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关系

浅谈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关系

摘要:列宁在具体分析了俄国的国情后,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是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使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中国在改革开放后, 才开始重新认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这一政策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也为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在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指导下, 中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面对的一个艰难课题。列宁深刻的认识到在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生产力十分落后,俄国的文化程度低,资本主义尤其是国家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这些均比西欧最落后的国家还要落后。基于上述认识,列宁指出,这种国情决定了“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及的事情。 ” 他还说,“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因为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直接下命令的方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由此不难看出,正确认识国情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正是俄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俄国向社会主义过度必须采取迁回的方式。通过战时共产主义实践,列宁和俄共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也正是基于对“战时共产主义”的深刻反思和对苏俄国情的正确把握,提出了 “新经济政策” 。

一、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第一,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是新经济政策的第一步,也是最主要的内容。粮食税额比余粮收集额低。纳税后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归农民自己支配,可以自由买卖。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所征收的粮食少得多,这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刺激了播种面积的扩大。粮食税的实施 ,肯定了小农这种经济形式,并且最大限度地支持和鼓励小农独立经营,从而最终实现了工人与农民的巩同联盟。第二,在流通方面,确定自由贸易原则,允许进行小工业商品和农产品的私人贸易,促进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第三,在工业方面,由全国有化改为工业实行租让制、租赁制等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没收收归国有的小企业,仍归业主所有,已经国有化的小企业则租给私人或者合作社。苏维埃政府还将某些国家难以经营开发的矿山、油田、森林等,按照一定的条件和期限的合同,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还与外国资本家建立了联合股份公司。第四,改革经济管理的体制和方法,建立中央和地方的计划委员会,运用价值规律和货币、信贷、商业、财政等手段调节经济。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概括而言有两点:一是巩固了工农联盟,调动了广大工农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二是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二、新经济政策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关系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打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开始走上运用以往一直被看作资本主义机

制的市场关系来建设社会主义。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经历了更长的时间,跨过了更多的不同阶段。起初,市场经济在中国还是理论上的禁区,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1978年第四季度召开的国务院务虚会,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1982年召开的中共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4年10月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仍然延续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提法。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才最终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和苏联20年代不同,由于中国坚定地朝市场经济方向迈进,不惧怕“资本主义”的东西,不畏惧外资的引入,最后走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在社会主义历史上写上了崭新的提法。中国经过十年动乱,各界都有改变现状的要求。这种要求在民间是悄悄地进行的,一般都在天高皇帝远的地方进行,那里中央的权力难以触及,地方采取瞒上不瞒下,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给地下进行的改革试验提供宽松的环境。安徽农村的联产承包制,浙江温州的小商品市场、农民城就是这样兴起的。农民走在官方政策的前面,需要的是使他们的“不合法行动”得到官方的认可。

两国的改革在初始阶段都带有被迫被动的性质,是危机局势下的应急措施。俄国当时陷入最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之中,必须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严重的形势迫使俄国共产党人抛弃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放弃自然经济,走发展商品经济的道路。

中国经过20年左右的左倾,文化革命所进行的“十年内战”,使中国的国民经济走到崩溃的边缘,中国必须走另一条道路。中国在改革中也不断出现市场与计划的关系问题。在一段时间,有人把市场等同于资本主义,把主张市场经济等同于鼓吹资本主义,市场没有得到合理的定位。1990年底邓小平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那回事。”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讲话时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一番话,对于当时正处在理论十字路口的改革如同拨云见日。这样,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合法的地位。苏联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得到了明确的解决,这是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三、新经济政策对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指导作用

“新经济政策”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新经济政策”的基本思想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俄国,而是对所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在这里,邓小平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对于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比较好的思路。之所以是一个比较好的思路,是因为新经济政策探索出一条像俄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因而,“研究和探讨„新经济政策‟,不仅是全面完整准确理解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列宁主义的理论需要,而且是目前社会主义国家寻求发展路向和改革出路的时代需要,

是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其次, “新经济政策”给我们的一个重大启迪就是我们要正确认识国情。正确认识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列宁领导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正是基于对当时国情的正确认识。在对国情的认识上,我国走了曲折的道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我们对国情都没有认识清楚,以致搞“一大二公是从苏俄的实际出发提出来的,它有效地指导了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但其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其结果不是共同富裕而是共同贫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对国情的认识逐渐清晰。十三大做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判断,十五大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九大特征,表明对国情的认识更加深刻。我国的国情就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是基于这种对国情的正确认识,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最后,“新经济政策”还告诉我们,巩固的工农联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保证。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工农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我国目前农业人口仍占总人口的 80%,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只有重视农业的发展,处理好工农关系,保障农民利益,才能保证社会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基础也是工农联盟。城乡和谐发展,工农共同富裕,是巩固政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在改革与发展中,必须保障农民的利益,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更进一步重视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

四、结语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改余粮收集制为粮食税制,这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因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得苏维埃政权同人民群众的紧张关系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使得苏维埃政权更加巩固。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利益能否实现及实现程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其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的高低,影响到其创造性的发挥。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确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深化,我国原来的利益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利益阶层多样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居民收入分配呈现差距拉大、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等,必然会使人民群众内部的利益矛盾趋于复杂和激化,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做到发展经济为了人民、发展经济依靠人民、发展经济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浅谈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关系

摘要:列宁在具体分析了俄国的国情后,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是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使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中国在改革开放后, 才开始重新认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这一政策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也为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在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指导下, 中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面对的一个艰难课题。列宁深刻的认识到在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生产力十分落后,俄国的文化程度低,资本主义尤其是国家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这些均比西欧最落后的国家还要落后。基于上述认识,列宁指出,这种国情决定了“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及的事情。 ” 他还说,“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因为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直接下命令的方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由此不难看出,正确认识国情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正是俄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俄国向社会主义过度必须采取迁回的方式。通过战时共产主义实践,列宁和俄共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也正是基于对“战时共产主义”的深刻反思和对苏俄国情的正确把握,提出了 “新经济政策” 。

一、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第一,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是新经济政策的第一步,也是最主要的内容。粮食税额比余粮收集额低。纳税后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归农民自己支配,可以自由买卖。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所征收的粮食少得多,这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刺激了播种面积的扩大。粮食税的实施 ,肯定了小农这种经济形式,并且最大限度地支持和鼓励小农独立经营,从而最终实现了工人与农民的巩同联盟。第二,在流通方面,确定自由贸易原则,允许进行小工业商品和农产品的私人贸易,促进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第三,在工业方面,由全国有化改为工业实行租让制、租赁制等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没收收归国有的小企业,仍归业主所有,已经国有化的小企业则租给私人或者合作社。苏维埃政府还将某些国家难以经营开发的矿山、油田、森林等,按照一定的条件和期限的合同,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还与外国资本家建立了联合股份公司。第四,改革经济管理的体制和方法,建立中央和地方的计划委员会,运用价值规律和货币、信贷、商业、财政等手段调节经济。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概括而言有两点:一是巩固了工农联盟,调动了广大工农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二是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二、新经济政策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关系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打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开始走上运用以往一直被看作资本主义机

制的市场关系来建设社会主义。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经历了更长的时间,跨过了更多的不同阶段。起初,市场经济在中国还是理论上的禁区,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1978年第四季度召开的国务院务虚会,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1982年召开的中共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4年10月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仍然延续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提法。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才最终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和苏联20年代不同,由于中国坚定地朝市场经济方向迈进,不惧怕“资本主义”的东西,不畏惧外资的引入,最后走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在社会主义历史上写上了崭新的提法。中国经过十年动乱,各界都有改变现状的要求。这种要求在民间是悄悄地进行的,一般都在天高皇帝远的地方进行,那里中央的权力难以触及,地方采取瞒上不瞒下,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给地下进行的改革试验提供宽松的环境。安徽农村的联产承包制,浙江温州的小商品市场、农民城就是这样兴起的。农民走在官方政策的前面,需要的是使他们的“不合法行动”得到官方的认可。

两国的改革在初始阶段都带有被迫被动的性质,是危机局势下的应急措施。俄国当时陷入最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之中,必须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严重的形势迫使俄国共产党人抛弃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放弃自然经济,走发展商品经济的道路。

中国经过20年左右的左倾,文化革命所进行的“十年内战”,使中国的国民经济走到崩溃的边缘,中国必须走另一条道路。中国在改革中也不断出现市场与计划的关系问题。在一段时间,有人把市场等同于资本主义,把主张市场经济等同于鼓吹资本主义,市场没有得到合理的定位。1990年底邓小平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那回事。”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讲话时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一番话,对于当时正处在理论十字路口的改革如同拨云见日。这样,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合法的地位。苏联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得到了明确的解决,这是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三、新经济政策对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指导作用

“新经济政策”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新经济政策”的基本思想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俄国,而是对所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在这里,邓小平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对于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比较好的思路。之所以是一个比较好的思路,是因为新经济政策探索出一条像俄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因而,“研究和探讨„新经济政策‟,不仅是全面完整准确理解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列宁主义的理论需要,而且是目前社会主义国家寻求发展路向和改革出路的时代需要,

是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其次, “新经济政策”给我们的一个重大启迪就是我们要正确认识国情。正确认识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列宁领导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正是基于对当时国情的正确认识。在对国情的认识上,我国走了曲折的道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我们对国情都没有认识清楚,以致搞“一大二公是从苏俄的实际出发提出来的,它有效地指导了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但其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其结果不是共同富裕而是共同贫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对国情的认识逐渐清晰。十三大做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判断,十五大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九大特征,表明对国情的认识更加深刻。我国的国情就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是基于这种对国情的正确认识,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最后,“新经济政策”还告诉我们,巩固的工农联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保证。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工农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我国目前农业人口仍占总人口的 80%,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只有重视农业的发展,处理好工农关系,保障农民利益,才能保证社会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基础也是工农联盟。城乡和谐发展,工农共同富裕,是巩固政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在改革与发展中,必须保障农民的利益,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更进一步重视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

四、结语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改余粮收集制为粮食税制,这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因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得苏维埃政权同人民群众的紧张关系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使得苏维埃政权更加巩固。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利益能否实现及实现程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其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的高低,影响到其创造性的发挥。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确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深化,我国原来的利益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利益阶层多样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居民收入分配呈现差距拉大、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等,必然会使人民群众内部的利益矛盾趋于复杂和激化,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做到发展经济为了人民、发展经济依靠人民、发展经济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关内容

  • 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及其现代启示_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
  • 2010年第1期(总第130期) 湖湘论坛 No.1,2010General No.130 HUXIANG FORUM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及其现代启示 ---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 张富文2张喜德1,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 摘要:列宁晚年对社会 ...

  • 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8
  • 第八讲:战后国际关系史: 社会主义阵营(上) 第八讲:战后国际关系史: 社会主义阵营(上) (一)从列宁到斯大林(二)东方红,太阳升(三)1945年8月8日(四)朝鲜战争(五)莫斯科,北京! (六)三年困难时期 (一)从列宁到斯大林 列宁(俄语:Ленин,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 ...

  • 继承和发扬列宁主义的精华
  • 作者:陈志尚 高校理论战线 2000年12期 列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不朽贡献的伟大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在人类进入20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地继承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特别是他在1917年10月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以沙皇为 ...

  • 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 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内容提要]在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种种困难时,列宁科学分析国际形势,提出了"和平共处"思想,为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当前资本主义处于优势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正 ...

  • 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读列宁的<论粮食税>所感 <论粮食税>,是列宁在俄共(布)十大闭幕后不久对以粮食税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精神实质及重大意义所作的说明,从理论上论证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依据.必要性和重大意义,阐明了国家资本主义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的作 ...

  •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思想哲学论文
  •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思想哲学 论文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唯物辩证法,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源.灵魂和根本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唯物主义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用辩证法改造以前的唯物主义,并辩证唯物地概括了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和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经验,创立了 ...

  • 实事求是的两座里程碑
  •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井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特征,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其精神 ...

  • 列宁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 列宁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刘志明 [内容提要]列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俄国党的建设的实践,极富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新思想新观点,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率先创立了完整的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系统学习和深入研究列宁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科学把握涉及列宁无产阶级政 ...

  •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思想
  •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思想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唯物辩证法,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源.灵魂和根本理论基础. 关键词: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现代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唯物主义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