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形象doc

浅谈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形象

AS0601112 李杰华 摘要:“看客”这一形象经常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出现,它包含了丰富的意蕴,鲁迅先生常常借“看客”形象来揭开中国人灵魂深处的东西。本文通过分析“看客”在鲁迅小说的表现,分析“看客”成其为“看客”的最主要的原因,希望可以引起大家思考。

关键词:鲁迅 看客 原因 启示

毛泽东主席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主席对鲁迅先生的评价何其高,林贤治先生在《人间鲁迅》一书中也对鲁迅先生下了断言:“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确实,经过历史的考验,鲁迅这位“民族战士”终于成为了不朽。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通过分析鲁迅先生笔下“看客”形象得出一个道理。

一.看客形象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及其形象,

在我看来,鲁迅先生从来都是一名伟大的医生,先是一名“肉体医生”,后来弃医从文,于是便成为了一名“精神医生”。在他的手术刀下面,“看客”是一大焦点。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并且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这就使看客有了普通性,广泛地反映了中国民众的真实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具有辛辣的批判意味。《祝福》中祥林嫂周围的那些人,都可以成为看客,祥林嫂和他们之间存在着“看”与“被看”的关系。祥林嫂身边的看客身份不一,但却充当着同样的角色。柳妈和卫老婆子是下层看客的典型代表,她们身份低微,其实她们和祥林嫂没有什么区别,同样是受压迫的劳动妇女,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罢了。可悲的是,她们这一类看客从来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之处,这也是她们最让人觉得可悲的地方:被压迫却浑然不知,自己将自己蒙在鼓里。“‘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异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干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王只好把你

(第—页))据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1]124125“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

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做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

(第页)(第页)得死了去受苦。”[2]125这是“只吃素,不杀生,只肯洗器具”[3]124的“善女人”

[4](第124页)———柳妈的话。每一句每一顿都像针一样刺向祥林嫂的心,向祥林嫂疲惫不堪的心狠狠地撒了一把盐,但是柳妈并没有丝毫地觉悟和同情,她仍然把谈论祥林嫂当做是一种生活的乐趣,可谓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从这些下层的看客可以看出,当时的国民是何等的麻木和愚钝,在看客的话语和表情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极大的可悲以及国民的劣根性!鲁四老爷和鲁四奶奶在《祝福》中是作为上层人物兼“看客”而出现的。在对待祥林嫂的态度中,他们似乎没有什么表情,既没有同情,对祥林嫂的遭遇也没有感到特别的惊讶。在他们看来,发生在祥林嫂的事情都是再自然不过的,被婆婆劫走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足以见其冷漠和麻木不仁。一定程度上,他们就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他们对下层劳动者表现出来的除了冷漠还是冷漠。这种上层看客何其残酷、冷血、可恶、可悲、可恨!

在《阿Q正传》中,阿Q是看客,同时也是被看的对象。“‘你们可看见过杀头么?’

阿Q说‘咳,好看。杀革命党。哎,好看好看,。。。。。。’他摇摇头,将唾沫飞在正对面的赵司晨的脸上。这一节,听的人都凛然了。但阿Q又四面一看,忽然扬起右手,照着

[5](第72——73页)伸长脖子听得出神的王胡的后颈直劈下去道‘嚓’。。。。。。”充当看客的身份,

阿Q是兴高采烈的,觉得“好看”,说的时候也是饶有兴致的,而听者也是“听得出神”,这是何等的悲哀与无奈呀!也是因为阿Q看过杀人,所以“阿Q这时在未庄人眼睛里

(第页)的地位,虽不敢说超过赵太爷,但谓之差不多,大约也没有什么语病的了。”[6]73

何等辛辣的讽刺和可悲!民众麻木的程度和可笑可悲的程度可想而知!最后,阿Q被推上了断头台,成为了被看的对象。“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

[7](第86页)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跑一趟。”这样的结尾不禁使人拍案称绝,鲁迅以“无

异议”的舆论来结束《阿Q正传》,结束阿Q悲剧的一生,这样的方式最能引导读者进行思考,把文章推向了更深的一个层次。通过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们常常可以轻易地对看客进行想像,想像他们的嘴脸,想像他们愚昧的心灵,想象冷漠、麻木、可悲的社会。 通过《示众》,鲁迅先生对看客进行了全方位的刻画,写得透彻极致,把各式各样的看客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鲁迅先生在为我们展现看客时,就像为我们展现一幅精彩的画,画里面人物丰富,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尽显生活百态:“刹那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后鼻子胖大汉补满了。这胖子过于横阔,占了两人的地位,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层,

(第页)从前面的两个脖子之间伸进脑袋去。”[8]161接下来,鲁迅细致而详细地描写了看客

看热闹的过程,还描写了他们为了看好戏而互相挤压的情景,在无聊之中凸显出国民的愚昧无知。在《示众》中,各式各样的庸众一览无遗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这里有各种各样的面孔,各个阶层的嘴脸,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阶层,他们尽管拥有不同的身份,然而他们却因为拥有共同的兴趣而凑到一起:做看客、谈论被看者!看客并没有丝毫的兴趣去了解“被看者”为何处于“被看”的位置,看客们只要自己处于安全地带就足以使自己感到满足和愉悦。看客的眼睛充满饥饿,既愚钝又锋利,他们处于被压迫的地位但是却以看与自己一样受压迫的人们的好戏而满足、快乐,他们的眼睛可以吃掉人的肉体,同时也可以吃掉人们的灵魂!《祝福》就经典地为我们上演了这样一幕:祥林嫂备受压迫,始终处于被看的位置,看客不仅没有表示丝毫同情,相反地,柳妈等把她推向了地狱,使她彻底崩溃,走向死亡的深渊。

二.成其为看客的原因

什么样的人会成为看客呢?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又是怎么样的一种形象呢?而又是什么导致了人们成为了看客呢?如果把我们放置在被看的位置上,我们又会怎样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在思考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得出看客文化的现代意义。 首先,成其为看客必须建立在有时间、有精力的前提条件下。封建文化的专制统治压抑了国民的情感,封建礼教的条条框框使他们思想封闭,精神麻木,从而进一步导致了民众心灵的空虚和空洞,于是只要生活中稍微出现了可以观看的事情,他们就会一拥而上,以此来为自己的生活增添点乐趣和刺激。但是看客的快乐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他们通过对被看者的无聊的谈论和嘲讽,来满足自己的抑制了的情感的需要。这是一种麻木、冷漠的庸众心理,同时也是一种病态心理。假如这种病态心理只是反映了社会少数人的精神状态的,那么它就不足为奇,鲁迅先生也就不会把笔锋落在上面。值得注意的是,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祝福》、《阿Q正传》、《药》以及《示众》等作品中看客充斥着整个社会。看客数量之多,看客范围之广,这就使看客变成了一种像镜子之类的工具,它照出了社会丑态,照出了社会的病态!

其次,中国人从众心理一直都是根深蒂固的。从众不一定是不好的行为,但是盲目的从众就会造成不良后果。在鲁迅的笔下,社会盲目从众已经成为一种恶习,这种恶习仿佛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倘使一个人,在路旁吐一口唾沫,自己蹲下去,看着,不久准可以围满一堆人;又假使又有一个人,无端地大叫一声,拔步便跑,同时准可以大家都逃散”。这其实也就是民众愚昧,不能自主思考的结果。所以鲁迅主张“在乌合之前想一想,在云散之前想一想。”遇到什么事情,看客并没有加以任何的思考,他们谈论同类时并没有兴趣去了解他们为何处于被看的位置,自己是否和被看的人有类似之处,如果自己处于被看的位置那会怎样。。。。。。。这些问题的思考对于看客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滑稽的笑话,他们谈论被看的人不需要动脑,他们不需要做任何假设,仿佛思考被视为奢侈和荒诞的行为,看客只需要进行无聊的谈话和议论就会觉得很刺激,心里很满足。人多的地方就想凑过去看看热闹,不怕挤,只怕没有得看!人家看,仿佛你没有跟着去挤反而会变成落伍的人。人家说,我也要参一脚,仿佛不说,就会成为异类。为了跟上时代的“潮流”,看客的从众心里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看客将会吞噬掉被看者,自己也将被吞噬!

三.看客们带给我们的启示

看客代表着冷漠、麻木的庸民,他们心灵受到压抑,他们心灵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一种病态。在鲁迅一针见血的揭露中,他们暴露了丑陋的面目,鲁迅对他们是抱着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但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物欲纵流的现代社会中,这样的看客难道就没有吗?这样的看客难道就少而少之吗?我们已经从劣根性摆脱出来吗?不!看客文化仍没有消失!鲁迅曾经说过“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这句话对于现在的国民仍然适用。中国人似乎一直都处于“看”与“被看”的位置,封建的风气并没有完全从我们的心里清除掉。其实,对于现代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我们没有充裕的时间让自己去做一名合格的百无聊赖的看客,这是由我们的经济带来的益处。但是,单单经济发展还是不行的。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让国民走出看客的圈子呢?我认为,在追求物质之余,我们更应该为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修养,精神不空虚是最起码的要求。再次,保持一颗不被污染的纯净的心。这于我们新一代是尤其重要的。在心灵保存一个纯净的自我,不要因为生活的外在而失去自我,保持独立,保持一份珍贵的自我!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鲁迅著 傅光明主编 《狂人日记》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感悟名家经典小说)

阅读书目:

彭定安 《走向鲁迅世界》1992年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钱理群 《与鲁迅相遇》2003年8月北京第一版 北大演讲录之二

吴中杰 《鲁迅的艺术世界》 2006年9月第一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

浅谈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形象

AS0601112 李杰华 摘要:“看客”这一形象经常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出现,它包含了丰富的意蕴,鲁迅先生常常借“看客”形象来揭开中国人灵魂深处的东西。本文通过分析“看客”在鲁迅小说的表现,分析“看客”成其为“看客”的最主要的原因,希望可以引起大家思考。

关键词:鲁迅 看客 原因 启示

毛泽东主席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主席对鲁迅先生的评价何其高,林贤治先生在《人间鲁迅》一书中也对鲁迅先生下了断言:“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确实,经过历史的考验,鲁迅这位“民族战士”终于成为了不朽。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通过分析鲁迅先生笔下“看客”形象得出一个道理。

一.看客形象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及其形象,

在我看来,鲁迅先生从来都是一名伟大的医生,先是一名“肉体医生”,后来弃医从文,于是便成为了一名“精神医生”。在他的手术刀下面,“看客”是一大焦点。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并且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这就使看客有了普通性,广泛地反映了中国民众的真实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具有辛辣的批判意味。《祝福》中祥林嫂周围的那些人,都可以成为看客,祥林嫂和他们之间存在着“看”与“被看”的关系。祥林嫂身边的看客身份不一,但却充当着同样的角色。柳妈和卫老婆子是下层看客的典型代表,她们身份低微,其实她们和祥林嫂没有什么区别,同样是受压迫的劳动妇女,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罢了。可悲的是,她们这一类看客从来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之处,这也是她们最让人觉得可悲的地方:被压迫却浑然不知,自己将自己蒙在鼓里。“‘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异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干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王只好把你

(第—页))据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1]124125“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

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做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

(第页)(第页)得死了去受苦。”[2]125这是“只吃素,不杀生,只肯洗器具”[3]124的“善女人”

[4](第124页)———柳妈的话。每一句每一顿都像针一样刺向祥林嫂的心,向祥林嫂疲惫不堪的心狠狠地撒了一把盐,但是柳妈并没有丝毫地觉悟和同情,她仍然把谈论祥林嫂当做是一种生活的乐趣,可谓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从这些下层的看客可以看出,当时的国民是何等的麻木和愚钝,在看客的话语和表情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极大的可悲以及国民的劣根性!鲁四老爷和鲁四奶奶在《祝福》中是作为上层人物兼“看客”而出现的。在对待祥林嫂的态度中,他们似乎没有什么表情,既没有同情,对祥林嫂的遭遇也没有感到特别的惊讶。在他们看来,发生在祥林嫂的事情都是再自然不过的,被婆婆劫走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足以见其冷漠和麻木不仁。一定程度上,他们就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他们对下层劳动者表现出来的除了冷漠还是冷漠。这种上层看客何其残酷、冷血、可恶、可悲、可恨!

在《阿Q正传》中,阿Q是看客,同时也是被看的对象。“‘你们可看见过杀头么?’

阿Q说‘咳,好看。杀革命党。哎,好看好看,。。。。。。’他摇摇头,将唾沫飞在正对面的赵司晨的脸上。这一节,听的人都凛然了。但阿Q又四面一看,忽然扬起右手,照着

[5](第72——73页)伸长脖子听得出神的王胡的后颈直劈下去道‘嚓’。。。。。。”充当看客的身份,

阿Q是兴高采烈的,觉得“好看”,说的时候也是饶有兴致的,而听者也是“听得出神”,这是何等的悲哀与无奈呀!也是因为阿Q看过杀人,所以“阿Q这时在未庄人眼睛里

(第页)的地位,虽不敢说超过赵太爷,但谓之差不多,大约也没有什么语病的了。”[6]73

何等辛辣的讽刺和可悲!民众麻木的程度和可笑可悲的程度可想而知!最后,阿Q被推上了断头台,成为了被看的对象。“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

[7](第86页)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跑一趟。”这样的结尾不禁使人拍案称绝,鲁迅以“无

异议”的舆论来结束《阿Q正传》,结束阿Q悲剧的一生,这样的方式最能引导读者进行思考,把文章推向了更深的一个层次。通过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们常常可以轻易地对看客进行想像,想像他们的嘴脸,想像他们愚昧的心灵,想象冷漠、麻木、可悲的社会。 通过《示众》,鲁迅先生对看客进行了全方位的刻画,写得透彻极致,把各式各样的看客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鲁迅先生在为我们展现看客时,就像为我们展现一幅精彩的画,画里面人物丰富,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尽显生活百态:“刹那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后鼻子胖大汉补满了。这胖子过于横阔,占了两人的地位,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层,

(第页)从前面的两个脖子之间伸进脑袋去。”[8]161接下来,鲁迅细致而详细地描写了看客

看热闹的过程,还描写了他们为了看好戏而互相挤压的情景,在无聊之中凸显出国民的愚昧无知。在《示众》中,各式各样的庸众一览无遗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这里有各种各样的面孔,各个阶层的嘴脸,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阶层,他们尽管拥有不同的身份,然而他们却因为拥有共同的兴趣而凑到一起:做看客、谈论被看者!看客并没有丝毫的兴趣去了解“被看者”为何处于“被看”的位置,看客们只要自己处于安全地带就足以使自己感到满足和愉悦。看客的眼睛充满饥饿,既愚钝又锋利,他们处于被压迫的地位但是却以看与自己一样受压迫的人们的好戏而满足、快乐,他们的眼睛可以吃掉人的肉体,同时也可以吃掉人们的灵魂!《祝福》就经典地为我们上演了这样一幕:祥林嫂备受压迫,始终处于被看的位置,看客不仅没有表示丝毫同情,相反地,柳妈等把她推向了地狱,使她彻底崩溃,走向死亡的深渊。

二.成其为看客的原因

什么样的人会成为看客呢?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又是怎么样的一种形象呢?而又是什么导致了人们成为了看客呢?如果把我们放置在被看的位置上,我们又会怎样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在思考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得出看客文化的现代意义。 首先,成其为看客必须建立在有时间、有精力的前提条件下。封建文化的专制统治压抑了国民的情感,封建礼教的条条框框使他们思想封闭,精神麻木,从而进一步导致了民众心灵的空虚和空洞,于是只要生活中稍微出现了可以观看的事情,他们就会一拥而上,以此来为自己的生活增添点乐趣和刺激。但是看客的快乐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他们通过对被看者的无聊的谈论和嘲讽,来满足自己的抑制了的情感的需要。这是一种麻木、冷漠的庸众心理,同时也是一种病态心理。假如这种病态心理只是反映了社会少数人的精神状态的,那么它就不足为奇,鲁迅先生也就不会把笔锋落在上面。值得注意的是,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祝福》、《阿Q正传》、《药》以及《示众》等作品中看客充斥着整个社会。看客数量之多,看客范围之广,这就使看客变成了一种像镜子之类的工具,它照出了社会丑态,照出了社会的病态!

其次,中国人从众心理一直都是根深蒂固的。从众不一定是不好的行为,但是盲目的从众就会造成不良后果。在鲁迅的笔下,社会盲目从众已经成为一种恶习,这种恶习仿佛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倘使一个人,在路旁吐一口唾沫,自己蹲下去,看着,不久准可以围满一堆人;又假使又有一个人,无端地大叫一声,拔步便跑,同时准可以大家都逃散”。这其实也就是民众愚昧,不能自主思考的结果。所以鲁迅主张“在乌合之前想一想,在云散之前想一想。”遇到什么事情,看客并没有加以任何的思考,他们谈论同类时并没有兴趣去了解他们为何处于被看的位置,自己是否和被看的人有类似之处,如果自己处于被看的位置那会怎样。。。。。。。这些问题的思考对于看客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滑稽的笑话,他们谈论被看的人不需要动脑,他们不需要做任何假设,仿佛思考被视为奢侈和荒诞的行为,看客只需要进行无聊的谈话和议论就会觉得很刺激,心里很满足。人多的地方就想凑过去看看热闹,不怕挤,只怕没有得看!人家看,仿佛你没有跟着去挤反而会变成落伍的人。人家说,我也要参一脚,仿佛不说,就会成为异类。为了跟上时代的“潮流”,看客的从众心里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看客将会吞噬掉被看者,自己也将被吞噬!

三.看客们带给我们的启示

看客代表着冷漠、麻木的庸民,他们心灵受到压抑,他们心灵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一种病态。在鲁迅一针见血的揭露中,他们暴露了丑陋的面目,鲁迅对他们是抱着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但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物欲纵流的现代社会中,这样的看客难道就没有吗?这样的看客难道就少而少之吗?我们已经从劣根性摆脱出来吗?不!看客文化仍没有消失!鲁迅曾经说过“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这句话对于现在的国民仍然适用。中国人似乎一直都处于“看”与“被看”的位置,封建的风气并没有完全从我们的心里清除掉。其实,对于现代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我们没有充裕的时间让自己去做一名合格的百无聊赖的看客,这是由我们的经济带来的益处。但是,单单经济发展还是不行的。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让国民走出看客的圈子呢?我认为,在追求物质之余,我们更应该为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修养,精神不空虚是最起码的要求。再次,保持一颗不被污染的纯净的心。这于我们新一代是尤其重要的。在心灵保存一个纯净的自我,不要因为生活的外在而失去自我,保持独立,保持一份珍贵的自我!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鲁迅著 傅光明主编 《狂人日记》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感悟名家经典小说)

阅读书目:

彭定安 《走向鲁迅世界》1992年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钱理群 《与鲁迅相遇》2003年8月北京第一版 北大演讲录之二

吴中杰 《鲁迅的艺术世界》 2006年9月第一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


相关内容

  • 鲁迅[孔乙己]新解
  • 2010年10月第4期焦作大学学报 JOURNALOFJIAOZUOUNIVERSITY №.4 Oct.2010 悲情的刽子手 ---从<孔乙己>看鲁迅作品中的"看客世界" 贾开吉 (焦作大学人文学院,河南焦作454003) 摘要:<孔乙己>是鲁迅先生一 ...

  • 鲁迅散文研究报告doc
  • 爱得深挚 痛得深沉 -------------鲁迅散文情感研究 摘要:鲁迅的散文是其自家道中落后弃医从文,投身革命文学创作,成为精神界斗士,改造国民性整个过程的心路历程和内心情怀的在现,这条道路充满荆棘艰险,鲁迅孤独迎战,没有并肩战斗相互激励的精神战友,有的只是麻木愚弱在黑色铁屋中沉睡的国民,鲁迅因 ...

  • 读[孔乙己]有感
  • 第一篇: 孔乙己,一个受封建教育的影响而变得满目苍夷的读书人形象,在鲁迅先生的文笔下被深刻的演绎了出来.整篇的<孔乙己>,写的是一个可怜.迂腐的孔乙己. <孔乙己>全文通过以孔乙己为中心人物作为描写,以鲁迅为线索的所见所闻为基础.讲述了穷书生孔乙己从穿长衫的知识分子沦为被打断 ...

  • 鲁迅笔下的鲁镇
  • 摘 要:每一个语文教育者,都应指导学生去阅读鲁迅作品,奠定一个深厚的精神底子.鲁迅先生以高超的艺术技巧,敏锐的思想触角,犀利的文笔解剖了社会的躯体,激励猛者. 关键词:病苦:疗救:美丽而神秘:礼教观念和封建迷信:激励猛者 鲁镇,鲁迅笔下的故事有好几次都发生在这里.<孔乙己>的故事发生在鲁 ...

  • 鲁迅笔下旧中国的历史记忆_43726
  • 鲁迅笔下旧中国的历史记忆 洪河桥镇白集小学:刘凤梅 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诞生在浙江温州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里.当时的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早已通过工业革命实现了机器化大生产,资本主义力量日益壮大.为了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以及获得廉价的劳动力,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 ...

  • 鲁迅的复仇意识
  • 鲁迅的复仇意识 关于鲁迅,我们都有一定的认识,从小学课本上就能经常见到他写的文章,而我对于他的了解可以说是熟悉,亦或是陌生,因为其实阅读他写的文章,更多的时候我是茫然的,近乎于读不懂,我无法真正立足于那个时代,去感悟和体会那一代文人的内心,所以获得的更多只是浅薄的东西,没办法去深层次品味,更没办法妄 ...

  • 鲁迅的分裂精神世界
  • 鲁迅的分裂精神世界 叶开 一 在<秋夜>的开头,鲁迅写道: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鲁迅的作品里奇言怪语很多,这是其中一句. 这句话,成了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块绊脚石. 这句话不合情理,也不是励志名言.粗一看,没特殊之处,再一瞧,觉得文理不通.咀嚼之 ...

  • 鲁迅与金庸塑造的小人物形象的比较
  • 摘 要:鲁迅与金庸都喜欢塑造小人物的形象,并用来表达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深刻关照.鲁迅塑造的小人物形象主要有农民.知识分子和小市民,金庸塑造的小人物形象主要是游侠和无赖.从小人物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中国人灵魂深处的光明与黑暗 关键词:鲁迅与金庸:小人物:中国人 鲁迅与金庸都喜欢在小说里塑造小人物的形 ...

  • 鲁迅及看客文档
  • 鲁迅及看客 坎坷是指相对于当事人而言,与当事人所遇事件,所发生的行为没有直接关联,却又对当事人的生命,事件发生见解.评论或持有的态度的个人或群体,他们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往往就是其思想的寄体.从他们的社会地位.身份来看,大抵有两类:‚一类是居于传统地位的不同阶层的传统者及其帮凶:一类是被传统被奴役的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