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责任感缺失的严重

民族责任感缺失的严重

我们民族的尚武精神正在逐渐的缺失

首先,我要说,我所指的民族,主要是我们平常意义上的汉族,而不是整体的中华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我不是大汉族主义者,但是我们实际的上民族认同感多数时候仍是汉族,而不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在很多时候只是一个虚幻的名词。虽然汉族是在历史上由华夏民族逐渐的融合了其他的民族而不断发展成现在的汉族的。但是民族的根性,各个民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所以,我的民族认同感在大多数时,是以汉族为根本的。这并不是大汉族主义的表现,而是实事求是的大多数人确实存在的民族思想。我们的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多数时候是表现为对于外来压力或者侵略而自然产生的一种类似与爱国情结相同的民族认同感。

纵观中国历史,自春秋战国以来,经秦汉两代,中国的国力达到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中国人的尚武精神也达到一个高峰,历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国达到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高峰,也在世界上达到了最高峰,尚武之气也至极点。而五代十国以后,宋代开始,这种尚武之气就逐渐的丧失,经元朝,明清时期,至动乱的民国,一直至今,中国的尚武精神,那种浸透到一个民族骨子里的精神,却已几乎丧失殆尽。今日之中国,若是需要重振昔日之汉唐雄风,必须要在骨子里重新拾回那丧失已久的尚武精神,尚武之气。 何为尚武精神,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尚武精神不是崇尚暴力与血腥,不是近代以来类似于日本国的军国主义的无限扩张与不停的暴力的厮杀。我对此的理解是,尚武精神是一个民族深浸入骨子深处的一种豪迈与奔放,一种正直与坚韧,一种诚信、守诺,一种勇猛无畏、刚劲有力的侠气,一种路遇不平、拔刀相助的精神。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上尚武精神的第一次的闪光。那个时代的百家争鸣,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百家争鸣,各种思潮兼容并存,孔子、老子、孙子、韩非子、墨子等等诸子百家,为了民族的前途命运,提出各种的思想,力求为社会发展和民族统一尽自己的力量。

那个时代,尚武之气浓厚,上层贵族有以平原君、春申君等为代表的四公子,游侠中有以荆轲为代表的四大刺客,门客中有以毛遂、侯亥等人为代表。无论是贵族还是游侠,无论是士大夫阶层还是平民阶层莫不已天下兴亡为己任,整个社会诚实守信,侠气成风。就连一贯大家认为的儒家的祖师爷孔子,也是随时佩着剑的,这时的剑并不完全是防身之用,估计孔老夫子也不会武功,剑在此代表的一代侠风,是一个时代崇尚勇武精神的化身。“士为知己者死”

,这句话就是来源于那个时代,也许现代会有人说是作秀,也许有人会说是那是一种无知的愚昧。但是在当时确实是人的一种豪放的洒脱,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一个道德准绳,是当时大多数人的处世准则。对于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无论后世如何评价此事,我对于这件事的看法是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整个社会的一种尚武精神,一种大无畏的豪迈。荆轲刺秦,本身无论是为了国家还是因私报恩,但是折射出一个时代侠气之风,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尚武精神已经深入到了整个社会。“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几千年来,多少文人为之呕歌,多少壮士为之精神所感召。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

当秦以法家思想的霸道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得到了增强,最终一统天下, “中华”这个称谓有了第一次笼统的概念。但是因为过度的暴力与法罚过重,仅仅二世江山再度易手。

西汉时期,中国达到了封建社会第一次的高峰时期。汉初的多年的修养生息,使得国力昌盛,汉武帝时期,达到了空前的强盛。北逐匈奴,南平南越,西通西域,中华国威威震四方,一个朝代的国号成为了一个民族的称谓。一个武字,代表了中国人对于和平的美好愿望。古人创造“武”字,初衷并不是崇尚暴力,武字的含义是“止戈为武”,类似于今天的以战争制止战争,战争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取得结果的一个手段。全民的尚武精神,因为对外战争的不断取胜,而得到了提升。汉代,文人学士莫不以投笔从戎为荣。汉武帝的“犯我强汉天威者,虽远必诛”,班超的“大丈夫当战死沙场”,马援的“马革裹尸”,今天听起来仍是那样的震慑有力,仍是那样的令人感慨万千。统治阶层的尚武精神,必然带动全民的尚武之风。整个汉代,以其自然而粗犷达到一个社会经济文化的顶峰,尚武之气功不可没。

也正是因为这种尚武之气的浓重,东汉之后的军阀割据而使得国家四分五裂。三国时期,在乱世之时,尚武之气进一步的在全民族的心理上得到了增强。文武双全的曹操,虽偏居黄河以北,但仍远征乌桓辽东,北击匈奴,一首《观沧海》是何等的霸气,是何等的壮观威武。也许是我个人偏爱三国的原因,我认为:义薄云天的关二爷,孔武有力的张三爷,足智多谋的诸葛孔明,宽厚仁爱的刘皇叔,这一切都是中华尚武精神的外在体现之一,我们民族现在正需要的是这几个人所集中体现出来的这种精神。

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大乱,再次于隋朝时得到了大一统,短暂的隋朝虽二世而亡,却为后来的大唐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部流传千百年之久的《隋唐英雄传》反映了那个时

代的侠气之风,也反映了中国人千百年来在现实与无奈之中从书中去找寻的一种挥之不去的英雄主义情结。

从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到李隆基的开元盛世,中国的封建社会再一次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达到了中国古代国力最鼎盛时期。从当时的统治者到文人,从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到诗仙李白的侠客之风,莫不反映了当时的中国尚武之风日益兴盛。这种尚武之风的盛行,也使得大唐以一种开放务实的态度而兼容并蓄的吸收各种外来文化,而又通过外国人把中国的大唐之风,中国的先进技术与思想带到世界上的许多角落,华夏文明传播世界。

国力的繁荣昌盛,也带来文学上的空前繁荣,唐诗的文学高度在后来的一千多年的任何时代都无法超越。诗仙李白并不是一个文弱书生,而是一个具有侠气的诗人。不管他的生活状况是富裕还是落魄潦到,但是他的文风里总是透着一股豪情,一股王者之风,一种大度。他时常是佩着剑的,在这里剑所表达的也并不是一种武力的象征,而是一种文化符号,一个尚武的象征。剑已升华成了一种中华文化的一种精髓,所代表的是一种霸气,一种自信,一种威武。谁说自古文人皆迂腐,我们从李白身上看到了古代文人的一种不屈不挠的豪放的霸气的性格。李白的这种豪气也只有在大唐盛世才能够得到体现。 唐代的自统治阶层到普通百姓的尚武之风,在后期使得国家又一次处于了割据状态。经五代十国的分裂,宋朝重新统一了中国。但是宋太祖由于自己是军人出身,鉴于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以及五代十国的分裂,又怕别人也效仿他来夺得皇权,故而通过“杯酒释

兵权”来剥夺了开国元勋的军权。但是过于矫枉过正,将无常兵,后无常将,武将几乎没有实权。整个宋代偃武修文,对于武风过于压制,文风之气日盛,对于民间的尚武之气不能不说是一个打击。虽然宋代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经济实力也相当强盛,但是在军事和外交上却表现出异常的软弱无能。整个北宋及南宋时代,二三百年下来,民间的多数人已经没有了从军报国的热情,民间的尚武之气由此开始衰落下来。由社会现象反映到文学上的表现,即表现为大量的婉约派的词赋,虽然豪放派的诗词也风靡一时,却始终难以占上风。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尚武之气日渐丧失,也使得宋与党项、契丹、女真、蒙古等外族的战争一败再败,以至于最终亡国。虽然其间,岳飞、杨家将等人的忠君爱国精神一再的感召着人民,但是人们更多的的看到,武将的军功再高,在皇权和重文轻武的大时代背景下,终究摆脱不了个人悲惨的命运。千百年来,人们无不为

之惋惜与感叹。一个民族从根气里再表现出尚武勇猛,也抵挡不过当权者的压制和腐朽没落的制度。更何况自宋开国以来,当权者就刻意的去压制民间的尚武风气而使得文风日盛,武气衰落。

南宋最后亡于少数民族蒙古族,许多年来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人心里总会有些愤愤不平,耿耿于怀,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制度已经腐败到根子里了,已经烂了,即便国民再有勇武精神,再有尚武之气,也难逃亡国的命运。更何况,北宋以来,汉民族根里的尚武之气已被当权者压制的差不多了。

元代,因为蒙古族统治自始至终就把人口占多数的汉人作为奴隶来看待,当然容不得汉民族根性的尚武之气萌发。整个元代,蒙古族都没有能很好与汉民族融合,更没有与汉民族同化。汉民族自始至终也未能在心理上也无法认同蒙古族对中国的统治。在元统治中国近一百年间,中国历史一直是压迫与被压迫者之间的历史。虽然元代的疆域是中国历史最为广阔的,但是在大数人的中国人心里,无法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虽然当权者一再的压制汉民族根性里的尚武之气,但是汉民族的反抗一刻也未停止过,更由于蒙古统治者自建国以来,就从未把自己当作是一个主人,而几乎是像在汉族地区作客,肆意妄然的糟蹋着主人家里的东西。在元代,民间一次又一次的反元斗争,几乎与元统治时间相始终,终于在元定都大都后的九十八年以后,在一个叫朱元璋的人带领下,元政权被彻底摧垮。

明朝一代,封建专制主义者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虽然科举制度不失为一个相对公平的制度,但是八股文制度扼杀了文人的思想,文人的思想被进一步被压制和固化,使得整个民族产生新的开放的思想很艰难。通观明朝历史,似乎发现,他在许多方面继承和发扬了两宋的制度。明代的当权者进一步发展了宋代的重文轻武的思想。皇权统治似乎不太关心边关战事,而更多的是考虑皇权的加强、臣属的效忠。当权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加强,特务组织的强化,民间的尚武之气也自然不会盛行。当权者的心里始终考虑的是内患忧于外患,也许在在他们心里看来,尚武之气浓烈的汉唐不是使得天下大乱了吗?

可笑之极的是,明朝由盛而衰的一个转折点的土木堡之变时,竟然让一个对于军事全然不通的太监来监军,这样的战事又岂能不败?明朝的对外战争,已没有了当年汉唐时期的辉煌壮阔,虽偶有沿海抗倭与援朝战争的胜利,但也失去了汉唐时期的霸气。虽然取得了胜利,却是在被动挨打之后才不得不还手出击的无奈之举。与汉唐时期的外战已无法相提并论

。而援朝战争,几乎拖垮了国力,是若干年后明亡的一个因素之一。明后朝的闭关锁国已然明显失去了唐朝时因国力强盛而自然产生的一种超然与霸气,已对一切外来事物盲目的加以排斥。以至于明后期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与世界,一直到今天。整个民族,整个社会风气,都被当权者刻意提倡的正统思想程朱理学改造成了顺民,已经被程朱理学磨的没有了棱角,已经很难再从根上谈及尚武之气了。

明亡后,中国大地又一次被一个少数民族统治。满清贵族取得江山后,大兴“文字狱”,试图从根里消灭汉民族的汉化意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策试图从风俗习惯上去改变汉民族,淡化汉民族意识,汉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被进一步的推垮。但是满清统治者比蒙古族统治者稍聪明了一点,他们知道自己不是来作客的,而是要成为真正的主人的,在多次弱化汉民族的民族意识以后,他们更多的采用了以汉制汉的策略,他们也搬起了汉族的儒学来治理国家。但是他们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培养忠于自己政权的忠实奴才,而从骨子里去扼杀汉民族根性里的尚武之气。满清贵族自己至入关以来,到雍正、乾隆时期,仍不忘马背上得天下的根本,自己骑马、射箭、狩猎,崇尚武力,却为了统治需要,在骨子里注意压制汉民族根性里的尚武之气。虽然满清最终还是被强大的汉民族逐渐的融合,但是本身的落后的刚开化不久的民族很难有先进的思想产生,也极力压制着汉民族先进思想的产生。近三百年的统治,使得汉民族逐渐的被改造成了温顺的日渐麻木的奴才。中国人已经没有了热血与棱角,而更多的表现出了温顺和恭让,这当然是统治者所愿望看到的。而后期的满清统治越来腐朽没落,经历多年的统治,汉民族与满族之间日益融合之后,中国人没从满清统治者那里学到先进的东西,反而日益腐化的八旗子弟影响了一些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满清统治者的夜郎自大的心理也影响着国人。多年的闭关锁国,以及民族根性里面已渐消失的热血与激情,使得当民族面对一八四O年鸦片战争时,是那么的慌乱,显现出来的是那么的无知与愚昧。而一次又一次的对外战争的失败却仍不能使当权者足以清醒。中国人战败的原因也并非是败于列强的船坚炮利,而是腐败的制度从根子上已经烂透了。而全民族的尚武之气,在近一千年来,已几乎丧失殆尽。虽然民间一再有多次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也不断的有反抗清王朝的统治的起义战争。但是当权者所考虑的还是内患忧于外患,对于民间的反抗外来压迫不但未予以加之合理的利用,反而怕触及了自身的统治

根基,而不断的予以打压。国家制度的本身又一次腐烂到了极点,广大民间的尚武之气稍有萌发,就已几乎被当权者压制。当权者的无能,加之全民族的麻木心理,使得整个国家都已经烂了,整个国家都已成了一盘散沙。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在清末,让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再次觉醒,也使得汉民族根性里的尚武之风在沉沦多年以后又萌发。豪气冲天的鉴湖女侠秋瑾,满腔热血而感国家民族无望而跳海自尽的陈天华,写下绝命诗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民族的尚武精神仿佛又再次激烈萌发。但是辛亥革命所打碎的只是一个旧制度的本身表面,也未能从根本上使民众得到觉醒,全民的思想意识里的勇猛精神的缺失和数百年来的整体的麻木不仁使得中国的民主革命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只是不关乎自己的一个空洞的口号而已。 一个充满危机的时代造就了共产党,而共产党在初期也是尚武的,正是因为党敢于向一切强敌进攻的英雄气概,一种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精神感召着整个民族,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病弱的身躯,在经历的多年的内战与外战以后,使得中国人可以真正的对全世界说,

我们从此站起来了。在建国初期,经历了朝鲜战争之后,更是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 但是当中国经历了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以后,中国人的阴暗面却再一次暴露出来,令世界为之吃惊,令中国人自己都无法相信。中国人骨子里的尚武精神没有用在真正的实处,却用在了无止境的内斗之中。文攻武斗的那个年代,也是一个民族心中永远的痛,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这次运动所带来的恶果,我认为到今天还残留着极大的阴影,人们越来越不讲真话,越来越戴上虚假的面具。之后改革开放,由早期的一片混乱到现今的痛苦的前行,使得整个社会整个民族,几乎在迷失着自我,在迷乱中不断的寻找着方向。在物质利益得到极大享受的同时,却是精神文化上的一片荒漠。

建国之后,我们国家进行了几次的边境的局部战争,抗美援朝,中印边境战争,中苏边境冲突,抗美援越,中越边境之战。关于这几场战争,我们现在不管究竟所达到的目的如何,也不去谈论战争的正确性与否。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可以随意欺负任人凌辱的国家。当年的生产力还很低下,物质很匮乏,我们在那样一个很糟糕的年代,都敢于向一切对于我们挑衅的国家说不,敢于动武。而为何如今,在面临各种外来危机一直在忍让,忍让到了多数民众难以接受的程度?

我们不是战争狂,不是不能够理解国家的政策,但是一直强调和平,过多的谈论和平,却总是让人感到

一种贪图安逸,软弱可欺。

尚武,并非是崇尚暴力,也并非是要战争,而是在当亮剑的时候要敢于亮剑。南海飞机被撞,驻南使馆被炸,日本人屡屡在钓鱼岛问题上挑衅以及年复一年的参拜靖国神社,南海诸岛被各小国强占而不还,高层表现出的软弱与无能,国人整体的麻木,是我们这个时代缺少尚武精神的见证。

我们今天谈尚武精神,并非是要武力解决问题,非要战争不可。尚武精神对于国家来讲,意味着我们敢于向强权政治说不,敢于亮明自己的观点,敢于不向一切强权低头,意味着战胜敌人,战胜困难。对于普通民众来讲,是要有一种自信,一种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意味着自尊自强,意味着骨子里的刚劲勇猛。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国力渐渐的强盛,但是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却在这个大时代中感到迷茫和丧失自信,如何重拾自信,一方面固然是需要国家有组织有意识的强化全民的精神文明,一方面我们自己也要在骨子多一些血性。几十年来,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断的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传统的文化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不断的丢失了我们许多传统的精华的东西,而许多传统的糟粕及各种乌烟瘴气种种丑恶行为却大行其道。 而今的尚武之气,我们或许只能从各种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中来看到,人们对于侠的话题,其实反映在社会现实中,更多的是一种对于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在痛苦与无奈中的挣扎而产生的一种英雄情结。当越来越多的武侠作品被搬上银幕与荧屏之上,却是整体民族根性的尚武之气的缺失,武侠文化也只能是“成人童话”,作为一种茶余饭后的消遣。 台湾问题几十年来一直是我们国家心中的痛,一个挥之不去的一个伤痕。只有治愈了这个伤痕,只有国家统一,我们才能可能进入世界强国之林。一个强大的国家,首先必然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南海问题,西南西北诸多边界问题,中国看似和平的表面迹象下,其实潜藏着种种外来危机,四处杀机腾腾。我们每个有良心有热血的中国人都不能对此熟视无睹。

痛感于现今中国的一种耻辱和安全危机感,越发觉得中国现在需要一种全民族的尚武精神,唯有民族根性里有一种尚武的精神,我们才能更好的发展,更好的面对未来。

当写下上述的文字时,耳边不由得又想了那句:“犯我强汉天威者,虽远必诛”,现在听起来仍是发人耳聩。

民族责任感缺失的严重

我们民族的尚武精神正在逐渐的缺失

首先,我要说,我所指的民族,主要是我们平常意义上的汉族,而不是整体的中华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我不是大汉族主义者,但是我们实际的上民族认同感多数时候仍是汉族,而不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在很多时候只是一个虚幻的名词。虽然汉族是在历史上由华夏民族逐渐的融合了其他的民族而不断发展成现在的汉族的。但是民族的根性,各个民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所以,我的民族认同感在大多数时,是以汉族为根本的。这并不是大汉族主义的表现,而是实事求是的大多数人确实存在的民族思想。我们的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多数时候是表现为对于外来压力或者侵略而自然产生的一种类似与爱国情结相同的民族认同感。

纵观中国历史,自春秋战国以来,经秦汉两代,中国的国力达到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中国人的尚武精神也达到一个高峰,历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国达到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高峰,也在世界上达到了最高峰,尚武之气也至极点。而五代十国以后,宋代开始,这种尚武之气就逐渐的丧失,经元朝,明清时期,至动乱的民国,一直至今,中国的尚武精神,那种浸透到一个民族骨子里的精神,却已几乎丧失殆尽。今日之中国,若是需要重振昔日之汉唐雄风,必须要在骨子里重新拾回那丧失已久的尚武精神,尚武之气。 何为尚武精神,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尚武精神不是崇尚暴力与血腥,不是近代以来类似于日本国的军国主义的无限扩张与不停的暴力的厮杀。我对此的理解是,尚武精神是一个民族深浸入骨子深处的一种豪迈与奔放,一种正直与坚韧,一种诚信、守诺,一种勇猛无畏、刚劲有力的侠气,一种路遇不平、拔刀相助的精神。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上尚武精神的第一次的闪光。那个时代的百家争鸣,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百家争鸣,各种思潮兼容并存,孔子、老子、孙子、韩非子、墨子等等诸子百家,为了民族的前途命运,提出各种的思想,力求为社会发展和民族统一尽自己的力量。

那个时代,尚武之气浓厚,上层贵族有以平原君、春申君等为代表的四公子,游侠中有以荆轲为代表的四大刺客,门客中有以毛遂、侯亥等人为代表。无论是贵族还是游侠,无论是士大夫阶层还是平民阶层莫不已天下兴亡为己任,整个社会诚实守信,侠气成风。就连一贯大家认为的儒家的祖师爷孔子,也是随时佩着剑的,这时的剑并不完全是防身之用,估计孔老夫子也不会武功,剑在此代表的一代侠风,是一个时代崇尚勇武精神的化身。“士为知己者死”

,这句话就是来源于那个时代,也许现代会有人说是作秀,也许有人会说是那是一种无知的愚昧。但是在当时确实是人的一种豪放的洒脱,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一个道德准绳,是当时大多数人的处世准则。对于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无论后世如何评价此事,我对于这件事的看法是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整个社会的一种尚武精神,一种大无畏的豪迈。荆轲刺秦,本身无论是为了国家还是因私报恩,但是折射出一个时代侠气之风,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尚武精神已经深入到了整个社会。“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几千年来,多少文人为之呕歌,多少壮士为之精神所感召。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

当秦以法家思想的霸道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得到了增强,最终一统天下, “中华”这个称谓有了第一次笼统的概念。但是因为过度的暴力与法罚过重,仅仅二世江山再度易手。

西汉时期,中国达到了封建社会第一次的高峰时期。汉初的多年的修养生息,使得国力昌盛,汉武帝时期,达到了空前的强盛。北逐匈奴,南平南越,西通西域,中华国威威震四方,一个朝代的国号成为了一个民族的称谓。一个武字,代表了中国人对于和平的美好愿望。古人创造“武”字,初衷并不是崇尚暴力,武字的含义是“止戈为武”,类似于今天的以战争制止战争,战争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取得结果的一个手段。全民的尚武精神,因为对外战争的不断取胜,而得到了提升。汉代,文人学士莫不以投笔从戎为荣。汉武帝的“犯我强汉天威者,虽远必诛”,班超的“大丈夫当战死沙场”,马援的“马革裹尸”,今天听起来仍是那样的震慑有力,仍是那样的令人感慨万千。统治阶层的尚武精神,必然带动全民的尚武之风。整个汉代,以其自然而粗犷达到一个社会经济文化的顶峰,尚武之气功不可没。

也正是因为这种尚武之气的浓重,东汉之后的军阀割据而使得国家四分五裂。三国时期,在乱世之时,尚武之气进一步的在全民族的心理上得到了增强。文武双全的曹操,虽偏居黄河以北,但仍远征乌桓辽东,北击匈奴,一首《观沧海》是何等的霸气,是何等的壮观威武。也许是我个人偏爱三国的原因,我认为:义薄云天的关二爷,孔武有力的张三爷,足智多谋的诸葛孔明,宽厚仁爱的刘皇叔,这一切都是中华尚武精神的外在体现之一,我们民族现在正需要的是这几个人所集中体现出来的这种精神。

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大乱,再次于隋朝时得到了大一统,短暂的隋朝虽二世而亡,却为后来的大唐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部流传千百年之久的《隋唐英雄传》反映了那个时

代的侠气之风,也反映了中国人千百年来在现实与无奈之中从书中去找寻的一种挥之不去的英雄主义情结。

从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到李隆基的开元盛世,中国的封建社会再一次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达到了中国古代国力最鼎盛时期。从当时的统治者到文人,从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到诗仙李白的侠客之风,莫不反映了当时的中国尚武之风日益兴盛。这种尚武之风的盛行,也使得大唐以一种开放务实的态度而兼容并蓄的吸收各种外来文化,而又通过外国人把中国的大唐之风,中国的先进技术与思想带到世界上的许多角落,华夏文明传播世界。

国力的繁荣昌盛,也带来文学上的空前繁荣,唐诗的文学高度在后来的一千多年的任何时代都无法超越。诗仙李白并不是一个文弱书生,而是一个具有侠气的诗人。不管他的生活状况是富裕还是落魄潦到,但是他的文风里总是透着一股豪情,一股王者之风,一种大度。他时常是佩着剑的,在这里剑所表达的也并不是一种武力的象征,而是一种文化符号,一个尚武的象征。剑已升华成了一种中华文化的一种精髓,所代表的是一种霸气,一种自信,一种威武。谁说自古文人皆迂腐,我们从李白身上看到了古代文人的一种不屈不挠的豪放的霸气的性格。李白的这种豪气也只有在大唐盛世才能够得到体现。 唐代的自统治阶层到普通百姓的尚武之风,在后期使得国家又一次处于了割据状态。经五代十国的分裂,宋朝重新统一了中国。但是宋太祖由于自己是军人出身,鉴于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以及五代十国的分裂,又怕别人也效仿他来夺得皇权,故而通过“杯酒释

兵权”来剥夺了开国元勋的军权。但是过于矫枉过正,将无常兵,后无常将,武将几乎没有实权。整个宋代偃武修文,对于武风过于压制,文风之气日盛,对于民间的尚武之气不能不说是一个打击。虽然宋代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经济实力也相当强盛,但是在军事和外交上却表现出异常的软弱无能。整个北宋及南宋时代,二三百年下来,民间的多数人已经没有了从军报国的热情,民间的尚武之气由此开始衰落下来。由社会现象反映到文学上的表现,即表现为大量的婉约派的词赋,虽然豪放派的诗词也风靡一时,却始终难以占上风。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尚武之气日渐丧失,也使得宋与党项、契丹、女真、蒙古等外族的战争一败再败,以至于最终亡国。虽然其间,岳飞、杨家将等人的忠君爱国精神一再的感召着人民,但是人们更多的的看到,武将的军功再高,在皇权和重文轻武的大时代背景下,终究摆脱不了个人悲惨的命运。千百年来,人们无不为

之惋惜与感叹。一个民族从根气里再表现出尚武勇猛,也抵挡不过当权者的压制和腐朽没落的制度。更何况自宋开国以来,当权者就刻意的去压制民间的尚武风气而使得文风日盛,武气衰落。

南宋最后亡于少数民族蒙古族,许多年来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人心里总会有些愤愤不平,耿耿于怀,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制度已经腐败到根子里了,已经烂了,即便国民再有勇武精神,再有尚武之气,也难逃亡国的命运。更何况,北宋以来,汉民族根里的尚武之气已被当权者压制的差不多了。

元代,因为蒙古族统治自始至终就把人口占多数的汉人作为奴隶来看待,当然容不得汉民族根性的尚武之气萌发。整个元代,蒙古族都没有能很好与汉民族融合,更没有与汉民族同化。汉民族自始至终也未能在心理上也无法认同蒙古族对中国的统治。在元统治中国近一百年间,中国历史一直是压迫与被压迫者之间的历史。虽然元代的疆域是中国历史最为广阔的,但是在大数人的中国人心里,无法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虽然当权者一再的压制汉民族根性里的尚武之气,但是汉民族的反抗一刻也未停止过,更由于蒙古统治者自建国以来,就从未把自己当作是一个主人,而几乎是像在汉族地区作客,肆意妄然的糟蹋着主人家里的东西。在元代,民间一次又一次的反元斗争,几乎与元统治时间相始终,终于在元定都大都后的九十八年以后,在一个叫朱元璋的人带领下,元政权被彻底摧垮。

明朝一代,封建专制主义者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虽然科举制度不失为一个相对公平的制度,但是八股文制度扼杀了文人的思想,文人的思想被进一步被压制和固化,使得整个民族产生新的开放的思想很艰难。通观明朝历史,似乎发现,他在许多方面继承和发扬了两宋的制度。明代的当权者进一步发展了宋代的重文轻武的思想。皇权统治似乎不太关心边关战事,而更多的是考虑皇权的加强、臣属的效忠。当权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加强,特务组织的强化,民间的尚武之气也自然不会盛行。当权者的心里始终考虑的是内患忧于外患,也许在在他们心里看来,尚武之气浓烈的汉唐不是使得天下大乱了吗?

可笑之极的是,明朝由盛而衰的一个转折点的土木堡之变时,竟然让一个对于军事全然不通的太监来监军,这样的战事又岂能不败?明朝的对外战争,已没有了当年汉唐时期的辉煌壮阔,虽偶有沿海抗倭与援朝战争的胜利,但也失去了汉唐时期的霸气。虽然取得了胜利,却是在被动挨打之后才不得不还手出击的无奈之举。与汉唐时期的外战已无法相提并论

。而援朝战争,几乎拖垮了国力,是若干年后明亡的一个因素之一。明后朝的闭关锁国已然明显失去了唐朝时因国力强盛而自然产生的一种超然与霸气,已对一切外来事物盲目的加以排斥。以至于明后期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与世界,一直到今天。整个民族,整个社会风气,都被当权者刻意提倡的正统思想程朱理学改造成了顺民,已经被程朱理学磨的没有了棱角,已经很难再从根上谈及尚武之气了。

明亡后,中国大地又一次被一个少数民族统治。满清贵族取得江山后,大兴“文字狱”,试图从根里消灭汉民族的汉化意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策试图从风俗习惯上去改变汉民族,淡化汉民族意识,汉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被进一步的推垮。但是满清统治者比蒙古族统治者稍聪明了一点,他们知道自己不是来作客的,而是要成为真正的主人的,在多次弱化汉民族的民族意识以后,他们更多的采用了以汉制汉的策略,他们也搬起了汉族的儒学来治理国家。但是他们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培养忠于自己政权的忠实奴才,而从骨子里去扼杀汉民族根性里的尚武之气。满清贵族自己至入关以来,到雍正、乾隆时期,仍不忘马背上得天下的根本,自己骑马、射箭、狩猎,崇尚武力,却为了统治需要,在骨子里注意压制汉民族根性里的尚武之气。虽然满清最终还是被强大的汉民族逐渐的融合,但是本身的落后的刚开化不久的民族很难有先进的思想产生,也极力压制着汉民族先进思想的产生。近三百年的统治,使得汉民族逐渐的被改造成了温顺的日渐麻木的奴才。中国人已经没有了热血与棱角,而更多的表现出了温顺和恭让,这当然是统治者所愿望看到的。而后期的满清统治越来腐朽没落,经历多年的统治,汉民族与满族之间日益融合之后,中国人没从满清统治者那里学到先进的东西,反而日益腐化的八旗子弟影响了一些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满清统治者的夜郎自大的心理也影响着国人。多年的闭关锁国,以及民族根性里面已渐消失的热血与激情,使得当民族面对一八四O年鸦片战争时,是那么的慌乱,显现出来的是那么的无知与愚昧。而一次又一次的对外战争的失败却仍不能使当权者足以清醒。中国人战败的原因也并非是败于列强的船坚炮利,而是腐败的制度从根子上已经烂透了。而全民族的尚武之气,在近一千年来,已几乎丧失殆尽。虽然民间一再有多次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也不断的有反抗清王朝的统治的起义战争。但是当权者所考虑的还是内患忧于外患,对于民间的反抗外来压迫不但未予以加之合理的利用,反而怕触及了自身的统治

根基,而不断的予以打压。国家制度的本身又一次腐烂到了极点,广大民间的尚武之气稍有萌发,就已几乎被当权者压制。当权者的无能,加之全民族的麻木心理,使得整个国家都已经烂了,整个国家都已成了一盘散沙。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在清末,让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再次觉醒,也使得汉民族根性里的尚武之风在沉沦多年以后又萌发。豪气冲天的鉴湖女侠秋瑾,满腔热血而感国家民族无望而跳海自尽的陈天华,写下绝命诗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民族的尚武精神仿佛又再次激烈萌发。但是辛亥革命所打碎的只是一个旧制度的本身表面,也未能从根本上使民众得到觉醒,全民的思想意识里的勇猛精神的缺失和数百年来的整体的麻木不仁使得中国的民主革命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只是不关乎自己的一个空洞的口号而已。 一个充满危机的时代造就了共产党,而共产党在初期也是尚武的,正是因为党敢于向一切强敌进攻的英雄气概,一种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精神感召着整个民族,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病弱的身躯,在经历的多年的内战与外战以后,使得中国人可以真正的对全世界说,

我们从此站起来了。在建国初期,经历了朝鲜战争之后,更是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 但是当中国经历了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以后,中国人的阴暗面却再一次暴露出来,令世界为之吃惊,令中国人自己都无法相信。中国人骨子里的尚武精神没有用在真正的实处,却用在了无止境的内斗之中。文攻武斗的那个年代,也是一个民族心中永远的痛,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这次运动所带来的恶果,我认为到今天还残留着极大的阴影,人们越来越不讲真话,越来越戴上虚假的面具。之后改革开放,由早期的一片混乱到现今的痛苦的前行,使得整个社会整个民族,几乎在迷失着自我,在迷乱中不断的寻找着方向。在物质利益得到极大享受的同时,却是精神文化上的一片荒漠。

建国之后,我们国家进行了几次的边境的局部战争,抗美援朝,中印边境战争,中苏边境冲突,抗美援越,中越边境之战。关于这几场战争,我们现在不管究竟所达到的目的如何,也不去谈论战争的正确性与否。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可以随意欺负任人凌辱的国家。当年的生产力还很低下,物质很匮乏,我们在那样一个很糟糕的年代,都敢于向一切对于我们挑衅的国家说不,敢于动武。而为何如今,在面临各种外来危机一直在忍让,忍让到了多数民众难以接受的程度?

我们不是战争狂,不是不能够理解国家的政策,但是一直强调和平,过多的谈论和平,却总是让人感到

一种贪图安逸,软弱可欺。

尚武,并非是崇尚暴力,也并非是要战争,而是在当亮剑的时候要敢于亮剑。南海飞机被撞,驻南使馆被炸,日本人屡屡在钓鱼岛问题上挑衅以及年复一年的参拜靖国神社,南海诸岛被各小国强占而不还,高层表现出的软弱与无能,国人整体的麻木,是我们这个时代缺少尚武精神的见证。

我们今天谈尚武精神,并非是要武力解决问题,非要战争不可。尚武精神对于国家来讲,意味着我们敢于向强权政治说不,敢于亮明自己的观点,敢于不向一切强权低头,意味着战胜敌人,战胜困难。对于普通民众来讲,是要有一种自信,一种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意味着自尊自强,意味着骨子里的刚劲勇猛。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国力渐渐的强盛,但是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却在这个大时代中感到迷茫和丧失自信,如何重拾自信,一方面固然是需要国家有组织有意识的强化全民的精神文明,一方面我们自己也要在骨子多一些血性。几十年来,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断的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传统的文化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不断的丢失了我们许多传统的精华的东西,而许多传统的糟粕及各种乌烟瘴气种种丑恶行为却大行其道。 而今的尚武之气,我们或许只能从各种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中来看到,人们对于侠的话题,其实反映在社会现实中,更多的是一种对于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在痛苦与无奈中的挣扎而产生的一种英雄情结。当越来越多的武侠作品被搬上银幕与荧屏之上,却是整体民族根性的尚武之气的缺失,武侠文化也只能是“成人童话”,作为一种茶余饭后的消遣。 台湾问题几十年来一直是我们国家心中的痛,一个挥之不去的一个伤痕。只有治愈了这个伤痕,只有国家统一,我们才能可能进入世界强国之林。一个强大的国家,首先必然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南海问题,西南西北诸多边界问题,中国看似和平的表面迹象下,其实潜藏着种种外来危机,四处杀机腾腾。我们每个有良心有热血的中国人都不能对此熟视无睹。

痛感于现今中国的一种耻辱和安全危机感,越发觉得中国现在需要一种全民族的尚武精神,唯有民族根性里有一种尚武的精神,我们才能更好的发展,更好的面对未来。

当写下上述的文字时,耳边不由得又想了那句:“犯我强汉天威者,虽远必诛”,现在听起来仍是发人耳聩。


相关内容

  • 知识分子眼中的社会之"霾"与深层焦虑
  • 2014-04-02  人民论坛 钟 君 核心提示:在知识分子看来,贫富差距.诚信缺失.腐败蔓延.民生困境.价值共识缺失.过度城市化等就是社会之"霾",也是引发他们深度焦虑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在知识分子看来,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已经非常严重.有67%的知识分子认为贫富差距很严重, ...

  • 道德生活中的传统话语
  • 道德生活中的传统话语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 陈泽环 2013-3-18 15:52:06 来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南京)2012年5期 [英文标题]Traditional Discourse in Moral Life: Considerations upon Carryi ...

  • 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生存现状研究
  • 第8卷第6 期2011年12月 JournalofSchoolingStudies Vol.8,No.6Dec.2011 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生存现状研究 ---基于甘肃.宁夏.贵州3省17所中学的调查 苗承燕,王嘉毅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要:文章选取甘肃.宁夏.贵州三省 ...

  •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师的社会责任
  • 摘 要:本文通过环境艺术设计师的反思,分析影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直接因素,强调环境艺术设计师的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设计师 社会责任 环境艺术设计师创造的设计作品,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环境艺术设计师也将因此而承担更巨大的社会责任.环境艺术设计师承担着本职业和岗位相联系的职 ...

  • 大学生诚信论文
  • 大学生诚信论文 一 诺 千 金 一诺千金 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大学生身上也出现了诚信缺失的现象:这些现象既有社会的.学校的和家庭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营造诚信氛围.创新诚信模式.完善诚信机制和强化诚信践履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道德建设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 ...

  • 最全"两学一做"考试.测试题.题库(含答案)
  • "两学一做"考题一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 ). A.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B.经济.政治.教育.科技.国防"五位一体" C.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党建"五位一体" 2.党章规 ...

  • 新媒体网络时代体育传媒社会责任缺失论文
  • 新媒体网络时代体育传媒社会责任缺失论文 [摘要]坚持新闻真实的责任.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守的首要原则,虚假新闻是对新闻媒体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最大挑战. [关键词]网络体育媒体:社会责任:缺失 研究目的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其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 ...

  • 文明素养缺失的忧思与应对_樊敏
  • Fr o m t h e Ed it o r 文明素养缺失的忧思与应对 □樊敏 当今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不文明现象,诸如公共场所吸烟.乱扔垃圾.大声喧哗.说脏话粗话.踩踏花草.乱涂乱贴.高空掷物.举止不端.穿着不雅.抢占公交座位.办事不自觉排队等等. 不文明现象,如空气中尘埃,虽不能阻止人们的 ...

  • 法律信仰的缺失――中国司法改革的"软肋"
  • 摘要法律信仰是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精神动力,但中国社会法律信仰的缺失现状令人堪忧,成为司法改革和法制现代化进程的一颗"毒瘤".其形成原因主要是中国历史传统的影响.中国法律体系不够健全.法律运行成本过高.司法腐败的恶劣影响以及公民权利意识的淡薄.本文指出要培育公民的法律信仰,需要注意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