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红叶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故乡红叶

凸凹

香山的红叶,我是赏过的。第一次赏香山红叶,我正上着一所专业院校,适逢红叶盛季,满山皆红遍,同伴便惊叹不迭。

但我只感到亲切,并没有难抑的惊奇。因为我觉得,故乡的秋天,也是红叶满山、流丹溢彩的;而且,山脉绵亘,红到极远遥的地方,比香山来得有气魄。只因为香山离市区近些,且是一个著名的公园,命运便很阔达了。

故乡的山峦,植被是极丰茂的:黄栌满坡,柘丛盈岗,楸树峰耸,檀木沟伏……夏时山色蓊郁,入秋,则渐渐变化起来,先是淡黄,而后是斑驳,最终是红得一统了,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

但这时却是故乡的农忙时节——

庄稼的秸秆被村人铡碎了,厚厚地铺到猪厩中去,再取山上的表土覆盖,以期在来年沤①出一些好肥料来。所以,未上冻前,村人的第一宗要事,便是背土垫圈。而后,有余力的,要在地堰的边上,砍一垛垛的干柴杂草,烧一堆一堆的草木灰。撒上草木灰的土地,蔓菁憋得大,土豆长得足,谷穗也结得沉。

此时,山上的红叶正红得烂漫呢。人们哪顾得多看几眼呢。所以,山里人并未想到,那一丛丛的红叶,便是一团团的激情、一首首的诗,自己正生于美境与福地,正可以坐享一番。红就让其兀自红去吧,我们还有正经的营生干不完呢,他们想。那时,我并没有一丝悲哀,因为身在其中,与村人的感觉相同。

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②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于是,我怀着这么一种情绪,待人们去香山赏红叶的时候,我便回到故乡去,探抚那故乡的红叶。它们被漠视和遗忘得太久了!

我爬到屋后的山上:高远的天,衬以峻拔的山形,那凌风的红叶,簌簌地,便让人极感动。但激动的心,很快就黯然了——

沉默的父亲,正在地堰的边上埋头打柴草,他要多烧几堆木灰啊。于是,观赏红叶的这一份闲雅,就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显得多么奢侈,兀然就生出一丝羞耻,便踅③到父亲的身边,想给他打个下手。

父亲很懂我的心思,笑笑,“去赏你的景吧。”

见我仍迟迟不动,父亲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你高兴赏景就赏景,我高兴做活就做活,不都图个自在么?!”

我知道,要父亲埋头干他喜欢干的活,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与欢悦,这是情理中的事,不关乎我的勤与懒。但我终究不忍在劳作的父亲身边,作赏景的清客,便同他一起干下去了。

这是第一次回故乡赏红叶的情景。

第二年秋深,想到故乡那满山的绚丽,仍有热热的归心。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最后,还是回去了。因为:红叶岁岁依旧,而父亲却要一天天衰老;父亲已经辜负了红叶,儿女还要辜负父亲么?!

回到故乡,父亲很高兴,抱出一坛雄自酿④:“崽呀,知道你要回来,爹特意给你留着呢。”我的眼窝便不由得濡湿了。

从此,每到秋深,我皆毫不迟疑地回故乡去。

每次,我们低头砍着柴草,却都把红叶搁置于一边。但只要我们抬起头来,山上的红叶,便很执著地红到我们的眼眸中来——

红叶没有怨艾,只有默默的守望和多情的注视,依如山里的人们。

(本文有改动)

【注】①沤(òu):长时间地浸泡,使起变化。②惆怅:伤感,失意。③踅(xué):中途

折回。④雄自酿:一种自家酿造的酒。

【小题1】本文以“故乡红叶”为题,为什么在一、二两段中要写“香山红叶”?(3分)

【小题2】指出下列句子中作者“惆怅”的具体原因。(4分)

①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

②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小题3】分析“故乡红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结构上的作用。(4分)

【小题4】请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及“我”对“父亲”的思想情感作赏析。(5分)

阅读答案:

【小题1】将香山红叶与故乡红叶作比较,突出了故乡红叶更为壮观,更有气魄,为下文写故乡红叶被人漠视的命运作铺垫。

【小题2】①感受到比香山红叶更为壮美的故乡红叶,却长久地被人漠视和遗忘。(2分)

②父亲虽在美景和福地之中,但因艰辛劳作和无暇赏景,且要天天衰老。(2分)

【小题3】象征意义:“故乡红叶”象征那些极为普通、没有怨言、默默坚守的山里人。

(2分)结构作用:“故乡红叶”是行文的线索,贯穿文章的始终,使文章内容集中、结构紧凑。(2分)

【小题4】“父亲”形象:父亲在地堰边埋头干活,并以此心安和欢悦,表现了父亲的朴实和勤劳;父亲让我去观赏红叶。做自己喜欢的事,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理解和宽厚;父亲特意给我留着一谈雄自酿,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关爱。(3分)“我”的情感:因父亲辛勤劳作、不断衰老而忧伤、内疚和思念;因父亲对“我”的理解和关爱而感激。(2分)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是《2014年杭州市各类高中招生文化考试语文》的阅读理解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重要段落作用的理解和把握。方法:句段作用题;首先回归语境(见文中划线句子),再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内容上,描写了香山红叶和故乡的红叶,并用了对比的手法;结构上,先判断句子处于文章开头的位置,可以分析出是为下文作铺垫的。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是《2014年杭州市各类高中招生文化考试语文》的阅读理解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作用的理解和把握。方法: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

“惆怅”是作者心中的感受,重点在于联系上下文进行揣摩最后组织语言。另外问题中有具体原因,因此答题时需要具体表述。

第一句的上文说的是此时正是故乡的农忙季节,大家都忙于正经的营生,因此无暇赏红叶,结合此句城里人的表现,揣摩作者的“惆怅”是因为故乡红叶的被遗忘;

第二句的上文有提到作者要赏景还是帮父亲做农活的矛盾心理,接着到自己不“终究不忍”,再到下文中“父亲一天天的老去”,联系本句中父亲“弯曲的身影”,感受到作者为父亲的辛苦劳作和衰老而感伤。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是《2014年杭州市各类高中招生文化考试语文》的阅读理解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的象征意义和作用。方法:象征意义需要将故乡的红叶和作者写的故乡的像父亲一样的山里人联系起来(文章最后一句提示明显)即可;结构上的作用,联系标题的作用回答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是《2014年杭州市各类高中招生文化考试语文》的阅读理解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分析。方法:人物形象的分析,需要从各种描写方面分析。中心题的分析,读出作者对父亲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注意需要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故乡红叶

凸凹

香山的红叶,我是赏过的。第一次赏香山红叶,我正上着一所专业院校,适逢红叶盛季,满山皆红遍,同伴便惊叹不迭。

但我只感到亲切,并没有难抑的惊奇。因为我觉得,故乡的秋天,也是红叶满山、流丹溢彩的;而且,山脉绵亘,红到极远遥的地方,比香山来得有气魄。只因为香山离市区近些,且是一个著名的公园,命运便很阔达了。

故乡的山峦,植被是极丰茂的:黄栌满坡,柘丛盈岗,楸树峰耸,檀木沟伏……夏时山色蓊郁,入秋,则渐渐变化起来,先是淡黄,而后是斑驳,最终是红得一统了,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

但这时却是故乡的农忙时节——

庄稼的秸秆被村人铡碎了,厚厚地铺到猪厩中去,再取山上的表土覆盖,以期在来年沤①出一些好肥料来。所以,未上冻前,村人的第一宗要事,便是背土垫圈。而后,有余力的,要在地堰的边上,砍一垛垛的干柴杂草,烧一堆一堆的草木灰。撒上草木灰的土地,蔓菁憋得大,土豆长得足,谷穗也结得沉。

此时,山上的红叶正红得烂漫呢。人们哪顾得多看几眼呢。所以,山里人并未想到,那一丛丛的红叶,便是一团团的激情、一首首的诗,自己正生于美境与福地,正可以坐享一番。红就让其兀自红去吧,我们还有正经的营生干不完呢,他们想。那时,我并没有一丝悲哀,因为身在其中,与村人的感觉相同。

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②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于是,我怀着这么一种情绪,待人们去香山赏红叶的时候,我便回到故乡去,探抚那故乡的红叶。它们被漠视和遗忘得太久了!

我爬到屋后的山上:高远的天,衬以峻拔的山形,那凌风的红叶,簌簌地,便让人极感动。但激动的心,很快就黯然了——

沉默的父亲,正在地堰的边上埋头打柴草,他要多烧几堆木灰啊。于是,观赏红叶的这一份闲雅,就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显得多么奢侈,兀然就生出一丝羞耻,便踅③到父亲的身边,想给他打个下手。

父亲很懂我的心思,笑笑,“去赏你的景吧。”

见我仍迟迟不动,父亲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你高兴赏景就赏景,我高兴做活就做活,不都图个自在么?!”

我知道,要父亲埋头干他喜欢干的活,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与欢悦,这是情理中的事,不关乎我的勤与懒。但我终究不忍在劳作的父亲身边,作赏景的清客,便同他一起干下去了。

这是第一次回故乡赏红叶的情景。

第二年秋深,想到故乡那满山的绚丽,仍有热热的归心。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最后,还是回去了。因为:红叶岁岁依旧,而父亲却要一天天衰老;父亲已经辜负了红叶,儿女还要辜负父亲么?!

回到故乡,父亲很高兴,抱出一坛雄自酿④:“崽呀,知道你要回来,爹特意给你留着呢。”我的眼窝便不由得濡湿了。

从此,每到秋深,我皆毫不迟疑地回故乡去。

每次,我们低头砍着柴草,却都把红叶搁置于一边。但只要我们抬起头来,山上的红叶,便很执著地红到我们的眼眸中来——

红叶没有怨艾,只有默默的守望和多情的注视,依如山里的人们。

(本文有改动)

【注】①沤(òu):长时间地浸泡,使起变化。②惆怅:伤感,失意。③踅(xué):中途

折回。④雄自酿:一种自家酿造的酒。

【小题1】本文以“故乡红叶”为题,为什么在一、二两段中要写“香山红叶”?(3分)

【小题2】指出下列句子中作者“惆怅”的具体原因。(4分)

①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

②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小题3】分析“故乡红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结构上的作用。(4分)

【小题4】请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及“我”对“父亲”的思想情感作赏析。(5分)

阅读答案:

【小题1】将香山红叶与故乡红叶作比较,突出了故乡红叶更为壮观,更有气魄,为下文写故乡红叶被人漠视的命运作铺垫。

【小题2】①感受到比香山红叶更为壮美的故乡红叶,却长久地被人漠视和遗忘。(2分)

②父亲虽在美景和福地之中,但因艰辛劳作和无暇赏景,且要天天衰老。(2分)

【小题3】象征意义:“故乡红叶”象征那些极为普通、没有怨言、默默坚守的山里人。

(2分)结构作用:“故乡红叶”是行文的线索,贯穿文章的始终,使文章内容集中、结构紧凑。(2分)

【小题4】“父亲”形象:父亲在地堰边埋头干活,并以此心安和欢悦,表现了父亲的朴实和勤劳;父亲让我去观赏红叶。做自己喜欢的事,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理解和宽厚;父亲特意给我留着一谈雄自酿,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关爱。(3分)“我”的情感:因父亲辛勤劳作、不断衰老而忧伤、内疚和思念;因父亲对“我”的理解和关爱而感激。(2分)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是《2014年杭州市各类高中招生文化考试语文》的阅读理解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重要段落作用的理解和把握。方法:句段作用题;首先回归语境(见文中划线句子),再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内容上,描写了香山红叶和故乡的红叶,并用了对比的手法;结构上,先判断句子处于文章开头的位置,可以分析出是为下文作铺垫的。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是《2014年杭州市各类高中招生文化考试语文》的阅读理解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作用的理解和把握。方法: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

“惆怅”是作者心中的感受,重点在于联系上下文进行揣摩最后组织语言。另外问题中有具体原因,因此答题时需要具体表述。

第一句的上文说的是此时正是故乡的农忙季节,大家都忙于正经的营生,因此无暇赏红叶,结合此句城里人的表现,揣摩作者的“惆怅”是因为故乡红叶的被遗忘;

第二句的上文有提到作者要赏景还是帮父亲做农活的矛盾心理,接着到自己不“终究不忍”,再到下文中“父亲一天天的老去”,联系本句中父亲“弯曲的身影”,感受到作者为父亲的辛苦劳作和衰老而感伤。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是《2014年杭州市各类高中招生文化考试语文》的阅读理解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的象征意义和作用。方法:象征意义需要将故乡的红叶和作者写的故乡的像父亲一样的山里人联系起来(文章最后一句提示明显)即可;结构上的作用,联系标题的作用回答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是《2014年杭州市各类高中招生文化考试语文》的阅读理解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分析。方法:人物形象的分析,需要从各种描写方面分析。中心题的分析,读出作者对父亲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注意需要具体分析


相关内容

  • 2014浙江杭州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2014年杭州市各类高中招生文化考试 语文 一(30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亵渎(xi è) 怂恿(c óng ) 梦寐以求(m èi ) B. 哂笑(x ī) 收敛(li ǎn ) 怏怏不乐(y àng ) C. 苋菜(xi àn ) 涟漪(y ī) 五行缺土(h ...

  • 2014年杭州市各类高中招生文化考试语文
  • 2014年杭州市各类高中招生文化考试 语文 一(30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亵渎(xi è) 怂恿(c óng ) 梦寐以求(m èi ) B. 哂笑(x ī) 收敛(li ǎn ) 怏怏不乐(y àng ) C. 苋菜(xi àn ) 涟漪(y ī) 五行缺土(h ...

  • 2014杭州中考语文(含答案)
  • 2014年杭州市各类高中招生文化考试 语文 一.文学常识(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亵渎(xiè) 怂恿(cóng) 梦寐以求(mèi) B.哂笑(xī) 收敛(liǎn) 怏怏不乐(yàng) C.苋菜(xiàn) 涟漪(yī) 五行缺土(háng) D.吊唁(yà ...

  • 古诗词鉴赏常见考题格式综合
  • 古诗词鉴赏常见考题格式综合 教学目标:归纳常见高考诗歌鉴赏题类型及答题方法 配发资料:诗歌鉴赏常见考题格式例谈学案 教学方法:以练为主,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导入:诗歌鉴赏自2002年始,便采用主观题形式,这种形式能更好地反映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诗歌鉴赏的提问是多种多样.变化多端的,思想风格 ...

  • "绿的歌"阅读训练及答案
  • 绿的歌 原文: 我的童年是在大海之滨度过的,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湛蓝蓝的大海,身后是一抹浅黄的田地. 那时,我的大关个世界是蓝色的.蓝色对于我,永远象征着阔大.深远.庄严„„ 我很少注意到或想到其他颜色. 离开海边,进入城市,说是"目迷五色"也好,但我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 我 ...

  • 咏史怀古诗鉴赏学案
  • 咏史怀古诗鉴赏专题复习 2011年10月 一.知识链接 (一)咏史怀古诗歌的含义 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 咏史诗与怀古诗多各有侧重-- 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 ...

  • 高考诗歌鉴赏最后40天预测题
  • 2009高考诗歌鉴赏最后40天预测题 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菩萨蛮·塞上秋望 (清)冯云骧 龙沙落日山衔水,登台怅望寒云里.猎骑返城西,秋风大将旗. 飞蓬迷鸟路,白雁哀鸣去.绝塞易黄昏,孤城早闭门. (1)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呼应了词题?这些意象的描写有何作用?(3分) (2 ...

  • 无限风光一望中
  • 无限风光一望中 --古典诗词中的登临之作 登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属于特定的生活生产的需要,往往没有什么深刻的文化蕴涵.然而在诗中,登高却由一种日常习俗变为一种具有多层意蕴的复合意象,一种已具有指代功能.情感功能.表意功能的文学符号.登高意象在古诗中频繁的出现是以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等几种形式体现 ...

  • 张炎[八声甘州]阅读答案
  • 八声甘州 张  炎 辛卯岁,沈尧道①同余北归②,各处杭越.逾岁,尧道束问寂寞,语笑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并寄赵学舟. 记玉关③踏雪事请游,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洲.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