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历代帝王礼服的起源与发展

试论历代帝王礼服的起源与发展

作者:张莉 于清江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8期

[摘要]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和众多百姓一样需要衣食住行,只是这些事到了宫廷里就和普通百姓家里不一样,另外这些事在宫廷往往要被政治化,要分等级,甚至会规定出种种的制度,严格执行。服装在原始社会初期并不带有任何政治色彩与等级制度,仅仅是着衣蔽体、抵御严寒的功用,皇族与皇权象征的“十二章纹”和龙纹在原始社会时期早已出现,不过只作为一种超自然力象征的信仰崇拜。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过,每朝每代的皇帝都会为后人留下一些可以研究的、可以沿袭的东西。

[关键词]原始社会龙衣 奴隶社会帝王冕服 十二章纹 封建帝王礼服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067-02

一、帝王服饰的起源

服装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起源远远早于阶级产生之前,因此服装不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中国服饰文化的历史,从发明手工纺织品制作成套的服装起算,上下7000年,史料记载的丰富与完整,世所罕见。但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服饰资源为统治阶级所占有,服饰文化也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史传夏代中国最高统治者就用“十二章”服饰纹样作为最高统治权威的象征。但先秦时期统治阶级的礼服以龙纹为饰,则已被出土文物所证实。甘肃宁定出土的一件穿着蛇纹衣服、文面、头上盘着一条长蛇的半山型人形陶器盖,中外学者认为这件人形陶器盖与龙图腾的崇拜有关,它所反映的可能是一位巫师的形象,而他所穿的衣服,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龙衣形象,当是后来龙袍的前身;这件龙衣陶塑,则反映了原始服装与原始宗教观念之间的关系。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商代巨型铜人立像,头戴王冠,身穿龙袍,龙纹作对称式适合于矩形框架之内共为两组,排列于衣襟左侧,左肩后侧有一变体凤纹为饰,整件衣袍镶饰极为华丽,似为蜀王的形象。如果半山时期的巫师所穿的龙衣是原始宗教观念在服饰文化上的反映,那么到了商代奴隶社会,商王族和蜀王所穿的龙袍,就已经转化为神权与王权的综合象征,成为国王和王族政治身份和特权的标志。

二、奴隶社会时期帝王的冕服

奴隶社会把国王称作“天子”,他是奴隶制国家最高的统帅,奴隶社会的服饰制度,也以国王的冕服为中心,这种服饰制度的形成,也是逐步发展和逐渐完备的,夏、商、周三代服制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各有变革和发展。国王在举行各种祭祀时,要根据典礼的轻重,分别穿不同样式的冕服。所谓冕服,就是由冕冠和礼服配成的服装,分为大裘冕、衮服、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周代国王的礼服除以上6种冕服之外,还有4种弁服,即用于视朝时的皮弁、兵事的韦弁、田猎的冠弁和士助君祭的爵弁。

奴隶社会的服饰纹样是奴隶社会精神文化的一个方面,纹样内容的政治意义大于审美的欣赏意义。最重要的纹样为国王衮服上面的“十二章”,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这十二章纹不是奴隶社会才有的,中国原始彩陶文化中就已出现日纹、星纹、日月山组合纹、火纹、粮食纹、鸟纹、蟠龙纹、弓形纹、斧纹、水藻纹等纹案。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生存斗争的漫长岁月,观察到日、月、星辰预示气象的变化,山能提供原始人以生活资源,弓和斧是劳动生产的工具,火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粉米是农业耕作的果实,虎、华虫是原始人狩猎活动接触的对象,龙是中国许多原始氏族崇拜的图腾对象,黻纹是原始人对于宇宙对立统一规律认识的抽象。

到奴隶社会,由于物质生产的资料被奴隶主阶级支配着,同时精神生产的资料也被他们支配着。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题材被统治阶级用作象征统治权威的标志。据《虞书》中记载“十二章”中出宗彝在夏代以前尚未出现,可以存疑,其他纹样早已分见于各地彩陶纹样中,直接见于莽服上的龙纹和黻纹,则在商代玉、石、青铜奴隶主人物造像衣服纹饰中已经存在。只是商代龙纹的造型和后世的龙纹有很大差别罢了。到战国时期中国奴隶制社会开始解体,“十二章”纹样由于在思想意识上具有巩固统治阶级皇权的功能,一直为历代封建皇帝所传承。

三、封建社会时期帝王的礼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进行多项政治改革。在礼服上他依然采用了周代的冕服,不过他相信阴阳五行学说,认为黄帝时以土气胜,崇尚黄色;夏朝是木德,崇尚青色;殷朝是金德,崇尚白色;周文王以火胜金,色尚赤;秦以水德统一天下,色尚黑。

汉代初期,采用秦朝的黑衣大冠为祭服,汉文帝在位期间礼服就开始由简到奢了,到汉武帝元封七年决定改正朔,易服色,表示受命于天,把元封七年改为太初元年,以正月为岁首,服色尚黄色,数用五。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制定了官服制度。汉明帝的祭服、朝服制度包括冠冕、衣裳、鞋履、佩绶等,各有等序,它的重点在冠冕,朝服采用深衣制。

南北朝时期的战争与民族大迁徙促使了胡、汉杂居,南北交流,使得他们的服饰按两种不同性质和方向相互转移。对于这个时期的帝王来说,他们统治阶级的封建服饰文化基本上遵循秦、汉旧制。具有代表性的是北魏孝文帝改制,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帝始衮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帝便服如同当时流行的装束,男子一般穿大袖翩翩的衫子,如闫立本《历代帝王图》中的帝王头戴白纱帽,外着白穿宽袖狐皮大衣(形如大袖衫),毛在外。手执如意,也是南朝时所喜尚的习俗。隋唐五代戴冕冠、穿冕服的帝王。

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装以黄色的绫罗为主,上绣龙、翟纹及十二章纹。龙的图案从上古发展到明代,经历了无数次的变化。总的看来,先秦的龙纹形象比较质朴粗犷,大部分没有肢爪,近似爬虫类动物。秦汉时期的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但无鳞甲,常绘成行走状,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觉。明代的龙,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种动物的局部特征,头如牛头、

试论历代帝王礼服的起源与发展

作者:张莉 于清江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8期

[摘要]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和众多百姓一样需要衣食住行,只是这些事到了宫廷里就和普通百姓家里不一样,另外这些事在宫廷往往要被政治化,要分等级,甚至会规定出种种的制度,严格执行。服装在原始社会初期并不带有任何政治色彩与等级制度,仅仅是着衣蔽体、抵御严寒的功用,皇族与皇权象征的“十二章纹”和龙纹在原始社会时期早已出现,不过只作为一种超自然力象征的信仰崇拜。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过,每朝每代的皇帝都会为后人留下一些可以研究的、可以沿袭的东西。

[关键词]原始社会龙衣 奴隶社会帝王冕服 十二章纹 封建帝王礼服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067-02

一、帝王服饰的起源

服装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起源远远早于阶级产生之前,因此服装不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中国服饰文化的历史,从发明手工纺织品制作成套的服装起算,上下7000年,史料记载的丰富与完整,世所罕见。但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服饰资源为统治阶级所占有,服饰文化也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史传夏代中国最高统治者就用“十二章”服饰纹样作为最高统治权威的象征。但先秦时期统治阶级的礼服以龙纹为饰,则已被出土文物所证实。甘肃宁定出土的一件穿着蛇纹衣服、文面、头上盘着一条长蛇的半山型人形陶器盖,中外学者认为这件人形陶器盖与龙图腾的崇拜有关,它所反映的可能是一位巫师的形象,而他所穿的衣服,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龙衣形象,当是后来龙袍的前身;这件龙衣陶塑,则反映了原始服装与原始宗教观念之间的关系。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商代巨型铜人立像,头戴王冠,身穿龙袍,龙纹作对称式适合于矩形框架之内共为两组,排列于衣襟左侧,左肩后侧有一变体凤纹为饰,整件衣袍镶饰极为华丽,似为蜀王的形象。如果半山时期的巫师所穿的龙衣是原始宗教观念在服饰文化上的反映,那么到了商代奴隶社会,商王族和蜀王所穿的龙袍,就已经转化为神权与王权的综合象征,成为国王和王族政治身份和特权的标志。

二、奴隶社会时期帝王的冕服

奴隶社会把国王称作“天子”,他是奴隶制国家最高的统帅,奴隶社会的服饰制度,也以国王的冕服为中心,这种服饰制度的形成,也是逐步发展和逐渐完备的,夏、商、周三代服制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各有变革和发展。国王在举行各种祭祀时,要根据典礼的轻重,分别穿不同样式的冕服。所谓冕服,就是由冕冠和礼服配成的服装,分为大裘冕、衮服、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周代国王的礼服除以上6种冕服之外,还有4种弁服,即用于视朝时的皮弁、兵事的韦弁、田猎的冠弁和士助君祭的爵弁。

奴隶社会的服饰纹样是奴隶社会精神文化的一个方面,纹样内容的政治意义大于审美的欣赏意义。最重要的纹样为国王衮服上面的“十二章”,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这十二章纹不是奴隶社会才有的,中国原始彩陶文化中就已出现日纹、星纹、日月山组合纹、火纹、粮食纹、鸟纹、蟠龙纹、弓形纹、斧纹、水藻纹等纹案。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生存斗争的漫长岁月,观察到日、月、星辰预示气象的变化,山能提供原始人以生活资源,弓和斧是劳动生产的工具,火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粉米是农业耕作的果实,虎、华虫是原始人狩猎活动接触的对象,龙是中国许多原始氏族崇拜的图腾对象,黻纹是原始人对于宇宙对立统一规律认识的抽象。

到奴隶社会,由于物质生产的资料被奴隶主阶级支配着,同时精神生产的资料也被他们支配着。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题材被统治阶级用作象征统治权威的标志。据《虞书》中记载“十二章”中出宗彝在夏代以前尚未出现,可以存疑,其他纹样早已分见于各地彩陶纹样中,直接见于莽服上的龙纹和黻纹,则在商代玉、石、青铜奴隶主人物造像衣服纹饰中已经存在。只是商代龙纹的造型和后世的龙纹有很大差别罢了。到战国时期中国奴隶制社会开始解体,“十二章”纹样由于在思想意识上具有巩固统治阶级皇权的功能,一直为历代封建皇帝所传承。

三、封建社会时期帝王的礼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进行多项政治改革。在礼服上他依然采用了周代的冕服,不过他相信阴阳五行学说,认为黄帝时以土气胜,崇尚黄色;夏朝是木德,崇尚青色;殷朝是金德,崇尚白色;周文王以火胜金,色尚赤;秦以水德统一天下,色尚黑。

汉代初期,采用秦朝的黑衣大冠为祭服,汉文帝在位期间礼服就开始由简到奢了,到汉武帝元封七年决定改正朔,易服色,表示受命于天,把元封七年改为太初元年,以正月为岁首,服色尚黄色,数用五。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制定了官服制度。汉明帝的祭服、朝服制度包括冠冕、衣裳、鞋履、佩绶等,各有等序,它的重点在冠冕,朝服采用深衣制。

南北朝时期的战争与民族大迁徙促使了胡、汉杂居,南北交流,使得他们的服饰按两种不同性质和方向相互转移。对于这个时期的帝王来说,他们统治阶级的封建服饰文化基本上遵循秦、汉旧制。具有代表性的是北魏孝文帝改制,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帝始衮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帝便服如同当时流行的装束,男子一般穿大袖翩翩的衫子,如闫立本《历代帝王图》中的帝王头戴白纱帽,外着白穿宽袖狐皮大衣(形如大袖衫),毛在外。手执如意,也是南朝时所喜尚的习俗。隋唐五代戴冕冠、穿冕服的帝王。

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装以黄色的绫罗为主,上绣龙、翟纹及十二章纹。龙的图案从上古发展到明代,经历了无数次的变化。总的看来,先秦的龙纹形象比较质朴粗犷,大部分没有肢爪,近似爬虫类动物。秦汉时期的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但无鳞甲,常绘成行走状,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觉。明代的龙,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种动物的局部特征,头如牛头、


相关内容

  • 汉服的发展史
  • 汉服的发展史 一.什么是汉服 二.汉服的样式特征 三.汉服的消亡 四.汉服礼服的内涵 五.历代汉服展示 一.什么是汉服 汉民族传统服饰 (简称"汉服"),主要是指约西元前二十一世纪至西元十七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这近四千年中,在华夏民族(汉后又称汉民族)的主要居住区,以" ...

  • 中国古代服饰
  • #$$%年第%期 四川丝绸 总第!"期 中国古代服饰 王晓梅 陕西纺织技术学院服装艺术科 蔽体御寒是服装的首要功能,自从人类服装文明走出了唯一实用目的的时代以后,服装的功能就复杂了,尤其在中国古代,服装是阶级的标志,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作为一种符号,它使人人恪守本分,不得逾越.因此服装作为君 ...

  • 中国各朝代服装特点
  • [服饰]石器时代, 起源, 中国, 纺织业 神话及传说时代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轩辕氏黄帝统一华夏部落.在他治下,政治安定,文化进步,国势强盛,有很多的发明和创作.传说黄帝的正妃嫘祖首创养蚕制丝织绢,从而发明汉服.嫘祖衣被天下,丝美中华,西周以来,奉为中华母祖,尊为先蚕. 远古时期,服饰的起源出于实用. ...

  • 宋朝服饰:宋代皇后礼服
  • 宋朝服饰:宋代皇后礼服 宋代皇后礼服--戴龙凤珠翠冠.穿礼服的皇后.这种服饰是宋代皇后最贵重的服饰,平时很少穿着,只在受皇帝册封或祭祀典礼时服用.宋代皇后礼服为深清色.五彩翟纹.领.袖.裾都红色云龙纹样的镶缘.穿着这种服装,必须戴凤冠,内穿青纱中单,腰饰深青蔽膝.另挂白玉双佩及玉绶环等饰物,下穿青袜 ...

  •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清明节节日起源
  •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基祭"之补.后来民间 ...

  • 人教版美术六下[我设计的服装]教学设计word版
  • 我设计的服装 课 时 2-3课时 学习领域 综合探索 教学目标 1. 知识:有兴趣的讨论学生着装问题,能从服装的色彩.款式等不同角度进行审美思考,提高学生对着装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技能:了解服装设计的基本知识,通过服装设计激发创新意识. 3. 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艺术及热爱生活的 ...

  • 中国服饰之----先秦的服饰(一)
  • 中国服饰 服装 文化 分类: 东方雅韵 几乎从服饰出现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社会身份.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以及种种文化观念融入到了服饰中.服饰的面貌是社会历史风貌最直观最写实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服饰的历史也是一部生动的文明发展史.中国人习惯把日常生活概括为"衣食住行",将服饰 ...

  • 儒家的起源
  • 儒家的起源 儒,从人从需,谓人之需也.需,由雨和而构成汉字字 型,而是苗的须根,因雨而哺育.儒,是文化,如甘霖焉.杜甫<春夜喜雨>诗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儒音乳,哺乳之意.文化如同母亲的乳汁,哺育我们成长.儒,又音柔,谓非刚猛.勇武, ...

  • 中国历史要籍最终版
  • 中国历史要籍 一. 名词解释 1.[跋文] 跋文是文体的一种.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后面,多用以评价内容或说明写作经过等,又称题跋或跋尾.最早见于宋代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若干篇. 起源::跋文在中国汉晋时代还没有,唐代称"题某后"或"读某",如<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