总目标——合法性,公允性 P12 具体目标——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认定 P13 (cutoff) ,分类(classification)
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存在(existence) ,权利和义务(right and obligation),完整性(completeness) ,
计价和分摊(valuation and allocation) 列报相关的认定
第二节 审计产生与发展 P2-P6 一、国家(政府)审计的发展历程 二、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 三、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审计模式的历史演进
一、审计模式的历史演进 P20
账项基础审计(Accounting Number-base Audit) 制度基础审计(System- base Audit) 风险导向审计(Risk-oriented Audit) 销售与收款(sales and collection) 采购与付款(acquisition and payment)
生产与存货(manufacture and goods in stock ) 存货与仓储 筹资与投资(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Audit
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发生(occurrence) ,准确性(accuracy) ,完整性(completeness) ,截止
二、业务循环审计法 P23
第二章 审计过程与审计业务约定书
第一节 审计过程 P91 一、接受业务委托
初步业务活动 1、2 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总体审计策略 具体审计计划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并评估风险,应对措施
二、计划审计工作
三、实施风险评估程序
四、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进一步审计程序 五、完成审计工作和编制审计报告
编制审计差异调整表、试算平衡表 确定审计报告意见类型
第二节 审计业务约定书 P161 一、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概念
二、签约前的准备工作(初步业务活动)
针对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实施相应的质量控制程序 评价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
——是否接受委托
三、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基本内容 第三章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第一节 审计证据 P139 一、审计证据的概念 二、审计证据的分类
来源:外部证据和内部证据
形态: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和环境证据 充分性、适当性——相关性和可靠性 判定原则
三、审计证据的特征
四、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审计程序
检查记录或文件,检查有形资产(监盘),观察,询问,重新计算,函证,分析程序,重新执行 五、函证
(一)概念 P101
(二)内容——银行存款、银行借款、应收(预付)和应付(预收)、其他应收(长期应收)和其他应付(长期应付)、代保管(加工和销售)存货、对外投资
(三)范围、对象、方式、控制 P258 六、分析程序 P96 第二节 审计工作底稿 一、审计工作底稿的概念 P149 二、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目的
提供充分、适当的记录,作为审计报告的基础;
提供证据,证明其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了审计工作。 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实施审计程序的结果和获取的审计证据; 就重大事项得出的结论。
三、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要求 P152
四、审计工作底稿的要素
五、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三级复核制度 六、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 第四章 计划审计工作
第一节 审计计划 P167 一、总体审计策略
审计范围、报告目标、时间安排及所需沟通、审计方向
二、具体审计计划——拟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第二节 审计重要性 P173 一、 重要性的概念 二、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数量(基准*百分比)
两个层次重要性水平——报表层次、认定层次(可容忍误差) 性质
确定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1.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对事实的错报;涉及主观决策的错报——会计
三、评价错报的影响
政策、会计估计使用中CPA与被审计单位意见不一致),2.推断误差(通过测试样本估计出的总体的错报减去在测试中发现的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通过实质性分析程序推断出的估计错报)
评价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的影响 第五章 风险评估及其应对 第一节 审计风险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 P186 二、审计风险的种类
重大错报风险——两个层次:报表、认定(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 = 审计风险 / 重大错报风险
第二节 风险评估程序 P189 一、风险评估程序的概念
二、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的方法——询问、分析程序、观察和检查 三、风险评估程序的内容——了解情况、评估风险、确定应对措施
第三节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P191 一、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二、被审计单位的性质
三、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四、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及相关经营风险 五、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
第四节 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 P209 一、 内部控制的概念和要素
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控制活动、监控
二、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 三、与审计相关的控制
四、了解内部控制和对控制要素的了解 1、2
第五节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P197 一、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一)识别和评价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程序 (二)识别两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三)控制风险的评估 P222 二、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非常规交易和判断事项 三、仅通过实质性程序无法应对的重大错报风险 第六节 风险应对
一、针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总体应对措施 P203 二、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一)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概念 (二)进一步审计程序的目的 (三)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总体方案
三、控制测试——概念、要求、性质、时间、范围 P226
四、实质性程序——概念、针对特别风险实施的实质性程序、性质、时间、范围 P246
第六章 业务循环的审计 第一节 货币资金的审计
一、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与控制测试 P241 二、货币资金的实质性程序 P263 第二节 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审计
一、销售与收款循环内部控制与控制测试 P232 (一)内部控制要点——涉及的单据和部门、主要业务活动 (二)控制测试
二、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实质性程序 (一)相关报表项目 (二)主营业务收入 (三)应收账款 (四)应交税费
第三节 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审计
应付账款、固定资产、管理费用 第四节 生产与存货循环的审计
存货——存货的监盘、计价测试、截止测试 应付职工薪酬,主营业务成本 第五节 投资与筹资循环的审计
银行借款、实收资本(股本)、长期股权投资 第七章 完成审计工作与编制审计报告 第一节 完成外勤审计工作
一、编制审计差异调整表与试算平衡表 二、评价审计结果
第二节 审计报告的含义、种类与内容 第三节 影响审计报告意见类型的各种事项 第八章 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 第一节 业务准则 一、概念与产生原因 二、注册会计师业务准则 第二节 职业道德准则 一、职业道德的含义
二、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 第三节 质量控制准则
一、业务质量控制的目的与要素 二、~八、各个要素 第四节 继续教育制度 第九章 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 第一节 职业责任
第二节 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产生的原因 第三节 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规定
P254 P235 P269 P236 P282 P240 P289 P304 P308 P314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审计概念结构
一、审计的概念与分类 P1-P2 二、审计目标
总目标——合法性,公允性 P12 具体目标——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认定 P13 (cutoff) ,分类(classification)
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存在(existence) ,权利和义务(right and obligation),完整性(completeness) ,
计价和分摊(valuation and allocation) 列报相关的认定
第二节 审计产生与发展 P2-P6 一、国家(政府)审计的发展历程 二、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 三、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审计模式的历史演进
一、审计模式的历史演进 P20
账项基础审计(Accounting Number-base Audit) 制度基础审计(System- base Audit) 风险导向审计(Risk-oriented Audit) 销售与收款(sales and collection) 采购与付款(acquisition and payment)
生产与存货(manufacture and goods in stock ) 存货与仓储 筹资与投资(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Audit
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发生(occurrence) ,准确性(accuracy) ,完整性(completeness) ,截止
二、业务循环审计法 P23
第二章 审计过程与审计业务约定书
第一节 审计过程 P91 一、接受业务委托
初步业务活动 1、2 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总体审计策略 具体审计计划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并评估风险,应对措施
二、计划审计工作
三、实施风险评估程序
四、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进一步审计程序 五、完成审计工作和编制审计报告
编制审计差异调整表、试算平衡表 确定审计报告意见类型
第二节 审计业务约定书 P161 一、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概念
二、签约前的准备工作(初步业务活动)
针对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实施相应的质量控制程序 评价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
——是否接受委托
三、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基本内容 第三章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第一节 审计证据 P139 一、审计证据的概念 二、审计证据的分类
来源:外部证据和内部证据
形态: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和环境证据 充分性、适当性——相关性和可靠性 判定原则
三、审计证据的特征
四、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审计程序
检查记录或文件,检查有形资产(监盘),观察,询问,重新计算,函证,分析程序,重新执行 五、函证
(一)概念 P101
(二)内容——银行存款、银行借款、应收(预付)和应付(预收)、其他应收(长期应收)和其他应付(长期应付)、代保管(加工和销售)存货、对外投资
(三)范围、对象、方式、控制 P258 六、分析程序 P96 第二节 审计工作底稿 一、审计工作底稿的概念 P149 二、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目的
提供充分、适当的记录,作为审计报告的基础;
提供证据,证明其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了审计工作。 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实施审计程序的结果和获取的审计证据; 就重大事项得出的结论。
三、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要求 P152
四、审计工作底稿的要素
五、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三级复核制度 六、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 第四章 计划审计工作
第一节 审计计划 P167 一、总体审计策略
审计范围、报告目标、时间安排及所需沟通、审计方向
二、具体审计计划——拟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第二节 审计重要性 P173 一、 重要性的概念 二、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数量(基准*百分比)
两个层次重要性水平——报表层次、认定层次(可容忍误差) 性质
确定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1.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对事实的错报;涉及主观决策的错报——会计
三、评价错报的影响
政策、会计估计使用中CPA与被审计单位意见不一致),2.推断误差(通过测试样本估计出的总体的错报减去在测试中发现的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通过实质性分析程序推断出的估计错报)
评价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的影响 第五章 风险评估及其应对 第一节 审计风险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 P186 二、审计风险的种类
重大错报风险——两个层次:报表、认定(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 = 审计风险 / 重大错报风险
第二节 风险评估程序 P189 一、风险评估程序的概念
二、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的方法——询问、分析程序、观察和检查 三、风险评估程序的内容——了解情况、评估风险、确定应对措施
第三节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P191 一、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二、被审计单位的性质
三、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四、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及相关经营风险 五、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
第四节 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 P209 一、 内部控制的概念和要素
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控制活动、监控
二、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 三、与审计相关的控制
四、了解内部控制和对控制要素的了解 1、2
第五节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P197 一、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一)识别和评价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程序 (二)识别两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三)控制风险的评估 P222 二、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非常规交易和判断事项 三、仅通过实质性程序无法应对的重大错报风险 第六节 风险应对
一、针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总体应对措施 P203 二、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一)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概念 (二)进一步审计程序的目的 (三)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总体方案
三、控制测试——概念、要求、性质、时间、范围 P226
四、实质性程序——概念、针对特别风险实施的实质性程序、性质、时间、范围 P246
第六章 业务循环的审计 第一节 货币资金的审计
一、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与控制测试 P241 二、货币资金的实质性程序 P263 第二节 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审计
一、销售与收款循环内部控制与控制测试 P232 (一)内部控制要点——涉及的单据和部门、主要业务活动 (二)控制测试
二、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实质性程序 (一)相关报表项目 (二)主营业务收入 (三)应收账款 (四)应交税费
第三节 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审计
应付账款、固定资产、管理费用 第四节 生产与存货循环的审计
存货——存货的监盘、计价测试、截止测试 应付职工薪酬,主营业务成本 第五节 投资与筹资循环的审计
银行借款、实收资本(股本)、长期股权投资 第七章 完成审计工作与编制审计报告 第一节 完成外勤审计工作
一、编制审计差异调整表与试算平衡表 二、评价审计结果
第二节 审计报告的含义、种类与内容 第三节 影响审计报告意见类型的各种事项 第八章 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 第一节 业务准则 一、概念与产生原因 二、注册会计师业务准则 第二节 职业道德准则 一、职业道德的含义
二、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 第三节 质量控制准则
一、业务质量控制的目的与要素 二、~八、各个要素 第四节 继续教育制度 第九章 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 第一节 职业责任
第二节 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产生的原因 第三节 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规定
P254 P235 P269 P236 P282 P240 P289 P304 P308 P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