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专题: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一、世界近现代主要矛盾的变化

1、16世纪:英西矛盾。为争夺大西洋海上霸权,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2、17世纪:英荷矛盾。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丧失欧洲强国地位

3、18世纪中期:英法矛盾。英国通过七年战争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4、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法矛盾。法国大革命时期,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进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之后俄国在欧洲称霸,英俄矛盾尖锐

5、19世纪中期:英俄矛盾。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丧失欧洲霸权,俄国进行1861年改革

6、19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德矛盾。普鲁士为完成统一大业,与法国矛盾尖锐,1871年普法战争,法国失败丧失欧洲大陆霸权

7、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19世纪末,德国迅速强大,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8、一战后:英美矛盾。一战后,英美围绕国联、制海权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美国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9、30年代至二战结束: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矛盾。在30年代大危机的影响下,德日等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随着法西斯在亚非欧的侵略扩张,各国人民英勇地进行了反法西斯的斗争

10、二战后:美苏矛盾。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美苏冷战,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11、20世纪90年代后:南北矛盾。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呈现多极化的趋势,世界面临经济发展的激烈竞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即南北矛盾日益尖锐

认识: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由大国间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决定的。

二、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三次演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①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②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③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

④维护工具:国际联盟

⑤评价:

a、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

b、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得这一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不会长久,必将崩溃

2、雅尔塔体系 (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

①形成背景: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②形成标志:雅尔塔会议

③主要内容: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④维护工具:联合国

⑤评价:

a、雅尔塔体系原则上倡导自由、民主,对战后世界各国的和平运动和政治民主化进程起了推动作用,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如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与合作有利于东欧各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有利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等)

b、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的,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如对朝鲜的北纬38度分界线,对德国的分区占领,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等)

c、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现代国际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3、多极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后)

①形成背景:苏联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②形成标志: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③主要内容:总趋势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政治上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经济上呈现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

④评价: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但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资本扩张,第三世界面临机遇与挑战

附:

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比较

相同点:

①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②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③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破坏。

不同点:

①凡-华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

②前者调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资本主义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③前者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后者则超出了欧洲的范围,反映了欧洲地位的下降;

④前者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着德国的崛起而破产,而后者则是两个战胜国的妥协;

⑤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⑥体系的性质不同。前者的本质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由于二战后反法西斯性质和社会主义的介入而是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的多重性质

三、重要国际组织:

1、反法同盟:

反法同盟对法国的战争,前期主要是干涉法国革命,维护法国的封建统治秩序,后期的战争既有干涉法国革命维护欧洲封建统治秩序的一面,又有英、俄等欧洲国家与法国争夺欧洲霸权的一面

2、国际联盟

①提出: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

②建立: 巴黎和会决定建立国联,1920年1月,在日内瓦成立,为英法所操纵。

③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与安全

④实质: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⑤主要活动: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意入侵西班牙采取纵容侵略的政策。 ⑥解体:二战期间,国联名存实亡。1946年,联合国成立后,国联宣告解散

3、法西斯同盟

⑴形成:

①德意秘密签订《德意议定书》(1936年)形成“柏林—罗马轴心”。

②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年后意大利加入,德、意、日正式形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国集团”。

③1940年秋,德国与日本、意大利正式结成军事侵略同盟。

⑵活动:

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德国吞奥地利。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1940年春夏之交,德国攻占北欧和西欧的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等国。1940年6月法国投降。1940年秋德国猛攻英国。1941年德军进攻苏联。与此同时,意德军队进攻北非。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①原因:随着法西斯国家侵略战争规模的扩大,法西斯势力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同时也对英美等国的利益构成最大的威胁

②过程

a、二战爆发后,美国改变中立态度,对英国等进行援助

b、1941年8月,罗斯福、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

c、同时,美英开始援助苏联

d、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③意义: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

5、联合国

①建立:1945年春天,中、美、英、苏等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开会,筹划建立联合国。10月,《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成立。总部设在纽约。

②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安理会是联合国中惟一有权采取行动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③常任理事国:中、苏、美、英、法。

④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运动。

⑤原则:《联合国宪章》规定了各会员国必须遵守的原则,如主权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等。

⑥作用:初期联合国实际为美国所操纵。后来成为第三世界国家伸张正义的舞台。

6、欧洲共同体

①原因: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西欧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必须密切联系,加快合作。

②成立: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由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三个机构合并组成。

③主要国家:起初,只有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后来又有一些西欧国家加入。到1986年,又有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六国加入欧共体。

④主要目标: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⑤影响:

a、西欧各国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加强,政局日益稳定,它的国际地位提高并日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b、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减弱,美国与西欧的主从关系改变,并逐渐向平等的伙伴关系发展,这就使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受到挑战并发生动摇

⑥1993年发展成为“欧洲联盟”。(见前所述)

巩固训练:

1、争取和平和发展经济仍是当今世界两大课题。目前,威胁和平的因素很多,威胁和平的事件不断发生。说说你所知道的发生威胁和平的一件大事。

答:(1)9、11事件的发生及美英军队对阿富汗的军事打击。(时间、经过、影响等)

(2)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和日本右翼势力篡改教科书事件,引起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强烈不满,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严重威胁亚洲和平,进而威胁世界和平。

2、2000年9月6—8日,在纽约召开了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来自180多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和代表就世界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请回答:

(1)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2)世界格局变化导致了哪些矛盾的激化?

(3)当今世界人民面临的重大任务是什么?

(4)举例说明21世纪的世界和平仍面临着挑战。(要求举3个例子)

答:(1)特点: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结束,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多极化在加速发展。 (2)矛盾: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

(3)重大任务: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事件: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美国对伊拉克的袭击与制裁;印巴冲突;伊朗核问题等。

3、我们——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大不列颠首相和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在过去四天中,已在我们联盟伊朗首都德黑兰集会,已经拟定并且认可了我们的共同政策。我们就将从东面、西面和南面进行的军事行动的规模和时间,商得完全的协议。我们完全承认我们以及所有联合国家负有至上的责任,要创造一种和平。这种和平将博得全世界各民族大多数人民大众的好感,在今后许多世代中,排除战争的灾难和恐怖。 ——摘自德黑兰会议内容

回答:(1)这次会议是什么时候召开的? 答:1943年底

(2)文中“总统”、“首相”、“主席”各是谁? 答: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3)从西面进行的“军事行动”指什么行动?战争与和平是一对矛盾的结合,你怎样理解这里的“军事行动”与和平的关系。

答:“军事行动”指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有力打击德国法西斯势力,加速了德国的投降,促进和平的到来。

4、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动,指出这三次变动发生的时间及标志,结合史实说明当每次变动发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怎样的。

答案:

三次变动:

①20世纪一、二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②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雅尔塔体系建立;

③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中国的国际地位:

①第一次: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遭到拒绝。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肯定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之下。

②第二次: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考生若答出美国妄图在中国建立亲美政府,继续控制中国;新中国成立,极大增强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可酌情加1~2分,但不得超过总分。)

③第三次: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专题: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一、世界近现代主要矛盾的变化

1、16世纪:英西矛盾。为争夺大西洋海上霸权,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2、17世纪:英荷矛盾。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丧失欧洲强国地位

3、18世纪中期:英法矛盾。英国通过七年战争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4、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法矛盾。法国大革命时期,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进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之后俄国在欧洲称霸,英俄矛盾尖锐

5、19世纪中期:英俄矛盾。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丧失欧洲霸权,俄国进行1861年改革

6、19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德矛盾。普鲁士为完成统一大业,与法国矛盾尖锐,1871年普法战争,法国失败丧失欧洲大陆霸权

7、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19世纪末,德国迅速强大,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8、一战后:英美矛盾。一战后,英美围绕国联、制海权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美国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9、30年代至二战结束: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矛盾。在30年代大危机的影响下,德日等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随着法西斯在亚非欧的侵略扩张,各国人民英勇地进行了反法西斯的斗争

10、二战后:美苏矛盾。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美苏冷战,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11、20世纪90年代后:南北矛盾。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呈现多极化的趋势,世界面临经济发展的激烈竞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即南北矛盾日益尖锐

认识: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由大国间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决定的。

二、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三次演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①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②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③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

④维护工具:国际联盟

⑤评价:

a、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

b、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得这一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不会长久,必将崩溃

2、雅尔塔体系 (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

①形成背景: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②形成标志:雅尔塔会议

③主要内容: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④维护工具:联合国

⑤评价:

a、雅尔塔体系原则上倡导自由、民主,对战后世界各国的和平运动和政治民主化进程起了推动作用,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如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与合作有利于东欧各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有利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等)

b、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的,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如对朝鲜的北纬38度分界线,对德国的分区占领,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等)

c、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现代国际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3、多极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后)

①形成背景:苏联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②形成标志: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③主要内容:总趋势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政治上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经济上呈现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

④评价: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但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资本扩张,第三世界面临机遇与挑战

附:

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比较

相同点:

①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②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③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破坏。

不同点:

①凡-华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

②前者调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资本主义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③前者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后者则超出了欧洲的范围,反映了欧洲地位的下降;

④前者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着德国的崛起而破产,而后者则是两个战胜国的妥协;

⑤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⑥体系的性质不同。前者的本质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由于二战后反法西斯性质和社会主义的介入而是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的多重性质

三、重要国际组织:

1、反法同盟:

反法同盟对法国的战争,前期主要是干涉法国革命,维护法国的封建统治秩序,后期的战争既有干涉法国革命维护欧洲封建统治秩序的一面,又有英、俄等欧洲国家与法国争夺欧洲霸权的一面

2、国际联盟

①提出: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

②建立: 巴黎和会决定建立国联,1920年1月,在日内瓦成立,为英法所操纵。

③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与安全

④实质: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⑤主要活动: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意入侵西班牙采取纵容侵略的政策。 ⑥解体:二战期间,国联名存实亡。1946年,联合国成立后,国联宣告解散

3、法西斯同盟

⑴形成:

①德意秘密签订《德意议定书》(1936年)形成“柏林—罗马轴心”。

②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年后意大利加入,德、意、日正式形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国集团”。

③1940年秋,德国与日本、意大利正式结成军事侵略同盟。

⑵活动:

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德国吞奥地利。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1940年春夏之交,德国攻占北欧和西欧的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等国。1940年6月法国投降。1940年秋德国猛攻英国。1941年德军进攻苏联。与此同时,意德军队进攻北非。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①原因:随着法西斯国家侵略战争规模的扩大,法西斯势力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同时也对英美等国的利益构成最大的威胁

②过程

a、二战爆发后,美国改变中立态度,对英国等进行援助

b、1941年8月,罗斯福、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

c、同时,美英开始援助苏联

d、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③意义: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

5、联合国

①建立:1945年春天,中、美、英、苏等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开会,筹划建立联合国。10月,《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成立。总部设在纽约。

②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安理会是联合国中惟一有权采取行动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③常任理事国:中、苏、美、英、法。

④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运动。

⑤原则:《联合国宪章》规定了各会员国必须遵守的原则,如主权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等。

⑥作用:初期联合国实际为美国所操纵。后来成为第三世界国家伸张正义的舞台。

6、欧洲共同体

①原因: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西欧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必须密切联系,加快合作。

②成立: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由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三个机构合并组成。

③主要国家:起初,只有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后来又有一些西欧国家加入。到1986年,又有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六国加入欧共体。

④主要目标: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⑤影响:

a、西欧各国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加强,政局日益稳定,它的国际地位提高并日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b、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减弱,美国与西欧的主从关系改变,并逐渐向平等的伙伴关系发展,这就使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受到挑战并发生动摇

⑥1993年发展成为“欧洲联盟”。(见前所述)

巩固训练:

1、争取和平和发展经济仍是当今世界两大课题。目前,威胁和平的因素很多,威胁和平的事件不断发生。说说你所知道的发生威胁和平的一件大事。

答:(1)9、11事件的发生及美英军队对阿富汗的军事打击。(时间、经过、影响等)

(2)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和日本右翼势力篡改教科书事件,引起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强烈不满,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严重威胁亚洲和平,进而威胁世界和平。

2、2000年9月6—8日,在纽约召开了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来自180多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和代表就世界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请回答:

(1)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2)世界格局变化导致了哪些矛盾的激化?

(3)当今世界人民面临的重大任务是什么?

(4)举例说明21世纪的世界和平仍面临着挑战。(要求举3个例子)

答:(1)特点: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结束,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多极化在加速发展。 (2)矛盾: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

(3)重大任务: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事件: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美国对伊拉克的袭击与制裁;印巴冲突;伊朗核问题等。

3、我们——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大不列颠首相和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在过去四天中,已在我们联盟伊朗首都德黑兰集会,已经拟定并且认可了我们的共同政策。我们就将从东面、西面和南面进行的军事行动的规模和时间,商得完全的协议。我们完全承认我们以及所有联合国家负有至上的责任,要创造一种和平。这种和平将博得全世界各民族大多数人民大众的好感,在今后许多世代中,排除战争的灾难和恐怖。 ——摘自德黑兰会议内容

回答:(1)这次会议是什么时候召开的? 答:1943年底

(2)文中“总统”、“首相”、“主席”各是谁? 答: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3)从西面进行的“军事行动”指什么行动?战争与和平是一对矛盾的结合,你怎样理解这里的“军事行动”与和平的关系。

答:“军事行动”指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有力打击德国法西斯势力,加速了德国的投降,促进和平的到来。

4、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动,指出这三次变动发生的时间及标志,结合史实说明当每次变动发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怎样的。

答案:

三次变动:

①20世纪一、二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②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雅尔塔体系建立;

③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中国的国际地位:

①第一次: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遭到拒绝。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肯定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之下。

②第二次: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考生若答出美国妄图在中国建立亲美政府,继续控制中国;新中国成立,极大增强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可酌情加1~2分,但不得超过总分。)

③第三次: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相关内容

  • [优化方案]2016届通史版大一轮复习课后达标检测:专题九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沧桑巨变 第27课时
  • 课后达标检测27 第27课时 专题整合提升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5·西安华清中学高三摸底)1978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同时 ...

  • 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3
  •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 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 ...

  • 历史会考复习提纲(人民版必修一)
  • 历史会考复习提纲(人教版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1.分封制 ⑴含义:封邦建国 ⑵对象:①同姓王族 ②异姓功臣 ③先代王族之后 ⑶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⑷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⑸作用:①积极:有利于 ...

  • 2015 浙江 高中历史学考 考点(最新考纲)
  • 2015历史学考考点(精简版) 注:本考点为精简版,请务必结合题目加强复习 复习提纲(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臸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臸度的特点 能区分宗法臸和分封臸度 二 .专臸主义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君主专臸,中央集权:皇权至上 2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 ...

  •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台湾
  •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台湾 一.历史上的台湾地区 古代: ①三国时吴国派卫温到达夷州,夷州即台湾. ②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流求,流求即台湾. ③1624的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1662年,郑成功率军打败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④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

  • 初三历史阶段性复习试卷(四)-世界现代史选择题专题
  • 苏州市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初三历史阶段性复习试卷(四) --世界现代史选择题专题 班级: 姓名: 成绩: 1. 很多俄罗斯学者和普通百姓认为,不管有什么缺点,"十月革命"都是20世纪一个重大 事件,它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阶段.这里的"新阶段"新 ...

  • 中国古代史复习纲要
  •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纲要 原始社会:北京人的古人类文化--河姆渡和半坡农耕文明(时间/地理/农耕工具农作物/手工业住房打井制陶/畜牧业)--黄帝的传说 1 2 ★历史时间概念与计算 概念:世纪 年代 世纪初 世纪末等 例如393年4世纪90年代 4世纪末 / 公元前393年 前4世纪初. 计算:1.公 ...

  • 形势与政策复习提纲_珊
  • 2013-2014-2形势与政策复习要点 各专题复习提纲: 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专题复习提纲 选择题: 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一般了解) 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臶 ...

  • 2016年历史全国卷考纲研究.历年考点分析与备考对策
  • 2016年历史全国卷考纲研究.历年考点分析与备考对策 2016届高三历史备课组 2016年广东高考将采用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题试卷.全国卷分三类:全国新课标Ⅰ卷.全国新课标Ⅱ卷.全国大纲卷.今年广东省使用全国Ⅰ卷.本文有三个内容:一.简要对比广东卷和全国卷的差异,2.解读2016年历史高考考纲及分析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