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阴脾经图高清版人体穴位图

足太阴脾经图高清版人体穴位图 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穴),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穴),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穴、公孙穴),上向内踝前边(商丘穴),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穴、漏谷穴),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穴、阴陵泉穴),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穴、箕门穴),进入腹部(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中极穴、关元穴,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穴、日月穴、期门穴),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络大包;会中府穴),连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本经一侧21穴(左右两侧共42穴) ,其中11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前份,10穴分布于侧胸腹部。首穴隐白,末穴大包。主治脾、胃等消化系统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隐白穴、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1) 隐白穴 SP1 Yǐn bái

[定位]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 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配伍] 配地机、三阴交治疗出血症。

[刺灸法] 浅刺0.1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出为“井”。

(2) 大都穴 SP2 Dà dū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止点;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

[主治] 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

[配伍] 配足三理治腹胀。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溜为“荥”。

(3) 太白穴 SP3 Tài bái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 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

[配伍] 配中脘、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注为“输”;脾经原穴。

(4) 公孙穴 SP4 Gōng sūn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跗内侧动脉分支及足背静脉网;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 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

[配伍] 配中脘、内关治胃酸过多、胃痛。

[刺灸法] 直刺0.6~1.2寸。

[附注] 足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

参考资料:

①据报道,对消化性溃疡病人进行X 线胃肠检查时,观察到针刺内关、足三里对胃蠕动多有增强作用,尤以足三里为明显,而针刺公孙则胃蠕动多减弱。

②据报道,针刺公孙、内关、梁丘等穴有抑制胃酸的分泌作用。

(5) 商丘穴 SP5 Shāng qiū

[定位] 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有跗内侧动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丛。

[主治] 腹胀,泄泻,便秘,黄疸,足踝痛。

[配伍] 配气海、足三里治腹胀肠鸣。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行为“经”。

(6) 三阴交穴 SP6 Sān yīn jiāo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解剖] 在胫骨后缘和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主治] 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萎,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配伍] 配足三理治肠鸣泄泻;配中极治月经不调;配子宫治疗阴挺;配大敦治疝气;配内关、神门治失眠。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附注] (1)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2)孕妇禁针。

(7) 漏谷穴 SP7 Lîu gǔ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解剖] 在胫骨后缘与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肢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内侧后方有胫神经。

[主治] 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胀肠鸣。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8) 地机穴 SP8 Dì jī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解剖] 在胫骨后缘与比目鱼肌之间;前方有大隐静脉及膝最上动脉的末支,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主治] 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配伍] 配三阴交治痛经;配隐白治崩漏。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附注] 足太阴经郄穴。

(9) 阴陵泉穴 SP9 Yīn líng quán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

[解剖] 在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本干,最深层有胫神经。

[主治] 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配伍] 配肝俞、至阳治黄疸;阴陵泉透阳陵泉治膝痛。

[刺灸法] 直刺 l一2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人为“合”。

(10) 血海穴 SP10 Xuâ hǎi

[定位]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简便取穴法]

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解剖] 在股骨内上髁上缘,股内侧肌中间;有股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神经肌支。

[主治] 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瘾疹,湿疹,丹毒。

[配伍] 配三阴交治月经不调;配曲池治瘾疹。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11) 箕门穴 SP11 Jì mãn

[定位] 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

[解剖] 在缝匠肌内侧缘,深层有大收肌;有大隐静脉,深层之外方有股动、静脉;布有股前皮神经,深部有隐神经。

[主治] 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

[配伍] 配太冲腹股沟疼痛。

[刺灸法] 避开动脉,直刺0.5~l寸。

(12) 冲门穴 SP12 Chōng mãn

[定位] 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解剖] 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外侧的上方,在腹外斜肌腱膜及内斜肌下部;内侧为股动、静脉;布有股神经。

[主治] 腹痛,疝气,崩漏,带下。

[配伍] 配大敦治疝气。

[刺灸法] 避开动脉,直刺0.5一l 寸。

[附注] 足太阴、厥阴经交会穴。

(13) 府舍穴 SP13 Fù shě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腹股沟韧带上方外侧,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内斜肌下部,深层为腹横肌下部;布有腹壁浅动脉,肋间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右当盲肠下部,左当乙状结肠下部) 。

[主治] 腹痛,疝气,积聚。

[配伍] 配气海治腹痛。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附注] 足太阴、厥阴经与阴维脉交会穴。

(14) 腹结穴 SP14 Fù jiã

[定位] 在下腹部,大横下l.3寸,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

[主治] 腹痛,泄泻,疝气。

[配伍] 配气海、天枢治腹痛。

[刺灸法 ] 直刺 l一2寸。

(15) 大横穴 SP15 Dà hãng

[定位] 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解剖] 在腹外斜肌肌部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

[主治] 泄泻,便秘,腹痛。

[配伍] 配天枢、足三里治腹痛。

[刺灸法] 直刺 l一2寸。

[附注] 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16) 腹哀穴 SP16 Fù āi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八肋间神经。

[主治] 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

[配合] 配气海治肠鸣。

[阴作] 直刺 l~1.5寸。

[附注] 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17) 食窦穴 SP17 Shí dîu

[定位] 在胸外侧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 在第五肋间隙,前锯肌中,深层有肋间内、外肌;布有胸外侧动、静脉,胸腹壁动、静脉;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 胸胁胀痛,噫气,翻胃,腹胀,水肿。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胀痛。

[刺灸法]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附注] 本经食窦至大包诸穴,深部为肺脏,不可深刺。

(18) 天溪穴 SP18 Tiān xī

[定位] 在胸外侧部,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 解剖] 在第四肋间隙,胸大肌外下缘,下层为前锯肌,再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胸腹壁动、静脉;第四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

[主治] 胸胁疼痛,咳嗽,乳痛,乳汁少。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疼痛。

[刺灸法]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19) 胸乡穴 SP19 Xiōng xiāng

[定位] 在胸外侧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 在第三肋间隙,胸大肌、胸小肌外缘,前锯肌中,下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第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三肋间神经。

[主治] 胸胁胀痛。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胀痛。

[刺灸法]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20) 周荣穴 SP20 Zhōu rïng

[定位] 在胸外侧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 在第二肋间隙,胸大肌中,下层为胸小肌,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第二肋间动、静脉;布有胸前神经分又,正当第一肋间神经。

[主治] 咳嗽,气逆,胸胁胀满。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胀满。

[刺灸法]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21) 大包穴 SP21 Dà bāo

[定位] 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解剖] 在第六肋间隙,前锯肌中;有胸背动、静脉及第六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六肋间神经,当胸长神经直系的末端。

[主治] 气喘,胸胁病,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配伍] 配足三里治四肢无力。

[刺灸法] 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

[附注] 脾之大络。

足太阴脾经和脾脏相关,中医医学里所谓的脾脏,以现代医学而言,是指胰脏的功能;特别和胃有深厚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以完成消化机能。其主要的机能是温暖五脏,并吸收运送胃部消化,完成之养分入五脏六腑,以生成身体需要的细胞。胃和脾两个脏腑,具有表里关系,主宰着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因此,脾经一发生异常,身体各种症状就会呈现出来。如心窝或胃附近会有重压感,出现疼痛、恶心、打嗝等现象。容易下痢或便秘,身体消瘦下去。尿量少,有时甚至完全无法排尿。脚部容易冰冷、浮肿、身体有倦怠感。因为经常失眠,故身体感觉不适,不活跃。若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只要刺激经上的穴道,就能改善不适的症状。脾经上的穴位共有二十一个,列举如下:胸、腹部分有大包、周荣、胸乡、天谷、食卖、腹哀、大横、腹结等。下肢部份有府舍、卫门、箕门、血海、阴陵泉、地机、漏谷、三阴交、商丘、公孙、太白、大都、隐白等。

足太阴脾经图高清版人体穴位图 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穴),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穴),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穴、公孙穴),上向内踝前边(商丘穴),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穴、漏谷穴),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穴、阴陵泉穴),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穴、箕门穴),进入腹部(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中极穴、关元穴,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穴、日月穴、期门穴),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络大包;会中府穴),连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本经一侧21穴(左右两侧共42穴) ,其中11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前份,10穴分布于侧胸腹部。首穴隐白,末穴大包。主治脾、胃等消化系统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隐白穴、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1) 隐白穴 SP1 Yǐn bái

[定位]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 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配伍] 配地机、三阴交治疗出血症。

[刺灸法] 浅刺0.1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出为“井”。

(2) 大都穴 SP2 Dà dū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止点;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

[主治] 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

[配伍] 配足三理治腹胀。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溜为“荥”。

(3) 太白穴 SP3 Tài bái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 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

[配伍] 配中脘、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注为“输”;脾经原穴。

(4) 公孙穴 SP4 Gōng sūn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跗内侧动脉分支及足背静脉网;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 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

[配伍] 配中脘、内关治胃酸过多、胃痛。

[刺灸法] 直刺0.6~1.2寸。

[附注] 足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

参考资料:

①据报道,对消化性溃疡病人进行X 线胃肠检查时,观察到针刺内关、足三里对胃蠕动多有增强作用,尤以足三里为明显,而针刺公孙则胃蠕动多减弱。

②据报道,针刺公孙、内关、梁丘等穴有抑制胃酸的分泌作用。

(5) 商丘穴 SP5 Shāng qiū

[定位] 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有跗内侧动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丛。

[主治] 腹胀,泄泻,便秘,黄疸,足踝痛。

[配伍] 配气海、足三里治腹胀肠鸣。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行为“经”。

(6) 三阴交穴 SP6 Sān yīn jiāo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解剖] 在胫骨后缘和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主治] 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萎,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配伍] 配足三理治肠鸣泄泻;配中极治月经不调;配子宫治疗阴挺;配大敦治疝气;配内关、神门治失眠。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附注] (1)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2)孕妇禁针。

(7) 漏谷穴 SP7 Lîu gǔ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解剖] 在胫骨后缘与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肢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内侧后方有胫神经。

[主治] 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胀肠鸣。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8) 地机穴 SP8 Dì jī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解剖] 在胫骨后缘与比目鱼肌之间;前方有大隐静脉及膝最上动脉的末支,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主治] 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配伍] 配三阴交治痛经;配隐白治崩漏。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附注] 足太阴经郄穴。

(9) 阴陵泉穴 SP9 Yīn líng quán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

[解剖] 在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本干,最深层有胫神经。

[主治] 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配伍] 配肝俞、至阳治黄疸;阴陵泉透阳陵泉治膝痛。

[刺灸法] 直刺 l一2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人为“合”。

(10) 血海穴 SP10 Xuâ hǎi

[定位]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简便取穴法]

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解剖] 在股骨内上髁上缘,股内侧肌中间;有股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神经肌支。

[主治] 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瘾疹,湿疹,丹毒。

[配伍] 配三阴交治月经不调;配曲池治瘾疹。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11) 箕门穴 SP11 Jì mãn

[定位] 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

[解剖] 在缝匠肌内侧缘,深层有大收肌;有大隐静脉,深层之外方有股动、静脉;布有股前皮神经,深部有隐神经。

[主治] 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

[配伍] 配太冲腹股沟疼痛。

[刺灸法] 避开动脉,直刺0.5~l寸。

(12) 冲门穴 SP12 Chōng mãn

[定位] 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解剖] 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外侧的上方,在腹外斜肌腱膜及内斜肌下部;内侧为股动、静脉;布有股神经。

[主治] 腹痛,疝气,崩漏,带下。

[配伍] 配大敦治疝气。

[刺灸法] 避开动脉,直刺0.5一l 寸。

[附注] 足太阴、厥阴经交会穴。

(13) 府舍穴 SP13 Fù shě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腹股沟韧带上方外侧,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内斜肌下部,深层为腹横肌下部;布有腹壁浅动脉,肋间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右当盲肠下部,左当乙状结肠下部) 。

[主治] 腹痛,疝气,积聚。

[配伍] 配气海治腹痛。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附注] 足太阴、厥阴经与阴维脉交会穴。

(14) 腹结穴 SP14 Fù jiã

[定位] 在下腹部,大横下l.3寸,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

[主治] 腹痛,泄泻,疝气。

[配伍] 配气海、天枢治腹痛。

[刺灸法 ] 直刺 l一2寸。

(15) 大横穴 SP15 Dà hãng

[定位] 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解剖] 在腹外斜肌肌部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

[主治] 泄泻,便秘,腹痛。

[配伍] 配天枢、足三里治腹痛。

[刺灸法] 直刺 l一2寸。

[附注] 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16) 腹哀穴 SP16 Fù āi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八肋间神经。

[主治] 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

[配合] 配气海治肠鸣。

[阴作] 直刺 l~1.5寸。

[附注] 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17) 食窦穴 SP17 Shí dîu

[定位] 在胸外侧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 在第五肋间隙,前锯肌中,深层有肋间内、外肌;布有胸外侧动、静脉,胸腹壁动、静脉;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 胸胁胀痛,噫气,翻胃,腹胀,水肿。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胀痛。

[刺灸法]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附注] 本经食窦至大包诸穴,深部为肺脏,不可深刺。

(18) 天溪穴 SP18 Tiān xī

[定位] 在胸外侧部,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 解剖] 在第四肋间隙,胸大肌外下缘,下层为前锯肌,再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胸腹壁动、静脉;第四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

[主治] 胸胁疼痛,咳嗽,乳痛,乳汁少。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疼痛。

[刺灸法]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19) 胸乡穴 SP19 Xiōng xiāng

[定位] 在胸外侧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 在第三肋间隙,胸大肌、胸小肌外缘,前锯肌中,下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第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三肋间神经。

[主治] 胸胁胀痛。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胀痛。

[刺灸法]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20) 周荣穴 SP20 Zhōu rïng

[定位] 在胸外侧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 在第二肋间隙,胸大肌中,下层为胸小肌,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第二肋间动、静脉;布有胸前神经分又,正当第一肋间神经。

[主治] 咳嗽,气逆,胸胁胀满。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胀满。

[刺灸法]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21) 大包穴 SP21 Dà bāo

[定位] 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解剖] 在第六肋间隙,前锯肌中;有胸背动、静脉及第六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六肋间神经,当胸长神经直系的末端。

[主治] 气喘,胸胁病,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配伍] 配足三里治四肢无力。

[刺灸法] 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

[附注] 脾之大络。

足太阴脾经和脾脏相关,中医医学里所谓的脾脏,以现代医学而言,是指胰脏的功能;特别和胃有深厚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以完成消化机能。其主要的机能是温暖五脏,并吸收运送胃部消化,完成之养分入五脏六腑,以生成身体需要的细胞。胃和脾两个脏腑,具有表里关系,主宰着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因此,脾经一发生异常,身体各种症状就会呈现出来。如心窝或胃附近会有重压感,出现疼痛、恶心、打嗝等现象。容易下痢或便秘,身体消瘦下去。尿量少,有时甚至完全无法排尿。脚部容易冰冷、浮肿、身体有倦怠感。因为经常失眠,故身体感觉不适,不活跃。若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只要刺激经上的穴道,就能改善不适的症状。脾经上的穴位共有二十一个,列举如下:胸、腹部分有大包、周荣、胸乡、天谷、食卖、腹哀、大横、腹结等。下肢部份有府舍、卫门、箕门、血海、阴陵泉、地机、漏谷、三阴交、商丘、公孙、太白、大都、隐白等。


相关内容

  • 足太阴脾经穴位图
  • 足太阴脾经穴位图 导读:足太阴脾经穴,归属于足太阴脾经的腧穴,共21个穴位.以下详解足太阴脾经穴位图的位置.作用.主治功效等. 1 / 9 足太阴脾经穴,归属于足太阴脾经的腧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述,足太阴脾经所属穴计有:腧穴有:隐白穴.大都穴.太白穴.公孙 ...

  • 阴阳离合篇第六
  • 阴阳离合篇第六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 ...

  • 中医临床三基科针灸推拿版
  • 一.针灸推拿学问答 1.试述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反应. 经络的生理功能:①通达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官窍.②运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调节脏腑机能.③经络感应传导,调节机体平衡.④卫外固表,抗御外邪.经络的病理反应:①反应病侯.②传注病邪 2.十二经脉在人体体表分布有哪些规律? ①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 ...

  • [中医经络学概论]
  • <中医电疗---中医现代化概论> 伟大的祖国生活着一代又一代智慧而勤劳的人民,作为智慧和勤劳的结晶,就是他们在几千年里创造了独一无二的人类中医经络古远文明.当近代西方诞生了现代科学的时候,我们惊奇地发现,那些人们早已习为为常的东西,比如中医.针灸.阴阳五行等,竟与现代科学迥然不同,甚至格 ...

  • 女性人体穴位高清图--督脉穴位各个位置:
  • 女性人体穴位高清图--督脉穴位各个位置: 01.长强穴02.腰俞穴 03.腰阳关穴 04.命门穴 05.悬枢穴 06.脊中穴 07.中枢穴 08.筋缩穴 09.至阳穴 10.灵台穴 11.神道穴 12.身柱穴 13.陶道穴 14.大椎穴 15.哑门穴 16.风府穴 17.脑户穴 18.强间穴 19. ...

  • 牵涉痛与内脏关系
  • 234牵涉痛区与皮部的比较研究 广西区人民医院星湖门诊部针灸科(530022) 唐胜修 牵涉痛区与皮部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 牵涉前区属于西医神经系统的范畴, 而皮部属于祖国医学的经络系统, 两者均指体内脏器的生理病理变化在体表的反应区, 临床上两者均能有效地指导诊疗实践.为探讨两者的区别, 笔者从概 ...

  • 按摩的专业知识-2
  • 按摩的专业知识 传统医学中按摩学以医疗为宗旨,以病人为对象,保健按摩是医疗按摩学的一部分,它以保健为目的,对象以正常人为主,主要是通过按摩施术解除人的疲劳,放松肌肉,疏通经络,以达到强身.防病,延年益寿的目的.保健按摩基本手法与医学按摩是相同的,理论也是相同的,都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为了能更好地 ...

  • 面部刮痧美容保健疗法
  • 我们将刮痧疗法,应用于面部美容,可起到驻颜护肤的作用.我们对某些棘手的面部疾患,用刮痧疗法进行了十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1997年11月-1998年11月,我们观察了352例,其中男29例,女323例,黑眼圈97例,眼袋46例,皱纹135例,黄褐斑2 ...

  • 秦绪文:神奇的肺经
  • 第一章 经络养生 人体有12条正经,其中上肢有六个,下肢与六个,分别为手少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也被成为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 这12条经络再加上任督二脉则一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