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追求有意义的人生]第一课时导学案doc

4.3《追求有意义的人生》(第一课时)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人生的意义,初步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尝试寻找自己的价值定位;

2、理解人生意义不是某种固定模式,也没有某种简单的标准答案,是个人在生活中不断思考、认识、探索的精神活动和实践过程。

教学重点:探索人生意义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探索人生意义的必要性

二、预习交流展示学案

1、自学导航第一节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1)人和其它动物的区别是什么?

(2)什么是人生意义?

(3)为什么要思考人生意义?

2、自学导航第一节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如何在追求人生意义中实现成长?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三、导入:

美国大片《阿甘正传》中阿甘曾说过:“人生就像那装在玻璃瓶中的彩色巧克力豆,五颜六色,只有你亲自尝一尝,才会知道其中是什么滋味。”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属于自己的巧克力豆,只不过这颗巧克力豆有一块已经被我们品尝,这就是对于我们来说成为已经过去的童年。我们每个人都有童年,童年是美好的。

四、课堂展示学案

(一)小组交流展示:

活动一:毛毛虫的悲剧

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利用毛毛虫做过一次不寻常的试验。法伯把他们安排在花瓶边缘,走成一个圆圈。花瓶旁边放了一些松针,这是毛毛虫喜欢的食物。毛毛虫前后盲目的跟随,绕着花瓶一圈一圈,一连七天七夜,直至筋疲力尽而死去,却不知去觅食。说明它们只会随着同类,糊里糊涂地走下去,不会选择自己的目标。

毛毛虫的悲剧告诉我们什么?

活动二: “探究园”——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对以上关于人生的观点你怎么看?要求:是否同意人物的观点,并结合学海导航相关内容说明理由。

1、(1)图一:

(2)图二:

2、(3)图三:

(4)图四:

活动三:在百次献血中追寻人生的意义

2012年3月24日,50岁的杨泽予第100次献血。当时,《河南日报》对他做过专题报道,他告诉记者,只要身体健康,他要献到55岁。杨予军,献血史15年,捐献全血15次5600毫升,成分血88次175个治疗量;冯会军,献血史15年,捐献全血100余次,近9万毫升。一个治疗量相当于献出200毫升全血。献血上百次是什么概念?以一个成年人全身的血液量约为4000~5000毫升计算,杨予军他们每个人的献血,都等于将周身的血液换了几十遍。 生活中,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大众;人群中,他们可能随时和我们擦身而过。杨予军、杨泽予是基层职工,冯会军是名铲车司机。可当他们撸起袖子,任流淌在血管中的热血一次次抽离身体,化为患者生命与健康的希望,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平民英雄”。

(1) 以上材料说明人生的意义怎样才能实现?

(2) 有人建议应该应该设立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上述材料中的人物,并且衡

量人生意义的大小,你赞同这一建议吗?为什么?

活动四:我的生命极有意义

活动目的:促进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明白每个人的人生意义都不一样。 活动过程:

1、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我的存在有哪些意义?

我可以为身边哪些人带来怎样的快乐?

我的存在将会为社会带来什么意义?

我希望我的人生将会在世界上留下怎样的痕迹?

2、小组代表发言。

五、当堂达标

金牌学案57页1~5题

六、课外作业

1、整理笔记;

2、金牌学案58页6题,59页1~6题

七、教学反思

4.3《追求有意义的人生》(第一课时)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人生的意义,初步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尝试寻找自己的价值定位;

2、理解人生意义不是某种固定模式,也没有某种简单的标准答案,是个人在生活中不断思考、认识、探索的精神活动和实践过程。

教学重点:探索人生意义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探索人生意义的必要性

二、预习交流展示学案

1、自学导航第一节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1)人和其它动物的区别是什么?

(2)什么是人生意义?

(3)为什么要思考人生意义?

2、自学导航第一节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如何在追求人生意义中实现成长?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三、导入:

美国大片《阿甘正传》中阿甘曾说过:“人生就像那装在玻璃瓶中的彩色巧克力豆,五颜六色,只有你亲自尝一尝,才会知道其中是什么滋味。”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属于自己的巧克力豆,只不过这颗巧克力豆有一块已经被我们品尝,这就是对于我们来说成为已经过去的童年。我们每个人都有童年,童年是美好的。

四、课堂展示学案

(一)小组交流展示:

活动一:毛毛虫的悲剧

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利用毛毛虫做过一次不寻常的试验。法伯把他们安排在花瓶边缘,走成一个圆圈。花瓶旁边放了一些松针,这是毛毛虫喜欢的食物。毛毛虫前后盲目的跟随,绕着花瓶一圈一圈,一连七天七夜,直至筋疲力尽而死去,却不知去觅食。说明它们只会随着同类,糊里糊涂地走下去,不会选择自己的目标。

毛毛虫的悲剧告诉我们什么?

活动二: “探究园”——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对以上关于人生的观点你怎么看?要求:是否同意人物的观点,并结合学海导航相关内容说明理由。

1、(1)图一:

(2)图二:

2、(3)图三:

(4)图四:

活动三:在百次献血中追寻人生的意义

2012年3月24日,50岁的杨泽予第100次献血。当时,《河南日报》对他做过专题报道,他告诉记者,只要身体健康,他要献到55岁。杨予军,献血史15年,捐献全血15次5600毫升,成分血88次175个治疗量;冯会军,献血史15年,捐献全血100余次,近9万毫升。一个治疗量相当于献出200毫升全血。献血上百次是什么概念?以一个成年人全身的血液量约为4000~5000毫升计算,杨予军他们每个人的献血,都等于将周身的血液换了几十遍。 生活中,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大众;人群中,他们可能随时和我们擦身而过。杨予军、杨泽予是基层职工,冯会军是名铲车司机。可当他们撸起袖子,任流淌在血管中的热血一次次抽离身体,化为患者生命与健康的希望,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平民英雄”。

(1) 以上材料说明人生的意义怎样才能实现?

(2) 有人建议应该应该设立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上述材料中的人物,并且衡

量人生意义的大小,你赞同这一建议吗?为什么?

活动四:我的生命极有意义

活动目的:促进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明白每个人的人生意义都不一样。 活动过程:

1、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我的存在有哪些意义?

我可以为身边哪些人带来怎样的快乐?

我的存在将会为社会带来什么意义?

我希望我的人生将会在世界上留下怎样的痕迹?

2、小组代表发言。

五、当堂达标

金牌学案57页1~5题

六、课外作业

1、整理笔记;

2、金牌学案58页6题,59页1~6题

七、教学反思


相关内容

  • 兰亭集序说课稿.doc
  • <兰亭集序>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兰亭集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分析一下教材. 地位:<兰亭集序>是语文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它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品 ...

  • [归去来兮辞]教案.doc.
  •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归去来兮辞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 ...

  • 逍遥游导学案学生版.doc
  • 第6课◆逍遥游 --在心灵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学习目标> 1. 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及 文言句式. 2.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说理的方法.了解庄子想像奇特.意境 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3. 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能辩证的评价庄子的思想, 培养学 ...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集27短文两篇.doc
  •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材分析] 重点:教学目标1.2难点:教学目标3[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

  • 第一课 .在山的那一边 doc
  • 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上课时间 2011年9月3号.4号,星期六.星期天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一个山区的孩子童年的幻想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坚持奋斗,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可能有一定困难.特别是对于文中"海& ...

  • 争做优秀中学生.doc
  • 争做优秀中学生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文明有礼.勤奋好学--争做优秀中学生, 伴着清爽的秋风,踏着轻快的脚步,我们迎来了充满阳光和希望的初中生活.这里有整洁的校园.良好的校纪.校风,有学识渊博,锐意进取的领导和老师,有精神饱满,好学上进的学兄学姐,能融入 ...

  • 对他的思念
  • 1.doc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2.doc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3.doc 4.doc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5.doc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 ...

  • 经典传承文明诵读滋润人生.doc教研计划
  • 经典传承文明 诵读滋润人生 --宜昌市实验小学中语组经典诵读教研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中华传统经典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典积淀着民族的思想智慧,闪耀着先贤的理性光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浓缩着崇高的道德精神.诵读经典,对于治学修身,熏陶性情,引导价值判断,提升审美品位,增强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 ...

  •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课例分析
  • <赤壁赋>是传统篇目,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名作,也是中国古代文赋的集大成之作,以此文为主构成的赤壁系列是苏轼人生和艺术创作的重要转折点.2000年修订的高中语文教材把它安排在第三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要求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学习中国古代散文,鉴赏要求落在诵读.鉴赏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课文景 ...