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庆方言俚俗语看俚俗语与地方文化

2006年4月Apr.2006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ongqingTechnologyandBusiness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第23卷第2期

Vol123 NO.2

从重庆方言俚俗语看俚俗语与地方文化

3

杨月蓉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400067)

[摘要]俚俗语与地方文化密切相关,既是地方文化的反映,同时又使地方文化得以传承。

本文主要以重庆方言俚俗语为例,从方言文化、地理文化方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重庆;方言;俚俗语;文化

[中图分类号]H172.3]1672-0598(2006)02-0146-05

  一、汉语中有一些含义丰富、短小而定型的固定短语或句子,这些固定短语或句子统称为熟语。例如成语(胸有成竹、马到成功)、格言警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识就是力量)、惯用语(戴高帽、开夜车)、歇后语(菠菜煮豆腐———一清二白)、谚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俗语(雷声大雨点小、在一棵树上吊死)等。在熟语的各个类别中,成语和格言警句主要来源于古代和现代的书面语或者名人名言,具有全民性和书面语色彩,其他几类则主要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口头创造,具有明显的口语色彩,很多还是特定方言的产物,限于某个方言区使用,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俚俗语就是指有口语色彩的通俗而定型的固定短语或句子,包括惯用语、歇后语、谚语和俗语。通俗化、口语化是俚俗语的主要特征。

俚俗语具有通俗性,但通俗不等于粗俗。有人把俚俗语解释为“民间流传的鄙俗的不文雅的词

语”,这个解释不完全对。由于俚俗语来自于普通人民群众,良莠不齐,不可避免有粗俗的成分存在,但这些只是俚俗语中极少的一部分,大多数内容是健康的。俚俗语表达的是人们对生活的认识,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对丑恶现象的鞭挞。俚俗

3

语往往是在通俗的外衣下包裹着朴实的真理,有的还带有很强的哲理性和教育意义。人们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现象来说明深刻的道理,例如重庆话中的俚俗语“围着灶头转,是想锅巴吃”,一句平实的话道出人的行为都是受利益的驱使,总带有一定的目的;“火到猪头烂”,则比喻时机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告诫人们做事不要急躁。有的俚俗语产生年代久远,甚至可能先秦两汉就出现了,一直沿用至今,这些俚俗语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它们表达的内容是永恒的,表达的道理经过时间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古往今来严肃的作品中引用俚俗语来证明自己观点看法的不在少数,现当代许多政治领袖、著名作家的讲话和著作中都可以找到引用俚俗语的例子。

除了一些流行范围比较广的俚俗语外,各地还有一些独特的俚俗语。这些俚俗语是人民群众创造并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由于过去知识分子对民间文化的轻视,俚俗语很多没有被收入辞典,除了极少数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的文学作品外,书面语中很少出现,因此,它没有在辞典和书面作品中规范化、定型化,带有一定的原始性,往往直接反映出一个地方的文化特点。所以具有文化上的地域性也是俚俗语的重要特征之一。

[收稿日期]2005-12-10

 [作者简介]杨月蓉,女,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146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杨月蓉:从重庆方言俚俗语看俚俗语与地方文化2006第2期

牛耳离角近,实指人离家近。其他地方如果“家”

角”读音相差甚远,人们就不能理解这个歇后一种社会现象,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特定文和“

化的反映者,在语言中负载了丰富的文化内容。语的意思。

下面几个重庆方言俚俗语就包含有一些独特“文化”这一术语内容极为广泛,但概括起来可以

说主要包含“一个社区诸成员有着共同的政治或的语音现象:

三月的菜薹———不嫩(论)伦理观念,以及在很大程度上对解释世界的方式、

(重庆方言中有些字en与uen不分)客观现象如何分类和赋予这种分类以何种意义有

筲箕锅———不严(谙)着类同的认识。”而这些文化内容主要是通过语

(重庆方言中表示严实的“严”与“谙”同音)言反映出来。语言记录并反映一个社会的物质文

土地老汉搬家———神(承)不住了。化和精神文化,反过来说,语言又对一个社会的文

(重庆方言中表示承受义的“承”与“神”同化产生影响。

俚俗语来源于生活,特定的文化是俚俗语产生音)的源泉,同时俚俗语又是特定文化的反映,其中包含了深刻的处世道理和对人生的体验,反映了各地人民的世态人心,映。另一方面,作用。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所以常常引用俚俗语来教育别人或告诫自己,另外,由于俚俗语具有表达上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幽默诙谐,富于生活的情趣,同时也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所以人们乐于使用,乐于传布,这样,也使俚俗语包含的文化得以延续固定下来。由于俚俗语表意相对完整,其内容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所以俚俗语就像一面镜子比较完整地反映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特定的文化内容。对方言俚俗语的研究可以了解各方言区人的生活习惯、生产经验、宗教信仰、喜好厌恶、文化遗迹等,可以说,它包括各地以口头方式代代传承的所有知识、理解、评价、态度、幻想、感情和信仰等。下面主要以重庆方言中的俚俗语为例谈谈俚俗语与地方文化的关系。

,例如:

只有这一升(身)/没几升这个歇后语重庆话的注解是“只有这一升(身)”,实际上是说“(衣服不多),只有这一身”。例如:“不管到哪里去,我都是叫化子卖米———只有这一升(身)。”这是因为重庆方言中en和eng不分,都读en,所以“升”与“身”谐音。而陕西渭南地区的方言,引出的注解是“没几升”,因为在渭南话中,“升”与“声”谐音,都是后鼻音eng,所以实际上是说“(讲的话不多,)没有几声”。例如柳青的《创业史》:“高增福是啥东西?凭啥当农业社的副主任?论讲话是叫化子卖米,没几声(升)就完了,论办事,他没能力!”显然,相同的引子引出的注解不同。

各地的方言词也各有特色,人民在创作俚俗语时往往灵活运用当地的方言词,使语言显现出鲜明的地域性,例如徐州方言有一个歇后语:

脚把子泥墙———也不看你那抹儿子

这个歇后语用来讽刺那些无能而偏要逞强的人。抹儿子本是泥墙工具,与“母儿子”谐音,而“母儿子”在徐州话中表示本事、才能。这里,字面

(即没有本指没有“抹儿子”,实际指没有“母儿子”

事、才能)。其他地区没有“抹儿子”“母儿子”这样的方言词,当然也就听不懂这个歇后语的意思。重庆方言俚俗语中就包含有大量具有特殊意义的方言词,惯用语如:

吃福喜  扯把子  占欺头巴倒烫  软打整  开黄腔翻坎坎  敲棒棒  包包散歇后语如:

147

各个地方都有一些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是

二、俚俗语中的方言文化

俚俗语往往是某个地方的人民语言上的创新,具有明显的方言特征。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在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俚俗语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俚俗语的语言特点首先反映在语音上,因为任何方言的俚俗语都是以方音为物质外壳而存在的,有的俚俗语就是以特定的方音现象为依据而构成,可以说,没有方言的特定语音,就没有这些特殊的俚俗语。这样的俚俗语是很难被别的方言借用的。例如山东方言有一个歇后语:牛耳—离角(家)近

在山东方言中,“家”谐“角”音,

这里字面说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杨月蓉:从重庆方言俚俗语看俚俗语与地方文化2006第2期

癞格宝吃豇豆———悬吊吊的

较场坝的老鸹———飞起吃人龙灯的脑壳———耍亮了的担沙罐挞扑爬———没得一个好的谚语如:

腰长肋巴稀,定是懒东西。穷人气大,烟锅巴劲大。汗禢巴肉,瘦肉巴骨。树老心空,人老癫东。俗语如:

起半截就开跑扯草草奏笆篓捏倒鼻子哄眼睛黄瓜还没起蒂蒂

同一事物各个方言可能有不同叫法,语。一词,叫胳膊肘为“手倒拐”,所以北京人说“胳膊肘往里弯”,重庆

3

方言说成“手倒拐往内撇(读[pie])”,意思相同,但说法不同。要表示人性格耿直,说话直截了当,北京人说“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而重庆方言中没有“胡同”一词,叫“巷子”,所以同样的意思,在重庆方言中说成“

小巷子竹竿———直来直去”。重庆与成都过去都同属四川省,重庆话和成

俚俗语大多有表里两层意义。表层的意思就是字面义,里层的意思是字面义的比喻义或引申义,不是本方言区的人是不能仅从字面体会出其真实意义的。例如,惯用语“吆鸭子”,字面意义是指跟在鸭子后面吆喝,赶鸭子前进,里层意思指名次落在最后。俗语“打不出喷嚏”,字面指想打喷嚏但又打不出,里层意思指吃了亏却有口难言。歇后语“一坛子萝卜———抓不到姜”,字面是泡菜坛里全是萝卜,没有姜,但“姜”谐“缰”,所以实际表达的是“抓不到缰”,而骑马抓不住缰,人就坐不稳,比喻做事找不到头绪,不知所措。这个歇后语要表。很多谚语也有,,,不是瘦肉所以穿着时贴在身,,比喻只有亲生。

三、俚俗语中的地理文化

俚俗语大多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造。在创造俚俗语时,他们往往是取自己最熟悉、最接近的事物为喻。重庆是内陆城市,是长江和嘉陵江的汇合口,重庆很多市镇都在沿江地带,因此产生了许多与水、江河、码头等有关的俚俗语。例如,踩假水

(说假话,办假事,弄虚作假)、水场合(欺哄人的场合)、找错码头(找错了人)、跑码头(到处漂泊求生)、哪河水发了(什么地方出了问题)等都与重庆

都话在俚俗语方面虽大多相同,用法一致,但也有

一些差别,如成都人说“菢鸡婆打摆子———又扑又特殊的地理有关。

4俚俗语的地域性的另一种表现是包含有特定颤”,颤(读[zan]),本是颤抖的意思,成都话中有

一个惯用语“颤翎子”,指爱出风头的人,因此“颤”地名或有特定地方特点的事物,例如:

粪塘湾的大粪———兑(对)了又兑(对)也就有爱出头露面表现自己的意思,重庆方言没有

解放前,重庆没有完善的地下水系统,人们的成都话的“颤翎子”这一惯用语(也不用“颤”这个

词),所以借进来改说成“抱鸡婆打摆子———又扑排泄物是卖到农村作肥料。那时南纪门河边是一又抖”,虽然“抖”也有颤抖的意思,但没有爱出风个粪便集散地,挖有专蓄粪便的大坑,当地就被人头的意思,而是表示境况从穷困到发达因而表现得趾高气扬。又如歇后语“缺牙巴咬虱子”这一引子,成都话的注解是“碰端了”,重庆方言的注解是

),是因为成都话““碰倒了”(即“碰巧了”端”有

对、准的意思,而重庆方言没有这样的用法。

方言语法特点同样也在俚俗语中有所表现,像重庆方言俚俗语中大量的重叠式名词(翻坎坎、吃麻麻鱼等)就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构词法,又如“百货大楼的衣服———套是套的”,其中“套是套的”这种“量词+‘是’+量词+‘的’”的格式表示事物以什么形式存在,这种格式普通话中就没有。148

们称之为“粪塘湾”。先由人工挑到粪塘湾倒入粪坑,然后上船运走。为了增加重量,粪把头让人往粪坑里掺沙掺水,因此产生出这样一个歇后语。

又如,唐家沱是重庆的一个地名,得名于长江中游重庆段中的一个回水沱。在这里,漂浮着的物体往往沉积在那里不再往下漂,所以在唐家沱上游的长江里淹死了人其家属往往到唐家沱去打捞尸体。由于这个原因,重庆人在打牌输完时说“输齐唐家沱”,做生意亏本亏完了时说“亏齐唐家沱”,带有一种夸张的语气,表示输得彻底或亏得彻底,无路可走,只有跳河,最后到达唐家沱。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杨月蓉:从重庆方言俚俗语看俚俗语与地方文化2006第2期

相同的意思,不同方言的俚俗语可能反映出不同方言区的特点。例如北方驴多,而重庆地区少驴,所以北京土话里很多含“驴”的俚俗语,相同意思重庆人都用别的事物代替。例如,表示好心不得好报,北京话说“好心当作驴肝肺”,重庆话说的是“为好不得好,反而遭狗咬”。表示外表好看,内部空虚或没有本事,北京话说“驴粪蛋子外面光”,重庆话则说“马屎皮面光”。北京话说“三张纸画个驴头———好大的脸面”,重庆话说“三张纸画个人脑壳———好大的脸面”。

语形象地表现出重庆人的生活特点和性格特点。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俚俗语作为比较完整的表意单位,更是比较系统地反映了当地的文化。有些俚俗语本身就来源于本地文化。例如,“打假叉”“幺不倒台”等就来自于川剧。打叉是川剧中武生的一种特技,演出时打叉者用数根钢叉,连续掷向另一个人的周围,钢叉钉进其身后木板嘣嘣作声,距被掷者只差分毫。有时为了产生更刺激的效果,表演者还故意即兴表演“打假叉”。在打叉时被刺者表现得胆怯害怕,逃到观众席中,而打叉者则紧追不舍,边追边掷出一把把叉,吓得观众四散奔逃,。由此产生“打假叉”。”表示说假话,做“”本是指由于表演好,观众再,因而不能闭幕。引申出骄傲自满,瞧不起人的意思。

俚俗语也具有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社会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改变,又可能出现一些新俚俗语,相反,一些旧的俚俗语,则随着时代的变迁,观念的改变而退出历史舞台。例如,“业余华侨”是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一个俗语,当时国门初开,一些前卫者率先模仿回国省亲的华侨以及港澳台同胞的穿着,花衬衫、大裤腿、蛤蟆镜就是当时一些人的典型形象,对于这样打扮的人,人们奉送一个

四、俚俗语中的人文文化

俚俗语也是方言区人文文化的反映,它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民情、风俗及习惯,有些俚俗语其他方言区的人是很难理解的语———“讲法兰西话”,地,有各国租界。霸道,欺压华人,,个俚俗语,。没有经历过半殖民地的生活,没遭受过法国人的欺侮,是无法理解这个俚俗语的。

重庆人的人文特点也在俚俗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例如,“不存在”、“吃得亏,打得拢堆”这两个俚俗语就是重庆人的性格的形象表现。重庆人性格豪爽、耿直,当慷慨解囊或主动援手后,对方说

“这事麻烦你了”“谢谢你了”时,当对方担心有什“雅号”———业余华侨。可是,这一称呼并没有流么困难时,重庆人往往会说:“不存在!”不存在,是行多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观“不存在什么问题”“不存在什么困难”之省,是一念的更新,衣装早已是百花齐放,过去看来怪异的个新产生的俚俗语,言简意赅,说起来给人以豪气服装人们已司空见惯,因此,“业余华侨”也就不再冲天、阳刚气十足之感。重庆人与人交往的信条之出现在人们口头中。又如用“全国粮票”“地方粮一是“吃得亏,打得拢堆”,这个俚俗语道出一个久票”来称呼国家或地方承认的学历,也是改革开放为人们验证的事实:不怕吃亏的人才能与别人搞好关系,如果事事斤斤计较,害怕吃亏,就很难与人友好相处。

火锅是重庆的具有特殊风味的食物,重庆话中有一些与火锅有关的俚俗语,如“内部油碟”就是

以来由于办学形式多种多样才出现的俚俗语。重

庆话中“打牙祭”“拈闪闪”“吃油大”等俚俗语的由盛而衰则充分表现出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过去生活艰难,逢年过节才吃一次荤食,帮工的人则

每月初二、十六吃一次,这就像古时军队祭祀牙旗

其中一个。火锅食物又麻又辣又烫,为了减少对胃一样,定期用荤食上一次供,所以叫“打牙祭”。难部的刺激,人们用一个小碟,倒上麻油,加上味精、得吃上一回肉,一般是尽量买肥的,肥肉油多,切得蒜泥等,这就是油碟。吃火锅时把食物从锅里拈出薄,筷子拈起来微微颤动,所以把吃肉又叫做“拈来在碟子里蘸一下再吃。“内部油碟”字面意思是闪闪”“吃油大”。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如果认识火锅馆内部的人,油碟的佐料就好一些高,买肉时挑肥拣瘦,选的是瘦肉。所以这些惯用(如麻油倒多一点)。作为俚俗语,用来比喻有内语现在一般也不再说。部关系的人,表现出对当前不正之风的讽刺。又如,“三伏天吃酒烫火锅———热心热肠”,这个歇后

各地俚俗语反映出不同的地域文化,表现出汉

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俚俗语研究属于语言学,

149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杨月蓉:从重庆方言俚俗语看俚俗语与地方文化2006第2期

也是文化学的一部分。研究俚俗语可以揭示正式记载之外的民众的思想、语言、文化。“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民族文化与他民族文化的差异。人们常说的语

言障碍就是指这种文化间的差异。”不同民族语

[注释]

①高更生.现代汉语知识大词典[M].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2.

②③朱文俊.人类语言学论题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64.65.

言是如此,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区的语言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对不同地区的俚俗语的比较研究可以让不同地方

[1]崔希亮.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M].北京语言文化

的人互相增进了解,可以让人了解不同地方文化间大学出版社,1997.的差异并消除由此产生的语言障碍。近几十年来[2]方言与俗语研究———温端政语言学论文选集[M].上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方言逐渐趋于萎缩,以方音承海辞书出版社,2002.载的表现地区文化的词语正在逐渐消失。同样,方言俚俗语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使用范围大大缩小,很多青少年已不懂父母辈所说的俚俗语,有些俚俗语已经从人们口语中消失了。目前语言学界有专家正在疾呼“抢救方言”,份宝贵的文化资料,我们认为,[3]温端政.谚语的语义[J].中国语文,1984,(4).[4]郭在贻.俗语词研究概述[J].语文导报,1985,(9).[5]牛思涌.[J].,1989,(7).[6].1989,(3).

.].,1993,(2).

(责任编校:朱德东,徐新华)

Onslangandfolkadageandlocalculturebased

onChongqing’sdialectandslang

YANGYue-rong

(SchoolofArtandNews,ChongqingTechnologyandBusinessUniversity,Chongqing400067,China)

Abstract:Slangandfolkadage,whichhavecloserelationwithlocalculture,notonlyreflectlocalculture

butalsocarryonlocalculture.

Thispaper,basedonexampleofdialectandslangandfolkadageof

Chongqing,describestherelationshipbetweenslangandfolkadageandlocalculturefromthreeaspectssuchasdialectculture,geologicalcultureandhumanisticculture.

Keywords:Chongqing;dialect;slangandfolkadage;culture

150

2006年4月Apr.2006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ongqingTechnologyandBusiness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第23卷第2期

Vol123 NO.2

从重庆方言俚俗语看俚俗语与地方文化

3

杨月蓉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400067)

[摘要]俚俗语与地方文化密切相关,既是地方文化的反映,同时又使地方文化得以传承。

本文主要以重庆方言俚俗语为例,从方言文化、地理文化方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重庆;方言;俚俗语;文化

[中图分类号]H172.3]1672-0598(2006)02-0146-05

  一、汉语中有一些含义丰富、短小而定型的固定短语或句子,这些固定短语或句子统称为熟语。例如成语(胸有成竹、马到成功)、格言警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识就是力量)、惯用语(戴高帽、开夜车)、歇后语(菠菜煮豆腐———一清二白)、谚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俗语(雷声大雨点小、在一棵树上吊死)等。在熟语的各个类别中,成语和格言警句主要来源于古代和现代的书面语或者名人名言,具有全民性和书面语色彩,其他几类则主要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口头创造,具有明显的口语色彩,很多还是特定方言的产物,限于某个方言区使用,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俚俗语就是指有口语色彩的通俗而定型的固定短语或句子,包括惯用语、歇后语、谚语和俗语。通俗化、口语化是俚俗语的主要特征。

俚俗语具有通俗性,但通俗不等于粗俗。有人把俚俗语解释为“民间流传的鄙俗的不文雅的词

语”,这个解释不完全对。由于俚俗语来自于普通人民群众,良莠不齐,不可避免有粗俗的成分存在,但这些只是俚俗语中极少的一部分,大多数内容是健康的。俚俗语表达的是人们对生活的认识,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对丑恶现象的鞭挞。俚俗

3

语往往是在通俗的外衣下包裹着朴实的真理,有的还带有很强的哲理性和教育意义。人们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现象来说明深刻的道理,例如重庆话中的俚俗语“围着灶头转,是想锅巴吃”,一句平实的话道出人的行为都是受利益的驱使,总带有一定的目的;“火到猪头烂”,则比喻时机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告诫人们做事不要急躁。有的俚俗语产生年代久远,甚至可能先秦两汉就出现了,一直沿用至今,这些俚俗语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它们表达的内容是永恒的,表达的道理经过时间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古往今来严肃的作品中引用俚俗语来证明自己观点看法的不在少数,现当代许多政治领袖、著名作家的讲话和著作中都可以找到引用俚俗语的例子。

除了一些流行范围比较广的俚俗语外,各地还有一些独特的俚俗语。这些俚俗语是人民群众创造并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由于过去知识分子对民间文化的轻视,俚俗语很多没有被收入辞典,除了极少数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的文学作品外,书面语中很少出现,因此,它没有在辞典和书面作品中规范化、定型化,带有一定的原始性,往往直接反映出一个地方的文化特点。所以具有文化上的地域性也是俚俗语的重要特征之一。

[收稿日期]2005-12-10

 [作者简介]杨月蓉,女,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146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杨月蓉:从重庆方言俚俗语看俚俗语与地方文化2006第2期

牛耳离角近,实指人离家近。其他地方如果“家”

角”读音相差甚远,人们就不能理解这个歇后一种社会现象,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特定文和“

化的反映者,在语言中负载了丰富的文化内容。语的意思。

下面几个重庆方言俚俗语就包含有一些独特“文化”这一术语内容极为广泛,但概括起来可以

说主要包含“一个社区诸成员有着共同的政治或的语音现象:

三月的菜薹———不嫩(论)伦理观念,以及在很大程度上对解释世界的方式、

(重庆方言中有些字en与uen不分)客观现象如何分类和赋予这种分类以何种意义有

筲箕锅———不严(谙)着类同的认识。”而这些文化内容主要是通过语

(重庆方言中表示严实的“严”与“谙”同音)言反映出来。语言记录并反映一个社会的物质文

土地老汉搬家———神(承)不住了。化和精神文化,反过来说,语言又对一个社会的文

(重庆方言中表示承受义的“承”与“神”同化产生影响。

俚俗语来源于生活,特定的文化是俚俗语产生音)的源泉,同时俚俗语又是特定文化的反映,其中包含了深刻的处世道理和对人生的体验,反映了各地人民的世态人心,映。另一方面,作用。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所以常常引用俚俗语来教育别人或告诫自己,另外,由于俚俗语具有表达上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幽默诙谐,富于生活的情趣,同时也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所以人们乐于使用,乐于传布,这样,也使俚俗语包含的文化得以延续固定下来。由于俚俗语表意相对完整,其内容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所以俚俗语就像一面镜子比较完整地反映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特定的文化内容。对方言俚俗语的研究可以了解各方言区人的生活习惯、生产经验、宗教信仰、喜好厌恶、文化遗迹等,可以说,它包括各地以口头方式代代传承的所有知识、理解、评价、态度、幻想、感情和信仰等。下面主要以重庆方言中的俚俗语为例谈谈俚俗语与地方文化的关系。

,例如:

只有这一升(身)/没几升这个歇后语重庆话的注解是“只有这一升(身)”,实际上是说“(衣服不多),只有这一身”。例如:“不管到哪里去,我都是叫化子卖米———只有这一升(身)。”这是因为重庆方言中en和eng不分,都读en,所以“升”与“身”谐音。而陕西渭南地区的方言,引出的注解是“没几升”,因为在渭南话中,“升”与“声”谐音,都是后鼻音eng,所以实际上是说“(讲的话不多,)没有几声”。例如柳青的《创业史》:“高增福是啥东西?凭啥当农业社的副主任?论讲话是叫化子卖米,没几声(升)就完了,论办事,他没能力!”显然,相同的引子引出的注解不同。

各地的方言词也各有特色,人民在创作俚俗语时往往灵活运用当地的方言词,使语言显现出鲜明的地域性,例如徐州方言有一个歇后语:

脚把子泥墙———也不看你那抹儿子

这个歇后语用来讽刺那些无能而偏要逞强的人。抹儿子本是泥墙工具,与“母儿子”谐音,而“母儿子”在徐州话中表示本事、才能。这里,字面

(即没有本指没有“抹儿子”,实际指没有“母儿子”

事、才能)。其他地区没有“抹儿子”“母儿子”这样的方言词,当然也就听不懂这个歇后语的意思。重庆方言俚俗语中就包含有大量具有特殊意义的方言词,惯用语如:

吃福喜  扯把子  占欺头巴倒烫  软打整  开黄腔翻坎坎  敲棒棒  包包散歇后语如:

147

各个地方都有一些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是

二、俚俗语中的方言文化

俚俗语往往是某个地方的人民语言上的创新,具有明显的方言特征。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在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俚俗语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俚俗语的语言特点首先反映在语音上,因为任何方言的俚俗语都是以方音为物质外壳而存在的,有的俚俗语就是以特定的方音现象为依据而构成,可以说,没有方言的特定语音,就没有这些特殊的俚俗语。这样的俚俗语是很难被别的方言借用的。例如山东方言有一个歇后语:牛耳—离角(家)近

在山东方言中,“家”谐“角”音,

这里字面说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杨月蓉:从重庆方言俚俗语看俚俗语与地方文化2006第2期

癞格宝吃豇豆———悬吊吊的

较场坝的老鸹———飞起吃人龙灯的脑壳———耍亮了的担沙罐挞扑爬———没得一个好的谚语如:

腰长肋巴稀,定是懒东西。穷人气大,烟锅巴劲大。汗禢巴肉,瘦肉巴骨。树老心空,人老癫东。俗语如:

起半截就开跑扯草草奏笆篓捏倒鼻子哄眼睛黄瓜还没起蒂蒂

同一事物各个方言可能有不同叫法,语。一词,叫胳膊肘为“手倒拐”,所以北京人说“胳膊肘往里弯”,重庆

3

方言说成“手倒拐往内撇(读[pie])”,意思相同,但说法不同。要表示人性格耿直,说话直截了当,北京人说“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而重庆方言中没有“胡同”一词,叫“巷子”,所以同样的意思,在重庆方言中说成“

小巷子竹竿———直来直去”。重庆与成都过去都同属四川省,重庆话和成

俚俗语大多有表里两层意义。表层的意思就是字面义,里层的意思是字面义的比喻义或引申义,不是本方言区的人是不能仅从字面体会出其真实意义的。例如,惯用语“吆鸭子”,字面意义是指跟在鸭子后面吆喝,赶鸭子前进,里层意思指名次落在最后。俗语“打不出喷嚏”,字面指想打喷嚏但又打不出,里层意思指吃了亏却有口难言。歇后语“一坛子萝卜———抓不到姜”,字面是泡菜坛里全是萝卜,没有姜,但“姜”谐“缰”,所以实际表达的是“抓不到缰”,而骑马抓不住缰,人就坐不稳,比喻做事找不到头绪,不知所措。这个歇后语要表。很多谚语也有,,,不是瘦肉所以穿着时贴在身,,比喻只有亲生。

三、俚俗语中的地理文化

俚俗语大多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造。在创造俚俗语时,他们往往是取自己最熟悉、最接近的事物为喻。重庆是内陆城市,是长江和嘉陵江的汇合口,重庆很多市镇都在沿江地带,因此产生了许多与水、江河、码头等有关的俚俗语。例如,踩假水

(说假话,办假事,弄虚作假)、水场合(欺哄人的场合)、找错码头(找错了人)、跑码头(到处漂泊求生)、哪河水发了(什么地方出了问题)等都与重庆

都话在俚俗语方面虽大多相同,用法一致,但也有

一些差别,如成都人说“菢鸡婆打摆子———又扑又特殊的地理有关。

4俚俗语的地域性的另一种表现是包含有特定颤”,颤(读[zan]),本是颤抖的意思,成都话中有

一个惯用语“颤翎子”,指爱出风头的人,因此“颤”地名或有特定地方特点的事物,例如:

粪塘湾的大粪———兑(对)了又兑(对)也就有爱出头露面表现自己的意思,重庆方言没有

解放前,重庆没有完善的地下水系统,人们的成都话的“颤翎子”这一惯用语(也不用“颤”这个

词),所以借进来改说成“抱鸡婆打摆子———又扑排泄物是卖到农村作肥料。那时南纪门河边是一又抖”,虽然“抖”也有颤抖的意思,但没有爱出风个粪便集散地,挖有专蓄粪便的大坑,当地就被人头的意思,而是表示境况从穷困到发达因而表现得趾高气扬。又如歇后语“缺牙巴咬虱子”这一引子,成都话的注解是“碰端了”,重庆方言的注解是

),是因为成都话““碰倒了”(即“碰巧了”端”有

对、准的意思,而重庆方言没有这样的用法。

方言语法特点同样也在俚俗语中有所表现,像重庆方言俚俗语中大量的重叠式名词(翻坎坎、吃麻麻鱼等)就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构词法,又如“百货大楼的衣服———套是套的”,其中“套是套的”这种“量词+‘是’+量词+‘的’”的格式表示事物以什么形式存在,这种格式普通话中就没有。148

们称之为“粪塘湾”。先由人工挑到粪塘湾倒入粪坑,然后上船运走。为了增加重量,粪把头让人往粪坑里掺沙掺水,因此产生出这样一个歇后语。

又如,唐家沱是重庆的一个地名,得名于长江中游重庆段中的一个回水沱。在这里,漂浮着的物体往往沉积在那里不再往下漂,所以在唐家沱上游的长江里淹死了人其家属往往到唐家沱去打捞尸体。由于这个原因,重庆人在打牌输完时说“输齐唐家沱”,做生意亏本亏完了时说“亏齐唐家沱”,带有一种夸张的语气,表示输得彻底或亏得彻底,无路可走,只有跳河,最后到达唐家沱。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杨月蓉:从重庆方言俚俗语看俚俗语与地方文化2006第2期

相同的意思,不同方言的俚俗语可能反映出不同方言区的特点。例如北方驴多,而重庆地区少驴,所以北京土话里很多含“驴”的俚俗语,相同意思重庆人都用别的事物代替。例如,表示好心不得好报,北京话说“好心当作驴肝肺”,重庆话说的是“为好不得好,反而遭狗咬”。表示外表好看,内部空虚或没有本事,北京话说“驴粪蛋子外面光”,重庆话则说“马屎皮面光”。北京话说“三张纸画个驴头———好大的脸面”,重庆话说“三张纸画个人脑壳———好大的脸面”。

语形象地表现出重庆人的生活特点和性格特点。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俚俗语作为比较完整的表意单位,更是比较系统地反映了当地的文化。有些俚俗语本身就来源于本地文化。例如,“打假叉”“幺不倒台”等就来自于川剧。打叉是川剧中武生的一种特技,演出时打叉者用数根钢叉,连续掷向另一个人的周围,钢叉钉进其身后木板嘣嘣作声,距被掷者只差分毫。有时为了产生更刺激的效果,表演者还故意即兴表演“打假叉”。在打叉时被刺者表现得胆怯害怕,逃到观众席中,而打叉者则紧追不舍,边追边掷出一把把叉,吓得观众四散奔逃,。由此产生“打假叉”。”表示说假话,做“”本是指由于表演好,观众再,因而不能闭幕。引申出骄傲自满,瞧不起人的意思。

俚俗语也具有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社会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改变,又可能出现一些新俚俗语,相反,一些旧的俚俗语,则随着时代的变迁,观念的改变而退出历史舞台。例如,“业余华侨”是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一个俗语,当时国门初开,一些前卫者率先模仿回国省亲的华侨以及港澳台同胞的穿着,花衬衫、大裤腿、蛤蟆镜就是当时一些人的典型形象,对于这样打扮的人,人们奉送一个

四、俚俗语中的人文文化

俚俗语也是方言区人文文化的反映,它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民情、风俗及习惯,有些俚俗语其他方言区的人是很难理解的语———“讲法兰西话”,地,有各国租界。霸道,欺压华人,,个俚俗语,。没有经历过半殖民地的生活,没遭受过法国人的欺侮,是无法理解这个俚俗语的。

重庆人的人文特点也在俚俗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例如,“不存在”、“吃得亏,打得拢堆”这两个俚俗语就是重庆人的性格的形象表现。重庆人性格豪爽、耿直,当慷慨解囊或主动援手后,对方说

“这事麻烦你了”“谢谢你了”时,当对方担心有什“雅号”———业余华侨。可是,这一称呼并没有流么困难时,重庆人往往会说:“不存在!”不存在,是行多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观“不存在什么问题”“不存在什么困难”之省,是一念的更新,衣装早已是百花齐放,过去看来怪异的个新产生的俚俗语,言简意赅,说起来给人以豪气服装人们已司空见惯,因此,“业余华侨”也就不再冲天、阳刚气十足之感。重庆人与人交往的信条之出现在人们口头中。又如用“全国粮票”“地方粮一是“吃得亏,打得拢堆”,这个俚俗语道出一个久票”来称呼国家或地方承认的学历,也是改革开放为人们验证的事实:不怕吃亏的人才能与别人搞好关系,如果事事斤斤计较,害怕吃亏,就很难与人友好相处。

火锅是重庆的具有特殊风味的食物,重庆话中有一些与火锅有关的俚俗语,如“内部油碟”就是

以来由于办学形式多种多样才出现的俚俗语。重

庆话中“打牙祭”“拈闪闪”“吃油大”等俚俗语的由盛而衰则充分表现出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过去生活艰难,逢年过节才吃一次荤食,帮工的人则

每月初二、十六吃一次,这就像古时军队祭祀牙旗

其中一个。火锅食物又麻又辣又烫,为了减少对胃一样,定期用荤食上一次供,所以叫“打牙祭”。难部的刺激,人们用一个小碟,倒上麻油,加上味精、得吃上一回肉,一般是尽量买肥的,肥肉油多,切得蒜泥等,这就是油碟。吃火锅时把食物从锅里拈出薄,筷子拈起来微微颤动,所以把吃肉又叫做“拈来在碟子里蘸一下再吃。“内部油碟”字面意思是闪闪”“吃油大”。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如果认识火锅馆内部的人,油碟的佐料就好一些高,买肉时挑肥拣瘦,选的是瘦肉。所以这些惯用(如麻油倒多一点)。作为俚俗语,用来比喻有内语现在一般也不再说。部关系的人,表现出对当前不正之风的讽刺。又如,“三伏天吃酒烫火锅———热心热肠”,这个歇后

各地俚俗语反映出不同的地域文化,表现出汉

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俚俗语研究属于语言学,

149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杨月蓉:从重庆方言俚俗语看俚俗语与地方文化2006第2期

也是文化学的一部分。研究俚俗语可以揭示正式记载之外的民众的思想、语言、文化。“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民族文化与他民族文化的差异。人们常说的语

言障碍就是指这种文化间的差异。”不同民族语

[注释]

①高更生.现代汉语知识大词典[M].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2.

②③朱文俊.人类语言学论题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64.65.

言是如此,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区的语言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对不同地区的俚俗语的比较研究可以让不同地方

[1]崔希亮.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M].北京语言文化

的人互相增进了解,可以让人了解不同地方文化间大学出版社,1997.的差异并消除由此产生的语言障碍。近几十年来[2]方言与俗语研究———温端政语言学论文选集[M].上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方言逐渐趋于萎缩,以方音承海辞书出版社,2002.载的表现地区文化的词语正在逐渐消失。同样,方言俚俗语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使用范围大大缩小,很多青少年已不懂父母辈所说的俚俗语,有些俚俗语已经从人们口语中消失了。目前语言学界有专家正在疾呼“抢救方言”,份宝贵的文化资料,我们认为,[3]温端政.谚语的语义[J].中国语文,1984,(4).[4]郭在贻.俗语词研究概述[J].语文导报,1985,(9).[5]牛思涌.[J].,1989,(7).[6].1989,(3).

.].,1993,(2).

(责任编校:朱德东,徐新华)

Onslangandfolkadageandlocalculturebased

onChongqing’sdialectandslang

YANGYue-rong

(SchoolofArtandNews,ChongqingTechnologyandBusinessUniversity,Chongqing400067,China)

Abstract:Slangandfolkadage,whichhavecloserelationwithlocalculture,notonlyreflectlocalculture

butalsocarryonlocalculture.

Thispaper,basedonexampleofdialectandslangandfolkadageof

Chongqing,describestherelationshipbetweenslangandfolkadageandlocalculturefromthreeaspectssuchasdialectculture,geologicalcultureandhumanisticculture.

Keywords:Chongqing;dialect;slangandfolkadage;culture

150


相关内容

  • 小说的语言品格
  • 小说的语言品格 (一)小说与语言 在文学的家族中,小说排行最小,资历最浅.她没有诗歌的高雅,散文的轻灵,戏剧的亲切,所以她在童年时倍受岐视,历经坎坷,然而,她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她以叙事摹写为内核,博来众体之精华,熔铸成自己独有的品格与风采:从容潇洒.发展到今天,小说不再是无足轻重的" ...

  • 论贾平凹闲适化散文的雅俗情趣
  • 东方论坛一九九八年第三期 论贾平凹闲适化散文的雅俗情趣 雨 箫 在贾平凹的散文中,有这样一批作品:它们融和了地域性的世俗风情与平民化生活的原生态韵致,但其中却深蕴着浓重的儒雅情趣.它们不以概括时代人生的重大主题见长,而是以恬淡平和的心境向人们展示自己从生命体验中获得的情致,表现出从容洒脱.淡泊旷达的 ...

  • 东北话的特点及流行特色
  • 东北文化 2008年第1期 东北话的特点及流行特色 冯常荣 [内容提要]东北话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它与普通话的差异很小,而且东北话又具有独特的流行 因素,为此东北话能够通过小品等艺术形式流行于全国各地.本文在分析东北话的特点基础上,探究东北话的流行特色. [关键词]东北话特点流行特色 文化等其他学科 ...

  • 四川方言与地方民俗文化的联系
  • 摘 要:文分别通过对四川各地的方言进行分类,并举例分析各地方言与各地方历史文化.民间习惯.语言特点.地理环境.戏曲文化等方面密切关系,总结出四川方言与地方民俗间的联系. 关键词:四川方言 四川地方民俗 文化背景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3-000 ...

  • 论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 论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程度的增加,普通话的普及越来越广泛,在说好普通话的同时我们的方言也不摒弃.普通话是提炼多种方言后的结晶,是方言的升华,一定要大力推广.但目前应该是"双语"的语境,在正式场合要坚持说普通话.在日常生活中可让方言继续 ...

  • 创业计划之市场调查
  • 第三部分:市场调查 近几十年来,随着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加之地方戏曲的走下坡路,影视事业的发展,教育的普及和语言规范化方针的贯彻,方言最先退出的是文化生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同方言区的人交往愈来愈多.加以政治宣传和行政管理的需要,方言正逐渐退出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家庭生活成了方言最后的活动空间,甚 ...

  • 试论毕飞宇小说_玉米_系列的语言风格_田宇贺
  • 语 言理论研究 试论毕飞宇小说<玉米>系列的语言风格 □田宇贺 徐 娟 摘 要:毕飞宇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玉米>系列在语言运用上有独到之处.第一,通过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达到幽默诙谐的效果:第二,人物语言极具时代性并且充满了政治化色彩:第三,通 ...

  • 苍南单档布袋戏--中国木偶戏的活化石
  • 中国木偶戏的"活化石"-- 苍南单档布袋戏 文化背景--苍南县概况: 苍南县位于浙江省最南端,濒临东海,与宝岛台湾遥遥相望.苍南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17.9℃,资源丰富,特产富饶,并以水产.矿产.旅游三大资源和四季柚.甜橙.茶叶三大名特优产品最具开发前景, ...

  • 广电毕业论文选题A
  • 新闻传媒学院双学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试论影视批评的文化责任 栏目剧热播的大众文化分析 <传媒视点>校园文化影响力研究 <传媒视点>节目构成形态分析 大学校园DV 的现状与趋势 新世纪以来李安电影创作论 抗日题材长篇电视剧热播的大众文化分析 "独播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