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鱼]课堂教学设计

《金鱼》

引领有效观察 建构科学概念

一、基本说明

1.模块:小学科学 2.年级:小学三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教育科学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二单元第六节 5.学时数: 40分钟(教室授课)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结合教学内容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在使学生在学习生命世界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

1、鱼的身体结构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 2、金鱼生活在水中,身体覆盖鳞片,用鳍运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用几种感觉器官并借助观察工具进行观察。 2、学会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初步培养如何选择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内容分析

《金鱼》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中的第六课,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更主要的来自于对动物的认识。教材设计不厌其烦地四次认识动物的个体,本课金鱼是在学生研究过蜗牛、蚯蚓和蚂蚁后的第四次研究。此时,学生已初步经历了对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而金鱼是常见的家养动物,作为研究的材料容易找到因此,他们观察、探索的欲望很强。金鱼是水生动物,代表了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一大类动物,这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认识视野,增加学生对动物的感性经验,丰富学生的直接认识。 3、学情分析:

学生升入三年级才刚刚开始科学课的探究,三年级的学生喜欢动手,好奇心和好动心较强,对科学探究兴趣浓厚,对于身边的事物虽然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但是还没有科学的观察方法和形成科学概念,学生亲历动手实验的科学习惯才初步形成,虽然有了前几节课对的动物的观察和认识,但是利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和观察比较几种不同生物的特征并总结出生命的基本特征对于学生来讲是个难点,所以教师在活动中要掌握好收与放的教学,教师既要大胆放手又要注重引导,恰到好处地让学生发挥探究的主动性。 4、设计思路:

根据“主导和主体”、“学习与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 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开放性教学法,具体分为三个部分。

①通过直观画面,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参与动手、观察,给每个学生都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学生有所得。

②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活动中,得出金鱼的身体结构和金鱼用鳍运动。 ③通过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学的方面来说,分为两个部分:

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主体。

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些观察实践活动,例如模仿金鱼的运动等等,让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观察、动手,去研究问题,探索新知,寻求发现。

三、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金鱼,了解金鱼的身体结构。 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五、教学准备:每组:2条金鱼,装在玻璃缸里; 放大镜;

少许鱼食;拼图,粘板,CAI课件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根据强化获得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过程;强化学生自行探究、教师指导的教学过程;强化学生实验研讨、汇报的教学过程;强化思维创新的训练过程的理念设计了活动开始“魔法表演激趣引入”、活

七、板书设计:

《金鱼》

金鱼身体结构图 运动? 呼吸?

金鱼身体三部分:头,躯干,尾 排泄? 吃食? 八、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魔术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利用水槽和红布精心设计了变金鱼的魔术,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充分激发了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揭示了金鱼的生活环境。

2、注重探究,解决问题。

这是本课的重点。

(1)在认识金鱼的身体结构时,给学生提供放大镜,让学生自由的进行观察,然后进行汇报,老师则根据学生的汇报,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形象的表现出金鱼的外形特点和观察方法,体现了老师的基本功和灵活的教学手段,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2)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先开放的引导学生提出各种关于金鱼的问题,然后再把问题收拢到运动和吃食上,分组进行研究,提高了学习效率。在了解金鱼的运动方式时,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模仿金鱼游动,既加深了学生的认识,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教学结合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说一说养金鱼时喂食的方法,自然引导到金鱼吃食的教学内容。

3、设计游戏,巩固新知。

在课堂的最后,老师设计了好玩的拼图游戏,色彩鲜艳的图片再一次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巩固了所学。

二、值得探讨的问题:

1、认识鱼的特点在小学阶段就只有这一个课时,所以我认为在认识“金鱼”外形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时,首先要明确具体的分法,学生容易产生尾鳍就是尾部的误解,然后绘画要准确,避免产生歧义。

2、在模仿金鱼游泳时,可以更具体到各个部分的鳍是怎样动的,这样学生的认识会更深入,而不只停留在表面。

3、讲解金鱼的排泄时,如果学生没有观察到,教师可以直接进行讲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通过引导由学生讲出,讲述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4、在拼图游戏时,教师提问应更加具体,而不是笼统地“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这样容易导致学生习惯性地从美术的角度进行评价,而偏离了教学重点。

《金鱼》

引领有效观察 建构科学概念

一、基本说明

1.模块:小学科学 2.年级:小学三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教育科学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二单元第六节 5.学时数: 40分钟(教室授课)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结合教学内容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在使学生在学习生命世界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

1、鱼的身体结构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 2、金鱼生活在水中,身体覆盖鳞片,用鳍运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用几种感觉器官并借助观察工具进行观察。 2、学会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初步培养如何选择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内容分析

《金鱼》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中的第六课,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更主要的来自于对动物的认识。教材设计不厌其烦地四次认识动物的个体,本课金鱼是在学生研究过蜗牛、蚯蚓和蚂蚁后的第四次研究。此时,学生已初步经历了对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而金鱼是常见的家养动物,作为研究的材料容易找到因此,他们观察、探索的欲望很强。金鱼是水生动物,代表了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一大类动物,这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认识视野,增加学生对动物的感性经验,丰富学生的直接认识。 3、学情分析:

学生升入三年级才刚刚开始科学课的探究,三年级的学生喜欢动手,好奇心和好动心较强,对科学探究兴趣浓厚,对于身边的事物虽然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但是还没有科学的观察方法和形成科学概念,学生亲历动手实验的科学习惯才初步形成,虽然有了前几节课对的动物的观察和认识,但是利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和观察比较几种不同生物的特征并总结出生命的基本特征对于学生来讲是个难点,所以教师在活动中要掌握好收与放的教学,教师既要大胆放手又要注重引导,恰到好处地让学生发挥探究的主动性。 4、设计思路:

根据“主导和主体”、“学习与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 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开放性教学法,具体分为三个部分。

①通过直观画面,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参与动手、观察,给每个学生都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学生有所得。

②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活动中,得出金鱼的身体结构和金鱼用鳍运动。 ③通过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学的方面来说,分为两个部分:

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主体。

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些观察实践活动,例如模仿金鱼的运动等等,让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观察、动手,去研究问题,探索新知,寻求发现。

三、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金鱼,了解金鱼的身体结构。 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五、教学准备:每组:2条金鱼,装在玻璃缸里; 放大镜;

少许鱼食;拼图,粘板,CAI课件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根据强化获得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过程;强化学生自行探究、教师指导的教学过程;强化学生实验研讨、汇报的教学过程;强化思维创新的训练过程的理念设计了活动开始“魔法表演激趣引入”、活

七、板书设计:

《金鱼》

金鱼身体结构图 运动? 呼吸?

金鱼身体三部分:头,躯干,尾 排泄? 吃食? 八、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魔术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利用水槽和红布精心设计了变金鱼的魔术,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充分激发了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揭示了金鱼的生活环境。

2、注重探究,解决问题。

这是本课的重点。

(1)在认识金鱼的身体结构时,给学生提供放大镜,让学生自由的进行观察,然后进行汇报,老师则根据学生的汇报,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形象的表现出金鱼的外形特点和观察方法,体现了老师的基本功和灵活的教学手段,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2)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先开放的引导学生提出各种关于金鱼的问题,然后再把问题收拢到运动和吃食上,分组进行研究,提高了学习效率。在了解金鱼的运动方式时,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模仿金鱼游动,既加深了学生的认识,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教学结合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说一说养金鱼时喂食的方法,自然引导到金鱼吃食的教学内容。

3、设计游戏,巩固新知。

在课堂的最后,老师设计了好玩的拼图游戏,色彩鲜艳的图片再一次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巩固了所学。

二、值得探讨的问题:

1、认识鱼的特点在小学阶段就只有这一个课时,所以我认为在认识“金鱼”外形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时,首先要明确具体的分法,学生容易产生尾鳍就是尾部的误解,然后绘画要准确,避免产生歧义。

2、在模仿金鱼游泳时,可以更具体到各个部分的鳍是怎样动的,这样学生的认识会更深入,而不只停留在表面。

3、讲解金鱼的排泄时,如果学生没有观察到,教师可以直接进行讲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通过引导由学生讲出,讲述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4、在拼图游戏时,教师提问应更加具体,而不是笼统地“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这样容易导致学生习惯性地从美术的角度进行评价,而偏离了教学重点。


相关内容

  •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金鱼]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 6.金 鱼 执教者杨贞姬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动物"单元中的第六课<金鱼>.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鳃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 ...

  • 金鱼-研究课教学设计
  •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 <金鱼>研究性教学设计 设计者:萧山区高桥金帆实验学校 胡立平 [教材简析] <金鱼>是教科版三上<动物>单元第六课,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生命体的进本特征.学生对生命体的认识,更主要的是来自对于动物的认识.教材中不厌其烦地四次安排认识 ...

  • 科学小金鱼教学设计
  • 科学<小金鱼>教学设计 临泽县滨河幼儿园 王翠花 [1**********] 班 级:小班 活动内容:小金鱼 设计意图: 小金鱼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小动物,幼儿对金鱼已非常熟悉和喜爱,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他们的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需在亲身体验.探索中去发现事物的 ...

  • [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教学设计
  • <多一些,少一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估计意识和合情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学 ...

  • 绿色的金鱼教案教学设计
  •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题 孩子们,你们见过什么颜色的金鱼?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并粘贴绿色金鱼图片.)世界上没有绿色金鱼,可有一位小朋友却把金鱼涂上了绿颜色.(画一小朋友)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从<绿色的金鱼>这一课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 ...

  • 水墨画动物教学设计
  • 水墨动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欣赏感受水墨画动物的独特表现方法,知道水墨画简单的用笔与用墨. 2.方法与过程:学习用水墨表现自己喜爱的动物,在造型中体会墨色的变化,提高观察.表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表现水墨画动物,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以及对中国水墨画的兴趣. ...

  • 三年级科学金鱼教案
  • 水里生来水里长, 一双大眼鼓囊囊, 甩起漂亮大尾巴, 嘴里吐出一串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

  • 教科版科学三上[金鱼]教案
  • 水里生来水里长, 一双大眼鼓囊囊, 甩起漂亮大尾巴, 嘴里吐出一串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

  • 鱼游到水里了
  • --<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设计从学习应该成为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出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鱼游到纸上"自主质疑,进而探究原因"鱼游到了心里".在由画鱼而探观鱼,由结果而究原因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鱼游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