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解密明清官场的陋规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是在明清戏剧话本里经常出现的台词,这种说法据说最早来源于宋朝。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里的清指的是清正廉洁的意思,此谚的原意是:即使是不贪赃枉法的清廉知府,一任三年下来,仅例所应有的各项陋规收入也有十万两银子的进项。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给予官员的工资可以说是历代王朝中最低的,据统计当时明朝一品大员月俸大米87石,年俸1044石(约白银230两)知府月俸十六石,知县月俸七石五斗。这样的收入对于下层的官员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维持不住,比如明朝有名的清官海瑞,他每年只吃一次肉还是在母亲过生日的时候,由于工资低他自己还在家里种菜供养一家人。到了清代虽然官员的俸禄整体有提高但整体和明代相差也不大。

那么“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一个清廉的知府能养活一家人就不错了何谈有十万雪花银进项之说呢?这里就要说说当时官场上的陋规了。一个新任知府到任的时候下面的各县县令等官员按照礼节是要来拜见新任知府大人的,这种拜见并不是简单的认识下新上司,按照惯例前来拜见的知府下属的大小官员都要备一份“薄礼”,当时的官场把这一项叫做“到任规”。

除了“到任规”,到了知府大人过生日的时候下属们还要孝敬一份礼物,当时叫做“生日规”,一个知府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市长,一个市的大小官员有多少,可以想见每次陋规一个知府可以收入多少银子了。而且每到逢年过节这些“清知府”也会收到下属们的表示。仅仅从官场这些“常例”所得,一任知府三年下来不贪污鱼肉百姓收入“十万雪花银”是完全可以的。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是在明清戏剧话本里经常出现的台词,这种说法据说最早来源于宋朝。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里的清指的是清正廉洁的意思,此谚的原意是:即使是不贪赃枉法的清廉知府,一任三年下来,仅例所应有的各项陋规收入也有十万两银子的进项。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给予官员的工资可以说是历代王朝中最低的,据统计当时明朝一品大员月俸大米87石,年俸1044石(约白银230两)知府月俸十六石,知县月俸七石五斗。这样的收入对于下层的官员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维持不住,比如明朝有名的清官海瑞,他每年只吃一次肉还是在母亲过生日的时候,由于工资低他自己还在家里种菜供养一家人。到了清代虽然官员的俸禄整体有提高但整体和明代相差也不大。

那么“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一个清廉的知府能养活一家人就不错了何谈有十万雪花银进项之说呢?这里就要说说当时官场上的陋规了。一个新任知府到任的时候下面的各县县令等官员按照礼节是要来拜见新任知府大人的,这种拜见并不是简单的认识下新上司,按照惯例前来拜见的知府下属的大小官员都要备一份“薄礼”,当时的官场把这一项叫做“到任规”。

除了“到任规”,到了知府大人过生日的时候下属们还要孝敬一份礼物,当时叫做“生日规”,一个知府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市长,一个市的大小官员有多少,可以想见每次陋规一个知府可以收入多少银子了。而且每到逢年过节这些“清知府”也会收到下属们的表示。仅仅从官场这些“常例”所得,一任知府三年下来不贪污鱼肉百姓收入“十万雪花银”是完全可以的。


相关内容

  •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清知府:清廉的知府意思:即使一个清廉的知府官,3年下来也有十万的非工资收入.这样的官已经是清廉的了清朝知府相当于地一级的官按最太平盛世的清乾隆年间算,粮价大约15文钱/升.一升米不到1.25斤,按照最多1.25斤来算,现今超市的米价2.5元/斤,则一升米价格为3.125元/升.1两银合1000文,1 ...

  • 古代的"公务接待"
  • 秦始皇建郡县制以后,官场就出现了接风饯别等宴会.<汉书>记载:"西汉后期,政局屡变,地方官调动频繁,吏或居官数月而退,送故迎新,交错道路."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州郡(相当于当下的省城)甚至设置了"送故主簿"(相当于政府接待办主任)这样专门负责接待的 ...

  • 隋文帝野史
  • 隋文帝:"钓鱼执法"抓贪官 在隋文帝坚持高调反腐的一生中,最令他引以为傲的就是破天荒地发明了"钓鱼执法"的反腐"高招". 同样是头顶巨大荣誉光环的帝王,隋朝开国君主隋文帝杨坚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一位较为贤明开化的君王,经过他前期的治理,隋王朝在 ...

  •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成败得失
  •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成败得失 厦门大学教授.博导 易中天 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介绍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监察制度和监察机构 的国家之一.两千多年的秦汉时期就确立了中央设监察部 门,地方有监察特派员的监察制度. (一)中央的监察部门 中央专门的监察机构秦汉时期称御史府,后改称御史 台,到明清 ...

  • 明代吏治之失
  • 素材压缩 明代吏治制度之严密,腐败速度之迅速,都是超乎想象的,其经验教训.成败得失,也都值得认真研究和反思. 阅古知今 明代吏治思想与制度,在古代算是比较完善的,学者钱穆对此评价道:"故明之吏治,且驾唐.宋而上之,几有两汉之风."却为何腐败如此迅速,最终导致亡国,其经验教训值得反 ...

  • 中国古代的反腐皇帝:雍正抄家最多
  • 中国古代的反腐皇帝:雍正抄家最多 隋文帝:"钓鱼执法"抓贪官 在隋文帝坚持高调反腐的一生中,最令他引以为傲的就是破天荒地发明了"钓鱼执法"的反腐"高招". 同样是头顶巨大荣誉光环的帝王,隋朝开国君主隋文帝杨坚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一位较为贤明开化 ...

  • 古代读书人如何谋生阅读答案
  • 篇一:古代读书人如何谋生阅读答案 做官,教书,当师爷,经商 便於理解 当时社会十分黑暗,人民想过上好的生活,而孔乙己又自恃清高,好吃懒做,而周遭都冷漠无情,所以才会弄到将要讨饭了. 以明清为例的话,读书人谋生是有辱斯文的,我泱泱大国优待读书人,信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想我辈幼时萌童,读书 ...

  • 古人关于廉政的话
  • 在我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许多仁人志士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博大胸怀,不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后人做出了榜样,更留下了大量家书,教育后辈要居官清廉,勤于政务,生活节俭。这些家书无不寄予了对后辈的殷切期望,其中有许多成为掷地有声、千古传诵的名篇佳句,今天读来仍受益匪浅。 《晋书·陶侃母湛氏传》 ...

  • 大清巧官曹振镛
  • 宦海风云莫测,想要官运亨通,光有能力还不够.北宋名臣王安石.范仲淹,论品德有品德,论学问有学问,论能力有能力.可王安石两度罢相,范仲淹三次被贬.可见才德兼备的人,官场未必一帆风顺.想要官运长久,首先要得到皇上的赏识,二是没有同僚排挤,至于官声.政绩,则在其次. 大清朝有一个官叫曹振镛,活了81岁,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