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深入解读,能够熟练背诵本词。
2、学生通过分析意象的特点,品味词的语言,理解本词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学生通过诵读文本,交流研讨,感受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意象,并能通过美读,体味诗词意境,得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难点:借助相关资料,感受诗人的豪情,唤醒自己内心的情绪积淀,体验胸怀天下的伟人情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 明确教学目标
三、 检查预习(电子文档展示重点字音、词语)
四、 介绍背景(幻灯片展示)
五、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 长沙》,听朗读录音。
2、思考:这首词上下阙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概括。
六、品味鉴赏上阕,体景悟情。
1、齐读上阕
2、上阕描绘了几幅图景?请给它拟小标题。
明确: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3、赏析“独立寒秋图”
(1)生齐读前三句,思考他点明了什么内容?
(2)这里有一个词特别有表现力,请同学们找出并思考其表达效果。
4、赏析“湘江秋景图”
(1)描述湘江秋景
“看”字统领了下文诗词的哪几句?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一下。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彻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
(2)品读意象美
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内容(意象)?他们具有怎样的特点?。
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
广大辽阔、色彩绚丽、生机勃勃、自由舒展
(3)体会文字美。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问:在这几句中,哪些词语用得好?
明确: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4)讨论: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 明确: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
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5、体会“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
问:写景诗句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题的提出有什么联系?
作者面对寒秋时节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 怅——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的蓬勃绚丽,而现实社会却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俯仰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问苍茫大地: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提问。
问:“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提示: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小结:“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词的“词眼”。上阕就是通过这样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伟大的抱负。这是由“看”而产生的“问”。 这一问,能看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的胸怀。
七、品味鉴赏下阕,情中显志。
1、学生自读下阕,注意品味重点词语:携 侣 峥嵘 稠 粪土 遏等
2、下阕描绘了几幅图景,请给它按上标题。下阕的领字是什么? 明确: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忆。
3、 “忆”什么?展示背景材料: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① 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②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③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④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⑤1920年秋冬之际,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以新民学会骨干为核心秘密组建湖南共产主义小组。他们代表湖南共产主义小组参加了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一大,从此走上了中国革命之路。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4、赏析“峥嵘岁月图”
思考:“同学少年”是个怎样的意象?
3、 “忆”什么?展示背景材料: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① 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②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③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④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⑤1920年秋冬之际,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以新民学会骨干为核心秘密组建湖南共产主义小组。他们代表湖南共产主义小组参加了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一大,从此走上了中国革命之路。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4、赏析“峥嵘岁月图”
思考:“同学少年”是个怎样的意象?
“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总结:写出了“同学少年”的精神面貌、战斗风姿和高尚志趣。
5.赏析“中流击水图”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来主宰大地的重任。
八、课文总结
《沁园春•长沙》上阕写了什么?下阕写了什么?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并且即景抒情,提出了“荣枯兴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
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升华。
板书小结诗词;
情景交融 上阕——写景为主 生动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
下阕——抒情为主 回忆往昔生活,突出革命者奋发向上,
敢作敢为的精神。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PPT显示本词的主旨: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了一个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九、意象品味 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如果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也就广博,宏伟或雄峻。
1、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客观景物,或者是借助客观景物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袁行霈)
2、找出上阕中的意象,以之为例进行分析意象。 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 这些本身只是物象,只有在情境中被关照,被表现才是“意象”。
3、诗人所抒发的是一个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因此,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作者的立意所决定的。古代的文人墨客多有“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也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 (1)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立“意”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的“象”,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 (2)杜甫《登稿》,将“意”立在“万里悲秋”,“艰难苦恨”上,所选的“象”自然是“哀猿”、“落木”了。 (3)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这是因为毛主席是个非常乐观的人,他的许多诗词都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课后《采桑子·重阳》中,我们也能看得出,革命战争年代多艰苦呀!他依然能写出“战地黄花分外香”的动人诗句。连台湾人都很喜欢收集他革命战争年代照的一些照片,灿烂的、发自内心的微笑,感染多少人就不知道了。沧海横流的中国,给了他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他获得了无穷的乐趣,也给了他诗人的灵感和非凡的写作方式(马背诗人)。他不论对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都信心百倍,希望满怀,所以,在他眼里大自然永远生机勃勃,天地万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他所选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
九、交流课外积累
除《沁园春·长沙》的名句外,你还能说出毛泽东哪些诗句?(课外由学生自行收集)
如: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 长沙》)
2.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沁园春 长沙》)
3.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菩萨蛮 黄鹤楼》)
4.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 井冈山》)
5.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乐 蒋桂战争》)
6.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 重阳》)
7.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
8.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菩萨蛮 大柏地》)
9.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深入解读,能够熟练背诵本词。
2、学生通过分析意象的特点,品味词的语言,理解本词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学生通过诵读文本,交流研讨,感受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意象,并能通过美读,体味诗词意境,得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难点:借助相关资料,感受诗人的豪情,唤醒自己内心的情绪积淀,体验胸怀天下的伟人情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 明确教学目标
三、 检查预习(电子文档展示重点字音、词语)
四、 介绍背景(幻灯片展示)
五、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 长沙》,听朗读录音。
2、思考:这首词上下阙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概括。
六、品味鉴赏上阕,体景悟情。
1、齐读上阕
2、上阕描绘了几幅图景?请给它拟小标题。
明确: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3、赏析“独立寒秋图”
(1)生齐读前三句,思考他点明了什么内容?
(2)这里有一个词特别有表现力,请同学们找出并思考其表达效果。
4、赏析“湘江秋景图”
(1)描述湘江秋景
“看”字统领了下文诗词的哪几句?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一下。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彻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
(2)品读意象美
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内容(意象)?他们具有怎样的特点?。
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
广大辽阔、色彩绚丽、生机勃勃、自由舒展
(3)体会文字美。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问:在这几句中,哪些词语用得好?
明确: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4)讨论: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 明确: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
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5、体会“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
问:写景诗句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题的提出有什么联系?
作者面对寒秋时节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 怅——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的蓬勃绚丽,而现实社会却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俯仰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问苍茫大地: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提问。
问:“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提示: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小结:“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词的“词眼”。上阕就是通过这样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伟大的抱负。这是由“看”而产生的“问”。 这一问,能看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的胸怀。
七、品味鉴赏下阕,情中显志。
1、学生自读下阕,注意品味重点词语:携 侣 峥嵘 稠 粪土 遏等
2、下阕描绘了几幅图景,请给它按上标题。下阕的领字是什么? 明确: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忆。
3、 “忆”什么?展示背景材料: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① 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②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③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④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⑤1920年秋冬之际,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以新民学会骨干为核心秘密组建湖南共产主义小组。他们代表湖南共产主义小组参加了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一大,从此走上了中国革命之路。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4、赏析“峥嵘岁月图”
思考:“同学少年”是个怎样的意象?
3、 “忆”什么?展示背景材料: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① 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②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③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④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⑤1920年秋冬之际,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以新民学会骨干为核心秘密组建湖南共产主义小组。他们代表湖南共产主义小组参加了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一大,从此走上了中国革命之路。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4、赏析“峥嵘岁月图”
思考:“同学少年”是个怎样的意象?
“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总结:写出了“同学少年”的精神面貌、战斗风姿和高尚志趣。
5.赏析“中流击水图”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来主宰大地的重任。
八、课文总结
《沁园春•长沙》上阕写了什么?下阕写了什么?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并且即景抒情,提出了“荣枯兴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
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升华。
板书小结诗词;
情景交融 上阕——写景为主 生动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
下阕——抒情为主 回忆往昔生活,突出革命者奋发向上,
敢作敢为的精神。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PPT显示本词的主旨: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了一个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九、意象品味 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如果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也就广博,宏伟或雄峻。
1、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客观景物,或者是借助客观景物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袁行霈)
2、找出上阕中的意象,以之为例进行分析意象。 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 这些本身只是物象,只有在情境中被关照,被表现才是“意象”。
3、诗人所抒发的是一个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因此,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作者的立意所决定的。古代的文人墨客多有“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也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 (1)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立“意”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的“象”,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 (2)杜甫《登稿》,将“意”立在“万里悲秋”,“艰难苦恨”上,所选的“象”自然是“哀猿”、“落木”了。 (3)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这是因为毛主席是个非常乐观的人,他的许多诗词都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课后《采桑子·重阳》中,我们也能看得出,革命战争年代多艰苦呀!他依然能写出“战地黄花分外香”的动人诗句。连台湾人都很喜欢收集他革命战争年代照的一些照片,灿烂的、发自内心的微笑,感染多少人就不知道了。沧海横流的中国,给了他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他获得了无穷的乐趣,也给了他诗人的灵感和非凡的写作方式(马背诗人)。他不论对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都信心百倍,希望满怀,所以,在他眼里大自然永远生机勃勃,天地万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他所选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
九、交流课外积累
除《沁园春·长沙》的名句外,你还能说出毛泽东哪些诗句?(课外由学生自行收集)
如: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 长沙》)
2.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沁园春 长沙》)
3.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菩萨蛮 黄鹤楼》)
4.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 井冈山》)
5.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乐 蒋桂战争》)
6.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 重阳》)
7.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
8.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菩萨蛮 大柏地》)
9.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