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一(国外常用的危机干预方法)
目前国外常用的危机干预模式有三种类型: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转变模式。
这三种模式为许多不同的危机干预策略和方法提供了基础。1, 平衡模式认为 ,危机状态下的当事者通常都处于一种心理情绪失衡状态 ,他们原有的应对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他们当前的需要。因此危机干预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稳定受害者的情绪 ,使他们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这种模式在处理危机的早期干预时特别适合。2, 认知模式认为 ,危机导致心理伤害的主要原因在于 ,当事者对危机事件和围绕事件的境遇进行了错误思维 ,而不在于事件本身或与事件有关的事实。该模式要求危机干预工作者帮助当事者认识到存在于自己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成分 ,重新获得思维中的理性和自我肯定的成份 ,从而使其能够实现对生活危机的控制。这种模式较适合于那些心理危机状态基本稳定下来、逐渐接近危机前心理平衡状态的受害者。3,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分析当事者的危机状态 ,应该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 ,除了考虑当事者个人的心理资源和应对能力外,还要了解其同伴、家庭、职业、宗教和社区的影响。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将个体内部适当的应付方式 ,与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充分地结合起来 ,从而使当事者能够有更多的问题解决方式的选择机会。
危机干预主要应用三类技术:沟通技术、心理支持技术和干预技术。
一 沟通技术 危机干预技术应用首先要借助沟通技术建立良好关系 ,如果不能与危机当事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干预技术则较难执行和贯彻 ,从而就不会取得干预的最佳效果。因此 ,建立和保持医患双方的良好沟通和相互信任,有利于当事者恢复自信和减少对生活的绝望感 ,保持心理稳定和有条不紊的生活 ,以及改善人际关系。
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有许多 ,一般来说 ,危机干预工作人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消除内部的干扰以免影响双方诚恳沟通 ,提高表达能力;2 避免双重和矛盾的信息交流 ,如工作人员口头上对当事者表示关切和理解 ,但在态度和举止上却并不给予专心的注意或体贴;3 避免给予过多的保证 ,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4 避免应用专业性或技术性难懂的语言 ,多用通俗易懂的言语交谈;5 具备必要的自信 ,利用可能的机会改善病人的自我内省和感知。
二 心理支持技术 应该给予求助者以心理支持而不是支持当事者的认知错误或行为,这类技术的应用旨在尽可能的解决目前的心理危机 ,使当事者的情绪得以稳定。可以应用暗示、保证、疏泄、环境改变、镇静的药物等方法 ,如果有必要 ,可考虑短期的住院治疗。有关指导、解释、说服主要应集中在放弃自杀的观念上 ,而不是对自杀原因的反复评价和解释。同时 ,在干预过程中须注意 ,不应带有教育的目的。心理教育虽说是心理医生的任务 ,但应是危机解除后和康复过程中的工作重点。
三 干预技术亦称解决问题的技术 ,以改变求助者的认知为前提 ,一般可以先采取以下方法 1 会谈疏泄被压抑的情感;2 认识和理解危机发展的过程及与诱因的关系;3 学习问题的解决技巧和应对方式;4 帮助求助者建立新的社交天地 ,尤其是人际交往关系。同时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现实和注意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方法二(一般采取的干预措施)
1.心理急救
(1)接触和参与
目标: 倾听与理解。应答幸存者,或者以非强迫性的、富于同情心的、助人的方式开始与幸存者接触。
(2)安全确认
目标: 增进当前的和今后的安全感,提供实际的和情绪的放松。
(3)稳定情绪
目标: 使在情绪上被压垮或定向力失调的幸存者得到心理平静、恢复定向。愤怒处理技术、哀伤干预技术。
(4)释疑解惑
目标:识别出立即需要给予关切和解释的问题,立即给予可能的解释和确认。
(5)实际协助
目标: 提供实际的帮助给幸存者,比如询问目前实际生活中还有什么困难,协助幸存者调整和接受因地震改变了的生活环境及状态,以处理现实的需要和关切。解决问题技术。
(6)联系支持
目标: 帮助幸存者与主要的支持者或其他的支持来源,包括家庭成员、朋友、社区的帮助资源等等建立短暂的或长期的联系。
(7)提供信息
目标: 提供关于应激反应的信息、关于正确应付来减少苦恼和促进适应性功能的信息。
(8)联系其它服务部门
目标: 帮助幸存者联系目前需要的或者即将需要的那些可得到的服务。甄别处理。
2.心理晤谈
通过系统的交谈来减轻压力的方法,个别或者集体进行,自愿参加。对于病房的轻症地震病人,或医护人员、救援人员,可以按不同的人群分组进行集体晤谈。
心理晤谈的目标:公开讨论内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资源动员;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认知上和感情上)消化创伤体验。集体晤谈时限:灾难发生后24-48小时之间是理想的帮助时间,6周后效果甚微。正规集体晤谈,通常由合格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指导,事件发生后24-48小时之间实施,指导者必需对小组帮助有广泛了解,指导者必需对应激反应综合征有广泛了解,在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不进行集体晤谈。事件中涉及的所有人员都必须参加集体晤谈。
晤谈过程:正规分6期,非常场合操作时可以把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合并进行。
第一期 介绍期:指导者进行自我介绍,介绍集体晤谈,的规则,仔细解释保密问题。
第二期 事实期:请参加者描述地震事件发生过程中他们自己及事件本身的一些实际情况;询问参加者在这些严重事件过程中的所在、所闻、所见、所嗅和所为;每一参加者都必需发言,然后参加者会感到整个事件由此而真相大白。
第三期 感受期:询问有关感受的问题:事件发生时您有何感受?您目前有何感受?以前您有过类似感受吗?
第四期 症状期:请参加者描述自己的应激反应综合征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脑子不停地闪出事件的影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退,易发脾气,易受惊吓等;询问地震事件过程中参加者有何不寻常的体验,目前有何不寻常体验?事件发生后,生活有何改变?请参加者讨论其体验对家庭、工作和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和改变?
第五期 辅导期:介绍正常的反应;提供准确的信息,讲解事件、应激反应模式;应激反应的常态化;强调适应能力;讨论积极的适应与应付方式;提供有关进一步服务的信息;提醒可能的并存问题(如饮酒);给出减轻应激的策略;自我识别症状。
第六期 恢复期:拾遗收尾;总结晤谈过程;回答问题;供保证;讨论行动计划;重申共同反应;强调小组成员的相互支持;可利用的资源;主持人总结。
整个过程需2小时左右完成全部过程。严重事件后数周或数月内进行随访。
晤谈注意事项:
(1)对那些处于抑郁状态的人或以消极方式看待晤谈的人,可能会给其他参加者添加负面影响。
(2)鉴于晤谈与特定的文化性建议相一致,有时文化仪式可以替代晤谈。
(3)对于急性悲伤的人,如家中亲人去世者,并不适宜参加集体晤谈。因为时机不好,如果参与晤谈,受到高度创伤者可能为同一会谈中的其它人带来更具灾难性的创伤。
(4) WHO不支持只在受害者中单次实施。
(5)受害者晤谈结束后,干预团队要组织队员进行团队晤谈,缓解干预人员的压力。
(6)不要强迫叙述灾难细节。
3.松弛技术
除了那些分离反应明显者,对所有被干预者教会一种放松技术: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想象放松。
方法三——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
1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这是做好心理干预的一个重要措施。面对各种突发灾害事件,受害者如得不到足够的社会支持,会增加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机率;相反,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满意度越高,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危险性越小。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保护因素 ]。对受害者来说,从家庭亲友的关心与支持、心理工作者的早期介入、社会各界的热心援助到政府全面推动灾后重建措施,这些都能成为有力的社会支持,可极大缓解受害者心理压力,使其产生被理解感和被支持感。
2 认知干预 面对突发灾害事件,人们所出现的心理应激反应也有个体差异性,因此在评估个体应激程度时要充分考虑其认知和情绪反应。个体对事件的认知评价是决定应激反应的主要中介和直接动因,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受害者是否发展成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是否会成为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与个体的认知模式有关 。恐惧、焦虑和抑郁情绪反应可以严重地损害人的认知功能,甚至造成认知功能障碍,从而使人陷于难于自拔的困境,失去了目标,觉得活着没有价值或意义,丧失了活动的能力和兴趣,甚至自恨、自责、自杀,这些都是应激条件下认知功能受到损害的结果。因此应提高个体对应激反应的认知水平,纠正其不
合理思维,以提高应对生理、心理的应激能力。
3 提供准确信息 面对突发事件 ,政府的权威信息传播的越早、越多、越准确,就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缓解个体的不良情绪。在突发事件来临之际,人们出于自我保护和了解事情原委的本能,十分渴望得到充分的信息。对某种信息或某种事物的不确定状态是焦虑和恐惧的唤醒因素,信息的透明可减低焦虑或恐慌程度。充分发挥传媒的社会稳定功能,起到防止个体受应激的消极影响,控制恐慌,稳定大众情绪的屏障作用。
4 帮助居丧者顺度利过悲哀过程 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必须帮助居丧者认识、面对、接受丧失这一事实,这是干预成功的第一步。居丧之初为“休克期”,居丧者多处于麻木状态,此时治疗者应与居丧者建立支持关系。居丧之初 ,往往存在否认的倾向,为了接受丧失这一事实,需要对居丧者与死者的关系及其他有关事件进行回忆,必须鼓励居丧者表达内心感受及对死者的回忆,允许并鼓励居丧者反复地哭泣、诉说、回忆,以减
轻内心的巨大悲痛。居丧者在经受了难以承受的打击之后,往往无力主动与人接触,因此必须动员亲友们提供具体的帮助,可暂时接替居丧者的日常事务 ,如代为照看孩子,料理家务。必要时还需提醒居丧者的饮食起居,保证他们得到充分的休息 ,帮助他 们:分出事情的轻重缓急等,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 标。
5 提供积极的应对方法 理解、支持、安慰 ,给予希望和传 递乐观精神,可使其看到光明前景,有效地应付危机。强制休息、 鼓励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可有效地转移注意力 ,给当事人提 供 宣泄机会,有助于疏导当事人造成自我毁灭的强烈情感和负性
情感的压抑。
6 配合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心理干预的辅助方法 ,目前 主要使用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物,它能够明 显缓解抑郁、焦虑症状,改善睡眠质量,减少回避症状 ]。躯体 症状的改善可以影响到个体情绪的改变 ,因此应针对个体的躯体 症状及时给予药物对症治疗。苯二氮革类药物可 以减少过度警 觉症状,对于急性应激反应有较好的干预效果。
7建立危机干预的机构和网络。积极开展心理援助 面对重大的突发事件及各种自然灾害,能否有效地处理心理 危机,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社会和谐、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新标
志 理危机干预机构和网络的建立与完善 ,是社会保障系统的 一个重要环节 J。对灾后人群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不仅体 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文明理念,也体现了救援机制的进一步 完善与成熟。当前,我国的灾难心理干预大多是在出现问题后被 动参与的,而主动干预的较少 ,其关键的问题在于没有把心理救 灾纳入救灾预警机制。完整的救援体系应该包括物质支持、医疗 救援、卫生防疫、心理救助等方面的内容,以更加体现政府对受灾
区人民的人性化关怀。为更好地开展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 由各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组织各学科专家建立各级危机 干预的机构,形成自下而上的网络。可由热线电话、健康网站、心 理咨询门诊、监测评估中心等构成网络的不同经纬,还应与国外 建立业务上相互交流和援助的关系 j。在卫生部门的工作中, 应有专人负责本地区各人群的精神卫生问题,加强心理救助专 业人员的培训与指导,并对各级医院急诊科、社区卫生人员 、基层
干部逐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培训,在灾害发生之后,能快 速有效地对受灾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
方法四-美国的灾难心理干预方法
美国红十字会的灾难心理卫生服务项目(DMHS)干预标准中提出了灾后心理干预的下述三种常用方法:减压、危机干预和分享报告(APA DRN Advisory Committee, 2002):
减压 ( def using)通常由1-2名接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开展,以个体或小组形式,鼓励被干预对象在相互支持的良好氛围中讨论他们的情感及有关事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应局限于与缓解个体痛苦有关的那些情绪,它不是一种个体治疗,不宜过于强烈或过深探索。
危机干预 (Crisisi ntervention)是一种为减轻灾难对受害者或救援工作者极度痛苦的情绪而采用的一种一对一的干预方法。这种方法也非探索性的治疗方法,它关注“此时此地”,关注问题解决及建设性的应付方式,而不涉及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分享报告 (debriefing)较前两种干预方式更为正式和结构化,并能在灾难发生现场使用。它是一种预先设置的以讨论为主要形式的干预方法,多用于灾难救援工作者,以帮助他们将自己有关灾难的经历从感受上升到更深一层的理解,从而给这种经历画上一个句号。分享报告也起到教育的作用,告知工作者正常和异常的应激反应以及可运用的应付策略.
美国灾难心理的特殊干预模式
美国灾难心理干预的特殊干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危机事件应激报告模式,一种是灾难后心理卫生反应策略。
危机事件应激报告模式(criticali ncidents tressd ebriefing,C ISD)是危机事件压力管理(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 CISM)干预系统的一部分,由Mitchell于1983年在军事应激干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为维护灾难救援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此模式后经多次修订完善并推广使用,现己运用于遭受心理创伤的各类人员。这种干预模式强调在“认知一情绪一认知”的框架下,小组成员一起讨论灾难时的经历,通过灾后早期的宣泄、对创伤经验的描述以及小组和同伴的支持来促使参加者从创伤性经历中逐渐恢复。
灾难后心理卫生反应策略(DisasterM entalH ealthR esponseS trategies)是美国国立PTSD中心和退伍军人事务部推出的团体干预方法,旨在为灾难幸存者、家庭、救助者及组织团体提供及时的、与灾后心理反应阶段相适应的心理卫生服务
心理应激的调适
一种方法是向能天然地抵抗应激的人学习。有的人历经磨难,如被捕、酷刑、疾病、失盗……而仍能以少有的宁静心态泰然处之。从他们身上可以发现一种与众不同的想事习惯和人生观念。他们倾向于关注直接面对的现实问题,而不是想得太多。他们还会找到自我解释的方法,如把他们受到的折磨解释为命运的安排等。
第二种是用专家们所称的“乐观排解法”来对待面临的疑难问题。深信他们遇到的麻烦是暂时的,而不是永久的;是由于特殊的原因而不是普遍性的原因造成的。一些生性悲观的人也可以学会这种减轻应激反应的方法。首先,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力于呼吸,以抑止不断产生的对往事和未来的思虑。然后,躺下来慢慢地放松肌肉,从而对全身进行“扫描”。用这种方法能抑制应激性激素的流动,有助于降低心率和血压。
另外,按摩是缓解心理应激的又一种有效方法,瑜伽之类的方法现在也仍被应用于治疗心理紧张。在养生学家看来,放松身体,开拓心境,适当运动,运用应激的能力顺应身心机理,是十分必要的。一些医生主张用药物,如维生素B族、谷维素、安定之类药物,调节植物神经,缓解心理压力,但要因人而异。
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有:
(1)回避或逃避过强的心理应激源,或用乐观、心胸宽大的态度处理负性生活事件;
(2)增强自己耐受挫折的能力和应对能力;
(3)学会各种放松技术,使心身放松;
(4)取得社会支持以解决问题。
方法五——针对儿童利用游戏进行干预训练的方式
1、戏剧教学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来塑造艺术形象,其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都必须服从于戏剧冲突的需要,并且在戏剧冲突中得以充分的展示,戏剧的语言富有鲜明的动作性,含有丰富的潜台词。过去总认为,初中生学习戏剧,要求较高,难度较大,以为只要把戏剧的一些常识介绍清楚,把人物形象及主题提一提便可以了,因此教学比较随便,错误地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很少把时间还给学生,没让他们自己去发掘知识,去发现真理,致使他们失去了说话的空间,失去了体验和表现的空间,结果一堂课就像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其实,戏剧对当今青少年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不少青少年还把戏剧人物当成自己的偶像,他们对自己喜爱的戏剧人物往往津津乐道。因此,我们应重视戏剧教学,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努力给学生呈出一块芬芳的、属于他们的领地,还给课堂生气、灵气与朝气。
钱梦龙在教学经验总结时说:“把求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求知的过程,为了求知,学生必须运用智力,认真探索,因此,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就相应地发展了智能。”
目前在特殊教育领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开展一种戏剧教学,把残疾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加以整理编排成课本剧的形式,通过正相的台词引导,让学生通过扮演角色,自己的表演学习正确的技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与人沟通交往的方式,将对于强化学生在社会中的自我认识以及适应性行为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2、创设情境教学
利用创设各种模拟的生活情境和场所,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应生活的发展空间,使直观化教学方式进入每一个课堂,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成功,在操作中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功能,开发美术、音乐、康复训练等艺术治疗课程,注重艺术教育的康复治疗功能,从情境入手,引出情,由情而发,再找出训练技能的动力,达到干预训练的效果后,再升华到陶冶学生情感的目的。使干预训练不只是被动的枯燥的记忆,而是主动的有意义的交流。
3、教师应扮演“多重角色”。
充当导演。为了让学生深入领悟戏剧的精髓,教师除了向学生介绍戏剧的相关常识外,还要引导学生了解《日出》的创作背景,明确写作意图,指导学生通过台词、舞台提示及潜台词等仔细揣摩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表现,为学生的舞台展示作好准备。
甘当配角。为学生提供自我体验、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作主角,让他们在登台表演中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兴衰际遇,体察人物的内心世界。老师当学生的观众,作为配角,对学生的表演活动进行评议,引导学生对作品的主题及艺术性的理解。
乐当总结者。当学生活动完毕后,及时对作品进行总结与归纳,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成功所在,如《日出》一文,作者就是运用了高超的创作技巧,通过富有性格化的人物语言描写,很好地展示出不同层次人物的思想性格,从而达到了表现和深化主题的效果。
方法六 (情绪的疏泄)
目前,对于灾难的危机干预一种最为有效的方式是严重应激诱因疏泄治疗(critical incidence stress debriefing , CISD)。这种疗法主要采取一种结构化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灾难的幸存者谈论应激性的危机事件。干预通常在危机发生的1-2天内进行,每次需要大概2-3小时的活动。时间。整个活动分为几个阶段进行:
介绍阶段,治疗者与小组成员互相介绍,并引导所有的参与者制定一个大家公认的讨论规则和讨论基调,这个小组的“契约”主要的目的是鼓励所有的小组参与者的合作,并遵守保密的原则。
事实阶段,小组成员从自己在灾难中的视角出发,向其他人描述他们在灾难中的所见,所闻,所为,所嗅等等外部的现象。
感受阶段,小组成员向大家描述他们在经历灾难事件后,现在头脑中能够立即浮现出的有关灾难的主要想法和最痛苦的想法,让情绪毫无保留的表露出来。
反应阶段,参与者与治疗小组成员一起讨论,有可能遇到的最糟糕的情况。这个阶段是小组成员情绪反应最强烈的阶段,治疗者在这时要能够很好的表现出关心和理解,让小组成员感到安全。
症状阶段,小组成员一起分享和描述灾难当中和灾难之后困扰他们的痛苦症状,这些症状既包括心理的痛苦,也包括身体的不良反应和行动上和思想上的变化。
教育阶段:治疗者要让小组成员认识到他们这些躯体和心理的行为反应在当下是非常正常和可以理解的。同时,治疗者要提供一些健康的应对方式,并提醒一些不适当的应对方式(例如酗酒)。
再登入阶段:治疗者回答小组成员提出的各种问题,并作出一些总结性的评价。
危机干预的技术要点
(1)接触和参与
目标: 倾听与理解。应答幸存者,或者以非强迫性的、富于同情心的、助人的方式开始与幸存者接触。
(2)安全确认
目标: 增进当前的和今后的安全感,提供实际的和情绪的放松。
(3)稳定情绪
目标: 使在情绪上被压垮或定向力失调的幸存者得到心理平静、恢复定向。愤怒处理技术、哀伤干预技术。
(4)释疑解惑
目标:识别出立即需要给予关切和解释的问题,立即给予可能的解释和确认。
(5)实际协助
目标: 提供实际的帮助给幸存者,比如询问目前实际生活中还有什么困难,协助幸存者调整和接受因地震改变了的生活环境及状态,以处理现实的需要和关切。解决问题技术。
(6)联系支持
目标: 帮助幸存者与主要的支持者或其他的支持来源,包括家庭成员、朋友、社区的帮助资源等等建立短暂的或长期的联系。
(7)提供信息
目标: 提供关于应激反应的信息、关于正确应付来减少苦恼和促进适应性功能的信息。
(8)联系其它服务部门
目标: 帮助幸存者联系目前需要的或者即将需要的那些可得到的服务。甄别处理。
ABC 法:
A、心理急救,稳定情绪
B、行为调整,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
C、认知调整,晤谈技术(CISD)+眼动脱敏信息再加工技术(EMDR)
1.首先要取得受伤人员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2.提供疏泄机会,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
3.对访谈者提供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知识的宣教、解释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使他们理解目前的处境,理解他人的感情,建立自信,提高对生理和心理应激的应付能力;
4.根据不同个体对事件的反应,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如:积极处理急性应激反应,开展心理疏导、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矫正、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等,以改善焦虑、抑郁和恐惧情绪,减少过激行为的发生,必要时适当应用镇静药物;
5.除常规应用以上技术进行心理干预外,引入规范的程式化心理干预方法--眼动脱敏信息再加工技术(EMDR);
6.调动和发挥社会支持系统(如家庭、社区等)的作用,鼓励多与家人、亲友、同事接触和联系,减少孤独和隔离。
方法七
认知——行为疗法、小组疗法和暴露疗法。
药物治疗有助于缓解抑郁和焦虑等相关症状,有助于改善睡眠。在事发早期接受过心理辅导的孩子两年后的适应状况比没有接受心理辅导的孩子要好得多。创伤性应激事件过后进行一次性辅导似乎效果不大,由专业辅导员进行较长期的咨询显得必不可少。
认知——行为疗法(CBT)指通过认知百变情感、思想和行为。
暴露疗法则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行为疗法,让受害者在安全状况下小心地、反复地、详细地想象创伤发生的过程(暴露),并配合适当的援助情景,从而帮助幸存者面对并最终控制因创伤所带来的无法抗拒的恐惧和紧张,达到治疗的目的。对于某些病例可以用所有的创伤记忆或暗示物进行一次性冲击(“冲击疗法”)。而另一些病人或对于另一些创伤最好逐步进行,或者附加一些放松技巧,或者开始时先接触一些较轻的生活应激,或者一次只接触一种与创伤有关的情景(脱敏疗法),逐步升级到最严重的创伤。
应对焦虑的技巧(如呼吸训练),积极思维,控制愤怒,处理未来创伤症状,若有物质滥用,要极力劝说(防止复发),与人有效地交流,往来(社会技能或婚姻疗法)
眼动脱敏治疗及再加工(EMDR),涉及暴露治疗及认知——行为治疗的一些手法,再结合能造成注意力前后转换的技巧(动眼,拍手,声音)。
注意力转换,可能有助于创伤性记忆的存取和加工。
小组治疗通常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情景,因为灾难的幸存者在这里得以将自己的创伤性记忆与其他的幸存者分享,同时还可以享受到其他幸存者所提供的安全感、凝聚感和移情作用。小组成员能获得更多的理解,对所经受的灾难得到更好的解释,所以常常觉得更加自信,对他人也多了一份信任。当讨论和分享与创伤有关的羞愧、罪恶感、愤怒、恐惧、怀疑和自责是,焦点关注到了现在,而不是过去。创伤叙述,直接面对创伤所导致的悲哀、焦虑和内疚得以控制症状、记忆以及生活的其他方面。
常用方法:
1. 灾难幸存者以及家人共同接受培训,了解PTSD成因,对幸存者和亲人造成的影响以及可能伴随的其他问题。PTSD在医学生被认为是精神焦虑疾病,正常人在极度应激状态下可以发病,必须接受有效治疗
2.通过想象暴露创伤事件使幸存者在安全的、可控制的环境下重新经历事件,同时仔细观察他们的反应以及对事件的有关想法。
3. 检查并处理创伤幸存者常见的诸如愤怒、羞愧、罪恶感等过激情感。
4. 教会幸存者应对创伤后记忆、暗示物、有关的反应和感情,不要被压垮或变得感情麻木。治疗通常不能让创伤性记忆彻底消退,但能被其他应对技巧控制。灾难过后:
· 参加一次心理辅导,或撤离现场后2到5天之内组织一次心理辅导
· 感觉出现时,把它说出来,耐心听取合作伙伴的诉说交谈发生的一切
? 不要太在意别人发火——这往往是沮丧、内疚或担忧的一种表达
? 称赞和欣赏合作伙伴出色完成任务
? 吃好,睡够
? 尽可能坚持每天的日常工作,花几天功夫逐渐减压
? 享受娱乐活动
? 避免喝酒、用药
? 明确一点:总想说起灾难很正常,不想提起也同样正常;没有经历灾难的人可能没兴趣听你唠叨
? 预备经受绝望、沮丧和矛盾——到家后情形并不能如自己想象的哪么如意,请时时提醒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是最中药的,谁是最亲密的
? 情绪出现波动,不要大惊小怪,它们会随事件而消退
? 不要在孩子面前炫耀经历——和孩子聊聊你不在时他们生活发生了什么事情
? 可写日记,从事业余爱好,运动等其他应激处理方式
自我应对:
? 花时间与别人共处。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持对处理应激事件极有帮助
? 谈谈自己的感受,别人谈他的感受时,认真倾听
? 恢复日常的平静生活,熟悉的生活能让人备感安慰
? 有必要,就尽情悲痛或大哭。让感情释放出来,而不是憋闷或掩藏起来
? 适时脱离事件所造成的应激:不看有关新闻报道;做一些喜欢的事分散注意力
? 定一些小目标,循序渐进解决大问题
? 吃健康食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怎样帮助孩子应对:
? 提供充分的安全保证和情感支持
? 创造安全环境,让他们感觉自己确实很安全,维持一种熟悉的环境,保持泰然自若。孩子愿意看到始终如一,熟悉了解的事情
? 不要让孩子过多接触事件发生时所呈现的恐怖画面
? 如实告诉所发生的事情,确保所提供的信息适于孩子的发育水平,让孩子知道他们可以提各种问题
? 尽量不显出过多焦虑、仇恨或愤怒,因孩子会被周围人的焦虑或其他情绪所感染
? 高瞻远瞩看待灾难局面,让孩子知道,像地震、恐怖主义或火灾等灾难是一种极少见的事情
神赐我以安宁,去接受那些我无法改变的事实;给予我勇气,去改变那些我可以改变的;给予我智慧,去明了他们之前的区别;享受生活每一天;享受每一刻;踏着艰辛通往和平
危机干预六步法:
1. 确定问题
2. 保证求助者的安全
3. 提供具体支持
4. 检查替代解决方法。帮助当事人探索可以利用的替代解决方法
5. 制定短期计划
6. 获得承诺。帮助当事人以自己承诺的方式采取确定的、积极的步骤,这些行动步骤是当事人自己从现实角度出发所制定的,是可以完成的。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方法
延时想象和视觉暴露疗法
通过复现(想象、回忆、照片等)恐惧刺激来激活恐惧网络,帮助当事人认识到自我认识上的误区,建立与错误认知相反的认知。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帮助当事人意识到,回忆创伤经历并不等于再经历一遍相同的事件。在恐惧情景和记忆存在的情况下,经过对创伤经历的有控制的再认知,焦虑症状就会减轻,甚至会消失。
眼动脱敏和再加工疗法
首先需要为心理干预过程设立《主观干扰程度量表》(SUDS)和有效认知量表。然后,让当事人集中精力于危机事件的想象或记忆,包括有关的情感和认知。与此同时,心理危机干预或辅导人员在当事人视野范围内晃动手指,让病人用眼睛追踪这个是手指。在每次想象告一段落后,让当事人指出他们的SUDS水平和他们在有效认知中所表现的信念程度。
认知重建法
注重对当事人思维、推理和信念的矫正,以及在认知中所包含的对认知态度的矫正。
焦虑管理法
放松训练、积极的自我陈述、呼吸训练、生物反馈训练、社会技能训练;生理放松操、思维阻断法、改变认知和自我对话。
方法一(国外常用的危机干预方法)
目前国外常用的危机干预模式有三种类型: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转变模式。
这三种模式为许多不同的危机干预策略和方法提供了基础。1, 平衡模式认为 ,危机状态下的当事者通常都处于一种心理情绪失衡状态 ,他们原有的应对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他们当前的需要。因此危机干预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稳定受害者的情绪 ,使他们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这种模式在处理危机的早期干预时特别适合。2, 认知模式认为 ,危机导致心理伤害的主要原因在于 ,当事者对危机事件和围绕事件的境遇进行了错误思维 ,而不在于事件本身或与事件有关的事实。该模式要求危机干预工作者帮助当事者认识到存在于自己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成分 ,重新获得思维中的理性和自我肯定的成份 ,从而使其能够实现对生活危机的控制。这种模式较适合于那些心理危机状态基本稳定下来、逐渐接近危机前心理平衡状态的受害者。3,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分析当事者的危机状态 ,应该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 ,除了考虑当事者个人的心理资源和应对能力外,还要了解其同伴、家庭、职业、宗教和社区的影响。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将个体内部适当的应付方式 ,与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充分地结合起来 ,从而使当事者能够有更多的问题解决方式的选择机会。
危机干预主要应用三类技术:沟通技术、心理支持技术和干预技术。
一 沟通技术 危机干预技术应用首先要借助沟通技术建立良好关系 ,如果不能与危机当事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干预技术则较难执行和贯彻 ,从而就不会取得干预的最佳效果。因此 ,建立和保持医患双方的良好沟通和相互信任,有利于当事者恢复自信和减少对生活的绝望感 ,保持心理稳定和有条不紊的生活 ,以及改善人际关系。
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有许多 ,一般来说 ,危机干预工作人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消除内部的干扰以免影响双方诚恳沟通 ,提高表达能力;2 避免双重和矛盾的信息交流 ,如工作人员口头上对当事者表示关切和理解 ,但在态度和举止上却并不给予专心的注意或体贴;3 避免给予过多的保证 ,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4 避免应用专业性或技术性难懂的语言 ,多用通俗易懂的言语交谈;5 具备必要的自信 ,利用可能的机会改善病人的自我内省和感知。
二 心理支持技术 应该给予求助者以心理支持而不是支持当事者的认知错误或行为,这类技术的应用旨在尽可能的解决目前的心理危机 ,使当事者的情绪得以稳定。可以应用暗示、保证、疏泄、环境改变、镇静的药物等方法 ,如果有必要 ,可考虑短期的住院治疗。有关指导、解释、说服主要应集中在放弃自杀的观念上 ,而不是对自杀原因的反复评价和解释。同时 ,在干预过程中须注意 ,不应带有教育的目的。心理教育虽说是心理医生的任务 ,但应是危机解除后和康复过程中的工作重点。
三 干预技术亦称解决问题的技术 ,以改变求助者的认知为前提 ,一般可以先采取以下方法 1 会谈疏泄被压抑的情感;2 认识和理解危机发展的过程及与诱因的关系;3 学习问题的解决技巧和应对方式;4 帮助求助者建立新的社交天地 ,尤其是人际交往关系。同时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现实和注意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方法二(一般采取的干预措施)
1.心理急救
(1)接触和参与
目标: 倾听与理解。应答幸存者,或者以非强迫性的、富于同情心的、助人的方式开始与幸存者接触。
(2)安全确认
目标: 增进当前的和今后的安全感,提供实际的和情绪的放松。
(3)稳定情绪
目标: 使在情绪上被压垮或定向力失调的幸存者得到心理平静、恢复定向。愤怒处理技术、哀伤干预技术。
(4)释疑解惑
目标:识别出立即需要给予关切和解释的问题,立即给予可能的解释和确认。
(5)实际协助
目标: 提供实际的帮助给幸存者,比如询问目前实际生活中还有什么困难,协助幸存者调整和接受因地震改变了的生活环境及状态,以处理现实的需要和关切。解决问题技术。
(6)联系支持
目标: 帮助幸存者与主要的支持者或其他的支持来源,包括家庭成员、朋友、社区的帮助资源等等建立短暂的或长期的联系。
(7)提供信息
目标: 提供关于应激反应的信息、关于正确应付来减少苦恼和促进适应性功能的信息。
(8)联系其它服务部门
目标: 帮助幸存者联系目前需要的或者即将需要的那些可得到的服务。甄别处理。
2.心理晤谈
通过系统的交谈来减轻压力的方法,个别或者集体进行,自愿参加。对于病房的轻症地震病人,或医护人员、救援人员,可以按不同的人群分组进行集体晤谈。
心理晤谈的目标:公开讨论内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资源动员;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认知上和感情上)消化创伤体验。集体晤谈时限:灾难发生后24-48小时之间是理想的帮助时间,6周后效果甚微。正规集体晤谈,通常由合格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指导,事件发生后24-48小时之间实施,指导者必需对小组帮助有广泛了解,指导者必需对应激反应综合征有广泛了解,在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不进行集体晤谈。事件中涉及的所有人员都必须参加集体晤谈。
晤谈过程:正规分6期,非常场合操作时可以把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合并进行。
第一期 介绍期:指导者进行自我介绍,介绍集体晤谈,的规则,仔细解释保密问题。
第二期 事实期:请参加者描述地震事件发生过程中他们自己及事件本身的一些实际情况;询问参加者在这些严重事件过程中的所在、所闻、所见、所嗅和所为;每一参加者都必需发言,然后参加者会感到整个事件由此而真相大白。
第三期 感受期:询问有关感受的问题:事件发生时您有何感受?您目前有何感受?以前您有过类似感受吗?
第四期 症状期:请参加者描述自己的应激反应综合征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脑子不停地闪出事件的影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退,易发脾气,易受惊吓等;询问地震事件过程中参加者有何不寻常的体验,目前有何不寻常体验?事件发生后,生活有何改变?请参加者讨论其体验对家庭、工作和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和改变?
第五期 辅导期:介绍正常的反应;提供准确的信息,讲解事件、应激反应模式;应激反应的常态化;强调适应能力;讨论积极的适应与应付方式;提供有关进一步服务的信息;提醒可能的并存问题(如饮酒);给出减轻应激的策略;自我识别症状。
第六期 恢复期:拾遗收尾;总结晤谈过程;回答问题;供保证;讨论行动计划;重申共同反应;强调小组成员的相互支持;可利用的资源;主持人总结。
整个过程需2小时左右完成全部过程。严重事件后数周或数月内进行随访。
晤谈注意事项:
(1)对那些处于抑郁状态的人或以消极方式看待晤谈的人,可能会给其他参加者添加负面影响。
(2)鉴于晤谈与特定的文化性建议相一致,有时文化仪式可以替代晤谈。
(3)对于急性悲伤的人,如家中亲人去世者,并不适宜参加集体晤谈。因为时机不好,如果参与晤谈,受到高度创伤者可能为同一会谈中的其它人带来更具灾难性的创伤。
(4) WHO不支持只在受害者中单次实施。
(5)受害者晤谈结束后,干预团队要组织队员进行团队晤谈,缓解干预人员的压力。
(6)不要强迫叙述灾难细节。
3.松弛技术
除了那些分离反应明显者,对所有被干预者教会一种放松技术: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想象放松。
方法三——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
1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这是做好心理干预的一个重要措施。面对各种突发灾害事件,受害者如得不到足够的社会支持,会增加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机率;相反,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满意度越高,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危险性越小。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保护因素 ]。对受害者来说,从家庭亲友的关心与支持、心理工作者的早期介入、社会各界的热心援助到政府全面推动灾后重建措施,这些都能成为有力的社会支持,可极大缓解受害者心理压力,使其产生被理解感和被支持感。
2 认知干预 面对突发灾害事件,人们所出现的心理应激反应也有个体差异性,因此在评估个体应激程度时要充分考虑其认知和情绪反应。个体对事件的认知评价是决定应激反应的主要中介和直接动因,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受害者是否发展成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是否会成为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与个体的认知模式有关 。恐惧、焦虑和抑郁情绪反应可以严重地损害人的认知功能,甚至造成认知功能障碍,从而使人陷于难于自拔的困境,失去了目标,觉得活着没有价值或意义,丧失了活动的能力和兴趣,甚至自恨、自责、自杀,这些都是应激条件下认知功能受到损害的结果。因此应提高个体对应激反应的认知水平,纠正其不
合理思维,以提高应对生理、心理的应激能力。
3 提供准确信息 面对突发事件 ,政府的权威信息传播的越早、越多、越准确,就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缓解个体的不良情绪。在突发事件来临之际,人们出于自我保护和了解事情原委的本能,十分渴望得到充分的信息。对某种信息或某种事物的不确定状态是焦虑和恐惧的唤醒因素,信息的透明可减低焦虑或恐慌程度。充分发挥传媒的社会稳定功能,起到防止个体受应激的消极影响,控制恐慌,稳定大众情绪的屏障作用。
4 帮助居丧者顺度利过悲哀过程 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必须帮助居丧者认识、面对、接受丧失这一事实,这是干预成功的第一步。居丧之初为“休克期”,居丧者多处于麻木状态,此时治疗者应与居丧者建立支持关系。居丧之初 ,往往存在否认的倾向,为了接受丧失这一事实,需要对居丧者与死者的关系及其他有关事件进行回忆,必须鼓励居丧者表达内心感受及对死者的回忆,允许并鼓励居丧者反复地哭泣、诉说、回忆,以减
轻内心的巨大悲痛。居丧者在经受了难以承受的打击之后,往往无力主动与人接触,因此必须动员亲友们提供具体的帮助,可暂时接替居丧者的日常事务 ,如代为照看孩子,料理家务。必要时还需提醒居丧者的饮食起居,保证他们得到充分的休息 ,帮助他 们:分出事情的轻重缓急等,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 标。
5 提供积极的应对方法 理解、支持、安慰 ,给予希望和传 递乐观精神,可使其看到光明前景,有效地应付危机。强制休息、 鼓励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可有效地转移注意力 ,给当事人提 供 宣泄机会,有助于疏导当事人造成自我毁灭的强烈情感和负性
情感的压抑。
6 配合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心理干预的辅助方法 ,目前 主要使用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物,它能够明 显缓解抑郁、焦虑症状,改善睡眠质量,减少回避症状 ]。躯体 症状的改善可以影响到个体情绪的改变 ,因此应针对个体的躯体 症状及时给予药物对症治疗。苯二氮革类药物可 以减少过度警 觉症状,对于急性应激反应有较好的干预效果。
7建立危机干预的机构和网络。积极开展心理援助 面对重大的突发事件及各种自然灾害,能否有效地处理心理 危机,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社会和谐、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新标
志 理危机干预机构和网络的建立与完善 ,是社会保障系统的 一个重要环节 J。对灾后人群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不仅体 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文明理念,也体现了救援机制的进一步 完善与成熟。当前,我国的灾难心理干预大多是在出现问题后被 动参与的,而主动干预的较少 ,其关键的问题在于没有把心理救 灾纳入救灾预警机制。完整的救援体系应该包括物质支持、医疗 救援、卫生防疫、心理救助等方面的内容,以更加体现政府对受灾
区人民的人性化关怀。为更好地开展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 由各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组织各学科专家建立各级危机 干预的机构,形成自下而上的网络。可由热线电话、健康网站、心 理咨询门诊、监测评估中心等构成网络的不同经纬,还应与国外 建立业务上相互交流和援助的关系 j。在卫生部门的工作中, 应有专人负责本地区各人群的精神卫生问题,加强心理救助专 业人员的培训与指导,并对各级医院急诊科、社区卫生人员 、基层
干部逐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培训,在灾害发生之后,能快 速有效地对受灾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
方法四-美国的灾难心理干预方法
美国红十字会的灾难心理卫生服务项目(DMHS)干预标准中提出了灾后心理干预的下述三种常用方法:减压、危机干预和分享报告(APA DRN Advisory Committee, 2002):
减压 ( def using)通常由1-2名接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开展,以个体或小组形式,鼓励被干预对象在相互支持的良好氛围中讨论他们的情感及有关事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应局限于与缓解个体痛苦有关的那些情绪,它不是一种个体治疗,不宜过于强烈或过深探索。
危机干预 (Crisisi ntervention)是一种为减轻灾难对受害者或救援工作者极度痛苦的情绪而采用的一种一对一的干预方法。这种方法也非探索性的治疗方法,它关注“此时此地”,关注问题解决及建设性的应付方式,而不涉及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分享报告 (debriefing)较前两种干预方式更为正式和结构化,并能在灾难发生现场使用。它是一种预先设置的以讨论为主要形式的干预方法,多用于灾难救援工作者,以帮助他们将自己有关灾难的经历从感受上升到更深一层的理解,从而给这种经历画上一个句号。分享报告也起到教育的作用,告知工作者正常和异常的应激反应以及可运用的应付策略.
美国灾难心理的特殊干预模式
美国灾难心理干预的特殊干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危机事件应激报告模式,一种是灾难后心理卫生反应策略。
危机事件应激报告模式(criticali ncidents tressd ebriefing,C ISD)是危机事件压力管理(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 CISM)干预系统的一部分,由Mitchell于1983年在军事应激干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为维护灾难救援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此模式后经多次修订完善并推广使用,现己运用于遭受心理创伤的各类人员。这种干预模式强调在“认知一情绪一认知”的框架下,小组成员一起讨论灾难时的经历,通过灾后早期的宣泄、对创伤经验的描述以及小组和同伴的支持来促使参加者从创伤性经历中逐渐恢复。
灾难后心理卫生反应策略(DisasterM entalH ealthR esponseS trategies)是美国国立PTSD中心和退伍军人事务部推出的团体干预方法,旨在为灾难幸存者、家庭、救助者及组织团体提供及时的、与灾后心理反应阶段相适应的心理卫生服务
心理应激的调适
一种方法是向能天然地抵抗应激的人学习。有的人历经磨难,如被捕、酷刑、疾病、失盗……而仍能以少有的宁静心态泰然处之。从他们身上可以发现一种与众不同的想事习惯和人生观念。他们倾向于关注直接面对的现实问题,而不是想得太多。他们还会找到自我解释的方法,如把他们受到的折磨解释为命运的安排等。
第二种是用专家们所称的“乐观排解法”来对待面临的疑难问题。深信他们遇到的麻烦是暂时的,而不是永久的;是由于特殊的原因而不是普遍性的原因造成的。一些生性悲观的人也可以学会这种减轻应激反应的方法。首先,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力于呼吸,以抑止不断产生的对往事和未来的思虑。然后,躺下来慢慢地放松肌肉,从而对全身进行“扫描”。用这种方法能抑制应激性激素的流动,有助于降低心率和血压。
另外,按摩是缓解心理应激的又一种有效方法,瑜伽之类的方法现在也仍被应用于治疗心理紧张。在养生学家看来,放松身体,开拓心境,适当运动,运用应激的能力顺应身心机理,是十分必要的。一些医生主张用药物,如维生素B族、谷维素、安定之类药物,调节植物神经,缓解心理压力,但要因人而异。
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有:
(1)回避或逃避过强的心理应激源,或用乐观、心胸宽大的态度处理负性生活事件;
(2)增强自己耐受挫折的能力和应对能力;
(3)学会各种放松技术,使心身放松;
(4)取得社会支持以解决问题。
方法五——针对儿童利用游戏进行干预训练的方式
1、戏剧教学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来塑造艺术形象,其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都必须服从于戏剧冲突的需要,并且在戏剧冲突中得以充分的展示,戏剧的语言富有鲜明的动作性,含有丰富的潜台词。过去总认为,初中生学习戏剧,要求较高,难度较大,以为只要把戏剧的一些常识介绍清楚,把人物形象及主题提一提便可以了,因此教学比较随便,错误地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很少把时间还给学生,没让他们自己去发掘知识,去发现真理,致使他们失去了说话的空间,失去了体验和表现的空间,结果一堂课就像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其实,戏剧对当今青少年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不少青少年还把戏剧人物当成自己的偶像,他们对自己喜爱的戏剧人物往往津津乐道。因此,我们应重视戏剧教学,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努力给学生呈出一块芬芳的、属于他们的领地,还给课堂生气、灵气与朝气。
钱梦龙在教学经验总结时说:“把求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求知的过程,为了求知,学生必须运用智力,认真探索,因此,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就相应地发展了智能。”
目前在特殊教育领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开展一种戏剧教学,把残疾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加以整理编排成课本剧的形式,通过正相的台词引导,让学生通过扮演角色,自己的表演学习正确的技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与人沟通交往的方式,将对于强化学生在社会中的自我认识以及适应性行为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2、创设情境教学
利用创设各种模拟的生活情境和场所,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应生活的发展空间,使直观化教学方式进入每一个课堂,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成功,在操作中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功能,开发美术、音乐、康复训练等艺术治疗课程,注重艺术教育的康复治疗功能,从情境入手,引出情,由情而发,再找出训练技能的动力,达到干预训练的效果后,再升华到陶冶学生情感的目的。使干预训练不只是被动的枯燥的记忆,而是主动的有意义的交流。
3、教师应扮演“多重角色”。
充当导演。为了让学生深入领悟戏剧的精髓,教师除了向学生介绍戏剧的相关常识外,还要引导学生了解《日出》的创作背景,明确写作意图,指导学生通过台词、舞台提示及潜台词等仔细揣摩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表现,为学生的舞台展示作好准备。
甘当配角。为学生提供自我体验、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作主角,让他们在登台表演中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兴衰际遇,体察人物的内心世界。老师当学生的观众,作为配角,对学生的表演活动进行评议,引导学生对作品的主题及艺术性的理解。
乐当总结者。当学生活动完毕后,及时对作品进行总结与归纳,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成功所在,如《日出》一文,作者就是运用了高超的创作技巧,通过富有性格化的人物语言描写,很好地展示出不同层次人物的思想性格,从而达到了表现和深化主题的效果。
方法六 (情绪的疏泄)
目前,对于灾难的危机干预一种最为有效的方式是严重应激诱因疏泄治疗(critical incidence stress debriefing , CISD)。这种疗法主要采取一种结构化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灾难的幸存者谈论应激性的危机事件。干预通常在危机发生的1-2天内进行,每次需要大概2-3小时的活动。时间。整个活动分为几个阶段进行:
介绍阶段,治疗者与小组成员互相介绍,并引导所有的参与者制定一个大家公认的讨论规则和讨论基调,这个小组的“契约”主要的目的是鼓励所有的小组参与者的合作,并遵守保密的原则。
事实阶段,小组成员从自己在灾难中的视角出发,向其他人描述他们在灾难中的所见,所闻,所为,所嗅等等外部的现象。
感受阶段,小组成员向大家描述他们在经历灾难事件后,现在头脑中能够立即浮现出的有关灾难的主要想法和最痛苦的想法,让情绪毫无保留的表露出来。
反应阶段,参与者与治疗小组成员一起讨论,有可能遇到的最糟糕的情况。这个阶段是小组成员情绪反应最强烈的阶段,治疗者在这时要能够很好的表现出关心和理解,让小组成员感到安全。
症状阶段,小组成员一起分享和描述灾难当中和灾难之后困扰他们的痛苦症状,这些症状既包括心理的痛苦,也包括身体的不良反应和行动上和思想上的变化。
教育阶段:治疗者要让小组成员认识到他们这些躯体和心理的行为反应在当下是非常正常和可以理解的。同时,治疗者要提供一些健康的应对方式,并提醒一些不适当的应对方式(例如酗酒)。
再登入阶段:治疗者回答小组成员提出的各种问题,并作出一些总结性的评价。
危机干预的技术要点
(1)接触和参与
目标: 倾听与理解。应答幸存者,或者以非强迫性的、富于同情心的、助人的方式开始与幸存者接触。
(2)安全确认
目标: 增进当前的和今后的安全感,提供实际的和情绪的放松。
(3)稳定情绪
目标: 使在情绪上被压垮或定向力失调的幸存者得到心理平静、恢复定向。愤怒处理技术、哀伤干预技术。
(4)释疑解惑
目标:识别出立即需要给予关切和解释的问题,立即给予可能的解释和确认。
(5)实际协助
目标: 提供实际的帮助给幸存者,比如询问目前实际生活中还有什么困难,协助幸存者调整和接受因地震改变了的生活环境及状态,以处理现实的需要和关切。解决问题技术。
(6)联系支持
目标: 帮助幸存者与主要的支持者或其他的支持来源,包括家庭成员、朋友、社区的帮助资源等等建立短暂的或长期的联系。
(7)提供信息
目标: 提供关于应激反应的信息、关于正确应付来减少苦恼和促进适应性功能的信息。
(8)联系其它服务部门
目标: 帮助幸存者联系目前需要的或者即将需要的那些可得到的服务。甄别处理。
ABC 法:
A、心理急救,稳定情绪
B、行为调整,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
C、认知调整,晤谈技术(CISD)+眼动脱敏信息再加工技术(EMDR)
1.首先要取得受伤人员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2.提供疏泄机会,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
3.对访谈者提供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知识的宣教、解释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使他们理解目前的处境,理解他人的感情,建立自信,提高对生理和心理应激的应付能力;
4.根据不同个体对事件的反应,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如:积极处理急性应激反应,开展心理疏导、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矫正、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等,以改善焦虑、抑郁和恐惧情绪,减少过激行为的发生,必要时适当应用镇静药物;
5.除常规应用以上技术进行心理干预外,引入规范的程式化心理干预方法--眼动脱敏信息再加工技术(EMDR);
6.调动和发挥社会支持系统(如家庭、社区等)的作用,鼓励多与家人、亲友、同事接触和联系,减少孤独和隔离。
方法七
认知——行为疗法、小组疗法和暴露疗法。
药物治疗有助于缓解抑郁和焦虑等相关症状,有助于改善睡眠。在事发早期接受过心理辅导的孩子两年后的适应状况比没有接受心理辅导的孩子要好得多。创伤性应激事件过后进行一次性辅导似乎效果不大,由专业辅导员进行较长期的咨询显得必不可少。
认知——行为疗法(CBT)指通过认知百变情感、思想和行为。
暴露疗法则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行为疗法,让受害者在安全状况下小心地、反复地、详细地想象创伤发生的过程(暴露),并配合适当的援助情景,从而帮助幸存者面对并最终控制因创伤所带来的无法抗拒的恐惧和紧张,达到治疗的目的。对于某些病例可以用所有的创伤记忆或暗示物进行一次性冲击(“冲击疗法”)。而另一些病人或对于另一些创伤最好逐步进行,或者附加一些放松技巧,或者开始时先接触一些较轻的生活应激,或者一次只接触一种与创伤有关的情景(脱敏疗法),逐步升级到最严重的创伤。
应对焦虑的技巧(如呼吸训练),积极思维,控制愤怒,处理未来创伤症状,若有物质滥用,要极力劝说(防止复发),与人有效地交流,往来(社会技能或婚姻疗法)
眼动脱敏治疗及再加工(EMDR),涉及暴露治疗及认知——行为治疗的一些手法,再结合能造成注意力前后转换的技巧(动眼,拍手,声音)。
注意力转换,可能有助于创伤性记忆的存取和加工。
小组治疗通常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情景,因为灾难的幸存者在这里得以将自己的创伤性记忆与其他的幸存者分享,同时还可以享受到其他幸存者所提供的安全感、凝聚感和移情作用。小组成员能获得更多的理解,对所经受的灾难得到更好的解释,所以常常觉得更加自信,对他人也多了一份信任。当讨论和分享与创伤有关的羞愧、罪恶感、愤怒、恐惧、怀疑和自责是,焦点关注到了现在,而不是过去。创伤叙述,直接面对创伤所导致的悲哀、焦虑和内疚得以控制症状、记忆以及生活的其他方面。
常用方法:
1. 灾难幸存者以及家人共同接受培训,了解PTSD成因,对幸存者和亲人造成的影响以及可能伴随的其他问题。PTSD在医学生被认为是精神焦虑疾病,正常人在极度应激状态下可以发病,必须接受有效治疗
2.通过想象暴露创伤事件使幸存者在安全的、可控制的环境下重新经历事件,同时仔细观察他们的反应以及对事件的有关想法。
3. 检查并处理创伤幸存者常见的诸如愤怒、羞愧、罪恶感等过激情感。
4. 教会幸存者应对创伤后记忆、暗示物、有关的反应和感情,不要被压垮或变得感情麻木。治疗通常不能让创伤性记忆彻底消退,但能被其他应对技巧控制。灾难过后:
· 参加一次心理辅导,或撤离现场后2到5天之内组织一次心理辅导
· 感觉出现时,把它说出来,耐心听取合作伙伴的诉说交谈发生的一切
? 不要太在意别人发火——这往往是沮丧、内疚或担忧的一种表达
? 称赞和欣赏合作伙伴出色完成任务
? 吃好,睡够
? 尽可能坚持每天的日常工作,花几天功夫逐渐减压
? 享受娱乐活动
? 避免喝酒、用药
? 明确一点:总想说起灾难很正常,不想提起也同样正常;没有经历灾难的人可能没兴趣听你唠叨
? 预备经受绝望、沮丧和矛盾——到家后情形并不能如自己想象的哪么如意,请时时提醒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是最中药的,谁是最亲密的
? 情绪出现波动,不要大惊小怪,它们会随事件而消退
? 不要在孩子面前炫耀经历——和孩子聊聊你不在时他们生活发生了什么事情
? 可写日记,从事业余爱好,运动等其他应激处理方式
自我应对:
? 花时间与别人共处。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持对处理应激事件极有帮助
? 谈谈自己的感受,别人谈他的感受时,认真倾听
? 恢复日常的平静生活,熟悉的生活能让人备感安慰
? 有必要,就尽情悲痛或大哭。让感情释放出来,而不是憋闷或掩藏起来
? 适时脱离事件所造成的应激:不看有关新闻报道;做一些喜欢的事分散注意力
? 定一些小目标,循序渐进解决大问题
? 吃健康食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怎样帮助孩子应对:
? 提供充分的安全保证和情感支持
? 创造安全环境,让他们感觉自己确实很安全,维持一种熟悉的环境,保持泰然自若。孩子愿意看到始终如一,熟悉了解的事情
? 不要让孩子过多接触事件发生时所呈现的恐怖画面
? 如实告诉所发生的事情,确保所提供的信息适于孩子的发育水平,让孩子知道他们可以提各种问题
? 尽量不显出过多焦虑、仇恨或愤怒,因孩子会被周围人的焦虑或其他情绪所感染
? 高瞻远瞩看待灾难局面,让孩子知道,像地震、恐怖主义或火灾等灾难是一种极少见的事情
神赐我以安宁,去接受那些我无法改变的事实;给予我勇气,去改变那些我可以改变的;给予我智慧,去明了他们之前的区别;享受生活每一天;享受每一刻;踏着艰辛通往和平
危机干预六步法:
1. 确定问题
2. 保证求助者的安全
3. 提供具体支持
4. 检查替代解决方法。帮助当事人探索可以利用的替代解决方法
5. 制定短期计划
6. 获得承诺。帮助当事人以自己承诺的方式采取确定的、积极的步骤,这些行动步骤是当事人自己从现实角度出发所制定的,是可以完成的。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方法
延时想象和视觉暴露疗法
通过复现(想象、回忆、照片等)恐惧刺激来激活恐惧网络,帮助当事人认识到自我认识上的误区,建立与错误认知相反的认知。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帮助当事人意识到,回忆创伤经历并不等于再经历一遍相同的事件。在恐惧情景和记忆存在的情况下,经过对创伤经历的有控制的再认知,焦虑症状就会减轻,甚至会消失。
眼动脱敏和再加工疗法
首先需要为心理干预过程设立《主观干扰程度量表》(SUDS)和有效认知量表。然后,让当事人集中精力于危机事件的想象或记忆,包括有关的情感和认知。与此同时,心理危机干预或辅导人员在当事人视野范围内晃动手指,让病人用眼睛追踪这个是手指。在每次想象告一段落后,让当事人指出他们的SUDS水平和他们在有效认知中所表现的信念程度。
认知重建法
注重对当事人思维、推理和信念的矫正,以及在认知中所包含的对认知态度的矫正。
焦虑管理法
放松训练、积极的自我陈述、呼吸训练、生物反馈训练、社会技能训练;生理放松操、思维阻断法、改变认知和自我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