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不可忽视的隐形杀手

颈动脉是血液由心脏通向脑和头其它部位的主要血管。颈动脉狭窄多是由于颈动脉的粥样斑块导致的颈动脉管腔的狭窄,其发病率较高,在60岁以上人群中患颈动脉狭窄者约占9%,多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和颈内动脉起始段。有些狭窄性病变甚至可能逐渐发展至完全闭塞性病变。颈动脉狭窄最普遍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很多人可能一直没有症状,直到斑块和血栓碎屑脱落,直接造成脑动脉栓塞,引起“小中风”后才发现。“小中风”最常见的症状就是一过性眩晕、黑朦、视力模糊、半身麻木、手脚感觉异常并且四肢无力、无法说话、短暂失明,持续几分钟到几个小时后,症状自行完全消失,不留任何后遗症。而根据神经内科临床经验,颈动脉狭窄程度超过75%的患者中,1年内发生中风的可能性为10.5%,5年内为30%-37%,颈动脉狭窄程度在70%-90%且合并脑缺血的患者中,1年内将有26%-28%的人会发生“中风”,这已经是医学界的一个共识。部分青年患者出现头晕、眩晕后,常误以为自己患了颈椎病或误诊为美尼尔综合征,在未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去按摩颈部,结果延误治疗。因此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在平时每年的体检中,应当做一下颈动脉彩超检查,看看颈动脉是否有粥样硬化的斑块和狭窄情况,争取早期治疗,避免“中风”的发生。 临床上把颈内动脉狭窄分为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和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前者可有头迷、头晕和视网膜中心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病灶侧视力障碍,常见的一过性黑朦,一侧大脑中动脉供血不足,则引起对侧运动和感觉缺失,优势半球缺血发生语言障碍。后者在临床上无症状,但经仪器检查可见颈动脉狭窄。颈内动脉狭窄的诊断方法除临床症状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被认为是诊断的金标准;而无创性B超对筛选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也是简单、经济、有效的方法,可见动脉内血流的“线样征”,据统计诊断可靠性达97%,也可作为手术依据。脑缺血性卒中是引起患者致残的常见危险,而颈动脉狭窄性病变和脑缺血性卒中的关系非常密切。一般的原因包括a.严重狭窄造成的脑灌注减少;b.颈动脉粥样斑块脱落或斑块破裂形成的微血栓脱落造成脑梗塞。尤其以后一个原因更多见。颈动脉狭窄性病变引起的主要症状为一过性头晕、眼前发黑、一侧肢体短暂性无力,甚至出现永久性偏瘫的严重后果。50岁以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吸烟、肥胖症为本病的易患因素。这些高危人群应该定期做颈动脉彩超和脑血管造影,检测是否存在血管狭窄或阻塞。颈内动脉狭窄和斑块形成的治疗有:

1、内科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最常用的手术方法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两种术式各有其优缺点,有时可以互补,不应排斥任何一种术式,颈动脉狭窄患者采取什么术式恢复大脑血供,应根据狭窄部位和原因来决定。

2、保守治疗:

内科保守经过治疗的目的是减轻脑缺血的症状,降低脑卒中的危险,很好地控制现患疾病及其症状,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冠心病等,适合于血管狭窄小于50%的患者。但对于狭窄程度超过70%的患者,一般主张外科手术治疗。

1)降低体重 戒烟 限制酒精消耗,适当体育锻炼等。

2)药物治疗:

a、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制剂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最有效和最基本的治疗药物,我国卒中指南认为,抗血小板药物可以:①降低卒中死亡率;②降低早期卒中的复发率;③对不同亚类的卒中类型均有作用;④减少卒中伴发的心脏并发症。现今常用的抗血小板制剂有以下几类:①环氧化酶抑制剂:阿司匹林等;②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潘生丁;③血小板钙通道抑制剂:舒洛地尔;④TXA2合成酶抑制剂:picotamide;⑤ADP受体拮抗剂:噻氯匹定和氯吡格雷;⑥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阻滞剂。目前使用较多的是阿司匹林、噻氯匹定和氯吡格雷。对已发生中风、TIA的患者,仍推荐阿司匹林(50-325mg)为一线治疗药物。一般使用如下剂量:阿司匹林每天50-100mg;噻氯匹定250mg,每天1-2次;氯吡格雷每天75mg。⑦活血化淤类中药,如银杏、三七、参附等。

b、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已有多项心血管疾病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的临床试验发现,他

汀类药物可有效降低患者发生中风的危险。他汀类药物对脑血管病患者会有良好的疗效和预防效果。普伐他汀、斯伐他汀、阿伐他汀等药均可供选用。

c、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对合并高血压及出血性卒中,ACEI是有益的。

3)改善脑缺血的症状 定期的超声、TCD、CTA、MRA、DSA检查 动态监测病情的变化

3、外科手术治疗: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就是切除颈动脉内膜,剥离阻塞的粥样斑块,恢复大脑血供,消除栓子来源。该手术比较成熟,

4、血管内介入治疗: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优势在于微创,局部麻醉,起效快,恢复快,适用于狭窄程度较轻的患者。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相比,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具有广泛的适应症,许多无法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可采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从而有效阻止了脑中风的发生。

颈动脉狭窄,不可忽视的隐形杀手

颈动脉是血液由心脏通向脑和头其它部位的主要血管。颈动脉狭窄多是由于颈动脉的粥样斑块导致的颈动脉管腔的狭窄,其发病率较高,在60岁以上人群中患颈动脉狭窄者约占9%,多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和颈内动脉起始段。有些狭窄性病变甚至可能逐渐发展至完全闭塞性病变。颈动脉狭窄最普遍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很多人可能一直没有症状,直到斑块和血栓碎屑脱落,直接造成脑动脉栓塞,引起“小中风”后才发现。“小中风”最常见的症状就是一过性眩晕、黑朦、视力模糊、半身麻木、手脚感觉异常并且四肢无力、无法说话、短暂失明,持续几分钟到几个小时后,症状自行完全消失,不留任何后遗症。而根据神经内科临床经验,颈动脉狭窄程度超过75%的患者中,1年内发生中风的可能性为10.5%,5年内为30%-37%,颈动脉狭窄程度在70%-90%且合并脑缺血的患者中,1年内将有26%-28%的人会发生“中风”,这已经是医学界的一个共识。部分青年患者出现头晕、眩晕后,常误以为自己患了颈椎病或误诊为美尼尔综合征,在未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去按摩颈部,结果延误治疗。因此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在平时每年的体检中,应当做一下颈动脉彩超检查,看看颈动脉是否有粥样硬化的斑块和狭窄情况,争取早期治疗,避免“中风”的发生。 临床上把颈内动脉狭窄分为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和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前者可有头迷、头晕和视网膜中心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病灶侧视力障碍,常见的一过性黑朦,一侧大脑中动脉供血不足,则引起对侧运动和感觉缺失,优势半球缺血发生语言障碍。后者在临床上无症状,但经仪器检查可见颈动脉狭窄。颈内动脉狭窄的诊断方法除临床症状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被认为是诊断的金标准;而无创性B超对筛选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也是简单、经济、有效的方法,可见动脉内血流的“线样征”,据统计诊断可靠性达97%,也可作为手术依据。脑缺血性卒中是引起患者致残的常见危险,而颈动脉狭窄性病变和脑缺血性卒中的关系非常密切。一般的原因包括a.严重狭窄造成的脑灌注减少;b.颈动脉粥样斑块脱落或斑块破裂形成的微血栓脱落造成脑梗塞。尤其以后一个原因更多见。颈动脉狭窄性病变引起的主要症状为一过性头晕、眼前发黑、一侧肢体短暂性无力,甚至出现永久性偏瘫的严重后果。50岁以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吸烟、肥胖症为本病的易患因素。这些高危人群应该定期做颈动脉彩超和脑血管造影,检测是否存在血管狭窄或阻塞。颈内动脉狭窄和斑块形成的治疗有:

1、内科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最常用的手术方法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两种术式各有其优缺点,有时可以互补,不应排斥任何一种术式,颈动脉狭窄患者采取什么术式恢复大脑血供,应根据狭窄部位和原因来决定。

2、保守治疗:

内科保守经过治疗的目的是减轻脑缺血的症状,降低脑卒中的危险,很好地控制现患疾病及其症状,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冠心病等,适合于血管狭窄小于50%的患者。但对于狭窄程度超过70%的患者,一般主张外科手术治疗。

1)降低体重 戒烟 限制酒精消耗,适当体育锻炼等。

2)药物治疗:

a、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制剂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最有效和最基本的治疗药物,我国卒中指南认为,抗血小板药物可以:①降低卒中死亡率;②降低早期卒中的复发率;③对不同亚类的卒中类型均有作用;④减少卒中伴发的心脏并发症。现今常用的抗血小板制剂有以下几类:①环氧化酶抑制剂:阿司匹林等;②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潘生丁;③血小板钙通道抑制剂:舒洛地尔;④TXA2合成酶抑制剂:picotamide;⑤ADP受体拮抗剂:噻氯匹定和氯吡格雷;⑥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阻滞剂。目前使用较多的是阿司匹林、噻氯匹定和氯吡格雷。对已发生中风、TIA的患者,仍推荐阿司匹林(50-325mg)为一线治疗药物。一般使用如下剂量:阿司匹林每天50-100mg;噻氯匹定250mg,每天1-2次;氯吡格雷每天75mg。⑦活血化淤类中药,如银杏、三七、参附等。

b、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已有多项心血管疾病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的临床试验发现,他

汀类药物可有效降低患者发生中风的危险。他汀类药物对脑血管病患者会有良好的疗效和预防效果。普伐他汀、斯伐他汀、阿伐他汀等药均可供选用。

c、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对合并高血压及出血性卒中,ACEI是有益的。

3)改善脑缺血的症状 定期的超声、TCD、CTA、MRA、DSA检查 动态监测病情的变化

3、外科手术治疗: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就是切除颈动脉内膜,剥离阻塞的粥样斑块,恢复大脑血供,消除栓子来源。该手术比较成熟,

4、血管内介入治疗: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优势在于微创,局部麻醉,起效快,恢复快,适用于狭窄程度较轻的患者。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相比,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具有广泛的适应症,许多无法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可采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从而有效阻止了脑中风的发生。


相关内容

  • 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 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苏克江 王桂敏译 1 前言 缺血性卒中的将近1/4累及后循环或椎基底循环.椎动脉狭窄可在颅外或颅内任何部位发生,占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20%.狭窄性病变,特别是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性病变并不少见.一组4748例缺血性卒中病人的血管造影研究发现,右侧18%,左侧22.3%存在颅外椎动 ...

  • 血管超声讲稿
  • 血管超声讲稿 第一节.颈部动脉超声检查 ㈠超声检查观测内容 ①血管走行.管腔有无扩张或狭窄 ②内膜厚度.回声.是否光滑 ③管腔内有无异常回声 ④血流动力学改变 ⑤疗效评价 ㈡颈动脉超声检查的适应症: ①颈动脉粥样硬化症,包括颈动脉狭窄.闭塞: ②椎动脉病变,如椎动脉狭窄.闭塞,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等 ...

  •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的诊断价值评估_刘玲
  • ·296·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3年8月第15卷第4期Chin J Health Care Med ,August 2013,Vol 15,No. 4 ·论著·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的 诊断价值评估 刘 [摘要] 目的 玲,余琦,彭述雅,但倩 对2011-2013年某院神经内 评估经 ...

  • 周华东:颅内外动脉斑块的诊断与治疗
  • 2016年6月19日,在第十二届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周华东带来题为"颅内外动脉斑块的诊断与治疗"的精彩报告,以下是本次报告的内容. 典型动脉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经过4个过程 1.脂纹:早期病变 2.纤维斑块 3.粥样斑块 4.继发性病变 ...

  • 外周动脉脉冲多普勒频谱采集规范
  • 外周动脉脉冲多普勒频谱采集 字号: 小 中 大 | 打印 发布: 2009-4-18 19:42 作者: webmaster 来源: 本站原创 查看: 152次 附录 外周动脉脉冲多普勒频谱采集 多普勒频谱包括脉冲和连续多普勒频谱,外周动脉超声检查中主要应用脉冲多普勒频谱.外周动脉超声检查时,通过采 ...

  • 多部位动脉硬化病变的腔内介入治疗
  • 患者,何某,男, 66 岁. 主诉:反复胸闷九年,再发 2 月:腰腿痛 8 年. 于 2010 年 11 月入住我院心内科.危险因素为吸烟 30 年,否认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既往曾于 1989 年因椎间盘突出手术治疗.分别于 2004 年和 2008 年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2008 年行 ...

  • 主动脉瓣狭窄
  • 2009-12-15 22:58:37 作者:heartweb 来源: 浏览次数:355 网友评论 0 条 发病率 尽管风湿性心脏病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但是单纯风湿性主动脉瓣狭窄的发病率却很低.相当一部分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者同时并发风湿性二尖瓣病变... 发病率 尽管风 ...

  • 胎儿主动脉狭窄的诊断方法
  • 主动脉狭窄是大家不是很常说的一个疾病,所以对疾病不了解,这个疾病会发生在成人身上,但是没有想到,这个症状还会发生在胎儿的身上,对胎儿造成很大的危害,如果胎儿出现了胎儿出现了主动脉狭窄的话,那么影响就大了,这个意味着胎儿还没有出现就患上了先天性的心脏病,那么我们来看看关于这个胎儿主动脉狭窄的诊断法方法 ...

  •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症
  •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症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SSS)是指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的近心端发生狭窄或闭塞,而位于其远心端的患侧椎动脉内血液压力下降发生逆流,使对侧椎动脉供应脑部的血液部分被窃取,经患侧椎动脉流入锁骨下动脉及其远端分支,引起脑干和枕叶供血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