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生活(概念.主要包括.关系)

必修四 哲学生活

概念:

1、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心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

2、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②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③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④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物主义)

4、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

5、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

6、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

7、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

8、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

9、是客观存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

10、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

11、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

12、就是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多功能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

13、是指世界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联系的普遍性)

14、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客观性)

15、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多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

16、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

17、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新事物)

18、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近的,不显著的变化。(量变)

19、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质变)

20、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1、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普遍性)

22、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

23、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

24、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

25、在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矛盾的主要方面)

26、在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一方。(矛盾的次要方面)

27、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8、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

29、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存在)

30、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社会意识)

31、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相互结成的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等。(生产关系)

32、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观点)

33、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从群众中去。(群众路线)

34、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价值)

35、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基础上,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

关系: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

2、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与方法论)

3、①哲学和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②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与具体科学)

4、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5、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与运动)

6、①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②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与部分)

7、两者是有机统一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与质变)

8、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存在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基本属性

9、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性的关系。②两者相互联结,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③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0、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11、两者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主次方面)

12、它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13、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4、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5、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物质与意识)

16、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作用:

1、①哲学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②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2、①哲学批判旧思想和旧制度,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哲学可以预见未来,指明方向,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3、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A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A 、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B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5、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6、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7、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8、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为什么:

1、①认识具有反复性;②认识具有无限性。

2、①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②新事物的发展总是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这不可避免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另外,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极力扼杀新的事物。因此,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为什么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3、①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要求我们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②劳动着的人的,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为什么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如何:

1、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④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如何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的价值观)

①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3、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正确处理与集体、社会的关系。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特点:

1、实践的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真理都具有条件的、都是具体的。

3、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和上升性。

本质

1、 三个代表的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 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补充知识点:

1、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3、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不一定人人都有。

4、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第二信号系统是人所特有的。

5、 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6、意识的起源是物质世界的产物,生理基础是人脑的机能,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7、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8、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9、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人的感觉和意识决定一切(主观),由上帝、神决定一切(客观)。

10、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思维和存在在有没有同一性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1、马克思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革命性。

13、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4、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5、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1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是: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7、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8、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9、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0、联系普遍性并不是说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

21、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2、系统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3、发展的普遍性表现在:①自然界是发展的 ②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③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4、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25、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6、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27、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焦点和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8、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29、矛盾分析法主要包括坚持一分为二分析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分析法。

30、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31、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的方式的变革,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实践方式来决定的。

32、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34、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相统一的活动。客观实际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35、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7、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推进我国发展的强大动力。

38、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经济

关系。

39、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40、世界的物质性①自然界的物质性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③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生活与哲学的原理

要注意“原理+方法论+分析”的模式。“依据类”应着力于原理,“如何做”“启示”应重点阐述方法论。

一、辩证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原理 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4.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 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要求我们立足于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 真理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真理是客观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4.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三、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 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联系是客观的。(1)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 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2)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 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④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发展具有普遍性。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状态)

(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同时还要坚持适度原则。

(三)矛盾观

1.对立统一规律原理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①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方法论】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重点掌握)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2)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要求我们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求我们不忽视支流,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原理)

【原理】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

认识方法。

(四)辩证的否定观

1. 辩证的否定原理

【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原理】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四、历史唯物主义

(一)社会历史观

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要求我们要重视社会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

3.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

【原理】人要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个人素质,埋头苦干,要有顽强奋斗精神,充分利用好客观条件。

4.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必修四 哲学生活

概念:

1、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心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

2、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②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③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④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物主义)

4、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

5、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

6、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

7、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

8、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

9、是客观存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

10、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

11、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

12、就是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多功能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

13、是指世界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联系的普遍性)

14、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客观性)

15、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多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

16、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

17、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新事物)

18、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近的,不显著的变化。(量变)

19、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质变)

20、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1、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普遍性)

22、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

23、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

24、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

25、在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矛盾的主要方面)

26、在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一方。(矛盾的次要方面)

27、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8、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

29、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存在)

30、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社会意识)

31、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相互结成的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等。(生产关系)

32、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观点)

33、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从群众中去。(群众路线)

34、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价值)

35、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基础上,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

关系: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

2、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与方法论)

3、①哲学和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②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与具体科学)

4、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5、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与运动)

6、①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②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与部分)

7、两者是有机统一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与质变)

8、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存在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基本属性

9、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性的关系。②两者相互联结,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③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0、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11、两者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主次方面)

12、它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13、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4、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5、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物质与意识)

16、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作用:

1、①哲学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②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2、①哲学批判旧思想和旧制度,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哲学可以预见未来,指明方向,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3、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A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A 、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B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5、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6、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7、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8、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为什么:

1、①认识具有反复性;②认识具有无限性。

2、①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②新事物的发展总是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这不可避免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另外,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极力扼杀新的事物。因此,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为什么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3、①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要求我们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②劳动着的人的,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为什么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如何:

1、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④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如何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的价值观)

①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3、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正确处理与集体、社会的关系。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特点:

1、实践的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真理都具有条件的、都是具体的。

3、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和上升性。

本质

1、 三个代表的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 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补充知识点:

1、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3、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不一定人人都有。

4、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第二信号系统是人所特有的。

5、 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6、意识的起源是物质世界的产物,生理基础是人脑的机能,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7、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8、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9、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人的感觉和意识决定一切(主观),由上帝、神决定一切(客观)。

10、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思维和存在在有没有同一性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1、马克思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革命性。

13、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4、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5、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1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是: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7、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8、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9、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0、联系普遍性并不是说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

21、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2、系统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3、发展的普遍性表现在:①自然界是发展的 ②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③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4、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25、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6、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27、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焦点和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8、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29、矛盾分析法主要包括坚持一分为二分析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分析法。

30、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31、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的方式的变革,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实践方式来决定的。

32、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34、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相统一的活动。客观实际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35、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7、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推进我国发展的强大动力。

38、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经济

关系。

39、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40、世界的物质性①自然界的物质性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③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生活与哲学的原理

要注意“原理+方法论+分析”的模式。“依据类”应着力于原理,“如何做”“启示”应重点阐述方法论。

一、辩证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原理 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4.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 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要求我们立足于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 真理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真理是客观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4.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三、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 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联系是客观的。(1)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 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2)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 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④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发展具有普遍性。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状态)

(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同时还要坚持适度原则。

(三)矛盾观

1.对立统一规律原理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①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方法论】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重点掌握)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2)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要求我们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求我们不忽视支流,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原理)

【原理】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

认识方法。

(四)辩证的否定观

1. 辩证的否定原理

【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原理】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四、历史唯物主义

(一)社会历史观

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要求我们要重视社会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

3.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

【原理】人要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个人素质,埋头苦干,要有顽强奋斗精神,充分利用好客观条件。

4.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相关内容

  •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范畴体系论纲
  • 第12卷第3期2011年9月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 ol. 12No. 3 Sep. 2011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范畴体系的框架 1. 范畴与 ...

  • 论辩证法的两种形式
  • 作者:黄志军 哲学研究 2013年10期 近年来国内哲学界关于辩证法的研究在逐步升温,研究的思路与以往也很不相同.过去的辩证法研究和争论主要是在传统教科书的框架内进行,以完善其体系为目标,新近的研究则是以反思和批判传统教科书的辩证法理论为重要内容和基本思路,试图以"实践辩证法". ...

  • 会计文化研究的基本情况
  • 会计文化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般认为关于会计文化研究开始的标志是1986年美国会计学会以"会计与文化"为主题的年会.1990年刘开瑞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会计文化"的概念.通过检索,至2005年,以会计文化为题公开发表的论文有70篇,关键词含有会计文化的论文有90篇, ...

  • 大学生就业中_三观_教育的作用_余卉
  • 思政探索 高教学刊 JournalofHigherEducation 2016年16期 大学生就业中"三观"教育的作用 余卉 四川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是高校扩招以后的普遍现象,现象背后的原因多数研究归结于大学生自身目标不清晰, 眼高 ...

  • 西方哲学史的名词解释(包括现代)
  • 古希腊罗马哲学(名词解释) 1.始基 "始基"是早期古希腊哲学家在解释自然和宇宙时所引用的个体概念."始基"即万物 的本原,亦即万物之所从来,毁灭之后之所复归,它是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是事物存在和运 动的缘由. 一切皆变,惟"始基"不变,毕达 ...

  • 教育学讲义(考研专用)
  • 专题一:教育学原理的性质.对象和范畴 阅读书目: 胡德海:<教育学原理>第一章 叶 澜:<教育概论> <中国教育科学年度发展报告>(2001)-教育学原理篇与教育哲学篇 <中国教育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 周浩波:<教育 ...

  •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对一般物质概念的扬弃
  • 作者:卢红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1997年09期 摘要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观点中是没有一般物质概念的,在那里,物质的概念有三个不同的含义,即自然物质.客观实践和社会存在.然而,马克思和物质观又是统一的,在马克思看来,所谓物质的东西,不过是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作为这个过程的基本条件和根本 ...

  • 再论"认知"与"认识"的分野
  • 作者:张积家 教育研究 1998年01期 在<论"认知"与"认识"的分野>[1]一文中,我们论述了"认知"与"认识"的分野并阐明了用"认知"取代心理学中"认识"一词的进 ...

  • 斯宾诺莎哲学的历史意义
  • 作者:叶秀山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3年06期 贺麟先生翻译的斯宾诺莎<伦理学>商务印书馆出版于1958年,至今已经四十多年,期间也曾读过多遍,总觉得不大容易得到要领.因为抓不住主要思想脉络,对于他何以有如此巨大影响,也心存疑问.表面上看,<伦理学>的论述方式是非常古老的, ...

  •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综述
  • 模块一:研究概况 我国哲学界关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问题的研讨,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末,而真正的研讨热潮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并持续至今.总的看来,这场讨论经由了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提出,到马克思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反思与改革,再到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具体辨析的过程.其发生原因主要是,随着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