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竞争心理的不良倾向与应对策略

特别关注

中小学生竞争心理的不良倾向与应对策略

文 / 李云河1 杨金友2

一、中小学生不良竞争心理问题与表现

在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中,有一类现象让很多老师特别是班主任非常头疼:当一些学生考出好成绩后,其他一些学生就经常借请教之名来有意无意地干扰其学习,如果被请教的学生稍显不耐烦,他们将被扣上“自私”、“不热情帮助同学”的帽子;当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个问题发表一番很有见地的看法后,另一个素来和他不和的学生可能会直接批判他,但实际上这种批判并没有合适的理由;有些学生会经常向老师打某位优秀学生的“小报告”或在一些场合散发“舆论”,而实际上这些“小报告”和“舆论”在很多时候都是捕风捉影的事情……这类现象其实都表明一个问题:现在的很多中小学生不能以合适的心理状态来面对同学之间的竞争,而这种不良的竞争心理又催生出孤立、敌视甚至是伤害其自身或“竞争对手”的行为。可以说,这种不良竞争心理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危害是巨大的,其不仅使学生本人长期处于一种焦虑、烦闷甚至是攻击性的心理状态之中,而且也进一步恶化了整个班级的心理环境,从而使更多的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因此,如何应对这种不良竞争心理的问题越来越成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主要问题。

从具体表现上看,中小学生不良竞争心理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是非常多样的,这里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1.嫉妒型竞争心理

嫉妒型竞争心理简单来说就是以嫉妒的心态来面对作为“竞争对手”的其他学生,特别是在“竞争对手”取得好成绩时。从心理感受上看,嫉妒本身就是面对自身和别人之间的差距所表现出的消极抵制和防御状态。具有嫉妒型竞争心理的学生一方面不去接受别人比自己优秀的现实,另一方

面害怕别人变得更优秀。嫉妒型竞争心理是不良竞争心理的最普遍形式,也是其他类型不良竞争心理的基础和起始阶段。

2.攻击型竞争心理

攻击型竞争心理简单来说就是学生个体以攻击的心态来对待作为“竞争对手”的其他学生,这种心态也经常出现在“竞争对手”取得优势的时候。可以说,攻击型竞争心理是嫉妒型竞争心理的极端化,也正是因积聚太多的嫉妒个体才会把这种抵制和防御转变成一种倾轧。与嫉妒型竞争心理的内化表现不同,攻击型竞争心理是一种经常会外在化或行为化的心理状态,它经常驱使学生个体去实施攻击“竞争对手”的行为,“打小报告”、“拆台”、“散发舆论”都是这样一种行为。

3.逃避型竞争心理

逃避型竞争心理实际上就是学生个体以逃避的心态来面对作为“竞争对手”的其他学生,这种心态出现于可见“竞争对手”的任何场合。可以说,逃避型竞争心理是由嫉妒型竞争心理所导致的自卑心态。学生个体因积聚过多的嫉妒而又无法或不去把这种烦闷的心态对准“竞争对手”时,他就会经常把这种压力倾倒向自身,从而就导致了这种自卑的心态。如果说攻击型竞争心理能驱使攻击行为的话,逃避型竞争心理也驱使了一种“攻击行为”,只不过这种“攻击行为”是针对个体自身的。所以,具有逃避型竞争心理的学生经常会表现出“自暴自弃”、“退缩”甚至是“自残”等心态和行为。

二、中小学生不良竞争心理的成因和对策

从中小学生不良竞争心理问题存在的情况来看,中小学生不良竞争心理问题一般比较突出地表现在自我中心意识比较强的高年级学生身上,这说明不良竞争心理的产生与这个阶段的教育特点以及

特别关注

这些学生自身的品质是紧密相关的,也与当前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认清中小学不良竞争心理的成因也是进一步设计调适这种不良竞争心理方法的前提。从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来看,中小学生产生不良竞争心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崇尚竞争的社会风气

生活于其中的人都能清晰地感到当今社会是一个崇尚竞争的社会,社会的各种资源都根据竞争的排位来配置,那些在竞争中落后的人想过一种体面的弱者生活都越来越不可能。虽然很多教育人想为学生搭建一个能快乐成长的天堂,但事实上学校和外界社会之间并不存在这样一面隔离天堂与人世的墙。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学生所能感受到的是竞争的强大压力,在这种压力的长期作用下不良竞争心理的产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2.崇尚标准化评价的学校教育制度

当前的学校是一所“考试”的学校,各式各样的考试、检查构成了学校生活的核心活动。而且,与社会资源的配置类似,各种学校资源的配置也是依据这些考试中的排名来进行,如学校的各种奖励、学生干部身份、教师的注意力分配都与各种考试的排名紧密相关。因此,学生要想在学校中获得优秀的资源就必须在与同学的竞争中取得优势,而且还要随时防备被别的同学赶超。学校的这种标准化评价为学生个人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因此其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学生的不良竞争心理。

3.学生个体自我中心主义意识的泛滥

当前,中小学生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膨胀。由于当前的很多中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早已习惯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也早已习惯了自己占有最优秀资源的状态。但是,当这些学生从家庭走到学校之后,他们发现自己要想获得中心地位就必须通过竞争把他人推向“边缘”。而且,长期的自我中心意识使这些学生急切地渴望实现自己在学校的中心地位,因此这也在个体层面上成为促成不良竞争心理的原因。

从对中小学生不良竞争心理的成因分析来看,引发不良竞争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个体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和社会的原因。因此,对这种不良竞争心理的调适应从多方面入手,但是要有轻重之分。对教师而言,进行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抓住学生自身意识的改变和学校、班级氛围的转变这两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的重心投入到比较现实的方向。总体上说,对具有不良竞

争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努力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性。在无限潜能信念的支持下,传统的学校教育经常向学生传播“只要付出,就有收获”的思想,积极鼓动学生参与各项竞争。但是,很多学生却在付出十分的努力后发现自己并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特别是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结果。这种挫败的心态正是产生不良竞争心理的温床。因此,教师要对具有不良竞争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需要让这些学生意识到人的有限性和自己的有限性,别人和自己虽然都各有优点,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的优点就适合自己正在参与的竞争。只有让学生正视自己的有限性,教师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学生在竞争中的不正常自我加压。

第二,树立学生自我超越的心态,把竞争的方向转向自身。

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性之后,他们也可能因找不到“竞争对手”失去了竞争的热情,从而丧失掉进取的积极性。教师在这时就要积极帮助学生树立自我超越的意识,让学生意识到“只要我学习到了我以前没有掌握的东西就是胜利”,这样学生就会把极端的竞争压力投入到改进自我当中。在这种改变中,由于“学到没有掌握的东西”是非常容易感觉的,也是非常容易做到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逐渐卸载了过多的心理压力。

第三,淡化学生身边的竞争氛围,转移竞争视线。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学生的不良竞争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同周围学生的对比,由于周围的学生会经常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产生过重的心理压力。教师在面对这种情况时要引导学生把竞争的目标向外拓展,这个可以通过告诉学生“今后的竞争更主要地是你和外面学生的竞争,你和同班的同学完全可以通过合作做到双赢”来实现。当教师通过这个办法把“竞争对手”从内部转移到外部之后,这些学生因不能随时和“竞争对手”对比而减少了过多的竞争压力,而且这些学生周围的合作氛围也有利于支持学生顶住竞争的压力去努力学习。在这个方面,除了思想工作之外,教师也可以通过修改学校和班级中的评价标准而鼓励学生多看重和外界学生的竞争,从而真正淡化学生身边的竞争氛围。

(作者单位:1.河北省魏县第二中学 2.安徽省阜阳市红旗中学)

特别关注

中小学生竞争心理的不良倾向与应对策略

文 / 李云河1 杨金友2

一、中小学生不良竞争心理问题与表现

在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中,有一类现象让很多老师特别是班主任非常头疼:当一些学生考出好成绩后,其他一些学生就经常借请教之名来有意无意地干扰其学习,如果被请教的学生稍显不耐烦,他们将被扣上“自私”、“不热情帮助同学”的帽子;当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个问题发表一番很有见地的看法后,另一个素来和他不和的学生可能会直接批判他,但实际上这种批判并没有合适的理由;有些学生会经常向老师打某位优秀学生的“小报告”或在一些场合散发“舆论”,而实际上这些“小报告”和“舆论”在很多时候都是捕风捉影的事情……这类现象其实都表明一个问题:现在的很多中小学生不能以合适的心理状态来面对同学之间的竞争,而这种不良的竞争心理又催生出孤立、敌视甚至是伤害其自身或“竞争对手”的行为。可以说,这种不良竞争心理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危害是巨大的,其不仅使学生本人长期处于一种焦虑、烦闷甚至是攻击性的心理状态之中,而且也进一步恶化了整个班级的心理环境,从而使更多的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因此,如何应对这种不良竞争心理的问题越来越成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主要问题。

从具体表现上看,中小学生不良竞争心理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是非常多样的,这里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1.嫉妒型竞争心理

嫉妒型竞争心理简单来说就是以嫉妒的心态来面对作为“竞争对手”的其他学生,特别是在“竞争对手”取得好成绩时。从心理感受上看,嫉妒本身就是面对自身和别人之间的差距所表现出的消极抵制和防御状态。具有嫉妒型竞争心理的学生一方面不去接受别人比自己优秀的现实,另一方

面害怕别人变得更优秀。嫉妒型竞争心理是不良竞争心理的最普遍形式,也是其他类型不良竞争心理的基础和起始阶段。

2.攻击型竞争心理

攻击型竞争心理简单来说就是学生个体以攻击的心态来对待作为“竞争对手”的其他学生,这种心态也经常出现在“竞争对手”取得优势的时候。可以说,攻击型竞争心理是嫉妒型竞争心理的极端化,也正是因积聚太多的嫉妒个体才会把这种抵制和防御转变成一种倾轧。与嫉妒型竞争心理的内化表现不同,攻击型竞争心理是一种经常会外在化或行为化的心理状态,它经常驱使学生个体去实施攻击“竞争对手”的行为,“打小报告”、“拆台”、“散发舆论”都是这样一种行为。

3.逃避型竞争心理

逃避型竞争心理实际上就是学生个体以逃避的心态来面对作为“竞争对手”的其他学生,这种心态出现于可见“竞争对手”的任何场合。可以说,逃避型竞争心理是由嫉妒型竞争心理所导致的自卑心态。学生个体因积聚过多的嫉妒而又无法或不去把这种烦闷的心态对准“竞争对手”时,他就会经常把这种压力倾倒向自身,从而就导致了这种自卑的心态。如果说攻击型竞争心理能驱使攻击行为的话,逃避型竞争心理也驱使了一种“攻击行为”,只不过这种“攻击行为”是针对个体自身的。所以,具有逃避型竞争心理的学生经常会表现出“自暴自弃”、“退缩”甚至是“自残”等心态和行为。

二、中小学生不良竞争心理的成因和对策

从中小学生不良竞争心理问题存在的情况来看,中小学生不良竞争心理问题一般比较突出地表现在自我中心意识比较强的高年级学生身上,这说明不良竞争心理的产生与这个阶段的教育特点以及

特别关注

这些学生自身的品质是紧密相关的,也与当前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认清中小学不良竞争心理的成因也是进一步设计调适这种不良竞争心理方法的前提。从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来看,中小学生产生不良竞争心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崇尚竞争的社会风气

生活于其中的人都能清晰地感到当今社会是一个崇尚竞争的社会,社会的各种资源都根据竞争的排位来配置,那些在竞争中落后的人想过一种体面的弱者生活都越来越不可能。虽然很多教育人想为学生搭建一个能快乐成长的天堂,但事实上学校和外界社会之间并不存在这样一面隔离天堂与人世的墙。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学生所能感受到的是竞争的强大压力,在这种压力的长期作用下不良竞争心理的产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2.崇尚标准化评价的学校教育制度

当前的学校是一所“考试”的学校,各式各样的考试、检查构成了学校生活的核心活动。而且,与社会资源的配置类似,各种学校资源的配置也是依据这些考试中的排名来进行,如学校的各种奖励、学生干部身份、教师的注意力分配都与各种考试的排名紧密相关。因此,学生要想在学校中获得优秀的资源就必须在与同学的竞争中取得优势,而且还要随时防备被别的同学赶超。学校的这种标准化评价为学生个人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因此其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学生的不良竞争心理。

3.学生个体自我中心主义意识的泛滥

当前,中小学生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膨胀。由于当前的很多中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早已习惯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也早已习惯了自己占有最优秀资源的状态。但是,当这些学生从家庭走到学校之后,他们发现自己要想获得中心地位就必须通过竞争把他人推向“边缘”。而且,长期的自我中心意识使这些学生急切地渴望实现自己在学校的中心地位,因此这也在个体层面上成为促成不良竞争心理的原因。

从对中小学生不良竞争心理的成因分析来看,引发不良竞争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个体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和社会的原因。因此,对这种不良竞争心理的调适应从多方面入手,但是要有轻重之分。对教师而言,进行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抓住学生自身意识的改变和学校、班级氛围的转变这两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的重心投入到比较现实的方向。总体上说,对具有不良竞

争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努力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性。在无限潜能信念的支持下,传统的学校教育经常向学生传播“只要付出,就有收获”的思想,积极鼓动学生参与各项竞争。但是,很多学生却在付出十分的努力后发现自己并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特别是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结果。这种挫败的心态正是产生不良竞争心理的温床。因此,教师要对具有不良竞争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需要让这些学生意识到人的有限性和自己的有限性,别人和自己虽然都各有优点,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的优点就适合自己正在参与的竞争。只有让学生正视自己的有限性,教师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学生在竞争中的不正常自我加压。

第二,树立学生自我超越的心态,把竞争的方向转向自身。

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性之后,他们也可能因找不到“竞争对手”失去了竞争的热情,从而丧失掉进取的积极性。教师在这时就要积极帮助学生树立自我超越的意识,让学生意识到“只要我学习到了我以前没有掌握的东西就是胜利”,这样学生就会把极端的竞争压力投入到改进自我当中。在这种改变中,由于“学到没有掌握的东西”是非常容易感觉的,也是非常容易做到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逐渐卸载了过多的心理压力。

第三,淡化学生身边的竞争氛围,转移竞争视线。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学生的不良竞争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同周围学生的对比,由于周围的学生会经常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产生过重的心理压力。教师在面对这种情况时要引导学生把竞争的目标向外拓展,这个可以通过告诉学生“今后的竞争更主要地是你和外面学生的竞争,你和同班的同学完全可以通过合作做到双赢”来实现。当教师通过这个办法把“竞争对手”从内部转移到外部之后,这些学生因不能随时和“竞争对手”对比而减少了过多的竞争压力,而且这些学生周围的合作氛围也有利于支持学生顶住竞争的压力去努力学习。在这个方面,除了思想工作之外,教师也可以通过修改学校和班级中的评价标准而鼓励学生多看重和外界学生的竞争,从而真正淡化学生身边的竞争氛围。

(作者单位:1.河北省魏县第二中学 2.安徽省阜阳市红旗中学)


相关内容

  • 就业指导论述题
  • 1职业生涯的步骤 1.自我评估:自我评估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也是能否获得可行的规划方案的前提.只有深刻地认识自我和了解自我,才能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准确的把握和合理的规划.没有建立在自我评估基础之上的职业生涯规划,既不现实,也缺乏可操作性,很容易中途夭折.自我评估的主要内容是与个人相关的所有因 ...

  • 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
  • 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汇总<教育心理学>2009年01月12日 星期一 15:59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分析及其心理治疗与预防策略研究 军队技术院校大学生职业心理现状研究 初中教师职业压力研究 小学生成功发展能力结构的研究 中学生控制源.自尊与人际关系发展的研究 初中生自我概念与社会行为发展特 ...

  • 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及其应对策略
  • 摘要:大学学什么?除了知识外,最关键.最基本的是人的能力,大学生应该培养各种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等,其中人际交往能力最为重要.本文从大学生人际交往这个侧面探讨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运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进行调查,总 ...

  • 教师心理问题自我调适(四):教师个性问题的自我调适
  • 教师心理问题自我调适(四) 教师个性问题的自我调适 教师的个性心理问题,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较为明显.这是因为具有不同个性类型特征的人,对各种致病因素的认知是不同的,对各种社会生活事件及心理冲突等的情绪反应也不同.属于外向型个性的人,虽然情绪反应较为强烈,但体验的深刻程度不大,情绪的持续时间也不长,恢 ...

  • 青少年压力及其应对
  • 青少年压力及其应对刘丽山西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提纲什么是压力青少年压力源压力下的身体反应压力下的心理反应压力应对引言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与和国际社会的接轨,我国的政治.经济.教育和日常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自由选择机会的增多.生存竞争的日趋激烈使我们的生活质 ...

  • 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 引子: 1.工作中的误区:道德问题还是心理问题?(什么原因造成的?) 案例:你怎么是这样? 2.问题呈现:数据 (1)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的课题组在对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不同地区抽样选取16472名中 ...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考试试题库 一.选择题部分 第一章心理健康与大学生成才一.单选题(10) 1.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是().A.初中时期B.高中时期C.大学时期 D.成年期 2.21世纪成为人才的首要条件是().A身体健康B.心理健康C.社会适应良好 D.人际关系良好 ...

  • 谈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 论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摘要]在现今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行为,这些问题行为大致可以分为外向性的攻击型问题行为和内向性的退缩型问题行为两大类.课堂问题行为是课堂教学管理的一大难点,对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在对课堂问题行 ...

  • 中学生早恋的心理特征与应对策略
  • 2009年第2期 N o. 2,2009(总第70期) 青少年研究 G eneral ,N o. 70 中学生早恋的心理特征与应对策略 韩宝磊 倪 娜 [摘要]早恋行为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 同时也是困惑广大教 师和家长的难题.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 中学生早恋具有尝试.模仿.攀比等心理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