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反侵略斗争
——三元里抗英斗争
1840年5月,英国侵略军到达广州珠江口外,挑起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次年2月,英军攻陷虎门炮台,兵临广州城下。为挽救败局,道光任命御前大臣宗室奕山为靖逆将军,户部尚书隆文、湖南提督杨芳为参赞大臣,率各省军队1.7万人至广东对英军作战。
1841年5月21日,靖逆将军奕山为了邀功请赏,贸然向英军发动夜袭。英军乘机反攻,占领了广州城郊重要据点,并炮轰城内,奕山举起白旗投降。事后,奕山与英国侵略者订立屈辱的《广州和约》,向英军交纳赎城费600万元,外省清军撤离广州60里。和约订立后,奕山等人为了维持与侵略者的可耻“和局”,公然发布台示:“现在兵息民安,所有官兵乡勇人等,勿得妄生事端,如遇各夷商上岸,亦不得妄行拘拿,如敢违军令查明即按军法治罪。”
[1]由于奕山等人的退让纵容,使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更为嚣张。他们在广州四郊日夜骚扰、“大肄淫掠,奸及老妇”[2],无恶不作。
广州人民目睹英国的侵略暴行和清朝统治者的腐败和卖国,自发地起来抗击侵略,保卫国土。三元里位于广州城北2.5公里,贴近泥城、四方炮台,是一个有几百户居民的村落。1841年5月27日,义律和陆军司令卧乌古纵容英国侵略军,带着武器在这一带行凶作恶。他们到处奸淫虏掠,杀人放火,又抢粮食,又宰猪牛,甚至盗掘坟墓,从棺材里劫取殉葬品。当地人民深受其害。其中泥城、西村、三元里、萧冈一带村落受害最深。于是各乡绅民便利用旧有的社学形式自动组织起来,“集众公盟”,联合保卫身家田园,开展打击英军骚扰的正义斗争。
鸦片战争前,广州附近原有不少“社学”。社学起源于明初,它原是封建士大夫的教育、集合场所。清朝中叶以后逐渐演变为由地主士绅所控制,由当地农民为乡勇的武装机构。它的职能是维护地方封建秩序,对封建政府的军队起着某种辅助作用。但它不是官办的,而是民间的机构。在广州城北一带,就存在着十几个这样的社学,其范围包括了80余乡。英军的侵略暴行,不但使劳动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也给地主士绅带来损害,因此,广大人民群众和爱国土绅对英国侵略者同仇敌忾,郁积了强烈义愤。
5月29日上午,一小股英军又窜到三元里村抢劫奸淫,村民奋起搏斗,打死英兵数名。其余英兵见势不妙,仓皇逃窜。为了坚决打击敌人日后的报复骚扰,全村男女老幼齐集村北三元古庙商讨败敌之计。当即决定以随里北帝神俯前的三星旗作抗英令旗,相约“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他们感到一乡力丛毕竟有限,要对付真枪实弹的侵略军,必须把附近各乡群众动员起米,于是即刻派人四处联络。萧冈乡“举人何玉成,即柬传东北南海、番禺、增城、连路诸村,各各丁牧出护。”[3]何玉成“柬传”各乡的联系渠道,就是旧有的社学。由于各乡已有了“集众公盟”的基础,所以附近l03乡的农民、渔民、手工工人等闻风
而到,迅速集结。城郊东北6个社学的客家群众及打石工人,也在监生王韶光带领下赶来参加战斗。这样,一支浩浩荡荡的人民抗英武装迅速形成。有人提议吹螺壳打鼓进兵,打锣收兵;并决定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到三元里以北丘陵起伏的牛栏冈进行伏击战。
5月30日清晨,三元里及各乡群众数千人,手持锄头、铁锨、木棍、刀矛、石镁、鸟枪,向英军盘踞的四方炮台挺进佯攻。英军司令卧乌古率领侵略军负隅顽抗。在战斗中,敌军少校毕霞紧张恐惧过度,加以天气炎热,昏倒在地,几分钟内死去。敌军乱放枪炮、火箭,群众按原订计划且战且退。据参与此次战役的英军记载说:“我们(英军自称)的火箭炮继续对着他们的队伍一行行地推过去,他们仍然没有什么畏惧的表现”,摇动着旗帜和盾牌,指引我们向前进。[4]卧乌古气急败坏.命令英军追击。农民群众牵着骄横愚蠢的敌军的鼻子到达牛栏冈附近.忽然螺壳、战鼓齐呐,埋伏四周的七八千武装农民猛冲出来,将敌人团团围困。此时旌旗蔽野,杀声露天,妇女儿童也上阵助威,为各乡的农民战士送饭。以林福样为首的水勇500余名也闻声起来,参加战斗。各乡群众愈来愈多,很快就达到数万人。英军急忙开枪射击,但挡不住武装群众的洪流。卧乌古指挥部下分两路突围,武装群众当即从两翼包围英军后队,并趁他们渡河和单列行进的有利时机,冲上前去,进行肉搏。
下午一时,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大雨倾盆而下。三元里人民精神抖擞,愈战愈勇。侵略军因火药受潮而枪炮失灵,士气低落,胆战心惊。田间小路又被暴雨淹没,稻田一片汪洋。穿着皮靴的侵赂军,在泥泞中寸步难行。三元里人民以长矛猛烈刺杀英军.英军妄图以刺刀抵挡,然而他们不能不哀叹:“刺刀之于中国人的长矛,只不过是一种可怜的防御物罢了。”[5]这时,没有上阵的妇女,自动把饭做好.送上前方。
将近下午4时,卧乌古才把自己的部下重新集结起来。他发现37团第三连“失踪”了,只得调两连水兵再到战地搜索。天黑雨大,一直折腾到近午夜,水兵们才和找到的第三连共同返回四方炮台。原来,第三连在撤退时和联队失散,被三元里人民截住了。为了逃命,他们一个挨一个结成方阵,一步步向后撤退。但他们仍然受到三元里人民的惩罚,有—名士兵被打死,一名军官和14名士兵受重伤。
三元里一仗,打死打伤英军近50名,缴获大量战利品。人们热情赞颂:“自从航海屡交锋,数万官军无此绩”。[6]
战斗仍在继续。5月31日上午10时,广州附近佛山、番禺、南海、增城、花县等县400余乡义勇数千人,赶来与三元里人民一起,将四方炮台层层包围。英军则龟缩在炮台内,等待援救。正在紧张时刻,8000多名全副武装的清军,偃旗息鼓,从城里撤向《广州和约》规定的金山地区。他们经过四方炮台时,卧乌古又添一番虚惊,是否“意中有诈”?但清军却对这里发生的火热战斗熟视无睹。这一天,义律赶来后也被包围。他们立即派奸细混出重围,带信给广州知府余保纯说,义勇必须立即散开.否则英军特解除和约,继续攻城,烧掉附近每个村镇。奕山吓坏了,马上派余保纯带领南海、番禺县令,出城为英军解围。
余保纯央求群众撤围。可是群众恨透了他,斥责他“退夷卖国”。余保纯无所施其伎,
就威胁地主、士绅们说,“如果乡民不退,将来万一有事,要由你们负责”。士绅们害怕了,有的丢下群众溜走,有的帮助“劝散”群众。斗争被卖国的清朝官员和动摇的地主士绅破坏了。余保纯在人们的哗笑声中,护着义律和侵略军狼狈撤走。
英国侵略军遭此沉重打击,事后义律竟无耻地贴出告示说:“百姓此次刁抗,蒙大英官宪宽容.后毋示犯。”人民群众马上贴出《广东义民告英人说帖》、《三元里等乡痛骂鬼子词》等文告,揭露英国的侵略,痛驳义律的谬论:“其时我们义民,约齐数百乡村,同时奋勇,灭尽尔等畜类。尔如果有能,就不该转求广府,苦劝我们义民使之罢战。今各乡义民既饶尔等之命.尔又妄自尊大,出此不通告示。„„尔妄言宽容,试思谁宽容谁?”并明确表示:“我等义民„„不用官兵,不用国带,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狠也!”
[7]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同西方资本主义强盗拼搏的斗争勇气。它像一面鲜艳的战旗,激励着英雄的中国人民再接再厉,把反侵略斗争进行到底。
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反侵略斗争
——三元里抗英斗争
1840年5月,英国侵略军到达广州珠江口外,挑起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次年2月,英军攻陷虎门炮台,兵临广州城下。为挽救败局,道光任命御前大臣宗室奕山为靖逆将军,户部尚书隆文、湖南提督杨芳为参赞大臣,率各省军队1.7万人至广东对英军作战。
1841年5月21日,靖逆将军奕山为了邀功请赏,贸然向英军发动夜袭。英军乘机反攻,占领了广州城郊重要据点,并炮轰城内,奕山举起白旗投降。事后,奕山与英国侵略者订立屈辱的《广州和约》,向英军交纳赎城费600万元,外省清军撤离广州60里。和约订立后,奕山等人为了维持与侵略者的可耻“和局”,公然发布台示:“现在兵息民安,所有官兵乡勇人等,勿得妄生事端,如遇各夷商上岸,亦不得妄行拘拿,如敢违军令查明即按军法治罪。”
[1]由于奕山等人的退让纵容,使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更为嚣张。他们在广州四郊日夜骚扰、“大肄淫掠,奸及老妇”[2],无恶不作。
广州人民目睹英国的侵略暴行和清朝统治者的腐败和卖国,自发地起来抗击侵略,保卫国土。三元里位于广州城北2.5公里,贴近泥城、四方炮台,是一个有几百户居民的村落。1841年5月27日,义律和陆军司令卧乌古纵容英国侵略军,带着武器在这一带行凶作恶。他们到处奸淫虏掠,杀人放火,又抢粮食,又宰猪牛,甚至盗掘坟墓,从棺材里劫取殉葬品。当地人民深受其害。其中泥城、西村、三元里、萧冈一带村落受害最深。于是各乡绅民便利用旧有的社学形式自动组织起来,“集众公盟”,联合保卫身家田园,开展打击英军骚扰的正义斗争。
鸦片战争前,广州附近原有不少“社学”。社学起源于明初,它原是封建士大夫的教育、集合场所。清朝中叶以后逐渐演变为由地主士绅所控制,由当地农民为乡勇的武装机构。它的职能是维护地方封建秩序,对封建政府的军队起着某种辅助作用。但它不是官办的,而是民间的机构。在广州城北一带,就存在着十几个这样的社学,其范围包括了80余乡。英军的侵略暴行,不但使劳动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也给地主士绅带来损害,因此,广大人民群众和爱国土绅对英国侵略者同仇敌忾,郁积了强烈义愤。
5月29日上午,一小股英军又窜到三元里村抢劫奸淫,村民奋起搏斗,打死英兵数名。其余英兵见势不妙,仓皇逃窜。为了坚决打击敌人日后的报复骚扰,全村男女老幼齐集村北三元古庙商讨败敌之计。当即决定以随里北帝神俯前的三星旗作抗英令旗,相约“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他们感到一乡力丛毕竟有限,要对付真枪实弹的侵略军,必须把附近各乡群众动员起米,于是即刻派人四处联络。萧冈乡“举人何玉成,即柬传东北南海、番禺、增城、连路诸村,各各丁牧出护。”[3]何玉成“柬传”各乡的联系渠道,就是旧有的社学。由于各乡已有了“集众公盟”的基础,所以附近l03乡的农民、渔民、手工工人等闻风
而到,迅速集结。城郊东北6个社学的客家群众及打石工人,也在监生王韶光带领下赶来参加战斗。这样,一支浩浩荡荡的人民抗英武装迅速形成。有人提议吹螺壳打鼓进兵,打锣收兵;并决定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到三元里以北丘陵起伏的牛栏冈进行伏击战。
5月30日清晨,三元里及各乡群众数千人,手持锄头、铁锨、木棍、刀矛、石镁、鸟枪,向英军盘踞的四方炮台挺进佯攻。英军司令卧乌古率领侵略军负隅顽抗。在战斗中,敌军少校毕霞紧张恐惧过度,加以天气炎热,昏倒在地,几分钟内死去。敌军乱放枪炮、火箭,群众按原订计划且战且退。据参与此次战役的英军记载说:“我们(英军自称)的火箭炮继续对着他们的队伍一行行地推过去,他们仍然没有什么畏惧的表现”,摇动着旗帜和盾牌,指引我们向前进。[4]卧乌古气急败坏.命令英军追击。农民群众牵着骄横愚蠢的敌军的鼻子到达牛栏冈附近.忽然螺壳、战鼓齐呐,埋伏四周的七八千武装农民猛冲出来,将敌人团团围困。此时旌旗蔽野,杀声露天,妇女儿童也上阵助威,为各乡的农民战士送饭。以林福样为首的水勇500余名也闻声起来,参加战斗。各乡群众愈来愈多,很快就达到数万人。英军急忙开枪射击,但挡不住武装群众的洪流。卧乌古指挥部下分两路突围,武装群众当即从两翼包围英军后队,并趁他们渡河和单列行进的有利时机,冲上前去,进行肉搏。
下午一时,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大雨倾盆而下。三元里人民精神抖擞,愈战愈勇。侵略军因火药受潮而枪炮失灵,士气低落,胆战心惊。田间小路又被暴雨淹没,稻田一片汪洋。穿着皮靴的侵赂军,在泥泞中寸步难行。三元里人民以长矛猛烈刺杀英军.英军妄图以刺刀抵挡,然而他们不能不哀叹:“刺刀之于中国人的长矛,只不过是一种可怜的防御物罢了。”[5]这时,没有上阵的妇女,自动把饭做好.送上前方。
将近下午4时,卧乌古才把自己的部下重新集结起来。他发现37团第三连“失踪”了,只得调两连水兵再到战地搜索。天黑雨大,一直折腾到近午夜,水兵们才和找到的第三连共同返回四方炮台。原来,第三连在撤退时和联队失散,被三元里人民截住了。为了逃命,他们一个挨一个结成方阵,一步步向后撤退。但他们仍然受到三元里人民的惩罚,有—名士兵被打死,一名军官和14名士兵受重伤。
三元里一仗,打死打伤英军近50名,缴获大量战利品。人们热情赞颂:“自从航海屡交锋,数万官军无此绩”。[6]
战斗仍在继续。5月31日上午10时,广州附近佛山、番禺、南海、增城、花县等县400余乡义勇数千人,赶来与三元里人民一起,将四方炮台层层包围。英军则龟缩在炮台内,等待援救。正在紧张时刻,8000多名全副武装的清军,偃旗息鼓,从城里撤向《广州和约》规定的金山地区。他们经过四方炮台时,卧乌古又添一番虚惊,是否“意中有诈”?但清军却对这里发生的火热战斗熟视无睹。这一天,义律赶来后也被包围。他们立即派奸细混出重围,带信给广州知府余保纯说,义勇必须立即散开.否则英军特解除和约,继续攻城,烧掉附近每个村镇。奕山吓坏了,马上派余保纯带领南海、番禺县令,出城为英军解围。
余保纯央求群众撤围。可是群众恨透了他,斥责他“退夷卖国”。余保纯无所施其伎,
就威胁地主、士绅们说,“如果乡民不退,将来万一有事,要由你们负责”。士绅们害怕了,有的丢下群众溜走,有的帮助“劝散”群众。斗争被卖国的清朝官员和动摇的地主士绅破坏了。余保纯在人们的哗笑声中,护着义律和侵略军狼狈撤走。
英国侵略军遭此沉重打击,事后义律竟无耻地贴出告示说:“百姓此次刁抗,蒙大英官宪宽容.后毋示犯。”人民群众马上贴出《广东义民告英人说帖》、《三元里等乡痛骂鬼子词》等文告,揭露英国的侵略,痛驳义律的谬论:“其时我们义民,约齐数百乡村,同时奋勇,灭尽尔等畜类。尔如果有能,就不该转求广府,苦劝我们义民使之罢战。今各乡义民既饶尔等之命.尔又妄自尊大,出此不通告示。„„尔妄言宽容,试思谁宽容谁?”并明确表示:“我等义民„„不用官兵,不用国带,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狠也!”
[7]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同西方资本主义强盗拼搏的斗争勇气。它像一面鲜艳的战旗,激励着英雄的中国人民再接再厉,把反侵略斗争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